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23682

众鼎号 分享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 篇一

[关键词]创业实践;大学生成才;途径

一、创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能力的有效措施

创业实践是针对创业和创业教育而言。创业是指创办新企业和老企业更新。一个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个过程就称为创业。所谓创业教育,其含义为:进行从事各项事业策划、开办、拓展的教育和探索、冒险、创造精神与技能的教育等。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三个部分。创业实践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务的具体应用,主要是对创业方法的分析和研究,它包括创业融资、创业策略、风险投资、市场营销、创业管理等。创业实践注重具体操作,解决如何创业的问题,它为创业人员提供了创业运作的基本方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创业实践活动为培养专业和复合型人才提供条件。创业实践需要大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经营、外语、计算机,甚至文娱活动的能力。通过创业实践活动可以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大学生展示自身能力,增强创业创新意识提供机会,促进大学生成为既懂专业又具有多方面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例如组织创业计划书比赛,要求参赛者写出一份创业计划书,它不仅是参赛者对一个新的企业实施的具体描述,也是参赛者专业知识和管理法规的一次综合运用,更是参赛者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

二、创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创业实践在学科课程体系中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模式,使认知性的课程框架具有实践性特征,它可以使创业教育的教学与社会、教学与生产、教学与生活、教学与时代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主体,而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主体、创造主体。创业实践能够促进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创业实践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实务的具体应用。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最终实现环节,它注重具体操作和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为大学生提供了用所学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的机会。创业实践能使大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中体会创业知识,得到创业的感性认识,从而对创业教育的理性理解更进一步,不断增强学生对创业的信心。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结果的最终体现,对创业教育具有促进作用。它为创业人员提供了创业运作的基本方法、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些方法经验和教训同时可以作为创业教育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使创业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创业实践包括技术应用、创业融资、创业策略、风险投资、市场营销、创业管理等。大学生如果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这些知识,就必须在校期间较好学习专业知识和积极参加课外活动,这样能在客观上促进大学生开阔自己的学习视野,拓宽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创业实践的需要。

三、创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

创业实践是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运用。大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需要较强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学的扎实,学的灵活,不拘泥于书本知识,要博览群书,拓宽自身的知识面,这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和领悟,有利于理论的学习。在创业实践中,学生还要有创新思维,盲目模仿他人不是真正的创业。对于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大学生如果能直接参与,所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应用了所学的创业理论知识,增强了创业能力,获得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尝试。

通过实践可将理论知识理解和补充。创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具体的经营运作中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创业实践,对创业理论的认识从抽象思维推进到实际操作,使创业理论和专业理论更加直观地摆在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并加深自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在创业实践中还能够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或者理论知识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或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够在理论中找到解决的依据,所以通过创业实践就能够发现理论存在的不足,进而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创业实践能够使理论知识进一步升华。创业实践不仅能够补充理论知识的不足,还能够进一步发展理论知识。通过创业实践应用理论知识,总结经验教训,在完善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从创业实践需要出发,提高创业教育理论水平,使创业教育理论能够不断保持在较高水平,高屋建瓴地指导实践。

四、创业实践是大学生就业前的一次尝试

当今社会对人才模式的要求是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相并重。所谓专业人才就是指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出色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与其所从事专业工作相匹配的职业道德、职业修养、职业精神的人才。而复合型人才是指信息灵通、知识面广、适用性强,一个人有多种才能和本领的通才。当今社会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特征,那种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复合型人才最受欢迎。

为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就要实施创业教育:一是鼓励创业,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就业岗位,因为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的根本途径;二是让失业人员具有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培训提高其能力和素质。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中专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创业的主体。

创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知识,检验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理解把握企业的经营运作或岗位技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在他们走向社会之前通过创业实践作为就业前的尝试。创业实践活动能够扩大学生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刘学浩。《二论学导式是学、教、工作、管理的创新方式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7.9(12):23-28.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创新

随着研究与实践的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得到确认和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国家、各省市以及高校等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已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客观说来,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依然存在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特长脱节、教育形式与学生主体需求割裂、教育过程与学生生活时空分离等问题。创业教育如何利用好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创业的理念与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好地助力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建构主义关注教育对象认知结构的生成机理,探讨教育过程个体与时空环境之间的互动逻辑,成为教育改革中优化教育内容以及调整教育过程的重要借鉴理论。借鉴建构主义的理念与方法,提升创业教育进路的针对性、规律性与科学性,成为创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考向度。

