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论文【精选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案例分析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案例分析论文 篇一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
《www.1126888.com》1.悍马品牌的视觉图象
悍马的品牌形象,是极具美国主义精神的。悍马所标榜的不是一般欧洲房车的舒适,不是一般日本汽车的节能,它具有美国车的强悍的外观,而更重要的是,它所倡导的美国主义一一自由、活力、爱国主义以及其强大的高性能。下面主要从悍马的三集广告图片中做视觉图象的分析,得出悍马此一形象如何通过视觉图象做出其内涵的美国精神。
从悍马的第一集系列广告(如图1)中,几乎没有像普通汽车广告那样,用对车辆的外观及内饰的超大写真来对车做宣传,也没有像一些强调汽车的功能或速度的构图,更没有故作煽情的文字叙述。悍马汽车的这一集广告中,车辆在构图中的占位是非常的小,几乎对想看清楚的悍马这车型的受众来说有点残酷,它的图象设计者仿佛根本没有准备让你看清楚这辆车的车型。和它的占位相比,图片中更大的一部分是辽阔的场景,在这天高地阔的空间中,就只有这一辆悍马,它表现出的震撼,比普通汽车广告更甚。和无边辽阔的野外中,它的位置之小,显示出巨大的动力以及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选购者,如果没有强大的性能作为支撑,是根本无法提供其安全感,更者的是,当选购悍马的同时,选购者不单购买了一件交通工具,而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
在悍马的第二集广告图片中(如图2),它的图象并没有放弃第一集中的对于天高地阔的自由奔放的美国精神,续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强调出悍马汽车的高性能多用途。这一集广告中,它的图象与20世纪的艺术流派立体派的方法一致,其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广告按照一个固定视点构图的规则,用二维的形式来表现三维物象,即力图在一个平面上展示物体的各个方面。这样的广告图片中,作为受众看到的已经不想一辆车,而是一个巨大的机械物,它已经具有了除汽车外的其他机械功能,其霸气的一面充分展示,也是为其高性能多用途做了完美的视觉形象塑造。
而在悍马第三集的广告图片(如图3)中,是三集里唯一一集可以让受众清清楚楚地看到悍马汽车的外型。这一集广告图片中,仍然是继承了前两集对于背景的选用,仍是天高地阔的空间。在纯天蓝的色调中,选用了一辆鲜艳的黄色系列的外观车色,在两互补色中更突出了悍马的外型。而从图片所选取的角度,底角度、广角镜的运用,使悍马的车型显得巨大而张狂。
悍马这三个系列的广告中,贯穿其中的始终是其形而上的美国精神,没有从车辆的本身做太多的特写,而是在其广告中通过视觉图象的符号树立其形象。让受众通过其视觉图象接受更多起精神上的传播。这系列广告做出了,让受众先从精神上确立品牌形象,怀着对这一品牌通过传播给受众的,在受众心目中以确立的信念,再回观这一车,其起到的作用是双重分量的。悍马这三系列广告的成功之处正在此,先确立其品牌的内在精神,让受众在选择车辆时首先想到其精神所在,再加上一定的质量性能,便是悍马这一品牌的特性。
2.悍马品牌的视觉传播
在理解悍马这一品牌的传播过程中,首先要确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理由:传播适应理论(CAT)。首先,从悍马品牌传播的社会心理状态而言,需要确立的是,悍马这一品牌是美国本土性的一个品牌。从它的产生,它是美国军方所使用的一种特殊军用汽车,后来在改进后变成民用汽车。正如在美国人心目中,看到购买悍马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知道其政治主张并认为其是爱国主义分子。
在美国这一社会中,社会结构是呈现榄型的,上层的下层的人数基本偏少,社会中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美国的消费中坚是中产阶级,悍马的品牌传播目的与注重对方也就非常明显了,其传播目的当然就是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而受众的目标层,锁定在了拥有庞大消费力量的中产阶层。只要目标对准了中产阶层,其实就是对准了所有拥有购买能力的社会阶层。
而悍马的社会语言策略、行为与技巧、标记与归因便在其投放的广告中得以说明。悍马选择的传播手段之一,也是影响范围最广的方式广告,便用了许多视觉图象作为载体。在美国这样一个生活节奏快、信息量大的快餐型社会,而且其目标受众是中产阶级,而非学者、欧洲似贵族,选择用视觉图象为载体,是最可行的方法。作为主要载体的广告图象,它选取的方式是用形而上的精神作为主要的入导方式,结合其品牌所在的社会,便起到了非凡的成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美国形象。
3.跨文化传播理论
悍马这一品牌到中国后,这一品牌的受众、消费层、精神内涵都发生相当的改变。悍马品牌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投放广告,但并不为国人所陌生,尤其与富豪阶层,更是对此顶礼膜拜。悍马不再是中产阶级所能消费起的,它所象征的也不再是美国精神。它已经是富豪阶层用于显示身价的工具之一,是否具有内在精神已经高性能多用途无所谓。对于悍马H3这款车来说,中国人买车的经济负担是美国人买车经济负担的13334/80=167倍。在如此高负担的情况下,中国人对于购买悍马这品牌的车仍然热衷。这是通过何种传播途径得到的效果。
首先,所有传播活动都合有某种程度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在美国与中国这样两个文化差异大的文化体系中,在美国到中国的传播中已经首先起到了传播变化。悍马品牌的本士性代表美国文化,而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非相关性,就是造就这一传播发生调整的原因。
文化不是独立于社会状况,而物质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双向的。但就考虑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上,其物质基础也不能作为忽略的部分。传播时的物质环境对传播误差的影响,也解释了悍马从美国文化到中国文化中出现的误差。美国似的霸权主义已经事实存在,中国与美国之间的文化实力、文化接触等,已经渗透的如此不均。当环境对传播的一方有利,或传播的一方势力较强,则另一方就会感到调整的压力。传播者的调整越多,其文化理念的变化越大。故此,悍马汽车的品牌定位从本士性到中国的本地性就发生了相当的变化。
其次,在中国国内悍马品牌的传播模式是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模式所传播的。悍马品牌在中国没有投放任何的广告,而购买者或者说知道其品牌的人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呢?
