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论文【通用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6篇《生态旅游论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论文 篇一
摘 要: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产业。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生活环境变化,人们工作压力增大,使得农业旅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多现实意义,比如长期以来一直是农村人到城市消费,以往一些扩大内需的措施也像抽水泵一样把农村经济向城市积聚,不断拉大了城乡差距,农业旅游的发展能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消费,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就业机会、良好的卫生习惯、科技知识和先进观念等,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生态农庄正是以体验式营销为手段,以人为本,以农为特色,以环保、绿色、健康为内涵发展农业旅游。
关键词:生态农庄;开发;生态旅游;
一.生态农庄的涵义、特点
生态农业旅游指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以旅游为主题,依靠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让游客共同参与体验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农庄大都在城市近郊的乡村,是利用农村现有的山、河、海、菜地、果园等资源开发兴建的集参观农业景观、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情趣等内容为一体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
生态农庄的基本特点是:
(一)内容多样化、环保。生态农庄集农业观光、农事活动、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但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反而能通过旅游活动来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具有季节性和地域差异性等优势。生态农庄旅游主要按地域不同和季节规律推出本区域的主题旅游,避免了旅游景点千遍一律,提升重游率。
(三)体验性强。生态农庄提倡游客参与,游客可以自己亲手种植、采摘以及收获,在亲身体会劳动快乐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基本的常识。
(四)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开发生态农庄所需要的土地地价相对城市便宜,生态农庄可以利用现有资源环境加以美化和修饰,免去复杂的工程建设,启动资金少。建设生态农庄可以分期投资,逐级开发,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增加新的观光项目,或重新包装组合,推陈出新,不停增加新亮点。生态农庄的效益更是多层次的,不但可以作为特殊农业的农业收入,而且增加了发展旅游所带来的旅游收入,再者是生态收益,而一般的旅游活动只包括前两项,甚至仅有单项收入。
二.发展生态农庄的旅游的实际意义
(一)可以大大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庄旅游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量,还可以把生态农业所打造的环境和农民所特有的乡情风俗等无形资产转化为旅游收入。由于生态农庄的游客大都为城市居民,这样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发展。我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仍以种植业为主打,农业结构不够理想,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而生态农庄在传统旅游六大要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与环保等要索,是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
(三)有利于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不足问题。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增加乡、村等基层政府的财政收入,政府可支配的收入增多,相应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也必然会增多;再者,随着农民个人收入增多,农民的自我需要的意识会相应增强,同时面对生态农庄对一水、电、住、行等设施的高要求他们会自发地思考用集体筹资的方式改善基础设施。更进一步说,如果是农民自己出资兴建的基础设施,他们必然会自觉维护。
(四)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如今人们对于出游越来越冷静,不再热衷于“黄金周”出游,而是更合理地安排旅游时间与路线,使周边游受到热捧,很多家庭选择周末浏览城市周边的山山水水,尽情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和舒畅。生态农庄的开发能满足人们新的需要,是直接刺激、增加旅游业收入的新渠道,能够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五)有助于保护传统的风俗民情与文化资源。城市周边的乡村大都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浓郁。但是,很多地方经济落后,人们观念陈旧,意识不到保护生态资源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发展生态农庄可以使村民们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主动保护环境、民俗,而环境的美化、民俗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吸引游客、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三.生态农庄的开发构想
(一)指导思想
1.“天人合一”的开发理念。“天人合一”主要是指农庄旅游区的开发必须遵循旅游区内的自然规律,坚持农庄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强调农庄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三方面的要求,促进三者的综合发展。
2.“以人为本”的开发理念。人的因素是生态农庄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如果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人力资源,生态农庄的开发也不会成功。生态农庄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不仅需要懂农业而且需要懂旅游业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需要适度培养和挖掘。
3.“可持续性”的发展理念。可持续旅游开发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不打破自然、民俗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民俗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培养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二)开发的内容构想
根据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出生态农庄开发项目:
1.建立具有农村特色的民房,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让旅游者吃、住在农家。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暖。提供具有完全乡土气息的柴火饭、土猪肉、土鸡、土鸭、土鸡蛋及绿色环保的现摘新鲜蔬菜。展示果品、花卉、蔬菜等的栽培技术及其生产过程,开放成熟的农作物园,让游客人园采摘农作物,享受田园乐趣。临走时还能得到一份自己亲手采摘的新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如水源、草源、动物资源等来开展一系列的娱乐体闲活动。还可以利用天然资源开展登山、攀岩、观赏山花等。开发民俗园,安排一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例如,现场演示如何磨豆腐、烫粉皮、打斗笠、编蓑衣等,在观看的同时鼓励游人自己动手学着做,临走还可以带上自己亲手做的食品或工艺品。此外,还可以安排一些地方特色强的表演如杂技、歌舞、戏曲等。
2.开发教育园。教育园要分为成人教育园和儿童教育园两种。成人教育园主要是让成人在里面学习农业栽种、灌溉知识及一些有用的民俗文化知识。有兴趣的人,还可以自己动手,当一天半天的农民,体验一下田园之乐。儿童教育园可开发理论教育,教育城市的孩子们分辨五谷杂粮,以轻松快乐的气氛给孩子们传播播种、栽种、管理、收获等一系列的知识,让他们在思想上牢记粮食来之不易的观念。开发实践教育,专门划出一块土地“承包”给孩子们耕种,让他们自己决定种什么,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让他们自己栽种,自己管理,亲自体验一下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
