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优秀9篇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 篇一
《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之争》
摘 要: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到1949年这110年间的历史。本论文是从1840到1919这80年着手,研究的是这80年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中,80年只是微不足道的几十年,可是对于近代中国人来说,这80年却不容忽视。因为这80年在中华民族史上是一个苦难的岁月,是一段艰辛的历程。这段历史,留下了许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甚至于中国近代起始时间以及以什么作为标志,学术界还存在多种说法。
关键词:中国;近代历史;开端之争
一、鸦片战争开端说
一般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在很多学者看来,从鸦片战争失败就标志着中国国家地位开始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这个说法是很合理的。虽然很多学者都赞同鸦片战争开端说,但是就鸦片战争具体开始的时间上,大家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1839年说
1839年发生了九龙之战,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反侵略的第一战。另外这一年,还发生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个是中国禁烟运动开始了,这标志着中国和英国正式进入正面的对立状态。第二个是英国政府通过了远征中国的议案。这就是1839年说。
(二)1840说
1840年6月,英国的海军少将曾率领远征军,在到达广州附近的洋面的时候。这事实上也就标志着中国和英国双方,从那一刻起就正式进入战争状态。因此1840年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学者们认为是鸦片战争的开始。这就是1840年说。
(三)1842年说
1842年8月29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正式签订,随之而来,中国社会开始变化,国家地位也有了改变,这都是这一场战争结束之后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导致的。从这个时候起,中国近代的历史才真正开篇。这就是1842年说。
虽然鸦片战争开端说获得了大多数学者得认同,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反对这一说法。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置疑鸦片战争开端说的学者越来越多,甚至有学者这么认为:鸦片战争开端说,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假说,他假定中国社会,是由于受到外部世界的冲击,所以自然而然地就会发生变化。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讲,也就是会出现新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学者们同样认为:不论社会如何变化,他都取决于这个社会内部的内层驱动力。也就是说,随着鸦片战争之后所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中国社会经济会发生变化,但是社会经济怎么变化,变化的趋势又是什么,这个主要取决于社会内部的能动因素。而实际上呢,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内部无论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说,还是从新的生产力因素方面来说,他们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事实上,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除了这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这个鸦片战争开端说,他只不过是所谓的中国社会停滞论基础上的一个冲击反应模式。这些学者中主要是西方的一些学者,他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就是一个停滞不前、自我感觉良好的社会,就像死水一样。如果不加以干涉,让这个社会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的话,中国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就必须有一股外部力量对他进行冲击,他才会有所反应。
除了以上两种反对观点,还有一种观点就是:这个鸦片战争开端说,还存在着一种缺陷。那就是不利于历史老师的教学。因为清朝历史被鸦片战争分成两段。讲清代历史的和讲中国古代史的,一旦讲到清朝中期就结束了,割断了历史的整体性。
所以这些学者是反对以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的。
二、明清之际开端说
(一)1581年说
1581年也就是明代万历九年,这一年,张居正进行了改革,他推出了一条鞭法。这条鞭法随之带来的是:意大利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这个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起点。因此有学者认为,紧接着一条鞭法的确立和利玛窦来华而来的,就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历史。因为改革开放到现在还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主题,所以他们认为把1581年作为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这是毫无争议的。
(二)明代隆庆帝开放说
在隆庆帝的继位后,隆庆帝推出了一个开放措施。那就是在福建彰州设立海城县。而且在隆庆元年就是1567年的时候,部分海禁也被开放了。在这之前明朝一直是禁海的。通过这一举措,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此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骚扰,倭患基本平息。海外贸易也跟着快速发展起来。并且这时白银大量内流,白银的大量内流,就标着那个时期的银本位制基本得到确立。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所以这些学者主张明代隆庆开放,才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这是明代隆庆帝开放说。
(三)1644年说
1644年,清朝入关,定都北京,清王朝从此正式开始。这个年份和世界近代历史开端年代是相吻合的。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640年。所以世界近代史就从1640年开始。因此把中国近代史定于1644年,这就非常吻合世界近代史的时间。这就是1644年说。
(四)1600年说
国外的一些学者就把160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我们可以从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看出。他就把160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对此他提出了三个依据,第一个,他认为东方历史和西方历史的汇合,实际上就是在16世纪。16世纪17世纪,欧洲人、俄罗斯人的来临,为19世纪西方在中国的强烈活动做好了准备工作,这个强烈活动实际上也就是西方来侵略中国。第二个是以1600年为开端,他正好是与欧洲近代开始是相吻合的。第三个是1600年到1800年两百年间,中国内政的发展,外交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和探讨,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明清之际开端说。
三、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说
最后一种学说认为中国近代的开端是:以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这个年代是1861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很多有标志性的事件。第一个,他们认为:只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形成了这种《北京条约》体系,才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真正地侵入了中国内地。同时也因为太平天国起义,对清朝统治造成了严重打击,才使得清政府,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优越先进性,从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最终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开始真正有意识的,改变固有的华夷之辩这么一个政治旧习,这么一个固有的观念,使得当时清政府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摆脱内忧外患。第二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太平天国上游重镇安庆失守,这个安庆失守基本上可以说,它标志着太平天国的失败。第三个就是在1861年这一年,曾国藩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个实际上我们又可以把他看作是洋务运动的开始。当然洋务运动的开始,大规模是在19世纪60年代中期。第四个是1861年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通过这一个个标志性的事件,所以他们认为把1861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好不过。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有学者赞成鸦片战争说,有学者赞成明清之际说,还有学者赞成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说。可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道理。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结论,但是我们从他们的争执中,可以看出历史在这个时期确实已经踏入了近代的门槛。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文 篇二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影响》
摘 要:辛亥革命的爆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近代中国经济而言,辛亥革命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但没有能带领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关键词:辛亥革命;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自由经济思想;社会基础
时光流转,一个世纪以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辛亥革命推翻了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无疑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那么,就近代中国经济来说,辛亥革命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一、辛亥革命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晚清以来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
