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通用4篇】

众鼎号分享 14655

众鼎号 分享

大学生心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与归宿。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格式 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向,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更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积极心理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从1994年以来,教育部不断提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尤其是2004年正式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作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学生基本工作看待。

截止2013年,我国全国民办高校达到1400多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390所,而陕西省民办高校共17所,应教育部的要求及广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从形式开始逐渐落到实处。

然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目标的局限性思想,而忽视了大多数普通的学生,这样可能导致忽略很多潜在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有积极地心理能量,我们不能等到已经产生心理疾病,已经恶化到神经症或精神障碍的时候,再采用精神分析等方法去解决,这是消极的病理学的处理方法,而不是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ositive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上一种全新的思潮于21世纪兴起, www.1126888.com 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关注,正如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被饥饿所困扰的时候,

        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心理学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在不断地试图扭转心理学过分关注病态心理的主流思想,然而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因素,人本主义学者们并未完全成功。

而到了21世纪,这个问题被心理学家们再次提出,究其本质,其实就是积极与消极的态度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处于心理健康平均水平的普通人,这与人本主义关注人的本能及潜力的观念相似,强调普通人如何在适当的环境下更好地成长、发展以及成功,如何挖掘人们自有的内心力量与美德。

我们试图探索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创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全面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研究和教育的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从之前的有心理问题学生身上转为更多关注普通的大多数同学身上,批判的传承以往仅仅面对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旧模式,开启面向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关注、全面预防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因为在这样一个追求幸福满足的新时代,没有了硝烟,没有了饥饿,我们不再需要用消极的观念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生病、不要自卑、不要抑郁,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快乐、如何满足、如何成长、如何发展,最后达到如何幸福。

这样观念的转变,要从每一位教育者开始,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品质,帮助每一位学生积极的成长,并在这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从此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而不是治疗。

二、加强大学生积极情绪教育

孟昭兰认为,积极情绪是与人的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积极情绪体验更多的个体,在生活中表现出活动性更强,工作能力更强人际交往范围更广等特点。

在积极心理学中讲积极情绪分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内心感受,而这其中被广泛研究的就是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指个体在各项幸福感指标上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幸福感指标涉及工作、人际交往、感情、自我体验等各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能体会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同时也能促进个体的认知的发展。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品质,改善大学生应对消极生活事件应激状态,增进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

三、完善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

人格(personality)是一个人体区别于其他人的最本质最根本的特征和特点,包括我们的每个人独有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气质类型等。

一个健康的人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拥有健全的人格,而作为大学生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是成长成才的关键,不断培养完善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不断发掘人内在的积极力量,人性中的爱和所有的美德,这些积极的因素不断地被强化,人性中消极的因素就会被抑制乃至逐渐的消退。

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独立、积极的个性。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论文 篇二

《高校弱势群体家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摘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弱势群体虽然在人群中占的比重较小,但已成为中国进入小康社会的瓶颈?弱势群体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扶助对象,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是我们每一个有能力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新乡市三所高校: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河南科技学院等随机抽取了体育专业的弱势群体家庭的全日制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2-0044-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分配政策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打破平均主义,打破铁饭碗,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个人收入差距逐渐拉开,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个人收入悬殊的不同阶层?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状况如何呢?他们是不是和其他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有共同特征呢?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1、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处于大学阶段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充满理想与幻想,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同样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享有和其他青年一样的权力,应该和其他青年一样健康地成长?然而,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据资料显示,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具有如下的共同心理特征:焦虑?自卑?孤僻?胆怯?自我封闭等?因此,对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状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活泼好动,相互交友,结伴学习?玩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育专业需要学生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有些项目还需要极大的热情,尤其是篮球?足球?排球等?常年的学习体育技术与训练改变了学生的性格,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生活,直面人生?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学习压力,但他们对考试不再象小学生和初中?高中生那样普遍感到恐惧和害怕,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与体育专业学业难度相对不是很大有关,但也不能完全说明他们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好?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往往对人很冷淡,个别人在行为上常表现为办事独来独往,即便是与教师交往也显得生疏,对教师的关怀不易接受,甚至抱怀疑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学院的同学有相当一部分不愿主动地邀请同学到自己家里玩,天真活泼的天性被自卑取代,自己家庭和别人家庭的巨大差别阻隔了与人交往的渠道,贫富的巨大差距使他们回家后很少邀请同学一起玩耍,这似乎和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有些矛盾?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相当多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有过逃学?逃课的行为发生”,“上课玩手机?发短信”,有的认为“读书没有意思”,“不想吃苦,害怕艰苦的体育训练”,厌学的心理状态使部分同学表现出对学习毫无兴趣,缺乏上进心,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更有甚者影响其他学生学习或与教师作对?有些学生看到班上一些学习好?家庭条件又好的同学学习很努力,不是向他们学习,而是自暴自弃,对未来的期望值很低?当问到为什么不报考研究生时,许多同学这样写道:“学费太高,负担不起”,“考上研究生也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时间太长,还要挣钱养家”?造成他们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经济条件差,缺少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原因?弱势群体家庭的青年人,由于自卑心理,害怕别人嘲笑,很多事情谁也不告诉?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把内心想法告诉老师的人最少,绝大部分人有了心事还是选择告诉自己的好朋友,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17.28%的同学选择了“谁也不告诉”?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选择责骂和还击的学生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3、共同心理特征

经调查研究发现,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身上存在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2.1体育学院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学习压力较小?

体育教育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在考研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在面临考试时还是处于较为适应的状态,和初中?高中的学生心态有着明显的不同?

3.2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同学存在冷漠?孤僻?自卑心理?

他们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具体表现为虽然在学校和同学在一起时有快乐感,但很少主动邀请同学到家里作客,看到同学高消费时,还是感到心理失衡,在回家后家庭和别人的家庭出现巨大差别时,自惭形秽,觉得抬不起头,处处不如别人?

3.3有一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学生存在胆怯?羞怯的性格特点,封闭自己?

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就是说,他们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外力的帮助和支持是改善?改变他们的状况的主要力量?当然,现代意义的社会支持不是一种被动的帮助或施予;它强调借助外力的支持,同时以通过与弱势群体成员自身的力量的结合,提升社会弱者的能力,增加他们社会参与的机会,从而达到改变他们弱势处境的目的?这便是现代社会工作所强调的“助人自助”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4对策及建议

4.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能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周围人群的关爱,他们迫切需要用师爱来弥补亲情的缺损?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用真挚的爱对待他们,作为教师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让学生有安全感和信赖感,争取做他们的朋友?

4.2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心理教育更不例外?在弱势群体家庭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提出个体原则是基于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发挥对教育效果的积极作用而言,也是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中必须以适应学生为前提,没有他们的主体选择,没有他们内在的对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积极性,就谈不上教育活动,更变不上教育效果?大学时期的大学生,其内心世界的自我评价的意识迅速增强,独立意识强烈,这种现象本身是一种进步,应给予肯定?因此,教师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善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从内心深处知晓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从而有效地扬长避短?

4.3要充分改变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孤僻?压抑?自我封闭等不良心理状态,教师还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班级环境,要想法让他们与同学们交朋友?做知己,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同学的友情?如建立互助小组,开展一帮一等,可以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来;其次,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弱势群体家庭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对能力弱的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为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增强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亲和感?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2]李意如。德育改革的思路与探索[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李子勋。心灵飞舞[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关系分析 篇三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总结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文章,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报告,其中20.23%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措施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体育运动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篇四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社会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4篇《大学生心理论文格式》,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毕业论文总结范文大全(通用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