案例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问题;运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在许多高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财务报告分析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理论阐述过多,实际分析内容少,可操作性不强;尤其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案例内容过多,缺乏层次,重点不好把握,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案例教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从高职高专财务报告分析案例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多年案例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加强财务报告分析案例教学、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进行有益的探讨和研究。
一、财务报告分析案例教学现存的问题
1.案例本身方面,质量不高。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案例资料的质量,目前我国财务报告分析案例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理论阐述内容多,实际分析内容少,操作性不强。很多案例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等刊物上的内容,没有根据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特点,进行整理、加工,不利于学生分析探究。第二,案例内容过多,重点不好把握,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综合性案例较多,针对课程知识点,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某一侧面的案例较少。综合案例,内容庞杂,存在多个知识点的交叉,一个案例篇幅长达几十页,学生看后,不知所云,教师用几周课才能讲完。第三,案例内容形式单一,缺乏应用性。现有财务报告分析案例以反面案例居多,正面案例较少,实际上反面案例都是企业在极其特殊情况下的一个个案,不具有普遍性。比如蓝田、琼民源、红光实业、郑百文等造假案例。另外财务报告分析的案例往往只涉及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与管理学、法律、金融等方面知识结合不够紧密。第四,案例内容设计不科学,没有针对性,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内容。现有的很多案例是过去教学例题改变或教师随意编造,缺乏真实感,即使学生学习了此案例仍不能掌握财务报告分析的实际操作;有的案例和教学目标结合不紧密,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有的案例为外国公司的财务报告分析案例,不符合我国的实际,不利于学生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2.教师讲授方面,能力不足。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担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实践,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不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不能够从大量的资料运用相关的知识选择出恰当的案例用于实际教学。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缺少案例教学的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能够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课程与《管理学》、《税法》、《经济法》等课程的知识知识点融会贯通。由于教师不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广博的知识面,从而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
3.学生参与方面,积极性不高。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角,要求学生能够以案例中的“身份”去观察与思考案例中的问题,鉴于目前财务报告分析质量不高,案例是过去例题的变形,或者案例内容多且陈旧和专业结合不紧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另一方面,任课教师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吃透案例内容,只是照本宣科,例子加理论的简单描述,启发、引导的能力不强,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更有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上不愿意放弃“主角”,以“我”为中心”,不给学生针对案例提供的资料充分思考、讨论,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预期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财务报告分析的应用
1.组织恰当的案例,精心做好案例准备工作。财务报表分析是对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活动的分析,财务报告分析案例是会计实践活动的真实再现,绝不可虚构。因此,财务报分析案例首先要具有真实性,只有案例具有真实性,学生才能够以案例中的“身份”去思考问题,有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更好地理解案例。一般应选择我国上市公司实际发生的案例,同时要求案例要多样性,既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等经济活动某一方面单项的案例,又要有反映企业全面活动的综合案例,通过单项案例使学生掌握相关分析技能的同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综合案例使学生系统掌握财务报告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其次是可读性。可读性是提高学生学生兴趣的基础,因此,必须对报刊杂志及网络案例进行认真筛选、改编,语言表达要简练,适应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较差的需要。最后案例要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角,只有案例与学生能力适当,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案例教学的环节当中。因此,对比较复杂的案例,要精简内容,最好能适应两节课教学需要,使学生容易把握重点,利于对案情的消化、吸收,使案例教学取得实效。
