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通用6篇】

众鼎号分享 23778

众鼎号 分享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 篇一

论文关键词:《裸婚时代》,《闪婚》,80后婚姻

《裸婚时代》、《李春天的春天》、《家,N次方》、《当婆婆遇上妈》、《闪婚》及即将播出的《双核时代》和即将开拍的《离婚前规则》等一系列婚姻题材剧一边涌进观众视野的,一边为大家带来一批诸如“裸婚”、“闪婚”、“隐婚”、“毕婚”等耳熟能详的新词汇。“裸婚”即没房、没车、没婚纱、没钻戒、没婚礼、没蜜月;将“一见钟情”发挥到极致,省却爱情长跑,无需试探猜测,谓之“闪婚”;大学生一毕业就闪电结婚的叫做“毕婚”;为使身价不跌,偷偷结婚的“隐婚”也大行其道。80后婚姻讨论热潮随波而起。

此类电视剧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反响?首先是因为此时正是80后结婚的高峰期,这样的题材自然受到已经、正在、将要结婚的80后和这些适龄青年家长的关注。其次,80后践行的“裸婚”、“闪婚”、“隐婚”、“毕婚”等新结婚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结婚模式,必定引发争议。再者,多元化结婚模式下的80后,婚姻生活问题似乎愈演愈盛,不禁引发世人慎终追远。

一、打破传统婚嫁模式遭热议

随意拿一部80后婚姻题材剧与《金婚》、《甜蜜蜜》相比,就可以看出生在高时速发展的经济时代,80后的婚嫁特点也随之速度化,呈现出 “快”的特点。

在传统的婚嫁模式里,被认可的恋爱不仅要经过双方父母同意,而且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恋爱考察期。于是“推着自行车在昏暗的路灯下行走”、“跑大老远一起守着一部半导体收音机听歌”、“一个人抚摸着TA寄来的信件”……这些浪漫的场景在我们脑海中定格并串联成那些最浪漫的故事。倘若逾越或者忽略其中的任何细节,像《山楂树之恋》一样未果也尚属情理之中。80后的“快”则彻底打破了传统模式。

由滕华弢担任总导演,在江苏卫视热播的《裸婚时代》改编自当下走红的畅销小说《裸婚——80后的新结婚时代》(作者:唐欣恬)。正是由于原著在网上的热度和影响力人文历史论文,吸引出版社出版了纸质书,之后又被影视剧制作公司买下影视改编权。演员文章和姚笛在剧中饰演了一对相恋八年,因为爱情而“裸婚”的传统婚嫁模式挑战者。剧中男主角刘易阳(文章饰)是个无车、无房、无钻戒的“三无男人”,这也正是最新调查显示的即将满30岁职场男人中五成无车无房的男人的真实写照。女主人公童佳倩则是从小娇生惯养的小家碧玉。两人从高中时代相恋8年,却碍于没车、没房、没存款不被家长接受。在绝食、偷户口簿等一系列努力后,终于“未婚先育”将生米煮成熟饭。这也是对当前80后未婚同居,“未婚先育”现象的反映。与传统婚姻、计划生育的年代相比,剧中小两口没房子、没存款、没计划、没结婚就突然要结婚生子,这种对婚姻的速食方式,也是这个快节奏时代,年轻人面对高房价、高物价的应对方式论文格式。

与《裸婚时代》里刘易阳、童佳倩没房子、没存款、没计划就突然要结婚生子的速食婚姻相比较,王小康的《闪婚》里,韩金贝和古峰则更是迅速。张铎饰演的古峰也是一个“80后”,因为没钱、没房,和女友颜敏(颜丹晨饰)在登记当天被棒打鸳鸯。心灰意冷之下,在聚会上遇上性格开朗、美丽可爱的富家女韩金贝(唐嫣饰)一见倾心,三天之内两人闪电结婚。

爱是婚姻的基石,爱需要双方深入了解。“闪婚”使这种足够的了解打折这种现象因不符合传统国人心目中的婚姻而倍受质疑。对比传统婚姻,在许多80后的婚姻生活中,“结婚就是一辈子”的传统观念若有若无,甚至在这种“快”结婚模式下呈现出将传统婚嫁的“因为了解而结婚”颠覆为“因为不了解而结婚”的特点,争议越来越大。

二、坚持理想爱情至上被打击

人们为什么结婚?有人说婚姻实质上只有两种:爱情婚姻和要约婚姻。爱情婚姻,即情到浓时水到渠成的结婚;要约婚姻,即以各方面因素包括物质为条件达成约定而结婚。在这些热播的婚姻剧中,因为过于理想化的为爱而婚更值得关注。

在《裸婚时代》里,刘易阳、童佳倩二小可谓为爱而“婚”。任随童母百般阻挠,刘童二人想尽办法绝食、偷户口薄、撒谎,最终奉子成婚。白雪公主和王子在故事里可以结合到一起便戛然而止,对婚姻而言则是一段新的开始。爱情是浪漫的,婚姻却更加现实。婚姻既是一个生产单位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它将两个人各自的生活、家人、朋友、共同的孩子、花费等捆绑在了一起。这与婚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以为有了爱情便可以战胜一切的两个人,在结婚后的问题频频爆发。两个人的收支、家人相处之道以及与孩子相关的一切,由于两个人成长环境的不同,自然难以达到统一。童佳倩自小家底殷实,她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而刘家则样样精打细算,所以一旦涉及到与经济挂钩的事情必定纠纷不已。电视剧中,刘家一直是小区的“节水之星”,童佳倩用水的随意就像是哗啦啦地花刘母的银子;刘家向来舍不得上一趟馆子,于是请丈母娘吃顿饭,刘母也是关心是谁掏钱;刘家连买菜都是算了再算,自然童佳倩买回家的鲜花在刘母看来还不如能吃的芹菜有用;刘家不理解童佳倩的工作需求人文历史论文,便将童佳倩上班要用的高跟鞋、化妆品全部藏起来;童佳倩敷面膜竟吓得刘奶奶高血压病犯。童佳倩自小在家娇生惯养,不让女儿受一点委屈,于是童母从婚前到离婚后一直在介入和干涉童佳倩与刘易阳的婚姻生活,这让夫妻俩的生活变得更加尴尬:因为没房阻止结婚,因为没房结婚了要求住娘家,因为刘家房子小到刘家说三道四,怕女儿小产让刘易阳签保证书,因为没房坚持孩子娘家带……怕女儿一个人过辛苦先是撮合杜毅,后是撮合刘易阳。为了坚持爱情婚姻的长跑之路,童佳倩改变自己努力当好儿媳妇,忍受婚姻的委屈,而刘易阳为了生活更是任劳任怨,在父母与妻子间充当双面胶……为了理想的爱情两个人可谓是历尽艰辛,最终刘易阳说“细节打败爱情”,自己“失无可失”,理想中的爱情在现实面前如此脆弱不堪。

