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学论文最新8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众鼎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健康心理学论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一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论文关键词: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 影响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二
一、音乐疗法概述
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运用音乐进行治疗的先例,例如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就在《史记。乐书》中写到音乐能够“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1]但是音乐治疗是在美国最早发展为一门学科,其标志是1950年美国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协会。1974年,世界音乐治疗联合会成立,自此以后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在音乐治疗师在国外已成为一种职业,得到了社会的广发认可。我国的音乐治疗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2004年就已有超过500家医疗单位开展了音乐治疗。[2]所以在高校中应当认识到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积极运用音乐疗法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很多学者对音乐治疗给出了自己的界定,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著名音乐治疗学家K.Bruscia,他认为音乐治疗就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帮助者达到健康的目的。”[3]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音乐治疗所运用的主要手段是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例如听、独唱、乐器演奏、合唱、各种音乐词曲创作等多种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是治疗的媒介或者桥梁。再者音乐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治疗,而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干预过程,通过这个复杂的过程来使接受治疗者达到健康。在本研究中,音乐疗法主要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借助学校的音乐教育以及各种音乐活动,有专门教师运用音乐治疗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的各种心理辅导,其目的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音乐疗法的理论基础
音乐治疗与其它的心理治疗存在明显的差异。一是体现在媒介上,一般心理治疗以语言为媒介,而音乐疗法则是以各种音乐活动形式为媒介。二是体现在效用机制上,心理治疗是通过语言的影响,纠正受治疗者的不正确的观念,实现治疗的目的。而音乐治疗则是以音乐为媒介,通过对接受治疗者施加影响,引起其情绪的变化,改变其精神状态,改变其认识,促进其心理问题得到纠正。从物理学来看,音乐是一种机械波,这种现实存在的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声波会对人体的各个部分形成影响。有研究发现,当具有“音乐性”的各种声波作用于人体时,会对人体的各个部位都造成影响,人体的胃、肠、肌肉、心脏、脑电波等随之产生和谐共振,各器官节律趋于协调一致,各器官的紊乱状态随之改善,从而解除疾患,促进康复。[4]有理论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机制为首先作用于人的情绪,使之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然后通过情感的作用引起人的生理的变化。还有理论认为音乐首先作用于人的生理,通过生理上的变化引起人们心理上的变化。而事实上开看,这两种影响机制并不是不相交集的,而是随时产生交互影响。根据以上的影响机制可以看出,音乐对于唤醒、联系甚至整合人格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产生不可替代的力量,音乐是人们实现自我表现以及释放自己情绪的重要的特殊手段。对于音乐治疗而言,一般认为音乐能够改变人们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改变来改变认知,在音乐治疗的具体操作中,正是运用音乐对于改变认知的能动作用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三、音乐疗法对于促进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
当前在诸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中,情绪不稳定是很重要的表现,且大学生自身对情绪不稳定缺乏调节能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就会进一步激发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造成各种情绪上的困扰,导致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会出现极端事件。不同的乐曲可以产生镇静安定、轻松愉快、活跃兴奋等不同作用,这些作用会对人的内环境产生影响,可以起到排忧、镇痛、降压、催眠等效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乐曲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对于那些在情感上忧郁、沮丧、精神萎靡等状况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治疗时可以选择情调欢快、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乐曲,如《喜洋洋》、欢乐的天山》等。对于情绪上不稳定,存在一定程度焦虑感的学生,可以选择那些情调优雅、节奏缓慢的乐曲,如《平湖秋月》、《春江花月夜》、《梁祝》等古典传统曲目。
(二)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现有学生存在表达上的障碍,这样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沉默寡言,有时甚至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生对自己的表达能力表现为不自信,对自己的评价也较为消极,甚至是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这部分学生不能正常的与人进行沟通,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对这样的学生而言,采用音乐治疗的方法促进其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音乐对其施加影响,使音乐成为实现自我表达的一种途径,这一音乐途径的实现可以借助于集体音乐活动,例如在合唱活动中,可以通过歌曲的演唱来实现表达自己的情绪及情感,可以是毫无顾忌的来表达这些情感,在合唱这样的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及别人的认可,这种成功经验的体验以及别人认可带来的成就感能够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对于积极的自我评价的形成是非常具有正向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对于合唱、合奏等集体音乐活动而言,要想取得演奏的成功就需要成员之间需要具有较好的合作关系,演奏舞台也就是一个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要是各个成员之间不具有合作精神,没有集体意识,这个社会就会呈现出杂乱无序的状态,也就会直接导致演奏的失败,这种失败会影响演奏者,使其产生心理上的不快感。而为了避免这种不快感的产生,就会产生一种必须要进行合作的力量,这种力量会监督参加者进行很好的合作,抑制了个人的那些可能不利于演奏无序的行为。所以,音乐参与对于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合作精神的学生而言,对于其消除与同学们之间的隔阂,促进心理上的包容性,提高其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人类认识世界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其二是通过艺术的形象思维。根据脑生理科学的相关研究,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左右半球,左脑主要主管理性与计算,主要负责语言、逻辑、数学计算和次序的安排等工作。右脑则是主要负责感性及艺术,主要起到处理节奏、图像构造、想象幻想等创造性的活动。当前我们的教育所重视的是左脑功能的体现,不注重右脑功能的开发,且常时间使左脑处于紧张的状态,促使身体加快衰老,比较容易出现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种影响身体健康的症状。左脑的过分专注,会造成右脑的开发不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所以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重视右脑功能的开发,而开发右脑的重要途径就是音乐,可以通过音乐活动来促进右脑的开发,右脑的开发能够提升人的想象力,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当重视运用音乐活动对人的右脑进行开发。
(五)塑造完善人格
