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6篇)

众鼎号分享 21654

众鼎号 分享

文学欣赏是文学作品在读者方面引起的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历史的沉淀,中国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样,有诗集、词赋、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6篇《汉语言文学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汉语言文学简介 篇一

(一)汉语言文学概述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汉语言文学在开展相应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教授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基本技能等等。汉语言文学在我国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够培养起文化悬窗方面的专门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汉语言文学的整体特色

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汉语言文学能够传承我国的人文精神,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目前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汉语言文学重要的组成内容。在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汉语言文章对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通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学习能够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开阔国民的人文情怀,增强国民的人文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的整体意境

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和赏析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意境,作者在进行写作和创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对于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在我国汉语言文学中,古诗是最能够体现汉语言文学意境的文体,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能够营造出非常好的意境,让自己的诗歌和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二

谈胜任力导向下汉语言文学教改方法摘要:胜任力是基于学习动机、自我概念、角色、特质、知识、技能等方面反映人的综合素养。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中,主要是发挥胜任力理论的导向功能,提升汉语言人才的语言能力和素质。

文章从胜任力理论探析入手,审视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中的发展困惑,并从优化教学改革方向上,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强调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并重的教改目标,促进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

关键词:胜任力;汉语言文学;教改模式;应用研究

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关注知识分子培养目标的大学教育,迫切需要从人才目标、培养理念、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满足新时代语境下的改革诉求。

1任力理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

斯宾塞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将人的素质比作一个冰山模型[1],为胜任力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基点。

知识、技能作为“基准胜任力”,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来获得。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倾向于文化修养与人文素养,注重品德修养、文人情趣的积累。

面对社会文化转型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需要从自身学科定位上,突出中文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中文人才要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愿意读书、会说话、能写作。

为此,立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现状,从倡导学生实践能力养成上,注重知识创新、强调沟通合作、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讲究知识传承与获取的辩证统一,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任力导向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改模式构建

胜任力模型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打破传统片面追求“教”而忽视学生“学”的教育格局,立足于教学过程,从对文学经典知识的学习与传承中,优化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知识体验中来接受和内化。

2.1注重人文性、应用性学科导向,优化课程建设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顺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上,要突出人文应用型培养特色。

当然,不能为了强调“应用性”而削弱课时,而是以核心课程为主,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写作、外国文学等为主体课程,同时,再延伸和增加其他学科课程,如民间文学、中国思想史、电影赏析等,构建出极富人文精神的新课程体系。

另外,在汉语言专业特色教育上,要强调方向分流,对于追求学术性的学生,可以强调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与训练,如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等;对于倾向于汉语言应用方向的,可以增加普通话、演讲与口才训练、人际沟通学、商业策划等课程[2]。

多种课程的分流,有助于学生结合自身需求来选择。

2.2拓宽教学途径,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在教学改革中,要立足当前教学体系,深化和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1)引入“知能攀登工程”所谓“知能攀登工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强化自身综合能力。

一是对学科课程的学习,结合学科教学计划,通过分期学习、成绩目标对照来修完相应学科课程;二是对学科知识的拓展,主要从制定读书计划,明确阅读书目,引入必读书、专业拓展类图书种类,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爱好、方向来拓深专业素养,

为高年级的学科分流创造条件;三是对基本能力的提升,主要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技能训练上,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同能力等,并从能力提升计划与对照中来渐进养成;四是对自我素质的培养,每一个学生依据本系所制定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纲要”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来突出综合职业素质,并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2)深化国学诵读教育国学课程是增强人文精神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营造良好学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在国学课程教育实践中,一方面突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如开展各类国学系列课,让学生从国学诵读与讲解中,熟悉和了解国学文化,突出古文化素养;另一方面组织观看国学主题影视作品,如《孔子》、《墨攻》、《赵氏孤儿》、《孙子》等影片,从国学影视评论中来深谙其真谛。

另外,邀约省内国学学者专家来校开讲座,组织学生排练国学话剧、情景剧,诗歌朗诵会、诗词交流会等,让学生从古人、古诗、古文化中深刻体会其中的人文意蕴。

读书可以知礼,为营造读书环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利用每学期假期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之纳入到阅读制度建设中。

