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中国酒文化论文(10篇)

众鼎号分享 20869

众鼎号 分享

导语:大家在喝酒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九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而酒给人们又带来了什么影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10篇《中国酒文化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一

那么,梦和神经病在一方,艺术在另一方,其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显然,它们是有某些共同点的。没有一个诗人或批评家会否认无意识过程在两面都起作用,都具有幻想的成分,只是程度不一样,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重大区别,查尔  斯兰姆认为真正的天才精神必定健全这一论点时曾清楚地看到了这个区别:“……诗人是醒着做梦。它不为自己的主题所左右,反能控制它。”

在这段议论里指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无意识在艺术创作中起了作用。同时又指出了诗人、作家并非被非理性所操纵。这也正如特里林最后所归纳的:“整个区别就在这里,诗人能主宰自己的幻想,而神经病的标志恰恰就是被幻想迷了心窍。”有了这个结论,我们这里的引文显然就不会被那些片面强调“创作无意识论”的论说钻了空子。我们同样赞成在艺术创作中无意识活动的参与,这不仅适用于梦境,更适用于酒醉之态的创作。也正因为如此 ,才使诗人、作家创造的艺术境界具有相当的神秘性质,而且可以说明艺术境界的'创造为什么不可以重复,更不可以由别人来代替。人在酒醉之后使一部分理智层失控了,潜意识于是跑出来发挥了作用,不仅把埋藏在诗人、作家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感情释放出来,也把由这种感情所造成的幻想释放出来,从而造成一种凝聚着作家审美经验和他的热情的、美丽的显像,通过笔端展示在我们面前。由此,给我们提供了一幅美好动人、发人无限联想并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酒醉之境,也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诗人白昼梦,对艺术的帮助也是理所当然的。通过这样的阐明之后,我们再回过头去读前面课程中引录的诗文,就更加明白了。

酒醉不止对文学创作有作用,对其他艺术创作也显现其神奇的功能。书法家、画家也有很多好饮酒,而在醉态之中尤其有神奇的创造。如大书法家王羲之善饮,据说他于公元三五三年,曾邀集孙统、孙绰、孙放、王献之、谢安、郗昙、耿友、王玄之、王凝之等四十一位名流、隐士,集于兰亭临水饮宴。以漆制羽觞漂于清溪之流,觞到谁人面前须赋诗一首,不能赋者罚酒一觞。结果共得赋诗三十七首,王羲之乘着酒兴以蚕茧纸用鼠须笔写成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集序》,即后世称《兰亭帖》。其笔法变化多端、随类赋形,各尽其态;凡有重文者,则字体悉异,没有一字雷同的。第二天他酒醒之后,又一连挥笔写了几遍,都不及原书的神韵。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也好饮酒,被称为“草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可见酒使他达到了艺术境界。怀素是个僧人,但却嗜酒如命,每写字前痛饮得如醉如痴,于是纵笔驰骋,写得一笔好字。钱起评论他说:“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宋画家米芾也好饮酒,据《语林》载,苏轼一次在维扬置酒招待诸名士,共十余人,米芾也在座。酒喝得快醉时,米芾忽然站起来自赞说:“世人皆以芾为颠,子赡以为如何?”苏轼说: “吾从众。”米芾好画,好书法,好饮酒,如狂人,因号米颠。他的《满庭芳》词:“雅燕飞觞,清谈挥尘,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yu)乳,雪溅紫瓯圆。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点上纱笼画烛,花聪弄月影当轩。频相顾,余欢未尽,欲去且流连。”写的酒醉情态,如画如诗,令人沉醉。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二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酒文化理所当然位在其中,和人的关系极为紧密,几乎人人、家家都要受酒文化的影响。

说中国酒文化,免不了先说说酒的起源。中国酿酒工艺的起源一说是“仪狄始作酒醪”;另一说是《杜康作秫酒》。二位都是夏朝人,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经过曹操写“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咏唱,在世人心目中杜康成了发明酒的祖先,至今流传“酒祖杜康”。众说纷纭,难成定论。

老祖宗研制发明酒本来是供人享受的。家人过大节,朋友聚会,或有庆典活动,共同举杯,开怀饮酒,是欢乐,是喜庆,是祈福,是吉祥。这正是酒文化的意义。中国民间流传“无酒不成宴》。“人生不可没友,宴会不可没酒”。

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洒文化被引入岐途,诗经中就记载”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古人就有畅饮通宵不醉不休的记载。曹操写《短歌行》极力倡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诗句流传至今,妇孺皆知。河南省汝阳把杜康当酒的招牌,包装箱上就印着“酒祖杜康”。毫无疑问,曹操是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让人多喝酒的鼓吹者,是让人喝酒解忧的榜样。

另一个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写了一首颇有名气的《将进酒》,诗中写道“人生得意须进酒,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愿长醉不愿醒”,“唯有饮者留其名”,“与尔同销万古愁”。据说他的许多诗是喝酒之后写出来的。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这句名言也已妇孺皆知。毫无疑问李白是继曹操之后又一个极力倡导人们多喝酒的鼓吹者,是教化世人狂饮烂醉的鼓吹者。本来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喝几杯酒解解闷,也就是曹操说的“解忧”,岂不知“抽刀斩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因为曹操、李白竭力主张世人多喝酒,喝醉酒,自汉唐以来经历了多少朝代,有多少粮食转化成酒,有多少人以他们为榜样,常喝酒,多喝酒,喝醉酒,由此喝晕了,喝病了,喝死了,酿成了人生和家庭悲剧,使中国酒文化变味变质,酒文化成了“不像话”。据百度网提供的资料,中国各地大小酒厂酿酒所需的粮食超过四川、山东两个产量大省的总和。中国每年喝酒致残的人数达1700万至多,因喝醉酒而丧命的人数达人,触目惊心啊!前些年国家没有苍蝇老虎一起打的时候,不少政府公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几乎天天进酒场,猜枚划拳,喝五吆六,公款大吃大喝。社会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这里特别一提的是古代人喝的酒是用五谷酿制的,喝酒的杯子像牛眼,多喝几杯,对人危害不烈。今天有一些酒是用酒精勾兑的,甚至还有不法商贩勾兑假酒。餐桌上用的是高脚大杯,喝下几大杯这假酒劣酒的人不倒大霉就怪了。

我在一个夜市吃喝大观园看到,有的朋友相约喝酒,由于饮酒过量,失去理智,怒目相向,把朋友当仇人,掀桌子摔板凳;有的醉倒桌旁,随地便溺,丢人失态;有的不醒人世,雇車送走;有的醉态昏迷,东倒西歪,口吐狂言。据我一位同乡讲,他见过两个酒鬼喝酒劝酒的场景,其中一个说,我不敢再喝了,你敢把我怎麽样?另一个劝酒者说,你如果不和,我敢把你头割了。说着就动手,真的把好友头割了。他本人行凶杀人,被警察逮捕,杀人偿命,两个好友因喝酒丢掉生命。本来是友好相聚,结果是酿成了个人、家庭和社会悲剧。我有一个转业回家乡某企业的战友,夫妻只生一儿,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结了婚,因喝酒而丧生,大喜变成大悲。有医学专家说,人喝醉是肝昏迷,喝醉一次等于患一次小肝炎,久而久之积累成大肝炎,酒精把肝脏烧坏了,并发成肝癌、肝坏死,肝衰竭,就要死期临头。

明代作家冯梦龙编著“三言”,不只一次规劝世人“饮酒不醉为最高”。适量饮酒是享受,喝过量了是难受,狂饮滥醉危及生命是悲剧。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牢记先贤饮酒不醉的名言吧。