再看《闪婚》里,颜敏与古峰结婚未遂为何还要生下古峰的儿子?因为爱。韩金贝为何与古峰闪婚?在聚会上,韩金贝对古峰一见倾心,觉得那就是自己的爱情,三天之内便与这个男人结婚,真是应验了那句“因为不了解而结婚”,结果也正如后半句“因为了解而分离”。这就是理想化的爱情至上所遭遇到的无情打击。

三、屡屡失败引人慎终追远

这些电视剧中,一对对的男男女女纷纷以离婚收场。难道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真的如西方谚语所说“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分离。”

导演滕华弢表示,“裸婚更集中于大城市的年轻人中,还不是很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个剧只是想把裸婚带来的一些问题呈现给观众,并不想去做什么评论,也无意提供解决的办法。年轻人会有冲动和不成熟的个性特点,但很多事情还是要准备好之后再去做。”

为何这些80后无车、无房、无存款敢“裸婚”?没有感情基础敢“闪婚”?还没工作敢“毕婚”?为了身价不跌敢“隐婚”?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大多年轻人一直生活在温饱以上的小康家庭,没吃过苦、不知生活艰辛;二是大多数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能力养活自己,思想开放,不受传统约束,敢作敢为。电视剧中无论是刘易阳、童佳倩还是韩金贝、古峰、颜敏,作为被父母呵护成长的80后,都是有能力有担当,受过高等教育,能工作赚钱的新时代青年,可谓前途光明,他们相信自己敢于尝试也作出尝试,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努力。可是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文历史论文,压力倍增的时代,日渐凸显的现实依旧使疲于应付,让美好的理想最终遭受打击。

打败这些80后年轻夫妻的婚姻的原因,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三点:一是物质与爱情失衡,二是年轻夫妻的不成熟,三是父母的强势干预。

如果物质跟上爱情的发展,刘易阳与童佳倩从一开始结婚便不会受阻拦,刘家也不会凡是与钱挂钩的地方都斤斤计较,刘易阳也不会因为交不了建档费而去赛车,童佳倩也不会“逼”刘易阳工作,童母更不会说话尖酸刻薄。从另一方面,感情跟不上物质发展的婚姻也难以维持,韩金贝和古峰便是很好的例子。韩金贝作为富二代,衣食无忧,结婚了照样刷母亲的信用卡。可是,她与古峰互不了解对方,所以到了后来为丈夫生下儿子的女人既是自己养父的女儿又成了自己的嫂嫂。这便是一开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使然。由此看来,在这个开放的时代,爱情基础和门当户对似乎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很多人都感叹,结婚就不一样了论文格式。童佳倩似乎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是婚后她显然没有将自己的角色从女友过渡到妻子。韩金贝就不用说了,用古峰母亲的话来说“哪儿是找的老婆呀,简直就是抱回来一孩子。” 像韩金贝、童佳倩这样典型的都市女孩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在结婚后和婆家相处、和丈夫相处中也遇到很多因为过于自我引发问题。从男性方面来看,要从自给自足的潇洒突然过渡到承担起照顾全家的重担似乎需要极其成熟的心力、智力和赚钱的能力。否则在经济压力越来越大的社会,即便是像刘易阳和古峰这样勇于承担、积极打拼的潜力股也难免落得个“失无可失”、“疲于应付”的下场。

《闪婚》里,古峰母亲说“现在就是丈母娘经济时代”,这反映出当前许多家长对儿女的婚姻涉足过深这一问题。韩金贝母亲把古家小院子当办公室每天报到,童佳倩母亲虽然没有把刘家当办公室但是也好不了多少。怀孕时怕女儿流产,让女婿签保证书;生完孩子后直接让女儿外孙女住娘家。在中国,父母总是觉得孩子没有长大,过于干涉子女的选择,常以自己的经验来教训子女。像童母和韩母这样,女儿都已经出嫁有自己的家庭了,遇事还非得往里插上一脚难免画蛇添足,难免掺和出家庭的烦恼与矛盾。

世上有的戏上有,戏上有的世上有。将注视电视剧中将目光投往当下:正值80后婚恋高峰期,据最新调查显示,即将年满30岁的职场人中将近五成人无房无车。而在1981-1984年出生的人群中,无房无车的人比例更是达到了七成人文历史论文,可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选择“裸婚”实属无奈。此外,因为工作繁忙,无暇恋爱或者为了不影响工作,“闪婚”、“隐婚”、“毕婚”也属不得已而为之。在民政局,每天都有新人登记的同时,也有络绎不绝的人离婚,80后的离婚趋势也在逐渐上涨,无奈的事实还在继续上演。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人说“没有婚姻的爱情将死无葬身之地”,萧伯纳甚至说“在太太死之前,都不要谈论婚姻这个话题”。婚姻是个神圣的话题,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都有不同,但都憧憬幸福的婚姻。周国平说:“两性关系由三个因素组成,一个是性,一个是爱情,一个是婚姻。性追求的是快乐,爱情追求的是理想,婚姻又讲的是现实,所以这三个东西实际上老是发生冲突。婚姻的困难就在于要把这三个不同的东西把它统一起来,确实是挺难的事情。”希望这一连串反映80后婚姻生活问题的电视剧让80后看到更多自己的影子,在做出自己的选择的时候能够像周老这样看清婚姻的本质,从中找到完善自己的突破口,从而远离围城内外的徘徊。那么这些源于生活的艺术品就真的发挥出了高于生活的价值功效。

参考文献:

【1】周国平。《爱的五重奏:周国平说女人/性/爱情/婚姻/孩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王艾。《当我们谈论婚姻时,我们在谈论什么》[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1年5月。