2.积极引导,巧妙控制,组织案例实施。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在组织案例教学时,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财务报告分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国家的宏观政策、行业背景对企业的影响。笔者在案例教学的进程中,首先要求学生事先查阅有关资料,熟悉案例背景资料,了解国家有关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其次组织案例讨论,对于单项案例,采用教师提问与学生自由发言相结合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于综合案例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讨论、分析解答问题。同时,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提示,准确把握整体脉络和方向,克服冷场、离题和无谓争论,针对不同结论给予准确点评,避免学生因案例讨论的不同结论得出错误的判断以致对问题的分析陷入歧途。
3.科学评定案例课成绩,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考核方式的选择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考核方式应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将学生在案例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纳入形成考核范围,把平时的课堂讨论、发言情况与财务分析报告的撰写相结合。提高案例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案例成绩由学生代表和老师评分组成。案例分析报告,要求文字与图表相结合,图文并茂,以加深对财务报告分析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有较强的综合的素质,具有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财务报告分析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都比较强的综合性课程。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案例教学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对管理学、统计、税法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同时,还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能够运用相关的知识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适当的案例用于实际教学。因此,应当选派合适的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必要时可选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的实务界人员进行案例教学。
2.教师要具备调动学生积极性,完成好课堂教学的任务。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具有启发、引导的能力,要有周详的计划、幽默的语言和敏捷的思维,在学生发生争执时能够运用一定的技巧结束争论,继续讨论。同时还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越俎代庖,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
3.案例教学与《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适应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说教学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教学。财务报告分析是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重要指标进行分析与评价,将大量的财务报表数据转化为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是连接财务报告的使用者的桥梁和纽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很强的一门应用性学科。这就决定《财务报告分析》课程的教学,借助典型案例的讨论、讲解,让学生真正体会运用财务分析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感受,因此,《财务报告分析》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
四、结论与启示
作为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是完美无缺的,不能过于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而一味贬低传统教学。因为案例分析是在学生掌握大量理论知识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财务报告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分析方法技巧讲授,仍然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讲案例不讲理论,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不应过于强调案例作用而忽视了其不足。其次,案例教学应和课程相适应,非所有的课程都能适应案例教学,只有那些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才适合案例教学,不能为“赶时髦”而对所有课程进行案例教学。最后,案例教学要与学生相适应,案例的形式、内容、复杂程度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总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方式,我们应当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教师、课程、学生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式地进行案例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于楣,白琳.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81~84
[2]吴小红.高职管理困境教学中如何应用案例教学法.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96~98
[3]闫双力.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
2010(1)
法律案例分析论文 篇三
世界一体化的趋势给我国的法学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基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法学教育,所以有不少学者呼吁重视对判例法的研究,强调在高校法学教学中采取案例分析法,着重培养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理解及实际操作、运用法律的能力,这对我国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及教学改革非常必要。因此,本文拟就案例分析法做一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有所裨益。