一、建构主义的学理释义

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构主义发展成为教育领域影响最深远、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建构主义通过对个体原有知识经验、学习环境、文化情境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提出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的建构生成过程,为教育的科学展开提供了相当有益的借鉴。学者们或者着眼不同研究需要,或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或者基于不同研究范式,不断丰富建构主义的理论内涵以及拓展其研究视域。建构主义核心理论观点如下:

1.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内在需要为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育过程实质就是信息的转移与吸收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从来都不可能是被动、机械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有选择性地选择信息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信息是否能够有效实现从教育者向学习者的转移,并不取决于教育者或者教育内容本身,而更多地在于学习者。教育者不断向学习者输出信息,很多信息被中断、遗失、拒绝,原因就在于这些信息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那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如何生成呢?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根据需要不断对教育信息进行筛选,与学习者需要相对接的信息就能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并转变为学习动力,与学习者需要不贴切的信息便自然成为无效教学内容。换言之,教育过程的有效推进的动力源泉并不是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或者教学内容的数量,而是学习者对信息的需求程度。

2.学习的过程以学习者知识经验为重要基础。建构主义通过对不同学习范式的学习效果进行比对发现,学习效果直接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即心理学所说的前认知结构联系越紧密,学习材料就越能为学习者所认可接受;反之,则更为学习者所排斥。面对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不是以眼前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原点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而是紧密地依靠前认知结构,将前认知结构作为学习的重要基础。当学生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技能时候,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新的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线索,依据这些线索认知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换言之,学习者学习的过程不是独立地建构全新认知结构的过程,而是前认知结构不断深化、拓展、提升的连续过程。因此,建构主义教育观尤其强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当前学习材料与学生前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效果创设更多的条件与机会。

3.学习过程以学习情境的建构为关键环节。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并不如表象所呈现的,只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而应该是教育者、学习者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的信息对流过程。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缺失学习情境的支持,就难以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难以生成关于学习材料的意义体系,学习过程只能是表面、肤浅的。学习情境不仅只是简单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外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社会文化环境。建构主义通过研究发现,个人的学习与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学习过程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与发展是有意义的社会协商,文化和社会情境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1]。教育既要依据学习者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又要有意识地为教育过程创设社会文化环境支持。

二、建构主义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偏失

在国家政策以及就业形势的双重推动下,创业教育已经逐步发展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依托创业教育,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在深化改革浪潮中的适应力逐渐上升为教育领域的共识。在此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日渐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低效教育以及无效教育等现象依然存在。运用建构主义的科学理念与方法,观照创业教育的当前偏失,对于明确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改进思路必然是大有助益的。

1.过分聚焦创业学的理论教授,忽视大学生主体性需要。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许多高校迅速成立创业教育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工作。经过近几年的积极探索,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渐成体系,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坚实的理论武装,但与此同时也衍生出另外的问题。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学习者的内在需要以及推动学习者的主体性实践,那么学习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的。而当前创业教育恰恰陷入如此窘境。“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管理学、经济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一方面,他们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创业经历,在创新创业知识传授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等直观感受”[2]。创业教育过分注重“理论填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主体性实践等维度在无形中被遗失。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时候过分强调知识内容的系统性以及连贯性,向大学生全面地讲授创业学知识。但事实上,创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纯粹学理层面的研讨学习,而必须是创业理论与实践相互映照的联结桥梁,在实践锻炼中培育涵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创业教育未能“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推动大学生实践锻炼,积极在此过程中催生主体的主动积极性”,与建构主义关于学习者内在需要重要性的理论观点是背道而驰的,弱化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效。