【3】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爱情与婚姻论文 篇二

把关键词“婚姻”“爱情”“婚姻观”联结在一起的一个“桥梁型”或可称“中间型”的关键词是“金钱”,谈婚姻、爱情自然离不开“金钱”,当然还有“财富”“财产”和“社会地位”,因此,探讨作者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金钱”观也是研究者绕不开和感兴趣的话题。2)以图2最大的顶点书名《傲慢与偏见》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联结它另一个顶点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简•奥斯丁”“婚姻”“婚姻观”“爱情”“情感”“婚恋观”“反讽”“言语反讽”“讽刺”“情节”“女性形象”“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性格”《简•爱》《红楼梦》等,归类以上这些关键词,基本上为“婚姻情感”类和“文学创作技巧、特色”类。分析表明,很多研究者从艺术创作手法上对简•奥斯丁作品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反讽”“言语反讽”“讽刺”是其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研究者认为奥斯丁把这种“反讽”技巧灵活地运用在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情节的安排,以及所描写作品女性形象的婚姻、爱情中,以此来评判当时以追求金钱为目的的婚姻观念;再看图2中出现18次的“合作原则”这一高频词,刚开始分析时笔者一时也很难判断其准确含义,通过查阅论文库相关研究论文得知:有一些学者借助美国哲学家H.P.Grice于1976年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都应遵守一种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P)[5],以作品中人物对话对于“合作原则”的遵循与悖逆为切入点来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尝试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众鼎号○www.1126888.com(,探讨语用学运用于文学批评领域的可行性与意义(对“合作原则”这个高频词的研究分析令人欣喜地验证了“知识图谱方法是可能可以自动地发现知识的”这一功能)。

另外,《简•爱》《红楼梦》的出现,则表明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者已把奥斯丁作品和英国另一19世纪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的《红楼梦》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视角有了进一步的拓展。3)再以另一个顶点作者名字“简•奥斯丁”为中心进行分析发现,联结它另一个顶点的高频关键词分别是“傲慢与偏见”“傲慢”“偏见”“女性主义”“女性意识”“女性”“伊丽莎白”“英国文学”“理智”“金钱”“财富”“财产”“婚姻”“婚姻观”“爱情”等,这表明,撇开前面已论述的“婚姻爱情是研究的主要主题”不谈,近年来许多研究者还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认为其在英国文学中,作为女性文学的先驱,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将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女性带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妇女的地位、权利、禀赋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奥斯丁在男权文化传统下努力构建起女性文学的王国,从而走出了以男权思想为中心的男权传统的樊篱,表达出明确的女性意识、前卫的婚姻观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6]。从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出发,研究者认为奥斯丁通过她塑造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消除她认为的因为社会地位差异而对她傲慢无礼的男主人公达西的误会和偏见,最终缔结美满婚姻来展现她理想、前卫的婚姻观:恋爱婚姻与财产和社会地位相关,但又不完全取决于财产和社会地位,幸福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相互爱慕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是愚蠢的。4)仔细观察图2的其他一些关键词,并通过查阅论文库原文,还可发现:有一些论文已开始从语用学的角度、叙事学的角度、文学文体学的角度、翻译的角度、跨媒体批评的角度、跨文化批评角度去研究该作品,但从总量看这类论文还不是很多,尚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但也预示着这些方面有可能是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借助现代化的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从科学计量学的角度,综合运用词频、共词、社会网络分析及信息可视化等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十多年来国内《傲慢与偏见》研究做了主要侧重于揭示该研究领域产出模式及研究主题结构的计量分析,获得了一些较为客观有益的研究结论。如就研究主题而言,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对《傲慢与偏见》的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主要是在对作品的婚姻爱情观和创作技巧方面的讨论;就产出模式而言,则发现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如的期刊结构问题,核心研究队伍的培养问题等;同时也略微探讨了今后研究的一些可能发展方向。这些研究结论将有助于学者了解国内目前《傲慢与偏见》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走向。将进一步讨论的是,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作为一种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的探索性尝试,是否合适和如何做到合适的问题。因为,本研究采用的这种定量研究的基本方式,也许会令一些读者怀疑:第一,感性的文学作品研究是否可以用图形、列表、统计等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文学界是否能接受这种新颖的研究方法;第二,如果可以引进这类研究方法,那么在使用时又应注意哪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应用信息手段解决信息时代的各种问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监测和评价)已成为“可能”和“必须”。说“必须”是因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既为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通往新信息源和交往对象的通道,极大地改变了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但同时也要求科研工作者必须提高对海量信息的检索、选择、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否则就会如同在绝对的光明中和在绝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7]!而从本研究所使用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和所要研究的问题直接结合的背景看,这种方法既“可能”又“可行”。对一个领域的研究进行研究主题和水平、产出模式、研究整体概况及特征的评估,事实上是一种学术史的研究,而学术史的研究显然既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也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且最好是同时使用这两种方法,因为这两者既各有侧重又各有利弊,更无法以一种方法去取代另一种方法。再具体到一个问题,如对于一些宏观性、整体性问题的研究来说,如果单凭个别专家的定性判断显然难免会有所偏颇,而随着数据库的完善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成熟,对这一类问题可以采取更为全面和客观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诚然,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仍免不了它的局限,如学科性质的软硬、定量的困难、数据库可能存在的偏差等,但这些应该都不是文学研究领域尝试使用这些方法的障碍。第二个问题,即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应高度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基于文献数据库的文献计量(知识挖掘)是一项综合性的,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做好的工作。因为从过程看,它包括获得充足而可靠的数据、掌握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知识挖掘软件、有一套适合的文献计量框架体系、能够理解用户的需求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中缺了哪一个都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的质量,但要同时做好这么多环节,掌握这么多知识,单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如本研究就是一个分工合作、学科交叉的结果。本研究第二作者主要负责“方法和数据”部分,第一作者则主要负责“文学角度的数据解读”,正因为有两个不同专业人士的合作,才完成了本项研究。二是对“数据库”的高度熟悉。文献计量研究是一项用数据发言的研究,一分数据一分结论,无数据就无结论。因此数据的正确性非常重要,这就必须要求研究者对数据库非常熟悉,对数据的来源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极易发生偏差而得出错误结论。三是对数据的解读要慎之又慎。计量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统计而统计,不是单纯为了“论文的表述”而表述,而是为了“发现问题”。因此,对数据的解读是一项重要工作。但“数据”本身往往又是抽象的、脱离了原来语境的一种“符号”,因此要对它进行正确解读,就必须要求研究者多多回到“原文”中去检验或者去寻找和发现它的意义,可以说没有经过这两者之间的多次往复运动和迭代,是很难做好这类研究的。

作者:程永艳 汤建民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浙江树人大学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字:婚姻观  婚姻实质 现实意义

