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心理学论文【精选6篇】

众鼎号分享 18606

众鼎号 分享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6篇《心理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普通心理学论文 篇一

浅析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自军区重新划分一来,我国部队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基层官兵的军事训练愈发严格。这意味着基层官兵需要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必然会影响到官兵的心理。因此有必要做好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研究工作。本文中笔者主要阐述目前基层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对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给出可行性措施,最终实现促进部队战斗力提升的目的。

二、衡量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常情况下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具备四个方面:心理适应能力良好、自我接受、理想追求及保持常新状态。[1]军人与普通人不同,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具备普通人心理健康要求的基础上,还需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才能保证自身战斗力。一般情况下有以下要求:智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上确保良好的工作状态;适应军事生活,对军事事件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具备健全的人格,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对部队集体生活充满喜爱;价值观正确,乐于奉献;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恒心,做事果决,对自身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情绪乐观,具备一定应急能力;明确奋斗目标,将自身发展与部队实际结合起来;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战友保持良好的情谊;学习能力强,快速掌握战斗技能。这些条件都是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基层官兵心理健康,进而提升自身战斗力,最终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三、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

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存在问题除了受到军事训练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结合实际经验,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地措施。

(一)受到生活环境影响

实际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基层官兵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恶劣,要么处在与城市隔绝的偏远地区,要么就是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的地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基层官兵除了军事训练活动外,其余时间不能与外界接触,也没有相应的娱乐休闲活动,造成官兵感觉生活枯燥无聊,产生焦虑、烦躁以及抑郁等情绪。再加上一些环境中特殊训练让官兵始终处于绷紧状态,长时间得不到放松,让基层官兵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发挥战斗力。

(二)受到家庭环境影响

通过调查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健康情况发现,独生子女官兵成长中家庭环境良好,独自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偏弱。自小受到父母亲朋的照顾,参军后独自解决生活和工作问题的能力偏弱,长时间下来会积压负面情绪,相比于非独生子女,前者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发现官兵中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未婚军人相比,前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3]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已婚者日常生活内容复杂,夫妻两人长期处于异地分居状态,生活问题、子女问题以及父母问题等方面的困扰,对基层官兵的工作效率产生不利影响,长久下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就不奇怪了。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需要结合基层官兵心理特点、家庭环境等内容,判断出官兵真实的需求。

(三)受到生活实践的影响

基层官兵大多由青年官兵组成,这部分人刚开始独立生活与工作,这个阶段是形成自我实现、自我成熟的关键时期。在处理一些生活事件的时候受到心理不成熟因素的影响,造成事件处理效果不是很好,只考虑到一些片面的因素,现实的障碍造成对自我认知判断出现问题,出现心理应激增加,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时间一长,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到基层官兵的训练及工作效率,严重的话会对基层部队的战斗力产生不利影响。

四、提高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具体对策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态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因素的变化就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基于此,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以下应对措施。

(一)做好日常心理辅导工作

需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这需要了解官兵的实际情况,并给出具体的方法。例如,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挫折、处理人际关系及婚恋关系等。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的观察工作,一旦发现有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及时对其进行引导教育。可以设置基层官兵心理门诊,同时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同时还要配备好软硬件设备,做好心理档案建设及保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保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个体的战斗力。因此开展日常心理辅导工作,有助于减少基层官兵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可以提高官兵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二)做好官兵“三观”教育

各级领导应该正确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教育疏导是相辅相成的,应加强军人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从思想上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重视部队心理服务工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和保持部队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军事计划及年度功能工作计划结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基层单位医务人员要配合军事领导做好人格教育工作,注意开展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在对基层官兵的性格、脾气、气质、爱好等进行了解后,有的放矢,充分提高我国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4]

(三)丰富官兵的娱乐活动

在军事训练和工作之余对个别患有心理疾病的官兵进行心理干预,通过短期的培训和外派学习及请专业心理医师讲座等方式,从而培训基层的兼职心理医师和心理卫生骨干,以便及时地发现和消除官兵的心理疾患。加强官兵之间的协作性和心理相容性训练,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基层军营氛围,让广大官兵在紧张的生活和严格管理和高强度训练中自行解压,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鼓励官兵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培育其兴趣爱好,缓解因社会、心理、身体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以及对心理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对于刚入伍的新兵和即将退伍的老兵在军事演习和抢险救灾中集中组织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等。通过单位的宣传橱窗和黑板报等渠道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官兵积极掌握调控自我心理的有效方法,从而提高部队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确保部队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作用。