人格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心理素质状况,心理素质的好坏也能体现出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完善人格的重要阶段,应当积极通过音乐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优秀的音乐作品所展示的美体现出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学生通过欣赏音乐中的美,切实体验音乐中的美,能够起到发现自我升华途径的重要作用。通过自我升华,可以实现心灵的净化,超脱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活动精神层面的和谐,提升自我境界。例如《春江花月夜》,这首乐曲优美的旋律,给我们呈现的是美丽壮观的山水风景。《黄河大合唱》则是能震撼人心,使人产生强烈爱国的新认识。这些美妙的音乐体验,对于大学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追求层次,提升个人境界都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音乐治疗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情感、自我表达、合作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塑造完善人格等各个方面对大学生形成影响。因此在日常的大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音乐治疗的运用,积极发挥音乐治疗的功能,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对于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三
摘要:在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传播工具,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结合自媒体进行改革。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传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这样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的进程比较缓慢,近几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数亿用户使用的信息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结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规划》中明确指出,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为了满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扰。所以,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
(2)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青少年阶段是一生中发展最重要的阶段。处于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他们日后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调研发现,虽然有许多学校对于刚刚入学的青少年都进行了心理测试,并做好了记录工作。但是,却没有进行后期的跟踪调查工作,有些学校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却没有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影响了国家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过学校开展的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等了解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或者以固定的课本作为载体,教师通过口头教育的形式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十分有限,教师传授知识的速度比较缓慢,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都比较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2)教师队伍的限制。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队伍还比较匮乏。许多学校中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许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是兼职。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往往承担着多个年级的教育工作,导致工作开展更加困难。
(3)学生思想的限制。许多学校都开始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书籍、舒服的座椅等,与教室相比较更加舒适温馨。但是,心理咨询室的利用效率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许多学生心里有秘密却没有办法跟老师沟通,怕老师对自己产生偏见。这样就导致学生很难向教师说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学生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问题得不到解决,最终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
三、结合自媒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灵活。现如今,许多青少年都通过互联网来认识与解这个世界。自媒体更是让青少年快速融入现实生活。自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的限制,学生可以自主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育变得更加灵活。
(2)形象温暖。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迈向成熟的最重要的过渡阶段。当今社会的青少年拥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负的压力也更大。他们对快节奏的生活充满着困惑。正是因为这种心理的困惑导致学生不愿意与其他人去沟通。学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个群,让心理教师与学生在群里进行沟通。自媒体让学生与教师产生了空间上的距离,他们会消除恐惧感,更容易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顺利地开展,让心理教师的形象更加温暖。
(3)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根据数据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723亿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媒体可以很容易缓解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要充分发挥自媒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势,以满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教育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采取更加新颖的教育方式。四、结语总而言之,自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打开学生的心扉,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四
1心理课题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的健康工作的进行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已有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则证明,要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三个维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心育环境营造,多学科渗透,开设心育课程,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等多途径进行效果更为理想。但我们现有师资的实际情况是,能够配备心理专业背景出身的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极少,大多数学校的心理教师都是中途改行的兼职,而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极为有限。因此以往的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广上会受到学校教师心理专业素质的限制,这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校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课题同时开展。2007年6月我校与华北煤炭医学院申报立项了《心理干预活动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09年12月顺利结题。
2011年我校又与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系共同申报立项了《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于2014年7月顺利结题。两个课题的研究都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低年级(一至三)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对其社会能力及行为、情绪等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在169份有效(11份无效)问卷中,筛查出12名小学生可能存在行为问题。高年级(四至六)采用华东师大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评定,在228名学生中有效问卷215份,其中35人可能存在一项或多项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15.82%。其次,根据前测数据对筛选出来的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实验。
