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117486

众鼎号 分享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5篇《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众鼎号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2、掌握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3、感受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自主预习

1、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发动武装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1907年,孙中山亲赴越南河内,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袭取镇南关。

3、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与,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终结。

三、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把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扳倒了,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之间不许称“大老爷”“老爷”“大人”,而改称为“先生”“君”“同志”等,不许府署官员坐轿。有的从前颓废的青年向亲人表示:“中国革命成功了,我要做一个新中国的新人。”

(1)材料单元出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中“中国革命成功了”的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随堂演练

1、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 )

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

2、武昌起义前,同盟会领导的规模最大的起义是( )

A、萍浏澧起义B、浙皖起义C、黄花岗起义D、镇南关起义

3、辛亥革命爆发前,同盟会所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

A、基本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挫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积极性

C、动摇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革命发展的进程

D、扩大了革命派的群众基础

4、20世纪初,导致同盟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革命党人未发动和依靠群众B、发动武装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C、革命党人未提出明确的纲领D、武装起义的计划不周密

5、下列说法符合辛亥革命爆发前武汉的史实有:

①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的发展;

②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

③反帝斗争不断高涨;

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进行了较长的起义准备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武昌起义依靠的主要力量是( )

A、资产阶级B、无产阶级C、湖北新军D、农民阶级

7、武昌起义的客观有利时机是( )

A、20世纪初开展的收回利权的斗争

B、湖北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宣传、组织工作

C、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反清的武装起义

D、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8、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顽抗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萍乡、浏阳、澧陵萍浏醴起义

2、广西起义

3、文学社共进会

4、君主专制制度

三、合作探究

1、(l)变化:民主、平等意识增强。原因:辛亥革命。

(2)观点:不对;理由: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杜会的性质(或: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人人心)。

四、随堂演练

1、A2、C3、C4、A5、D6、C7、C8、C

八年级下历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同时,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

2、 新文化运动新阶段到来的标志。

3、李大钊发表的文章。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小组合作讨论: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学生讨论后,教师补充:新文化运动: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不过,新文化运动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绪,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2、强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四、多媒体展示。

五、课堂展示。

指导学生列表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要阵地、主要内容、两大口号、发展、历史意义。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 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及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②能力目标:a.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

b.通过讨论“维新变法所要达到的目的”“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分组学导”的教学方法

②本课通过课前预习、小组交流、竞争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③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直观性。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由学生讨论、研究、分析、归纳。学生编排历史小品,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

②谭嗣同的慷慨捐躯,谱写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反顾的英勇气概,令人敬仰。

③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进步。

教学思路

重点难点的突破与解决方法

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方法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②难点:对百日维新的作用和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分析百日维新诏书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搞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原因。

课前导学

①学生分组查找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情况资料。

②学生预习本课,编写歌谣、做小报、结构图总结本课。

③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编排历史小短剧。

教学渗透点

①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编排历史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②训练学生根据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

②书籍:《中华上下五千年》

③光盘:科利华备课系统

教学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

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介绍。

学生看投影

利用多媒体投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模拟: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2—3位当时人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

①有的认为必须改革。

②有的认为要发展科学技术,走资本主义道路。

③有的认为必须实行革命等。

学生感到新颖。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同时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教师不要限制学生,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精彩的地方给以加分鼓励,注意把握时间。

总结: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介绍当时最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

学习新课

板书:第7课戊戌变法辨别“戊戌”的写法。

出示投影:康有为、梁启超像。提问:你知道这两位人物是谁?谁能介绍他们的情况?

康有为、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他们为推动变法进行了大量的活动。提问: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什么?

学生看图像,争相回答。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的内容。

利用投影增加直观效果。学生事先准备,相信一定能介绍清楚。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回答,也可以补充资料。

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

这部分知识要点大家找得非常准确,对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谁还能补充一些其他的资料?

学生看书归纳要点:

①创办《万国公报》

②组织强学会

②维新派团体形成

学生补充资料:

创办《时务报》《国闻报》各地组织学会、学堂等。

知识要点较清晰,学生容易找到。

根据学生回答。酌情加分。

公车上书后,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指出形势危急,惟一途径就是变法。但顽固派大臣竭力阻挠,康有为与顽固派大臣进行了论战。

学生表演短剧:

旁白:德国强占胶州湾,内忧外患,康有为再次上书,要求变法,于是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问话”,出席“问话”的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有一个小组准备了历史剧,请大家欣赏。

老师认真观看学生表演,对学生的表演给以鼓励。

有李鸿章、荣禄、翁同龢等五位大臣。

荣:(盛气凌人):你老是变法、变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变的,变则背天理,必然祸乱天下。

康(反驳):世事万物皆变化,祖宗之法为什么不能变呢?祖宗之法治国之本,只有变祖宗之法中陈腐之处,国家才能富强。

李(拍桌子叫道):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论,不可宽容。

荣:祖宗之法千真万确,只能遵行不能变更。

康: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祖宗之法。就拿总理衙门来说吧,祖宗法里没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荣禄等一时无言可答,拂袖而去。)

翁: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见解,难得难得,我会尽最大努力把他引见给皇帝的。

旁白:这次问话后,光绪帝对康有为极为欣赏,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学生对历史剧表演非常感兴趣,情景比较形象,学生印象深刻,激发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下面我们看具体的变法措施,变法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有哪些内容?

学生阅读变法法令内容,抢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讨论:变法有利于哪个阶级的利益?得到哪些人的拥护?变法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变法结果怎么样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①有利于资产阶级利益。

②得到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爱国知识分子拥护。

③触动顽固派利益。

学生据课本内容回答。

①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②谭嗣同等六人为变法献身。

③百日维新。

这里涉及重点内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回答不准确,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

学生一般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同组同学可补充回答。

出示谭嗣同的投影片:

引导学生讨论31页

“动脑筋”题,或处理课后“活动与探究”题。

学生介绍谭嗣同的事迹。

小组讨论后,展开辩论。

辩论时,学生可充分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随时补充,有的学生回答可能很片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看问题,学生在争辩中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戊戌变法的内容我们已经讲完了,回顾知识要点,三分钟快速记忆,出示测试题。

学生快速记忆。教师指导学生抢答。

及时巩固知识,注意鼓励学生。

戊戌变法失败了,让我们从当时的现实出发,来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小组讨论归纳,代表发言。

①维新派力量小。

②顽固派势力强大。

②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

总结: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良运动,是爱国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高度来看戊戌变法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 篇四

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六、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展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提出问题:“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八年级历史教案 篇五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5篇《八年级历史教案模板》,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语文五年级教案优秀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