四.结束语
打造生态农庄,发展生态旅游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们正确对待并合理规划。上述项目并不要求在同一个生态农庄中全部存在。只需根据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项目做出最合理的安排。不贪多求全,选定一个内容做出特色,做出品位,做大做强,做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晓冬。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振兴苏北农村经济[J]农村经济,2002,(12)。2001,(1)
[2]史嵘。论百南观光农业资源开发[J]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4)。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篇二
生态旅游论文摘要
通过解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内涵,探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探索了三种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论文内容
一、相关概念解析
1、生态农业的内涵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阶段后,出现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诸多新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熟悉到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发现这些新问题的产生大都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手段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农业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第一个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摘要:“生态上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国外提出的这种生态农业和我国古代的传统农业有些相似,即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合成产品,施用有机肥,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利用轮作或间作方式种植。我国的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有别和西方国家倡导的强调低投入或绝对排斥使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而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生产经营,可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
2、生态旅游的内涵
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Hetzer)倡导生态的旅游(Ecological Tourism),呼吁人们对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该重新思索,提供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满足度最高的旅游行为。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ector Ceballos- Lascurain)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行,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出贡献。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生态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得以在全世界迅速传播,并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
二、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非凡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以欣赏、探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向,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和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广泛参和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和型)
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摘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
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和旅游相联动的模式。 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这20多年来,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新问题,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和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最终建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开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新问题,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要求,对广大农村非凡是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意义。2000年5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发展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近几年,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发展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和性,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这类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全面改造传统种养技术,发展更完善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的同时一定不能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发展未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应该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展示特色农业生产景观和经营模式,让游客了解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知识,使游客和当地农业文化之间建立起一种情感联系。
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假如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漂亮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气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
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 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和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和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布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和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非凡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和布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熟悉农具实际上就是熟悉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假如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四、结语