对二年级部分行为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共进行了6周。主题由团体意识、注意力训练、愉快情绪和悦纳自我等方面组成。四、五年级也分别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的部分学生开展了团体心理健康干预实验,分别进行了8周和6周。通过课题的开展,我校学生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集中注意力等方面都有了改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课题主持人还完成两篇心理论文《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谈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分析》并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上发表。
2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1完善心育设施,打造“爱心小屋”
最初的心理咨询室十分简陋,只有两把椅子和一张茶几,也没有其他的相关设施。几年来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对心理咨询室进行了扩建改造。划分了办公区、咨询区、阅读区和情绪疏导区四大区域,添置了沙盘、沙具陈列架、宣泄人、团体辅导箱等设施设备,安装了心理测评软件,力争做大做强学校心理咨询室,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走进“心语小屋”这里是面谈咨询的主要机构,重点是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心理困扰;设有“心语”热线,主要是针对部分不愿面谈的学生建设的,同时也对家长开通,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设有“心语”邮箱、信箱,部分学生更愿意以信件的形式进行交流,也可回避部分学生的尴尬。
2.2健全心育网络,加强培训
学校倡导“让心灵的天空一片蔚蓝”的教育理念,提出给师生以绿色人文关怀,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保护学生绿色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健全了心育网络,成立了心理教育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完善了交互的立体的心育网络,打开了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保障。因此,学校重视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辐射工作。学校积极邀请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高志华、张郢、王岩等教授对学校老师进行讲座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班级设置男、女两名心理健康联络员,称为“心语大使”,每两周一次定期培训,指导他们在学生中发现、识别心理困扰,并能对一些轻微的困扰予以简单干预;对部分学生予以引见介绍来咨询,并负责在各个班级内宣传有关心理知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
2.3利用“阳光心语”广播站,传递心语,播洒阳光
多年来,我校的“阳光心语”广播站,一直成为孩子们的知心伙伴。广播站里的“阳光使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正是他们,架起了一座学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阳光心语”里的“心语传递”、“我谈我心”、“校园拾贝”、“成长烦恼”等专题栏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们像一阵和风,更像一场细雨,抚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另外,把心理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写给“阳光使者”,针对学生的来信,有些涉及学生隐私,就采用回信的形式,直接回复。有些不涉及隐私,反映的是一些共性化的心理倾向,就利用广播站这一阵地进行专门的辅导。以期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指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2.4发挥《春蕾》校报以及手抄报、黑板报的宣传功能
我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校报的编辑,我们还引导更多的学生撰写“心育小论文”,让他们成为小报“匿名”的主人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郁闷与苦恼。我们更因地制宜地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的宣传效应,加大对学生心理教育宣传的力度,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2.5开展相关的心育活动的主题班、队会
各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写心灵日记,设立心语本;学生和老师说悄悄话,班级设立“心语箱”;开展“我自信,我能行”、“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挫折是一道坎”等班队主题活动。
2.6家校结合
除了常规的各年级家长会、每学期开展“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外,我们还举办了“家长日”开放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参与学习,亲子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融洽度,而且还积极开发了“家长”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我校多次聘请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系的高志华老师,来我校通过视频直播就《家庭中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等主题进行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家长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孩子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来创建健康家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
2.7开设心理活动课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较多,我们除了按照课程设置由班主任完成每学期的4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外,为了让学生学习心理有更健康的发展,我校聘请了50名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的大学生作为我们的课外辅导员,来校深入课堂进行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2.8创设安全和谐氛围,培育健康心理
学校以全面渗透的原则开展工作。首先在整体上营造和谐的氛围,走进东小,处处都以醒目的标语,提示学生自尊、自爱、自信,暗示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其次学校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历练,增加经验。每年的艺术节、运动会成为孩子们盛大的节日,平时的少儿艺术活动频繁,每日的“一课两操”更是从不间断。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会说话,让每一块牌子都会歌唱,让每一株花木育情感,让每一处景点孕意蕴,真正做到“校园处处皆文化,处处文化育人心”。和谐的校园是一种无声的隐性文化,她无时不刻地熏陶着师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她是一种潜意识的引导。工作中,我们巧妙地将这种“引导”与“四条疏导”即心语小屋、心语热线、心语邮箱信箱、学生互动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发挥其功效。几年来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轰轰烈烈,活动的开展多次在直播五十分、环渤海网等媒体报道。今后我校将继续把“享有健康心理生活,提升师生幸福指数”作为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目标,将“心事”做出大文章来,更好地彰显“以美育心”的活力优势,让她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服务我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力争把我校创建成“健康班级、健康课堂、健康家庭、健康校园”的幸福园地。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五
摘要:
社会的发展对人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从小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非常必要。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抗挫能力