一、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之反思
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一边听一边记笔记,手忙脚乱,作为对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道的秉承,其与中小学 “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本质并无差异。其中课程的讲授也主要是“注释法学”,围绕法律概念展开;法学教育被当作真理的传授,而非激发怀疑和批判精神。
这种以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为主的课堂讲授法,过于强调教师对法学知识、法学原理的单方面宣讲和灌输,在教学关系中教师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相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他们被动地、策略式地听课和记笔记,参与教学互动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很少,因此其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探索竟是没有被调动起来。久而久之,这种“教唆式”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养成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期待教师的讲解和答案;学生的课外学习往往也以课堂笔记中考试的重点内容为中心来展开,从事策略式学习,于是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便难以真正养成。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案例分析法”之评析
高等法学教育是以培养大多数法学应用型实务人才和少数研究型理论人才为目标,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实现法律的传播,实现依法治国,实现用法执事,实现法律变革;通过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实现法律理论研究,针对法律实践研究其变革。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类法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学教学方法必须做出相应地改善。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两种教学方法的发展和运用与两大法系的教育制度和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把案例看作是一种可以从中阐明法律理念的、经过推理归纳的原始经验材料,认为研究法律要寻根溯源,而法律的源头就是已经判决生效的案例汇编,由此导致案例分析的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近年来在英美法系虽也受到一些批评,但其具有的明显优点是应该正视的。运用此方法有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技巧。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在性质上属于一般的学科教育,将法律作为一门科学来教导学生,而非美国式的法律职业教学。与美国法律院系学生在入学第一天就阅读案例,并且注重案例事实的情况不同,大陆法系国家的学生首先要对整个法律制度的结构加以系统学习。大陆法系的教学方法是成文法原理的自然派生物,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则比较抽象,体系严密,结构完整。与此相适应,其教学也注重对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加以阐释分析。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注重对法律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推导。所培养的学生理论功底扎实,基础知识全面,研究能力较强,但欠缺法律实务技巧。
在英美法系国家,“案例分析法”实质上应称为“判例教学法”,因为英美法系国家是实行判例法的。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的法学教育中,这种教学方法照搬不得。因为我国不是实行判例法的国家,我国的法学教育也不是大学毕业后的职业教育,法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国家相关制度的差异使得此种方法的移植不具备条件,因而不可采取“拿来主义”。
我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差别较大,而与大陆法系接近,因此我国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也以讲授方法为基本形式。此方法单一死板,缺少师生之间的反馈和交流,对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不够。因此,人们将目光更多地转向了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但因我国的法律教育制度与法律制度本身的特点,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是无法照搬的。比如美国的法学教育是一种大学后的专业教育,学生的来源和构成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法律教育主要是在高中起点的生源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尚不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没有打下法学理论基础的功底,直接运用案例分析法导入教学内容是根本无法完成教学内容的。中国没有判例法制度,在讲授有关法学课程时,有的教师也讲一些案例,但这是为了证实所讲原理的正确性,是为了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分析法。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对于法的精神和法律理论的总结、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实际运用的教育。因此讲授方法是真正能使我们这样的成文法国家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的有效方法,它能使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充分阐述法的思想和精神,让学生面对面地聆听教师的思想和观点,并能在课间与教师进行交流。课堂讲授存在的问题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且人们对这一方法的掌握不力、运用不当,或者说这一方法是一种运行空间较大,故相对较难掌握的教学方法。
三、“改进的案例分析法”之展开