中国自进入封建专制社会以后,重农抑商和政府主导就成为封建时代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在经济思想上的突出体现,政府主导则是专制体制的题中之义。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侵略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内忧外患,清政府的统治危机重重。从1840年到1911年,即我们常说的晚清时期,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展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例如: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允许私人设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以后实行的一系列新政。特别是晚清时期的新政,其主要内容有:倡导振兴工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民间自主地发展资本主义;制定并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律》、《试办银行章程》、《筹办矿物章程》、《铁路总表》、《奖励公司章程》等诸多促进工商业发展的经济法规;对私人业主按照投资额度给予奖励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重农抑商与政府主导的经济传统在政策层面逐渐地为振兴工商、允许并鼓励私人自由发展实业的思想所代替,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并逐渐发展。不过,专制政权的改革始终甩不掉浓厚的政府干预的色彩。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随后成立了真正资产阶级的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接下来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中就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进步思潮。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只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的独立自强,而发展资本主义最好的方式便是任民间自营,走自由资本主义道路。为此,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法令,比如《临时约法》中就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自由保有财产”、“人民营业自由”等等,从法律和政策层面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了传统经济思想的转变,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在中国社会日益成为主流。借鉴当时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经验,倡导自由资本主义之路,南京临时政府亦明确表示政府不直接出面办实业。资产阶级政权的非专制性导致对政府干预倾向的比较彻底的放弃,进而使得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思想在中国快速发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环境,在中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经济的轨道之外,又并行了一条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轨道。“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就是当时自由经济思想在社会中的反映。
二、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和基础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们普遍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与民权主义已经实现,之后要谋求的便是实现民生主义。于是,当时全国上下在“振兴实业”上一度形成了较高水平的思想认同和比较一致的行为取向,这就为推动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较为稳固的社会基础。辛亥革命的政治影响转化为经济发展实际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它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比较积极的社会环境。孙中山在民国创建伊始就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更是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对私人财产严加保护;在中央成立实业部,地方成立实业司,专门负责管理和振兴实业;制定银行条例,鼓励民间新式金融业的发展;制定并颁布《商业注册章程》,允许私人自由申报设厂;之后又陆续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工商保息法》、《矿业条例》、《审查矿商资格细则》、《公司条例施行细则》、《商人通例施行细则》、《农商部奖章规则》等一系列法令:实施带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色彩的学校教育,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激发人们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意识,这些思想都是包含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主流思想,即有了自由、平等才会有持久的交换,有了持久的交换才会有经济的繁荣兴旺,以上这些对当时民国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促进效应。毋庸置疑,南京临时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是积极的、迫切的,传统的抑商政策此时在政策层面已经烟消云散了。
从经济上看,辛亥革命为20世纪初期的中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1912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的社会意义》一文中就写到:“中国处在大规模的工业发展的前夜,商业也将大规模地发展起来,再过五十年我们将有许多上海。”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1912年,孙中山亲自发起筹备中华实业银行,并自任名誉董事长。黄兴、宋教仁等在湖南倡办中华汽船公司和湖南五金矿业股份公司,此外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建设垦植协会和国民银行。于右任、陈英士等发起建设蒙藏交通公司。各省的中下层革命党人也多从事实业活动。
辛亥革命后,学校数目和在校学生数量都逐年增长。1912年,学校数量达到87272所,比1910年增加了44576所;学生人数达到290多万人,比1910年增加了165万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到13478人,是1909年人数的三倍,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为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实业经济的进步培养了各类人才,同时也带动了出版印刷工业的兴旺。这样,在当时社会上就形成了一股象征时代进步的发展实业的热潮,或多或少地优化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环境。反过来,这股热潮渗透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又进一步深化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思想。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黄金时期”,这集中体现在民国初十年的发展上。1911―1915年,全国各地成立的经济团体达到107个;清末十余年所建银行总共不过17家,而仅1912年一年新建银行即达14家,此后更是新增不绝;自1914年起中国经济的各项统计指标均呈现较大幅度的提升。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就是为中国民族经济迈出了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第一步。
三、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能带领中国经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诚然,辛亥革命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环境,使得近代中国经济获得了一定发展。可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局面是相对的,阶级局限性和革命的不彻底性终究致使辛亥革命对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有很大限制的,中国经济没有能在辛亥革命之后真正走上资本主义发展之路。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根深蒂固,到1840年以后,帝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掠夺和投资侵略,其在工矿企业的投资远远大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力量。中国封建政权则在客观形势的迫使下逐渐放松了对民族企业的束缚,然而一旦有利可图,他们便会对商办企业进行种种形式的勒索。回望民族工业自身,大多处于设厂的起步阶段,存在着资金、技术、营销、经验等多方面的困难,尤其是在购买外国机器设备的时候经常受到外国商人的敲诈。同时,民族工业的资本家为了减少封建官僚的各种勒索,凡是与清政府及其官员打交道,都不得不借助于绅商的力量,因而他们也就不可避免地与封建势力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在内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的形势下,民族资本力量微弱,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与成长,机器工业和手工工场业的发展长期处在低水平的状态。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政权,但它没有在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就是到20世纪初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也还是很低的,资本主义没有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相当软弱。
直到抗日战争前为止,整个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只有10%左右。并且这一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更多地是依靠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水平低,因此不能很好地破除自然经济的局限,形成广大的国内市场,封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此外,辛亥革命是很不彻底的,这个“命”是在不触动封建主义利益的基础上“革”的,因此,封建专制主义被运用于经济领域就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并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其实质不过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它丝毫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从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1922年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渐由自由资本主义轨道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轨道过渡。尤其是经过1929―1930年的几次新军阀混战,蒋介石政权得到巩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全国性政权,这样,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就被迅速改变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控制下,民族资本只有或被兼并或相附合,自由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崎岖的小路。有资料显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1922年后表现得跌宕不定,到1931年时彻底陷入了窘境。
参考文献
[1]石波。辛亥革命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1991,(8)。
[2]虞和平。辛亥革命与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社会动员[J]。社会学研究,1992,(5)。
[3]张佳坚。浅议辛亥革命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影响[J]。金融经济,2011,(10)。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篇三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后,进入了近代的进程,并且随之发生了众多的变化。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入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进程又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坐标插入了中国的版图之上。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清廷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6月3日至2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等商人呈缴的鸦片21298箱[2]。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也坐不住了,1840年2月英国内阁正式决定发动侵华战争,4月英国国会正式通过,6月由英国全权代表懿律(G.Elliot)统率4000侵略军,乘舰船40余艘到达广东海面并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在此展露无疑,统治阶级中的妥协派占据了主导,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查办;沙角、大角、虎门炮台相继失守,定海、宁波、镇海相继被攻陷,跋涉重洋的侵略者让战火在古老的东方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109年水深火热的日子!