2.过分关注创业教育中的理论系统性,忽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建构主义相当重视学习者的前认知结构,认为只有当前学习材料与前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联系线索,才能更好地助推学习者对当前学习材料的意义建构,但是当前创业教育的普适性取向却忽略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前认知结构。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多地由创业教育学院牵头,整体规划全校学生的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不分文理、不论年级、不问兴趣,都采用“千人一面”的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这种做法在提升便捷性的同时也催生了创业教育同质化现象。大学生来自不同院系,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认知模式以及优势特长,这些都是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元素,对于他们的学习认知以及创业实践都产生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创业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前认知结构的建构规律性,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展就很可能导致“盲人骑瞎马”的被动局面。因此,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战略任务过程中,如何将大学生的专业思维以及兴趣特长等前认知结构结合起来,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整体联动的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3.过分强调大学生创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忽视教育情境的创设。建构主义将教育情境作为学习者重要支持力量,认为学习者缺失学习情境尤其是其中的社会文化的支持,学习就很难高效有序进行下去。为此,高校应该联动家庭以及社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设坚强有力的文化支持,这是鼓励大学生将创业知识落实于创业实践的重要助推力。但是,当前还是有不少大学将自主创业作为求职不顺的后备选项,认为自主创业只是无奈之举,而类似思想在学生家长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家长不理解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时代价值以及战略意义,将自主创业与不学无术、不务正业画上等号。对于这些负向的观念阻力以及文化障碍,高校还未能深刻意识到其巨大的消极作用,采取迅速有效的消解策略。高校在落实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着眼于创业学知识,而没有很好地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构筑家校支持系统、宣传创新创业现实意义等手段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文化观念方面的支撑。换言之,创业教育如何借鉴建构主义学习情境的理论观点,强化夯实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感动力与文化基础,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革新发展的有效着力点。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理路:建构主义的视角

建构主义为高校革新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崭新的实施思路,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创新的有益思考向度。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借鉴建构主义教育观的理论、方法与技巧,更具规律性、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化,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效、良性、稳定发展。

1.紧扣学习需要,推动大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学习材料进行筛选,不能满足需要的学习材料在无形中便会被学习者抛弃。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长期实践中觉察自我认知不足或者在意识到当前学习材料重要性时候产生的。因此,创业教育要善于、勤于、乐于搭建当前学习材料与大学生需要之间桥梁,而很重要的方法手段就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主体性实践。要增强大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就要让他们主动体悟这些知识在创业实践中的价值。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为大学生深化认知理解提供实践基地。大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与管理的一线,在观摩学习中切身感受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觉察自身创业知识体系的局限,这是催生他们返校更加认真投入创业知识学习的有效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加促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的转变。创业教育最终是服务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自主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深远有效的服务,能够提升他们对创业教育的信任感,而这些都是他们激发大学生学习需要的影响力量。

2.关注前认知结构,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创新。建构主义坚持学习的过程是前认知结构与当前学习材料的联结过程,教育必须为学习者进行“前后联系”提供线索。进一步说,创业教育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创业学的本体论知识,而应该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专业特长以及兴趣爱好等作为创业教育整体设计的考量因素。为此,高校必须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融共生的实施思路。一是转变学校层面独立承担创业教育任务做法,实现创业教育的校院共建。除了学校层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创业教育必选课程与选修课程,院系还应该建立与学院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创业教育课程。多样化、针对性、贴专业学习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但提升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思维模式的契合程度,真正活化大学生的前认知结构,而且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二是重构专业教育课程理念,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专业教育是创业技能培养的根基”[3]。专业教师要准确认识创业教育的教育意蕴,明确其在创新精神培育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融合不是要鼓励所有人都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而是要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在大学生认知结构中根植创新创业的基因,实现“少部分学生为主的培养自主创业为主转向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岗位创业者”[4]。

3.创设有益教育情境,构建大学生社会文化支持系统。建构主义倡导有效的学习过程必须是在强有力社会文化支持系统中进行的。为此,创业教育不仅要在大学生创业技能方面下功夫,还应该为大学生搭建观念支持系统。首先,依托校园文化载体,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高校可以设立“创客周”,每学期固定在某个时间节点集中开展创业政策宣传以及创业文化普及;可以成立创业俱乐部,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可以尝试为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建设“有温度”的创业教育;可以设计校友企业家创业支持基金,鼓励校友以实际行动帮助引导大学生有序顺利走上自主创业道路。如此等等,都能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认可创业、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其次,构建家校联动机制,夯实大学生文化观念基础。高校可以利用新生开学家长见面会、寒暑假“给家长的一封信”、日常的家校沟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创业教育的时代必要性。家长的支持是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道路的强大推动力。一言以蔽之,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兼具有学理与实践的耦合性。借力建构主义的理念、方法与技巧,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调整,成为高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建构主义与大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广范围、长时间、多举措渐进有序地推进。

作者:陈小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的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4):56-59.

