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优秀4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我国医学学位和研究4。严格把关,确保临床医学专业学垃的授予质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临床医学专科毕业论文 篇一
宁夏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姓名: 舒登平
学号:20108016487
专业:临床医学
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麟游县中医院呼吸内科病房患者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预防,对53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 危险因素和防治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住内科53例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
结果 : 在呼吸内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发生率为3.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1.8%)是继发院内肺部真菌感染最常见的基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96.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33.3%)及合并糖尿病是主要易患因素,营养不良,放化疗等;其中患有COPD的42例,占总数的51.6%,COPD是呼吸内科肺内真菌感染的常见基础疾病;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约占呼吸内科肺部真菌感染的60%;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真菌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综合治疗为主。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结合痰培养,组织病理学和临床表现来确定,病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61.1%)为主,塞圬钠治疗有效率92.2%。
结论:院内肺部真菌是呼吸系统疾病继发感染的重要病原体,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外,积极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
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
【关键词】肺部:呼吸内科 院内真菌感染白假丝酵母菌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才引起感染。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应用,已有一些慢性病生存时间延长,各种导管介入性治疗和器官移植治疗的深入开展,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中呼吸系统真菌感染占所有内脏真菌感染的首位。院内真菌感染者绝大多数患有基础疾病,其中以呼吸系统疾病为多见。本次采取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09年2009年6月~2011年12月呼吸内科的53例肺部真菌感染病例进行了临床资料、病原分布的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1年12月
1.1.1、在麟游县中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期间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有呼吸系统基础疾病的病例53例。其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47~99岁,平均年龄75岁。
1.1.2、诊断标准肺部真菌感染以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作为依据。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或组织病理学依据的为确诊;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及1项微生物学依据的为临床诊断;至少符合1项宿主因素,肺部感染的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特征的拟诊。
1.1.3、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肺部阴影吸收。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肺部阴影未完全吸收。无变化:临床症状和肺部阴影均无变化。恶化:临床症状加重,肺部阴影增多。
1.1.4、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病史资料、易患因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和分析。
1.1.5、统计学方法有关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并计算百分比及统计列表等数值。
2、结果
2009年6月~2011年12月内科住院患者110例,其中53例发生了院内肺部真菌感染,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率为3.8%。其中确诊病例3例,临床诊断病例47例。
2.1、 基础疾病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本组资料中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分别占22.2%和11.1%。
2.2、 感染的易患因素 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指静脉及口服应用广谱抗生素超过2周)48例(96.3%),最短3天,最长时间15天,合并低蛋白血症(指血清白蛋白<35 g/l)32例(59.3%),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指静脉或口服相当于强的松0.5 mg/(kg·d)以上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超过2周]者18例(33.3%)。此外,50例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45例(85.2%)。
2.3、肺部真菌感染的真菌类型 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本组资料中酵母菌属48例(94.4%),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例(61.1%)。其次为曲霉菌属。
2.4、 临床特征 临床表现上均可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有无色透明的“拉丝”样痰42例(77.8%),口腔内颊黏膜、舌表面可见白色斑点30例(55.6%),肺部真菌感染在x线胸片或胸部ct上的表现也无特异性,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类似,常见3种类型,即肺炎型16例(29.6%)、支气管肺炎型27例(50%)、炎性结节型4例(7.4%)。
2.5、 治疗和预后 已发生了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全部接受抗真菌治疗,50例用氟康唑治疗,3例用伊曲康唑治疗。53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痊愈或好转。
3、讨论
院内肺部真菌感染可发生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其中以copd(占51.8%)最为多见,肺炎及哮喘也占重要位置,分别占22.2%和11.1%。在感染的易患因素中常见的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低蛋白血症,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合并糖尿病也是一个重要的易患因素。呼吸内科病房患
者多为老年人,这些患者年龄大,多有反复肺部感染,呼吸道防御屏障受损,呼吸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菌群失调,另一方面可能存在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等多种问题,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存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机械通气等因素,本组资料中合并2种或2种以上可能易患因素的患者就有43例,占85.2%。由此可见,呼吸内科病房患者特别是有严重基础疾病,同时存在多种易患因素的患者极易发生院内肺部真菌感染。