作者王子庆,河南郑州居民。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三

说起国人的饮酒习俗,确实很有趣。婚丧嫁娶,大小聚会,都不能没有酒,无酒不成宴嘛,有酒才能营造氛围,才能酣畅淋漓,增加相互间的沟通和感情,在这样的场合中同样也能显现众生真实的另一面。自杜康造酒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饮酒文化也可谓是源远流长。

酒是什么,是粘合剂?是导火索?是色媒?还是豪情壮志?确实难以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过饮是可以使人的思维混乱、行为失常,所以,我以为饮酒的最佳度为——微酣状态。

从人们的本意上说,饮酒是件愉快的事,都并不希望过饮,并不希望失态,因此在席间也往往推辞、恳求不已,但国人的习惯好像并不认可推辞和恳求:不饮--失敬,不饮--心不诚,不饮--不给面子,所以更在意劝饮:或命令式的,或诱导式的,或以身作则式的;不饮,或许是因为不胜酒力,或许被理解为不给脸面,或被猜测为心存敌意,因而往往使人左右为难:领导的敬酒不饮,想想后果吧;合作伙伴的敬酒不饮,想想利益的得失吧;长辈的敬酒不饮,想想孝道吧;些许风俗很是让人进退维谷。也于是乎,在半胁迫、半诱导中,酒过饮了。结果是既受了罪又坏了心情。

因饮酒玉成的好事不少,但因饮酒办糟的坏事也不少。接着又能引出酒风和酒德之说,聚众饮酒不可能大家都是谦谦君子、都想法一致。人与人之间,性情不一,雅兴不同,所以很难保证逢聚会就能尽欢而散,极易掺杂强差人意的情形。一场愉快的聚会往往会成为美好的回忆,同样不愉快的聚会也可能没齿难忘,耿耿于怀。

说酒是粘合剂,这有些奇怪,最常见的是,酒前或因客人之间不熟、或因某客人身价高,或因性别不同,大家都端坐齐整,神态较为肃穆,说话也较为谨慎。但是几杯酒下肚,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先是僵硬的面部肌肉舒展开来,语气变得亢奋起来,随之气氛热烈了起来,话语也随意了许多,表情也不是那么冷漠的了,甚至都可以忽视身价、性别的差异,大有恨相见恨晚之状。而每每曲终人散,竟有些难舍难分,更兼分手时喷着满嘴的酒气摇摇晃晃、絮絮叨叨,总是那几句暖心窝子的话。

说酒是导火索,那也是家常便饭,同样是几杯酒下肚,对话语的措辞、语气极为的敏感,对神态的捕捉极为灵敏,几丝几豪都可能引起警觉,引起不快。在酒精的作用下,一些曾有过节的,或在长期彼此关系不佳但尚能保持缄默的,此刻不能隐忍了,于是揭竿而起,拍案怒斥,直至反目,互殴。

至于酒是色媒之说,自古就有之。久已心仪的或者突然而至的性心理,在酒后被激活。在灯红酒绿之下,在迷离的醉眼中,在万般的风情里,于是演绎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同样也演绎了许多孽缘。

说酒是豪情壮志,同样是几杯酒下肚,典型的壮行酒使人神情飞扬,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书写出辉煌的壮举。酒能激起英雄的万丈豪情,也能壮起怂人之胆,霎那间的冲动,酿成无数的灾祸,留下惨疼的教训。

饮酒文化与一切事物相同,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于人们如何去把握。陈规陋习当其丢掉,追求文明,传承良好理念或许更加符合人的本性。

中国酒文化论文 篇四

摘要:中国是酒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酿酒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因此酒文化也是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并研究了酒神精神,最后探讨了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酒文化;起源与发展;精神;重要意义

一、中国酒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酒文化起源于酒的酿造,我国从约公元前2820xx年至前18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便出现了自然发酵的果酒;商代出现了利用谷物糖化再酒化的酿酒技术;先秦时出现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类的直接酿酒法;汉代发展了制曲技术并从西域引进了葡萄酒的生产;唐宋开始酿造果酒和药酒;元代出现了蒸馏法酿制的烧酒技术;明清时期伴随着造酒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度较高的蒸馏白酒迅速普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酒文化。最早关于酒的酿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1、上天造酒说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因此,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2、猿猴造酒说

猿猴多嗜酒,而且还贯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

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情理的。

3、仪狄造酒说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讲的是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粱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即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始之流传于后世。

二、中国酒神精神

在绘画和书法中,酒神更是变化万端。在绘画方面,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但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美酒狗肉的诱惑令他耐不住,遂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与商人、官司人、匠人和农人相比,酒似乎更与文人有缘分。一是文人多嗜酒。酒能激发出写作灵感,活跃人得形象思维;酒后吟诗作文,必有佳句华章。二是文人饮酒特别讲究那个饮酒过程,特别讲究饮酒过程中的那套繁文缛节。于是,便要制定颇为严刻的觞政,便是要舞弄花样百出的酒令。文人们硬是把经史百家、诗文词曲、歌谣谚语、典故对联等等文化内容,都囊括到酒令中去了。于是,酒宴始终,便充溢着书卷气和文化味。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三、中国酒文化的现实意义

1、饮酒养生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2、酒与社会生活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的习俗是“吃斋饭”,也有的地方称为吃“豆腐饭”,这就是葬礼期间的举办的酒席。虽然都是吃素,但酒还是必不可少。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举行家宴时,都要为死去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或进过食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以表达对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3、酒与政治

从古到今酒在政治军事家手里,成了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和武器。三国时孔融在与曹操书中举出了在历史上上至古帝下至西汉,以酒推动政事的实例;酒能立国兴邦,酒能使为将相者创建勋业,酒能使政治家做出英明的决策,为圣人者亦离不开酒,足见酒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后周时期的节度使赵匡胤杯酒兵权取得并巩固了帝位;还有著名的对酒当歌青梅煮酒,喝的论的全是政治。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举不胜举。酒在现代政治军事中仍有神奇的作用。万隆会议上周用中国的名酒贵州怀仁县酿的茅台酒,使中国外交所取得了成功;在欢迎尼克松总统访华,周用茅台酒招待,打开了中美外交的大门,可以看出中国酒文化对社会稳定建立外交关系等政治行为有重要意义。

四、小结

酒乃天地之间尤物。虽也进入肚腹,却不能充饥,不能解渴,只作用于人的心神。心神经酒一滋润,一刺激,便产生莫名其妙的变化,莫可名状的诡谲,向外表现为言和行,便不同寻常了。因此,我们要使中国酒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将中国的酒神精神继续传扬。

参考文献:

[1]杨利,酒文化及酒的精神文化价值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20xx.

[2]周路红,浅谈中国的酒文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xx.

[3]蒋雁峰,中国酒文化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五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以升华,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人类在消失个体与世界合一的绝望痛苦的哀号中获得生的极大快意。

在文学艺术的王国中,酒神精神无所不往,它对文学艺术家及其创造的登峰造极之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因为,自由、艺术和美是三位一体的,因自由而艺术,因艺术而产生美。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的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志气旷达,以宇宙为狭”的魏晋名士、第一“醉鬼”刘伶在《酒德颂》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有扃牖,八荒为庭衢。”“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之载浮萍。”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独酌成诗》)“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苏轼《和陶渊明〈饮酒〉》)“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重九后二月登万花川谷月下传觞》)。南宋政治诗人张元年说:“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得自由身。”酒醉而成传世诗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史中俯拾皆是。

不仅为诗如是,在绘画和中国文化特有的艺术书法中,酒神的精灵更是活泼万端。画家中,郑板桥的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狗肉与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狗肉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而至酒醒时“更书数十本,终不能及之”。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酒的起源

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祚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

(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猿猴造酒说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也可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仪狄造酒说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粱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粱。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粱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於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那么,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呢?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部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是谁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