目前,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生态旅游论文文献
[1李蕾丁汉风摘要: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2002. 6(总278)摘要:35~42
[2刘彦随吴传钧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2000, 20(1)摘要:63~68
[3高中琪摘要:《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Ceballos Lascurain.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摘要:13~14
[5卞有生摘要: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和实践[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年
[6何煜摘要: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00, (5)摘要:42~46
[7蒋和平何忠伟摘要: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探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2004,(3)摘要:20~27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论文 篇三
引言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带来的气候恶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逐渐转向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环境日益恶化的矛盾上,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国当下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生态旅游指的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如何能够把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层面上积极应用起来,是相关环境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环境政策工具的概念和作用
(一)环境政策工具的定义
所谓的环境政策工具指的是,相关部门机构为了能够处理环境恶化所引起的问题,改善当前的环境水平,尽可能的阻止污染状况的出现,而通过出台一定的政策,同时结合相应的实际措施进行整改的过程。
(二)环境政策工具的作用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能够为相关政策的执行提供保障,并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促进政策体系的完善;其二,它能够把关于环境问题的现实与政策紧密结合,能够在两者之间形成纽带,让理论能够与实践相辅相成,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环境政策工具的类型
(一)命令型
命令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发布的指挥性和强制性的公文。它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在环境的治理上尤其适用。可以依靠国家颁布的法令来对生态旅游行业进行约束,做到赏罚分明,让污染的排放能够有所收敛[3]。
(二)鼓励型
适当的鼓励能够让政策具有更好的弹性,尤其是经济性的鼓励能够把生态旅游过程中行为与自身的利益相连接。在市场体制的刺激之下,能够帮助其完善资源的重组以达到最佳配置水平,既能够保障旅游效果,又能够降低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参与型
公众的积极参与能够弥补上述两种情况的不足,表现为让公众自发的进行环境的管理与维护,随着我国公民环保意识逐步提高,加强公民参与在我国的旅游管理项目中有比较广阔的前景。
三、环境政策工具在生态旅游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认识程度比较低
我国的很多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很多现象表明不少政府还存在着只顾金钱盈利,不顾环境破坏的态度,这些说道底都是对于利益的诱惑。政府部门对于生态旅游往往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上,只能够与“农家乐”进行简单的联系,这种认识将直接影响政府在实际行动中是否把环境政策工具作为有力武器进行实施的结果。
(二)相关环境的政策不够成熟
在现行的生态旅游条款中,大体上呈现出比较落后的局面,并且不够健全,只能通过政府时不时的监管起到片面的作用。由于没有相关政策条文的支撑,很多工作都失去了秩序性,搞得生态旅游市场的管理制度非常混乱,没有相关法律政策的约束,环境政策工具就仿佛是没有牙齿和爪子的老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公众生态旅游参与意识比较差
我国民众对于环境保护参与的意识非常薄弱,很多都不能够合理约束自身的行为,而做出污染环境的举动,这种现象并不少见。由于我国特有的文化与经济的原因,使得我国人群素质非常低,“某某某到此一游”的乱画行为随处可见,虽然这几年随着环保意识的崛起与网络谴责的力度似乎有所收敛,但是并不能从民族性上杜绝这种事件的发生,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中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形象。
四、解决问题应该采取的有效方法
(一)政府应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
政府应该有教育民众,让民众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义务,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国民素质已经不能够作为一件小事而进行放任,对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可以实行全民化教育,这点可以逐级进行宣传教育,要给所管辖区域的领导布置一定的任务量,通过合理的民众教育,让民众在游玩过程中不会做到乱写乱画,即使出现也应予以制止,并进行说服教育,帮助游人在精神上树立正确的环境态度,以这些任务量来对领导进行考核,能够让环境问题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思想上的误区。
(二)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
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于生态旅游结合环境政策工具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深入到领导的心目中,从本质上转变对环境的态度,而不是表面上的敷衍,呈现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我们所要看到的结果。进行立法的同时要严格的进行执法行为,对于金钱的诱惑一定要拿出拒绝的手段并予以打击,发现出现环境问题的旅游机构应该让其停业整顿,整顿之后应该让相关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工作,验收合格方可继续办理。总之,对于环境问题,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盲目的发展经济。
(三)应大力推进生态旅游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
生态旅游认证是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环境,包括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沙漠、以及乡村旅游等旅游区,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特设立生态旅游认证项目。它是本世纪最富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一种旅游形式,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国家应该全面做好这方面的推动工作,以此来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让游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通过对于行业与市场的规范,能够逐步提高企业在行业当中的竞争力,在一个环境良性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实现旅游企业自身的最大经济价值。
结论:
在我国,依靠环境政策工具推行生态旅游管理的道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背景下,应该通过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来完善我国的生态旅游系统,这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推动力量。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论文 篇四
