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毕业德育论文(精选6篇)

众鼎号分享 23396

众鼎号 分享

毕业德育论文 篇一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双元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5-0089-05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学习在高校,实践培训在企业或组织。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有近40年的历史,虽然相对于德国职业学校双元制培养模式时间较短,但凭借其众多优势,在德国迅速发展。该培养模式目前已发展到德国的职业学院(ba)、双元制学院(dhbw)、应用科技大学(fh)及综合型大学(uni)等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领域。

一、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特征及类型

1.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特征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特征具体表现在:高校和企业或组织机构两个学习场所,理论与实践两项学习内容,通常还可以获得高校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两份证书。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入学前提是学生具有一般高校入学资格或带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以及与企业签订的实习或培训合同。学生既要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岗位需要,又要符合高校的入学条件。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的流程通常是:企业或组织机构首先与高校先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然后企业或组织机构向社会提供培训的位置,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向企业或组织机构申请培训岗位,申请成功后,学生和企业或组织机构根据具体项目情况签订3到5年的培训合同。最后,学生再向大学注册学习,本科学生在高校要完成180个学分的学习,与德国其他类型本科学生的学分要求相同。学生在大学学习的同时还要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参与培训。通常一半时间在高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培训。双元制模式培养模式的学生没有普通大学生的寒暑假,通常一年有4到6周的休假时间。学生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签订合同后获得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培训工资。具体收入根据企业、培训阶段及专业情况有所不同,通常在每月400到1600欧之间。大学学习期间,学生要通过大学理论学习的考试,考试不及格最多有两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会被大学开除,同时也会被解除与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培训合同。此外,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成学业,不能留级。目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专业主要涉及经济、工程技术和社会事业三大领域。

2.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类型

目前,根据大学学习类型,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将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分为以下四种:

培训一体式(ausbildungsintegrierende),该模式是国家承认的某一职业的教育与高校相关专业的学位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针对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入学前提是学生获得或即将获得大学或者应用科技大学的入学资格。大学学习和职业培训交叉进行。理论课程在大学,实践课程在企业或组织机构内完成。毕业后学生除了获得高校的学位证书还可获得相关培训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实践一体式(araxisintegrierende),该模式同样针对具有高校入学资格,未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员。但是学员和企业或组织机构只签订实习或见习合同,不签订职业培训合同。学生实习时间较长,通常占据整个培训的一半时间。该模式与培训一体式的区别在于其学生通常不接受具体职业教育,只进行高校学习和企业或组织机构的实习。

职业一体式(berufssintegrierende),该模式属于职业继续教育范畴,针对那些已经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学员。没有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也可以参加,大学的学习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工作同时进行。工作类型要与大学学习专业有相关性,该模式优点就是学生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大学学习。

职业伴随式(berufsbegeleitende),该模式同样属于职业继续教育范畴,同样针对那些已经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者有工作经验的学员。该类似于远程教育。学生全职工作,主要利用节假日参加相关研讨会及自学毕业。

根据德国联邦职教研究

统计数据,2011年4月份以上4种模式的项目数量分别为434项、373项、1项和33项,另有56项没有明确类型。本文重点介绍培养一体式模式,即带有职业教育的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项目。

二、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过程

双元制(dunes system)培养模式最早出现于德国的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则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巴登一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其最初原型来自于1972年戴姆勒一奔驰公司(daimler benzag)、罗伯特一博世公司(robert bosch gmbh)和洛仑兹标准电器公司(standard elektriklorenz)与斯图加特管理与经济学院(vwa)联合培养高中毕业生的斯图加特模式。1974年10月1日作为一项典型试验德国巴登一符腾堡州的斯图加特市和曼海姆市成立职业学院,当年与35家合作培训机构正式开始对122名大学生在经济和技术领域进行双元制培训,即大学的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结合。1975年斯图加特职业学院招生专业延伸到社会事业领域。此后,其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至1985年,职业学院扩大到巴登一符腾堡州的卡尔斯鲁厄、莫斯巴赫等其他6个城市。1982年4月巴登一符腾堡州州议会通过“巴登一符腾堡州职业学院法”宣告之前的典型试验成功结束,职业学院正式成为该州高等教育体系的一员。1995年,德国州文教部长会议(kmk)向各州建议职业学院毕业生等同于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1985年职业学院学生总数达到5000人左右,两德统一前的1990年学生人数达到12140名。两德统一后,职业学院发展到柏林,图林根和萨克斯等多个联邦州。为凸显职业学院的双元性,巴登一符腾堡州的职业学院从2009年开始改名为巴登一符腾堡双元制学院(duale hochschule),目前在该州的多座城市设有分院。但是在德国其他州,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的称谓仍被延用。职业学院先后为德国培养了超过7万名的毕业生。随着社会及企业对于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的认可度提高,这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逐渐发展到德国其他高等教育领域。 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