评酒知识

对于饮料酒的品评鉴定,我国人民习惯称之为评酒。

评酒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一门技术,是因为我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要采用理化鉴定和感官鉴定两种方法来对各种饮料酒进行品评;说它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不同酒的色、香、味、体所形成的风格给人以不同的感觉和享受,使人“知味而饮"。加上酒是要求生命自由地、狂放地、艺术地表现在具体人身上,则对不同层次的艺术修养所带来的艺术感觉更是千姿百态,奥妙无穷。

当然,只有能够领略这种奥妙的人,才能谈得上评酒。倘若嗅到酒气就退避三舍,只能说老天没赐予他这份福分。《汉书·食货志》称酒为“天之美禄”,禄者, 福也,不能享受这份福的人,自然也就没福了。但是, 纵然是有福之人,不择其香,不辨其昧,不思其品,不探其趣,来者不拒,只顾牛饮,地瓜干子酒也喝,药用酒精兑白水也解馋,喝不出艺术的感觉,喝不出品位, 似乎又是一种悲哀了。

苏轼《书东阜子传后》中自述:“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这是他对自己酒量的一种评估,又说“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是说他对酒的喜欢程序,既没酒量,又如此热衷,当然是对酒趣一一其中包括品评这种体现酒文化的痴情了。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曾说: “余性不能酒,士友之饮少者,莫余若。而能知酒者,亦莫余若也。口敢下“知、酒”的断言,评酒自在其中了。

评酒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不少古代文人学士写下了许多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作和诗篇。明·袁宏道的《筋政》中说:“凡酒以色清味冽为圣。色如金 而醇苦为贤。色黑味酸国离者为愚。以糯酿醉人者为君子。以腊酿醉人者为中人。以巷醒烧酒醉人者为小人。” 清·梁绍圭《两般秋雨庵随笔》中对酒品的香、昧、色等方面均有精辟的品评论述。说明评洒在我国古代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这一古老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先后举行了四届全国评酒会议,对提高我国饮料酒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前面提到的评酒的理化鉴定法,是借助于各种科学仪器进行化学分析,准确地分析出不同酒类的组成成份,运用数字结果及互相比较,说明不同成份的数量对酒的品质关系,鉴定出对人体有害的成份的数量是否超出卫生标准。

感官鉴定就是通过人的感观来对酒品进行鉴定。饮料酒是一种具有色、香、昧的味觉品,仅靠仪器的测定数值是不能全面地评价酒的品质优劣的。比如有的酒品在理化分析的数据方面,组成成份十分接近,而在风味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是因为一种酒品的独特风格的形成,不仅决定于各种成份数量的多少,还决定于它们之间的协调、平衡、衬托、缓冲、掩盖等关系, 而感官品评则正是综合的复杂反映。

饮酒养生

古人对饮酒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早就有所认识。《诗经·豳风》中便载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称彼兕觥,万事无疆”的诗句。上句的意思是说用酒帮助长嘉,下旬的意思是说举胱敬酒祝长寿,都把酒和长寿联系到了一起。

由于条件所限,古人虽然无法准确地测定出酒中所合的各种成分,但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却是非常具有秤学性的。根据现代科学测定,酒液中酒精含量较高,有害成分也就越高。如蒸馏酒和发酵酒比较,有害成分主要存在于蒸馏酒中,而发酵酒中部相对较少。高度的蒸馏酒中除合有较高的乙醇外,还合有杂醇油(包括升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醛类(包括甲醛、乙醛、糖醛等)、甲醇、氢氧酸、铅、黄曲霉毒素等多种有害成分。人长期或过量饮用丁这种有害成分含量高的低质酒,就会中毒。轻者会出现头晕、头痛、胃病、咳嗽、胸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的则会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而低度的发酵酒、配制酒、如黄酒、果露酒、药酒、奶等,有害成分极少,却富合糖、有机酸、氨基酸、甘酒、糊精、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

开始的时候,古人认为质量皎高,有利于延年益寿的酒主要有黄酒、葡萄酒、桂花酒、菊花酒、椒酒等,后来才发展到白酒及以白酒为原料的各种药酒。

发酵而成的黄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之一。合有丰富的氯基酸、多种糖类、有机酸、维生素等,发热量较高。自古至今一直被视为养生健身的“仙酒”、“珍浆”,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是绍兴等黄酒从春秋战国至今一直盛行不衰,甚至成为宫廷和国宴用酒的重要原因。

葡萄酒合有校多的糖分和矿物质以及多种氦基酸、柠檬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是古人喜爱的一种养生酒。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曾经盛赞它“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唐太宗李世民不仅十分喜爱饮用,而且还亲见督造。大臣魏征擅长酿制葡萄酒,他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新修本草》已将葡萄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李时珍也说葡萄酒有“驻颜色、耐寒”的作用。高濂在《运生八笺》中也将它列为“养生酒”。

桂花酒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为古人所饮用。屈原在《九歇)中说:“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种祭把仪式上所用的桂酒,就是用桂花酿制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醣、桂花醋、桂浆等古人认为桂为百药之长 ,所以用桂花酿制的酒能“饮之嘉干岁”。《四民月今》裁,汉代桂花酒是人们敬神祭祖的佳品,祭里完毕,晚辈向长辈敬此酒,长辈们饮此酒后便会长寿。除此而外,桂花酒还是人们宴宾待客的上品。《汉书.礼乐志》说:“尊桂酒,宾八乡。”不少封建帝王还将桂花酒作为礼品赏赐给大臣。历代文人士大夫对桂花酒也赞不绝口,白居易曾用“线惠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浪花细”的诗句来赞美桂花酒。宋代苏轼更作有《桂酒颂》,可见古人对桂花酒的珍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己了解丁菊花的药用和食用价值。魏文帝曹丕认为菊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苏轼也认为菊花的花、叶、根、责“皆长生药也”。汉代,人们已用药花酿酒。刘款《西京杂记》裁:“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古人认为菊花是经霜不凋之花,所以菊花酒可以抗衰老。《本草纲目》等医书说菊花有去风、明目、平肝、清热等功效,对老年人的听见、视觉尤其有益,所以古代菊花酒倍受青睐,是重阳节的必备之物。

现代科学已证实丁古人的这些认识和说法是正确的。饮酒过量,不仅会使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能、行为等方面失去控制,飘飘然忘乎所以。还会摧残人的肌体,导致营养障碍、精神失常、胃肠不适、肝脏损伤,甚至引起心脏、癌症等多种病变和中毒身亡的严重后果。长期过量饮酒者的患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大。如果一个人长期过量饮酒:他的寿命便会缩短十至十二年。

饮法得当

也许有人认为,饮酒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其实则不然。饮酒实际上是一种境界颇高的艺术享受,有许多学问。特别是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昊彬就曾做过如下概括:

饮人:高雅、衰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平嘻、荷亭。另,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饮候:春效、花时、情秋、瓣绿、寸雾、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淡、妙今、联吟、焚香、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唷秽、佯醉。

饮阑: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钓、岸岸、煮泉、投壶(《檀几丛书全集》卷下昊彬《酒政三则》)。

具体而言,古人饮酒的经验和方法主要表现在:

(一)饮时心境要好

古人认为,酒不能乱饮,只有在身体和情绪正常的情况下才能饮用。身体不适、过分忧愁或盛怒之时部不能饮酒。否则会损害身体健康。情人徐坷在《情裨类钞》中谈到饮食卫生时说:『于饮食而讲卫生,宣研究食时之方法,凡遇愤怒或夏郁时,皆不宜食,食之不能消化,易于成病,此人人所当切戒者也。』饮酒更应如此,按中医的理论说,人在发怒时,肝气上逆,面红耳赤,头痛头晕,如再饮酒,加上乙醇的作用,势如火上浇油,更宜失控,以致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二)温酒而喝