法学课程(理论法学除外)的实践性很强,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纸上谈兵”。为此就要对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传统的案例分析法”的基础上,实行“改进的案例分析法”,即在每门课程的授课总学时中,单独拿出1/4左右或更多的学时,在法学理论环节讲完后,另行安排案例分析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而不是上课时讲一些证实理论的案例。因为只有系统学习完法律理论后,才能全面分析案情,才能更接近于实战。实行此种教学方法,教师要预先把案例材料交给学生,让学生预先了解案情并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在学生有了一定准备后,教师对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以此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学知识、法学理论以及对法的应用、操作技巧。除此之外,还要采用模拟法庭、庭审旁听等实践环节教学,以使学生学会法的使用、操作技巧。模拟法庭主要是操练学生的实战演习能力,庭审旁听是要学生看别人怎么做,以吸收他人在庭审中的经验和教训。
由于案例、模拟法庭、庭审旁听既涉及实体法,又涉及程序法,所以要求教师既要懂实体法,又要懂程序法,而且讲解时也要实体法、程序法都要讲,这样才有真实感,才能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实施案例分析必须具备小班授课的客观条件。目前,我国有些法学院系的招生数很大,大多每班30人左右,往往采取多班合并上课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案例分析是很困难的,即便勉强为之,效果也不理想。因而实施案例分析必须实行小班授课。
由于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占用了约1/4左右的课时,理论讲授的课时被压缩,这就对讲授法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任课教师对所授法学课程全面熟悉、理解和掌握,熟悉该门课古今中外的理论观点,掌握该门课的理论前沿,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这样讲起来才能有理论、有实践、有广度、有深度,学生愿意听,听后记得深、记得牢。此外,为了加快课程进度,教师最好使用多媒体教学,节省板书等时间,以使在单位时间内给学生以大量的信息,保质保量地完成所教法学课程的理论讲授。
四、“改进的案例分析法”之现实意义
案例分析法是教师利用案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使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法。它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法学人才,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具体来说案例分析在法学教学中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案例分析补充了教材内容,丰富了课本知识。法学学科除了实践性很强,理论性也很强,教师如果也是用理论讲理论,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并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加入相关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案例,学生易于具体地、感性地牢固掌握有关知识。
第二,案例分析法能把过去传统的“重教轻学”的教学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活泼,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案例分析法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模拟实践机会,案例学习的最后结果往往是要找到解决法律问题的一个或一套方案,学生为了得到这样的答案,就会认真分析案情,找到法律上的争议点,搜索出相关的法规,确定应适用的法律,最后做出终结性的判断,并概括提炼出自己的基本意见。课堂讨论时,学生如同律师在法庭上辩论那样,陈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了充分法律化的思维操练,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第四,案例分析法也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由于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生动形象的案例学习,学生听课的兴趣盎然。加之与学生共同讨论,对教师来说,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不再是一种精神负担,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享受。有时课堂讨论还不够,课后会有学生主动找到教师讨论,这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法律案例分析论文 篇四
案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许多冠以“案例”的教学过于追求形式。法学教育实践反复强调技能培养诉求,却忽视技能培养的内在架构,即忽视法律技能与法律思维、法律方法的内在联系:法律思维是内在的、隐蔽的;法律方法是法律思维转化为法律技能的方法依赖。法律思维指导法律方法,法律方法践行、强化法律思维。因此,法律技能是法律思维与法律方法共同作用结果的外在表现。当前案例教学须重视法律技能的内部构造,皈依法律思维,尤其应重视法律方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法律技能是在法律思维引导下,运用法律方法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总称。“法律思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思维形式……它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要为案件判决找出合乎法律的行动方案。”基于法律技能形成的内部结构,突出案例教学中法律方法的教学比重能同时关照法律思维和法律技能教学的需求。目前,多数本科法学院重视法律方法的理论教学,开设《法律逻辑学》、《法学方法论》等课程。但是,法律方法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呈分隔状态,即法科学生法律方法的自觉运用意识薄弱。例如:张男和李女在一审离婚判决未生效期间,张男威胁李女若不与其发生性关系将殴打李女正在读高三的弟弟。李女哀求无果,担心弟弟的人生安全和学业,遂与张男发生性关系。问张男的行为是否构成罪?学生案例分析过程可简述为:A.确定案件事实基本符合罪构成要件;B.寻找刑法236条第1款: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C.分析张男、李女夫妻关系不妨碍罪构成,分析张男行为违背李女真实意愿,对李女形成精神强制,构成胁迫事实;D.判断张男构成罪,得出个案具体处理意见。从法律方法的视角,学生案例分析过程每一步都具备法律方法的意义,分别是A.构建小前提;B.发现大前提;C.大、小前提相互靠拢;D.形成法律判断。细究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此法律判断形成过程中缺乏法律方法意识,或者有方法意识,但却呈现潜在、零碎、模糊的特征。学生法律判断形成更多是得益于其自身具有的法感和对他人(主要是教师)行为的模仿。因此,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律方法自觉意识:缺乏从方法维度认识、分析案例,并主动建构行为策略,形成法律判断的能力。法感和行为模仿能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常见的简单案例,但面对疑难、陌生案例时,学生极易陷入慌乱,甚至自觉或不自觉调动道德、政治意识,形成并阐述案例,偏离法律评价轨道。
