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优秀9篇)

众鼎号分享 111807

众鼎号 分享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人学研究; 人学视域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028-04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范式转换,对于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增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建构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分支体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笔者试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作以概括,以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和必然性

1.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义重大。张耀灿等指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人的价值以及人与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自由平等、人的理想和信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崭新的视野。只有以此为指导,以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为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研究,才能在当今多学科体系发展中,扬各家之长,避各家之短,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有相对稳定性和坚实理论内容、并为社会认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1]

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确立学科独立地位的需要”、“走出既有研究模式困境的选择”和“对当今时代要求的回应”。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普遍存在“学科边界模糊”、“理论移植”、“借船出海”、“解题低效”等诸多问题,其症结在于:学界更多的是从政治和社会需要研究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的内在需要;更多地关注“为谁教育”、“教育什么”、“如何教育”的研究而相对忽视对“教育为了谁”这样一个事关教育本质的深层课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要在鲜活的实践面前继续持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理论穿透力,要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找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理论和实践困境的方向”。“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人学原理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2]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生动实践,是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从二者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是人学理论的一次革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础。“人之现实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点,人之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方法和途径,人之全面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目标和归宿”。[3]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蕴含着丰富的人学底蕴,体现着人性张力和教育诉求。“人的未完成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的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4]

2.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必然性

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耀灿等认为,首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人学的关联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追求人自由全面发展。其次,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基本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才能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最后,人文关怀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从“现实的人”出发,用符合人性的方法实施教育,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更好地促进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更好地提升人、完善人。[5]对此,郑银娟等人也持同样观点。[6]

二、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追问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人的本质论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从实践论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思考。曹清燕等认为,马克思的实践乃是由物质生产、再生产、人的自身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五个方面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缠绕的、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作为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和人的一种精神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人的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和现实化。人的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生存性存在引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存在和人的生存,其理想总是指向人自身存在的完善,其根本意义在于对人的生存的关切,对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唤醒与提升。人的存在和生存的完善就是人的生成、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7]

从人的本质论入手,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哲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8]“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及与之相对应的需要构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三大人性基础,同时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必然性的哲学根基”。[9]从马克思人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逻辑方法,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出发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定了目的。”[10]从人的本质来看,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实践性,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根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根源于人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制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普遍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根源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11]当然,人的本质不是既成的存在,而是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存在。“人的本质生成性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多维性的人性依据,促进人的类本质占有和实现是人的当展的突出需要。”[12]

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是学科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科建构的条件和保障。学科理论的成熟和完善是学科体系确立的标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研究代表性成果体现在万光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基础》一书,作者以人的存在论、人的本质论、人的发展论,深入系统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意蕴,不仅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为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3]随后,他指出,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确立“以人为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把现实的人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生活化作为现代人本思想的立足点,构建人性和谐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内核”。[14]

雷骥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人性基础研究》一书,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书以六章加上导语和结语共八个部分结构全书框架,全面系统梳理了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的思想形成和发展脉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多维度地论证了‘现实的人’是现代人性基础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本原性上全面论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人性依据,深入分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具体规律、主要原则和方法的人性基础,为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15]

理论与时俱进才有恒久的生命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命力和实效性,就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人性基础视野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人性化和现代化超越。即:从以抽象化理想化的人格为本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本,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的人性化超越;从单纯注重社会价值到坚持关注个体价值与关注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性化超越;从片面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到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现代性超越;从灌输模式到关心模式,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人性化超越;从单一价值标准到二元价值标准或多元价值标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的超越。”[16]

四、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

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探讨,主要研究如下:

一是人学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张洪根认为,从人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基础的逻辑完整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特殊性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之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功能科学之要求。”[17]同时,他还认为,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实施系统开放式教育;坚持对象性原则,实现主体、客体和环境的有机协调;坚持个性化原则,促进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坚持民主性原则,始终贯彻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18]

二是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张增孝等学者认为,理论演绎和实践归纳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精神为依据力求体现四个原则: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原则,力求展示我军思想政治教育在人学问题的特殊性;坚持点面结合原则,力求在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人学化方面有所为,进而以点带面,寻求整体突破;坚持贯彻指导理论为主原则,适当借鉴国内外相关进步理论,力求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有所建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力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能给部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遵循理论依据—历史依据—基本思路—要素人学化的逻辑框架进行研究。”[19]

五、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建构

这一研究主要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进行:

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建构研究。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目的,蕴藏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人是目的”这一根本法则应始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追求的至高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思想,以“人之生成”为切入点,以“人之主体性生成”为现实途径,从一个全新的视域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构出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开放性与超越性决定了之生成的可能性,从而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基础;如何生成主题性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途径,生成自由而全面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建构之目的。坚持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的统一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20]

人学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部建构探讨。这一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标、价值、主体、方法、功能和对象等方面进行人学分析和转化。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由人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创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功能、价值中蕴含建设人本身的因素”,因此,“人是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大法”。[21]人的目的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应体现不同的内涵和层次特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价值取向,现实性原则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的基本原则,促进和谐的社会主体之生成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现实定位”。[2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体系,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依次递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应达到个人的社会价值与社会的个人价值、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内在统一”。[2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确立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观念”[25]“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选择,应实现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26]“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表现为个人与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双向建构”。[27]“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德育对象不是抽象的人,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28]