当中国国内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在美俄的支持下,对中国发动了新一轮的侵略战争,并以此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中国船“亚罗号”上逮捕了12名海盗,英国侵略者借口此事件进行干涉并伴以武装挑衅;同年,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Baron.J.B.L.Gros)率军来华,暗中与英国侵略者结盟并联合美俄构建了四国联合战线。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年5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急忙派遣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向侵略者求和。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11月8日,英法又逼迫清政府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如此顺利而不加条件反对的签订条约,让英法侵略者的贪欲无限的膨胀,1859年6月20日,英法联合发动大沽战役,这场突如其来的没来由的战役,让清军措手不及,只能被迫还击,马克思在论述这场战役是指出:“中国当局不是发对英国使节前往北京,而是反对英国武装船只上驶白河。„„难道法国公使留驻伦敦的权利就能赋予他率领一支法国武装远征队强行驶入泰晤士河的权利吗?就算是中国人必须接纳英国的和平公使入京,他们抵抗英国人的武装远征队也是完全有理的。中国人这样,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3]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人性的贪念让他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将“万园之园”化为一堆堆败瓦颓垣。参与焚烧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4]
1860年10月,无力抵抗的清廷由奕?出面与英法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迅速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古老的东方国度——中国,在清朝统治者的带领下,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千万万中国人民都面临着一种命运——用枪炮和鲜血来换取国家的主权独立与民族自由!
二、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
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
两次战争用武力叩开了中国的国门,在此便不得不先谈一下清代海关的变化。
早期,清政府对西方各国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当英皇派遣使团出使中国,试图与清政府建立相对开放自由的贸易关系是,当时执政的乾隆皇帝一口回绝,理由倒也简单:“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5]
可是现在,西方殖民主义者不仅用武力口开中国国门,而且用凶残的暴力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硬生生地剥离,更有一些殖民主义者敏锐地察觉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列强共同争夺的国家中建立一个完全殖民地性质的海关机构,事实上是很难行得通的。”[6]咸丰九年(1859),在海关司税李泰国的紧逼下,清廷将总税务司升格为中国海关行政的最高首脑,并委任李泰国为近代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之最高长官。此外清廷的海关系统还包括:海政局、同文馆和邮政局。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二)、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在北京直接控制了中国封建政权。英、美、俄、法等国的公使联合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此时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速相适应是封建政权的显著地买办化。从清朝封建统治集团本身的变化上说,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并与外国侵略势力关系更密切的买办化官僚产生了,即所谓的洋务派。他们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扩大本集团的势力,开展各种洋务活动。
前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官僚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所谓的“自强新政”。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建立“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上海洋炮局”;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高昌设立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由因国人马格里督办的金陵制造局。但这些企业大都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在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即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
后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从军事工业转而举办一系列民用企业,以供应军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以“求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1872年在上海创立的轮船招商局,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均为官僚商办企业,也是北洋系买办官僚所凭借的经济体系。洋务派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来维护封建统治,并增强本集团的实力和财富。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实际上就包含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7]中国的资本主义在这些企业中缓慢的成长。
(三)、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的自然经济
自春秋战国时期确立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到清朝也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国家的整个经济部门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国资本入侵的冲击下,逐步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8]
1840年后频繁的国内国外战争,不仅耗空了国库,而且让各省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依赖着大量土地的小农经济发展迟缓,而耕种技术长期的落后,更加速了其衰落。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曾在最初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有过顽强的抵抗,但时间短收效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各国的权益扩大和侵略活动的加强,陈旧的封建经济难以抵抗强大的新兴的的资本主义,开始了普遍解体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是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9]
其解体的具体表现为:
1、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及其与农业的分离。从鸦片战争,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中国家庭手工业棉纺织业由于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的轻笑开始广泛解体。(小生产与机器大生产难以竞争)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以耕织结合为主的自然经济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引起的重大变化就是堵死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正常道路,是解体后的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10]
2、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农业产品商品化发展主要表现在茶、桑、烟草、豆类和罂粟等种植的扩大和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商品率的提高。以罂粟为例: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腐朽的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禁烟能力,却鼓动农民种植罂粟以增加税收。1856年,罂粟在云、贵、川三省已经“连畦接畛”了;苏皖浙省,年产烟达73万担,烟田2303亩;山西几乎“无县无之”;东三省“种罂粟者不下十之六七。”
[11]粮食商品化程度,是考察自然经济状况的重要标志。鸦片战争后,地区经济作物的广泛扩种占用了原有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导致该地区对于外地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并且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和商埠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也同时大增,“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二十年(1840-1894),全国粮食商品率友10%增长至16%;然而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却是外国资本主义破坏城乡手工业和加紧掠夺农产片,尤其是所需要经济作物原料的结果。”[12]
从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期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倾销下,与农业结合的手工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开始解体,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于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原料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扩大,广大农民又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供给者,中国农业经济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
(四)、其他方面
以上着重分析的几个方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中国历史影响较为长远和深刻的方面,下面来描写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依然存在的几个其他方面。
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如:1866年的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企业构成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另一方面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使得中国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他们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并在此后30年的时间内,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以及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另外在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效法和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的思想,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后逐步发展为维新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五、结束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饱经了109年战火纷争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但是久远的战争不是只能活在我们的回忆当中,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谨记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尊自强,从此永不遭受如此屈辱。
让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 著:《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页。
【2】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3】马克思 恩格斯 著:《新的对华战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39页。
【4】贺翼柯,《戈登在中国及苏丹》,见王崇武等编译:《太平天国史料译丛》,第148页。
【5】《熙朝纪政》卷六,《纪英夷入贡》附《敕谕英吉利国王二道》。
【6】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篇(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7】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北京大学出版社。
【8】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篇(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9】毛泽东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第626页。
【10】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篇(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1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458-464页。
【12】龚书铎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篇(1840-191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中国近代史相关论文 篇四
《浅谈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