摘 要:加强绿化造林,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更能提高建设生态旅游的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绿化造林对我国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环境是人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在即保护了环境的前提下又拉动了经济发展,正可谓一举多得。基于此,重点论述巴塘县如何加强绿化造林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关键词:绿化造林; 生态旅游; 巴塘县
随着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对生态的破坏越显严重,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经济收益,在目前的绿化造林与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1 巴塘县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1.1 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旅游能够有效的增强地区人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对旅游文化的重要意识,会使地区人民更加注重对农村的村容,萌生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少部分因环境带来的自然灾害,并且在政府的指导下实施生态工程,在促进大环境改善同时,促进农村面貌改善,增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1.2 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 巴塘县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区,是藏族人民的生活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优化居民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生态旅游的前期投资建设都由政府完成,居民的投入资本较少,这样给居民提供许多就业岗位,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收入,带动了经济发展,进一步缩小了贫富差距。
1.3 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旅游是运用地区已有的本土资源,运用现代化建设将地区景色突显出来,吸引游客,从而达到建设生态旅游的目的。生态是地区重要的生活环境,建设旅游发展,通过主观设计和游客相融合,最终达到协调地区发展,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目标,实现地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2 科学绿化造林的方式及推进措施
2.1 科学绿化造林方式 巴塘县处于川、滇、藏三省交界处,是高山高原气候,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无明显差异。适合种植各种树木和果树,巴塘的气候对树木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巴塘以苹果之乡著称,苹果的种类繁多,主要有金冠、红冠、红星、大冬青、小东青、大东红、小东红、玫瑰香以及人头苹果等。所以巴塘地区对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大,针对我国大部分绿化造林中常用的造林方式以及适合巴塘的种植主要提出如下几点方法。
2.1.1 直播造林方式 直播就是字面上直接采用种子在林地中进行播种的意思,这种方法相对比较方便,省去育苗工序,适宜大面积种植。这种造林方式要求播种的种子种类符合该地区气候环境且林后管理力度相应较大。播种的具体方式包括块状播种、条播和撒播等。巴塘地区的气候比较特殊,要考虑到播种的种类,依据当地情况而定。
2.1.2 栽植造林方式 栽植造林是将树根完整的树苗移植到要种植的地方,再进行移植后的灌溉养护方法。栽植造林的特点是对气候的恶劣抵抗能力比较强,对地区的条件相对比较宽和,林木生长稳定,正好于巴塘县的气候条件是比较适合的。这不仅是适合巴塘地区的种植方式也是应用比较广发的造林方式。造林种植应该取生长较好、营养较高的树苗,能保证树苗在生长过程中维持自身的水分和营养。
2.1.3 分殖造林方式 分殖造林方式具有节省育苗实践和经费的特点,并且其方式的操作技术较为简单,成活率也高,在初分殖后生长较快,能够保持在母根上吸收的营养,这种造林方式适合营养高的树木,对技术上也有一定的要求。
2.1.4 插根造林方式 插根造林对季节条件要求较高,是绿化造林中造林中一种常见的种植方式。但由于对季节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巴塘地区的种植。插根造林主要在春季与秋季进行,分别在土壤解冻后和解冻前,避开寒冷的冬季。将在突然中培育成功后的树苗精心养育,插条造林方式不但有对季节的限制条件,还对人工培育的技术有要求。
2.2 绿化造林推进措施
2.2.1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是将利用森林的自我更新能力,在自然条件、气候都符合的情况下,实行封闭山林,禁止开垦种植与人为的破坏,让植物自行成长。封山育林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的保护生态的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封山育林有着重大的生态效益,不仅加快植被覆盖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破坏。在实行封山育林时,既要封山又要育林,要将两者相结合运用,前封后育才能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2.2.2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因植被破坏带来自然灾害而进行有计划停止耕种恢复植被覆盖率的方式。退耕还林根据相关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恢复绿色植被。这既是我国保护植被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生态环保护措施。对更改不合理利用土地,开垦荒地的行为,退耕还林无疑是首选方法,它对加快农业合理发展,促进生态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生态旅游论文范文:《试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篇五
摘要:当今,生态旅游是一种立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非消耗性、教育性、探险性的新型旅游,并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本文笔者阐述了其地位、功能、发展的指导思想及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战略
1生态旅游的新地位
1.1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源自1983年,1986年国际环保会议予以倡导,近年来成为国际旅游新时尚。联合国把2002年确立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可见其召唤巨大。
根据世界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及有关专家的定义,生态旅游的标准包括3个方面:
其一,生态旅游的对象是原生、和谐的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
其二,生态旅游对象不应该受到损害;
其三,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生态旅游具有旅游、保护、经济富民和环境教育四项功能。
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同,对生态旅游的对象存在着争议,主要有小、中、大三个尺度的理解,对应于小尺度是所谓的原生态,是指基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生态环境;中尺度指次生态,为受到人类活动较大影响但又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其中有些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泛生态是大尺度,又有两层理解,一层是生态环境的泛化,既包括自然,也包括社会和文化。另一层是把生态旅游当做一种原则、导向,规范一系列工作方向,造成全面的社会影响,也就是将指导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思想,推广到旅游发展全过程,形成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联动关系。
