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技术论文优秀3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3篇《plc技术论文》,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plc技术论文 篇一
关键词:研究现状 核心问题 宏观思考 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T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045-01
对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与阐释,不仅事关胶带机使用效率的正常发挥,而且也事关矿山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有必要结合现有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实践,根据企业的生产需求与相关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科学地分析与客观地说明。从而提高胶带机运输系统的使用效率,推动胶带机运输系统的自动化水平。
1 胶带机运输系统的研究现状
1.1 分析现状的资料准备
为了充分地了解胶带机运输系统集中控制的研究现状,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搜集相关的研究资料。首先,在知网上,以“胶带机运输系统”和“集中控制”为关键词进行相关的论文搜索。然后再针对搜索的结果,以论文刊发期刊的质量为标准,特别是核心期刊所载的论文更是研究分析的重点资料。其次,在此基础上,又以“下载”次数为标准,选择一批重点论文作为研究资料。因为知网上所统计的论文下载次数,不仅可以再现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所在,而且还能表明相关论文所阐释问题的影响力。
1.2 研究现状的具体分析
下边简单列举相关的研究论文:廉建国发表于《煤碳学报》的、名为《影响胶带机运输系统效率的因素探索》的文章,下载次数达到了106次;付征耀、罗福盛发表于《钢铁技术》的、名为《胶带机通廊系统钢结构设计》的文章,下载次数已达到了80多次;特别是2012年来源于会议数据库的、单福友的文章《胶带运输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再如,郝榕、谭得健、王树胜、费运河的、名为《井下胶带机运输地面集中控制系统的应用》以及田刚发表于《电子世界》的文章《煤矿胶带机PLC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一文。
虽然,在此不能穷尽我们为了分析胶带机运输系统集中控制的研究现状所阅读的各篇论文,但是,从上边简单的列举中,却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首先,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整个系统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从表面上看,《胶带机通廊系统钢结构设计》一文似乎与对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无关,但是,作为对胶带机运输系统集中控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在具体的集中控制研究中所忽视。其次,作为一种集中控制研究,对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研究,必然要考虑到最后集中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问题。如何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只有在设计之初对其就给予关注,才是最佳的解决办法。最后,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研究,其核心问题是相关的技术研究。就如《胶带运输系统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煤矿胶带机PLC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这几篇文章所涉及的问题一样,如何把具体的技术应用于集中控制实践是研究者在技术层面研究的重点。
2 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研究
2.1 研究思路
通过上边的研究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在目前的胶带机运输系统集中控制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两个层面的研究问题。即,从技术的层面上讲,涉及到某一技术或者说某自动化研究成果的具体运用,如PLC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用问题;从研究的思路层面讲,或者说从整个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出发,探讨相关的问题。如影响控制系统效率问题的分析,保证整个控制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外部环境问题。前者可以称作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后者可以称为宏观层面的研究。然而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研究,还是微观层面的分析,都是研究胶带机运输系统集中控制的关键。
2.2 研究的核心问题分析
结合上边的分析,下边从宏观的层面,对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分析。
(1)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所需要的研究问题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是集中控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包括整个运输系统每一个组成部分所需要的技术问题和整个集中控制所需要的技术问题。换而言之,在这个集中的控制中,需要根据每一个组成部分的运行特点,进行相关的技术设计。如,针对控制单元的技术设计、针对信息传送网络的通讯技术,特别是对于远程集中控制而言,通讯技术更为关键。再如,针对集中控制中心而言,面对众多的仪器、设备,研究者更需要相关的技术作为保障。其次,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还涉及针对故障处理的技术问题。特别是系统对故障的发现能力,直接关系到整个集中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保障。
(2)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的相关研究还要涉及到具体的企业生产环境。这一点思考,是阅读《影响胶带机运输系统效率的因素探索》的感悟。生产者之所以要对在相关的生产中运用胶带机,之所以在运用的基础上还在实现对其整个运输系统进行集中控制,目的是非常的明确,即,提高工作效率。然而,胶带机运输系统的运用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因素会对其集中控制产生影响,这是设计中必须关注的问题。否则,即使你的设计再科学、再高效,也会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达不到其最初的设计目的。因此,研究者还要在具体的设计与运用中,考虑到胶带机使用企业的具体生产环境以及其员工的素质。一句话,企业的生产环境也是集中控制研究中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总之,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有许多问题值得每一位研究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不仅是其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有研究者对现有胶带机运输系统的集中控制实践进行反思得出的宏观分析。特别是后者,它更能为技术层面的更新提供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孙孔勋。基于以太环网的胶带机运输集中控制系统[C]//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 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上册).2011.