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发展迅速,参与双元制培训高校从20世纪70年代单纯的职业学院扩展到包括了应用科技大学、职业学院、综合型大学、巴符州双元制学院以及与应用科技大学有合作的管理与经济学院(vwa)等多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无论是双元制项目、学生数量还是参与高校、企业数量均有较大幅度提高(详见表1、2)。根据德国联邦职教研究所统计数据,2011年4月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项目共有929项,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153项,学生人数61195名,较上一年增加了1万多名。

四、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实例

1.马格德堡大学与西门子公司本科合作项目

马格德堡大学与西门子公司的双元制合作是典型的高校与企业双元制合作的案例。该项目属于双元制模式中的培训一体式培养模式,即学生大学学习的同时接受一项职业教育。该合作始于2006年,主要招收电气工程和机械制造两个专业学生,目前该合作项目已结束。笔者曾就读于马格德堡大学的职业教育系并在与其合作的西门子公司实习,对其合作进行了一定的了解。西门子公司负责招收符合高校入学资格的学员,并与其签订培训合同,公司除承担培训费用之外,还提供学员一定生活费用。然后学员在马格德堡大学接受本科阶段的学习,总学制为4年,较普通本科学生多1个学年,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双元制项目学员每年只有4周企业假期,大学寒、暑假时间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

2.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教师范专业培养模式

德国高等领域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并不局限于大学普通专业,其在高校职教师范类专业也开设了双元制培养的专业。德累斯顿工业大学从2011年冬季学期开始开设4门双元制职教师资专业,学生除了接受职教本科学习之外,还要在相关组织接受专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该项目的入学前提是具有普通高校入学资格或者有专业限制的高校入学资格。首批招收50名本科学生。该项目旨在改进教师培养的质量。截至2015年8月。该项目受欧洲社会基金资助,学生每月有500欧元资助。入学前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组织13周的带薪培训实习。整个本科阶段学习由4年8个学期组成,第三年考

取与专业相关的由工商业行会(ihk)或手工业行会(hw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本科毕业后学生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学生可以通过不间断的2年硕士学习获得高级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的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在该州再完成1年的见习即可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一门职业方向的主专业(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木材加工和金属机械制造)、一门副专业(如德语、数学、英语等)、教育学知识(职业教育学和心理学)、学校实习以及培训实习(职业培训和企业实习)。学生大学4年学习期间要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学生毕业后除了学位证书还获得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与普通专业双元制学生和企业签订合同,企业支付学员工资模式相比,企业对员工的需要演变为职业学校对未来教师的需要,企业支付的工资被奖学金替代,大学专业由普通专业演变为师范专业,学生的职业培养在相关组织机构内完成。该项目大大提高了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和职教师资的实践能力。

目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培训项目灵活多样,高校可以根据社会和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教学及课程组织方式多种多样。如巴登一符腾堡双元制学院卡尔斯鲁厄分院目前开设有3年的企业管理者专业的培训。该专业主要招收来自于企业管理者家庭的学员、打算创业的年轻人以及企业主的配偶等。学生周一到周四在企业实践,周五和周六在高校接受理论学习,毕业后颁发学士学位。此外,除了本科专业,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少量的双元制硕士项目的学习,硕士项目通常采用职业一体式和职业伴随式培养模式。