[2]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24-126.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 篇三

毕业论文本科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科技的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知识产权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中领先,高校必须把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全国高校为了适应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在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根基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其中毕业论文这个环节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最为直接有效的一个途径。

一、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认知

现代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的革命,随着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知识传播更加及时,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同时,基础理论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大大缩短,特别是基础知识、科技成果、经济应用的一体化,对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强调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更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因而,高校培养本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基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本科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规律,它主要包括:(1)突破思维定势,善于发现问题。创新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打破常规,但要坚守底线,那就是不标新立异,不违背规律,不违反规则。(2)改变思维惯性,善于利用思维工具。要进行创新,使用惯用的思维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人纠着自己的头发无法离开地球一样。如果我们受困于习惯的环境习惯的思维,那么问题还是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也还是一样的方法,没有任何改变。(3)掌握基本方法,不断加强训练。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创新的基础在于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自己的综合能力,都应主动认识新事物、接受新规律、要结合实际情况,要创新思维、要加强学习,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观察总结,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基础理论、应用等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毕业论文完成也是检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应用中问题的重要手段。在抽查本科毕业论文检查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本科生创新能力不强。在毕业论文中,有写学生对毕业论文所具有的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特质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导致这些同学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依赖心理很重,甚至畏惧毕业论文的开展。毕业论文是学生全新的课题,是检验学生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重要途径。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的获得,都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化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有部分学生,在全新课题面前,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甚至畏苦怕难,不愿独立思考。因此,这些学生只能按照文献的知识或者教师的想法,稀里糊涂地开展自己的毕业论文,导致无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很显然这样的毕业论文必然是缺乏创新性,不利于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今后走向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开展科研和工程设计活动。

2.毕设论文选题不精。毕业论文选题是关键,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如何选题。根据我校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仍采取约束性的选题方式。由于学生对毕业论文选题了解不深,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经验、研究课题或者前几届学生毕业论文的课题制定给学生,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此很小范围内选择。这样做法导致选题范围太宽、太窄、过于陈旧,难度偏高及偏小的现象时有发生。选题设计缺乏创新,不是反来复去的几个老题目,就是在某一个环节上机械地重复劳动,有的指导教师对选题不不负责任,给出的选题过大,远远超出了一个大学本科生的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范围;而有的教师则给出的选题过窄致使学生难以发挥或施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缺乏教师精心指导。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言行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管理过松,缺少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另外,本科生接触毕业论文时间不长,认识不到毕业论文对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作用,因而会出现草草完成毕业论文的现象。在我国高等学校普遍扩招以后,由于学生数目急剧增加这就导致师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的匮乏,进而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带学生人数较之以往大大增多,由于大多数教师身兼教课和承担科研的双重任务。因此,指导教师精力无法保证,也有部分青年教师由于缺乏工程实践背景和指导经验,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部分老师责任感缺乏或者责任意识不强,不能对学生有效监管,因此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认为毕业论文是走过场,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在潜意识的形成了侥幸过关心理,严重阻碍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无法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法

针对高校毕业论文以上问题,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规范指导教师的做法,严格要求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开展,以达到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专业基础课上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求知欲。本科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2)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3)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4)培养质疑欲。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本科生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突破,引导学生将本专业知识与分析实际的生产生活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培养本科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前进行科研课题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业余时间,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从最基础入手,循序渐进,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研兴趣。鼓励本科学生参加一些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以及学术会议。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可以结合一些毕业论文题目、格式、内容等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讲解,浅谈毕业论文中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布置学生课后阅读前几届优秀的毕业论文,使学生对毕业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提前的介入,这为学生在将来毕业论文过程中能更快地适应毕业论文的要求,也为毕业论文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先决条件。另外,实践型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其它教学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3.精心选择毕业论文课题