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陆容在《菽固杂记》中记裁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医治之,云:‘公莫非多饮凉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 ,斯无患害。”

此二人的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酒中除乙醇外,还合有甲醇、杂醇油、糠醛、丁醛、戊醛、乙醛、铅等有害物质。甲醇对视力有害,十毫升甲醇就会导致眼睛失明,摄人量再多会危及生命。但甲醇的沸点是六十四点七摄氏度,比乙醇的沸点七十八点三摄氏度低,用沸水或酒精火加热,它就会变成气体蒸发掉。乙醛是酒的辛辣气味的主要构成因素,过量吸人会出现头晕等醉酒现象,而它的沸点只有二十一摄氏度,用稍热一点的水即可使之挥发。同时,在酒加热的过程中,酒精也会随之挥发一些,这样,酒中的有害成分也就闰少丁许多,对人体的损害也就少些。当然,酒的温度也不能加得太高,酒过热了饮用,一是伤身体,二是乙醇挥发的太多,再好的酒也没味了。

(三)“饮必小咽”

我们现代的许多人饮酒常讲究干杯,似乎一杯杯的干才觉得痛怏,才显得豪爽。其实这样饮酒是不科学的。正确的饮法应该是轻酌慢饮。《吕氏春秋》说:“凡养生,……饮必小咽,端直无戾。”明龙遵钗在《饮食绅言)中说:“喝酒不宜太多大急,否则会损伤肠胃和肺。肺是心、肝、脾、肾、肺五脏中最重要的部分,好比帝王车子的车盖,特别不能损伤。”情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也说:“饮酒不宜气粗及速,粗速伤肺。肺为五脏华盖,允不可伤。且粗速无品。”徐坷也认为:“急盥非所宜”,吃饭、饮酒都应慢慢地来,这样才能品出味道,也有助于消化,不致于给脾胃造成过量的负担。《调鼎集》中更明确地说:酒“忌速饮流饮”。

(四)勿混饮

元人贸铭在《饮食须知》中说:“饮食藉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反相己o,丛然杂讲,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是养生者亦未尝不害生也。一酒也是如此,各种不同的酒中除都合有乙醇外,还合有其他一些互不相同的成分,其中有些成分不宜混杂。多种酒混杂饮用会产生一些新的有害成分,会使人感觉胃不舒服、头痛等。《清升录》曾行诚人们:”酒不可杂饮。饮之,虽善酒者亦醉,乃饮家所深。“井举一例说:”宛叶书生胡适,冬至日延客,以诸家群遗之酒为具。席半,客恐,私相告戒,适疑而问之,一人曰:‘某忸君家百氏浆。’”

另外,药酒也不宜用作饮宴用酒。药酒中一般合有多种中草药成分,如作饮宴用酒,某些药物成分可能和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发生矛盾,令人不适。

(五)空腹勿饮

中国有句古语叫“空腹盛怒,切勿饮酒”认为饮酒必佐佳肴。唐孙思邈《干金食治》中也提醒人们忌空腹饮酒。因为酒进入人体后,乙醇是靠肝脏分解的。肝脏在分解过程中又需要各种维生素来维持辅助,如果此时胃肠中空无食物,乙醇最易被迅速吸收,造成肌理失调、肝脏受损。因此,饮酒时应佐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菜肴、水果,这也是饮酒养生的一个窍门。当然,饮食后也不宜饮酒。

(六)勿强饮

饮酒时不能强逼硬劝别人,自己也不能赌气争胜,不能喝硬要往肚里灌。张潮在黄九个《酒社刍吉》小引中说:“饮酒之人,有三种,其善饮者不待劝,其绝饮者不能劝。惟有一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宜用劝,然能饮而故不饮,彼先已自欺矣,吾亦何为劝之哉。故恩谓不问作主作客,惟当率喜称量而饮,人我皆不须劝。”情人阮葵生在所撰《荼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苦劝人醉,荀非即是客人,不然,变意谷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人懦雅,概有斯致。夫惟府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谵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言语中虽然合有轻侮劳动群泉之意,但他说的不要劝人醉☆印是极为可取的。

(七)酒后少饮茶

自古以来,不少饮酒之人常常喜欢酒后喝茶,以为喝茶可以解酒。其实则不然。酒后喝茶对身体极为有害。李时珍说:“酒后饮茶,伤肾脏,腰脚重坠,膀胱冷痛,兼患痰饮水肿、消渴孪痛之疾。”未彝尊也说:“酒后渴,不可饮水及多啜茶。茶性寒,随酒引入肾脏,为停毒之水。今腰脚重坠、膀胱冷痛,为水肿、消渴、孪”现代科学已证实了他们所说的酒后饮茶对肾脏的损害。据古人的养生之道,酒后宜以水果解酒,或以甘蔗与白萝熬汤解酒。

◎饮酒诗的分类

一、宴会酒

二、饯行酒

三、传统节日酒

四、独酌、闲饮、咏怀酒

五、边塞、军中酒

六、祭祀神灵、村社酒

七、展现社会不合理的酒诗

中国酒文化的论文 篇六

试论中国酒文化的伦理底蕴

摘要: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扬传统酒德和酒礼的精华,对养成饮酒适度、饮酒不强劝、饮不至醉的健康饮酒习惯,形成睦亲敬老、长幼有序、尊敬领导、君臣有义的文明喝酒风气,具有可借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酒文化 酒德 酒礼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伦理道德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酒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过度饮酒,不健康的饮酒习俗也伴随而来。每年不知有多少人因喝酒造成意外,多少人把生命断送在酩酊酣热之际,多少健康消失在瓶罐之间。怎样才能养成健康的饮酒习惯,形成文明的喝酒风气?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酒德、酒礼又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借签的经验?值得我们冷静思考。

一 健康饮酒德为先

自从人类发明了酒以来,酒就与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亲戚往来、朋友聚会、社交公关、婚庆丧礼等场合往往离不开喝酒。酒可以增进感情、振奋精神、促进健康等等,喝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酒德也成为人们饮酒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话题。饮酒是否需要讲“酒德”呢?古人把德作为人内心修养的根本,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以“修身为本”,如殷人认为:“代非予自荒兹德”,“予亦不敢动用非德”,“式敷民德、永肩一心”。(《尚书・盘庚》)而周人则继承和发展了殷人的德,把内心修养的德同治国联系起来。《周书・酒浩》:“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周人还认为殷的灭亡,是由于殷封王酗酒丧德所致,“庶群自酒、腥闻在天,故天降丧于殷。”(《周书・酒浩》)可见,饮酒是要有“德”的。

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殷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认为,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坚持饮酒适度的原则,追求饮酒不至醉的目标。如何实现饮不至醉的目标?这就要求在饮酒不强劝的他律和量力而饮的自律方面下功夫,坚持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1 饮酒适度。万事皆有度,适度饮酒可以消除疲劳,促进睡眠;丰富营养,增进健康。“度”过了就会乐极生悲。周公旦在《无逸》中告诫周成王:“无若殷王受之迷礼酗于酒德。”周公反对酗酒,提倡“毋彝酒”的酒德。(《尚书・酒浩》)何谓“彝酒”?《韩非子・说林上》释:“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可见,所谓“毋彝酒”,就是不要滥饮酒。怎样才算不滥饮呢?《礼记》作了具体说明:“报君子之饮酒也,一爵而色温如也;二爵而言斯;三爵而冲然以退。”就是说,饮酒要有节制,适可而止。曾国藩在《书赠仲弟六则》的信中说:“吾人身心之间,须有一股清气。饮酒太多,则气必昏浊。欲保清气,首贵饮酒有节。”以中国酒文化的传统观念看来,酒本身并不坏,饮酒也不坏,坏就坏在无节制的滥饮。