每个学生每年要阅读五本书,包括人文类书籍3本,其他专业书籍2本。

鼓励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并细化读书笔记内容,如读书概要,名句经典文摘,读后感等;平时开展读书交流会,特别是在年度读书交流、班内读书研讨会中,帮助学生总结读书心得。

(3)注重“四项能力”训练,突出人才特色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特色培养,要注重“四项能力”教育,即写字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现代办公能力。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受全球一体化影响,人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高涨;而社会实用功利思想又导致对汉语教学的轻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经济发展、教育体制革新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应对,一是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即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内动力,二是调整现行的教育体制,这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点环节。

【关键词】全球化;汉语;文学;发展

一、引言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也是推成出新,一个民族之所以独立于世界之中的根本内核就是其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能够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主要原因就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汉语言文学就是这种文化底蕴的重要代表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世界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汉语言文学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古代汉语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古汉语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种发展困境,一些文史类的高校在古汉语文学专业方面的招生难度不断增多,高层次人才更是难以培养。现代人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方面,应用性的专业受到了极大的推崇,金融、信息技术、外语等专业成为现代社会学生报考的重点,因为这些专业毕业之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今后的生活将有更好的发展。但是古汉语专业的发展空间比较有限,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一旦进不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社会中就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二)现代汉语文学也受到严重冲击。纵观我国中小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必须将其主要精力运用在数理化还外语的学习之中,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只是集中在应试教学的模式之中,更多的精力主要是应付中考和高考,这时候的学生在正常的学习之外没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现代汉语文学,很多学生在这个方面的阅读量几乎为零。有时到了初三、高三之后,需要应对考试中的作文,一些语文教师开始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读者》等短篇文学,但是这些杂志上的一些文章都是属于一种快餐文化,从表面上看具有一定的哲理,但是没有什么实际内涵。当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还是没有时间阅读汉语文学作品,他们这时候开始将自己的主要精力运用在社会实践之中,不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打下专业技能基础,他们很难有时间去阅读一些现代汉语文学作品,这种休闲方式对于时间就是就业效率的大学生来说有点奢侈。就业之后,人们开始就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之中,现实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学习方式,使得人们没有时间阅读这些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汉语言文学。现代社会中充斥中实用主义的思想,很多人从小教学孩子不能浪费时间,要好好学习,当学生对汉语文学产生一些兴趣之后,一些教师、家长就认为孩子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成绩。现代的教育生态环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冲击。

(三)外语的学习热度不断提升。由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外语学习成为今后社会的需求热点,很多人基于实用主义的发展思想,开始用外语武装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学习更多的外语,前几年的英语专业的报考热潮使得近年来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极具增多,造成了一些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两年人们将主要精力又投入到小语种的学习之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这一类的外语又成为现代人们学习的热点。外语的热衷是有着内在推手的,在中学阶段,中考、高考中英语的分值是和语文、数学一样的,到了大学之后,还有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虽然近年来教育部取消了四六级合格证书,但还是保留了四六级考试,并发给学生成绩单,这种成绩单成为现代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四六级证书的取代品,出国深造还需要考英语,进入工作单位之后评职称还是需要考英语。这一系列的要求使得人们不能放弃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这种对于外语学习的热度势必降低人们对于自己本国语言文学的关注度,经过多年艰难的发展,我国的文学也有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然而现代国内有多少人阅读过莫言的这些作品呢?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三、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

(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内动力。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我们才能有实力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当我国的经济发展上去之后,其他国家对于中国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他们将会更多的关注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汉语言文学,这时候需要有更多的人去传播这种文化,这种文学。近年来的孔子学院在国外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发展趋势需要更多汉语言文学的教师,这种需求的增多将转变现代国内的汉语文学冷清的现状,进一步激发人们开始将精力投入到了我们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之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给国内的人们打上一种强心针,重新树立对于国内文学的信心,我们的文学在世界舞台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发展舞台。