五、结语

相比于普通人,军人是相对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的基础要比地方人群高。军人本身就需要面临高风险,同时还需要承受来自各个层面的问题。因此,军队日常工作中需要增加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确保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心理学论文 篇二

摘要:

近年来,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幼儿教学中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大家都懂得,幼儿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就会对学校的同学表示反感,直至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在幼儿教学中它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幼儿学习的阻碍。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找寻消除幼儿逆反心理的办法,这对早期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逆反心理;早期教育

一、展开形象化教学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要以直观的形象化教学为主。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兴奋感以及求知欲,然后再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过多地讲抽象的东西,幼儿听不懂,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游戏与教学同步

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我们要针对幼儿的这一特性,多采用寓教学于游戏中的策略,让幼儿在玩乐中、不经意中学到知识及本领,这是有效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行为的一种有效策略。

幼儿还缺乏一定的抑制力,而且还容易疲劳。针对这一点就决定了幼儿学习、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只有强度适宜,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为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幼儿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比较任性。当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时,既不能采取强硬之法,也不能任由幼儿为所欲为,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比如,观察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使幼儿掌握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取绘画法,把事物绘画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变静为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一个大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幼儿在轻松的娱乐中学到知识。

四、引导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

幼儿认识事物除了具有特殊规律之外,自身也具有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能把幼儿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体系,然后按这个规律有计划地将知识传授给幼儿。这样就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轻松感,逐步地掌握新知,因此就会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中所出现的难点,要进行比较耐心的、科学的引导,直至幼儿真的明白了、学会了为止,一旦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就要认真查清理由,及时采取相应的消除措施,让逆反心理从幼儿的头脑中彻底消除,让幼儿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

心理学论文 篇三

一、色彩与心理的物理性

在外界没有光线的黑暗环境中,人们无法通过眼睛去感受绚丽世界的五彩斑斓,因此,色彩可以被认为是眼睛对接收到外界光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将在大脑中产生某些感觉,并最终影响到观测人的心理活动,色彩的心理物理性就是对心理活动与外界物理色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色彩心理物理性可以直接理解为是色彩的物理性质,只有掌握它的规律才能更加透彻地研究色彩心理。通常而言,色彩视觉有三种特性,人们可以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对色彩进行分析。首先,任何色彩都具有色调,作为色彩的主要特征,它是指在视觉上产生的色彩差别,例如光谱上不同波长、不同频率的光,在外在表现时就可以表现成红、黄、蓝等多种多样的色调(或色相),色相的种类很多,对色彩较为敏感的专业的人士可辨认上百种,通过相近、相邻色调的使用可以表现事物的柔和、统一和协调,通过对不同色调的对比(例如补色的对比)可以表达强烈的视觉冲击或晕眩,刺激人们心理反应;其次,色彩的明度(或被称为光度),指的是人眼对物体表面色彩的明暗程度的感觉,通过研究表明,色彩强弱主要有光波的振幅控制,通常能量越大的光波,其振幅也就越大,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白色明度最高,黑色则明度最低,明度对观测者的心理有较大影响,明亮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大,使人易兴奋;暗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性小,使人安静,有寂寞感;最后,纯度(或色彩饱和度)代表了颜色的纯净程度,从研究角度而言,纯度决定于色彩波长的单一程度,即波长越单纯,色光越鲜亮,纯度越高,从感性的角度而言,饱和度高的色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饱和度低的色彩则对人情绪的影响或波动较小。除了上述色彩视觉三特性外,色彩还通过混色、色彩面积、暖冷色等多种空间和外在表现形式对人的心理造成影响,人们通过外界物质的色彩去感知、联想,人们在研究色彩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色彩理论,例如有杨格-赫尔姆霍兹的三色说、黑林的四色说等,如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光在视网膜感受器阶段是一种三色机制,而如果这种已经被编码的视觉信息在向大脑皮层视觉区的传导时,其通路又会变成亮度信号、红-绿信号及黄-蓝信号的四色机制,这种将三色说和四色说相统一的看法也就是颜色的阶段说。