摘要:近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选择的道路、革命策略决定了他的立场、成就和历史功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历史命运。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使中国这个备受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关键词:近代中国 历史命运 革命策略 社会主义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从鸦片战争开始,就由其性质决定了,那就是要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对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仁人志士似乎都没有异议。尽管他们都怀抱着这样的理想,但基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所选择实现理想的道路、方法和谋略也是大大不同。
1、不同的救国道路
林则徐在封建皇帝的支持下开始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又在失去封建皇帝支持的情况下无奈承认其失败。洪秀全则继承了林则徐反对帝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其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宣告了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阶级是不甘于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命运的。但不同于林则徐的是,洪秀全完全和封建皇帝站在了对立面,在反对封建皇帝的同时反对帝国主义,洪秀全和他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既反帝又反封的革命,对以后的革命开启了极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孙中山就称自己为洪秀全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在方式方法上、在谋略方略上也很明显受到过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影响。太平天国农民革命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其反帝反封建的目标错了,而是其用来反帝反封建的路线、方法、谋略方略还不能够把这一历史任务更加彻底、全面地完成。而从戊戌变法开始,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进行的维新、变法,在反帝反封建这两个方面都显得畏首畏尾得多,甚至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也是反封建有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敢明确反帝的目标。到了孙中山的后继者蒋介石则更是沦落为帝国主义的附庸。虽然蒋介石也想靠一种力量来摆脱这种附庸地位,但由于其政权的性质是反人民的,是建立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他始终不敢,也不愿发动人民起来反帝反封建。
2、蒋介石缘何失败
德国哲学家曼海姆曾说,“法西斯主义有它自己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看法。总的说来,它是行动主义的和非理性的。”蒋介石政权的失败,还在于它有如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德国的希特勒及其法西斯纳粹党同样的极端非理性。对照来看,中国的蒋介石在反对孙中山的“知难行易”,在坚持自己的“知易行难”时,在热心地用权谋周旋于军阀混战时,在高叫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时,与法西斯的以上特点极为相似。蒋介石甚至在1931年的“国民会议”的开幕词中公然宣称,当今世界所有的三种理论――法西斯蒂、共产主义、自由民治主义中,“唯有法西斯蒂之政治理论本超象主义之精神,依国家机体学说为依据,以工农组织为运用,认定国家为至高无上之实体,国家得要求国民任何之牺牲,为民族生命之绵延,非以目前福利为准则。统治权乃与社会并存,而无后先,操之者即系进化阶段中统治最有效能者”,而共产主义则“不适合中国产业落后的情形,及中国固有的道德”,至于自由民治主义更是“各据议席”,“众难塞胸”,“今岁不征,明岁不战,使共产主义军阀坐大于中原也”。言词之间对自由民治主义充满了不满。
由于蒋介石毕竟是主要投靠英美势力的,尽管他倾慕法西斯主义,也还不得不有所顾忌,所以,他在鼓吹了一番法西斯主义后,并没有忘记为自己粉饰。他首先拉出国民党最大的权威、国父孙中山来为自己掩饰说:“总之,每各国各有其客观环境,世间决无可以完全移植之政治,此之必须融汇中外学说,研究国内实况,而后可以定医国之不易良剂也。主权属于全体人民,系所亲定,最后之目的在于民治,而所以致民之道,则必经过训政阶段,挽救迫不及待之国家危难”。接着又贼喊捉贼地说:“领导素无政治之民族,自非藉经过较有效能的统治权之行施不可,况既明定为过渡阶段,自与法西斯蒂理论有别。至民族主义必与民权民生相提互证,则绝无流于国际侵略的危险,而以大同为鹄的可知矣”。这样,蒋介石就自以为得计地把自己的法西斯主义偷梁换柱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了。
蒋介石从根本上不懂得法西斯主义不仅是最非理性的,而且还是侵略性最强的一种帝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不仅仅是一种国内制度,还和世界范围的侵略扩张同步,二者不可单独存在。蒋想在国内实行此制度,如果没有对外扩张,是绝没有可能成功的,即使世界上的其他法西斯在国内一时成功了,也还要面临在世界上和其他帝国主义大国的较量,他们只有在这一场帝国主义的大战中取胜,才有可能延续其寿命,而如果战败,则一定彻底破产。蒋在国内实行法西斯主义,在国际上依附更强大的帝国主义集团,虽然能在国际帝国主义战争中生存下来,但由于其不能采取对外扩张之策略,则中国人民所受的压迫必定非常沉重,这就使得蒋的政权面临国内外的强大压力,非常脆弱。事实也正是如此,蒋在抗日战争后由于坚持独裁、坚持法西斯,很快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唾弃。
3、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
因此,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命运的归宿只能是社会主义,这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资本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不被历史选择的结果。法西斯主义不被历史选择,前已阐述,资本主义不被历史选择,则在于其是一种对内实行民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的主义,对此,马克思早就深刻地揭露过,马克思认为:“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毫不掩饰了。资产阶级自命为财产的捍卫者,但是难道曾经有什么革命党发动过孟加拉、马德拉斯和孟买那样的土地革命吗?当资产阶级在印度单纯用贪污不能满足自己掠夺欲望的时候,难道不是都象大强盗克莱夫勋爵本人所说的那样,采取凶恶的勒索手段吗?当他们在欧洲大谈国家公债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难道不是同时就在印度没收了那些把私人积蓄投给东印度公司作股本的拉甲所应得的股息吗?当它们以保护‘我们神圣的宗教’为口实反对法国革命的时候,难道不是同时就在印度禁止宣传____吗?他们为了从朝拜奥里萨和孟加拉的神庙香客身上榨取钱财,难道不是把扎格纳特庙里的惨杀和卖淫变成了一种职业吗?这就是维护‘财产、秩序、家庭和宗教’的人面目!”
因此,中国唯一选择只能是社会主义。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出现的各类弊端进行改革甚至变革的问题。也许现在我们仍有许多方面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这不是社会主义造成的,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遗产,需要一个清除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允许资本主义发展,并且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好处,对中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也有好处。这正如毛泽东所指出:“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现在的中国是多了一个外国的帝国主义和一个本国的封建主义,而不是多了一个本国的资本主义,相反地,我们的资本主义是太少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我们走了弯路,但改革开放以后,经过这样的一段约三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已跃居世界前列,世界上也开始有很多人在热烈讨论中国的崛起问题,这都有力地证明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的救国方略的正确性。但尽管如此,仍可能会有许多国人不满足于这个成就,不满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程度。不过,如果我们放弃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采取历史主义、现实主义的态度,我们就会认识到,社会主义毕竟使我们这个备受欺凌的将要亡国甚至灭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成为了一个崛起中的世界性大国。更何况,社会主义为中国带来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即使和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相比,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优势,这就为中华民族实现进一步的伟大崛起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当然,要彻底、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潜力,还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智慧、勇气和毅力去探讨、去思考、去发现。
中国近代史论文 篇五
关于郑州市科技馆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4/14
调查地点:河南省郑州市科技馆
调查对象:馆中各种仪器、物理现象
调查人:石龙龙 喻国军 许翔 李双 马越 张露
调查分工:石龙龙 李双 负责报告的书写与排版喻国军 许翔 负责材料的收集、整理马越 张露 负责照片的拍摄、取证
正文
前言:
本次调研主要是通过对郑州科技馆的参观,从而使大家进一步了解河南省近现代以来所取得的成就,通过采访一些人和自己的亲身观察等方法,进行此次活动旨在观看当代中国所现有的科技成就,也是与过去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同时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创新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重要课堂,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认识和了解当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古代的中国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才有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国家分裂,人民受苦,遭受世界各国的欺负。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同时铭记历史,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勿忘国耻,时时激励自己,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为新中国的美好明天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主体:
1、调查方法及经过:
我们几个人分工好,然后各个人采访的采访,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观察的观察,用了几个小时进行调查,然后在结合自己的观察以及旁边别人的讲解了解到了各种不同的先进的仪器,还有一些大自然的各种物理规律及现象。有的甚至通过自己的亲身尝试来体验不同仪器的奇妙之处。
2、调查分析: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从近代产业革命发生以来,科学技术所显示出的最巨大、最引人注目的社会功能,也是科学技术的主要社会功能。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主要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因为,科学技术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科学技术越来越凸显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以科技为第一主产力的经济。建设现代主义的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它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我们都知道由于从明代14世纪60年代末始以来,中国对外长期实行“闭关
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并使之处于相对停滞状态。与此同时,欧洲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生产力突飞猛进,科学技术获得迅速进展。中国逐渐拉大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距离。我们国家停止了发展,可是历史却是不会因为谁而停留。因此中国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有了令人心酸但又难忘的屈辱历史。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而这些所有的结果都是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
4、基本结论:
几十年前前辈们就知道了要想富国必须得有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力是富国强兵的唯一之道,古代的中国其实并不缺少聪明睿智的人才,仅从四大发明就可以看出。但是从上世纪开始,为何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的中国却几乎沦落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从这次参观科技馆中我们可以真切的体会到中国开始逐渐走向富强了。在科技馆中观看到了各种先进的科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近几年我国在航空航天事业方面的发展。在科技馆三层的航天交通展区中,显示了进、近几十年中我国航空事业的迅猛发展,在1999年5月10日,首发成功地将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一号、实践五号卫星准确运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同年11月20日将同期研制的神州号载人飞船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且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经历过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刻,所以也更加的可以体会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所以国家领导人重视教育,鼓励创新等等,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与此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他们有的甚至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而回国,准备为国家的建设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例如我们都知道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他是我国原子弹、氢弹之父,还有就是不顾一切阻扰誓死要回到祖国的两弹一星