六、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的原因,在于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着偏差。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片面追求社会目标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的实现,异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过于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难以满足人的需要;曲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原则,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29]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人学来指导,破除和纠正传统思想政治实践工作理念,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新的思路。“以人的本质二元性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中的一元性,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价值的多元统一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单向定位,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价值论基础之上,以人的主体性双向互动取代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单向灌输,使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注重现代人格的培育,注重人的独立个性重塑,注重从道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依次递进,注重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统一,注重社会规范与自主创造的双向互动,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30]

总的来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值得肯定。研究涉及到教育目标、价值、主体、对象、方法和功能等诸多方面,学者在不同领域提出了创建性的观点,为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研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学科体系,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提供了丰富的宝贵资料,意义重大。但是思想政治人学研究毕竟是一个前沿性课题,起步较晚,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薄弱,不够系统深入,主要问题如下:

其一,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尽管引起部分学者关注,但总体而言,学界关注程度不够,认识不足,参与不多,有代表性和创建性的成果自然也就有限。其二,理论研究欠缺。正因为认识和重视不够,理论研究自然欠缺。现有研究比较分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理论、价值目标、主要内容、原则方法、运行机制、模式规程等系统整体性研究还非常欠缺。因此,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如何进行思想政治人学教育”等问题没有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进行研究,表现在理论基础、对象范畴、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等没有理论深度。其三,理论借鉴偏颇。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学者大多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并以此作为研究的理论资源,而对于近现代西方人学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涉足较少,实乃理论研究的重大缺憾。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但不是拒斥和否定西方和中国传统人学思想,其思想精华理应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只有以宏阔的历史视野和博大的胸怀来审视、批判和汲取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才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理论内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视域。其四,理论与实践失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而相对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层面的探讨和观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求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的理论研究只有切实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才能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6.

[2] 林伯海,李 堂。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微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11-13.

[3] 胡 凯,王灵芝。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之维[J].求实,2009(2):81.

[4] 刘翠玉。人学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0(26):241.

[5] 张耀灿,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取向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2):38-41.

[6] 郑银娟,张凤阁。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302.

[7] 曹清燕,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J].理论前沿,2007(11):11-13.

[8] 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

[9] 吴惠林。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谈思想政治教育与人自由全面发展[J].政治研究,2010(3):19.

[10] 温汉雄。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审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11):25-26.

[11] 侯玉基。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J].山东社会科学,2003(3):56.

[12] 陈 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根据和多维目标[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11):170-171.

[13][31] 张耀灿,曹清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人学研究述评[J].理论研讨,2008(3):161,162.

[14] 万光侠。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几个理论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2007(6):30-31.

[15]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基础理论研究的开拓性力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研究评价》[J].思想教育研究,2009(2):93.

[16] 雷 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和现代性超越[J].济南大学学报,2007(6):40-42.

[17]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人学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01(4):19-21.

[18] 张洪根。思想政治教育人学方法论原则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6.

[19] 张增孝,郭 政。思想政治教育人学取向研究初探[J].思想政治工作,2003(1):87.

[20] 宋 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构建[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5:3-4.

[21] 曾长秋,曹清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属人性——兼从人学视角谈思想政治教育目的[J].湖湘论坛,2011(2):123.

[22] 张耀灿,曹清燕。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J].江汉论坛,2008(1):162.

[23][24][25][26] 张 立。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94-95.

[27] 孔祥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个人和社会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山东社会科学,2006(8):83.

[28] 王宏伟。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J].扬州大学学报,2005(4):45.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二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思想是当今时代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阐明了我国现代化教育进程的规律,现代教育思想主要由理论型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及实践型教育思想三部分组成。为了切实促进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升,相关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下文就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进行讨论研究。

一、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之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由理论型教育思想、政策型教育思想及实践型教育思想三部分组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素质教育思想、科教兴国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等。现代教育思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理念,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关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必须落实现代教育思想,从而有效地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的创新及改革,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成效,使当代汉语言文学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时代优秀人才,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落实现代教育思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

为了切实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广大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下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就基于现代教育思想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进行简要的分析总结,希望能够对有关教育教学人员的工作有所启发。

(一)创新教育教学观念

想要切实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必须创新教育观念,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文学素养、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原则,以此为基础促进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开展教学时要改变以往的教学导向,要始终以学生为主导,切实做到“以人为本”,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重要应用,对课堂教学有着关键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只是作为倾听者,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融入现代教育思想之后,教师要能够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汉语言文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转变自身的学习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互换,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改进教学方法

为了切实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要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来说许多教师都能够不断地引进新的教学方法,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而言十分有利。情境教学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改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将古代文学语言、古代礼仪融入情境之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掌握。

(三)丰富教学内容

将现代教育思想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要积极地创新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根据当前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设置教学内容,就目前来说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主要有现代文学、古文言文、古诗词、古汉语等几部分教学内容,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可以将一些历史、人文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使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使教学内容持续化、科学化。比如,在学习古文言文时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生平履历等,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论时,就当前我国的国情、政治形势进行简单的分析,丰富课堂内容。综上所述,本文中主要就现代教育思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之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概述,重点从三个方面就现代教育思想影响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讨论,仅为各职业及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简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阿依古丽•热西提。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1).

