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最新4篇)

众鼎号分享 19102

众鼎号 分享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4篇《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 篇一

摘要:哲学与人生紧密相连。离开人生,哲学是枯燥乏味的;离开哲学,人生是茫然无助的。哲学与人生融会贯通,指引我们在通往知识的海洋中奋勇前行。只有将哲学与人生的关系理解透彻,才能对其有“觉解”。本文拟从对“哲学”的解读出发,阐释“哲学”一词的由来,分析“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这两者的区别,然后说明哲学与人生的关系,并谈谈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关键词:哲学;人生;关系;启迪

“如果说人是哲学的奥秘,那么哲学就是人的隐喻。”哲学思想好比一个人的灵魂。黑格尔曾说:“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壮观的庙里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没有可使人敬仰的东西。”有了哲学,就如黑夜中行走时被照亮了路;没有哲学,仿佛一叶孤舟茫然地漂泊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不知所向。哲学与人生融会在一起,给人以启迪。

一、对“哲学”的解读

1、“哲学”一词的由来

什么是哲学?哲学(philosophy),即智慧之学,它是由距今两千五百年的古希腊语φιλοσοφα(philosophia)演变而来的。Philosophia一词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philos由动词philein演变而来,是philein的形容词形式,philein的含义是“爱”“追求”,而sophia指“智慧”,philosophia按其本义而言,指“爱智慧”。这就是“哲学”的原始意义。在英语、俄语、德语等语言中,这个词音译为“菲罗索菲”。有观点认为,毕达哥拉斯是最早使用philosophia(爱智慧)和philosophos(爱智者)这两个词语的人。据蓬托斯的赫拉克利特在《论无生物》中记载,当毕达哥拉斯在同西库翁或弗里阿西亚的僭主勒翁交谈时,第一次使用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语,并且把自己称作philosophos(爱智者)。毕达哥拉斯还说,在生活中,一些奴性的人生来是名利的猎手,而philosopho(s爱智者)生来寻求真理。[1]他明确地把爱智者归到了自由人的行列,也把自由和真理联系在了一起。也有观点认为“爱智慧”这个词语始自苏格拉底,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哲学叫作智慧学。

2、“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人们常常会将“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哲学”理解为同一个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哲学是什么”,指的是对历史上的“哲学”一词的含义进行追问,这个问题暗中包含着“哲学”是即成的事物。[2]这种事物在刚开始萌芽时就是只知其身而不知其名,后来经过冗长的成长变化,渐渐茁壮起来,然后人们认为是时候赋予它名称了,所以叫它“哲学”。因此,“哲学是什么”是在追问在“哲学”产生的这个历史进程中,包括“哲学”这个概念产生之后,发展到今天的“哲学”它是什么样的,即“哲学”它实际上是什么。[3]“什么是哲学”,它追问的是什么样的学问能够被称作“哲学”,是在追问“哲学”它应该是什么样的。[4]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通过一件件事情去逐渐领悟“哲学”这个词的含义,并对理解“哲学”这个词的概念以及对它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有一定的感悟。虽然,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与领悟,我们对“哲学”的定义会不断发生变化,但这种理解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它逐渐成为哲学研究者的一种信念。这种对哲学的不断理解,就是学者对“什么是哲学”这一问题的回答。虽然,对“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永无止境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探讨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使自己不断地作为人而成为人。

二、哲学与人生的关系

1、哲学是最关切人生的学问

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关注人的发展,这使西方哲学为人类初步练就了探究人自身奥秘的最恰当的方法,即通过不断的诘问,暴露人们思想中的矛盾,从而逐步地去接近和发现真理。所以西方哲学是从认识自我开始的。海德格尔有句名言:“怎样开始,就怎样持存。”由苏格拉底开启的这一思想定向,不仅决定了西方哲学的开端,也预示了这种思想传统的未来。[5]如果说西方的哲学是关切人生的学问,那么中国的哲学它本身就是人生哲学。冯友兰先生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曾引用了金岳霖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6]他认为,学习哲学并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哲学。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哲学始终将人生问题放在全部思想的核心地位。我们再将目光转向把人类的自由解放当作终极目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在于它要“使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回归于人自身”。[7]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那么,什么是世界观呢?“世界观的‘世’,是‘在世之在’的‘世’;世界观的‘界’,是‘人在途中’的‘界’,世界观的‘观’,是‘人’的目光,而非‘神’的目光。”[8]只有这样理解世界观,才能表达人和世界的真实关系,也才能将哲学的真实的本质全面地展现——作为世界观的哲学就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9]

