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考试反思 >

从口水仗到龙门阵②重庆网友:我为什么喊重庆向成都学习

众鼎号分享 2883

众鼎号 分享

  这组文章,有两万余字

  这组文章,有两万余字。作者“资中君”认为,重庆应该从五个方面向成都学习:矢志不移破除盆地意识、毫不动摇实施强省会战略、大手笔的战略谋划、砸锅卖铁也要建高铁、大力实施城市营销战略。

  川报观察记者辗转找到文章作者。“资中君”真名彭军,是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的一名干部。彭军的老家在四川资中,他在重庆完成学业,1999年进入公务员系统后就一直在重庆。因此对于四川和重庆,都有着深度了解。

  彭军:促成我写这一组文章,有两个重大背景,一是成渝城市群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和成都相比,重庆那几年明显落后了。

  2016年,国家出台《成渝城市群规划》。2019年4月,视察重庆时,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之后,川渝高层和区市县开始了密集互动。尤其2019年7月,重庆党政代表团赴四川学习考察。这让敏感的网民意识到,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将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成渝的千年大计,成渝将迎来千年之变!这是一个背景。

  第二个背景,重庆经历了整整10年特殊时期。尤其2013年至2017年,被重庆网民称之为“失去的五年”(实际为四年半)。这五年,重庆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逐渐被兄弟省市拉开了距离。

  四川在谋划天府新区,天府新区向南扩展到和我老家资中毗邻的仁寿县;在建设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将成为国内第三、西部唯一的双枢纽机场城市;成都在扩容,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发展战略,要越过龙泉山实现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再造一个新成都!

  这些全都是大战略、大手笔。短短几年时间,成都的变化令人侧目,在全国成为现象级话题。

  这两个背景之下,川渝合作、共谋大业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同时,网络上发出了“向成都学习”的呼声。但是,在这些重大事情上,民间和官方明显不同调,民间甚至存在反对的声音。同时,体制内部分人员还存在对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无感、对重庆日益局促的战略环境浑然不觉的情况。这是很要命的。

  具体说,近年来川渝高层和区市县互动频繁,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去年主题教育期间,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还到四川学习考察,实地察看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地方。这是这么多年来重庆最高规格的学习考察,“四大班子”一把手和部门、区县主官全部参加。根据《重庆日报》报道,这次考察,大家感到“触动很大、感受很深、收获很多、开阔了眼界、找到了差距”。这次学习考察结束后,不少部门、区县还单独组团,多次到成都学习考察。

  紧接着,重庆市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谋划了一批事关重庆全局、事关长远发展的调研专题,带头开展调查研究,为重庆在新时代做好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我曾经有机会拜读过这些调研报告,可以说,重庆市领导对重庆和四川的情况有着相当深刻、相当清醒的认识,也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震撼性的对策措施。

  一种是盲目自大,认为重庆很牛,重庆比成都发达,有很多优势,重庆根本就不应该带成都一起玩。

  一种是纠缠于所谓的“名分”,认为重庆级别比成都高“半块篾片”,成都不应该排在重庆前面,“成渝城市群”应该叫“渝蓉城市群”,哪怕叫“川渝城市群”也成。

  四是重庆越来越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但体制内人员的眼界和本领,无法适应新的形势;

  体制内部、官方和民间不能同频共振,劲不能往一处使,势必对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和重庆的改革发展形成干扰。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写一篇文章,认清形势,正本清源,客观准确地看待声名鹊起的四川和成都,正视我们存在的差距,真诚地从对方身上学习点什么,最后实现共赢。

  我老家在四川,我大学毕业后还在老家教书6年。我读大学、读硕、读博都在重庆,1999年进入公务员系统后也一直在重庆。所以,我对四川和重庆都有深厚感情,而且我比一般人了解重庆、四川的渠道更多。作为机关干部,我也能接触到一些重要材料。所以,作为热血赤子,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写这篇文章,而且一定要写好这篇文章。

  当初在设计的时候,确实希望这组文章能抛砖引玉,引发体制内人员和广大网友的思考,为推动市民的思想解放提供“助攻”。所以,我在文章中写道:“有必要在公职人员和市民中来一次大讨论,来一次思想发动,来一场‘头脑风暴’”!