五、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的优势

可以说,德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不仅弥补了普通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职业学校学生理论学习能力弱的缺陷,而且解决了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大大缩短了其学习时间。德国在加入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博洛尼亚宣言”后,高校采用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需要3年学习,包括半年的企业实习。德国职业学校的一项职业培养通常需要3到3.5年。德国有些高中生为了提高实践能力未来更好就业或从个人经济考虑,高中毕业后会参加职业培训,如果学生先接受职业培训然后再在高校学习,两者相加学生至少需要6到6.5年时间才能取得大学学士学位和某一职业资格证书,而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则大大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见图1)。此外,通过企业的合作培养,学员大学学习期间还可以获得企业资助,学员毕业后通常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自身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也非常强。

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满足了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德国学生分流较早,学生小学毕业后父母和教师根据其学习成绩将其分流到未来接受大学学习的文理中学(gymnasium)和未来主要接受职业教育的实科中学(reschule)或完全中学(haupchule)。通常情况下,接受文理中学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弱。在德国即使像奔驰和西门子这样的大公司尽管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但却不具备颁发高等教育学位的权利,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招收了大批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的文理中学毕业生,毕业后学生综合能力强,这样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整体综合素质。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则提高了入学门槛,入学的是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学生获得大学学士学位,这样也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和高校合作培养员工,企业也乐意参与。

最后,对于高校来说,高等教育领域的双元制合作项目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训,而且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这样的合作项目也很受学生欢迎,这对于高校的招生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该类项目通常企业还会支付高校一定的培养费用。

毕业德育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 衔接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111-02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可以看出,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教体系,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为研究目标,从中得出适合我国的启示。

一、德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职教强国,其职教模式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竞相效仿。“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双元制”体制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企业的学徒。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以学生的身份在职业学校学习与职业有关关的文化理论与专业知识,同时又以学徒的身份在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

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远远超过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学生。德国的学生结束初中教育后,普通学校的学生可以在每一个开学入学阶段转入到职业院校进行学习,而成绩优秀的职业教育学生同样可以选择转入到普通学校继续深造与学习。“双元制”体制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学生,如若想继续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与深造,可以采取接受一定的德语、英语、数学等文化课补习的方式,然后通过参加统一的考试进入高等学校。在德国,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是互通的,也就形成了德国教育体系的交汇融通和相互关联。德国学生取得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后可直接升入专科高中或职业高校。而那些没有取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的德国学生,还可以采取就读于职业提高学校的方法来取得进入专科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学习的资格。职业提高学校的学制两种:为正在接受“双元制”培训的职业学生(一般需要经过一年半的职业培训)提供部分时间制;为经过职业培训毕业后已就业的在职人员再深造提供1-2年的全日制学习。职业提高学校为他们提供普通教育和专业理论教育,此类学生经过培训通过统一的考试后可获得中等教育毕业证书,然后直接升入专科高中或职业高中。德国的专科高中是高等专科学校的预备学校,专科高中与高等专科学校直接联系。德国的职业高中主要为普通大学输送生源,这样一来可以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效衔接。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各个层级之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德国的职业教育呈螺旋式上升结构,梯次性很强。低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的基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多种升学渠道。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其整个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

二、美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美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其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各国学习的典范。职业教育普通化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美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是美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与重点。以职业群为单位的教育模式是美国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始。美国学生从九年级开始,就可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使专业知识和技能随着学习年限的增加而逐步提升。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低层次职业集群进行了解,一直延续到完成该职业所需的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终身教育思想贯穿于美国的职业教育上生涯。

美国是单轨制教育制度的典型代表,美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放在综合高中内来进行,综合高中提供给学生的职业课程是其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的思想。在学习学术课程的同时,综合高中的学生还可选修职业课程进行学习,为今后就业或者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高中为有志于从事某一职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了特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和相关的工作背景体验。综合高中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美国每年的“高考”进入综合大学继续学习,同时美国各地方的社区学院、技术学院以及部分企业大学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就参照了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提出了“技术准备计划”。美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学制是“2+2”。把高中的后两年教育和中等后教育的前两年衔接起来,也就是把高中阶段后二年的职业教育作为中等后职业教育的准备阶段,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此期间获得副学士学位或全国承认的技能等级证书。美国的中等后职业教育可以通过2年的职业培训,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还可以选择在社区学院学习两年后,获得大专文凭,继而获得所学专业的副学士学位。