一、引言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小说家简•奥斯丁(jane austen)的经典之作,作品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婚姻大事的不同选择,生动地反映和讽刺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表现出英国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其中主要以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和表里不一的军官威克姆这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同时,还写了富裕谦逊的单身贵族宾利与美丽贤淑的大小姐简之间的曲折爱情,虚伪的威克姆与痴情的三小姐莉迪亚的最终结合,以及趋炎附势的牧师柯斯林与虚荣的夏特洛之间没有爱情的物质婚姻等等,有甜蜜美满的结局,也有发人深省的社会悲剧。

二、《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及婚姻实质

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所以在婚姻问题上,人们不得不面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我们一直以来怀抱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理想,这也是无数经典著作所反映的主题。和其他婚恋话题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傲慢与偏见》没有夸大爱情超越现实的力量,没有塑造为了爱情而冲破现实阻隔的婚姻。它是一部带有理性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着力刻画的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是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结合就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既有爱情作为基础,又有金钱作为物质保证。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爱情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结婚是错误的,但没有上述因素又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的婚姻应该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婚姻的基石。

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丈夫,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并且通过不同的婚姻关系的描写打上了现实主义的烙印。物质因素是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作者通过几桩婚姻的描写便揭露了当时社会中金钱利益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的感情会受到它的控制。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女性,爱情有时对她们是奢侈品。不是她们不向往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而是没有那样的土壤。

也不是每一位女子能有伊丽莎白的机缘,这也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女性婚姻的悲哀。对于夏洛特和柯林斯充满了现实色彩的婚姻,作者虽然是不赞成的,但是透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也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感情不得不服从于金钱的无奈。作者并不否认,要保证一家人幸福安康,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财富做基础的。而对于金钱主导婚姻这一观念,奥斯丁是持批判态度的,指出“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金钱做基础,再真挚的感情也会在漫长的时间中受到考验,甚至会走向破裂。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无疑是奥斯丁推崇的婚姻模式。但是即便如此,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中也不免掺杂着一点金钱的因素。

三、《傲慢与偏见》的现实意义

通过《傲慢与偏见》中不同婚姻的描述,作者表达了对理想婚姻的向往,同时也表明了她对金钱和爱情在婚姻中孰轻孰重的看法—爱情更为重要。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无论在任何时代,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生活的理想都不会改变。虽然现在女性的地位得以提高,不会仅通过婚姻这一唯一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女性的未来幸福。所以《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婚姻观念也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实际,还给现代人们带来某很多启迪。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谈婚论嫁时,何尝又不是进行着爱情与金钱的权衡呢?在面对婚姻的时候,人们总是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取舍。到底什么样的婚姻关系才能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幸福感?到底我们为了什么而选择和对方在一起?是为了爱情的理想还是为了物质的保障?我们是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的快乐呢;还是安于现状,过着夏洛特般枯燥生活呢;还是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奋斗,成为“伊丽莎白”和“达西”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也许都会有自己的理由。这也许是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为我们留下的永恒的话题吧。

四、结语

如果说婚姻恋爱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那么《傲慢与偏见》是围绕着这个话题的经典之作。它道出了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在婚姻选择上的无奈与悲哀。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情况下的人们都会向现实妥协,所以才会凸显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命运是如此完满。事实上这也是人们对于理想婚姻的一个寄托。虽然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但是只要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我们至少会避免很多婚姻的悲剧。

参考文献:

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家庭 婚姻 制度 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01-02

人是在社会中生活的,通过男女结合组建家庭,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组织,而以血缘为纽带在男女双方之间又建立了亲属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不同,婚姻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婚姻和家庭两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但又存在差异的。美国学者默多克指出:“婚姻和家庭的区别在于婚姻为家庭的建立奠定了合法的基础,而家庭有时却可以没有婚姻而存在。”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两者的联系。恩格斯在研究过马克思对《古代社会》的阅览手稿后,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深刻剖析了家庭的起源、演变和规律。在现代生活中,婚姻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通过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婚姻观,提出有效解决途径去减少问题,对现代家庭的伦理关系塑造、家庭和谐相处、构建良好生活环境、巩固社会发展稳定和实现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观形成背景和主要内容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撰写《古代社会》一书,在1877年出版。这是以研究个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而闻名的专著。他着重论述了在各个阶段中婚姻、家庭形态发展的特点等,这本书的出现吸引了马克思的视线,“从1881年5月至1882年2月中旬,马克思对《古代社会》作了十分详细的摘录和许多批注,准备从唯物史观研究得出的结论来说明摩尔根关于原始社会的研究成果”①。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手稿中体现出摩尔根这本书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了手稿之后也代表了他们对原始社会的看法。因此,关于婚姻家庭观,他认为有必要写一本专著,来论述更为详尽的观点,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在《起源》中,恩格斯完全采用摩尔根的婚姻家族史分期法,从亲属制度描绘了家庭史略图:血缘家庭、普纳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恩格斯引用摩尔根的观点和马克思的评注,对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和阐述,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对婚姻家庭发展历史的观点。

后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婚姻家庭观一般是以微观角度进行研究。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制度观点;关于倡导妇女解放,两性平等的观点;关于婚姻家庭的发展史问题;关于婚姻家庭之间的关系,认为爱情是婚姻道德的标准等方面。具体概括,就是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对家庭发展的起源、历史过程、现状分析以及科学预测未来家庭发展趋势。

恩格斯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婚姻家庭制度的不同的历史形态,大体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的。“群婚制是与蒙昧时代相适应的,对偶婚制是与野蛮时代相适应的,以通奸和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②将人类婚姻家庭形态演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联系,是恩格斯的一大贡献。

二、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观的影响

人类发展有漫长的几百万年历史过程,而婚姻家庭制度存在了几十万年,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古代到现代逐步发展的历史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婚姻家庭的发展总体看法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社会道德观念的转变使得女性的地位在发展变化,私有制的产生也推动了婚姻家庭的进步,使得婚姻家庭的制度发展一步步走进文明的时代。

有人觉得爱情是神圣的,婚姻是现实的,家庭是需要经营的。忠贞的爱情需要在残酷的现实中得到检验后才能确认。而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婚姻是包含了责任的爱情,而家庭是包含了义务的婚姻。家庭是一个亲属团体,不仅包含婚姻关系的亲属,还有附属关系的亲属,具有特殊性,而家庭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婚姻家庭在保障家庭成员基本利益方面所起的作用极其重大,有相互扶养的权利义务,保障家庭成员的各项权益不受侵犯,这是其他组织都不可代替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在一步步地密切,具有时代性的特征,恩格斯认为从中世纪以来“从这种力图破坏婚姻的爱情,到那应该成为婚姻的基础的爱情,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程”。也就是说,只有跟着社会不断发展的步伐,男女双方不再像旧社会的“男尊女卑”,充分实现两性之间的平等,男女之间只有爱情决定两者之间的关系,而爱情成为婚姻的必备条件,家庭能够真正和睦,以爱情为基石的婚姻,才能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