[2]李长。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分析[J].现代交际,2016(15).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三

1.1高考志愿填报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意见与安排,一些学生是根据高考分数做出的专业选择,还有一些学生是通过专业调剂而录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专业选择完全是被动的。即便有些学生是自主选择的专业,但由于高考前学习压力大、时间紧,所以也未能较详细地了解所报考专业的情况和专业所在高校的情况,更没有深入思考自己所选专业的特点和前景。这种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和对所读专业认识的片面性,使学生进入大学后对专业丧失兴趣或感到迷茫,失去学习目标和进取心,对所学专业信心不足,甚至产生动摇,萌生转专业思想。

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作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给当代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给学生的专业思想带来了正、负两面的影响。正面影响有:逐渐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崭新的价值观;确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注重实验与临床能力培养等。负面影响有:终身从事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观念被打破,使得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一专多能的技能。另外,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红包、回扣等不良社会风气对中医学专业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

1.3就业前景复杂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有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热爱并且毕业后想要从事中医药相关行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中医学专业对口的就业单位的增长却未能与之相适应。并且,目前医院招聘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学历要求很高,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就显得更为困难。复杂的就业影响因素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处于“毕业就等于失业”窘境,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前途产生质疑,从而对专业产生动摇。

1.4学习的适应困难进入大学之后,学生面临着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必须及时、准确地给自己定位,否则,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在学习上就会陷入被动、感到力不从心。其外,由于大学的学习主要以自学为主,学生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而中学阶段的学习主要依赖教师,从而导致大学新生对大学的学习方法存在适应困难。这些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就容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专业情绪和专业思想问题。

1.5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维的基础之上,伴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独特,具有文学性、史学性和哲学性。另外,由于中医学理论是由无数个医家不断修正、补充、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思维与经验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其理论有社会科学的特征,其应用有自然科学的特征,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其思维具有抽象性、实用具有经验性。中医学专业的理论和学科特征,使得中医学的专业教育与高中数、理、化的基础教育的思维方法与知识结构截然不同。很多中医学专业学生并没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知识,在入学后也没有完成转变观念并融入到中医特殊的学习氛围中,加上目前的中医教育往往注重单科的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等中医药理论形成的外部因素了解和学习,使得学生普遍对中医理论、概念感到茫然和困惑,对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难以接受,时常感到中医逻辑的深奥凌乱和脱离实际。带着对中医理论半信半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被动地接受中医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1.6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模式目前中医学专业教育均采用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与传统“师带徒”模式相比较,其更趋向理论化、系统化和规范化。但其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其“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限制了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也导致了中医学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被割裂为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使得学生认为现在的专业教学与就业后的工作实际联系不密切,不能有效地传授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此外,目前的中医学专业教学中,西医学课程约占总学时的1/3-2/5,使得相关中医古典医籍的学时不够,学生的中医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中、西医学的交叉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学生对于中医学的学习,甚至产生中医学不科学的想法,厌恶中医,妨碍对中医学的深入学习。

1.7中医西医化倾向目前中医出现了较明显的西医化倾向,即以“西医的模式”来指导中医临床与科研。在临床方面,用西医的疾病诊断取代中医辨病辨证,用西医理论指导中医用药,治疗上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等;在科研方面,过分强调新药研发而忽视中医基础和理论研究,这些都影响了中医学特色的发挥和中医药疗效的体现,导致中医学专业学生对中医的科学性和治病防病能力产生怀疑,对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念产生动摇。

2加强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对策

针对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的影响因素,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加强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方面,可采取以下对策:

2.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认识中医学专业新生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对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以及中医临床医生的职业道德和要求等情况并不了解,而新生入学时往往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大学充满热情和激情。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宣讲、讨论、交流、看电影、看录像、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名师启航活动”,邀请中医学专业知名教授及学科带头人进行中医学专业的背景、性质、学科特点、行业前景等情况介绍,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教育,感染和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科学地制订个人发展规划,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医学专业,激发学生潜在的专业兴趣、爱好和学习热情;开启“学长导航行动”。组织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进行有关学习和生活的交流,通过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为大学新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邀请杰出校友畅谈工作感受、就业心得等方法;在中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中开设中医学“专业导论课”或“学科导论课”,系统地介绍中医学学科、专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新生一入校就清楚中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以及明确大学5年应该学好哪些知识,从而方便学生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明确学习方向。此外,还应着重学习、领会医学誓言、白求恩精神等,使学生真正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含义,对中医学执著追求,帮助他们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2.2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部分大学新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情况,表现在生活方式、自理能力、学习方法、师生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诸多方面。针对新生中存在的困惑和不适应情况,应通过开展“新生大学生活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新生心理讲座、大学生人际关系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方式,通过开设“大学生发展导论”和“大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等素质教育课程,结合高中与大学学生学习、生活的区别,引导学生尽快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变,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调整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针对大学新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特点,应通过新老生交流会、专业教师讲授等方法,向学生介绍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并根据大学各门课程特点,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逐步摸索出与自己学习状况、基础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管理支配时间,学会应用工具书、图书馆等条件自学,从被动学习方法向主动学习方法过渡。

2.3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意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发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中医学兼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其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其思维方法和精髓,从而形成稳固的中医专业思想。

2.2.1增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孙思邈认为:“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二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提倡医者涉猎群书。中医学专业教育如果只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则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过于狭窄,后劲不足,难以成为行业佼佼者。因此,中医药院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逐步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增设古代哲学、自然辩证法、古典文学等课程,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如《论语》、《老子》、《周易》、《道德经》等,提高其人文素养。

2.2.2强化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基础和精髓,包含了许多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历代医家都对四大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保证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中医院校必须强化中医四大经典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中医学专业思想。

2.2.3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药文化是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入门课程,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通过开展中医文化知识相关讲座,制作和宣讲《中医药文化常识》手册,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朗诵”活动,成立专业兴趣小组,组织医院见习等活动,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学生对中医学专业的兴趣和增强学好中医的信心。笔者采用上述方法,营造了中医学专业大一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稳定的专业思想。经统计分析,该年级278名学生大一学年期末平均成绩将近80分,不及格率仅为1.31%,相对于本专业往年大一年级,成绩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明显下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未出现申请转专业的学生。