2、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主要有两个含义。第一,哲学无论是在寻求终极的存在的过程中,还是在追问终极的知识的过程中,抑或是在探究终极的价值的过程中,它在本质上都是为人本身的存在寻找生命的安定和支柱。第二,它并不否认其他学科门类,比如说,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科学等对人的研究;相反,它把其他的学科对人的研究看作是反思自身的对象,并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之间努力达成对话和相互理解,从而使人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理解与把握。[10]在这里,我们说的“哲学”是广义的哲学,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冯友兰先生认为,“哲学并不是一件稀罕东西,它是世界之上,人人都有的,人在世上,有许多不能不干的事情,不能不吃饭,不能不睡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不跟着这流行的大化跑,人身子跑着,心里想着,这个‘跑’就是人生,这‘想’就是哲学。”[11]由此看来,不管哲学是什么样的存在、什么样的形态,它都是在追问人自身的存在。所以说,哲学是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3、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

哲学作为本质意义上的人学,并不是客观地描述人的特性,而是系统地反思人生。当代中国哲学家方东美先生曾说:“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12]这句话是说哲学或许没有什么真功实效,但它能使人的生命活动变得有意义。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的生活是“有觉解的底生活”。这种“觉解”是超越自然、功力、道德的境界,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13]人之所以要追问或“觉解”人生的意义,是因为人是有“意义”的存在物。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呢?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在一代一代地复制自己,而人在一代一代地发展自己。[14]动物是一种生存的生命活动,而人是一种生活的生命活动。[15]生活与生存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活有意义,而生存无意义。所以,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识、有思想,人的生命活动是自觉到了的生命活动,因而是有意义的生命活动。而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去探究人生的意义。哲学引导人们不断加深对人生的“觉解”,使人们感悟到生命的广度、深度和高度,不断为人的存在寻找标准和原则。因此,哲学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

三、哲学对人生的启迪

墨子认为,通过本质、原理、用途这三表检验真理,即“三表法”。换句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验证真理的正确与否,使真理成为不朽的存在。能够证明真理正确性的,也只有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才会总结出规律,才能论证出实践的价值。庄子哲学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他认为人既要适应自然,又要适应社会。一个人如果想要改变世界,首先要适应这个世界,要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才有资本去发挥自身的价值。只有适应了世界,才有得以在世界上继续生存的条件,这是生存的基础。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6]这里的“俭”是简单朴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他主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节俭,把“俭”看作基本德行之一。他还主张“上善若水”,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7]东方人生哲学认为:应修身养性,求得自己道德的完整,将个人复归于自然,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18]人要通过不断的修行,剔除内心的欲望与杂念,达到心外无物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哲人们通过真理告诉我们:哲学是人生路上的灯塔,通过对哲学一步一步的理解与感悟,我们的人生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有了更加坚定的脚步,以及更加无畏的勇气。哲学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使我们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再孤单。没有哲学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人生的哲学是空洞的。哲学与人生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人生处处皆哲学,只要我们不断追求,以哲学的视野探寻人生境界,就会收获最美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伍佳。爱智慧的学科——哲学[J]。学理论,2011,(11)。

[2][3][4]杨帆。“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观的潜移默化[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0,(4)。

[5][9][10]李兵。哲学:作为本质意义的人学——如何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J]。学术探索,2014,(1)。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8]孙正聿。《哲学通论》与世界观的前提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

[11]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王素平。关于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思想智慧的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13]孙正聿。哲学与人生[N]。光明日报,2009-04-16.

[14]傅长吉,丛大川。“管理”与人的生命存在——对“管理”产生前提的哲学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7-20.

[15]谭大友。人的生存的意义[J]。青海社会科学,2003,(6)。

[16][17]崔仲平,崔为。老子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

[18]陈林。论哲学与人生[J]。青年文学家,2009,(6)。

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 篇二

摘要:有时候,观看电影时突然之间就被触动了心弦,那是因为电影与生活相互映照,在《狮子王》中看到成长所应经历的磨难,背负起应承担的责任;从《没事偷着乐》中学会乐观应对生活。从电影中,我们增长见闻、获得新知、慰藉、启迪,以及更多生活的勇气。

关键词:人生 坚强 责任 乐观

当我们谈论电影时,其实是谈论生活的经验。通过彼此映照,交集印证,唤醒记忆,增广见闻,获得新知、慰藉、启迪、以及更多的生活的勇气。当电影中虚构的情节突然与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不经意碰撞的时候,电影就很自然地引发了我们情感共鸣或深思。