婚姻家庭的作用随着婚姻家庭的产生而出现,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发展和扩展,不但是婚姻家庭建立的自然条件,而且也是人类能够延续的必备基础。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是基本的社会关系,而氏族和国家的起点也是家庭。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婚姻家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追溯家庭发展史,批判当时资产阶级社会婚姻家庭种种诟病的同时,对未来婚姻家庭也给予了一些比较科学的论断,这些论断在当时看来就已经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发展到今天,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我们能看到其发展的越来越好。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今后将会一直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从婚姻家庭关系发展到现在来看,婚姻的范围变得越来越窄,而制度性越来越强,由群婚制到小范围群婚;由不稳固的个体婚到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是漫长历史过程的进步。在这种进步的环境中,一夫一妻制也越来越完善,从婚姻的建立到发展,从以往的认同一夫一妻制到现在以法律形式确立一夫一妻制,我们从中看出一夫一妻制在社会发展中一直被肯定,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具有睿智的思考和判断,对婚姻制度的预见性是正确的。而现在一夫一妻制对于社会稳定、道德伦理等都有一定的约束力,是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

三、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观对现代家庭的启示

婚姻的本质在于共同相爱、精彩的生活并延续自己的生命。感情对于婚姻的重要不言而喻,马克思曾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也是虚空的”。研究和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婚姻家庭问题的论述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代家庭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婚姻家庭具有重要的启示。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这样描述完全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家庭制度:“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因为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③在恩格斯看来,婚姻家庭需要双方的信任和爱才能够建立一种完善的制度,而在现代化的婚姻生活中,经济基础虽然决定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但婚姻家庭制度反过来也在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人们选择结婚原因各有不同,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种:第一,满足生理的需要;第二,组成家庭繁衍后代使种族得以延续;第三,过美满幸福的生活,履行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抱着对爱情的憧憬走进婚姻殿堂之后发现经营婚姻的艰难。因为对婚姻的不满,进而引发的婚姻关系中的家庭暴力、出轨、离婚率增长等并不鲜见,这就更加恶化了婚姻关系的健康发展。夫妻间的不和谐引发的家庭的不和谐,家庭之中要先处理好夫妻关系,才有利于解决老年人问题和子女成长问题,才能够有家庭的健康和谐。婚姻家庭与性是人类最初级的生活圈,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我们应继续倡导恩格斯的观点,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而且是以爱情为目的,以平等为基础,双方经济独立,在感情上互爱,信任彼此,忠诚于对方,建立这样的婚姻家庭,才是与时俱进,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体系。

注释:

①魏治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古代社会版本述略[J].图书评价,1980(3).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2002.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林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5]赵庆杰。家庭与伦理[D].南京:东南大学,2005.

[6]乔德福。家庭道德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2008.

爱情与婚姻论文 篇五

论文摘要:恩格斯所理解的一夫一妻制有两种形式,即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与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妇女的地位不同、婚姻的纯洁性不同、忠诚的相互性不同、爱情在婚姻中的价值不同等。恩格斯婚姻伦理思想推动了社会主义婚姻伦理建设。

在人类的婚姻发展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基本形式,一夫一妻制代替群婚制和对偶制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进步,是人类文明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恩格斯在1884年10月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叙述了人类婚姻制度的演进历程,并指出了人类婚姻制度的发展趋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书中对一夫一妻制的起源、本质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不同意义的一夫一妻制的观点,认为一夫一妻制在其演进历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和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准确理解恩格斯关于一夫一妻制的论述不仅有益于深化我们对恩格斯婚姻伦理思想的认识,而且对于巩固和发展真正的一夫一妻制、推动社会主义婚姻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一夫一妻制的类型

一夫一妻制是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它的产生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并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整个文明时代。一夫一妻制是私有时代的产物,它与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的产生相适应。恩格斯指出,历史上一夫一妻制的出现,并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而是为了保存和继承私有财产产生的。生育确切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从而确定其财产继承权,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的最主要目的。既然一夫一妻制是由于经济的原因而产生的,那么当这种原因消失的时候,它是不是也要消失呢?恩格斯说:“可以不无理由地回答,它不仅不会消失,而且相反地,只有到那时它才能十足地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这时候的一夫一妻制与私有时代又有什么不同呢?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给我们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在《起源》一书中,恩格斯认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一夫一妻制。一种是“古典的”、“片面的”一夫一妻制,即历史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另一种是“崭新的”、“真正的”一夫一妻制,即“词源学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换言之,就是在人类的婚姻制度演进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一夫一妻制,即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与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恩格斯指出,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私有时代的一夫一妻制,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是公有制时代工人阶级的一夫一妻制。他说:“无产者的婚姻之为一夫一妻制,是在这个名词的词源学意义上说的,决不是在这个名词的历史意义上说的。所以,只有“词源学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即公有制时代工人阶级的一夫一妻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

婚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史上任何婚姻家庭关系都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一种婚姻家庭都是以具体的历史形态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必然受到该时代的社会制度、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和阶级地位的制约和影响。婚姻家庭的形式、结构和性质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两种不同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就反映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代即私有制时代和公有制时代的婚姻状况。

同时,无论是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还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本身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它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一夫一妻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但又存在着不可解决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阶级婚姻制度中,并在资本主义社会艰难发展。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的一夫一妻制将长期并存,但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在整个社会的婚姻制度中占有统治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将在全社会得以普遍现实。

二、两种一夫一妻制的区别

一夫一妻制从其存在形式上看,无论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与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致的,但就其内涵和本质而言,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与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则有根本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同、妇女的地位不同、婚姻的纯洁性不同、忠诚的相互性不同、爱情在婚姻中的价值不同等等。也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意义的一夫一妻制截然不同的历史归宿。

(一)产生的经济基拙不同

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以财产的私有制为前提的,即以“私有制对原始的自然长成的公有制的胜利为基础的。”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财产,某些氏族首领开始利用手中的特权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这样私有制便产生了。与此同时,在拥有私有财产的阶层中,便产生了财产继承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必须保证生育确切的出自一定父亲的子女。这样一夫一妻制的出现便成为必要。所以,一夫一妻制“决不是个人性爱的结果,它同个人性爱决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一夫一妻制不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私有制的产物。