三、日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在日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主要以“能力本位”为主线,同时强调“专业对口”的培育模式。目前,日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主要包括:以五年一贯制为中心的衔接;以推荐和选拔为中心的衔接;以编入制度为中心的衔接。

1.以五年一贯制为中心的衔接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色鲜明的是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即准学士学位制度,中高等专门职业人才培养的连接纽带是高等专科学校。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接受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后续深造,为他们提供继续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具备硕士毕业生的能力与水平。高等专门学校五年一贯制培养的已经获得准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还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专攻科学习,年限延至七年可获得学士学位。

2.以推荐选拔为中心的衔接

高等职业专门院校接收职业高中和综合高中职业科推荐与选拔的优秀毕业生,为此类学生提供继续学习与深造的平台。这一制度主要针对职业学校希望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优秀毕业生以及已经步入社会并具有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但想重新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社会人士。这一模式使高中职业教育和大学专业教育的联系和体系化效果显著。

3.以编入制度为中心的衔接

高等专科学校五年一贯制高职的4年级,可接受通过相关考试的职业高中的毕业生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编入,并继续完成学业,毕业时学生可达到准学士学位水平。这一制度,满足了职高毕业生想升入大学继续学习的愿望,同时也拓宽了职高毕业生的升学途径。高等专门学校大多数采取的是五年一贯制,中专三年,大专两年。后期的大专两年,日本称其为短期大学,还可以采取招收毕业于高中的专门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学生直接编入的形式。

日本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注重能力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学制衔接、师资力量、教学和课程设置及学分制认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几点启示

德国、美国和日本中高职衔接的模式和经验中对我国有很多有益借鉴,我们要从中受到启示,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1.完善我国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包涵了诸多环节,如若没有法律法规来支持这项职业教育改革,那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将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因此,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将会促进和保障职业教育改革的快速发展。

2.加强政策引领,落实政府层面的衔接规划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涉及面较广,只有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下,才能完成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脱节分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其一,要唤起全国上下对我国职教体系断裂现实的高度重视。其二,要在调查研究和实地论证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衔接政策。最后,在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规划实施过程中,国家要做好相应地监督和保障工作。

3.改革高等职业院校招生制度,拓宽中职升高职渠道

我国高职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其招收大量普通高中毕业生的招生制度并不符合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所以,我省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要同时考虑高职人才选拔和中职健康发展两个方面,改革现有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式。建议采取保送、对口升学、推荐等途径和方式,增加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力度,做好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我省可以尝试实行中职优秀毕业生的保送制度,可以将中职院校中一定比例的品学兼优、技能突出、愿意继续深造的优秀毕业生直接保送到高等职业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继续学习和深造,引起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促进我省职业教育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给予高职院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要逐渐增加自主招生、注册入学的学生数量,同时还可尝试赋予企业一定的入学推荐权,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我省还要改革中职升高职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方法,以职业技能衔接为主导,将高职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职业技能竞赛和是否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联系起来,注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持续培养。

4.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我们要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不要将这两类教育完全割裂开来,要将职业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次。要以职业集群和集群课程为参考,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衔接体系。

参考文献

[1]许卫红 邓志军。 德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特点及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 (3).

[2]王辉。美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李雪花。 日本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衔接模式研究――对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口衔接模式的启示[D].信阳:河南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毕业德育论文 篇三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论文摘 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对高职院校来说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出发,结合实际,介绍了我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并做了效果综述。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该职业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一起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大学往往是他们走向社会的最后训练基地,他们面临着由学生向职业工作者的转变,因此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指职前职业道德教育,成功的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为大学生以后从事本职工作打下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为他们从业后具备良好职业道德修养提供理论、知识、情感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的就业制度、渠道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是促进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提高的长期的重要措施。

一、我系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对人们的职业活动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规范要求: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奉公守法、不徇私情、团结合作、互相帮助、遵守劳动纪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应坚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以实习、实践为主阵

地,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为主要力量,发挥专业教师和学生社团的作用,努力创出新路子。

(一)从入学教育抓起,明确培养目标

我系在这方面便采取从新生开学入手,开展入学教育和专业课程设计讲座,由系主任、系党总支记亲自从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高度向学生讲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高技能人才的发展前途、毕业学生成才的典范等方面内容,稳定新生思想,肯定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和“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