(二)调整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汉语言文学发展的重点环节。现代教育体制对于现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十分不利,需要进一步调整,增多国学经典的学习要求,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纳入现代中小学教学之中,使得更多的学生开始诵读这种国学经典,实现民族精神的提升,这些国学经典之中蕴含着很多的人生哲理,是现实社会人们人生观、价值观重新树立的基础,去功利心、多一些文化积淀,使得人们的心理得到净化。这都给现行的教育体制提出的严肃要求。

结语

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是我们民族文化维持的根基。文化的表现就是语言文学,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面对这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全球的文化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怎样才能屹立世界之林?主要还是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作为内在动力,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主要推动手段。

参考文献:

[1]龙钢华,于光荣,曾方荣,张建安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改思路——以邵阳学院中文系为例[A]。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邵阳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20xx,2008,12:167-168.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将会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应对对策进行分析,以更好的推动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问题;措施

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还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的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鉴赏,并向其讲解相关的写作手法和写作理念,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作者的审美能力。自古以来,艺术是美的结晶,艺术的美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学习和感受,从而更好的体会其魅力之所在。因此,教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方式比较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只能对课堂教学内容一味的灌输,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无法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从而无法确保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在进行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的美学观念进行讲解时,许多教师往往都会选择“黛玉葬花”或者是其它一些经典的场景来进行介绍,对于其中所体现的美学观念加以解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自己进行解读和思考,所以学生所获得的也只是教师的审美观点而已。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中审美教育缺乏准确的理解

通过对我国悠久的历史进行分析发现,汉语言文学不仅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意义,其可以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更好的反馈社会,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以更好的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对审美教育缺乏准确的理解,很多学生未准确的意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从而无法使审美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措施

(一)尽量挖掘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因素

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其中的审美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把其中的艺术境界更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导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欣赏,该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情感的渗透,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意境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从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挖掘作品自身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品位。比如说在对于《桃花源记》进行解读时,其中就有许多的语言描写十分优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提炼,并且让学生对于其中的文学审美要素加以解读,充分挖掘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审美教育。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把握好学生的性格特点,然后在课堂教学开始前为他们讲解感兴趣的内容,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汉语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因素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更好的体会到内在的美感,随后教师还需要采取措施对学生的审美观念进行巩固,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挖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创作属于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和物化过程,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学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一定的事物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课堂审美教育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课文场景和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他们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想更好地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自然还离不开将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想联系,比如说可以让学生对于自己周边生活的所见所感进行描绘,并且将美学元素用于自己的描写之中,从而更好地对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实际上,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次外化与物化过程,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内在进行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分清假、恶、丑,感受真、善、美,把握其思想实质,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得到艺术美的享受,提高对现实生活中更高层次美的追求。在进行高校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等优势,适当的突出各篇作品的风格特点,这样可以为学生构建与之适应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鉴赏能力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在进行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有效的对比来让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提高,使得学生能够分辨语言的美与丑。在进行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适应的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保证感情材料和理论经典的均衡,使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人文思想与审美教育的联系,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和审美能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心畅.谈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xx,07.

[2]王业嘉.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J].读书文摘,20xx,09.

汉语言文学论文(伤逝 篇五

试论《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常永奇

内容摘要:很多作家对《伤逝》爱情悲剧根源的探讨都是在“五四”时期内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约束性和理想性,本文结合当今爱情观及现今爱情悲剧试论《伤逝》,表达《伤逝》爱情悲剧不是因为时期的局限,而是子君和涓生两人的爱情观不同,本就缺乏结合的稳定性,悲剧的发生是注定的。

关键词:伤逝;鲁迅;隔膜;爱情观

《伤逝》是鲁迅《彷徨》里面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一篇小说,历来有很多人对《伤逝》爱情悲剧根源进行探讨,关于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实质,有人认为妇女解放缺乏经济支撑,导致了爱情的悲剧。我认为根源在于他们自身,他们的爱情观是不成熟的,是爱情观点的不同。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因而爱情观的不同决定了俩人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和经济的压迫下,最终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