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是以公有制为前提的。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工人阶级,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根本没有任何财产需要继承,这样工人阶级结婚的目的便不再是为了私有财产的继承。这时工人阶级的一夫一妻制就已经与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特别是与资产阶级的一夫一妻制相区别了。随着人类进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和奴役,使人类的婚姻关系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学习和工作中,有了共同的语言、理想和追求,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财产继承问题已经不是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结婚的充分自由,只有在消灭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它所造成的财产关系,从而把今日对选择配偶还有巨大影响的一切派生的经济因素消除以后,才能普遍地实现。”这样,一夫一妻制便清除了它起源于私有制的痕迹,从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变成为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

(二)妇女的地位不同

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建立在夫权的统治基础之上的,妻子处于丈夫的附庸地位,属于男性的私有物品,是男性生育子女和享乐的工具,没有任何权利可言。因此,恩格斯说“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这样,“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所以,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以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压迫和奴役为特征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婚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女性受压迫地位的形成过程。

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妻子不再是丈夫的附庸和纵欲享乐的工具,在婚姻家庭中,真正实现了男女地位的平等。恩格斯认为:在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为实现婚姻内男女的平等创造了物质条件。由于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男性在婚姻中统治女性的经济基础已然消失。妇女可以参加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并通过参加工作获得经济收人,这样,女性便摆脱了在经济上完全依赖男子的状况。同时,社会主义国家法律规定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在法律上、政治上享有男性同等的权利,在个体婚姻内部处于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因此,只有在公有制社会里,一夫一妻制不论对女性还是对男性才具有真实的意义,男女才能实现完全的平等。

(三)婚姻的纯洁性不同

由于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是以财产继承为首要目的,并不是以爱情为基础的,从而就形成了爱情与婚姻相背离的状况。一方面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比如历史上的政治婚姻和经济婚姻;另一方面是没有婚姻的爱情,比如中世纪的“骑士之爱”。由此就必然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夫一妻制的纯洁性受到了更大的挑战。恩格斯将这种不纯洁性归结为两种,即男性的杂婚现象和女性的通奸现象,所以,恩格斯在谈到资产阶级的一夫一妻制时,认为它是“以通奸和卖淫为补充的,丈夫方面是大肆实行杂婚,妻子方面是大肆通奸。”这样就使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的纯洁性大打折扣。

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由于它是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因此婚姻的纯洁性就非常高,这种一夫一妻制按其本性来说真正实现了排他性,它是一个男性与一个女性基于相互爱慕而结成的婚姻。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不再像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那样爱情与婚姻是分离的,这种分离被爱J晴与婚姻的统一所代替,因此丈夫和妻子都不用去婚姻之外寻找爱情,“男性的杂婚现象和女性的通奸现象”也将不复存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妇女为金钱而献身的必要性,也要消灭,卖淫将要消失。而这时的一夫一妻制才真正实现了其排他性的本质要求,才是真正纯洁的一夫一妻制。

(四)忠诚的相互性不同

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同样要求对婚姻的忠诚,但是这种忠诚是单向的,只要求妇女的忠诚,对丈夫并不要求。“正是奴隶制与一夫一妻制的并存,使一夫一妻制从一开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质,使它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这种性质它到现在还保存着。离婚成了男子的专利,只有丈夫可以离异妻子,破坏夫妻忠诚是丈夫的权利。而妻子却必须严守贞操,丈夫有休妻的自由,妻子却没有离夫的权利,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不可以再嫁。

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要求婚姻的忠诚是双向的,是婚姻内部双方彼此的忠诚。由于婚姻内男女双方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可以自由、自主地决定和处理自己婚姻的建立或解体,除了当事人,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的婚姻进行强迫、包办和买卖,这样,便划清了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一夫一妻制的界线。这种平等要求,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只能有一个配偶,而不能同时拥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夫妻应该相互忠诚,而不是片面要求女子从一而终,决不允许男性在婚姻之外另找伴侣。“随着生产资料转归社会所有……一夫一妻制不仅不会终止其存在,而且最后对于男子也将成为现实。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也科学地界定了离婚自由。如果夫妻感情完全破裂,离婚就成为必要。另外夫妻中一方死亡,另一方可以再婚,这样就彻底抛弃了过去那种从一而终或至死方休的陋习。同时,这种离婚自由也是双向的,不仅丈夫有离婚的自由,妻子同样有离异的自由。

(五)爱情在婚姻中的价值不同

爱情在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中不具有正价值,甚至具有负价值。由于在历史上的一夫一妻制中,爱情和婚姻呈分离的状态,爱情不以婚姻为归宿,婚姻也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并不是个人爱情的结果,而是权衡利害的结果。所以,爱情“在古代充其量只是在通奸的场合才会发生。”护匀爱情在婚姻缔造时,不是考虑的主要内容,即爱情对于婚姻的缔造不具有决定性的价值。而在婚姻的维系期间,爱情常常对婚姻呈现出负价值,即成为破坏婚姻的因素,这种爱往往导致了婚姻家庭的最终破裂,比如中世纪的“骑士之爱”。而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对婚姻稳定性造成破坏的“男性的杂婚现象和女性的通奸现象”也往往以爱情的面目出现。

爱情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具有正价值。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以爱情作为其基础,虽然爱情不一定导致婚姻,但一个美满的婚姻必须要有爱情的支撑,否则这个婚姻将不完善。恩格斯认为爱情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两性间以共同的社会理想为基础,以平等的互爱和自愿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前提,以渴望结成终身伴侣为目的,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结成的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一种特殊关系。在婚姻缔结时,爱情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正价值。恩格斯对爱情在婚姻缔结时的价值作出了深刻的评述,现代的性爱,“常常达到这样强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结合和彼此分离,对对方来说即使不是一个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大的不幸;仅仅为了能彼此结合,双方甘愿冒很大的危险,甚至拿生命孤注一掷。在婚姻存续期间,爱情又不断地巩固和加强着婚姻关系。所以,在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中,爱情具有正价值。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以是否有爱情来判断婚姻是否道德,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三、恩格斯婚姻伦理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婚姻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意义

一夫一妻制原则不变,并不等于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变,相反,人类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如果把私有制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看作是一种“虚幻”的一夫一妻制,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看作“真实”的一夫一妻制,那么,我们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一夫一妻制只能称作一种“现实”的一夫一妻制。从总体来看,我国实行的一夫一妻制具有公有制的性质,从所有制上消灭了“虚幻”的一夫一妻制所存在的以权衡利害为原则,夫妻双方地位的不平等等现象。在现行的一夫一妻制度下,绝大多数婚姻家庭是美满幸福的。