培养出的真菌中酵母菌属最多,其中白色念珠菌占61.1%,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3%,其他酵母菌占20.4%,另外还发现曲菌3例。与国内外大多数报道相似。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以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并且因多是继发感染,常与肺部原发病很难完全区分,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在原发病的诊疗过程中,出现呼吸系统症状、体征;发热、白细胞增加;影像学提示有新的不能解释的肺部浸润影;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用一般细菌感染不能解释的病例应考虑肺部真菌感染的可能,合格的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发现菌丝,真菌培养2次阳性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可做出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
针对真菌感染治疗可选择的药物不多,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5-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国外资料认为对于严重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别是全身真菌感染者应首选两性霉素b治疗,但其毒副作用较大。资料中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酵母菌属,对于48例患者我们选择了同样对酵母菌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但相对毒性低,半衰期长、口服生物利用度高,在组织体内分布广泛的氟康唑治疗,痊愈或好转47例,有效率为92.2%。3例曲霉菌感染患者用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66.7%。我们在抗真菌治疗同时亦积极的控制原发病,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严格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用药指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纠正低蛋白血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积极控制血糖等综合治疗,有效地提高了肺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因此,在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中,及时应用高效的真菌药外,积极控制原发病和易患因素的综合治疗对于提高真菌感
染的治愈率同样极为重要的,应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宝财,王金风,石甲鱼,等53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内科杂志,2000,23(7),临床肺科杂志,2007,8(12)
2、肺部真菌感染以2008年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发布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作为依据
3、石朋荣,高德明,王金秀,等,深部真菌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与耐药现状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7)
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篇二
浅析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思考以及建议
近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学日新月异。
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包括传统放射诊断学、超声成像、CT、MRI、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成像等诸多门类的综合性学科。
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其已[1]经发展成为诊断、治疗并重,着眼于功能研究的学科。
医学影像学涉及的知识范围既包括临床知识,又包括基础知识,但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存在学时偏少、内容较浅等不足,学生常常无法顾及如此繁多的知识,
课时较少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粗略地讲解,学生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学习,从而认为医学影像真的是一门“辅助”学科,作者通过实践结合思考,做出以下的思考及建议。
1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1基础知识薄弱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医学影像学的知识范围既涉及临床各个学科,也涉及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系统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
比如在讲解肺结核这一章节时,教师往往需要从临床表现、结核的分类、病理生理基础以及解剖讲起,最后才会重点讲解各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而这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在前期应该由基础的教师重点讲过,但是由于当时学生缺少临床基础,对这些知识缺少形象的理解,从而死记硬背,到真正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时,
部分学生会遗忘这些知识,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重复地讲解,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
而且,经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并未开设断层解剖学这门课,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直接从事影像科的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医学影像学的硕士研究生,都会感到吃力。
1.2教学内容滞后
现代的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以设备为例,平均4~5年换代一次,因此,我们的影像学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但是从课堂的所教授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及时跟上更新的“步伐”,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适应影像科的临床工作。
比如在最新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教材中,有关能谱CT的一些新技术只是简略地提及,在第6版以及之前的教材中更是未涉及。
有关肺结节的一些概念,比如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肺结节的密度的成分划分(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实性结节),教材中也未提及,但这些概念对于肺癌或者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早已使用。
1.3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影像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忽略了临床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低下。
我国的教学模式(基础、专业、实习)仍在影像学教学中使用,而欧美等国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专业与实习,除基础课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而国内是4:1,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读片的技能。
笔者在国内的教学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尚可,但一旦面对图像进行分析或者诊断,往往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是脱节的,从我们的考试评价中也能发现,理论知识的考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真正的“影像诊断”的考核是不足或者缺乏的。
1.4师资、人才力量匮乏
在师资力量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主要表现为专业课任教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方面。
以我院为例,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不足尚不足50%,还有相当部分中级职称的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博硕士生导师占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的比例不足30%,总体来说,这样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