自治县处在人口比较密集的辽宁东部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干扰较大,就林业而言,原始森林较少,但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到处都有,多为次生态区域,因此,自治县发展生态旅游应定位在中尺度的范畴;同时,为了发挥生态旅游在提高环境意识,促进旅游全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应有的作用,在大尺度上也可以作为导向。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小尺度生态旅游亦有其典型性。因此,本规划一方面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将自治县的次生态区域开发成有代表性的系列生态旅游项目与产品;另一方面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加以贯彻与宣传,以促进旅游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旅游功能
2.1生态旅游的主导作用
生态旅游在自治县旅游业中将起主导作用,除了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外,还由于生态旅游未来发展中代表了新潮流与主旋律,是可持续旅游业的重要基石,是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是在思想上倡导可持续发展、增强环境意识的重要内容。
⑴树立生态形象,有利宣传促销
目前,自治县旅游业在对外宣传促销上,应力求总体形象鲜明,在全球倡导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成为新潮流时期,应结合自身特点提出自治县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业,可在全国树立全新的旅游形象。
⑵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品结构
目前,自治县旅游产品以传统观光旅游为主,但开发深度不够,产品比较单一。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重新审视资源的价值,开发出更多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可起到完善产品结构的作用。同时,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对旅游资源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在开发的力度和广度上有所扩大,对全县的资源将产生优化配置功能。
⑶改善旅游环境,提高环境意识
目前,自治县部分旅游区存在的环境污染、环境质量下降、旅游资源保护不力等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和宣传生态旅游,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改善旅游环境。
⑷增强环境意识,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化,维护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育与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按生态旅游理念与原则运作,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2生态经济支撑
面对21世纪,我国实施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承东启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入世贸组织(WTO)的全新形势。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结合省情,自治县实施生态经济战略,建设成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相互协调,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物产丰富、文化昌盛、人民富裕、社会安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它能够推动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资金积累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转变,激发科技创新,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实现跨越式发展。
生态经济区建设是在总结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经验教训基础上,以可持续理论为指导,按照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系统科学原理来实施区域建设。生态经济建设要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原理和物质转化、高效利用原理来改造区域的传统农业、传统工业和第三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有机结合,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组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区域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治县生态经济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在高标准搞好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把最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以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以有机食品为主的食品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业,综合集成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生态旅游作为整个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类型,需相关部门或相关要素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既涉及旅游部门的旅行社、饭店旅馆业和交通运输业,又涉及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轻工业、建筑业、农业、蓄牧业等,和一些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如文化、宗教、园林、卫生、科技、邮电、教育、商业、金融、海关、公安、环保、保险等环节。因此,生态旅游业能在生态经济战略中发挥关联带动作用,成为未来生态经济系统中的主体。
⑴关联带动,增加有效需求
生态旅游关联度高,产业链长,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同时旅游消费是一种较高水平的消费,要求更新换代的速度高于一般耐用的消费品。生态旅游者不仅期盼旅游目的地符合环保与生态原则,同时希望购买到的旅游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这就能有效地启动自治县内外市场,增加对绿色食品的有效需求,从而刺激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产业的发展,不断促进一、二产业结构更趋完善和合理,减少一、二、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能源、土地的消耗,以及有害物质的产生,促进各产业生态化。
⑵构筑生态经济体系枢纽
生态旅游是一个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产品,旅游者通过这个桥梁和纽带,促进了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既促进了相关工业技术的改造,激发工业技术创新,又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以获得更多绿色食品生产需要的原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旅游是生态经济体系的枢纽,通过其发展,使产、供、销系统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良性化。
⑶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能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绿色食品的流通,提高自治县产品的知名度,改善投资环境,产生名牌效应,增加无形资产,起到很好的宣传促销作用,为经济联合、吸引外地资金进入创造条件。
3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措施
3.1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自治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使之发展成为自治县旅游业的主导产品,把自治县建成生态旅游县。为此,全县旅游业要坚定下移地全面推行绿色开发,生产绿色产品,推广绿色体系,自下而上,由里到外全面绿色化。
3.2发展目标
在有效地保护现有资源基础上合理、科学开发吸引强、综合效益显著的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并以此建立可持续旅游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把自治县建设成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旅游县。