2.4改善中医学教学方法和模式

2.4.1调整课程设置中医学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方面的内容。中医学教育应按照其学科特点和知识结构体系来设置课程,力争使所设置的课程能较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医特点、特色及其优势,加强中医基础及经典课程的学习。掌握好中、西课程的比例以及西医课程开设的时机。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而言,首要的应当是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必要的西医学知识和诊疗技能的学习应该安排在中医教育的后半个阶段,这样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2.4.2改善中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中医学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临床实习”三段式教学模式导致的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可通过尽早安排学生进入临床见习的方法,让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感受到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作用和效果,感知中医名家的临床魅力,在近距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我们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一年级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到医院见习这种“早临床”活动以及组织中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至四年级全程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多次、反复进入临床见习和实习这种“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中医临床的了解,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中医的信心,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专业技能,从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2.4.3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果中医来源于实践,优势在于临床疗效。只有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才能培养出中医思维。要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就要让他们有机会实践中医,感悟中医,真切体会中医的神奇疗效,从而对中医产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现代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教学,要严抓临床实践,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通过规范临床实习管理办法、增强临床带教意识、改进带教方法、改革出科考试等方式强化中医技能培养,提高中医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效果。中医学专业思想教育是中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中医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中医科学的振兴,因此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深入研究,把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使学生认同和接受中医,从根本上巩固学生的中医专业思想,培养真正热爱中医、献身中医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四

关键词: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论析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沿问题,它关乎思想政治教育的未来发展前途,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研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路径,以求教于学界。

一、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现状

现代性问题是西方哲学界研究的炙热话题,现代性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现在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面临的困境以及规避风险所实施的路径等方面展开。近几年来,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出发,不同的学者所持观点不同,但都试图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边界意识,总结归纳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分的现代化理论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与现代性遭遇冲突的过程”〔1〕。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整体形态来描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是结构要素的现代性与整体功能现代性的统一”〔2〕。第三,从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有学者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崇尚人的自立、维护人的权利、尊重人的正当利益、注重人的能力发挥”〔3〕,该论点基于哲学的现代性视野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也有学者从现代性题域出发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群体心性结构及其文化制度的质形变化”〔4〕。以上几种观点,分别从不同侧面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若从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分离、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哲学现代性的层面来界定其内涵,似乎欠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位特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还聚焦现代性所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方式、权威、目的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其一,现代性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面临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出现了偏离要求、价值弱化等倾向”〔5〕。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裹挟着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给我们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强大的冲击”〔6〕。也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社会分化型的社会结构锻造了多元的异质性的社会主体,在价值观领域引发了价值思潮的多元化。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直接影响是,难以在利益分化、思想观念冲突的异质人群中开展以主导性思想观念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7〕。其二,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内容。有学者认为,流行文化的“商业性对政治性的冲击、娱乐性对严肃性的冲击”〔8〕。孙其昂教授指出,“现代性催生了浮躁,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稳定性”〔9〕。也有学者认为,“现代性已成为一种强势话语和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10〕。其三,现代性挑战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学者提出,“理论教育就成为主导性文化得以传播的主要方式。然而,在流行文化和大众文化浸润下的青少年却形成了喜欢读图、热衷于追星、满足于文化消费的感官刺激的感性认知方式,对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11〕。也有学者指出,“人的现代性困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宏大叙事的生存危机。”也就是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一味强调奉献或追求崇高,就可能会被当作远离现实的高谈阔论而遭人抵制”〔12〕。其四,现代性威胁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权威。有学者指出,“社会现代性解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稳定性”,以及“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多元选择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塑造”〔13〕。也有学者提出,“当今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运行,不是不需要权威,而是需要新型的权威。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已经丧失了传统社会那种权威,需要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权威”〔14〕。其五,现代性迫使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转换。戴锐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认识必须回归主体自身,完成由‘社会本位’到‘主体本位’的转换。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的反思性的必然结果”〔15〕。基于上述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在阐释这些挑战和危机的时候,现有研究欠缺相应的方法论自觉和经验科学的支撑,不少研究结论来自于经验直觉,还有的流于哲学性的抽象描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还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规避。思想政治教育深陷现代性的困境,学者们积极面对困境并提出规避现代性风险的路径,主要从内容、方法、权威、目的等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规避现代性的挑战。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孙其昂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要重构政治,实现新旧政治的生态结合”〔16〕。戴锐教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富有时代性和超前性、预见性〔17〕。也有学者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人的需要的多样性增强,单一的思想政治主导已经无法适应这一现实,建构多层次的主导内容成为必然”〔18〕。其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学者提出,“应改变理论教育和社会动员的传统做法,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有学者也强调“注重内隐型、渗透式、合乎人性的教育方式”〔20〕。其三,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应从先在赋予到现场后置的权威生成机制转型”〔21〕。有学者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生成和维持的,它是运动中生成的‘认同’”〔22〕。