再者,我们的教师制度多为终身制,使教学改革缺少动力。
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的教育多为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临床实习医院与指导教师的选择上,也有严格标准,正是基于这一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保证了优秀的影像学医师的培养。
相比临床其他学科,具有高学历的影像学人才数量明显不足。
经笔者调研,以江苏省为例,具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点数量的医科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屈指可数,其中超声专业的博导只有1名,至今为止尚无核医学专业的博导。
这与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与对相关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显然不符。
2 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1引入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一种全新的模式正在进入今天的医学领域,即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
EBM是临床医学与日益完善并走向实用化的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
循证医学影像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imaging)是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即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
介入治疗的试验设计和文献评估,将现代的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中,使科研与教学、医疗同步,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
临床医学的学生在进入影像实习阶段中,带教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其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影像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强调传授经验、知识和技能,
而对影像学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缺少合理的评估,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学生可能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显然不足],对影像学的方法学也缺少理解。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也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1969年创立,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6],其特点是以临床或研究问题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以及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交能力与相互协作技巧。
这样的理念比较适合运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掌握各个系统的知识后,分别通过思考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等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
而EBM和PBL模式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以适应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篇三
糖尿病与心率失常的关系及机制探讨
XXXX医院XXX学生姓名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心律失常的内在联系及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测有无心律失常,分为糖尿病心律失常组66例,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173例,另外选取70例单纯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对以上3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血糖、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7.6%。以房性期前收缩最多见;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冠心病更易发生心律失常(P<0.01或P<0.05;心律失常组的年龄、体重,体质指数、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缩压、空腹胰岛素、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0.01或P<0.05);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和单纯心律失常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3.9%、52.9%,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伴其他心血管疾病与单纯糖尿病无心律失常患者及单纯心血管疾病无糖尿病患者相比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可能与疾病病程长、胰岛素抵抗程度重、伴其他疾病而造成心脏血管、心肌、神经病变有关。
关键词:糖尿病;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nd mechanism of diabetes
and heart disorders
Abstract: Objective Internal relations and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239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ECG arrhythmia detection, divided into 66 cases of arrhythmia diabetes, diabetes without arrhythmia group 173 cases, while 70 cases selected purely as arrhythmia arrhythmia patients without diabetes group clinical data related to the abov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blood glucose, ECG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Results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arrhythmia was 27.6%。 In atrial contraction most common; Type 2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e arrhythmias (P<0.01 or P<0.05 occurred; Age arrhythmia, weight, body mass index, duration of diabetes, duration of hypertens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uratio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fasting insulin, LDL-C,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 than those without arrhythmia group P<0.01 or P<0.05);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rrhythmia arrhythmia 93.9%, respectively,52.9%, including sinus arrhythmia, atrial arrhythmias, junctional arrhythmias, conduction block,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 Conclusion Othe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alone without arrhythmia patients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lone are more likely to arrhythmia compare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onger duration of disease, insulin resistance weight, with other disease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cardiomyopathy, neuropathy. Keywords: Diabetes; arrhythmia; cardiovascular disease