[2] 李定波。煤矿胶带机PLC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4):96-97.
plc技术论文 篇二
本文根据中小型油库发油系统控制管理发展现状,针对中小型油库发油系统 中所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中小型油库自动化发油系统,编写了上位机监控软 件和下位机 PLC 控制程序及管理软件。 在中小型油库发油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我主要完成了下面的工作:
(1)根据该项目设计的要求:对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构建了以通用 PC 机 为上位机,可编程序控制器(S7-200PLC)为下位机的控制系统。
(2)控制软件编程:控制软件采用自适应设计,使系统的稳定性发挥到最佳 状态。采用提前量自整定的控制算法并编写了 PLC 程序,实现了提高了发油精 度的设计目标。
(3)组态软件设计:利用组态软件实现上位机对系统的组态控制。
由于时间有限,本课题难免存在一些不足,需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后续工作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本系统设计主要是针对中小型油库而设计的,总的发油鹤位小于十个, 如果油库的规模再大些,可以采用 S7-300PLC 作控制主站,S7-200PLC 通过 PROFIBUS 现场总线挂接在 S7-300 上作为控制从站,形成 PROFIBUS 现场总线 结构,系统的适应能力会更强大。
(2)为了加强系统的可靠性,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增加双设备冗余或双 机热备功能。
(3)在原有控制程序的算法上加入人工智能方法(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神 经网络),实现智能控制,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
6 技术经济分析
本文是针对中小型油库设计的。设计的对象是自动发油系统;设计的目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前,提高油库效率,加快周转,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人为差错,增强竟争力和提升企业形象。信息化、自动化、规范化是油库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PLC为控制器投资比较大。一台西门子S7-200的PLC加上扩展模块售价为5000元;油泵每台2500元以内;电动机每台2000元,总投资为23000元。它比DCS系统和以太网系统要贵一些,但是,它以良好的人机界面、发油的稳定性和兼容性为以后的维修和长时间的使用打下了基础,后期的维修费用大大降低了。
致谢
本论文是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课题进展的全过程中,宋老师精心指导,严格要求,可以说自己每一步的前进都是与老师的指导分不开的。 宋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具有丰富的实际科研项目经验。宋老师待人热情,从不以长者自居,他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做学问还是在做人方面,宋老师为我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本论文之所以能顺利完成,还要感谢同学们的热心帮助,我还要向自己的父母、亲戚和朋友表示感激,感谢他们的全力支持和鼓励。最后,我再一次向曾经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 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司马冰。石油化工信息化现状和发展趋势。数字化工。2004,(12):1~4
[2] 王常力,罗安。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设计与应用实例。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2~39
[3] 郑晟,巩建平,张学。现代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2:10~22
[4] SIMATIC S7-2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手册。2002.4
[5] 周万珍,高鸿斌。PLC 分析与设计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41~173
[6] 彭向军。基于现场环境的部队油库综合业务信息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1:43~54
[7] 王金龙。浅谈油库防爆电磁阀的选用。石油商技。2000,(2): 40~41
[8] 高东华。新旧国家标准《石油计量表》与微机自动发油系统之分析。石油库与加油站。2000,(5):32~34
[9] 赵翔,李着信,税爱社。自动罐装系统电液控制阀恒流调控软件包。油气储运。1997,(3):30~33
[10] 曾茹,相军,丁清一。周灌中。黄岛油库自动化控制系统。石油规划设计。2002 ,13(4) :33~34
[11] Non--v olatile memory Products data book MicrochiP Techn01ogy Inc 1997
plc技术论文 篇三
【关键词】自动化控制;plc;发展趋势
0 引言
自动化控制是一种通过利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检测、控制、优化、调度和管理。在自动化的控制下能够达到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产品安全性的目的。自动化控制是现代控制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在科学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自动化控制技术打上科技进步的列车,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
1 plc技术在自动化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自动化控制技术自20世纪发展以来,其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包含三个层析,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可以分为基础自动化、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在自动化控制技术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基础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在传统的自动化系统中,plc和dcs在基础自动化中占据核心地位,而管理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由计算机和小型机组成。在自动化控制领域中,80%的plc在i/0少于128点的小型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且80%的plc应用在20个梯形图指令中就可以将问题解决[1]。