但是,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那种无条件地追求以爱情为唯一价值取向的婚姻,也是不现实的。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虚幻”的一夫一妻制仍然在社会留有痕迹。比如,家庭暴力、重婚纳妾、私生子、婚外恋等,所有这些都与我国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格格不人。同时,由于生殖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试管婴儿,甚至在未来可能出现克隆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一些非常态的婚姻形式有扩大的趋势,比如“丁克家庭”,还有不被道德和法律所承认的由同性恋组成的“同性婚姻”等等,这都给我们的婚姻伦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恩格斯的婚姻伦理思想,特别是他的两种意义的一夫一妻制理论,则对我们认识、分析和解决上述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一夫一妻制与“离婚潮”

恩格斯认为在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中,婚姻建立在爱情之上,爱情对于婚姻的缔结和维系具有正价值。“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合乎道德,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同时,婚姻也会随着爱情的发展而变化,提倡“一夫一妻制”并非就是主张从一而终。当婚姻发展到无法继续维系时,应该理智地承认并接受婚姻解体的现实。“如果感情确实已经消失,或者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是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一个“离婚潮”。中国有13亿多人口,平均每年有一千多万人结婚,一百多万人离婚,离婚率大约10%。对于“离婚潮”现象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一夫一妻制包含着对离婚自由的内涵,如果夫妻感情完全破裂,离婚对双方来说就成为必要,人们可以不必为一次错误的婚姻而付出终生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婚是提高婚姻质量,避免彼此不信任感的一个手段,是符合人性要求的。当然,倡导离婚自由、展现一夫一妻制的人性化,并不意味着鼓励离婚,相反,我们应该在离婚的问题上采取审慎的态度。婚姻缔结后,爱情并没有走向坟墓,而是在新形式下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发展,应不断更新、充实、丰富婚姻的内容,而不是一离了之。

(二)一夫一妻制与非主流婚姻形式

恩格斯在《起源》一书中地提出了“两种生产”的理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在“两种生产”的理论中,恩格斯提出了婚姻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职能—延续后代。一夫一妻制作为排除血亲之间缔结婚姻的新型婚姻制度,有利于提高人类自身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为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一夫一妻制是最有利于人类种族延续的婚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国外社会思潮的冲击,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特殊群体中,一些非主流的婚姻形式有扩大的趋势。这些非主流的婚姻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所谓的达到结婚年龄自愿不结婚,并将独自生活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单身贵族”、无子女的“丁克家庭”、由未婚和不婚男女组成的“单身家庭”、甚至所谓的由同性恋组成的不被道德和法律所承认的“同性婚姻”。这些婚姻形式,显然是不可能完成婚姻“延续后代”的职能。诸如“丁克家庭”等非主流的婚姻形式一旦传播开来,形成一种风气,必然会影响到种族的延续和发展。因为人类婚姻延续后代的职能决不能由单个的人独立完成,也不能由同性的人完成,必须由男女的结合才能完成。

(三)一夫一妻制与“婚外恋”、“一夜情”“包二奶”

恩格斯在批判历史意义的一夫一妻制时,认为这种婚姻“成了只是对妇女而不是对男子的一夫一妻制。它对婚姻忠诚的要求是单向的,只要求妇女忠诚,对丈夫并不要求。而真正意义的一夫一妻制,对婚姻忠诚的要求是双向的,是彼此的忠诚。婚姻之爱是排他性的爱,它完全属于两个人。夫妻之间应当相互忠实,两性关系只能存在于缔结婚姻的夫妻之间,这是婚姻的专一性和排他性的必然要求。

一夫一妻制要求任何成年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配偶,不允许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的存在。一切公开的、隐蔽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两性关系都与一夫一妻制的要求背道而驰,无论是现在或将来,都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在现实生活中,隐蔽的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两性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婚外恋”、“一夜情”、“包二奶”等。其实质就是“以往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在特定条件下的复活。这些现象往往以获取真正爱情为借口,但大多不是立足于追求感J清,而是立足于满足欲望。“婚外恋”、“一夜情”、“包二奶”等现象的泛滥,是对传统婚姻观念、道德观念的一种冲击,也是对中国现有婚姻制度的一种冲击,它严重违反了一夫一妻制原则,破坏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出于对家庭、婚姻、社会的责任,这些现象也不能被认可。

(四)一夫一妻制与生殖技术的进步

爱情与婚姻论文 篇六

论文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

简·奥斯汀(1775一1817)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她是一位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英国南方中产阶级日常生活的作家,她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给世人留下了六部不朽的作品。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被评论家誉为“简约的艺术”。

一、《傲慢与偏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

这部小说于十八世纪末创作于英国,当时英国女性地位较以前已有较大的提高,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那时候在英国出现的婚姻自由,但当时的英国仍是一个男权统治的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处于相对卑微。当时的婚姻市场是由金钱和门第来决定的,男女双方的感情式次要的。男人可以继承家族的遗产和爵位,有独立稳固的经济来源。而女人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不容易的,经济上无法独立,除了婚姻,她们没有其他方法获得经济保障。所有的这一切使得当时的女人们热衷于婚姻,并且把嫁给一个社会地位高和经济实力强的男人视为终身目标。大多数女人选择了为生活、为金钱、为财产而结婚。

小说的作者简·奥斯汀本人终身未嫁。年轻时的她聪颖、漂亮、才智过人,不乏魅力,和作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形象颇为相像。但可惜的是从十岁以后的十几年间她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始终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属于自己的幸福,最终放弃了感情归宿。所以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从伊丽莎白的身上看到作者本人的缩影及未了的心愿。

二、通过《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汀的婚恋观

这部小说通过对四段婚姻的描写,表达了奥斯汀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看法,尤其表达了她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的关注,流露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由此,我们看到了她的爱情婚姻观。

