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优秀4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金融学论文》,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金融的论文 篇一
一、我国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科技化、信息化世界的到来,农业对于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逐渐弱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不足,进而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弥补农业发展的不足,进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实际上,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使得从事农业的相关人员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虽然存在不平稳现象,但总体来说,是一种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是否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不完全呈现正比例的关系,但是前者的增长会对后者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比,农业经济的规模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从而阻挡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若想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解决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以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农村的金融机构最初是由政府扶持与当地支持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村经济以及金融观念的落后,导致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减小,农村金融机制的稳定性失调。加上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单一,金融发展偏向边缘化,这些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区域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较为密集,西部较为稀疏。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进程以及发放条件没有统一。
二、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由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目前农村金融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落后的问题,需要做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用以解决。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善时,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只有构建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金融有较好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构建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利用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等,对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定期进行规划整理,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体制,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从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化目标。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搭建农村金融体系,将信贷等金融业务与网络相连,达到构建信息化农村金融体系的目的。
(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提升时,尤其要关注区域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能够有效的落实。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农村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投入,让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提升其内部的管理水平以及金融业务的处理水平,这对整体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水平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
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主要是让政府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干预,而不是忽略市场因素和农村实际金融情况,让政府进行强制性的干预。在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政府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政府干预的优点与缺点。在清楚政府干预的特点之后,要尽量避免其弊端,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活化农村金融资本,顺应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加大农村金融信用改革
在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的同时,要充分的带动当地农民的生产力水平以及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加以肯定。在推动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时,要对农村金融信用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化改革。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是否增长对一个国家的综合经济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村信用制度改革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不断地对已有的农村信用制度进行完善,使农村信用社与农民之间具有明确的债权关系,完善金融信用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我国农村金融信用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金融的论文 篇二
银行财务会计管理在新金融体系形成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现阶段我国银行财务会计管理并不完善,还有许多地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也不仅与发达国家的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有差距,甚至与亚洲一些国家的银行财务会计管理也有一定差距。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存在的会计问题,在我国银行会计管理工作中也不同程度存在。
1.帐外有帐,弄虚作假。银行会计“三铁”的好传统没有坚持。
当前我国银行财务会计管理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搞帐中帐、帐外帐。搞虚假利润、虚假存款、虚假帐表,银行会计信息失真总是与其他违规行为结合在一起。比如,乱拆借、高息揽储、帐外经营等问题都与会计上的弄虚作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问题涉及的金额和影响面都相当大,严重影响金触体系的稳定。银行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还影响政府宏观经济决策,建立在失真数字基础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显然难以起到好的效果。会计信息失真还为银行监管设置了障碍。比如,乱用真实的会计信息,监管部门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就比较容易,而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必须将很大精力放在合规性监管上。此外,银行财务会计信息失真还影响到银行声誉,对银行经营活动带来潜在的损害。
2.经营思想不成熟,银行财务会计管理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尚未确立。
根据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各项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取得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必然要求将财务会计管理作为其经营管理的核心。这是因为,财务会计管理既是银行经营管理的起点(筹资、投资),又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归宿(盈利、分配),同时它还是对银行经营管理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银行管理者经营思想不成熟。―沖思想是受有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没有把银行看作企业,而是看作事业单仏用机关管理那1管理银行,忽视经济效益。另―沖思想是急功近利,希望通过搞违规经营,回避管制以获得短期的效益,按照这种经营思想,银行财务管理职能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且还会对违规活动起到助推作用。因此,忽视银行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作用,必然对银行的长期稳定发展带来危害。
3.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尚待完善。
我国的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制度存在与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类似的问题,甚至问题更为严重。某些金融机构甚至出现了内部控制的“真空地带'从银行发生的大要案看,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于银行内部财务会计控制不严所致。银行内部财务会计控制不严,不仅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也给银行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4.银行财务会计工作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需要改进。