  彭军:我着手写这组文章是2019年7月中旬,重庆市党政代表团赴四川省学习考察之后,当时看了《重庆日报》的相关报道,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然后,8月初开始动笔。我简单草拟了一个只有一级标题的提纲,就开始写。因为不是公文,不是那种命题作文,所以精神上压力不大,随心所欲地写。

  写作中也遇到不少“瓶颈”,比如缺乏相关信息等。为此,我专门订了一份《四川日报》,还请教了我所在机关的同事,请教了四川省人大、成都市人大研究室的负责同志,还有在成都的同学和亲戚。写《砸锅卖铁也要建高铁》这部分,我甚至是一边研究地图,一边写作。断断续续,写了2个月,直到9月底才定稿。

  原来准备写一篇七八千字的文章,结果最后超过了两万字。太长的网络文章,读起来既耗时又累人,我就把五个部分独立成篇,这就有了一组文章。

  刚好,当时“重庆马路社”在征文。我了解了一下,“马路社”居然有10多万粉丝,我立马就投了过去。“马路社”反应很快,国庆节后连续五天刊发出来,而且加了“编者按”。

  川报观察记者:文章刊发后,在干部群体和普通网友群体中,您分别接收到了怎样的反馈、反响?

  彭军:反响还是很不错,给予肯定的很多,认为敢于直面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反思,引发了重庆网民的“头脑风暴”,是一篇“雄文”。

  重庆市委某部门办了一个内刊,把这一组文章全文转载。据说,这份内刊转载一个公众号的文章,这么多年来还是比较少见的。

  最近得到的信息,这一组文章还被重庆市委党校教师纳入主体班培训课程,并且给予很高评价。只是她没有料到,这居然是体制内人员的一篇心血之作。其实,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体制内人员同样具有批判的精神,同样具有刀刃向内的勇气。

  川报观察记者:写作“向成都学什么”时,对于可能产生的争论、甚至不解,您是否有预料?

  彭军:当然有预料。所以,我还是比较慎重,文稿写好后,特别请研究室的同僚和秘书处一位年轻人看过,他们认为很好、很正能量,政治上没问题。为保险起见,我特地在开篇写了三句话,先给网友预警:

  一个地方人的性格,很难用好和坏来评价。重庆网民无条件“维护”重庆形象,说明他们爱之深,也说明他们有上进心,这是好事情。当然,装睡的人你是叫不醒的。

  川报观察记者:今年以来,1月3日中央首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再到如今川渝两地在紧锣密鼓的落实。据您观察,重庆干部群体,对于两地互相学习、协同发展的观念,是否有所改变?

  彭军:当然有改变。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成渝民间的口水之争在逐渐淡化。当然,也不要期望这种口水战一时半会就会销声匿迹。有一点是可以预期的,随着成渝合作效应外溢,市民有了实在的获得感,加之网民结构的变化,网络环境一定会越来越清朗。这就叫“以时间换空间”吧。

  川报观察记者:作为呼应,成都网民的“成都可以向重庆借鉴什么?”这篇文章您是否看过?在您看来,两地应该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心态?

  彭军:我是“重庆马路社”钢粉,“成都可以向重庆借鉴什么?”一发出来我就看到了,而且大大地点了一个赞。文章作者很用心,从统计、数据的角度,分析了成渝经济表现的不同。同时,提出了成都应向重庆学习的五个方面。

  川渝地脉相接、人缘相亲、市场相融、产业相连,原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双方都能从对方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两地网民都能够保有这种理性、客观、科学的精神,而不是宣泄,我们一定能从对方学到很多,也一定能助推双城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共同担负起中国经济“第四极”的重大使命。

  彭军:对于“重庆向成都学什么”,我没有更多补充。但是,对于重庆,我有重要补充,或者说重要完善。因为当初写这组文章时,实际上没有系统写重庆的重大战略举措。具体来说,就是8条:

  第二句,重庆和四川的抱负,是和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道,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博弈。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三年级考试后的规划与反思作文大全11篇

下一篇:写检讨的高手--北方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