二、色彩心理因素与艺术设计

1、色彩的联想

色彩虽然通过观察者的视觉而被接收,但是观察者对视觉的接收可以引起全方位的感知过程,这就包括思维、记忆和推测,在这个过程中,色彩的基本特性、冷暖以及色彩空间表现形式等都会通过对人心理的影响达到色彩的艺术设计效果。正如前面所述,色彩联想也是全方位的,包括色彩的冷暖联想,色彩的强弱联想,色彩的轻重联想,色彩的华丽与朴素联想,色彩的轻快和忧郁联想,色彩的兴奋与沉静联系等等。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色彩联想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对产品设计和标志设计都有参考价值。较为普遍的色彩联想通常是普天之下所有人的一致印象,例如红色容易让人联想到温暖、热烈或一些刺激的事物,蓝色则会让人联想到水、沉默或者一些冷静的场合,这是人们接收大自然潜移默化的心理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人们运用艺术的想象,才能表现和创造出不曾存在的事物,联想的结果不是各自概念的综合,而是一连串新观念和新情绪的变化,因此,设计师要充分利用色彩联想的力量,引导观赏者的联想,使之产生共鸣,达到审美与促销的目的。

2、色彩的象征

色彩的象征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人们经过长期的文化、教育、风俗等多方面影响所形成的对色彩的观点或特定含义,因此,与色彩的联想相比,色彩的象征更具有相对的共通性、稳定性与延续性。由此可见,色彩在人们的生活中可以作为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符号,具有标志和传播的多种功用。由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气息,因此色彩的象征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绿色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杂色,绿衣常用来比喻成地位低贱,古人一旦犯罪,就被罚裹绿色头巾,然而,随着人们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文化氛围的不断深化,绿色更多被用来作为森林的颜色,象征着自然、平衡、正常、绿化、环保与生长,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绿色都与植物有关,而又成为春季万物复苏、青春、清新、繁育和希望的象征,因此,中国邮政也将绿色作为识别色。由于紫色在早期的获取成本非常高,必须通过动物的分泌物来进行加工和印染,因此,紫色具有一定神秘感,同时也象征着高贵和庄重,在古罗马时期,高级教士、行政长官和军事领袖常穿着紫衣,希腊时代,只有国王可着紫色服装。如今,仍有许多女性更加青睐于紫色,这是色彩的心理感性因素所造成的,女性对紫色的心理作用,导致紫色成为一种女性的代表色,在男士的日常生活用品中难以出现。

3、色彩情感的艺术设计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需要充分考虑色彩的心理情感因素,从年龄角度而言,幼年儿童更加倾向于纯色和暖色调,随着年龄的增长,混色和冷色调应该更多的使用在表现成人的艺术作品中;从性格角度而言,感情丰富、直率外向的人大都喜欢纯度较高的暖色,因此,我们也可以将人的性格分为暖色型与冷色型;从教育程度的角度考虑,教育程度高的人喜欢淡雅的色彩以冲淡接收到的过多信息,偏爱雅致。除此之外,性别、地区等因素也是色彩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范畴,色彩心理学与艺术设计紧密联系能够更加准确和突出的表现艺术张力。

三、结束语

如今,色彩的研究更多的偏重于其艺术性,这涉及包括生理、设计、美学、艺术等在内的多个学科,本文从色彩心理学和艺术表现的角度对色彩的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较为全面地看待和认识色彩心理学,总结色彩心理的规律,对色彩心理学理论与艺术设计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有关心理学的论文例文 篇四

《教育心理学问题策略探讨》

【摘 要】 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的特征、问题以及策略进行了探讨。对提升教育心理学发展水平,优化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心理学的持续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问题 策略

由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较为复杂。对象为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不仅探讨教师以及学生的心理活动,同时分析两者交往实践阶段中形成的心理现象。该类复杂性令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具备一定难度以及局限性,基于认知过程的发展提升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积累,方能丰富经验,实现从零散到细化。全面的发展,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清晰的掌握了解,因而导致教育心理学系统需要逐步的完善与发展。

