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考试反思 >

诗的进行时在当下反省过去

众鼎号分享 2928

众鼎号 分享

  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著名诗人严力任总顾问,当代诗人、诗评家、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总策划张瑞燕(瑞箫)主编的《诗的进行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一书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合编,著名诗人严力任总顾问,当代诗人、诗评家、四届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总策划张瑞燕(瑞箫)主编的《诗的进行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一书近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本书汇聚了严力、臧棣、钱文亮、王晓渔,许道军、海岸、李天靖、王士强、赵思运,朱钦运(茱萸)、潘颂德,王家新、包慧怡、古冈、安琪、张烨、杨剑龙、罗振亚、铁舞、黄礼孩、蒋登科、吕进、汪剑钊、树才、周瑟瑟、孙琴安、何言宏、杨斌华、世中人、曹剑龙、石生、王家铭、叶匡政、吉狄马加、伊沙、祁国、许德民、孙新堂、余暘、沈浩波、陆渔、舒冲、弘十四、瑞箫、张晓燕等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诗学专家、翻译家、诗评家(按出场排序),集中发布了他们最新的诗学思考和近期的诗歌理论研究成果。本书共分四辑,第一辑主题为“纪念新诗百年”,议题是“中国当代诗歌的现状、出路和问题”:第二辑主题为“都市文化语境中的诗性书写”,主要探讨现代诗歌在精神内涵和艺术形式上与大都市的关系;第三辑主题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化之路”;第四辑主题是:“断裂与转折当代诗歌中的当代性”。《诗的进行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一书不仅是一次对中国诗歌现代化进程的回顾与梳理,更是对中国诗歌现代化探索的未来展望。

  2017至2020年,“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会议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联合主办。四届理论研讨会得到了临港管委会党组成员、南汇新城镇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党建工作)办公室苗挺主任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荣跃明研究员、徐锦江研究员、副所长徐清泉研究员、朱鸿召研究员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从第一届起,临港理论研讨会每年都会邀请10个左右的诗歌评论家、诗学专家、翻译家和当代诗人,不问流派,不问出处,只问成就。临港理论研讨会不追求发表什么宣言,也不形成什么共识,我们坚信,创造来自于宽松,理论创新也一样。临港作为诗歌的未来新城为中国当代诗歌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包容的理论研讨环境。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诗人吉狄马加先生对诗人的创造性工作给予了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他在《诗人的“在场”与诗歌中的“当代性”》的发言中指出,诗歌的社会性写作对我们依然重要,每一个诗人通过自己所呈现的现实与时代也是不尽相同的,诗人选择何种方式来表达个人经验,同时又让这种个人经验蕴含着更为普遍的生命意义,这同样是诗人最为个人性也最为复杂和隐秘的一种创造,在这里外界和任何人都没有干预的权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研究员认为,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中国诗歌创作一向非常强调“现实性”和“现实感”,而在今天的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中,强调“当代性”无疑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强调“当代性”就是要以更为真实的态度,以面对现实的勇气去揭示中华民族的当代境遇;研讨会总顾问、著名诗人、当代艺术家严力先生认为,诗性的坚持应该参与当代文明的发展意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记录。”因此,这本汇聚了中国当代诗歌临港理论研讨会四年理论菁华的《诗的进行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也可看作是对当下此刻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记录之一。

  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诗歌以新的语言形式承前继后,经受着世界文学的挑战,也承受着当下汇集的种种矛盾和压力。面对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界,如何处理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时代的关系,值得深思和深入探讨。如今,中国当代诗歌已全面进入一个全新的诗歌时代,各种新的诗歌现象丛生,亟待整理、分析和认真研究,这本《诗的进行时》就是对中国诗歌的当代现象进行的一次及时性总结和梳理。诗人、当代艺术家严力指出,当代性时常需要沉淀一下再说;诗人沈浩波在《重新思考诗歌的当下性》指出,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诗人的创作获得新意,而只有具备新意的诗歌才有可能具备当下性;诗人陆渔在《对诗歌的当代性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提出,缺乏当代精神的诗歌不能称为当代诗,中国的当代性不同于世界流行的当代性;谈到网络和自媒体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影响,天津社科院的王士强副研究员提出,网络就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它的出现使得诗歌从写作、传播、发表、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对既有的诗歌秩序形成了很强烈的冲击;诗人伊沙在《口语诗原罪》一文中再次为当代口语诗正名;荒诞派诗人祁国也充分肯定了口语诗的当代价值,他指出,当代诗人一旦打开当代诗歌的大门,就会告别各种保守与局限,进入一个暂新的、创造的、无限的写作世界;诗人、抽象艺术家许德民为中国汉字语言开辟一个全新的赛场,他在《中西方抽象诗比较与延伸》提出,抽象诗是二十一世纪诗歌的新地标;诗学专家吕进教授提出了诗歌精神和诗体的重建问题,他指出,在下一个百年的重要美学使命是“立”,现代诗学面临两大“立”的使命: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和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诗人、评论家周瑟瑟提出诗歌的启蒙精神和诗人的自我启蒙问题;诗人、翻译家汪剑钊重申了传统继承中的世界性眼光和跨文化写作的优势;诗学专家、上海交通大学何言宏教授认为,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中国诗歌不仅是中国当代诗歌史,甚至也是整个中国新诗史上的一个相当独特的“诗歌时代”;诗人、评论家叶匡政在《被疫情改变的当代性》一文中论及,当下发生的一切,是人类的一次极限体验,也是每个诗人的极限体验。他提到,当代性首先是一种历史意识。它是诗人一种重要的领悟,不但要理解过去的过去性,也要理解过去的当代性,以及当代的过去性。

  从精神角度讲,《诗的进行时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一书出版的目的不仅为了总结各种当代诗歌现象,更要反省时代的过去式,并努力思考如何坚守对诗歌精神的信仰。因为在任何大潮中,生命价值观的选择,始终是个人面对生存时的自我文明程度的界定。2020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我们不仅要努力应对错综复杂的当代社会现实,也要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诗人的天命就是要思考人的诗意存在,要懂得反省过去并直面当下此刻正在进行中的当代生活。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三年级考试后的规划与反思作文大全11篇

下一篇:作文素材:中考作文9大主题面面俱到不容错过(附直播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