银行财务会计工作不仅是对内管理工作,而且也具有对外服务的功能,为客户提供清算服务。我国银行清算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①技术手段先进,不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服务。使得银行失去了稳定存款来源,
②银行结算管理不严,造成银行大量垫款难以收回,
③压票、压汇现象还时有发生,损害客户利益,也影响银行声誉。此外,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滞后也常常影响银行其他金融服务工作开展。
5.有关法规不完善。
由于目前税法和财务制度上存在问题,使得银行利润存在虚假成分。各项准备计提不足,应收利息大量增加等问题,削弱了银行抗风险能力,
银行财务会计工作的上述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为进一步深化金融改举设置了障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金融波动和一些重大金融事件充分地说明了这点。因此,改进和完善银行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成为我们银行业的当务之急。
1、充分认识银行财务会计管理重要性,将财务会计管理作为银行经营管理核心,将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提高到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切实提高银行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2、树立正常的银行经营理念,将长期稳定合规的真实效益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商业银行必须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但不能以短期效益为目的。只有长期稳定合规的真实效益才是可持续的效益。
3、改进金融服务,支持经济发展。―方面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改进结算服务来支持经济发展,同时为经济发展筹集更多资金;另一方面配合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积极制定有关配套的制度和措施,使得金融服务更规范、更安全。
4、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切实防范各种经营风险。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触的滞后影响逐步显现。因此,我国要进一步加强对高风险领域的财务会计控制。
5、改进核算方法,贯彻稳健性原则。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改进各种效益的核算办法,提足税前准备,根据银行实际情况,在税后补提一部分准备金。
6、发挥会计信息优势,加强财务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预警信息。
金融类论文 篇三
[ 摘 要 ]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呈现出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市场经济,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并对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 关键词 ]
金融风险防范 金融审计
近年来,随着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其中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不良贷款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资产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自有资金占有很低的比例,有些金融机构也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使得到期债务无法正常支付等。而上述问题,一旦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就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严重危害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因此,关于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的关系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作用的依据
1、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风险的防范需要金融审计来进行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需要独立的外部监管。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法治经济,它客观上要求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一整套市场法则来规范各方的行为,以利于市场的良性运行。
2、审计自身的工作方式与程序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审计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程序,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提供了基础。一般情况下,检查会计账目是审计的工作方式,其中的会计账目主要包括会计账簿、会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而金融机构的。具体经济活动应该通过各自单位的会计账目予以反映和揭示。而金融审计的整个过程,主要就是通过对上述几种会计账目的检查,来了解被审计单位概况。
金融审计应注意审计实施的基本程序,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符合性测试,即对该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考察,评估其效能;第二,实质性测试,即通过符合性测试,对特定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评估,找出比较完善的环节,以及不够完善的环节,分析存在明显漏洞的环节,从而确定重点检查的环节和内容,并着手进行详尽的审查。上述两个步骤以上两个方面特别是后者,为金融审计揭示金融风险并发挥作用提供了直接途径和可靠基础。
3、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的因果关系。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还有着因果关系,这主要是表现在二者的目标和手段方面。通常情况下,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宏观调控方面存在问题,或者是缺乏调控能力,或者是缺乏央行的监管,从而导致相关政策措施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金融审计的加强,有利于财政经济秩序的维护,不仅可以满足审计法的要求,也为审计风险的防范提供了立足点、出发点。监督金融机构对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执行情况,保障国家金融政策的贯彻实施,是金融审计根本目标之一。同时,审计监督直接接触金融业的不同环节,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宏观调控措施在各个环节的传导过程和效应,并能将审计过程中所见所得向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反馈,必然有利于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及其传导效果。
4、金融审计工作对于金融风险防范起着一定的警示作用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健全,因而容易引起经济秩序混乱局面,对于财经领域来说,其中的造假与违法现象比较多见的。由此可见,当前审计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将审计监督的重点凸现出来,时刻关注金融案件,并加大对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从而实现维护我国经济秩序的目的,同时也能够相应地减少经济方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金融风险的防范上发挥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如何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在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正确监督理念的树立。审计部门应以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金融监管为根本目标,树立正确的监督理念,才有利于审计成本的节约以及审计效益的提高。
2、突出金融审计的重点。金融审计重点的突出应该围绕金融风险的防范进行。审计部门应首先将分析哪些环节和因素易引发金融风险,再以此来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重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金融资产运营状况;或有负债;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的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状况;会计资料的真实性。
3、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主要是由于审计人员素质、审计手段等因素决定的。而在金融形势变化的同时,部分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因此,审计部门必须使审计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并改进现行的审计手段,从而使得金融审计真正具备揭示金融风险的能力,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4、加大执法力度。只有加大执法力度,才能对当前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依法揭露与查处。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对于金融案件的重视程度。全面落实审计法,做好审计工作,推动审计工作的深化,使审计监督力度不断加大。
(2)培养发现金融案件的意识。针对可能产生风险的环节和已经发现的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必要的延伸检查,将可能存在的全部违法犯罪问题进行揭露。
(3)严格执法。如果遇到重大违法问题,或者在整个关于违法犯罪线索搜集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不畏强权,勇于突破。一旦发现重大线索,就应该一查到底,并如实进行披露。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金融风险防范中,金融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部门应正确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并采取一定的举措,来加强金融审计的作用,以实现关于金融风险的防范,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金融类论文 篇四