大量调查表明,当代家庭非常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舍得智力投资,但由于过于溺爱,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衣、食、住等,忽视了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吃苦耐劳和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培养。而这些“精神上的东西”,正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所必需的,也是孩子心理发展所需要的。但却有不少家长在生活中处处为孩子撑起保护伞,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为其扫清障碍。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孩子一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反而更多地品尝挫折的苦果。对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对其在社会的立足与发展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家庭、学校都应重视幼儿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适当培养幼儿初步的抗挫能力,使其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上更有自信心、更有力量,不易被挫折压倒,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需要,创设和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培养其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迎难而上、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挫折在一个人学习、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强调赏识教育、保护幼儿探索兴趣和欲望、让幼儿在顺境中建立信心的同时,还需针对实际生活经验进行挫折教育,以增强幼儿对挫折的抵抗力,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和社会性。然而,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营造良好心理教育氛围
挫折教育实际上就是抗挫能力培养。在物质条件相对较好的今天,挫折教育更多地体现在心理素质培养上。开展挫折教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学习、培训、讨论等形式,让教师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认识到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使教师掌握适当的心理教育理论和艺术,进一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易出现的挫折原因,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及心理训练,以收到良好教育效果。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心理健康,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对幼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暗示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抗挫能力培养,教师首先应给予宽容、理解、鼓励和支持,为幼儿营造一个平等、温馨的心理氛围,以爱换取孩子的信任,让爱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幼儿有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能够毫无顾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大胆尝试、探索、表达,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结合幼儿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挫折教育
2.1认识领悟
从认知上帮助幼儿认识挫折的客观存在,引导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幼儿生活中常遇到的困难、害怕的事物着手,通过谈话、讨论活动,让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遇到的因难、害怕的事情及失败的经历等,让幼儿知道每一个人在生活、学习、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不同的困难或害怕的事情,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事实。
2.2情感沟通
从情感上消除幼儿对挫折的害怕心理。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环境,创造心理释放的机会,鼓励幼儿讲述自己在家里、在周围环境或特殊事件中遇到的困难、挫折。鼓励幼儿用相应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来表现,说出心中的害怕或不愉快。在你一言我一语中,不仅使幼儿有表述、宣泄的机会,还使教师进一步了解每个幼儿对于挫折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通过情感交流,逐渐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找出幼儿的长处,通过语言暗示、情感抚慰,帮助其逐步树立应对困难的信心,消除对挫折的害怕心理。
2.3行为训练
从行为上帮助幼儿掌握应对各种挫折的方法。将认知、感受、适应和实践操作有机融于教育活动之中,结合幼儿生活实际,采用游戏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等幼儿心理教育方法,从科学的角度设计丰富多彩、富有童趣的挫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抗挫技能,增强幼儿对于挫折的生理和心理承受力,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如:(1)自我鼓励法:在困难面前,学会自己用语言鼓励自己。如对自己说“我是勇敢的孩子,我能做到的”,等等。(2)努力坚持法:如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远足登山活动中,让幼儿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经受抗疲劳、忍饥饿、耐寒训练,这样既锻炼了耐力,又能让幼儿体会到“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3)合理宣泄法:面对挫折时,让幼儿学会在不影响和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如体育锻炼、倾诉、哭泣等方式)将消极的情绪宣泄出来。
3在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如:在语言领域中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心理的讨论,渗透挫折教育,让幼儿从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初步懂得挫折是每个人一定会遇到的,并从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感受到不屈不挠的精神,教育幼儿从小就要有克服困难、不怕艰苦的勇气与毅力,在情感和认知上达到了良好的教育目的。在健康领域中幼儿进行走、跑、跳、平衡等活动时,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活动情境或障碍,让幼儿通过自身努力或与同伴合作克服困难,遵守一定的规则,最终完成活动任务,培养抗挫能力。
4在一日生活中落实幼儿抗挫能力培养
4.1利用一日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及时进行教育
由于年龄小,幼儿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对具体、直观的身边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触发联想。在一日生活中,幼儿不可避免会遇到或这或那的挫折,如被拒绝、劳累、困难、批评、惩罚等。让幼儿体验被拒绝或经历一些困难,能让幼儿体验到许多事情并非都能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认识到挫折的客观存在。同时,抓住这些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及时鼓励,让幼儿尝试以自然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帮助其克服对困难的畏难心理、对失败的沮丧情绪,并试着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
4.2在游戏活动情境中进行挫折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基本活动,利用游戏向幼儿进行挫折教育也是重要的途径。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弥补利用自然情境、现实情境教育的不足,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因为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一旦遇到生活中未经历的挫折,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幼儿就有可能陷入困境。因此,教师要创设竞赛、劳动、批评、提出难题等一些挫折情境进行挫折教育。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挫折情境要适度,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恐惧感,最后丧失兴趣和信心。
5家、园、社区三方协同配合开展教育,产生最优教育合力