到2010年,生态旅游示范区框架建成,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初见成效,生态旅游理念在旅游行业得到逐步贯彻。
到2020年,生态旅游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在国内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生态旅游理念在全社会得到公认。
到2025年,旅游的绿色开发、绿色产品生产、绿色经营得到广泛推广,绿色生产体系得到全面实施保障,建成生态旅游县,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3发展措施
⑴宣传促销生态旅游
在研究游客动机和满意程度,评估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策划和多种形式的营销手段,把自治县生态旅游产品有步骤地推向社会,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进入国内外旅游市场,激发、诱导旅游者前来游览观光。自治县生态旅游拟定统一宣传主题口号,作为旅游业的主题形象之一,支撑整体形象。
⑵推广绿色技术
生态旅游倡导全球旅游业与绿色经济的密切联系,在生态旅游区乃至所有旅游区开发建设中,全面推广绿色技术,重视能源清洁型的有效利用和废物的最佳处理方法,如采用节能灶,使用生物燃料清洁能源;在确保设施和服务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物品尽可能反复使用,生活废水稍加处理用于浇灌植物,以减少资源消耗和提高资源利用率。
⑶开展创建生态饭店活动
生态饭店又称绿色饭店,是指那些为旅客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符合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和对人体无害的饭店。创建生态饭店能够在激烈的饭店市场业竞争中提高经营者的环境意识、节能意识、降低消耗、树立自治县饭店业的良好形象。统一部署,制定订生态饭店的实施标准,实行一段时间后考评合格者,授予“生态饭店”称号。
⑷加强生态旅游教育与科研
生态旅游的教育与科研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高等院校与中专学校的旅游专业班应开设生态旅游或与生态旅游相关的课程,同时对有关从业人员加强生态旅游知识培训,保证生态旅游从业者应有的素质。同时开辟一定的渠道,促进生态旅游科研工作,为自治县生态旅游的发展谋划策略。
⑸重视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的旅游业
相对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局面(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的年旅游总人次为2500万,年旅游总收入近5.2亿元人民币;森林公园的接待游客量为5000多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达25亿人民币),自治县要处理好有效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在促进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增强保护意识,发挥林业部门和环保部门的积极性,把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旅游业纳入到自治县旅游业大格局中。
⑹建立全省生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
收集生态旅游区的各项基础数据,建立自治县生态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研究、预测和监控生态旅游的变化情况,为经营商和管理者决策提供更可靠更全面的信息,同时也能给旅游者提供查询服务。部分信息系统可以联入互联网,建立自治县生态区旅游网站,实现与全省已上网的生态旅游区网站的联接。
⑺建立生态旅游经营商质量认可体系
生态旅游的开展对生态旅游经营商―旅行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行社在组织生态旅游者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应在旅行社中建立生态旅游经营商质量认可体系,建立一套全县适用的规范的生态旅游操作标准,以保障经营者具备高质量的生态旅游运作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旅游经历,从而最大限度提高自治县生态旅游在国内、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⑻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区网络系统
鉴于自治县生态旅游起步较晚,比照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应选择一批有全省乃至全国意义的生态旅游景区,组成网络体系,进行重点建设,为发展自治县生态旅游提供规划标准、评价体系和管理模式,发挥示范作用。从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完成生态旅游县的建设目标。
⑼积级组织召开研讨会
鼓励和支持在自治县举行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生态旅游研讨会,以更多地了解国内外生态旅游规划、发展和管理的动态,为自治县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提供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最新信息,共同商讨自治县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
⑽定期对生态旅游区的工作进行评估
自治县相关部门应结合景区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体系建设,定期对生态旅游区的工作进行评估,以督促其按照生态旅游的要求经营管理,避免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而做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事,损害自治县的生态旅游和生态经济形象。
3.4典型生态旅游功能区
3.4.1自治县生态经济区划分
为了客观地了解各个生态旅游区的内在规律,查明其所在的区域基本优势,更好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提出今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推动整个区域生态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结合自治县的地貌特征,遵循综合性、整体性、相似性、主导性、连续性、协调性等原则,将江西湖沼湿地农渔生态经济区。每个生态经济区选有生态旅游示范区。
1)山地丘陵森林生态经济区:包括江西东部、南部、西部、有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罗霄山、九岭山与幕阜山等山脉,重峦叠嶂,山势峻伟,森林植被较好。
2)岗地平原农耕生态经济区:在江西中部,丘陵、盆地相间,丘陵山区地形复杂,高岗低丘波状起伏,连绵不断。在山丘之间往往分布一些断陷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吉泰盆地。丘陵盆地自然条件较好,是全省重要的粮油和林果生产区。
3)江河湖沼湿地农渔生态经济区:在江西北部,湖泊星罗棋布,平原坦荡,其中水面大于1km2的湖泊有80多个,藩阳湖,柘林湖等面积较大。藩阳湖平原土地肥沃,气温温和,水源充足,宜于发展农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柘林湖生态条件优,湖岛相间,发展潜力大。
谈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论文 篇六
发展生态旅游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美丽中国”在旅游行业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忽视经济管理工作,导致旅游经济发展出现一些问题。而过渡提倡生态水平而打破生物均衡性,造成生物链断裂或破坏多样性,同时也出现忽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崇洋媚外。这些问题都是缺少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造成的,国家和相关部门要重点研究。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
经济管理是指管理人员根据预定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组织和监督。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本目标,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让人们感受自然、欣赏自然,并且保证绿色发展。但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比较短,经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生态旅游规划过程缺少灵活运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这都是缺少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造成的。