我们先看看子君和涓生两人相恋的初期,“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时,我什么也看不见。在百无聊赖中,顺手抓过一本书来,科学也好,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

翻了十多页了,但是好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缺分外地灵,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1]”,一方面涓生是以子君精神导师的面目自居的,在会馆的破屋里,“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2]”但子君不是消极、被动的被启蒙者,而是积极、主动的觉醒者。在五四时代浪潮的感召下,在涓生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子君觉醒了,她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3]”。 1918年,胡适翻译了《玩偶之家》,将易 生主义介绍到中国,从此,娜拉成为年轻的知识女性崇拜的对象,成为“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象征。于是,有机会接触到启蒙思想的新女性纷纷挣脱旧家庭的锁链,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式爱情。“按当时流行的理解,一个中国娜拉对自己的基本责任就是应该有爱的权利 [4] 。”子君,这个在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女子,为了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不顾家庭亲人的反对,不在意旁人的鄙夷与讪笑,勇敢而坚决地与涓生从相爱到同居。为了筹备这个自己的小家,她又不顾涓生的拦阻,执意卖掉自己的金戒指和金耳环。子君和涓生初期的相恋是幸福的,虽然是“五四”时期,但同大多数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一样,渴望着爱神的降临。为了爱的实现,子君走出家庭,断绝亲缘,并决然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这种强烈的生命激情感动着涓生,使他心中有说不出的狂喜,并预见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为了纯真热烈的爱,

他们走在一起,结为伉俪。其实客观的看一下,他们之间的爱恋是单纯的、盲目的,他们只是在互相精神的吸引下走到了一起,这种精神,只是在不成熟的时代的一种不成熟的产物,至于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完全没有论及。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的。涓生对子君的爱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此外,从“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我爱子君,仗着她逃出着寂静和空虚,已经满一年了”。对会馆中那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涂着雪花膏的小东西的窥视和鄙夷,子君是“目不邪视地骄傲地走了,没有看见;我骄傲地回来。”在寻住所时,“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缩,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骄傲和反抗来支持。她却是大无畏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镇静地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5]”所以说,同居前,涓生虽然是子君精神上的导师“启蒙者”,但另一方面,子君却是涓生在空虚寂寞的人生中藉此前行的动力和勇气。不难看出,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本能的欲求和情感的需要。对涓生而言,爱是找一个可爱的人来爱并以此使生活充满意义和色彩,爱是生活的一种点缀,是手段而非目的。可谓是浪漫的爱情观。而对子君而言,爱是找个可依靠的爱人相守一生,爱是生活的归宿和目的。可谓是实在的爱情观。这种不同,决定了恋爱过程中,俩人性格心态及行为的不同。

在旧的社会,这种爱情的结合显然是很难存在的,双方的结合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在“五四”变革时期,男女在追求自由的精神下,追求自我显然是他们最大的诉求,然而这种简单、盲目的诉求,很难维系多久。

起初结为伉俪之时,面对初次求爱(对待此记忆两人的变化也逐渐不同),“我只记得那时以前的十几天,曾经很仔细地研究过表示的态度,排列过措辞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绝以后的情形。可是临时似乎都无用,在慌张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电影上见过的方法了。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羞愧,[6]”子君呢,“她却是什么都记得:我的言辞,竟至于读熟了的一般[7]”,“夜阑人静,是相对温习的时候了,我常是被质问,被考验,并且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然后常须由她来补足,有她来纠正[8]”,“这温习后来也渐渐稀疏起来。但我只要看见她两眼注视空中,出神似的凝视着,于是眼神越加柔和,笑窝也深下去,便知道她又在自修旧课了,只是我很怕她看到我那可笑的电影的一闪。[9]”,这个时候,他们已脑海中的印象和重提的热度已经不一样了,子君是纯真的、直接的,涓生是含蓄的、逃避的,两人的感情从最初的依恋和不顾一切,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罗洛·梅说:“任何意志行为都以愿望为其先捷条件的,愿望像一切象征过程一样,既有一种向前的因素渗透到将来,又有一个在后的据点提供动力。因此,愿望中既包含着意义又包含着力量。[10]” 子君低微的愿望自然导