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转型研究。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环境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社会本位的目的观向主体本位的目的观转变”〔23〕。另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关注人的现实需求、关注人的心灵需要,将个人的幸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目标”〔24〕。此外,有学者还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现代性与功能现代性的有机统一,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各要素间的现代性,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代性在内的系统的整体现代性”〔25〕。综合以上观点,关于规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困境的措施探究多以逻辑推理为主,较少运用经验科学开展实证性调查研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所面对的理论与现实困境,通过理性思维的推导和演绎,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反思活动,凸显了学者们高度的问题意识,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时代性与预见性。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研究以哲学层面的现代性为视角和理论资源,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处于哲学的现代性视域之中,邢晓红认为,“来自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理性主义构成了现代性的基本内容,现代性的核心理念是主体性、理性和自由主义”〔26〕。学者们主要运用哲学现代性理论展开分析,将其直接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机械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中冠以“现代性”之名,比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理论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的现代化视为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内涵的重要指标,缺乏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本身的思考。沿此路径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现代性两张皮的现象,研究呈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从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现代性理论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次,研究以现实问题为主导,缺少应有的方法论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秉持强烈的现实问题意识,以社会实践为导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中的现实困境,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诉求,然而却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缺乏应有的理论性与预见性。戴锐教授指出,“内容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应当说这些与‘现代性’所要求的反思与创新是相关的,但更准确地说,它们并不是创新本身,而只是创新的手段或途径”〔27〕。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理论具有直观性和现实性,相对于解决目前短暂性问题是有针对性的,但从根源上无法提供长远的、全局性的理论指导。由于缺乏从整体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往往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直接作为现代性研究的对象,缺失现代性的反思意识,因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对实际工作的亦步亦趋,丧失理论活动的相对独立性。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领域中尚存在大量本不属于该领域的现实问题,最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出现“种了别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的后果。再次,研究以传统与现代二元分离为立场,缺乏历史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主要背景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转型,学界主要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离的立场展开研究,大多数研究仅局限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实然状态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状态的两个极端,缺乏对两者之间过渡阶段的研究。有学者虽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处于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属于过渡阶段〔28〕,但并未有学者运用历史社会学分析的方法,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发展过渡阶段中的理论与实践,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探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转型的关键参照物,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似乎是在历史中突然出现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逻辑的研究如果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为基础,那就不能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发展,不能贯彻辩证法的发展原则,只能形成静态的、抽象的、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般范畴体系。”〔29〕同样,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领域中,若缺失历史的研究维度,也会形成一系列机械的、盲目的、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将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整体性面貌。最后,现有研究以逻辑推理为主,缺乏经验科学的支撑。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研究多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主要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经过逻辑推理获得结论,这往往会导致提出的阐释方案、对策路径呈现一般化与教条式的形态,未能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做出新的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较少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尤其是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学者们往往将“想当然的”直接转化为“现代性的”,可能导致陈旧的或者空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结论。因此,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本质内涵,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研究中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获取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这才能为进一步的逻辑推理提供必要的经验科学支撑。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缺乏多面性、立体化的非线性思维,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问题与对策是一对一的亦步亦趋的局面,无法真正适应多变性的社会现代化的客观发展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新构思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应紧跟社会科学研究的步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的问题出发,我们认为,应努力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要向生活世界开放,致力于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所面对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使人们生成现代的政治观念意识。人是实践活动中的社会人,因而我们在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性的契合点时,应从社会生活世界出发,思考人的政治观念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如果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认真审视和对人的生活世界中主观需要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将会在理论领域中故步自封,导致研究内容的僵化与研究成果缺乏现实价值。其次,建构体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理论,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为自觉抛弃对现实性问题亦步亦趋式的追问与解答,应主动建构相对独立的理论脉络,按照规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学科意识和思维方式。学者们应将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矛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思维方法等方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体系化研究将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多重关系,有助于有效应对现代性风险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最后,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经验事实的概况。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中对历史事实不够重视的困境,我们应积极借鉴历史社会学等经验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第一手的真实可靠的资料,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历史事实开展经验事实的陈述和归纳,避免孤立地运用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所呈现的原因与对策的抽象性与盲目性。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从以上观点着手工作,真正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内在发展理路,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16〕〔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427,435,423.