首先《傲慢与偏见》,她拒绝没有爱情的婚姻,捍卫有真爱的婚姻。当伊丽莎白的父亲的法定继承人柯林斯牧师(一个“傲慢与诌媚,自傲与谦卑的综合体”)向她求婚时,她拒绝了。因为在她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不能使彼此幸福,婚姻的维持不能仅靠钱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洛蒂,夏洛蒂是个“敏感、聪慧的年轻女子”,而夏洛蒂竞然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后嫁给了他。夏洛蒂对伊丽莎白曾这样说到“婚姻的幸福与否纯粹是靠运气”中国学术期刊网。而且,对于你将要共度余生的丈夫的缺点,你在婚前知道的越少越好。就是这样的婚姻价值观,让她为了世俗的利益而牺牲所有美好的感受。通过鲜明的对比,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妇女的可悲命运,又凸显了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她主张有真爱的婚姻。这正是作者本人想要表达的婚姻观。

第二,她拒绝不平等的婚姻,渴望平等,相互尊重的婚姻。尽管达西出身名门,收入丰厚,还拥有彭伯里那么大的庄园,但是从他的求婚中我们看到,他不尊重伊丽莎白的感情,损害了她的尊严,她拒绝了他的求婚。“任你采取什么方式向我求婚,也不会诱使我答应你。……就觉得哪怕我一辈子找不到男人,也体想让我嫁给你,”达西高高在上,有钱有权有地位,而伊丽莎白没钱又没有地位,他以为伊丽莎白会答应他的求婚。在这样的不平等面前,她毅然放弃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女性的个性魅力,充溢着女性对自由爱情的渴望以及对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的渴望。也因此达西的第二次求婚与先前大相径庭。尽管客观存在的因素没变,如两人的则产、地位的相对不平等,但他很谦虚,非常尊重伊丽莎白。“……我当初向你求婚,满以为你一定会答应我。你使我明白过来,我既然认定有位姑娘值得我去博得她的欢心,那就决不应该自命不凡地去取悦她。”伊丽莎白那种建立在真才实学基础上的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强烈的自信心和精神上的优越意识,以及那种迷人的反抗性格深深吸引着达西。同时在两人的交往中,他们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最终建构了属于他们的美满爱情。

第三,她拒绝非理性的婚姻,崇尚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婚姻。伊丽莎白在没有爱上达西前,她也爱过威克姆。“伊丽莎白觉得无论是上次见到他的时候,还是以后想起他的时候《傲慢与偏见》,她丝毫没有错爱他。威克姆先生在人品、相貌、风度和地位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军官。”她与威克姆告别时,双方都十分客气。……分手后,她相信不管他结婚也好,单身也罢,始终是个和蔼可亲而又讨人喜欢的楷模。”当然那只是伊丽莎白对威克姆的一些表象认识,而事实上他是个“伪君子”。也因此在对威克姆有了真正的认识后,她理性地作出了决定。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她父母的婚姻还有她妹妹的婚姻。贝内特先生年轻时因为贪图妻子的关貌,娶了一个心胸狭窄智力低下的女人,两人在性格、爱好上有很大差异。婚后不久贝内特先生就对自己的轻率而后悔,家庭生活全无幸福可言。她妹妹莉迪亚举止轻浮,未成年就被外表魅力十足的威克姆诱惑,在冲动之下与之私奔。莉迪亚的私奔不仅使她自己身败名裂,还将连累整个家族陷入丑闻……。正如奥斯汀所说“恋爱婚姻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了眼睛。”在爱情婚姻观上,她崇尚感性与理性并存。

透过伊丽莎白,我们看到了作者的爱情婚姻观:爱情与婚姻不同,成熟的爱情才能成为婚姻。美满的婚姻需要真正的爱情为基础,需要物质做保障,需要理性思考为后盾。同时恋爱双方需要相互尊重,体谅对方,换位思考,为爱负责,平等和自由。在这四种婚姻关系中,只有伊丽莎白和达西符合这些标准,是作者理想中的婚姻模式。当然奥斯汀婚恋观也包含了一些消极因素。在奥斯汀的理想婚恋模式中,未能摆脱她既渴望超越现实又无法超越现实的两重性,她一方面呼吁婚姻要以爱情为基础,但另一方面又认为财产地位是婚姻不可或缺的。为了金钱结婚是错误的,但是没有金钱而结婚也是愚蠢的。另外,她小说中的婚姻双方都是无一例外的门当户对,这也体现了奥斯汀作品在女性独立问题上的历史局限性中国学术期刊网。

三、简·奥斯汀的爱情婚姻观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在《傲慢与偏见》中主要描写了四段婚姻,有现实婚姻(卢卡斯与柯林斯),有冲动婚姻(莉迪亚与威克姆),有完满婚姻(简与宾利),有理想的婚姻(伊丽莎白与达西)。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能冲动,与一切反对力量斗争,捍卫爱情,坚持爱情是成就理想婚姻的基础,为了物质而结合的婚姻是无法天长地久的。

现代人的思想观念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单纯的爱情在现实社会中很少见了,爱情被附上了有色色彩。在现代男女的观念里,爱情几乎被排在了最后,首先考虑的是身份、地位、家境、学历、收入、性格、相貌……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行的,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绝大多数人都想拥有一份真爱,然而这社会是现实的《傲慢与偏见》,是残酷的。在婚姻的各种变量中,权重最大的当是感情和金钱。如果说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那么,没有金钱的婚姻在我们这个社会至少是不现实的。关于婚姻,如果是个人的选择,无论她出于何种标准和目的,都是无可指责的;但如果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以金钱作为衡量婚姻幸福的主要指标,它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这样的婚姻观是不宜提倡的。于丹曾说:“好婚姻没有固定模式。但进入一段好的婚姻之前,一定要先了解自我。要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二百多年过去了,伊丽莎白对自我幸福婚姻的见解与坚持并没有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消除误会彼此欣赏,心灵相惜才最纯美。伊丽莎白教会现代人认清自我、坚持自我,面对婚姻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现代女性可以伊丽莎白为榜样。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蜗居》,让不少少男少女不相信爱情,让许多女性以金钱为重。面对婚姻与爱情,人们应如何去做?伊丽莎白给了最好的回答:“只要我已打定主意,我觉得怎么样能给我带来幸福,我就怎么办,我才不理会您呢,任何与我毫无关系的人我都一概不予理会。”

《傲慢与偏见》给我们现代人带来很多启示和影响,作者奥斯汀通过这部小说为我们留下了永恒的话题,这也许就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吧。

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arching Press, 1995.

[2]朱虹.简·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张帆.简评奥斯汀的小说[J].辽宁帅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4]陶琼.《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形象浅析【J】.文学教育,2008,(08).

[5]简·奥斯汀著.孙致礼译·傲慢与偏见【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6]颉敬东.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J】.镇江帅专学报,2000,(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爱情与婚姻论文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畜牧兽医论文范文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