师生共同研讨确定论文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第一步。所以,一定要和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共同研究,确定选题。师生及时交流,根据学生的兴趣、实习内容共同研究决定论文的题目。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没有经验而盲目选题、选题的大小不适宜、题目的内容与本专业脱离的情况,使学生得到正确选题锻炼的机会,科学、规范的选出自己适宜的题目。同时,选题还应与社会实践、生产应用和科研课题相结合,是实际生产中的热点问题。如果学生能做自己感兴趣的而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课题,通常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等方面就会表现得非常积极,即使实验出现问题,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加以解决,这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之目的。

4.指导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指导毕业论文

在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一定的学习目标,随着问题的解决,一定的学习目标也就得以实现。这样,随着一个又一个设疑――探究――释疑活动的展开,学生创新思维得以发展在指导毕业论文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启发学生质疑。同时,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并和同学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要根据毕业论文的特点,教师要设计应用性问题,引导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每个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充分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过去毕业论文过程中的操作工模式,而重点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观点的培养。

总之,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里最后一次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最后阶段。同时,毕业论文也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锡远。关于创新教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01):20-23.

[2]高万寿。以绿色化学理念指导高校化学实验教学[J].教育探索,2010,(06):62-63.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 篇四

关键词: 高校 创业教育 研究论文 综述

1.引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尤其是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从单纯培养人才开始转变为为自己培养的学生寻找就业出路,同时不断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做出新的尝试与探索。在我国,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下岗再就业工程中大力推广创业培训,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创业与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同样在向创业者倾斜;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着重把创业能力列为国民应该加强的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都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通过对近十年(1999―2009)来我国创业教育研究论文的文献分析和综述,力图描绘出近十年来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为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2.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我以“创业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1999―2009年这十年间,共搜索到文章2625篇。其中:期刊论文2478篇,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70篇,重要会议论文75篇。每年具体的文章数量分布可见表1,从图1中我们能看出近十年来创业教育各类文章的研究走势。

图1 文章总数、期刊、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的走势

表1 近十年来“CNKI”上关于“创业教育”的论文

近年来,出版的关于创业教育的专著共有近20部,主要包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编的《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主编的《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张玉利教授主编的《创业管理》,彭刚的《创业教育学》,美国Bruce R.Barringer,R.Dusne Ireland著,张玉利、王伟毅、杨俊等译的《创业管理――成功创建新企业》,美国Jeffry A.Timmons,Stephen Spinelli.Jr著,周伟民、吕长春等译的《创业学》等。

3.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文献综述

3.1从创业教育的目标、类型、功能等出发,探讨创业教育。

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主要的任务是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意识、创业个性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具体来讲,细分目标至少包括:培养创业意识,正确认识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自我雇用;提高就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中小企业及缺乏正规就业机会的环境下有产出的工作;提供创办和经营小企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鼓励大学毕业生把创业和自我雇用作为理性职业选择。基于创业教育的不同功能,可以把创业教育分为“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及“创业职业”三种类型[1]。

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蒋建军、大学生创业基地主任谭福河认为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是为道与为学;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博导李宝元认为创业教育具有教育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等基本功能[2]。

3.2介绍国外创业教育的情况,呼吁我国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厉史演进与经验借鉴》一文详细阐述美国创业教育发展历程与特点,结合我国目前创业教育现状提出若干发展建议[3];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博士后杨娟对英国“创业启蒙教育”、“创业通识教育”、“创业专业教育”分别进行了介绍[4];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处副教授陈浩凯《全球竞争视野下的印度创业教育》一文对印度创业教育的开展主体及模式进行了具体介绍[5]。

3.3对创业教育的模式及课程设置等具体实施进行介绍。

在课程研究上,中南大学的肖云龙是国内的典型代表,其领导的创业教育研究团队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形课程和显性课程的概念。显性课程指学校情景中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包括学习创业基础理论的学科课程、提供创业演练的实践课程和强化创业意识的活动课程三类。隐性课程指学校情景中以简洁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营造创业文化氛围的环境课程[6]。

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管学院副教授、博士后邓汉慧对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具体介绍。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yles Mace教授率先开设《新创企业管理》,188名MBA学生参加了这门课,这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根据学者Katz的统计,1994年美国超过12000名学生参加了创业或小企业方面的课程学习。1995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超过400所,其中50多所大学开设了至少4门创业课程。几乎所有参加美国大学排名的大学均开设了创业课程,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一些工程学院也开始开设创业课程,有的大学设置为全校必修课,并且90年代开始培养创业学方面的工商管理博士,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逐步得到完善。2005年美国有1600多个学院开设了2200门关于创业的课程,成立了100多个有关创业的研究中心,44本学术性期刊就与创业相关的问题展开了讨论[7]。