随着我国稳步进入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及患病人数正不断增加,已成为影响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疾患。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3.8亿人口患糖尿病。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正在为临床所重视,但目前研究主要侧重于糖尿病与心肌、心脏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对患者发生糖尿病与心律失常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的报道不多。本文对2010-01—2012-06入住我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另外选取70例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的患者进行对照,旨在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律失常类型及相关因素,并比较糖尿病对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临床资料
住院患者309例,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WH01999年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类型糖尿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患者。高血压诊断符合2004年中国指南诊断标准。冠心病诊断是患者曾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其中男209例,女100例,年龄26~91岁,糖尿病病程>5年82例,伴高血压97例,伴冠心病11例。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将309例患者分为3组:①糖尿病心律失常组:共66例,男48例,女18例,糖尿病病程>5年34例。②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共173例,男109例,女64例,糖尿病病程>5年48例。③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共70例,男52,女18收集307例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一般信息,生化指标等。 方法
2.1详细记录病史,每日心脏听诊2次以上.每次>3min,发现心律失常者及时记录床边心电图; 2.2心律失常检查方法 2.2.1常规12导联心电图
2.2.2动态心电图检查:采用美高仪动态心电图检测系统,导联选用cm1、cm3、cm5,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保持正常生活起居,记录生活日志。记录239例患者的心律和心率资料。2.3血糖测定 氧化酶法,所有患者均测空腹血糖
2.4统计学处理
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士s表示,以SPSSl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
2-3 结果
3.1心率
309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为75士8.5bpm,范围52~111bpm,最高心率175 bpm,最低心率35 bpm。 3.2临床特征比较
3.2.1 患者计数资料比较
第一二组患者在身高、舒张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TC、TG、HDL-C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体重、体质指数(BMI)、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冠心病病程、收缩压、空腹INS、L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组均比无心律失常组增高(见表1)。
表1 第一组和第二组间临床特征比较
年龄/岁 体重/kg BMI 糖尿病病程/年 高血压病程/年 冠心病病程/年 FINS/(mU/L) LDL-C/(mmol/L) HOMA-IR
糖尿病心律失常组(n=66)
63.35士13.23 68.83士12.98 26.05士4.22 7.42士6.61 5.61士6.85 1.26士4.17 10.59士4.82 3.14士0.94 4.13士1.96
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n=173)
54.83士12.81 64.95士11.42 24.22士3.46 4.34士5.65 2.59士5.86 0.03士0.31 9.17士4.26 2.77士0.86 3.19士2.09 3.2.2第一二组患者计量资料比较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伴高血压97例(40.6%),伴冠心病11例(4.6%)。心律失常组2种疾病的伴存率均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5年82例(34.3%)。心律失常组糖尿病病程>5年人数高于无心律失常组(PO.05)(见表2)。
表2 第一组与第二组间临床特征比较 例(%) 组别 例 伴高血压 有
糖尿病心律失常组 糖尿病无心律失常组 173 59(31.4)
114
3(1.7) 170
48(27.7)
10.915 0.001
9.493 0.002
11.976 0.001
125
109(63.0)
2.003 0.157
64(37.0) 66 38(57.6)
无 28
伴冠心病 有
无
糖尿病病程>5年 34(51.5)
≤5年 32
男
性别
女
8(12.1) 58 48(72.7) 18(27.2)
X2 P值
3.3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3.3.1糖尿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23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66例,发生率为27.6%(66/239),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多,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见表3)。
表3 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各型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
例数
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
3.3.2伴存不同疾病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 单纯糖尿病患者140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27/140),其中房性期前收缩最多。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40.2%(39/97),以 房性期前25.8
房性心动3.0
房颤 室性
期前
室性心动
窦性心动
窦性心动
房室传导
室内传导
发生率
收缩 过速 66
收缩 过速 过缓 过速 阻滞 阻滞
15.2 15.2 1.5 10.6 24.2 13.6 18.2 27.6
窦性心动过速最多。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72.7%(8/11),以心房颤动和房性期前收缩多见(见表4)。
表4 伴随不同疾病的各类心律失常发生情况 例
例数
单纯糖尿病 140
心律
房性期
房
室性期前2 7 2
窦性心动4 3 -
窦性心动7 9 1
房室传导3 6 1
室内传导阻滞 7 4 1
失常 前收缩 颤 27 39 8 8 3 7 3
收缩 过缓 过速 阻滞
糖尿病伴随高血压 97 糖尿病伴随冠心病 11 3.3.3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与单纯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比较 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和单纯心律失常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93.9%(62/66)、52.9%(37/70),其中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交界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部分患者同时有多种类型心律失常。2组各种心律失常类型和发生率见表5。
表5 第一组和第三组心律失常类型和发生率比较