〔2〕〔5〕〔25〕〔26〕邢晓红.构建与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0,53,133,9.

〔3〕刘翠玉.现代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6):23.

〔4〕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论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15.

〔6〕鄢本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代困境及超越〔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40.

〔7〕叶方兴.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56.

〔8〕〔11〕〔18〕〔19〕李辉.现代性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3,3,4,4.

〔9〕〔14〕〔2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及其转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72,273,275.

〔10〕闫立超.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批判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16.

〔12〕蒋红群.论现代性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形式的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11(9):27.

〔13〕〔21〕双传学,范美香.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现代转型〔J〕.探索,2015(2):132,134.

〔15〕〔17〕〔23〕〔27〕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与现代化〔J〕.理论与改革,2004(2):143,144,143,143.

〔20〕〔24〕闫小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及超越〔J〕.学理论,2010(7):167,167.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五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意识形态;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061-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的文化实践形式和意识形态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产的重要方式。对其文化价值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而且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文化系统中所处的主导地位及其产生的教育功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化选择、文化整合、文化传播、文化创造四个方面。

一、文化选择价值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并通过文化的传递和选择去实现其培养人的本体功能和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文化选择即是指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对现代社会存在的多元文化进行撷取与吸收或排斥与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它不是单纯地传授信息和思想观念的活动,而是要求教育者在‘信息输入’时自觉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进行文化选择,过滤文化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同时输入积极的文化要素,以保证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1]也就是说在本质上,思想政治教育做的是一种文化选择的引导工作。其对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被尊崇、强化并大力宣扬;而相反的则被压制、淡化乃至清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社会主义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对积极文化因子的肯定性选择。作为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施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担负着选择积极的文化因子来统一人们思想的责任,以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向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形成万众一心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样,个人要自由全面地发展,也必须接受符合时代要求、社会进步的积极文化因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价值的实现,首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吸收。其核心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它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资源进行选择、提炼,不仅可以为应对当今世界种种危机、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而且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其次是对西方先进文化的借鉴。文化建设必须在批判继承和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国情,结合新的实践,取其所长,补己之短,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都要积极研究借鉴。”[2]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手段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充分发挥其自身在西方先进文化选择中的作用,通过对积极文化因子的选择,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其二,对消极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选择。消极文化因子是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相反,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背离,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各方面进步的各类文化要素、成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消极文化因子的否定性选择,就是对与思想政治教育异向的文化因子的排斥、抵制与清除,借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反推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消极文化因子选择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批判改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积极进步的观念,也有腐朽落后的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与取舍,科学扬弃传统文化,对其合理的思想成分进行消化吸收,对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加以批判改造,为我所用。二是对西方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加以抵制。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既有优秀合理的一面,也有腐朽落后的一面。对西方文化的合理选择,就是选择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

二、文化整合价值

所谓文化整合,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组织通过某种方式和手段,在容纳多种文化因子的基础上确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使一定群体成员在保持各自立场、看法的前提下,树立群体成员对组织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认同,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有序性的过程。[3] 文化整合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已有文化生成新质的过程,是社会极其重要的文化建设需要,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要素、现象按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建构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一致且各具特色的文化整体,进而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类文化和社会思潮引领需要的价值。具体来讲,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整合各种亚文化形态中的合理成分。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整体环境中进行的,经过它选择、过滤后而保存下来进行传播的是社会优秀的主流文化。但是在这个整体环境中,除了主流文化以外,还有各种非主流的亚文化形态,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一般来说,亚文化的多样化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是件好事,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表现。但是,必须注意亚文化有不同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与主流文化在方向上一致的,有利于维护和改善现有的社会秩序的亚文化。第二种类型是在方向上与主流文化相背离的亚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应自觉吸收各种亚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以促进主流文化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建设,在吸收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应自觉对其合理成分进行整理,使其与社会主流文化形成互不冲突的整体,从而为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

其二,将社会主流文化与各种亚文化相渗透。主流文化是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它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并反映社会文化的性质和面貌,制约社会成员的行为,决定社会文化的进程。主流文化的这种突出地位和作用要求在文化发展中必须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在当前,倡导主流文化,即是倡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的,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非主流的亚文化,含有积极合理的文化因子,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对亚文化的整合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把各种文化集合起来,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协调下使各种文化交互作用,整合为统一的文化价值模式。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整合功能,将社会主流文化渗透到各种非主流文化当中去,引导其发展方向,调节社会文化冲突,创建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文化融合氛围,使非主流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前提下,其基本价值取向符合主流文化发展方向,使其既满足不同群体和个体特殊的文化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改革发展方向,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服务。

三、文化传播价值

传播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存在方式,文化是通过传播而显示其存在的。任何社会都有文化传播的需要,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传播,文化才能显示其意义,实现其价值,社会才能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价值,集中表现为将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主流文化向大众进行广泛的传播与深度阐释。“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就是一种文化,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化,即政治文化、伦理文化。”[4]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的政治、道德的社会化。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传播主要包括:

其一,传播以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政治文化。主导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包括占统治地位的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观点,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通过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占领文化阵地、占据主导地位、产生主导影响,让人们知晓和内化,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需要特殊的载体。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种灌输和传播主导意识形态、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统治阶级将自身的意志上升为全社会的共同意志的中介和手段。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内容和载体的关系。主导意识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载体和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广泛而持续的传播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的教化,使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得以弘扬和广泛认同,使社会成员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内化为他们的政治思想,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传播与阐释的过程中生成了独特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传播价值。

其二,传播伦理道德行为文化。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应当。作为社会调控体系的重要手段,伦理道德与法律规定共同构成人们的行为规范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文化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是个体通过学习,获得社会既定的文化形态,由“自然人”转变为“文化人”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顺利完成这个学习过程,就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出现种种不健康的心理或病态心理,与社会格格不入。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个体的不服从行为会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因此,任何一个希望自己能够巩固和维持下去的社会,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使其社会成员心甘情愿地接受它的价值标准、伦理道德规范,承担起他的责任和义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和流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际上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实现内化和外化,使其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承担着宣传社会主义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促进社会成员道德水准不断提高,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行为规范的伦理道德文化传播,使个体将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推动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地运转。

四、文化创造价值

文化创造是人类的基础性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创造就没有新文化。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想始终走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就必须在选择、整合和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始终弘扬创新精神,在不断创新中铸造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灵魂。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对文化更新的作用与价值。

毫无疑问,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进而又以行为和语言的形式表现于社会生活之中,丰富和更新原有的文化系统,改造原有的文化结构,从而对社会文化起到一种强烈的活化和促进作用。具体而言,表现在:

其一,创新理论文化,推进社会精神文化的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和行为的形式传播价值观念、思想意识,从而对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产生影响。在这个传播过程中,并不是生物意义上的机械的传递,而是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重新解释、估价、确定文化的意义,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本来意义,而且还会增殖和繁衍出许多新的文化意义。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和层次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一方面是摒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过时、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保留其中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不断深化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的新思想、新做法以及国外的一些经验,把新的思想、发现和创造向教育对象扩散、渗透,使其融入整个社会的文化血脉中去,创造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改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更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会在教育者所提供的认知图式中对各类文化进行选择、规范与解释,从而使得文化可以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志进行创造更新。

其二,为社会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造就大量具有创造活力的人才。文化由人创造,同样,文化也创造人,文化是“化人”与“人化”的统一。人既是已有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指标之一就是能否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当前,中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归根结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必须有一大批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当中,才能提升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为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从培养具有文化创新的教育对象,从激发教育对象参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两个方面出发,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造就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相关的思想品质和创造力。通过引导人的正确的价值追求,调动起人们参与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在领导、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的伟大实践活动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文化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46.