2 饮酒不强劝,量力而饮。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引陈畿亭的话说:“饮宴若劝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气,不然,亦俗也。君子饮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通为恭敬,以虐为慷慨,以大醉为欢乐,土人亦效斯习,必无礼无义不读书者。”说的是酒林中一些欢饮者,他们胡搅蛮缠,步步紧逼,必置客人于醉地而后快。这些人往往还振振有词,什么“今朝有酒今朝醉”呀,“人生难得几回醉”呀,完全是把沉溺当豪爽,把邪恶当有趣。其实人们酒量各异,对酒的承受力不一,强劝他人饮酒,不仅有违酒德规范,而且容易出意外事故。

3 饮不至醉。在《周书・酒浩》中,周公还借文王之口告诫子孙们,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饮酒,而且“德将无醉”,即要用酒德帮助自己,不要喝醉了。流沙河先生曾经在《饮酒铭》写到:“饮不至醉,半酣即停;醉不至狂,微醺即醒;斯是酒德,君子奉行。”饮不至醉是一种美德,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经常逢饮必醉、嗜酒酗酒,就可能引起视力减退、消化道病变、呼吸道病变、心血管病变等疾病,严重者可能引起早衰损寿甚至中毒致死,每年在酒杯里淹死的人比大海里淹死的多。“三杯通大道,一座讲文明。”(《饮酒铭》)喝酒不该醉,更不该千方百计把别人灌醉。

二 文明酒风礼为本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代以来,礼就成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总准则、总规范。其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就是充分承认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亲疏、尊卑、长幼区别的合理性,并视其为理想的社会秩序。古人认为,礼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使人以有礼,知有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孔子反复强调:“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间》)。可见,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既然礼可以“经国家、定社翟、序人民,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五年》),那么,礼就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酒行为自然也应纳入礼的轨道,应该有酒行为的礼节――酒礼。

酒礼源于祭祀,《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就是说,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国家最大的事,第一件就是祭祀。《周礼・天官家宰》写到:“凡祭祀,以法共五齐三酒,以实八尊。大祭三贰,中祭再贰,小祭一贰,皆有酌数。唯齐酒不贰,皆有器量。”这段话是说凡举行祭祀,都要按规定供给五齐三酒,分别装在八个大樽中。祭天帝和先王等大的祭祀活动,可增添三次;进行对山川鬼神等的中等祭祀,可增添两次;进行风雨的小祭,可增添一次。用酌盛酒于樽,有数量规定。周公颁布的《酒诰》明确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并非供人享用,而是为了祭祀天地神灵和列祖列宗。这说明,当时人对以酒祭鬼神是相当重视的。秦汉以后,随着礼乐文化的确立与巩固,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戒》、《酒警》、《酒觞》、《酒诰》、《酒箴》、《酒德》、《酒政》之类的文章比比皆是,完全把酒纳入了秩序礼仪的范畴。因此,中国古代酒行为是受到礼的制约的。《说文》云:“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明代学者邱浚讲得更清楚:“酒以为祭祀、养老、奉宾而己,非以为日常食之物也。”(《大学义补・征榷之课》)中国酒文化的核心就是酒礼,体现在酒行为中的尊卑、长幼,乃至体现在各种不同场合的礼仪规范。

1 睦亲敬老,长幼有序。《诗・小雅・伐木》说到:“既有肥

,以速诸父。……既有肥牡,以速诸舅。……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有酒我,无酒沽我。”《诗序》说:“《伐木》,宴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民德归厚矣。”这反映了无论何人都应该“亲亲以睦”、“不遗故旧”的思想。“诸父”,是父系血统的代言人;“诸舅”是母系血统的权威人物,都是血缘关系极为密切的人,“兄弟”,更是从小一起长大、不离左右的人。亲睦的大家族举家同饮,渲染出一种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以美酒佳肴为凭借,展示出人伦孝悌及内在的德性规范。西周的饮酒礼仪讲究时、序、数、令。其中的序就是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礼记・乡饮酒义》)然而,一旦饮酒过度,不仅伤害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给家人、朋友造成不必要的担心,影响他们的正常生活。感情的深浅并不完全在于酒的多少,更重要的是饮酒过程中的欢快气氛和愉悦的心情。酒作为一种交往和沟通的媒介,能够促进感情的交流,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酒文化中的睦亲敬老,长幼有序的优良传统,做到尊重老人、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和睦邻里,从而更好地调节人际关系、维系家庭和睦、促进社会稳定。

2 尊敬领导,君臣有义。西周以后,出现了所谓“无酒不成礼仪”,“有礼之会,无酒不行”的奇特景观。然而,当今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酒文化的变味,如:酒场就是战场,酒风就是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就是水平;只要两袖清风,哪怕一肚子酒精;兵马未动,酒肉先行,个个灌醉,路路打通。以上现象严重违背了传统的酒文化精神。那么,领导和下属之间饮酒需不需要酒礼的约束呢?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说的是君臣相处,君尽君道,臣尽臣道。君道,也就是为君者的责任义务;臣道,就是为臣子者的责任义务。推而广之,在一个组织中,为上级者就是“君”,有其君道;为下级者就是“臣”,有其臣道。只有君臣各守本分,各尽其道,每个人将自己的责任义务尽到,单位组织才会顺利发展,国家才会长治久安。《礼记・乡饮酒义》云:“祭荐、祭酒,敬礼也。哜肺,尝礼也。啐酒,成礼也。于席末,言是席之正,非专为饮食也,为行礼也。……贵践明,隆杀辨,和乐而不疏,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大学》讲:“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具体到饮酒中,即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敬。领导以仁爱的情怀关心下属,接受下属的敬酒,就要以人为本,不要以势压人,逼着下属喝酒;下属也不要迫于上司的权威,宁让身体出毛病,也不能让领导不高兴。现实中通过了“酒精考验”并获得上级领导赏识和提携的人是绝对的少数,未能遂愿反倒伤身、寒心者不计其数,甚至毁家、夺命者也屡见不鲜。酒过三巡后多些工作、情感交流,少些酒来酒往。这样,才会饮不至醉,既促进了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耽误工作,更利于文明的酒风形成。

古人是将衣冠端正、位序不乱,视为酒行为中的君子之举。既然有君子之礼,必然会有“小人”之非礼。因而,历代都设有各种酒官,以保证酒礼的执行。《周礼・月令》:“仲冬之月,乃命大酋。”大酋,酒官之长。《周礼・天官》载有酒正之官,执掌有关酒的政令;问题是,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酒桌上是否还需要一位这样的酒官呢?先回顾当今饮酒者的现状:过量饮酒,断送生命者有之;酒后失态,伤风败俗者有之;酒后驾车,酿成交通事故者有之。看来酒桌上还是需要有酒官。领导干部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如果酒宴上的领导、长者做酒官来监督饮酒的量,保证酒礼的执行,带头不强劝、不拼酒,崇尚文明,洁身自好,这对文明酒风的形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三 结语

综观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固然有许多必须扬弃的东西,如等级观念、酒仪中的繁文缛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封建迷信等,但是尊敬父兄师长,行为要端庄,饮酒要有节制、量力而饮,不强劝、饮不至醉,仍是值得继承和发扬的酒礼和酒德精华,在当前公款吃喝愈演愈烈、酒后驾驶屡禁不止、劝酒拼酒陋习盛行的形势下,这种倡导十分及时。习惯靠养成,风气可促成。健康饮酒、文明饮酒既是个人道德水平提升的表现,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龚若栋:《试论中国酒文化的“礼”与“德”》,《民俗研究》,1993年第2期。

[2] 朱晓梅:《品味中国古代的酒德和酒礼》,《烹调知识》,2007年第12期。

[3] 张玉庭:《酒德与美》,《食品与生活》,2006年第5期。

[4] 黎莹:《举世无双的中国酒文化》,《食品与健康》,2004年第4期。

[5] 崔金静:《简论〈诗经〉酒诗的理性精神》,《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第S1期。