本科案例教学中缺乏系统法律方法训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本科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未真正贯彻于教学实践。当前,本科法学职业教育理念已获共识,法学院普遍开展以实践技能培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增加了模拟审判、庭审观摩、法庭辩论、案例教学、法律诊所、社会调查等环节。部分院校的学生从教学改革中获益,法律技能获得实际提高。但更多学院仍旧“形式大于内容”:要么取得一些技能提高成效,但成效与投入明显不成比例;要么是热闹改革形式下的实效缺位,甚至逆向增加学业负担(占用大量时间、精力)。与10年前相比,法学教育体系,包括教材编写模式未发生实质转变。法学教育以知识量传授为中心的格局未彻底打破。因而,案例教学作为法律技能训练的优势未能充分挖掘,冠以案例教学之名开展传统知识讲授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2)案例教学认知存在偏差,教师过于注重案例在法律知识阐述中的工具性价值。案例教学有两个价值层次:一是帮助学生理解、强化法律知识,即案例教学的工具性价值;二是培养学生独立形成法律判断、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即案例教学的独立价值。实践中,教师对案例教学的A价值过于重视,其运用过程表现为:确立教学目标,选定案例,组织讨论,公布答案,实现教学目标(法律知识得到理解或强化)。这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案例教学存在弊端:案例选取简单化、教学注入式、问答表面化、反思空洞化。反之,许多教师忽视案例教学中学生独立法律判断形成能力的系统训练。(3)追求效率下的案例教学内容的随意压缩。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机会被压缩,难以实现充分参与的需求。大班教学、教学内容繁重、教学时间有限等是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同时,案例教学过程随意,普遍存在压缩法律技能训练环节的现象:即教学仅涵盖法律判断形成(大前提、小前提、法律推理等)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在学生案例讨论后(多数情况下未充分讨论),象征性听取学生意见,尔后匆忙公布参考性结论。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稳定的法律技能。
二、案例教学的运用
案例教学能实现法律技能训练日常化的需求。当前案例教学的方向是改变既往教学中的随意压缩,皈依法律思维、法律方法在案例教学中的地位,实现系统提升法律技能的教学目标。案例教学的实现依赖多个环节的相互配合:A法律知识储备(形成前理解);B法律情景创设(选取法律案例);C法律方法运用(构建大小前提、法律推理等)。实践中,法学教师多重视A、B环节,但对C(法律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的训练存在疏漏。事实上,A、B环节是当前法学本科教育的强项,而C环节却显得孱弱。因此,下文以C环节教学实践为例予以阐述。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法律判断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工具)和程序,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不同程序在法律方法上的意义,及其在法律判断形成中的地位。案例分析方法(路径)在教学中确定后需保持相对稳定,即所有案例教学都重复运用该分析工具,以实现技能训练重复践行、直至熟练的需求。以常规案例教学为例(事实与规范相适应或相对适应的案例),案例教学运行过程如下:
(1)识别案件事实,为构建小前提做准备。
任何法律案例均以法律事实(行为或事件)所引起的法律关系的确立、变更或消灭为核心,并由此发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分配的法律辨析。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接触法律案件后,或因案件涉案主体繁多,或案件事实变动因素复杂、或证据种类和数量庞大等,陷入焦躁、迷茫状态,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但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案例分析的能力(理论储备与法律思维),即能够形成案例的前理解。其缺乏的是具体分析方法,即将既有法律知识运用于分析个案的方法。此时,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识别事实,筛选案件材料中的关键因素,缩小法律知识运用范围。基本确定案件(粗略)事实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案例中的法律关系进行梳理(运用图示或表格法),以明确具体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法律关系梳理能帮助学生简化案情,尤其在复杂个案中,法律关系分析图示能帮助学生剔除材料中的干扰元素,明晰分析方向。但是,这时形成的事实认知是不全面的。因为案例事实的最终形成,取决于将来可能够适用于该案件事实的法律规范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一方面取决于判断这已知的事实情境,另一方面取决于对法律规范整体的认知程度。
(2)法律(规范)发现,为建构大前提做准备。
法律仅对社会关系进行普遍规定,不直接涉及解决具体法律问题的规范,适用个案的法律需经规范发现环节完成。但是,法律发现是规范发现,而非某个法条的发现。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寻求规范时须基于规范的要素(假设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全面获取。对法律规范的发现应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寻求规范对应的全部法条(直接查阅法典),并将其标识在对应的法律关系图示中。这样,停留在思维状态的认知行为能够通过文字、图示得到二次反应,以便复习、强化法律知识,梳理分析思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常规案件而言,法律发现存在两种情形:即a直接与案件事实匹配的规范,b与案件事实相对匹配的规范。其中a类型情形存在的可能性较小,它往往要求规则规定十分具体,例如对主体、数量、方法、手段等方面有详细规定,且该规定恰好符合案情。而对b情形,往往需要运用法律解释方法(文义、目的、体系、历史、辩证等)完成。