心律失常类型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缓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 房性心动过速 房颤或房扑 交界性心律失常 早搏 心动过速 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室内阻滞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n=66) 8(12.1%) 5(7.5%) 3(4.5%) 20(30.3%) 16(24.2%) 3(4.5%) 1(1.5%) 5(7.5%) 4(6.1%) 1(1.5%) 8(12.1%) 3(4.5%) 4(6.1%) 1(1.5%) 22(33.3%) 21(31.8%) 1(1.5%)
心律失常伴随糖尿病组(n=70) 35(50%) 24(34.3%) 11(15.7%) 57(81.4%) 42(60%) 12(17.1%) 3(4.3%) 18(25.7%) 14(20%) 4(5.7%) 37(52.9%) 17(24.3%) 19(5.7%) 1(1.4%) 56(80%) 54(77.1%) 2(2.9%)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公共问题。流行病学资料表明,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比非糖尿病高 3 倍,心脏病变常为糖尿病晚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占 40%以上。其机制为:(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致心肌毛血管基底膜增厚,局灶性心肌纤维化,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心律失常;
[1] 3
(2)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失调,迷走神经受累也可以致心律失常;(3) 糖尿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目前对糖尿病合并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有不尽相同的报道:有报道窦性心动过速最常见,也有报道室上性期前收缩最多,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最为多见。本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窦性心动过速。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是由于在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代谢紊乱的基础上发生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植物神经病变,而易发生心律失常。微血管病变表现为心肌细胞内有较多糖蛋白,心肌微血管内有脂质沉积,导致心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周围局灶性心肌纤维化,发生糖尿病性心肌病,进而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发生心律失常。由于微血管病变,以及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导致细胞内山梨醇、果糖浓度升高,进一步引发糖尿病神经病变,其中自主神经病变较常见,以迷走神经活性降低为主,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而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的作用平衡对维持心脏正常心率与传导有着重要作用,在失平衡状况下,导致持续性心动过速,同时迷走神经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减弱。自主神经病变又与心室结构和功能相关,已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早期患者主要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受损,合并自主神经功能病变者左心室结构和功能受损更明显,且随着病变加重,受损也愈严重。糖代谢异常和心动过速双重刺激下,加重左心室肥厚,导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是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致功能紊乱、脂代谢紊乱等直接或间接参与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侵犯冠状动脉引起冠心病,发生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处于心电不稳定状态,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
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普通人群的2~4倍。本研究中,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患者的样本量较小,共11例,这可能是由于样本中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过于严格,存在漏诊可能。11例中有8例发生心律失常。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且糖尿病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糖尿病伴冠心病者,一方面由于长期糖代谢异常易导致心脏自主神经损害,对恶性心律失常抑制作用下降,而冠心病本身易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另一方面该类患者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多为无痛性,因此心源性猝死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上足够重视。
另外本观察结果还显示,1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66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3.9%(62/66),52.9%(37/70),不同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是:房性心律失常(81.4%)、室性心律失常(80%)、传导阻滞(52.9%)、窦性心律失常(50%)、交界性心律失常(25.7%)。与单纯心律失常无糖尿病组比较,除室性心动过速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 [4][3] [2] 4 血压,加重心脏负担;(6)血液流变学异常:糖尿病致血黏度增加,加重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律失常;(7)血管活性物质:脂联素降低、肿瘤坏死因子上升可促心肌细胞凋亡、心肌重构而促发心律失常;(8)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致心肌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局灶性心肌纤维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而发生心律失常;(9)合并症的影响:糖尿病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使心律失常更易发生 [6] [1] (10)低血糖的作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少数患者因 [7]监测血糖不及时或药物剂量过大而导致低血糖,此时心律失常多为非心脏本身引起。低血糖时心肌能量供应不足,心脏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发生紊乱,折返形成,促发心律失常,而及时纠正低血糖常能使心律失常很快消失。 本研究中并未发现心律失常的发生与血糖、血脂存在明显相关,这可能是由于2组的研究对象均是以糖尿病患者为基础,故糖代谢与脂质代谢异常发生情况可能差别不大,而且血糖与血脂在临床治疗中可在短时间内得以控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则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两者之间同步性较差。目前国内对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研究尚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受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从本研究结果可发现糖尿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存在“多样化”特点,因此其发生机制复杂多变,具体机制还不明确。需要进行大量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和实验研究,以探求糖尿病各因素对心律失常发生的确切作用和机制,从而为临床防治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田林红,张明,罗晖。2 型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血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a 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慢性预防与控制 2007,15(3):239-241 [2]俞匀,朱大龙。