钱学森,为我国的导弹和卫星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是继1956年号召“向科学进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中国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及相应的国际合作。我国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
结尾:通过这次科技馆的参观,我思考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生活的改善,由蒸汽时代进入了电器时代,与科学技术是万万相关的,虽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速度大于人类对世界的破坏速度,这也就是人类能够一直维持下去的关键,所以,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时时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大力发展科技,同时还要牢记历史,以史为鉴,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
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 篇六
摘要: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也是一次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她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五四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五四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五四精神;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四运动已经过去九十多年了,在这些年中,中国经历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彻底的改变。五四运动孕育了中国传承近百年的“爱国、民主、科学、创新”的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但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了五四精神新的内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
一、五四精神的内涵
在国家与民族危亡之际,在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五四精神孕育而出。五四精神代表着积极、进步、平等、和平、自由等,她留给后人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成长,如周策纵所说的“五四运动是活的历史,因为它的精神还活着,它所提出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到,还有更年轻的人志愿为他而推动。自由、民主、人道、科学,都是永远不完的事业。”[1]五四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她丰富的精神内涵永远激励着当代青年。
(一)爱国主义精神
五四运动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胡锦涛曾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2]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源泉,在五四运动中,大学生及青年知识分子将爱国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1919年4月30日,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失败,便准备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使得以北京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群众激愤不已,他们积极主动行动起来,在街上游行示威,毫不畏惧军警的反对与迫害,毅然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旗帜鲜明的口号。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反对北洋政府的卖国,除了学生、商人和工人以外,农民、政界、军界、也有很多人加入到运动中来,组成了一个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次运动中,北京学生和知识分子起着先锋作用,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月21日,各地学联代表在上海召开群众大会,北京大学代表在会上明确的说,“孙中山的革命,仅仅把大清门的匾牌换成中华门,这样革命不算彻底。我们这次是要做彻底的革命。”[3]这种可歌可泣的、彻底的、不妥协的爱国主义精神,必然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
(二)民主科学精神
五四运动有两个口号,一个是民主,一个是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4]民主和科学是五四时期举起的两面大旗。20世纪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与科学技术落后,都需要民主和科学来解决,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离,有人将二者的关系比作“鸟之两翼”。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精神的理解与西方有所差异。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了几千年,虽然民国建立,但北洋政府当道,封建主义在中国社会依然占主导地位,所以当时的五四先锋提出:个性解放、民权、女权、人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思想言论学术集会游行自由等,不但把民主精神提到了新的高度而且把民主赋予了新的内涵,即以劳动阶级为主体的,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广泛民主权利的民主精神。西方所谓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中可以实证的这样一些东西。而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主要指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并不是完全指自然科学的实证层面。因此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科学精神指的是求真、求是、崇实、去伪。科学精神既反对盲从现存的、反对迷信,也反对主观武断,总之科学精神就是要追求真善美。民主与科学是五四运动的精神武器与思想的先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对于青年的成长同样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五四运动成为近代中国民主与科学的开端。
(三)勇于创新精神
在五四运动时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是十分突出的。“五四运动的基本精神就是抛弃旧传统并创造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拯救中国’”。[5]当时李大钊就提倡创新,他认为创新是最高的要求,是我们需要达到的目的,要创造新生活、新世界,这种理念在当时及大地鼓舞了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创新精神。比如,“提倡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且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新青年》的一个重大功绩。”[6]五四运动时期的先锋勇于创新,敢于提出道德革命,对中国的旧礼教、旧道德进行扫荡;敢于进行文学革命,主张实行白话文,让广大老百姓都能容易看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当时人们思想的一次解放同时也是五四先锋勇于创新的一项硕果。五四运动的创新精神为中国革命革故鼎新,促进人们思想进步,推进社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可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发扬创新精神的一个突出表现。
二、五四精神在当代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的深刻变革,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实用化和矛盾化等特点。构建当代青年正确的值现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根据当代青年价值观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需要引导当代青年正确认识五四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充分发挥五四精神在当代青年价值现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它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现实国情及时代精神共同结合的产物,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就是五四精神。
第一,五四时期开始引进并且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反思和批判封建传统,引进西方的各种学说,希望能找到改造旧中国的方案。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传播下,一批革命分子成长起来,开始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五四运动中后期的指导思想。而我党的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正确方向。第二,五四精神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五四运动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提出从思想、文化上建设民主共和的任务,为了达到从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的目的,同时蕴含着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三,五四精神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救国图存需要标新立异。五四运动中,新进知识分子从旧礼教到新道德,从旧观念到新思想,从文言文到白话文,五四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创新”、“改革”。所以说五四精神蕴含着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第四,五四精神孕育了是非荣辱等价值观念的形成。五四运动批判愚昧落后的封建人格理念,反思社会整体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召唤人们对现代人格理想的觉醒,重树了人们对荣辱善恶的评价标准,使得人们对道德要求进行了新的认识与重构,成为是非荣辱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基础。
2012年11月,党的报告首次以12个词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提出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对五四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三、当代青年与五四精神共成长
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时期的热血青年自发形成的一种神圣的精神追求,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是五四精神的精华与集中体现。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历史环境,其主旨又有所不同,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今天,我们怀念五四运动,不是去重复当年的斗争方式与斗争口号,而是要继承与发扬五四精神,把五四精神注入到今天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为当代青年,身上肩负着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重担,五四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更应该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下,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民主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精神,为我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奉献自己的力量,不断发展并形成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等。这些精神不仅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每个时代的青年与五四精神的不断成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当代青年更应该发扬五四精神,继续把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国家的伟大事业。当下,94个春秋过去了,以爱国主义、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中国青年去争取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青年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以自己的敏锐和热血青春推动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他们也与这种进步一起成长,肩负起对祖国的历史责任,塑造起具有时代光芒的民族精神。
总之,当代青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应该从五四精神中汲取营养,不断继承、发扬与超越五四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不断努力。五四精神,与当代青年共成长。(作者单位: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参考文献:
[1][5][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长沙:岳麓书社,1999:14―15;1999:50.