1 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1.1 未来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将更加综合化。教育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特点,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可能会把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合起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形成一套真正适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综合化方法,以促进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2 研究对象:整体的身心统一的人。人本主义加盟到教育心理学中,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加工者、一个学习者,更重要的是一个充满需要、富于潜能、具有社会性品质的完整的人。这样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高效化问题,而且要研究如何使人的人格健全发展,要拥有发达智力的同时保证其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咨询和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研究整体的身心统一的学生主体是未来教育心理学的艰巨任务。

2 教育心理学的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充分契合学生心理需求、性格特征,应用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纵观当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没有体现良好的系统性与整体性,无法创建良好范式,实践教学没能注重人本特性,而是较多的仿照自然科学、基础以及应用研究没能良好的结合、无法全面注重本土研究等。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呈现出一定的多样复杂状态,各类统一心理状况被划分为便于管控以及实验的单元,研究方仅能各自为政,较少进行联系。同时相关课题的分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虽然学科的发展进步仰仗于多样性,然而,由于教育心理学欠缺统一核心,因而对其持续发展形成了不良影响。发展时期环境的不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式形成了更迭影响,进而令其关注度形成变化,各类教育心理学的不同内容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心理学采用实证探究以及现象分析方式,进行人们心理活动研究阶段中,始终包含研究人同对象之间呈现的主观差异,因此该类人性特点并非自然科学物性,实践教学则不应较多的模仿其研究手段,对人们的复杂关系有所忽略。应依据人们的行为表现,真正的明确意识与动机,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 教育心理学科学策略

3.1 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探究教育心理学变化更新,其内容系统显现出更加集成综合的特征。因此实践教学中应明确科学的发展原则,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同时应就教育对象的核心特征以及现实需求,在确保学科主干思想的基础上,灵活科学的优选心理学教学内容。其内容系统不仅应包含共性,同时应考量学生现实需求,显现差异以及对象性特点。内容系统应在发展以及可靠层面探寻平衡点。教育系统较为复杂,人们对其规律的研究呈现出与时俱进性,因此其内容体系应持续更新。再者,教育为可靠稳定发展系统,教育目标、各类要素、理论均较为稳定,因此教育心理学系统应确保科学稳定性。教师应树立良好的整合观念,明确学科属性、历史背景、发展特征、不同理论派别。同时,应明确科学心理学学习规律与实践方式,做好教学内容环节的规划、明确实践策略,创新实践方式。另外,应探讨教学环节的相互制约影响,明确个体差异,注重家庭、社会、班集体的丰富因素影响,探究美育、健康、品德等丰富心理要素,进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

3.2 教育心理学优化关系处理。教育心理学的优质发展应做好定性以及定量研究,利用自然科学手段,确保研究问题以及所得结论的真实性、代表性。同时,应由不同视角明确个体以及社会现象,应基于现象真实情境,研究现象的轮廓。还应明确实验以及史论相互关系,教育心理学教学实践中,实验研究为针对教育现象进行合理的观察分析。教育学为重要的科学门类,其实验研究尤为重要。同时理论研究、史论研究必不可少。因此,前者应基于后者为核心基础,后者则应为前者的发展升华。

3.3 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新时期,全民关注素质教育,教育心理学也应发挥自身生命活力,基于教育实践以及发展改革,科学研究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应注重学生个性特征,明确其与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同时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丰富知识学习探讨,注重学生的规范科学学习以及社会性发展,并应关注教学有效性,探讨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关注教师的内涵素质,并促进其实现专业发展。

总之,纵观教育心理学实践发展阶段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明确问题存在的根源、基于整合观点创建优质教育心理学内容系统、实现教育心理学各类关系的有效处理,基于素质教育明确学科研究导向,方能真正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激发教育心理学内涵优势,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艰苦奋进的优质品格,关注个性培养,进而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嘉芮。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3(08):218~219

