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优秀2篇)

众鼎号分享 15767

众鼎号 分享

《资本论》源起于对于当时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后人的分析中,常常将马克思笔下的思想归纳为从生产关系中阐释人类历史的必然走向。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2篇《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资本论学术论文 篇一

《资本论》综述

摘 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资本论三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一、《资本论》第一卷

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马克思对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做了个总结,这个总结的内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对本身加以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是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重新同生产者结合起来,但已不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成就―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土地与由他们生产资料的共有制―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研究经济现象的,即在它们的互相联系和运动中,也就是在矛盾的连续产生及其同时的解决中研究它们。商品从一开始就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来考察的,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而是作为整体的出发点来考察的;并且是研究商品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价值在交换中从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研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货币中寻求解决,即寻求自己运动的形式。但是在这里商品和货币都不是作为孤立的物,而是作为价值表现的两极出现的。

二、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要主要讲流通领域,但是应该把单纯流通和资本主义流通或资本流通过程分开。商品流通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商品流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商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发展流通时改造了流通,使单纯流通成为资本主义流通。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资本;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也加入了流通了。使劳动力变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所谓原始积累,而资本主义生产经常再生产这种分离。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再生产资本和资本家,而且再生产无产阶级,即再生产资本主义关系;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资本主义流通的客体,再生产资本主义市场。资本生产过程不仅以价值,而且以价值的运动、价值形式的交替,即价值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以及相反的更替为前提的。因此在分析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的资本生产过程以前,必须先分析商品流通或单纯流通。在第二卷研究的已经不是单纯流通,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后者的分析只能在资本生产过程分析以后做;因为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弄清资本的实质,弄清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才能提出资本流通问题,即提出“资本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脱离的不同形式”更替的问题。

三、第三卷

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开始提出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卷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马克思关于转化形式的学说,从作为转化形式的生产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开始,马克思从这些最一般的生产价格也是最抽象的转化形式“上升”到比较个别和具体的转化形式,即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平均利润的分解为企业利润和利息,再到额外利润的转化为地租。马克思就利润、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研究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只是从他们在市场表面上采取的那些转化形式来加以研究的。

在对第三卷的研究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我们要按其具体情况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能只局限于分析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还要研究一种“实际运动”,这种运动中“资本以具体的形式彼此互相对立”,马克思不是单独地研究内容或者实质才去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就没有形式。只是需要把比较具体的形式跟不具体的形式开来。利润就是比剩余价值更具体的形式,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式占有剩余劳动的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不是一般的阶级关系,不是一般的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而是具有资本主义外壳的阶级关系。因此,只要这种外壳还未来具有他的全部多样性和具体性,那么,阶级关系也就还具有它的整个现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始阶级关系的研究,而在第三卷中完成了这个研究。

四、总结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不限于他的《资本论》,而是一个几乎囊括了经济学的所有问题和方面的、无比宏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他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和危机”等学说。既包括了其“微观部分”,又包括了其“宏观部分”;既包括了对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的分析,也包括了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对其他经济学家批判的性质是这样的:当他为了系统发挥和系统地说明自己某种理论而论述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时,他往往很简略地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贡献,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在使马克思感觉兴趣的现象方面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23页

[2]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49页

[3]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6页

资本论学术论文 篇二

浅析《资本论》

【摘要】《资本论》源起于对于当时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在后人的分析中,常常将马克思笔下的思想归纳为从生产关系中阐释人类历史的必然走向。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规训与形塑”的理论进行探析。

【关键词】资本论;形塑;规训

一、规训和形塑,让理论映照现实

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给予的论述,对于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贪婪,导致资本迫切要求劳动力创造出远远高于他们本身获取的价值。于此同时,“时间的原子就成为了利润的原素”,基于利润的渴求,就必须要求工厂建立严密的制度体系,例如监视、奖惩、胁迫或压抑等,用来规训工人,从而“保障对每一个时间原子的控制”,达到时间对于劳工的绝对主宰,这就是我理解中的“时间霸权”。

同样的,在这整个规训的过程中,工人也自愿或强迫地完成了其对于自我的重新的“形塑”过程,完成了身份的转换和认同。从“自由人”、“健全人”、“自由劳动力”中脱出,意识到自己(或者说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的特殊性,从而顺利变成“劳力”、“商品”,并匍匐于资本与资本家的控制之下,“靠出卖劳动换取生活必需”,却仍旧遭受十分苛责的剥削。