[6] 夏家:《中国人与酒》,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版。

[7] 蒋雁峰:《中国酒文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七

葡萄红酒文化

根据考古的研究推测,葡萄红酒的历史已经有6000年。有消息报道,20年前,伊朗的格登特波,发现了一只公元前3500年的波斯两耳细颈红酒罐。最近通过对罐壁红色斑的成分分析,其中有单宁和红酒石酸, 这是葡萄红酒里所含的天然化学物质。说明人类在5500年以前,就已经饮用葡萄红酒。

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即现今的伊朗)可能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红酒的国家。随着古代的战争和商业活动,葡萄红酒酿造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小亚细亚等阿拉伯国家。后来葡萄红酒酿造的方法从波斯、埃及传到希腊、罗马、高卢(即法国),然后葡萄红酒的酿造技术和消费习惯由希腊、意大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由于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红酒称为“我的肉,我的血”,把葡萄红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红酒,所以葡萄红酒在欧洲国家就发展起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红酒的大国。欧洲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人均消费葡萄红酒最多的国家。

法国的葡萄红酒在世界上名气最大,这不仅是因为法国葡萄红酒的产量和人均消费经常名列世界第一,更主要的是法国的葡萄红酒、白兰地和香槟红酒举世闻名。

法国的葡萄红酒品种繁多,质量优异,是法国人传统的饮料红酒。法国人尤其喜欢喝红葡萄红酒,红葡萄红酒的消费量约占葡萄红酒总消费量的70%。法国波尔多葡萄红酒是选用优质红葡萄酿造的,经过橡木桶的多年贮藏,果香浓郁,滋味醇美,色香味独树一帜。有人称波尔多红葡萄红酒是“葡萄红酒皇后”。

意大利人口与法国相当,葡萄红酒的产量也与法国相当,意大利葡萄红酒产量与人均消费量经常与法国互见第一。

意大利人的传统习惯就是饮用葡萄红酒,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以葡萄红酒佐餐。意大利的苦艾红酒,即味美思,在世界上最有甸,分白味美思、红味美思、干味美思、甜味美思等最有名的是仙山露牌。

西班牙的葡萄栽培面积居世界第一位,但葡萄红酒的产量在意大利和法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西班牙生产的葡萄红酒种类很多,有清俊雅致的佐餐红酒,有香甜浓郁的餐后红酒。西班牙最有名的葡萄红酒是谐丽红酒有西班牙国红酒之称。谐丽红酒在酿造成熟过程要加入白兰地,将红酒精体积分数提高到15%~20%,是世界上流行的餐问及此事红酒足饭饱之一。

美国建立国家比较晚,因而发展葡萄红酒的历史也比较短。美国的葡萄红酒是欧洲的移民引进欧洲的葡萄品种和栽培方法,引进欧洲的酿红酒工艺而发展起来的。美国毕竟是一个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酿造葡萄红酒,美国还是是领先的。

美国西海洋的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葡萄红酒的主要产地,占美国葡萄红酒产量的90%。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许多以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红酒而闻名的山谷,其中最有名的是纳帕山谷(Napa)和索诺马山谷

德国也是一个盛产葡萄红酒的国家,也有传统消费葡萄红酒的习惯。德国最有名的葡萄红酒是莱因白葡萄红酒。这种葡萄红酒是用雷司令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莱茵雷司令葡萄,颗粒很小,果香很浓,果皮较厚,成熟较晚。据说是由于这层厚果皮,才使莱茵雷司令葡萄具有独特的香气,因而酿造出名扬天下的莱茵雷司令白葡萄红酒。

也许是由于莱茵雷司令的特殊魅力,使德国人都钟爱白葡萄红酒。德国人饮用的葡萄红酒中,白葡萄红酒占70%,红葡萄红酒占30%。

葡萄红酒种类繁多,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颜色可分为红葡萄红酒、白葡萄红酒和玫瑰红葡萄红酒。红葡萄红酒具有红宝石一样鲜艳的颜色,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其色、香、味,皆来自葡萄本身。白葡萄红酒呈浅黄色或近似无色,清亮透明,酸甜可口,香气清雅,男女老少皆宜。玫瑰红葡萄红酒是介于红葡萄红酒和白葡萄红酒之间的产品,兼有两者之长。

按红酒中所含糖度的高低,葡萄红酒又可分为干葡萄红酒、甜葡萄红酒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半干葡萄红酒和半甜葡萄红酒。一般说来,葡萄红酒含糖分在0。5%以下为绝干葡萄红酒;含糖分在0。5%~1。2%为半干葡萄红酒;含糖分在1。2%~4%半甜葡萄红酒含糖分在4%以上的为甜葡萄红酒。在欧美葡萄红酒市场上出售的,70%以上的是干红酒类型的葡萄红酒。

按照葡萄红酒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可把葡萄红酒分为静止葡萄红酒(不含二氧化碳的葡萄红酒)和起泡葡萄红酒(含有二氧化碳的葡萄红酒)。起泡葡萄红酒又为葡萄汽红酒和香槟红酒。

香槟红酒是喜庆之红酒,欢乐之红酒足饭饱,也是最具浪漫色彩的美红酒。法国是香槟红酒的发祥地,法国香槟红酒也是起泡葡萄红酒中的佼佼者。香槟红酒是以产地之名命名的,法国政府规定,只有在香槟地区生产的依照香槟红酒的传统工艺方法生产的起泡葡萄红酒,才能叫香槟红酒。离开法国的香槟地区,即使是采用与法国香槟红酒相同的工艺方法生产的起包葡萄红酒,也只称“香槟起泡葡萄红酒”,而不能叫香槟红酒。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白兰地是葡萄红酒的蒸馏红酒。

法国不仅葡萄红酒有名,法国科涅克白兰地也是名扬四海,誉满全球。

葡萄红酒的味道,特性为何有这么大的差异?当然有很多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使用的葡萄品种不同。

酿红酒葡萄的品种

全世界有超过8000种可以酿红酒的葡萄品种,但可以配制好葡萄红酒的葡萄品种只有50种左右,大约可分为折葡萄和红葡萄两种。

(一)。白葡萄,颜色有青绿色、黄色,主要用来酿造气泡红酒和白红酒。世界上重要的白葡萄品种:

1.多内(Chardonnay):白葡萄品种中的卡伯纳·苏维翁(Cabernet Sauvignon)。是一种伟大的葡萄品种,是全球最受欢迎的白葡萄品种。它属于早熟,容易栽培,稳定性高,抗病虫害力强的高产量品种,在全世界各地均有不凡的表现,但会因不同地区的气候而产生很大的差异。

2.蕾斯琳(riesling):德国最引以为荣的白葡萄品种。它喜欢较寒凉的气候,产量大,酸度高且有讨人喜欢的淡雅花香及果味香,属于晚熟的品种。酿出的红酒有清新、富果香的即饮型白红酒,也有浓郁、强烈的贵腐甜红酒,可以不需经橡木桶陈化,即可生产丰富、细致、均衡、香味浓郁、耐久存的甜白红酒。

3.白苏维翁(sauvignon Blanc/Fume Blanc):法国波尔多Graves、索坦区及罗亚河主要的白葡萄品种之一,在新兴产红酒国家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配制不需陈化的即饮型白红酒,高酸度,香味特殊,有青草味、青绿不甜的瓜果味、芦笋味、洋菇味,有时带有矿石味和铁罐味。所酿的红酒有较高的红酒精度,常与赛米荣(Semillon)调配,也能生产晚熟及贵腐甜红酒。