[2].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N].人民日报,2003-08-13.

[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2007,(11).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六

与各个学科组紧密配合,利用学科教培活动、电教例会、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活动,积极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尤其要着力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五新”基础上,即:立足新课标、建构新课堂、推广新资源、新经验、形成新特色。9月21日我们在54中成功地举办了“南京市网络环境下师生学习力的研讨会”,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们的好评。版权所有!

定期推广有价值、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软件,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自制课堂教学软件,充实学校和全区的教育资源。

今年,我们还开展了我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秀教学设计的评比活动和优秀现代教育技术论文的征集,一批优秀的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脱颖而出,这也体现了我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积极进行探索的努力。

我们力求把每件事情做好、做成精品,在注重工作过程的同时也注重工作的成果。为此,全体同志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发扬各自的优势,与各个学科组紧密配合并得到了各学科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正因为如此,我区54中的一节课更是代表南京市参加“全国第五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课堂教学竞赛”,并荣获一等奖;我区还有两位教师制作的专题学习网站参加“全国第八届多媒体大赛”获得三等奖;获奖的教学设计、论文等均在全市名列前茅,而这些都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同时,我们还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地对我区2所省级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十五”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课题进行了指导,并确定了各校的验收时间,目前我区的十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实验学校中已经有九所顺利地通过了专家组的评估。

2、加强电教培训

坚持全区电教员会议每月的例会制度,学习理论、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研究问题,进一步提高各校电教员的素质。

与各学科组紧密结合,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和掌握一定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通过理论授课、撰写论文、实践操作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操作、实践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发挥骨干作用。

组织了全区教培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和教育一线通的培训,确保了我区中小学、幼儿园所有教师的信息及时、准确的输入并上报。

3、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

重点抓各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制度、资料的建设。依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实验学校的标准,利用视导、听课等机会对我区部分中小学、幼儿园的现代教育技术现状进行了了解。并加强了对各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管理力度,制定了量化的考核表,并定期给各校打分。

4、其它工作

初高中期中质量分析;市教研室和高师处信息员;我区中教科学籍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与维护;新闻报道117篇;通知71篇;信息技术教研;少儿频道拍片;四层区会课服务;幼教培训;电教服务。

5、作风建设

(1)强化了合作和群体的观念。本学期,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我们全组进一步强

化了合作和群体的观念。我组工作的特点是:琐碎、繁杂、临时性的任务特别多,但是我们全组同志通力协作,互通有无,顺利地完成了多项任务。没有合作,我们不可能保证开学初的课改培训的服务工作;没有合作,我们不可能完成几乎每天都有的电教服务等等。

(2)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本学期全组继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强化了对新课程改革相关知识与理论的学习。同时我们还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的技术含量。

6、问题与思考版权所有!

(1)如何处理好常规工作和突击性任务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是目前我们组急需解决的问题。

(2)如何使信息技术真正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从而实实在在地提高我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使信息技术真正地整合到我们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努力思考,开动脑筋,争取尽快地拿出解决方案。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七

王俊卿: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课的任课教师,无论是在前期备课还是课堂教学阶段都会接触实验设备,更需要通过这些设备开展科学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应用实验设备,保证课堂教学有序、高效进行,我会在课余时间到各大论文收录网站检索相关应用论文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杂志实行高教、基教双轨运营的模式,有针对性地收录了不同教育领域有关教育装备方面的学术论文。杂志基教版以学前及中小学教师为服务对象,下设实验室专用教室建设、节能环保与安全校园、教具制作与应用、课件制作与网页设计、创新实验、业务培训与队伍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等栏目,内容丰富,辐射面广。

写作本就是我执著坚持的爱好,在结束课堂教学后,我会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研究和学习先进教法,实现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一线教师往往需要通过一个全面且兼具一定学术价值的交流平台,以达到学术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真正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法,并力图进一步应用于教学实际。贵刊搭建的服务平台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将其奉为投稿首选。通过几年来不断地积累、学习,我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教学实践性的提升,拓宽了学术视野,活跃了教育思想,达到了陶冶情操、完善自我的目的。

二、在您看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拥有什么样的特点?

王俊卿:杂志作为一本学术期刊,在合理的栏目设置下,收录了很多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的论文,吸引了大批的专业读者。在我看来,学术性强就是贵刊的一大特点,也应当继续坚持下去。另外,区别于其他学术期刊,贵刊的栏目设置很齐全,也很“接地气”,更为普通教师所接受,这也是吸引我不断在贵刊投稿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贵刊的编辑和编审老师也都非常敬业、负责,总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我们这些投稿教师反馈,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建议,为一线教师打造了一个集综合性、学术性、实务性为一体的服务平台。

三、《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致力于服务教育装备事业,展望下一个10年,您对杂志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王俊卿:希望贵刊能进一步提高载文质量,通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和投稿。杂志可以通过对高质量文章支付较高稿酬的方式吸引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作者投稿,提升杂志的学术地位和品牌影响力。除此以外,还可以在整体外观、页面设计、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一些变化,突出学术期刊特点。