《狮子王》是一部王者从懵懂、弱小逐渐强大的成长史。辛巴沐浴着新升的阳光,承载着万兽的祝福,他是草原新生的希望。他淘气,经常戏弄国王的心腹大臣;他快乐,与娜娜嬉戏玩耍;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总是期待快快长大成为这个王国的主宰。在他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自己的童年,同样是那么的无忧无虑,热情,对未来充满憧憬。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命运总是蛰伏这在你春风得意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致命一击。环境逼着我们面对和接受,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磨砺,不得不逼着自己长大,不得不逼着自己坚强。

在刀疤处心积虑的算计之下,失去最敬重的父亲,他负疚,伤心后悔,仓皇而逃。所幸在人生的最低谷,辛巴遇见了两个好朋友。丁满和彭彭教导辛巴要无忧无虑,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也没有责任,只要为今天而或就可以了。在他们的陪伴下辛巴重新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忘记了自己曾经的“国王梦”。所以在娜娜要辛巴回到狮子王国,拯救那些处于水深火热的臣民时,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你以为你的出现能改变我现在的生活吗?你更本就不知道我经历了什么。”有谁愿意接受突然放弃舒适悠闲的生活呢,我们可以选择逃避现实,继续怀着一颗愧疚的心过着所谓安逸的生活,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作出的抉择,因为每个人都会背负着责任,促使我们去完成那些即使是不喜欢的事情。 “看那些星星,过去伟大的君王会从那些星星而那儿俯视我们”, “阳光所照耀的地方都是我们的领土”,当无法选择前进的路时,辛巴看见了父亲,这是一种心灵的挣扎,让他发现心底最想要的事,背负起自己的责任,战胜邪恶力量。

从《狮子王》上我们看到成长、破茧成蝶所必经的磨难,学会成长,背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但生活不是只有理想与责任,伟人只是少数的存在,更多的是为生活奔波,为吃穿住烦恼的普通人。《没事偷着乐》则是带着淳朴的气息淋漓尽致的展现一个小人物喜怒哀乐,这也正是我们的生活。

在这部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生活所烦恼,却始终微笑着微笑着面对的普通市民。欢天喜地的结束单身生涯,房子太小这令人头痛的问题却接踵而至;他爱老婆,家人有意无意的排挤却让他时时处于两难境地;弟弟妹妹们的麻烦不断,作为长兄,他毅然挺身承担……

片中有几个镜头,不管是张大民跌坐在雨水中,还是缠着满头纱布坐在砖垛上,没有表情,只露出一个微弯的背影,我能从他并不强壮的脊梁上看到一个家庭的重量,看到生活给予的重负。

我觉得很多人看这部电影都会有感同身受的辛酸。曾经年少轻狂,也曾怀着梦想,对生活饱含激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活的磕磕碰碰,现实接踵而至的烦恼之中,磨去不羁的张扬,冷却了激荡的心。相似的经历,大民却演绎出不同的结局,生活的压迫没有压倒他瘦弱的身躯,苦中作乐,他那玩世不恭、乐观的态度就是对抗生活压力最强有力的武器。他是生活的强者,在压抑苦闷的生活中坚持下来,幸福已悄然而至。没事偷着乐,这正是一种幸福的心态,不把问题看的过分严重,那问题也好像没那么麻烦了。

影片的最后,回家的路上,儿子问他“爸爸,什么时候能再幸福一次呢”幸福什么时候来临?他说,“儿子,你没事就偷着乐吧。”脚下的铁轨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

路,真的还很长……观电影思人生

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 篇三

摘 要:《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又被道家尊为“三玄之一”。《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卦爻辞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事的原则,经过《易传》的系统阐释,人生哲学形成体系,对于后世影响颇深。

关键词:《周易》;天人合一;忧患意识

一、天人合一是《周易》人生哲学的基础

《周易》一书上篇阐发天地之道,下篇论述人世关系,用自然关系类比社会关系,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必然性,推天道以明人事。在《大象》传里对六十四卦卦义的解释,充分体现了这一道理。如其释《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释《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蒙》卦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释《屯》卦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释《益》卦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这些话表明,在“天之道”和“民之故”之间是存在着同一性的,人民通过认识和效法天道,就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引申出人事所应遵循的原则。《序卦传》说的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天地创生万物,然后进一步缔造人世以及相关的礼仪等人世原则。《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复杂的变化概括的、代表性的、特征性的予以表现。如果单纯的只是描述自然界的现象,那也就是简单的罗列了。