延伸而言,潘毅教授的《中国女工:新兴打工阶级的呼唤》,就可以更加实际的理解和运用。中国女工们在打工中,在工厂中,无时无刻不是接受着规训(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又每时每刻在进行着形塑(从身份认同和社会接纳两个方面进行)。

如书中所描述,资本为了追逐最大利益,多重方面对于女工进行着规训:①重复命令的机械进行以及工人手册的强迫阅读,建构起权威性;②歧视性语言的熟练运用以及固定频率的训导会议,迫使女工产生自卑心理,获取话语权;③刻意地建构地方及血缘,通过族群身份认同机制压抑整体抗争集群效应;④通过“药物”创造神秘性以控制“月经政治”,控制女工身体机能。

这种规训,简单粗暴,效果却显而易见。全方位的规训,导致女工渐渐“失去了对于自己的自决权”,使得管理者慢慢、默默、紧紧地彻底控制住了“女工”这一群体,使其渐渐服从于资本构筑的制度,形成“集体失语”的局面(不仅仅只是指话语权,是指更广义上的权力与权益),从而有利于工厂的管理与资本主义的剥削,最终达到“异化劳动”以及“资本奴役劳动”的目的。

与此同时进行的,就是女工们自我形塑的完成。机器、流水线、泰罗制,这些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管理方法在细致研究和精心设计之后,将整个生产流程细致化、简单化、重复化。女工们所能做的就是严格遵守工艺流程,机械重复制作章程,成为没有思想的工具而已。

当我们将现实和理论一一比对之后,让我们来普遍衡量规训和形塑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措施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女工们普遍感到自己是一件“商品”,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换取生存。通过“资本规训”、“自我形塑”以及隐性却无处不在的“时间霸权”,资本及其所有者完成了目的,疯狂压榨女工,压榨并夺取她们创造的剩余价值。

二、当平庸对话恒常

1、现代社会本质上,是资本极权社会

集权和极权,一字之差,内涵却大为不同。集权,强调的是形式上的专制;极权,则是全面的独裁。所谓资本极权社会,就是资本的独裁,是被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位成员无疑义的认同并遵从的。这无疑就是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

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相比起封建社会乃至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进步,比如政治上更加民主,例如政治权力普遍的广泛的父死子继的终止和废除,这在不久以前,还被认为是合理合法、天经地义。

这样就引申出有意思的论述,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的趣谈和预测一般,未来的更高阶的社会形式中,会不会也因循惯例,废除现在看来合理合法的经济权力的继承制?

2、剩余价值理论没有也不会过时

权力来源于契约,是社会规则的孕生和集合,同时也直接来源于物质生活活动。马克思认为,物是社会关系的对象化。所以,我将剩余价值创造本身理解为在现代社会中人对人的征服和压迫,应该也不会偏离马克思的本意。

严格来看,剩余价值理论其实本不在经济学的范式和框架之内。我理解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更偏向于社会权力构架。同时,由于竞争(广义上的)的逼迫,伴随着资本的扩张,剩余价值被不断生产出来,意味着更多人被更大强度的压迫和剥削,作为一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定律,剩余价值理论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

3、资本主义与新教,共产主义与“无教”

回顾历史,奴隶社会的奴隶,其基本命运就是作为主人的工具,甚至不能称之为“人”;封建社会的佃农,则终生为地主奉献自己辛苦的劳动果实;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工人,则隶属于资本。――本质上,从属、宰割和依附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

从信仰上来看,奴隶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自然崇拜十分明显。封建社会由于分裂的独立土地和局限的封建经济,形成了多神宗教、多元崇拜。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唯一统治,导致一元化____(即普遍意义上谈论的“新教”)崇拜的兴盛。而未来更高级的共产主义中,由于去除了压迫,唯物主义、辩证观点的思想最终会带来“无宗教、同信仰”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Karl Marx)原著;曾令先,卞彬,金永编译。资本论(缩译彩图典藏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

[2]高新军著。揭开历史发展之谜《资本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王峰明编著。资本论(第1卷)导读(上)[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1

[4]。孙承叔著。资本与历史唯物主义《资本论》及其手稿当代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06

作者简介:

刘奉洁(199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新闻学、传播学;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2篇《关于资本论学术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水利水电毕业论文范文.doc精选2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