2 __专。教育心理学在我国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9):12~13

心理学论文 篇五

1、单身现象的案例解析

1.1、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单身

某女,33岁,知识女性,学时曾经有一个富裕的男友,各方面都不错,因为自己坚持读研,不愿结婚,最终两人选择分手。参加工作后,也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些朋友,可是自己总觉得不适合,要不条件不高,要不素质不行,比自己的前男友差多了。加上自己工作比较忙,这样拖来拖去,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就蹉跎了,一转眼已经三十多岁的了,自己还是单身。在这类案例中,我们看到个体的人格类型倾向于完美主义,追求完美的近义词叫过分挑剔,总是不满意,总是患得患失。这类人格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活在自我世界与标准中,当外在的客观条件发生改变时,我们内心的标准还没有改变,还在跟以前比较。就象很多优秀的单身一样,总是以自己年轻时候的标准去选择,不愿意面对现实。

1.2、维持亲密关系的能力欠缺导致单身

某男,今年33岁,10年前大学毕业后留在重庆某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现在是公司主管。因为幽默风趣、口才俱佳,他像一只花蝴蝶般穿行于艳丽的花丛中,周旋于许多优秀的单身女性之间并游刃有余而自动选择保持单身的状态。他的心声是———“我有很多女朋友,每一个都有各自的优点,也各有缺点。我就是享受她们的优点。他对这种幸福生活乐此不彼,不愿意选择一颗树木而失去一片森林。在这类案例中,个体不愿意走进婚姻建立一个稳定的亲密关系。恋爱讲感觉,婚姻是相处,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讲的“花心男”,不愿意走进婚姻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特别是80后的独身子女占多,在成长过程中挫折的训练与经历少,很多人的内心还没有担当与面对的勇气。其实在表面的光鲜背后,内心深处还是比较孤独的,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也不愿意去付出与行动。

1.3、对婚姻的恐惧导致单身

某女,34岁,公务员,她在20出头的时候也曾经有个很相爱的对象,在快要谈婚论嫁的时候,因为恐婚选择了分手。她说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我对婚姻有种恐惧感。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为了一点小事都会吵得鸡犬不宁。在我12岁的时候他们离婚了,妈妈一直在我面前说父亲的各种不好,这让我从小就对婚姻有些排斥。后来也谈过好几个男朋友,但没有一个能让我对婚姻产生憧憬感。我并不是玩弄感情,每次恋爱都陷得很深,但当对方提出结婚时,我就不由自主地后退,并强烈反对。最终,我和他们都一一分开了,每到过年过节看到别人的阖家团圆更映衬着自己的冷清凄凉,心里也很不好受。另一位女士,今年40岁,26岁结的婚,婚后两人经常为一些小事吵架,这种状态持续4年后,两人终于结束了婚姻,离婚的时候坚信是老公的错。过了不久,谈了一个男朋友,两人好了一段时间,后又因为性格原因分手了。何女士很伤心,怎么自己命这么不好,尽是遇到些不好的人。自己都是正确的,没有错,可受伤的总是自己。这两类情况均为婚姻恐惧症。主要是对婚后生活相处的担心害怕,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离婚的经历让她有了“家庭是要分裂的”,“两性关系是不可靠的”等诸多来自原生家庭的决断,让她很害怕重新导演父母的悲剧。第二是自己情感创伤的经历导致。婚姻可以让人变成天使,也可以让人成为魔鬼。一段创伤的经历有时让人很难忘记,有的直到终身,因为情感的创伤是最深的。也许婚姻是美好的,可是如果再受伤,自己宁可不要这份美好,宁可孤单寂寞,这是大多数人的心声。第三是对于婚姻中问题的出现,没有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处理,过分强调对与错,过分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婚姻,这样,自己总是没有错。可是,也许你都是对的,你赢得了道理却输了感情。所以婚姻不是过分讲对错的地方。四是对婚姻动机的害怕。这主要是针对条件好的男女,担心对方是冲着自己的物质与金钱来的。因为这种情况不少,所以财富变成一种负担,财富成为一种罪过。