4.赛米荣(Semillon):常与白苏维翁混合种植,主要在波尔多格拉夫区及索坦(Sauternes)区,在澳洲Huntey Vellary猎人山谷也有非常好的表现。它是对贵腐菌(Botrytis Cinerea/Noble rot)最没有抵抗力的品种,所以是酿制贵腐甜红酒的最佳对象。可经数十年甚至百年的久藏,口感香醇浓郁、厚实,带有蜂蜜、干果、糖渍水果、烤土司、青草、柑橘、豆蔻、密糖地瓜的味道,但因酸度不足,常加入其他品种如白苏维翁来调配。

(二)、红葡萄,颜色有黑、蓝、紫红、深红色,果肉有深色的,也有和白葡萄一样是无色的,所以白肉的红葡萄去皮榨汁后可酿造白红酒,世界上几种重要的红葡萄品种:

1,卡伯纳·苏维翁(Cabernet Ssuvignon):最主要分布在法国波尔多,是全世界最佳的葡萄品种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葡萄品种。此种葡萄容易种植和酿造,适应力强,世界各主要产红酒区均可轻易找到它的芳踪,可酿成浓郁厚重型的红红酒,适合久藏。

2.美露(Merlot):为波尔多的伟大红葡萄品种之一,近年来也是世界流行的焦点,产量在而且早熟,富有浓郁的果香,酸度低,单宁柔顺,可提早饮用,也可久藏。

3.皮诺·诺瓦(Pinot Noir):又称黑皮诺,是法国古老优雅的红葡萄品种,早熟、皮薄、色素低、产量少,适合较寒冷的地区,是世界上最佳的葡萄品种之一。这种娇弱的贵腐葡萄品种,最好种植区在勃根地,在那里它有最佳的表现。同时来自勃根地的红红酒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奢侈昂贵的红酒了!这种红酒香气十足,年轻时有丰富的水果香和草莓、樱桃等浆果味。成熟后,富有变化,带有香料和动物皮革香味,有着回甜、非常讨好的味道。

4.内比欧罗(Nebbiolo):属于高果酸、高色素、高单宁、晚熟型的品种。是意大利最佳的红葡萄品种,主要分布在意大利皮蒙省(Piedmont),其中巴若罗(Barolo)、 巴瑞斯可(Barbaresco)为最著名产区。所酿的红酒品质可媲美一级波尔多红红酒。红酒色深如席哈,香味丰富、口感强实,带有丁香、胡椒、甘草、梅、李干、玫瑰花及苦味巧克力的香味,非常适合久存。

葡萄红酒生产的基本过程:

1、采收:决定酿红酒葡萄何时采摘是一件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成熟的葡萄酸度会下降,但糠分、颜色和单宁酸含量会上升;推迟收获又会增加葡萄腐烂和秋天霜降的风险。葡萄红酒既需要酸度,又需要葡萄成熟后的醇香,这就要求多方面的协调兼顾,一般由农民按葡萄级别分筐采摘,再将葡萄拉到工厂进行筛选后压榨。

2、葡萄红酒的基本酿造过程:每年秋季葡萄成熟后为葡萄红酒的酿造季节,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在酿造季节,选定各葡萄品种的最佳收割时机,采摘的葡萄要迅速投入红酒厂,基本过程是葡萄先去梗,破碎,然后经交换器迅速降温,目的是为了控制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要高温中发酵。酿制干白红酒,葡萄浆在降温后直接进气囊榨汁,然后加入果胶酶澄清,以去除葡萄汁中含有的大量果胶和杂质,澄清的葡萄汁从原来的罐转入控温旋转发酵罐加酵母。白葡萄红酒发酵温度要16℃~19℃,红葡萄红酒发酵温度控制在20℃~28℃。干红就得带皮发酵后压榨,为的是获取皮上的色素,发酵过程是酿成红红酒的关键。红葡萄红酒的发酵时间在7~10天,白葡萄红酒发酵时间为7~8天。发酵结束后,需经一系列处理才能使葡萄汁变成晶莹剔透的葡萄红酒。有的酿造法是葡萄汁在橡木桶里发酵,如酿造高素质的莎当妮就是。有的白葡萄红酒需要放进橡木桶陈年,但大部分白葡萄红酒都有新鲜的果香味,放入橡木桶反而会破坏这种香味。有不少红葡萄红酒是要放进橡木桶陈年的,陈年的时间依当年葡萄素质而定,好的话可以时间长一点。

在传统的葡萄红酒酿造工艺中,优质的葡萄红酒一般会采用橡木桶作为容器。橡木桶能向葡萄红酒提供单宁酸,使红酒带有奶油般的香兰子风味,而且透过木材的微气孔,葡萄红酒在酿造的过程中能与空气中的氧气有限地进行接触,这对优质葡萄红酒的成熟是很有帮助和。

3、葡萄红酒的装瓶:葡萄红酒的装瓶通常是在严格控制的无菌环境中全自动化进行的。装瓶过程要求尽量避免将红酒液暴露于空气中,避免搅动,优质的红酒更要重视;以防止空气大量进入瓶中。软木塞是传统的封口用品,它对葡萄红酒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其成本很低且开启也很方便。

葡萄红酒的命名方式:

1、区域命名法:欧洲古老的产红酒区美道(Medoc)、玻玛络(Pomerd)、德国的彼斯波特(Piesporter)、圣约翰(Johannisberg)等。

2、葡萄品种命名法:这种命名方式大多为新兴的产红酒区,如澳洲、加洲、南美洲等地采用。例如:白富美(Fume Blanc)、皮诺·诺瓦(pinot Noir)、

3、红酒厂或红酒商名称命名法:如Ch.·Margaux、Ch·Latour等

4、商标(专属品牌)命名法:许多红酒商以其商业信誉及历史自创品牌。如法国De Luze的碧加露(Pigalle),Mommessin的Chablis Saint Piere

5、其他命名法:附属类(Generic)葡萄红酒。如加州、澳洲、西班牙等地在红酒标上用欧洲著名的产红酒区(例如Burgundy、Chablis、Rhine等)及颜色来命名(如Rose、Claret等),此类葡萄红酒均为平价、量大的日常餐红酒。

葡萄红酒是一种活的、有生命的饮料,因为红酒在装入瓶后仍存有少量的酵母,使得红酒不停的成长、老化,所以需要细心的照料。贮存葡萄红酒的方式、环境不同,红酒的味道也会有明显的差异。

个人贮红酒时需要注意事项:

1、红酒瓶必须斜放,横躺或倒立,以便红酒液与软木塞接触,以保持软木塞的湿润,防止红酒塞干了,红酒瓶里进了空气使红酒氧化。

2、理想的贮红酒温度在10~16℃,温度愈低,成熟愈慢。湿度要60%~80%,但湿度超过75%时红酒标容易发霉。

3、恒温比低温更重要:比理想温度高5~10℃的恒温处,远比忽热忽冷温差大的地方理想。

4、避免强光、噪音及震动的伤害。

5、避免与有异味、难闻的物品,如汽油、油漆、药材等放置在一起,以免红酒吸入异味。

6、尽可能一开始就做贮红酒记录。

饮用时要注意的一些事情:

较好的葡萄红酒在饮用前都需醒红酒。葡萄红酒的香气通常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明显地发散出来,所以一般红酒味道的人都会按例在开瓶后等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要视葡萄红酒的“体质”而定,尤其是一些味道比较复杂、重单宁的红酒,更需较长的时间醒红酒。

如果葡萄红酒太老,瓶身太脏了,可以换瓶的好处有:

1、可以增加红酒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减少醒红酒的时间。

2、去除葡萄红酒的沉淀物。

3、可以使红酒给人的感觉变得更高贵一些,尤其是当你使用的是一个美丽高级的水晶瓶时。

参考文献:

王恭堂等著,葡萄红酒的酿造与欣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刘家宇著,只因爱上葡萄红酒,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

吴书仙著,爱上葡萄红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八

酒海苍茫,谁主沉浮。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诗宋词,无不飘逸着酒的芬芳,把酒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之中,使人陶醉其中。

酒文化源远流长,从黄酒到白酒的演变,从活血化瘀到杯酒释兵权的转变,直到今天成为名贵的奢侈品。月转星移,酒还是原来的酒,味道没变,却配上交易的色彩 。令人深思,今天,人们喝的是酒还是千年的文化,为何如此醉人?