(3)比较规范与事实,获取大、小前提。
这是规范与个案事实相互靠拢的过程,即将案件事实置于规范涵盖范围之内。一方面,审视经过解释后的规范能否包含案件呈现的具体情形,即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以上文张男是否构成罪为例,此时需分析罪构成主体是否排除具有夫妻关系的当事人。因刑法236条未强调罪构成主体的身份关系,故仅从主体上涵摄仍显单薄。此时,需进一步对规范进行目的解释,将个案事实包含进规范调整范围之内。另一方面,将上述获取的案件事实与规范进行比较,即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案件材料反应的事实用规范所需的法律表达方式进行表述,即阐述张男的行为实质违背李女意愿,侵犯了其性关系自利。此过程的意义是将规范与事实并不直接对应的情形(案例分析中的主要类型)进行比较,以获取法律判断的大小前提。该步骤的完成可能需要反复多次,即规范与事实的不断(多次)靠拢。
(4)形成法律判断。
法律判断的关键是获取大、小前提,但是如何将获取的大、小前提结合个案作出具体裁判也需重视。这是实践法律公平诉求的关键,关涉当事人切身权益。法律判断需结合案情,充分考虑行为人的动机、手段、社会危害等,尽量做到同样的情况同样的处理。法律判断形成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形成文字表述,尤其是对裁判的论证训练可适当加强。
三、结论
案例分析论文格式 篇五
[论文摘要]当前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具有体系成熟但案例不足、教学者重理论兜售而轻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不利学生自主探究等缺陷。导学过程应予以重大变革,实施差异化的真实公司案例导教导学模式,大量开发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的财务分析专题案例和综合案例仓库,推行标准化实训与考核,丰富导学资源,不断引入和探索最新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并调整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将写作、排版、答辩等要素纳入考核体系。
全国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基本上都开设有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该课程有其特殊的目标定位,其目标决定了其基本特点以及改革动因和方向,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如果与其不符或有差距,即是本课程的改革对象,本文着重从目前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入手,围绕这一基本思路展开论述。
一、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全国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基本上都开设有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但教学过程存在的诸多不足值得重视,可大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安排体系成熟统一,但案例不足的缺点明显
各类院校开发的校本教材沿用了多年来基本成熟的模块化编排体系,在顺序上一般先安排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等专题性分析理论方法,后安排综合分析的理论方法,这是很成熟的方法,主张继续沿用。但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这些教材案例比较单一,从头到尾沿用某特定公司的数据,每个专题理论的举例分析都只有一个,显得不够灵活,学生如果换家公司进行分析,往往很不熟悉,捉襟见肘。甚至有些教材编写的各种案例之间前后不统一,往往给后来综合分析的教学带来不便。要使学生达到较好的把握和熟练运用,单靠教材的案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线教师认真收集整理一大批案例,于教学时大量使用,训练学生的分析技能,没有这样的锤炼过程,效果难以显现。一些院校编写了案例与习题册,但遗憾的是,又往往与教材章节模块编排严重不统一,甚至有许多无用或无关的庞大案例,无法真正操作,使学生思路受到干扰,估计编者完全是为了应付项目而草率成就的,其实这类所谓的案例集价值效用非常低。也有一些案例是虚假的数据,属于编者个人闭门杜撰的数据,其与企业实际的情况相差甚远,以这样的假设数字来迎合理论,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
(二)教学过程重理论兜售而轻实际应用
由于务实观念的缺乏和钻研精神的不足,许多从事财务分析的教学者按教材既定编排讲解,时间过多地耗费在按部就班的理论兜售中,没有“实战训练”的意识,显得理论多却无用武之地,既不去收集整理真正企业的各种财务数据,也不会针对特定的实际公司做出有价值的分析结论,失去了本学科的本来价值和意义。教学者至多是编写或者引用一些选择、判断、问答、计算之类的习题进行训练,即使学生做题能力很高,但这样的美丽形式之后,其实质效果往往很差,也是教学者不注重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的重要体现。由于不注重本学科本身意义的思考,过于按传统思路设计课堂,导致学生重计算而轻分析,在数字游戏中逐步迷失了课程的真正方向。
(三)课程教具落后、讲解抽象虚幻,学生很难步步跟进
会计报表本身具有矩阵特点,数据复杂多变,数据关系严格统一,分析需要借助于大量计算加工过程和表格进行,如果单纯运用黑板和粉笔的方式,会消耗许多口舌告知学生的数据定位,浪费许多时间描画各类表格,并且还要使用落后的计算器进行运算,使得课堂效率大为降低,分析过程的时间就会被大量挤占。而如果难以调节课堂气氛的话,学生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陷入疲倦而放弃了分析环节的听讲。但如果采取多媒体演示(尤其是excel表关系)往往会事半功倍,讲解清晰直观,演示具体快捷,计算迅速准确,使得数据表格计算的时间大为缩短,为分析环节腾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宝贵精力,易于师生很好地达成其目标。很可惜,许多学校在会计报表分析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以及office数据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
(四)导学行为缺乏目标驱动,自主探究的潜在动力没有充分调动
兴趣是学习第一动力,任务驱动是行之有效的实现方法之一,它集中体现在课堂架构的设计思路之中。任务驱动的本质实际上是目标驱动,不仅仅涵盖教学者日常导学的引入上,还应当形成常规,使学生在整个学期整个课程自始至终都明确其骨干任务,并将其作为敦促学习的持久化动力。但从目前情况看,任务驱动还仅仅停留在小打小闹水平上,是教师偶尔的设计,而且设计被看作是件艰辛的工作,往往难以持续。而学生则因教师的偶尔设计被“偶尔驱动”,并没有形成常规自觉的导学模式。由于教学总体思路的滞化,学生的兴趣难以调动,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究的高职学生潜在品质没有得以充分培养,降低了该课程的学科价值和最终成效。