谈及杂志的未来发展,我认为还应该关注一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落脚于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扩大个别栏目的容量,刊载更多的优质论文。如,需要继续发展“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和“教具制作与运用”栏目,这两个栏目一个反映的是教育装备的应用问题,一个反映的是教育装备的创新问题,是一线教师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杂志将视点聚焦于此,有利于体现教育装备的实际意义,更能鼓励教师在装备应用方面下工夫,在相互交流下实现共同提高。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八

1、健全教科研组织,加强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

要使教科研工作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首先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学校已基本形成由教科室带头,以课题组为主体的教科研网络。本学期,学校将加强教科研网络的建设,进一步健全教科研组织,以形成完整的教科研体系。同时,教科室将在各课题组中扶持、培养一些对教科研比较热心并有一定造诣的先行者,加强学校教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以中青年骨干为中心的教科研队伍。

2、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科研的思路与方法。因而,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构建教科研基础理论工程尤为必要。本学期,学校将继续组织教师学习一些与学校研究课题相关的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系统学习和讨论,从整体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水平,为深化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加大对教师新课程培训的力度,组织课改研究的专题培训和学习,将课改进一步落到实处。本学期将组织解读新课程的专题培训及组织教师参加镇江市人事局安排的相关考试,同时教科室将定期检查教师的学习笔记,重点检查读书笔记。

3、加强课题管理,规范教科研课题管理体系。

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主体,是教科研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对于提高学校科研层次,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向前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各项课题,各课题组要制订本学期的课题研究的年度学校工作计划,进行深入研究,重视教科研资料的搜集中、整理,及时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教科室将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定期召开课题组组长会议,为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同时做好各课题的结题的工作。本学期,教科室将着手准备省教育学会新一轮课题申报。

4、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是教学领域,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负担,就必须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用现代化的教学法手段来提高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电教设备,提高现有电教设备的利用率,使电教手段的学科覆盖率达100%,课程覆盖率50%以上;外语教师每两周至少使用语音室1次,并及时登记。本学期,每位教师须上一节多媒体课件课,寄宿班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上课时数须占总课时的40%以上,网络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教科室将定期组织检查,并将之纳入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之中。同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迎接进修学校组织的相关考试。

5、总结教科研经验,认真组织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与评比活动。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看,实践是理论的基础,而理论对实践又有指导作用。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教科研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再用这个理论来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本学上学期末,学校已作了布置,每位教师必须交一篇与本人课题研究有关的有质量的论文。各位教师要认真撰写,精心修改,及时上交,争取在本次教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取佳绩。同时教科室将组织部分教师参加“教海探航”、“新世纪园丁征文大赛”等论文评选活动。同时教科室将组织学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编辑《云林中学教育教学论文汇编》,不断积累教科研的过程资料,推广教科研工作成功者的经验。

二、教科室工作计划指导思想

现代教育思想论文 篇九

1.1教学思想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其教学思想为“去中心”的平等教学思想。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但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提倡平等的教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反对教师控制与教学控制,反对以教师、学科知识为中心思想,提倡构建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等都进行了重新的定义,结合了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

1.2教学方式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方式为“对话”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方式是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对话”的教学方式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要实现开放、平等、创造并富有多元价值的对话关系。“对话”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教学氛围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思想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平等教学,从而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

1.3教学方法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方法为阐释教学法,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下,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拓宽学习方法,逐渐引导学生进入到真理的情景中。在后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阐释教学法的运用,将促使学生学会解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文本,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创造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的培养。

1.4教学评价法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评价法为自传式的教学评价法,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使用统一的评价尺度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中,教学评价要注重评价标准的复杂性、动态性与模糊性,教师要将学生看成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

2.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

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是有各种象形文字组成的各种文学形式,如:小说、散文、论文等,同时,还有中国特有的诗、词、曲、赋等韵律形式。我国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优势,不仅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韵律,还带有中国汉文字独特的象形性。我国汉语言文学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学样式,对象形与表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独特的汉语言文学,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其一字一音、一字一义都具有特有的属性,逐渐孕育了诗、词、曲、赋等,其声调起伏婉转、意境丰富深远,进而实现了我国汉语言文学意境美与韵律美的协调结合。

3.在后现代教育思想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3.1教学计划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认为,在教学行动之前,要制定教学计划,并不能随意的更改。这种教学计划其实是对教学与课堂的控制,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是被动的。在后现代教学思想的影响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应树立“去中心”的平等教育思想,针对教师、学生、课本三方面,制定合作性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应该在教学活动中产生,并进行随时的调整;教学计划要具备一定的可变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时,教学计划要具有实践应用性,逐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才能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多样化。

3.2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汉语言文学的课堂应实现师生互动的、多维性的教学模式,积极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定位自己为学习者、思考着、聆听着以及调度者与排除者,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调动教学活动、排除教学障碍,实现汉语言文课堂教学的工作。学生应定位自己为思考着、议论着、提问者,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学习,并在教学活动中承担一定的责任。互动教学模式的形成,教师要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教学要充分地信任与鼓励学生,让其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对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3实现教学的开放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确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材为认知对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判断、推理等方法实现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并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获得一定的技能,同时将其结合到生活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要具备开放性,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还要形成个人的见解。

3.4教学方式的探究性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汉语言演化规律的认识与文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后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的利用。文中对后现代教育思想的概况进行了介绍,阐述了汉语言文学独特的文学优势,同时分析了后现代教育思想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相信通过具体措施的落实,将不断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不断促进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掌握,不断促进教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9篇《现代教育思想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教育与经济论文优秀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