脂联素及其受体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9):841-844 [3]朱怀珍,何东亮,等.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病变心脏改变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观察口[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7,6(4):240—241. [4]张素华.2型糖尿病与冠心病口[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9(4):1—1. [5]杨春丽,郭玲.115例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关系[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5,28(5):423_424. [6]贾淑杰,周芸,王曦之,等.老年冠心病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2010,24(3):213-215. [7]季乃泉.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性心律失常39例临床分析[J].交通医学,2007,21(6):692. 试谈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 1存在的问题 1.1设备的配置跟不上教学需要 1.2课件的制作不符合教学目的 我院教师在医学院学习了C语言、Foxpro等操作技术,没有经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正规培训,大多自学成才,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其制作的课件有些以文字为主,穿插几张表格及图片,没有动画与影像内容,缺乏图、文、声、像的有效结合,个别教师平时不注意积累素材,将书本内容大段粘贴到幻灯片上,这样的课件难免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有些课件过于花哨,过多地使用图片、视频、动画,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课件本身上,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学习;有的课件制作软件版本过低,是用WPS制作的,而且没有转换成在WindowsXP环境下可播放的格式;还有的课件在制作时,对占用空间和播放速度的要求估计不足,用BMP格式存储图片,占空间过大,出现播放停滞、死机等现象。因此,提高教师自身计算机水平,对其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进行专业培训是目前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关键。 1.3讲课的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医学多媒体教学由于没有板书、画图等过渡时间,造成讲课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加,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记忆和思考的时间,要么抬头面无表情地看着屏幕,要么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容易在短时间内疲劳,产生厌倦情绪。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应该是双向的,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临床医学教学多是合班教学,教师提问、启发等较少,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流,教师只顾一味地播放课件、讲解,使多媒体教学成了讲稿演示,课堂气氛变得死板、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率和学习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不得不把很多任务留在课后,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创造并充分利用虚拟环境,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模拟一些实训项目,还可以进行实时的手术及操作展示,这是医学多媒体教学的优点。但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医学,虚拟环境与临床的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如果一味地追求知识点的灌输,忽略动手能力的培养,那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将来一定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2改进的方法 2.1加大投入力度,改善软硬件配置,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硬件是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的物质基础。我院近些年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硬件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各教研室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软硬件配置情况各不相同,为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资源共享、投资互补成了必然的选择。医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影像资料多、需要使用的软件多,大量的放射影像学图像、临床病例资料等都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硬件配置支持。低配置计算机根本无法满足播放速度、画质、音质的要求,以主机为例,现在的主流配置四核CPU、8GB内存、1TB硬盘、DVD光驱基本上可以满足教学需要。而光有硬件的配置是不够的,一些常用的软件如Office2010、WPS、Photoshop、Acdsee、Flash动画播放软件以及影片播放软件等必须同时具备。另外,教学计算机为公用计算机,频繁插拔U盘等存储设备不可避免,杀毒软件的安装及定期升级十分重要,可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2.2规范课件制作要求,提高医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 在实际的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有的医学多媒体课件因为图形文件、动画文件、文字存储格式不规范,导致播放时图形不显示、动画动不起来、字体显示的效果和制作的时候大相径庭的情况。有的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不是很熟练,课件中堆砌大量的文字内容,甚至把整段的课本内容复制到课件中,而有的课件又太过花哨,堆砌大量的图片、动画,导致所要讲授的内容反而成了配角。所以,有必要制订一个课件制作的规范标准,增强课件使用的互通性、共享性、学术性、趣味性,以便正确流畅地播放各种数字化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学实效。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课件制作要求: (1)字体大小要适中,颜色要有适当反差,图片尽量使用JPG等压缩格式,以免图片过大导致不能显示,动画或影片使用通用格式。 (2)简洁美观,文字少而精,内容概括性要强、要有条理,尽量以流程图或列表的形式列出。 (3)课件图片、动画、声音、录像等要适当使用。 2.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而知识的传承是由人来完成的。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并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只有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得恰到好处,才能更好地强调知识重点,解释知识难点,取长补短,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除了制作好课件外,还应做到: (1)把握教学节奏,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应适当穿插板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强调师生沟通,课堂上应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课后也要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习惯与方式。 (3)重视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医学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学生应该多去观察患者、多参加临床实践、多亲手操作,从中获取直接经验,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人体是复杂的,患者的情况是多变的,只在课堂上看图片、视频是远远不够的。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