2、对单身人群的建议

单身之所以成为一个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现象,说明单身现象不适合社会主流文化,也不适合人性的需要。从人字来看,就需要两个人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撑。特别是在中国人眼里,结婚是人生的必须,有一个家。单身代表一种残缺,单个人不成为一个家。要解决单身问题,让单身不成为一个问题,个人认为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2.1、合理单身合理单身主要针对不想结婚,但又迫于外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找一个人在一起,甚至出现过年租男友女友回家的现象。很多人就是这样,自己并不喜欢,可是没办法,这样违背自己意愿的告别单身其实是一种痛苦。所以社会也需要能接纳单身一族,给他们这个群体一个空间,特别是一个理解的空间、成长的空间。现在单身的人越来越多,其实大家也慢慢接受了。只是做为单身人自己,要有这种观念,单身也是合理的,单身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不要有更多的内心冲突,不要觉得单身就是失败的代名词。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经历过了,一个人的生活也很好,就坚持下去吧。过分在意别人,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

2.2、成长单身找到一个爱的人,走向婚姻与家庭,是每一个人的梦想。所以大多数单身是结婚前的一个准备阶段,既然是准备阶段,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物质条件上的准备;二是要不断地成长自己、完善个性,心理上准备。这里分为三个层面的人群:一是未婚的年轻人;二是选择有冲突的大龄青年;三是对于婚姻恐惧的男女。———对于未婚的年轻人,首先面临的是生存与创业,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这个时间段的主要精力就是创业与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方面为

进入婚姻创造了基本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自己的人格相对成熟,目标相对清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选择什么,这样进入婚姻就不会盲目和盲从。不要利用婚姻走所谓的成功捷径,到最终你还是要重头再来。也不要过分抱怨社会对物质的需求,过分愤恨社会的价值取向,从我做起,不要乞求别人标准的降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同时,要在单身阶段做好婚姻家庭方面知识的学习,需要对未来的家庭角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适应,这方面我们以前的老师没有教过,所以要去学习。

———对于选择有冲突的大龄青年,之所以迟迟没有结婚,一方面是因为创业错过了最佳时间,另一方面是内心完美的个性。所以呢,我们需要回到现实中,创业给我们带来了事业的成功,也让我们更加成熟,我们今天的选择为时并不晚。关键是对待选择的态度,现在的社会选择太多,如果你心中坚持更好,你永远找不到最好的。所以这不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自我人格的成长过程。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抛弃的过程,看看自己完美追求的背后是什么,在意什么。看看自己是选择成功的婚姻还是选择成功的伴侣,为什么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不适合。如果是选择对方,则忽视自己;如果是选择婚姻,则会把两个人放在婚姻之中。当然还有逃避的个性,不敢去承担。这种个性的人在心理发展阶段还处于一种儿童的状态,以儿童的心态、成人的身体与人交往,这也是需要成长的。当你成长了,你的选择答案自动呈现;当你成长了,幸福就会向你招手,不在乎你有多少岁。六十岁,你还可以找到自己理想的爱人。

———对于婚姻恐惧,如果是在原生家庭中感觉到的,则需要从内心潜意识去修复,要重构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当你的思维观点是负性的,你会收集所有证据去证明你观点的正确性,这叫注意力等于结果。对于在婚姻中有过创伤经历的男女,痛苦让人难受,但不是沉迷于痛苦,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去面对痛苦。痛苦是人生的财富,没有体验过痛苦怎么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呢!痛苦会让我们去反思自己,在反思的过程中去明白。要去觉察自己,要增强自己内心的承受力,要降低对婚姻的预期,要增加内在的安全感。而不是抱怨,不是一直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当你以受害者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人都是可怕的,不安全的。对于条件好的男女,不要过分去怀疑别人跟你接触的动机,自我保护不要太强。因为我们的婚姻法已经对我们的财富进行了保护,你需要以一种平常心、平等的方式去交往。同时,我们每个人都要合理看待婚前婚后的变化,合理看待恋爱与婚姻的区别,恋爱是感觉的。舞蹈,婚姻是相处的艺术。当你了解了,你就会有接受差异的心理准备,并做出合理的心理调整。