(五)实训力度相对薄弱,教学成果难以检验,学生写作能力并未持续培养
依据多年来的一贯做法,目前的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日常练习基本上采取选择、判断、问答、计算、小案例分析等形式,而且许多数据是教材编者主观假设的,训练效果与实际工作形式相差甚远,不利于掌握实际技能。其实,本课程具有突出的模块化、专题性特点,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针对特定小型专题形成套路式项目导学、设计固定格式的信息表,要求学生按规范分步骤分析判断,最后形成基本一致的结论是完全可能的。由于各企业财务数据千差万别且容易获取,给同学布置各自不同企业、而操作方法却相对统一的分析任务,既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风气,大幅度消灭抄袭弊病,又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的技能和规范写作的习惯,实现本课程的衍生目标。此外,本课程还可以通过大作业形式实现项目考核,给学生布置各自不同的企业财务分析任务,提交大篇幅综合性的分析报告,作为评定其学习实绩的基本依据,即类似于本科院校实施的课程设计,学生边做边学、学有所得的成就感会油然而生,这无形中又提升了他们敬业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但遗憾的是,目前各院校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中,项目实训力度严重不足,课程的本质目标并没有很好地实现。
二、财务分析课程改革方案设计
依据课程本质目标、特点,针对目前教学现状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如下改革思路。
(一)采取差异化的真实公司案例导教导学模式,实现持续驱动
采取的办法是精心设计出固定格式的excel报表分析模板,但要求同学们各自选择不同的上市公司数据展开分析讨论,既可以作为常规实训使用,又为项目考核准备了充分基础,使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导学方式贴近工作实际。它包括小型项目驱动和大型项目驱动。小型项目驱动主要针对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商品经营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资产营运能力、债务风险、发展能力、财务结构、利润结构、横向趋势分析及各类因素分析等局部专题,按模板指定格式自动生成的数据展开分析,各专题均可形成几十套上市公司分析数据和报告,也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水平。这种小性项目驱动可以培养独立思考的学习风气,大幅度消灭抄袭弊病,又能培养学生信息收集的技能和规范写作的习惯,实现本课程的衍生目标。大项目驱动主要针对本课程后阶段的学习和考核进行,通过大作业形式提交经过不断完善和规整的大篇幅综合性分析报告实现,必要情况下展开辩论大赛形式展开,并作为评定其学习实绩的基本依据,这十分类似于本科院校实施的课程设计,培养务实的作风。不管是小项目驱动还是大项目驱动,都是导学双方的自觉行为,从课程开课前直至期末考核结束后,项目驱动均能自动实现持续化、常规化,对该课程的改革模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二)开发标准化案例仓库,丰富导学资源,方便全程考核
本课程十分适宜项目教学,且实用丰富,课堂上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传递财务报告等信息的优势,大量引进案例,在同学之间开展辩论,深入把握。同时,在学期后段安排综合分析报告会,交流观点,激发碰撞。要把学生的分析成果适时转化为导学案例、试题资源,日积月累,不断完善。
(三)加大实训力度,以物化成果检验导学绩效,并持续培养其衍生能力
日常练习要尽可能减少选择、判断、问答、计算等形式,训练形式尽可能贴近实际工作方式,以利于掌握实际技能。因此,要在学生逐步完成各家上市公司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利用资源适时推出标准化的活页式课堂实训卡、课程成果卡,作为常规实训与考核的基本依据。标准化是指纸张、表格、大体基本思路格式统一,便于规范操作、积分考核、持续登记及资源备份。应当用一年左右时间逐步完成标准化活页式课堂实训卡的制作,并不断完善和丰富。同时,要将实训贯穿于导学全过程,二者不予严格区分,互相借力,实现完全融合。
财务分析重在分析,而分析的物化形式——分析报告需要严谨的思维、恰当的语句、符合规范的文稿写作加以表达,尤其是分析性结论以及为了论证各种结论而引入的各种客观数据都需要认真斟酌,需要用恰当的语言予以串连,封面、目录、正文、附注、参考、后记等页面关系,标题、段落、表格、图形之间的搭配等,以及辩论前的准备和辩论过程的交锋,都会成为摆在学生面前的各种矛盾,需要其不断克服,会计报表分析课程可以有效训练他们的写作与排版技能及应变能力。导学和考核过程应当把这些能力要求纳入打分因素,培养其适应职场文案等工作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不断引入最新研究成果,更新分析方法,课堂设计精炼科学
要随时形成新的认识、架构新的体系、拓宽教学内容,务必使理论方法与实务界紧密接轨。要对原课程标准、原教学计划作许多调整,废弃重复、过时和不切实际的理论和项目,经常性地增加新观点、新方法,包括信息的收集整理与报告的撰写,重新组织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科的实用性拓展其内在价值,并且应在电子资源和作业上得以体现。
(五)课程考核重应用检验,将标准化实训、辩论、真实公司财务分析报告成果纳入体系综合评价
导学和考核过程应当把写作水平、文档排版、答辩效果等能力要求纳入打分因素,引导其适应办公室职场工作的能力。考试无论采取闭卷或开卷形式,都要基于同一公司案例完整数据形式,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1.题型紧扣学科特点,均采取综合分析的方式,通过给定的数据表格,要求完善有关资料并展开各方面的专题分析,考察其分析与概括能力,集中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有利于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2.数据资料要集中统一,均来自于同一个上市公司,讲求真实和时效,分析结论有价值,先各专题分析,后综合评价,提升辩证思维和提炼能力。
3.内容全面,应涵盖本课程基本知识单元,题量大,且要点要明确,有利于考察同学们的敏感性和操作能力。
总之,当前财务分析或类似课程具有体系成熟但案例不足、教学者重理论兜售而轻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等缺陷,导学过程应予以重大变革,实施差异化的真实公司案例导教导学模式,大量开发与课程标准基本一致的财务分析专题案例和综合案例仓库,推行标准化实训与考核,丰富导学资源,不断引入和探索最新的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并调整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将写作、排版、答辩等要素纳入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案例分析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