[2]胡锦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努力奋斗――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5―5(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55――256.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88.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191.
中国近代史论文 篇七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革命中的转折点
电子商务 专业 二 班级 2010043204学号 姓名 梁栋
内容摘要: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1934 年 12 月下旬,到达猴场(今瓮安县草塘镇)进行了第一次转折会议猴场会议,其中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让后北上到达遵义,进行中国历史上革命的第二个转折会议遵义会议,会议中经过激烈讨论否定了博古的报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取消“三人团”,总结政治和革命经验。遵义会议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
关键词:候场会议 遵义会议 毛泽东 基本方针
正文: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
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 年 12 月下旬,到达猴场(今瓮安县草塘镇)进行了第一次转折会议猴场会议。会议上在面对这一严重局势,李德、博古仍不放弃去湘西的意图,提出要红军“一是不过乌江”在南岸打游击;“二是回头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中共中央在红军到达猴场的当天(31日)下午5时左右至1935年1月1日凌晨,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史称猴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李富春、李德、博古、伍修权(翻译)。会议通过激烈的争论,再次否定李德等人回头东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重申黎平会议决定,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基本结束了“三人团”对红军的军事指挥权,初步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军事指挥中枢,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会后,红军遵照会议决定,把撤离苏区以来的消极避战变为积极作战,主动出击,恢复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光荣传统。红军按照黎平会议决定的“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的方针,强渡乌江天险,攻占了遵义。
于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对党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然而,人们在回顾和研究这段历史时,往往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遵义会议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并没有担任党内和军内的最高领导职务,为什么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只要我们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党和红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执行结果及历史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遵义会议召开前(即猴场会议的共识),全党全军已基本形成共识:只有毛泽东出来领导党和红军,才能转危为安,摆脱困境。这一认识,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是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被迫长征并在继续遭受损失、陷入绝境的危急关头召开的。面对惨重的失败,红军广大指战员特别是党和红军的高层领导不能不深刻反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党和红军的出路在哪里?谁能领导党和红军走出困境、转危为安?答案只有一个,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岗位。从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到遵义会议前,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壮大和遭受重大挫折、面临生存危机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胜利的方向。毛泽东等人还总结创立了一整套机动灵活的红军作战原则。运用这些原则,红军以弱胜强,连续打破国民党军多次大规模“围剿”,根据地和部队不断发展壮大。只要有毛泽东的指挥,红军就能打胜仗,这成为广大指战员有目共睹的事实。李维汉回忆说:“毛泽东在党、军队、政府里的威信是很高的,在群众中的威信也是很高的。那么大的中央苏区,是他领导搞起来的。”[2]这种很高的威望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毛泽东最终能够成为党和红军领导核心的深厚基础。然而,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占据了统治地位。教条主义者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迷信本本和外国经验,把毛泽东等人从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认识斥为“狭隘经验论”,排斥毛泽东对中央苏区党和红军的领导,全盘否定毛泽东等总结的行之有效的红军作战原则,最终导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为了筹划战略转移事宜,中央成立了由博古负责政治、李德负责军事、周恩来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实施的“三人团”,全权领导党和红军。长征初期,在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红军继续处于被动挨打境地,出发时的8.6万余人渡过湘江后已锐减至3万余人。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巨大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严重失败的鲜明对比,使广大指战员“逐渐觉悟到这是排斥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了错误的路线所致,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使这种不满情绪“日益显著,湘江战役,到达了顶点”。[3]红五军团政治委员李卓然说:“指战员们怨声载道,有的骂娘,责怪中央领导不力。”[4]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党和红军的领导指挥岗位上来,成为红军广大指战员的共同呼声。经过毛泽东因势利导的说服,党内一些曾经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从惨痛的教训中醒悟过来,深感只有纠正错误的军事指挥,党和红军才能摆脱被动。党内高层认识上的渐趋统一,保证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毛泽东此时虽然身处逆境,无权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但他为挽救危局,一再向中央提出扭转被动局面的战略性建议。红军进入湘南后,毛泽东建议中央抓住各路国民党“追剿”军尚未靠拢的有利时机寻歼敌之一部,以摆脱被动。湘江战役后,蒋介石在红军即将北上湘西与红
二、红六军团会合的途中,布下20万大军张网以待。在党和红军又一次面临险境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力主红军西进贵州,到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寻求发展。这一重大战略决定,不仅使党和红军避免了可能遭受的覆没危险,也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原有部署,为中央红军赢得了主动。遵义会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并在决议中充分肯定了毛泽东为红军制定的一系列正确战略战术;毛泽东不但进入党的最高决策层,其核心领导地位也得到中央领导集体其他成员的一致认同。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5—17日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错误。张闻天根据与毛泽东、王稼祥事前共同拟定的提纲,代表毛、王在会上作了长篇发言,系统批判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随后作了重要发言,深刻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具体阐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和今后在军事上应该采取的正确方针。王稼祥紧接着发言,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陈云等多数与会同志都同意毛泽东、张闻天和王稼祥的意见。“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5]张闻天也认为,“在目前这种险恶的情况下,只有毛泽东同志出来领导红军,才可能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在取消博古、李德对党和红军的领导指挥后,尽管当时大家都拥护毛泽东出来领导,毛泽东却说服了大家,坚持由张闻天代替博古在党内负责。因为这样既有利于团结一些思想认识还没有完全转变的同志,也有利于与共产国际的沟通联系。虽然毛泽东没有最高领导职务的名义,但并不影响他在党和红军一系列重大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不妨碍党内其他同志对他的领导地位的认同。因此,1935年10月15日,陈云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红军长征情况时就说,在遵义会议上,我们“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6]张闻天也认为,“遵义会议改变了领导,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7]从我们党的历史看,李立
三、王明当时都没有担任党的最高领导职务,但由于他们的错误路线在全党得到贯彻,因而成为两次“左”倾错误的代表人物。邓小平也没有担任过党内最高领导职务,但谁也不会否认他是我们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毛泽东在没有担任最高领导职务的情况下,能够在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发挥核心作用,除了他本人卓越的领导才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有充分的党内民主作保证。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是一个民主团结的领导集体。邓小平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对全党起了领导作用。那个时候行军,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和他都是在一起的。每天住下来,要等各个部队的电报,一直等到深夜,再根据这些电报来确定红军的行动。在重要问题上,大都是毛泽东出主意,其他同志同意的。尽管名义上毛泽东没有当什么总书记或军委主席,但实际上他对军队的指挥以及重大问题上的决策,都为别的领导人所承认。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他们这些同志确实照顾大局,确实有党性原则,只要毛泽东的意见是对的,都一致支持,坚决执行。[8]这是对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最好说明,也是对党的其他领导同志的高风亮节的充分肯定。