二、忧患意识是《周易》人生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区别于西方空间思维角度,中国古人是时间角度。同时中国文化,是“快乐”文化。所以中国古人就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周易》忧患意识提出了几个人生的原则。

(一)、防微杜渐,戒惧危亡。坤卦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周易全解》曰:“履霜坚冰至是这样的象,即脚下既已踏霜,坚冰必将到来。引申一步,告诫人们要见微以知著,防微而杜渐。”又《周易正义》曰:“初六阴气之微,似若初寒之始,但履践其霜,微而积渐,故坚冰乃至。义取所谓阴道初虽柔顺,渐渐积著,乃至坚刚。”因此说对于所有的恶事要毙之于小,慎之于微,善于在他们势力还很微小的时候,就识破他们,以早防范、消饵。否卦九五爻辞说:“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周易全解》曰:“九五之爻已进入息否之时,在泰道将还之时,人皆晏然安乐,唯大人有戒惧危亡之心,他念念不忘“其亡其亡”,有如此戒惧危亡之心,必能像“系于苞桑”那样坚固不拔。”所有这些都是告诫人们,能够随时戒惧危亡,就如同苞之根深蒂固一样,无有倾危。

(二)、进德修业是立人之本。《周易》中强调做人要符合天道,要戒惧危亡,但是处忧患之时绝对不可以因个人的一时安危而放弃做人的原则,二是要以德为准。从而引出人生的重要的根本:进德修业。《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系辞传》选取了九卦分三次叙述,即所谓的“三陈九卦”,以见其处忧患而不失操守,进德修业以摆脱困顿之意,进德修业才能保守天地之道。人处于困境时,为了摆脱困境,最容易丧失德行和操守,故《周易》提醒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守节不移,临危不乱才是摆脱困境的正道。《泰》卦九三爻辞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坚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是说事物总是处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之中,否极泰来,人处困境之中,一定要不失其信念,坚持道德操守,进德修业,见机而作,才能终得善果。反之,如果不能坚持道德操守,为了摆脱困境不择手段,就不能有好的结果,即《恒》卦九三爻辞所谓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象传》也屡屡提醒人们在困境中要注意提高道德境界,《否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蛊象》曰:“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坎象》曰:“水志,习坎。君子以常德行。”《骞象》曰:“山上有水,骞。君子以反身德。”作为人,如果在逆境中都可以保持自己坚贞的操守,那更不必说顺境了!

把握《周易》的人生哲学,一定要把握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道理。《周易》所奠定的人生哲学理论成为后世哲学家理论的发凡。学习先人,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有方向。(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注》[M]。文渊阁四库本。

[2] 金景芳、吕绍纲。《周易全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 周山。《解读周易》[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4] 郑万耕。《〈易传〉忧患意识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5] 唐明邦。《〈周易〉的忧患意识与自强精神》[J]。

[6] 孙义文。《从“吉”、“凶”两断辞看〈周易〉的价值取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5月。

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 篇四

摘要:人生理想,在古代称为人道。在《左传》中有这样的话:“天道远,人道迩。”在《论语》中的“道”也专指“人道”。在人生论上,“道”有应当的意思。人生的最高准则,就是人生理想。中国哲学对于人生的理想和修养的部分,确实有很大也很独特的贡献。

关键词:中国哲学;人生理想论;仁

中国哲学和其他哲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生的“道”,每一个中国哲学家的理论里都有教导人们怎么去提高自身的修养,怎么样去最求人生理想中的“道”。所以,中国哲学就像酒一样,在年份越来越古老的时候,味道也最甘醇。

一、中国哲学中的孔子人生理想论

人生理想论,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部分。关于人生的最高准则,中国哲学里是最为丰富渊博的。

1、孔子的“仁”的人生理想论。

在中国哲学中,第一个提出完整的人生理想的人是孔子,孔子的人生理想就是“仁”,孔子讲“仁”,他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①在孔子的理论中,仁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最神圣的境界,甚至比“仁”的境界还要高。“立”就是可以独立生活而不是依靠别人。“达”就是在一方面能有所精通,可以展示给大家,帮助到别人。一个人自己追求独立,也要使身边的人去独立,自己去追求腾达,也要帮助别人慢慢好起来。“能近去譬”,就是说我们要从自己身边入手,从我做起,由己推人。已之所欲,亦为人谋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爱人的,这一点是肯定的。只是孔子说的爱人,他心中所认为的爱,是要爱那些有值得我们去爱的人,也就是有实益于人的人。仁者本来就是爱人的,他们爱惜的是品德高尚的、自己能够自强不息,也能够帮助别人渡过难过的君子。“仁”是成己成人的,并不是姑息的爱,这样的爱只能是耽误了。