(二)严格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

对于学生来说,是加强其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根据未来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并针对学生行为的具体特点本系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守则、行为规范等,把职业道德的某些具体要求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之中,使学生的行为有规可守,有章可循,同时施以严格的管理。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开设职业道德课程

我系在学生实习就业前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有关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等内容。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敬业、勤业、精业和协作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逐步形成较强的职业道德境界。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鼓励毕生端正就业观念,走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路子,做一名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四)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师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作为职业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与专业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各门学科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本学科发展中总是体现了某种道德和职业道德精神。因此,注重在各种学科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挖掘和提炼各门学科中的道德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

(五)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实践教学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关键途径,在教学中坚持实践性特色,重视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上岗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将职业道德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要求与精神力量。我系在寒暑假和平时的学习中都使学生有足够的见习、实训、实习时间,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养成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敬业精神的培养与学校命运息息相关,而校园文化建设对敬业精神的培养是具体的、丰富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学雷锋、献爱心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大力倡导爱校勤学、诚实守信、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爱国、爱校、爱集体的品质,增强其职业观念与情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造就一批“靠得住、有本事、作风正”的人才,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七)举办优秀毕业生和成功人士讲座

邀请学校往届优秀毕业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教育和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创业的精神教育。

(八)身教胜于言教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化教师爱岗敬业精神是培养学生敬业精神的手段。教师先要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对职业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心、对学生的尊重来教育、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老师身上体会到无私奉献、勤奋刻苦、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这也必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九)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学生党建工作的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一致的,一名优秀的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过硬的职业道德素质。加强学生党建工作,适应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需要,重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系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加强党建工作统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学生勤学苦练,端正职业思想,积极探索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二、效果综述

毕业德育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而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当今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先进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迫切需要数量足够、结构合理、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中用人单位选人标准可以概括为“有德有才优先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企业用人最看重的列第一位的指标是“德行”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为精神核心的——职业道德,个人职业操守。可是,当社会生活中各个层面都渗透着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时,于是在毕业生群体中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意识淡薄、个人利益至上、追逐功利等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这与社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就表现为并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与用工企业招工难的尖锐矛盾。

“职业教育是以传授某种职业所需知识、技术、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以培养职业人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人的教育。因此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等方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已迫在眉睫。作为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的主阵地的德育教育,理应而且必须但当起这一历史重任。

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基础内容的构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中,德育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使得我们对这一点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做好人的思想转化工作,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积极引导人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及社会需求所决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内核;而职业道德模块教学应以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敬业精神为主是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成效评判的标准

要保证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地发展,就要构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的精神文化和思想素质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和保证。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最重要是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再学会做工,二是学会做工更要学会做人。而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工的根本。有德之人掌握文化科学技术可以造福人类,无德之人掌握科学文化技术则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社会安全的“智能强盗”。因而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很复杂,除了客观上每年毕业生的数量增加,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实际求职和工作中许多学生对工作环境、待遇过分苛求,而本人缺乏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破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加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道德教育实施乃至整个实行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特别是习惯的养成,而不是知识的掌握,因为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且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是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所以职业道德知道并不等于能做到,做到并不等于能做好,做好并不等于养成习惯。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应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他们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并在专业学习中逐步培养自己热爱本职,立足本职的高尚情操。提升他们的职业执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进行职业活动、履行职业职责的基本手段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实干精神。消除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给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踏踏实实的实干精神。应把毕业生是否适应企业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需求,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果的评判依据。

三、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社会功能的体现

加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将会大大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职业道德作为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凝聚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同时也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通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程度来衡量,提高企业的信誉主要靠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员工的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低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保证。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责任心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有一个责任心极强的团队,这个行业、企业就会具有生命力,会迅速发展,各个行业、企业发展了,社会经济也就发展了,社会也就进步了。同时职业道德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建设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德育教育中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极为迫切。职业院校的各级领导,特别是从事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教育者,要肩负历史重任,从自身做起,做好表率,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规划他们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出大量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合格毕业生,才能更好地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毕业德育论文 篇五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61-03

大学时期是莘莘学子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际交流带来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现代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众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正猛烈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永恒话题。