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国革命历史中,正因有这几次转折会议,才有今日的新中国。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伟大的革命先辈们虚心的接受和相互听取建议和做出的正确结论,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革命先辈们的高风亮节,这也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的,永记历史,用历史提醒自己。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第37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第339页,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3]《红军长征·回忆史料》,第8—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0年版 [4]《遵义会议的光芒》,第25页,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 [5]《周恩来传》上,第34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6]《陈云文集》,第1卷第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7]《张闻天传》,第205—206页,当代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 [8]参见郭德宏:《中共党史论集》,第290页,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近代史论文3500字 篇八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维新思想渊源初探》
[摘 要]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影响力是多方面的。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其一生政治思想的起点,而对其维新思想渊源的探究,能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梁启超维新思想形成的过程及原因,探究本源,是我们理解梁启超一生思想的重要基础。本文力图从社会背景、传统儒家教育及其师从康有为后思想的演变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探讨出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维新思想的渊源问题。
[关键词]内忧外患;儒家教育;康有为
梁启超的思想来源多元,在政治活动中往往“流质易变”,理解梁启超的思想,其思想渊源有进一步厘清的必要。而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维新思想,是其一生政治思想的起点,亦更需对其渊源进行探讨分析,对其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戊戌变法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
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茶坑村。当时中国的命运,正处于衰颓之际。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冲进中国的大门。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中国闭关锁国的生存状态被打破,西方列强逼人的态势咄咄而出。
1894年3月,为准备会试,梁启超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春夏之交,中日两国交涉日紧,战争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但又逢慈禧太后60大寿,北京城里大兴土木忙于祝寿。一帮贪官污吏借机欺压百姓,骗取钱财。梁启超亲眼目睹如此黑暗的社会现实,心急如焚,如其他无权无势的士人一样,只能在杯酒和诗文中发泄对现实的不满。他在一首诗中就曾写到“群季年来几合并,短檠相坐对谈兵。一腔孤愤肝肠热,万事蹉跎髀肉生。痛苦谁能追贾谊,升沉应莫问君平。”[1]8月,中日正式宣战,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武器精良,策划周详,步步进逼;清军指挥不力,内部腐败,节节败退,可慈禧太后仍在鼓乐声里进行她的万寿庆典。甲午战败,中国竟以堂堂“天朝上国”败给了“蕞尔小国”的日本。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国家和民族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甲午战争前,中国虽已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当时正在搞洋务运动,中国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挂起了求富求强的招牌,给人一种希望和幻觉,似乎中国也在前进、发展,似乎“中学为体、西洋为用”的洋务运动也能救中国。而三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却经不起日本的一击。北洋舰队在威海卫的复灭,不仅仅是中国海军的惨败,也宣告了早期富强努力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人们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重新选择应该走的道路。所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全国震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
由此可知,梁启超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思想正是在甲午战争等外在因素和满清政府腐朽统治等内在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是在救亡图存的满腔热情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二、传统的儒家教育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典型的乡间儒家小知识分子家庭,早年的梁启超天资聪慧,幼年便在“神童”的赞誉声中度过,深受梁氏家族的宠爱。他早年接受的是中国传统的私塾式教育,四岁开始读《四子书》、《诗经》,六岁学习《中国略史》、《五经》,八岁即能学作八股文,九岁便能写出洋洋千字的好文章,十三岁学帖括训诂词章,走的正是当时人们认为的理想正途“学而优则仕”。而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其父母都严格要求,希望他具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和“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他在1902年写的一篇《我之为童子时》,回忆了母亲对他的道德教育:“……人若明知罪过而故犯,且欺人而以为得计,则与盗窃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然欺人终必为人所知,将来人人皆指而目之曰,此好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人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我母此段教训,我至今常记在心,谓为千古名言。”[2]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家教的重要渗透作用。
1885年,梁启超以秀才的资格进入广州学海堂读书。学海堂为当时广东的最高学府,他是汉学的堡垒和晚清糅合汉学和宋学的运动的中心。近5年的广州求学,使梁启超有机会接触各种学术流派和较广泛地涉猎古典经籍。兴趣广泛的梁启超一时为乾嘉汉学所吸引,刻苦钻研,自称在学海堂的5年间“乃决舍帖括以从事于此,不知天地间于训诂词章之外,更有所谓学也”。[3]在学海堂里梁启超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学生,少年得志,前程似锦,期间的学习为梁启超打下了深厚的传统学术的根底。由此可见,传统儒家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行为准则对梁启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成为了其维新思想渊源的一部分。
三、师从康有为对其思想发展的影响
1890年春,北京会试失败后,梁启超在上海停留期间接触了大量有关西学的中文书籍,这使他第一次看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4]同年秋,通过学海堂的同班同学陈千秋的引荐结识了康有为。正如梁启超后来回忆的,他与康有为第一次长时间的会晤对他来说是一次思想上的顿悟。动摇了他对传统学问自以为是的接受,展现了一个他以前没有梦想过的新的思想天地。[5]梁启超在《三十自述》中写到:“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沾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于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6]从中可看出康有为在梁启超心中的重要地位。自此,梁启超中止了他在学海堂的学习,成为了康有为的学生。
一年后,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梁启超在那里断断续续学了四年。学习期间,康有为的讲课很快激发了梁启超的政治意识,梁启超的思想几乎完全受康有为的支配,他的社会交际大部分也局限在康有为的圈子里。当时的晚清经世致用思想和反汉学运动的出现成为两股新的思潮,也对梁启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今文经学中占其中心位置的春秋公羊学,正是以魏源、龚自珍等为先驱,不久被康有为广泛宣传的。这也成为康有为吸引梁启超的一方面原因。张灏在其文章中总结到:“康有为的思想体系来源于晚清各个主要的思想流派。汉学、宋学、今文经学派和经世学派都对康有为思想的形成有所影响。佛教和西学对康将这些儒家思想改造成为这样一个思想体系也有重大的影响,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这样一种思想体系不仅对思想界有广泛影响,而且成为政治改良运动的根源。这样一种思想体系必然会引起轰动,并征服那些有才智的人,其中一位才智过人的年轻人便是梁启超。”[7]如梁启超后来回忆的,这几年的思想骚动奠定了他一生的思想基础。[8]康有为的思想也定将成为其维新思想发展的根本渊源。
综上所述,可知梁启超维新时期的思想渊源一方面来自于传统的儒家经典;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来源于其师康有为的思想体系。即与康有为的思想渊源类似,很大一部分是儒家的,但同时也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佛教和西方思想的印记。其经世致用的理想形式上是儒家的,但实质上是综合的。[9]梁启超继承了其师的思想,在中西文化的撞击中,兼收并蓄的想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政治理念来挽救中国。并且在这个特殊时期,内忧外患使更多的国人有了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感。面对严酷的现实,有觉醒意识的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怎样把中国从这危机落后的时局中挽救出来,这种做法合乎了多数爱国之士的心理。梁启超的维新思想便在在这种背景与思潮的作用下产生了。
参考文献:
[1]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第23页。
[2]梁启超:《我之为童子时》,《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3]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4]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一册,第15页。
[5]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一册,第15页。
[6]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7]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第41页。
[8]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第一册,第16-17页。
[9]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江苏人民出版社,第41页。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篇九
《帝国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姓名:黄永超 班级:2010020901 学号:105020940026 指导老师:刘晓研
【内容摘要】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通过条约体系,不仅夺占了大量中国领土,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而且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等,使其侵略势力逐步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与此同时,中国缓慢地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并且促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关键词】鸦片战争 中国 资本主义经济 救国救民
【正文】
一、军事侵略与经济掠夺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