“克己复礼”,在孔子的思想中,要立己立人,必须遵循礼。孔子说过:“不知礼,无以立也。”②,实行仁德,还要遵循礼的要求,也必须自己约束好自己。”“克己复礼”的首要要求就是自觉自愿,自觉自愿的用礼来约束自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的仁,是立人达人的,所以,要做到或者说要追求“仁”必须的是要真心实意的、实实在在的去亲力亲为的,只有自己身体力行,才能为人。不是有勇无谋,也不是刚毅木讷,更不是巧言令色。而是一个“济众”,人人都有帮助别人的能力,这个能力不论大小,只论是否真诚以待,更多的时候,不是我们对于帮助别人是力不从心,而是我们有力却舍不得去出力。

只要能利天下,就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为彼,犹为己也。”

二、人生理想不遥远,哲学不在冷落生活

思想的发展过程,有的时候就是将分散的集合在一起,由肯定的理论变为否定的理论。就是这样分分合合,变之无穷。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哲学是“爱智慧”,是帮助人们提高解决困难的能力的学问。但是,在生活中,哲学没有融入生活,或者说我们这些学习哲学的人,大部分并没有好好的去运用哲学到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学习哲学的人看待学习哲学的人,眼中带着神秘和羡慕,又觉得深不可测。单纯的从这一点来说,哲学在众多人的心中,还是位于金字塔的塔尖。可望而不可即。可是,我们是普通的凡人,我们置身于社会之中,我们的生活也是依赖着社会,我们要怎么去运用我们的知识,让哲学不在冷落生活?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最大的魅力,就是告诉世人,人生活在世都应该有一个最高准则,虽然这个准则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时间段里,但是都是要求每一个人首先自身要有很高修养,要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觉悟。修身、立志、为学、重行、改过、自省、慎独。单从自身修养来说,不过也是纸上谈兵,还不是仁,不是兼爱。也只是独善其身。生活的魅力在于未知,我们置身于生活之中,每一时刻都是直播,我们无法预料下一秒我们面临的是什么。而生活的乐趣就是当我们面对这一秒发生的事情,我们要怎么去很好的解决。难题也就自然的出现了,我们要怎么去将哲学揉进生活之中呢?真正的哲学家不应该去埋怨时代忽视了哲学的存在,哲学的批判精神和特有的前瞻能力是可以成为引导力量的。

有人说中国哲学在现在是最没有用的,沿用着历史的做的舞台,一直一直上演着古老陈旧的研究戏码。不是孔子到朱熹,就是从老子到庄子,是最没有前途的。这个观点是我听到最犀利的指责,我也不能认同。中国哲学不是乘着“文、史、哲不分家”的东风成长起来的,中国哲学家们自古以来就已经看的透彻,人生一世,活着不是只为自己,我们自身的力量的有时候大到我们自己都惊讶,古人早已智慧的总结了人的一生怎样过的有意义,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说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中国哲学里,所有的人所追求的都是忧国忧民、将家国天下装在心里,这样的心胸只有在慢慢的领悟中才能体会到。现在的生活中哲学看似好像身在天堂,孰不知,它一直都蔓延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每个人都通过学习知识来分辨是非。在进入哲学殿堂的这些日子里,我也有所反思,是我们自身将“得”与“失”牵绊的太紧,从而我们自身就被这些纷扰所紧紧束缚。谈论哲学的关怀,这个话题确实太大太空。那么,就从我们自己的自身修养开始,痛苦的时候变的坚强起来,把苦难当成是人生的财富,在心中装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愿望。认真做事、真诚待人,把自己生存的每一天都踏实负责任的对待。不要伤害别人,爱护自己,关心别人。在当下的生活中,我们求“仁”的方式可能和古人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这样去约束好自己的行为,从而感染到我们周边的人。

我记得赵玲玲的书《一生至少一次哲学浴》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就无法摆脱困惑与烦恼,也必须直面生死,而周围世界仿佛是浓雾锁重关,常常让我们陷入人生的沼泽。哲学就是给你一双慧眼,就是给你一盏指路明灯,让你看清楚自己,看清楚世界。它让我们明白,幸福原来就在自己手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4篇《解析哲学与人生的关系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企业如何成本控制论文【精选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