二、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是否正确开展直接关系生态旅游的价值是否实现。上文中已经提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促进生态旅游规划,使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便于人们观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神奇,从而在无形中让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生态旅游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通过经济管理可以发现现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这样可以使旅游行业发展更依靠自然,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在保护现有自然环境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人类后代保留自然资源,推动人类发展[1]。
(二)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最好的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将发展旅游、群众需求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旅游各项设施和理念符合人民的需求,如乡村采摘旅游项目,增长人们的见识,也丰富劳动经验,体会过程充满乐趣,从而缓解生活的压力,这种生产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旅游经济不断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
一方面,旅游区域所在地的政府加强旅游经济管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而推动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政府在行使职能的时候,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作出决策的时候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旅游行业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2]。
(四)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虽然发展生态旅游是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可以体现民族特色。自然资源的形成促进不同的民族特色,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将自然环境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弘扬民族特色,推动我国整体生态旅游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在我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
三、关于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措施的合理建议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的经验还不足,旅游教育专业缺少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以往旅游业一些弊端导致发展旅游经济利益最大,这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还有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不符合实际情况,过分追求自然享受,忽视自然规律,如北方建立生态旅游园,但是其中的植物都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无法生长,这都会造成浪费。所以,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旅游项目,保证旅游设施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国家和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
(二)政府提高重视,合理开展经济管理工作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监管,提高政府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同时政府要加强经济管理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工作;其次,政府重视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这个工作环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转变,保证经济管理的内容符合时代要求,注重旅游经济和环境效益,不能只注重利用旅游经济发展经济,而要利用生态旅游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最后,开展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评价工作,旅游行业负责部门定期提交经济管理报告,总结工作,找到问题,同时提出合理解决措施,这里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3]。另外,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成果实时共享。
(三)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首先要创新旅游规划理念,从而便于经济管理。一方面,改变传统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将经济管理放在全局发展角度上,当然也要重视角色转换,从群众的角度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观念更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上一点已经提到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将旅游各项设施与城市建设设施统一起来,建立智能监管机制,及时了解新动态,这样也可以避免过度追求生态效益,让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合理结合起来。
(四)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除了理念创新和制度支持外,还依靠专业人才,所以,要建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团队。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他们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综合分析问题,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要让他们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利益上考虑问题,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他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发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阻止。同时,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管理工作整体上的先进性。
四、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相关部门和企业也要认真分析研究,实现旅游景区设施与自然的统一性,实现各环节工作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易平,方世明,马春艳。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评价——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08:1282-1296.
[2]陈燕,郑松发,武锋。水东湾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J]。广东林业科技,2015,03:87-92.
[3]方怀龙,玉宝,张东方,皑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04:252-257.
[4]王丽芳,苏建军,黄解宇。山西省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08:98-104.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生态旅游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