一、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的提出

每年栀子花的清香飘满校园的时候,又一届学子将要毕业离开母校,此时他们都会在校园合影,为大学生活留下最后的记忆。然而,近年网络上热传的一些接近疯狂的学生毕业照引起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早在2009年毕业季,一组“大学生往母校校名上撒尿并集体拍照”的照片上传网络,这次被称为是“撒尿门”的照片共有三张,照片上所有学生的脸部都经过马赛克处理,校名也被部分遮住,仅能看到“湖×××学院”字样。第一张照片上,一个身穿蓝色T恤和运动裤的男生正对着“湖”字做出小便动作,“湖”字上及地下有疑似小便的痕迹,该男生还转过头来望着镜头,旁边有个注解“就地嘘嘘”,在写着校名的石碑后,几位学生在观看;第二张有女生前去查看“湖”字上的印迹;最后一张是大家在校名后的大合影。由于校名被遮挡,在网友的人肉搜索下,有人贴出了湖南理工学院的照片进行对比,结果基本吻合,使得当事学校声誉备受影响。

2012年6月,另一组毕业照吸引了人们的更多眼球。照片的内容是暨南大学的毕业生合照中,学生手举写着毕业愿望的纸,上面印有不同的文字,写着“求、求富婆、求调戏、求你妹、求帅哥……”等不同字样,在镌有“暨南大学”的拱形建筑前合影;另一张照片稍远一点,加上了一条红色横幅写着:“暨大广告,你Fuck了我的青春!!!”这组毕业照上传之后就引发了网友对当前大学生道德行为浪潮般的争论,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不用对毕业生这样的行为大加批判,举“道德棒子”将其打倒。理由是学生走进大学校园的四年里,他们拥有的是一生中绝不可能再重现的酸甜苦辣。大学四年,是他们受禁锢最少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告别的时候,来这样一次“疯狂的毕业照”,似乎也不算过分。多少年后,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只要看到自己当年的毕业照,都会回想起当初的自己是多么青春飞扬、豪气万千、我行我素,可以成为毕业生的美好回忆。

另一种观点刚好是与之针锋相对,认为大学生在母校的校名前撒尿,这是一种低级行为;暨大毕业照中每个人手上的“求……”字,映射出了一个个“跪着”的灵魂,是奴才的表现,是“低俗”行为,是堕落了。甚至有人将这些大学生称作“四无”新人,即没素质、没教养、没文化、没道德!这样的学生也算是大学生,是时代的悲哀!

笔者认为,对于这些非常规的毕业照,学生行为好像已没有理智,接近“疯狂”,不妨叫“疯狂的毕业照”。本人认为,这些疯狂的大学生毕业照已超出了道德底线,它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社会道德的缺失、优秀传统道德缺失和道德标准的缺失。我们对这些“疯狂的毕业照”不能只是骂或笑。当前大学生的毕业照,无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照的不是一个班,照的是当代中国青年、照的是当今社会。所以,我们要从理性角度去思考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找出其根源,想出对策,更好地促进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升道德教育的实效。

二、道德教育缺失是疯狂毕业照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高校道德教育的缺失

首先,当前高校对现时代的深层次理论研究不足,对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热点问题未能给予及时、准确的回答,存在着回答苍白或说服力不强的问题,使部分大学生对一些原则性问题产生模糊的认识。特别是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学生不能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其次,高校缺乏一支专业从事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队伍主体构成存在着部分兼职人员并且业务量大,导致教育效果偏低。

在毕业照的争论中,一些大学教师及媒体,用卫道士、道德禁锢、老顽固、伪君子等词语来反对批评的声音,鼓励或肯定大学生的出格行为,并以自由、宽容、开放等词句来包装。有一位副教授说批判者是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别人,有些大学生根本就不认为这两张毕业照有任何问题,他们只是认为批判者是老顽固、旧思想、思维等等,看不惯他们的新生事物、新生力量,认为别人根本不该、不配批评他们。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从侧面说明部分大学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根本没把道德当回事,缺少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思想放任自流。试想,如果这些学生的父母花了很多钱,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到毕业,看到自己的孩子说自己被学校“Fuck”了,还说自己“求、求富婆、求调戏、求推倒”,这些父母会怎么想?