致了她的生命激情与创造力量的衰减甚至丧失,而这无疑是对子君的人格力量的消解,因此两人闻必然会产生冷漠。罗洛·梅说:“恨并不是爱的对立面,冷漠才是爱的对立面。[11]”。 冷漠局面的形成也等于宣布他们的爱情、婚姻即将走向死亡。

同居以后,子君从一个觉醒者,从一个独立自主、勇敢坚强的女性,变为时代的牺牲品、涓生的拖累,在生存的紧要关头,被涓生借着“真实”的借口而抛弃,其悲剧命运有着深刻的原因。子君的落伍与悲剧有其主观的原因。她与涓生争取“婚姻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仅仅局限在个人奋斗的范畴,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也缺乏更为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同居的目标一旦实现了,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涓生不知道,子君更无从理解,“我们只在灯下对坐的怀旧潭中,回味那时冲突以后的和解的重生一般的乐趣。”因此,刚刚走向社会的子君又只能重新回到家庭中,她整天忙着照顾涓生的生活,忙着喂油鸡,饲阿随,但这一次她是心甘情愿的!“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为了筹钱,筹来吃饭”。为了几只油鸡,她和小官太太明争暗斗。涓生的失业引发的生存危机、爱情危机,她竟不觉察,在两人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她竟然首先去喂养阿随,甚至把自己轻易都不吃的羊肉也拿去喂,原因只是受不了官太太奚落和耻笑“阿随太瘦了”。在她已预感到了涓生与自己的爱情走向结束时,她所作的努力就是“开始往事的温习”,逼着涓生将许多虚伪的温存展示给她。昔日勇敢地追求爱的自由,而今极力想挽留住“无爱的感情”,子君的变化何其大啊!当涓生借着残酷而虚伪的“真实”抛弃她

时,子君的“脸色陡然变成死黄,死了似的”,眼光向虚无的空中寻找,拼命寻找那一根救命的稻草。最后,只能随父回家,在严酷和冷眼中走向“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随着新鲜感和神秘感的消失,持浪漫爱情观的涓生不由地体会到:“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这是生活的压力还未真正威胁到他们时的想法,因为涓生在“我和子君说起这,她也领会地点点头[12]”,并认为“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啊[13]”。后来,“可惜的是忙,除了家务便连谈天的功夫也没有,何况读书和散步”。涓生已经对子君开始失望和厌烦了。持实在爱情观的的子君满足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甘心做个家庭主妇,整天为生活的琐事而操劳。这种满足使她安于平庸的生活,并渐渐地陷入小市民的斗争中,为了油鸡、“阿随”与官太太暗斗,在涓生被局里开除,心里很平静,觉得这是一种解脱,子君却变了脸色,在涓生自信的草拟求职广告,子君却很“凄然”,涓生翻译文稿需要安静,有阿随、油鸡的影响,子君“川流不息”地喊吃饭。在官太太嗤笑阿随太瘦时,在饭菜紧张时还拿饭菜喂它,甚至把自己近来不轻易吃的羊肉拿来喂它。为阿随悲愤,为饭菜出神,她把爱情和小家庭的幸福视为生活的目的和归宿,视为生命的支柱

时间一长,他们共同的语言、兴趣越来越少,世界观、价值观出现了更大的差异。这些无疑使他们难以沟通,更不能理解彼此,以至出现了隔膜乃至裂痕。他们追求恋爱和婚姻自由,以为同居就是获得