在我国,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隶属于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金融问题”。随着宏观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各高等学校的金融学科都在探索金融学科的教学改革,力求教学内容上顺应金融宏观的发展方向,金融既然包括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金融学就不能仅研究微观金融运行而不研究宏观金融运行。也就是说,金融学不能只研究金融主体个体的行为,而不研究金融系统整体的行为。因此,结合地方应用型大学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要求,强化金融学专业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建设是具有现实与指导意义。
一、国内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研究动态与存在问题
1、国内研究综述
在国内,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原目录中的“货币银行学”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合并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专业。这种调整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整个金融课程体系知识面应该覆盖整个金融学科的主要方面,如:金融制度、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完整的金融运行结构,包括微观金融运行、宏观金融运行,以提供学生一个有关金融体系的整体框架。2004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和陈雨露主编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该书反映了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承担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我国顶尖级金融学家和金融教育家、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金融学科和其他重要高校金融学科带头人对金融学科建设的最新思考,代表了我国目前对金融学科建设研究的最新水平。如中国海洋大学宏观金融学有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中国金融史、货币金融理论前沿、金融理论与政策等;宁波大学设有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宏观金融课程;浙江财经学院采用金融学院模式,宏观金融学课程分布在8个专业方向,具体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利息理论、金融市场学、货币理论、财政学、中央银行学等。
2、存在问题与研究命题
主要存在问题,第一,现有教学改革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研究了同类大学为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而面临的金融学本科教学定位、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改革问题,未能照顾到地方院校的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第二,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尽管各院校已顺应金融宏观化发展方向而开设了若干宏观金融类课程,但尚未解决以下问题:宏观金融类课程到底该包括哪些主干课程?如何避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交叉?针对宏观金融类课程要求,如何跟进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类课程?上述问题告诉我们宏观金融类课程急需按各地方院校办学环境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和改革。
二、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设置的特色与创新
1、课程群设置的特色
第一,顺应宏观金融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一的精英型体系向大众型、精英型、国际化等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变,本科教育更应强调学习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二,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本项目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在改革金融学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时,既保障学生掌握本学科、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又顾及地方性大学办学环境和培养应用性人才目标,强化宏观类课程建设,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以适应“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群设置的创新
第一,倡导团队合作,形成推进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的机制。课程体系建设既提倡体系的整体性和弹性化,又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瞻性和探索性。为此,需要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并形成推进课程体系建设的一套机制。具体设想包括: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通过指定学习教材、专著或其中的核心章节,联系学术动态述评文献;互相交流近期阅读书目、研究课题,探讨本学科前沿理论。集体申报课题、撰写论文;定期举行教研活动,讨论并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与重点;组织课堂教学观摩;规范教学文件与秩序,鼓励教学改革与创新。
第二,推进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锻炼相结合。鉴于金融学高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在强调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吸收现代教学理念,推进多样化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鼓励同学参与社会实践、学生科研等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地方应用型大学宏观金融类课程群实施对策
1、具体设置内容、预期目标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具体设置内容:主要结合国内外金融学科相关宏观金融课程设计的总体趋势,突出服务地方金融机构与企业,强化宏观金融对地方金融的指导功能,坚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坚持国内外前沿与地方性院校办学模式相结合,重点推进应用型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
第二,预期目标:紧紧围绕金融学科“课程群+核心课程教材+精品课程”三大类建设大框架,形成宏观金融课程群建设的子框架和核心课程建设、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并以此为基础,为今后核心教材建设与精品课程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是宏观金融课程体系建设,确立宏观金融课程群的核心课程,并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二是配对形成每门课程的师资队伍,基本保障每门课2名教师;三是完善并形成每门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四是探索教学改革的方法。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及可行性分析
将推进以下教学改革:第一,改革思路是整合宏观金融类课程,将宏观金融类课程整合成基础、国际、市场、监管四大类,明确每类课程包括的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并从各自金融专业现有基础出发提出具体的建设目标,如规划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目标、精品课程目标、课程后台建设目标与教学方式创新目标。
第二,强化案例教学和课程设计。对于理论性较强课程,都增设一定经典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小组讨论,并撰写学术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对于应用性的课程,都将开设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仿真模拟金融业务操作,并撰写实验报告,以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根据本学科、专业教学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采用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在课内向学生传授;另一方面又通过社会实践环节、学生科研、金融论文大奖赛、虚拟炒股比赛等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采用宏观金融理论分析各种金融问题与经济现象能力,重点提升学生解决金融问题能力。
第四,探索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简写为PBL)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为同学搭起各门课程的知识架构和内在联系;通过学生自己收集、分析相关资料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分析过程;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和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学习小组由5—6名左右的同学组成,选定某一主题组织课堂讨论——包括小组交流、质疑和点评;要求每组制作PPT,内容包括选定主题的文献综述、课堂发言内容以及参考文献,以充分展示同学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12)。
[2]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学科学。2010(03)。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06)。
[4]王广谦、张亦春、姜波克。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金融学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