(二)社会道德的缺失

大学和社会间的“围墙”已经灰飞烟灭。社会负面风气使得大学生道德水准下降,社会环境的变化引起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竞争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平等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得以强化,大学生趋于务实。市场经济强调物质利益,追求最大利润,它的重利性容易滋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一些大学生错误地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道德感情上,把名誉地位、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这样就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一旦精神防线出现缺口,他们便会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使部分大学生走上了歧途。加上现代网络所带来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受到伪科学、黄毒及多元生活方式的影响日益明显,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庸俗化,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趋于主观。

(三)优秀传统道德的缺失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的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且纯粹的迫求。公忠体国、为民立命的志士仁人,死而后已、舍命为人的忠义之士,温良恭俭、勤劳质朴的平民百姓,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丰功伟绩。承载着历史与传统的血脉,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在国家危亡的战争时代,能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者为荣,贪生怕死、苟且偷生者为耻;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者为荣,道德缺失、麻木不仁、见利忘义者为耻;和平时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能爱岗敬业、勤奋进取、勇于创新者为荣,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不思进取者为耻。正是这些深刻体现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知荣明耻荣辱观,成为中华民族绵延不衰、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精神动力,是中国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倍加珍重,认真继承,大力弘扬。

然而,一些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突出,使得艰苦奋斗精神丧失,他们过分关注眼前利益,淡化社会责任感,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许多大学生生活追求新潮,推崇及时行乐,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甚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的现象。

(四)道德标准的缺失

这些相继出现的“照片门”事件中,“撒尿门”事件不管是水还是尿,都是对教育的蔑视,是对一所学校尊严的挑战!学生学的就是品学兼优,学的就是做人,这样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大扭曲,恶搞也好宣泄也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事情,而是现在的部分大学生已经缺少最基本的道德观念,这种行为让我们厌恶,让我们愤怒。“重口味”的暨大毕业照,大学几年的学习得出的结果“求包养”有乱纪的嫌疑;“求调戏”有引人违法的嫌疑;“求”有诱人犯罪的嫌疑……难道这些大学生连起码的乱纪、违法、甚至犯罪的是非标准都没有了吗?一些大学生找出了国外著名大学如牛津、剑桥、哈佛等国外大学丑态百出的毕业照,以此证明他们的合理,把国外的低俗当成自己低俗的理由。这正是缺少了道德标准的体现,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三、关于当前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思考

(一)高校师生应积极发挥自身道德示范作用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师生群体是全体公民中应该具备更加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人群,所以高校要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和窗口作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素质是关键,因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师德去塑造新一代青年的人格。2011年4月,北师大教授董某认为,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他“警告”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 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无独有偶,2011年11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某教授在其新浪官方认证微博大爆粗口,用三句粗口拒绝《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引起部分网友强烈不满。以上两位教授的言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存在部分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已发生变化,违背师德,值得我们警惕和注意。当然,在提高教师队伍质量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良好校园氛围的建设,有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重视解决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充分肯定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主流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行为时有发生,、腐化堕落现象一定程度存在。这些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道而驰,与民族传统美德格格不入,影响十分恶劣。对此,我们既要历史辨证、科学理性地分析,看到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社会转型经历的道德阵痛;又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围绕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贯彻活动始终,从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抓起,引导人们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二是围绕诚信建设,集中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依法打击不讲诚信、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活动,惩戒违背道德的不良行为,积极营造惩恶扬善、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三是围绕发挥重点人群的示范作用、基础作用,深入推进道德实践活动。

(三)营造浓厚社会舆论氛围

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作用,大力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宣传基层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形成良好舆论环境。办好道德建设专栏专题,推出有分量、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和专题节目,播发内容丰富、生动鲜活的通讯综述,刊发把握准确、说服力强的评论和理论文章。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良行为、丑恶现象,开展及时有效的舆论监督,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正确引导道德热点问题,培养理性思维,凝聚社会共识,防止片面渲染、不当炒作,误导公众情绪。大兴网络文明之风,深入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形成道德建设的网上正面舆论强势。

(四)把公民道德教育贯穿始终

毕业德育论文 篇六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毕业德育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农学概论论文精选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