3.4分析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中心曹殊研究员认为,虽然我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它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因而目前高等学校领导、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存在的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比较片面,缺乏急迫性和自觉性;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根本就不看好毕业生创业。毕业生属于“三无”(无资金、无场地、无经验)人员,创业必然要失败,故不能够鼓励创业,认为不需要进行创业教育;认为学生需要创业教育的为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8]。

大连医科大学钟凤宏、刘恭辉认为,目前创业教育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实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还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创业的认识错位、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和创业教育模式陈旧[9]。

总体上来看,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正处于由概念解析、渊源探讨、重要性阐述向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和路径探讨的过渡之中,研究方法多数采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调查访谈法。研究视野不够宽泛,对创业教育产生的经济、文化及哲学背景缺少相应的多学科综合分析。因此,如何针对我国国情有效地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转化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帆,李家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和类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45-46.

[2]蒋建军,谭福河。为道与为学――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6):44.

[3]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厉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40-42.

[4]杨娟。英国高校创业教育拾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42.

[5]陈浩凯。全球竞争视野下的印度创业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4):42.

[6]刘芬。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4.

[7]邓汉慧。美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J].41-42.

[8]曹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4):20-21.

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 篇五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文化;创业文化建设;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1-0168-02

一、大学生创业文化内涵

大学生创业文化是指一种能够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业意识和热情,增强创业动力,鼓励创业行为,提供创业保障的价值观念、制度行为以及环境氛围等关于大学生创业行动的文化的综合体。它包括创业物质文化、创业行为文化、创业制度文化、创业精神文化四个层次。

1.创业物质文化,是为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由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的各种物质设施构成的有形文化,如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基地等有形设施。它是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最表面层次,是创业文化向外传播的有形载体。

2.创业行为文化,是为推动创业而在广大大学生中开展的创业宣传、创业教育教学与素质拓展活动以及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行为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创业价值观的折射,是创业精神、创业哲学的动态体现。

3.创业制度文化,是为调节和规范高校师生员工与创业活动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它既包括学校为鼓励、引导、推进创业教育改革和开展创业实践而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也包括各级各类社会制度中关于高校创业教育、创业实践的有关内容条款。

4.创业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创业文化的最深层次和核心内容,包括创业精神、创业哲学以及创业价值观念等内容。如一所高校传统文化中的创业创新特质、校园文化中的创业创新内容、创业教育的学术思想及主张、蕴含创业内涵的校训和创业文化景观等。

二、国内外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研究进展

(一)国外关于创业理论、创业教育及大学生创业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当前,国外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和创业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各国高校也正不断地加强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然而,专门关于大学生创业文化的系统性研究仍比较少。从国外文献来看,研究创业现象和创业理论的学者比较多,而且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如墨累·罗(Murray Low)和杨·麦克·米伦(Ian Mac Milan)合著的《创业:过去的研究和未来的挑战》,详细阐述创业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目标、理论观点、研究聚焦、分析层面、时间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等六个相互关联主题;他们从不同学科特有的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概念和相关术语对创业现象和创业理论进行观察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根据研究角度不同,可将创业理论划分为: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与机会学派等学派。

各国高校对创业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最早源于美国。目前,美国关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它的创业教育已形成涵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直到研究生教育的完备体系。据不完全统计,已有1 100所美国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业学课程。英国大部分高校都设立创业中心或创新中心,为本校创新、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和指导,并至少有45%的大学开设有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日本在高等学校积极倡导创业教育,并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可见,国外学者对创业理论、创业教育、创业文化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文化方面的研究仍较少。而且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一种理论研究,更多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也更侧重于创业理论方面的探析,或是创业教育方面的创新研究,或是创业精神文化的分析,或是完善创业制度领域的探索。这就决定其理论和研究结论在我国创业文化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实用性不够强,还需要将国外创业普遍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研究。

(二)国内关于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现状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初中英语论文(精选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