2.3、快乐单身大家谈论得多的单身一般都有特指,主要是指要结婚而没有结婚的人,或者离婚没有再婚的人,年轻人不在此列。作为已在单身状态下的男女,每个人赋于这个词的意义不同,感受会有不同。自由、潇洒、可以随性而为等,我们感受到的是积极向上、阳光;孤单、孤寂、无依无靠等,我们感受到的是消极的情绪。怎么样去感觉,取决于个人心态。不想结婚的,就享受独身的快乐,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高品质去享受。以后准备结婚,首先也要让自己快乐起来,自己给自己力量,而不是希望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未来那个人身上。因为一个人只有自己快乐,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才能给婚姻中的两个人带来快乐。如果你还带着创伤,希望通过新的婚姻来医治,这本身就不公平。所以,离婚的男女最好不要在过短的时间内进入一段新的恋情,更要慎重闪婚,因为这个时候还处于不理智的状态。好好思考一下,修复好自己的内心再去对生活重新作出选择,才是对自己和别人都负责的态度。

3、结语

单身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状态和阶段,没有好与坏的分别,也没有对与错的划分,重要的是个体对此状态的自我接纳如何。如果自我能够很好地接受单身的生活状态,单身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如果自我对单身状态存在内心冲突,则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内心,提升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心理学论文 篇六

【摘要】

笔者对设计心理学课程进行了研究,根据我国当前工业设计现状,论述了设计心理学教学现状,提出了与此对应的改革策略,希望有利于推动设计心理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改革;新探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产品的使用功能,而重视产品能够带给人的心理与精神感受。当前产品设计要求做到“以人为本”,表明产品设计要与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设计心理学就是在充分研究消费者心理的基础上,为消费者设计真正需求的产品,达到顾客的满意。

1.设计心理学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就是利用现代化手段为用户提供设计服务的过程,设计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知识,将人们的需求体现在产品设计中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人们的设计心理,以及用户在使用产品中的心理反应,再推动设计的创新,最终使产品设计与用户心理相适应。工业设计力求达到消费者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满意,要求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

2.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2.1不重视

主要有下面这些表现:第一,设计学院没有重视此门课程的设置,虽然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但学时设置过少,导致设计心理学教学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第二,授课教师没有认识到设计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很多教师认为此门课程需要讲解过多内容,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工作热情。第三,很多学生认为设计心理学课程对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没有帮助,过于强调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在电脑制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导致设计心理学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2.2授课方式陈旧

很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一味应用灌输式讲解法,由于学习内容缺乏吸引力,因此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有的年轻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不能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演示文件的速度过快,很多学生还没有理解就已进入下一部分的学习,收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2.3不能联系实际活动

学习设计心理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实际设计能力,如果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不能有效应用设计心理学知识,那么学习这些知识就是徒劳的。当前设计心理学的学习与实际设计相分离,很多学生参加设计工作后不能合理应用心理学知识,只是依据自己的想象开展设计活动,将用户的需求置于不顾,设计工作徒劳无功。

3.改革设计心理学课程的意义

3.1引起人们重视

要求设计学院、教师、学生都要意识到设计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只有掌握丰富的设计心理学知识才能在实际设计工作中游刃有余,才能满足用户的心理与生理双重需求,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2提高教师素质

第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第二,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授课方式。第三,教师间要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3.3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当前课程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能力,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要应该做好下面这些工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当堂理论知识,研究理论知识包涵的意义;支持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用户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4.改革设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措施

(1)设计学院要增加设计心理学的授课学时,积极宣传学习设计心理学的意义,引起教师与学生的高度重视。只有学校重视设计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引起学生的普遍关注。

(2)聘用高素质教师。要求教师牢固掌握设计心理学知识,深入理解此门课程的详细内容,在实际授课中才能做到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3)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要求教师在讲解中多讲解真实案例,如教材中涉及的“门的开关设计”,重视体现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人在实施“推”与“拉”的动作时,只依靠门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就能潜意识地做出上述动作。可以就此类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5.总结

总之,笔者从事设计心理学教学工作多年,上面指出了设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对应的改革措施。要明确设计心理学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指导学生切实掌握丰富的设计心理学知识,才能及时感受到客户的需求,为客户设计出满意的产品。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6篇《心理学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建筑法规论文(最新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