了自由。万万没有想到同居的生活,使爱情观不同的他们逐渐显露自己,差距日益明显,感情逐渐疏远。

其实在开始,他们也意识到了这种不合与隔膜的严重性,都试图设法弥补,但往往适得其反。子君近来也不仅也“间怀有温暖的神情”, “而且对我也温和的多了[14]”,“但这反而增加了我的苦痛[15]”。心的背离是很难改变的,“记得有一夜,子君的眼里忽而又发出久已不见的稚气的光来,笑着和我谈到还在会馆时候的情形,时时又很带些恐怖的神色。我知道我近来的超过她的冷漠,已经引起她的忧疑来,只得也勉力谈笑,想给她一点慰藉。然而我的笑貌一上脸,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 [16]”“我和她闲谈,故意地引起我们的往事,提到文艺,于是涉及外国的文人,文人的作品:《诺拉》、《海的女人》,称扬诺拉的果决,也还是去年在会馆的破屋里讲过的那些话,但现在已经变成空虚,从我的嘴传入自己的耳中,时时疑心有一个隐形的坏孩子,在背后恶意地刻毒地学舌。她还是点头答应着倾听,后来沉默了。我也就断断续续说完了我的话,连余音都消失在虚空中了。”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他们现在的感情已经使彼此觉得痛苦了,结合的目的何在,维系的桥梁又在哪呢?即使放到现在,这样的夫妻关系也是维系不了的,毕竟,他们才结合一年,现在的三年之痒、七年之痒,顺利通过的是什么?是沟通,无法沟通的夫妻注定要分离。

“我觉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她应该决然舍去[17]”,

涓生的想法已经很明确了,他对子君说,“我老实说吧: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18]”。子君“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出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渴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19]”。当时子君和涓生的心底是怎样的呢?他们都明白彼此已经不可能在一起了,但是离异这件事毕竟对女性打击是最大的,况且当初她毅然决然地跟随涓生,不惜与家族决裂,等待她的是什么呢?她渴求的又是什么呢?子君临走时只留下一句话,托官太太告诉涓生,“她走了”,我想子君一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为什么她追求的自由,追求的幸福最后会落下如此的结局。涓生呢,“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20]”。临到子君死亡的后,涓生才想到,“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的冷眼中走过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21]”。

可以想象,子君面对理想的破灭是怎样的郁郁而终。“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我们相爱过,我应该永久地奉献她给我的说谎。如果真实可以宝贵,这在子君就不该是一个沉重的空虚。谎语当然也是一个空虚,然而临末,至多也不过这样地沉重。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坚决地毅然前行,一如我们将要同居时那样。

但这恐怕是我错误了。她当时的勇敢和无畏是因为爱[22]”。这就是真实吗?鲁迅先生在写《伤逝》的时候,最后让涓生反思,这种反思是无力的,在“五四”时期,他们的结局是悲剧,放到当代,多数情况下不会有阴阳相隔的结局,但是虚幻的破灭我认为是必然的,说与不说真实不是问题的全部,在追求真爱情的开始,两人的爱情观差异已经决定了结局。

子君,骨子里还是个很传统的妇女,她尽管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但仍把封建的“女子内治”的礼俗视为当然,认为结婚后靠丈夫养活是天经地义。当家庭陷入困顿时,她变得恐慌和怯弱,她不知所措,没想过反思,更没想过走出家门,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与丈夫一起支撑家庭。而任凭涓生“孤军奋战”,这导致她不能和涓生共同承担责任,不能携手同行,寻求生路,一致于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爱最终破灭。

而持浪漫爱情观的涓生,尽管他刚开始是乐观而又坚强的,但在残酷的现实逼迫下,逐渐暴露出了他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他把陷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他认为此时的子君已成了他的累赘,只要离开子君,便可摆脱困境,有所作为。尽管涓生想到了子君可能因此而死,但自私和卑怯使他不愿对子君负责,只想尽快抛弃她,还是绝情的提出了分手。

他们是五四思潮影响下觉醒的新青年,他们敢于追求和婚姻自由、敢于反抗传统,但他们的追求是盲目的,他们实际上并未理解恋爱和婚姻自由,其前提是责任的担当。

子君是“五四”追求自由爱情的“向往者”,涓生是自由恋爱的“教化者”,然而这种美好的爱情,最后却走上了绝路。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深思。

注释:

[1] [2] [5] [20]鲁迅:《伤逝》,《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说明:以下引文出自此书者,不一一详注。

[3] [6] [7]见《彷徨》第72页。

[4]贾振勇:《娜拉出走:现代性的女性神话—鲁迅小说“伤逝”再诠释》,《鲁迅研究月刊》2001第3期。

[8] [9] 见《彷徨》第73页。

[10] [11]罗洛·梅:《爱与意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第231、21页。 [12] [13] 见《彷徨》第74页。