酒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也是改头换面,披花戴星,逐渐成为交易圈里的主食。谈生意,无酒不成席,没那个味不行,对国人来说酒是渗到骨子里去了,饭桌上说的色香味的味就是酒。外国人谈生意不是咖啡厅就是电影院,寻找舒适、浪漫的情调,国人谈生意非得上桌子喝酒,带着文化,一边说着,一边品着,才觉得够味道,能显出美酒英雄,胆气相依。

琼浆玉液的美称只有酒配得上。酒让英雄有了豪气,赌徒有了勇气,歌妓有了妩媚,书法家、诗人有了灵感与洒脱,酒,让整个历史变的雄浑而赋有魅力。

酒,是漫步云端的感觉,是千年文化的传承,切不可烂醉了沟渠。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九

中国人喜欢热闹,要热闹没酒不行,无酒不成席。

推杯换盏,三五盅下肚,各个面红耳赤,不再拘束;神情亢奋,话语急促。

由矜持而放松,由放松而舒坦,由舒坦而斗酒,由斗酒而狂躁,由狂躁而现形,由现形而伤肝肾,增感情。

每每懊悔不已,每每重复过去。上次的斗酒,此次的话题,为人如何,豪爽与否,全看酒品。

灼烧的肠胃,隐痛的神经;摇摆的身躯,无力的四肢;迷离的眼神,相知的赤诚。老婆的苛责与埋怨,劝诫与关心,都统统抛之脑后。 只为一场酒,一段情,有时候,仅仅为朋友一句话。

喝酒伤身,喝酒误事,人人都懂,但喝酒也能成事,能健身,只是个度。

难就难在这度,因人而异,没有标准,可能为一句话,可能为一个人,过界超度。

都知酒辣,都知伤身,都知身体要紧,可,屡屡酒醉,只为气氛,只为感情。

酒到深处,情到至诚,可称兄道弟,可拍肩搭背;可摇摇晃晃,可放肆狂妄。发不敢发之言,做不敢做之事。 有过之处,可酒醉搪塞,可失言谅解。“没啥,没啥”,不管心里怎想,和酒醉之人计较,终究难以启齿、不太坦荡。

吾之喝酒,以白酒为主。总觉红酒、啤酒不很过瘾。红酒很讲情调,与红颜知己、浅饮慢酌、细细品味,不适合大众聚会。啤酒除了味觉因素之外,一瓶两瓶难以解决战斗,喝多既很肚胀,又要不停放松解压,实在麻烦。唯有白酒,三两杯下肚,周身发热,畅快淋漓。若再加几杯,有哭的、有笑的、有唱的、有闹得、有胡言乱语的,有掀桌练武的、、、、、、

酒,是交际必备,由人之本性所定,每个人,都有放松压力,释放自己的一面。

酒,是粘合剂、助推剂。有时,也是催化剂。

中国传统酒文化论文 篇十

摘 要:饮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之一。饮酒不仅与各节日时令紧密结合,更是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酒文化因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酒文化 饮酒习俗 文学艺术

酒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酒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约在三千多年前产生的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一千年前的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五千年来,酒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在文学艺术、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就已经很盛行了。但是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与半流质,这种酒适合食用而不是饮用。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夏朝一种叫爵的酒器。商人善于饮酒,酒文化也十分盛行。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促使中国的酒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甚至出现了“长勺氏”与“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饮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酒极为盛行。最典型的代表是纣王造酒池肉林,整日里美酒伴美色,留下了“酒色文化”。到了周代,“酒礼”与“酒德”被大力倡导,酒的主要用途被限制在祭祀上,因此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最严格的礼节是酒礼。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这就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也对酒多有记载。《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有怀古之意;“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普通群众吃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酿酒技术有了明显提高,随之提高的是酒的质量。

秦朝经济繁荣,酿酒业也随之兴旺。秦汉年间出现了“酒政文化”,即统治者屡次禁酒,提倡戒酒来减少五谷的消耗,但仍然屡禁不止。到了,汉代酒的用途更加扩大。如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来治疗疾病。汉代酒文化的基本功能是调与人伦、献谀神灵与祭祀祖先。秦汉以后,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礼也变得严格。两汉时期,饮酒开始与各种节日相互联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习俗。三国时期是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酿酒的技术、原料、种类等都有了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云:“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

由于秦汉年间提倡戒酒,因此到魏晋时期酒才有合法地位。民间自由酿酒的现象在此时相当普遍,酒业市场也十分兴盛,并出现了酒税,这是国家的财源之一,“酒财文化”由此形成。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饮酒的风气也很盛行。人们借助于酒抒发人生感悟以及对社会的忧思与对历史的慨叹。酒的作用潜入了精神层面,从而拓展了酒的文化内涵。此外,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曲水流觞”的习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唐朝诗词的繁荣,促使辉煌的“酒章文化”的出现,“酒催诗兴”是唐朝酒文化最凝炼体现。酒催发了诗人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唐朝的酒肆日益增多,酒令也十分盛行。酒与诗词、音乐、书法、美术、绘画等相互融合,融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使酒文化进入了高度发达时期。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当时的酒道,是在食毕后饮酒,正所谓“食讫命酒”“食毕行酒”“烹鸡设食,食毕,贳酒欲饮”。饱食后徐饮、欢饮,既不易醉,又能借酒使欢聚更尽兴。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因此与唐朝的酒文化相比,宋朝酒文化更丰富,也与我们如今的酒文化更接近。宋代的酒业繁盛,因此酒店遍布各地。到了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饮之风,金代有着烧锅酒文化,因此也有着浓厚的酒文化底蕴。在宋代,蒸馏法的发明使白酒从此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

明代农民起义战火不断,而清王朝不御外侵,导致百姓四处迁徙避患,“酒域文化”在地域文化形成下产生。明清以后,酒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饮酒与节日紧密结合,如元旦饮椒柏酒、端午饮菖蒲酒、正月十五饮填仓酒、重阳饮菊花酒、中秋饮桂花酒。清代有“酒品之乡,京师为最”的说法。在当时,京城的达官贵人们崇尚黄酒,而中下层的普通百姓则多喜欢价廉却味浓的烧酒。明清两代是中国酒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明清饮酒十分讲究“陈”字,陈酒十分受到推崇,所谓“酒以陈者为上,愈陈愈妙”。此外,酒文化也被推向了修身养性的境界高度。由于酒令五花八门,因此无论是人物、花草鱼虫、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时令风俗都能入令,中国的酒文化从高雅的殿堂被推向了通俗的民间,从在名人雅士间普及到被里巷市井所爱好。

如今,酒文化的核心应当是“酒民文化”。酒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酒更加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均有相关的酒俗与酒礼。根据2013年外媒的报道评出了世界十大最爱喝酒的国家,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也是一种社会文化。与中国人打交道,饮酒无论在怎样的场合,都能够表达精神层面的内容,即便看起来是形态层面的饮酒也大多是这样。酒能抒发豪情壮志,能消除寂寥忧伤,能表达欢快惬意与哀伤肠断。

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中国的酒文化也融入了更多具有时代性与中国特色的内容,尤其是人情文化。酒文化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周卫东。中国酒文化大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2] 张文学,谢明。中国酒及酒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3] 王鲁地。中国酒文化赏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中国酒文化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人际交往论文【最新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