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每一次战争之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都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特权,劫掠中国的财富,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廉价工业品的大量倾销,又促使了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结构走向解体,同时中国经济逐步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首先,中国从此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中国人民面临本国封建势力的压榨的同时,还必须遭受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受洋鬼子的种种欺压。其次,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社会性质的改变,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中国的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工农群众不仅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而且还受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罕见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由主权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是灾难,而由封建走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则是进步。因此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对中国来说是灾难与机遇并存。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方式,主要是它们在用军舰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取得种种特权,进一步扩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对中国进行掠夺和榨取,开始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总之,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在经济上丧失了独立性,成为列强的经济附庸,它一方面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一方面又阻碍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除了沿海沿江少数城市的经济得到畸形繁荣以外,中国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经济都濒临破产。正是资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二、政治控制与文化渗透
为了统治中国,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中国政府,操纵中国的内政、外交,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同时,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
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互相勾结,是近代中国最反动、最腐朽的力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关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不能把外国人在中国所有的宗教、文化、教育、出版活动,一概说成文化侵略,也不应完全否定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科学方面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资本—帝国主义确实对中国进行了文化渗透活动,其目的是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它在实现其利益和目的的过程中不得不带来的客观效果,如瓦解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并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中国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殖民主义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使命”。
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历史演变中的作用
有利的一面:
1) 冲击了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迫使清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开始洋务运动,促进中国教育、政治近代化。
2)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获得的丰厚利益使地主、官僚、商人开始投资实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经济近代化。
3) 在早期的外资企业中孕育了最初的无产阶级,而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下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重要场所。
4) 伴随西方列强一起传入中国的近代民主思想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并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抗争提供了蓝本。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使中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以上是经济的影响。简要概述就是:经济上,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时期结束,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有弊的一面:
1) 在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同时也冲击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司法关税主权使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国家。
3) 疯狂掠夺中国资源,使中国成为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5) 血腥残暴的对待中国人民,掠夺中国财富,使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
4) 列强干涉中国革命,镇压中国人民的自强运动,阻碍中国近代化。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阻碍作用,这是主要的。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的主权逐步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逐步确立,使中国近代化发展最终失去了独立发展的可能性,治等方面完全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导致中国资金大量外流,加剧了中短缺;帝国主义国家贷款给中国军阀官僚,造成军阀混战,中国局势动荡不宁,使中国的经济建设缺乏和平安正常进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开采矿产,修筑铁路,利用特权,与中国民族企业争夺市场,民族企业。中国近代化趋势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下发展艰难。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入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惊醒了沉睡中的古老民族争睁眼看世界,带来了中国人思想观念上的更新,加速了旧制度的灭亡,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但另一方面,列强武力侵略的野蛮行为、奴化意识、强取豪夺和对封建主义的支持保护,却又大大削弱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动力,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发展的根本阻力。
四、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第一,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关系的角度。英国侵略印度的目的是把印度变成其殖民地,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观动机也是要掠夺、压迫中国,企图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这完全是由他们“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的”,而决不是为了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帮助中国变成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正义和非正义、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角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是非正义的。它们向中国走私毒品鸦片,贩卖人口,发动战争,运用各种手段掠夺、屠杀、压迫、剥削中国人民,这些都是极其野蛮的、可耻的、不道德的罪行。
第三,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帝国主义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源,也是中国实现独立、民主、富强和现代化的最大障碍。资本—帝国主义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入中国的同时,又有意保留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扶植中国封建势力,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的道路。更重要的是中国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物质文明所产生的成果和利益,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是享受不到的。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因为这“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因此中国人民必须首先通过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独立和民主,否则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和现代化的。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就已经成为先进的中国人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他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试图按图索骥,依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中国,把中国富强的希望寄托于实行和发展资本主义。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到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以至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国民党也曾在大陆搞资本主义,最后留下的是一个四分五裂、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侵略者的入侵打破了中国相对孤立的状态,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虽然中国的国情不允许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这毕竟是一次进步。但是在促进中国经济模式改变的同时,不可否认的说,他们无论在领土上还是经济上都对中国进行着侵略,甚至在思想上也进行着西方的腐蚀。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把中国归为他们所领属。但这是不可能的,资产阶级本身就存在着妥协性,中国这一拥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的文明大国怎能轻易就被攻陷呢?还有坚强不屈的中华精神,更是坚不可破。
【参考文献】
1. 沙剑孙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2. 黄林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抉择的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
3. 赵德罄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北京人们出版社 199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