从应用的观点来看,这一统计数据向我们展示了传统plc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对满足工业控制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面来看,plc在控制领域占有稳固的地位,从其发展至今不会轻易退出其发展的舞台。plc技术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与plc产品追求密不可分。plc在其发展中根据自身技术和产品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同时与新数字技术和新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且在推广应用过程中采用的是iec61131国际标准,编程的语言较为校准,传统的编程语言可以体现在现代的软件中,plc的体系结构、控制任务和控制要求等多方的软件描述进行了改造[2]。从1990年以来,plc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核心地位仍是岿然不动。
2 传统plc与现代plc之间的区别
传统plc技术与现代plc技术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cpu模块、软件模型等几方面。从硬件来看,传统plc技术cpu模块只有一块,储存器的容量有限,在100kb以下,i/0以开关量为主,运算速度上,传统plc扫描时间更长,一般为几十至几百ms,背线总线采用的是传统的低速系统总线。而现代plc的cpu模块不再局限于一块,可以多块cpu模块,储存器的容量较大,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配置,i/0有高低速开关量、模拟量和其他不同类型的信号,运算速度较快,可以达到0.2ms,背板总线采用的是高速背板总线或与低速串行总线并存。从软件方面来看,传统plc技术采用的是符合iec61131.3软件模型且可以运行,编程语言上采用的是较为灵活且通用的编程语言,如c、c+等,操作系统上,采用的是基于pc的实施商用时钟;现代plc软件模型采用的是符合iec61131.3软件模型,在编程语言上,采用的是iec61131.3模型标准编程语言,操作系统的扫描方式采用了时间驱动和事件驱动,且可以按照程序功能设置不同的扫描周期[3]。从技术层面上,传统plc与现代plc之间的区别根本上体现在软件模型的不同。现代plc软件模型在完整地接触编程语言以外的全部内容上表现较为出色,使现代plc突破了传统plc的硬件体系结构,使得现代plc技术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特点更加突出,其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
3 现代plc的应用以及展望
3.1 现代plc的应用范围
由于现代突破了传统plc的硬件体系结构,其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稳定可靠的特点更加突出,因此在自动化领域受到广泛的亲睐,成为了现代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主导力量。从应用范围上看,plc的应用范围主要开关量的逻辑控制、运动控制、模拟量控制、过程量控制、数据处理、联网通信6种。开关量的逻辑控制,plc可以借助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来替代继电器,因此,plc在开关量逻辑控制方面应用最为广泛。运动控制在机床、机器人。装配机械等方面运用较为广泛。模拟量控制,因plc技术具有可以将流量、温度等模拟量数值转换为数字值的功能,如此一来,就可以实现cpu处理控制和由转换模块实现模拟量控制。过程控制,由于多路模拟量控制和i/o模块,这样就可以实
现闭环控制。数据处理,由于plc具有强大的运算和处理能力,在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中具有强大的优势。联网通信,由于plc的连接功能较完善,不同系统之间可以实现联网通信、数据信息共享和交换,从而形成多级分布式控制系统[4]。
3.2 现代plc的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plc所处的环境温度具有一定的限制,一般处于0℃至50℃之间,因此在安装plc的时候,要注意与发热量较大设备上[5]。如果plc所安装部位的温度突破了其极限,则有可能造成控制失效,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由于plc的温度范围较小,所以在应用plc时,要确保plc安装于较大空间内,且空间内的通风散热效果较为理想,使plc的各个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之间的间隔要在30.5mm以上。开关柜上面的通风百叶窗,可有可无,但是如果环境温度处于50℃以上,那么就需要采取措施,如安装风扇来使通风效果增强,进而降低温度,确保plc能够正常工作。plc工作环境的湿度也需要进行控制,要控制在85%以内,对凝露现象也要注意控制,以避免其绝缘性遭到破坏。plc工作环境要保持平稳状态,不能出现强烈振动现象,为保证plc工作环境的稳定性,可以采取一些减震措施。plc工作电源选择上,应选用直流稳压电源,从而保证plc反馈信息的准确性,提高plc工作的可靠性。
3.3 自动化控制器件plc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plc技术也趁着网络技术发展的东风乘风破浪,在plc技术上逐渐形成了pac技术。在工业控制技术的发展中,自动化控制器件由最初的plc控制,发展到pc控制,再由传统plc控制转向现代plc技术和pac技术。plc技术的发展使其在自动化市场中的地位更加牢固。而在plc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pac技术以其异型和异构系统之间数据相互交换共享的优势,成为未来自动化控制的主要发展趋势。
4 结语
plc自动化控制技术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plc技术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不断使自动化控制技术得到优化,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应用也日益广泛,相信在未来plc控制技术会更加完善,使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明家。现代plc控制技术在工业应用中的发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2(14):360-366.
[2]李树彬。浅谈plc控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1(30):121-123.
[3]张波。论plc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5):76-77.
[4]叶晓晖。plc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概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5):125-127.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plc技术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