[14] [15] [16] [17] [19]见《彷徨》第78页。

[18] 见《彷徨》第77页。

[21] [22] 见《彷徨》第80页。 参考文献:

【1】、刘家思:《忏悔与自责——传递真实情感的谨慎与多虑》,《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

【2】、黄怀玉:《〈伤逝〉的意蕴:背负荒谬苦行》,《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3】、李泉:《男性难以逾越的心理樊篱——〈伤逝〉主题新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6卷第2期,2007年6月。 【4】、谢廷秋:《叹人生隔膜 伤爱情已逝——鲁迅〈伤逝〉新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六

(一)文秘社团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不可否认,大学的文学社团人才济济,是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写作人才多。可是,反过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社团成员都想要成为作家。他们进入文学社团一方面出于个人兴趣,交交朋友,一方面就是培养自己的写作习惯满足一下自己的爱好,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学素养或者是在社团中学习一些自己不会的技能。在文学社团中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很多,还包括新闻专业,文秘专业等专业还有极少数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参与。参加文学社团对于理工类学生来说,参与社团活动,学习文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个人文化素养是最直接的目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要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把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穿心精神作的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并切实关注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创造力,就业能力,创业意识的培养。对于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文学创作实是极需要学生大胆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有丰富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创造力才能够有良好的作品呈现出来。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生气的东西存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想要有一个好的作品就必须要有好的洞察力与创造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培养有巨大的影响。

(二)文秘社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

文秘社团建设是社团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成“双师型”模式的形成。对汉语文学专业而言,理论性的课程占很大一部分。其专业课程的特殊性也促使老师们形成了理论型的教学团体。老师在课堂上依赖教材对课程进行书面指导,并没有注重学生们对文学的自主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自己对修辞学,语言学这类空洞的知识进行大讲特讲,缺乏对书面语言关系的分析与书面语言运用的剖析。文秘社团建设需要学生自己的研究,对文学作品有足够的自我了解。这种模式就有利于对艺术创造的掌控。在文秘社团创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中要语言学,文学,写作学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融合到课堂大教学实践中去。有必要把课堂以讲座的形式放到社团建设的知识教育中去。老师也应该参与文秘社团建设工作。慢慢的促使老师向理论兼实践的双师型转变。

(三)文秘社团建设促进课程优化教学

①保证课程多样化。课程多样化能够保证学生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也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文学知识。而且,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课程安排。比如:老师可以开设小说欣赏,诗歌欣赏,散文作品欣赏,影视作品欣赏等与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课程选修。这样的开放信的自主性的课程开设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氛围的创建。②保证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大纲要求课堂教学优化,课程相互配合教学,避免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无联系形式的出现。文秘社团建设与语言文学专业的结合是实现大纲完美落实实施的必要措施。不仅能保证新课程改革政策的落实而且能够推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培养老师的价值实现意识。使老师能够形成在教学中体现自我的价值观。③教学中要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配备。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有着专业水平的教学设备。不仅如此,还包括场地条件,资料库,电脑工作系统等都有必要配置。不仅提高的教学的质量,也能够保证汉语语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

(四)结语

文学的发展越来越繁荣,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在高等院校的校园内,文学的渗透更是无法阻挡。在20xx年的6月5日,由北京学生联合会、北京市共青团团委携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了20xx年“文学走进大学校园”活动启动仪式。北京市团委书记、副书记,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副董事,清华大学副校长等重要成员都出席活动。活动形式的内容比较简单,范围小,但是该活动的意义不在于其形式与范围,而在于其活动中文学发展向高等院校教育的进军的宣言。不久,全国范围内各大高校响应这次活动的号召,都开始建设文秘社团组织,并取得显著成效。在这里我们值得相信我们的未来。必须相信在文秘社团建设与汉语语言学专业建设相结合工作上是能够在探究和实践中取得成功的。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汉语言文学论文》,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师德建设论文(最新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