5.1在家庭教育中延伸对幼儿抗挫能力培养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是一种全方位的密切接触,父母可随时随地利用幼儿生活中遇见的挫折和困境,有目的地进行挫折教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待挫折、困惑的态度和处理方法,对幼儿起着示范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抗挫能力差是由于家庭溺爱造成的,只要让他们吃点苦就能解决。其实不然,这种强行措施不但很难生效,而且往往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挫折教育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不是苛刻的批评、严厉的斥责或与孩子对着干。其次,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如定期邀请孩子的朋友到家中聚会,多创造一些让他们自由交流的机会,鼓励孩子多交朋友,遇到挫折时,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培养孩子的友谊感、依恋感与安全感。最后,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果孩子成功了,及时鼓励,说些“真是能干的孩子”等话,通过生活中的锻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5.2充分利用学校、社区资源开展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发放宣传资料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增强家长家庭教育意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挫折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挫折教育并非吃苦”“专家献策”等一系列家庭教育专题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倡导家长在生活中注意“理智的爱”。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运用社区的现有环境、物力资源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定期让孩子走进一些教育基地、工厂、社区,通过实地参观,让他们体会劳动的艰辛,从成人身上学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并让幼儿思考、体验在社区各场所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各种模拟情境中锻炼幼儿的应变能力,提高幼儿面对挫折的勇气及抗挫能力。只有教师与家长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密切配合,抓住一切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保证教育的一致性、连续性,才能切实培养幼儿抗挫能力。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六
一、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质的研究较少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实验、测量、调查等定量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这不能充分揭示深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目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以人文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多处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水平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味良药,但是这方面深层次干预研究及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心理疏导与咨询角度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具体干预理论还不曾出现。
2、我国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6]。人们对研究生这类高学历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其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外,还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课题量都很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里,对硕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达到的水平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并且入学和毕业时严格把关,而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达到何种水平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没有对研究生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出明确要求和必要培训,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不少人片面地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个别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偏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硕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这一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调适心理障碍问题较多,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使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4、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由于思想惯性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从教育学伦理上讲,德育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和行为需要,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出发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发展的真实体验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以自我发现为目的促进心理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必然出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道德品质问题的不足,从而在不自觉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约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
5、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质化倾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一直以科研为导向,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从而忽视作为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进潜能发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重要功能的体现,没有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发现这一教育缺失后,在缺乏针对性研究的基础上,误以为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只简单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针对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区别对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本科同质化,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赖于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紧密相连,更多地聚焦社会发展,审视个人成长,并积极探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这一情况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和成果之上,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需要,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正视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手段,提高咨询业务水平。鉴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兼任这一现实,要特别提醒这些教师注意角色转换,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围绕心理咨询本身开展公关活动,让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询,形成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愿意提出心理咨询,愿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接受辅导和帮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组合各种有机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论指导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为主,专业咨询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中,形成以心理测量为科学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以参与社会实践为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为手段,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咨询师积极介入相结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干预体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调研,编制富有实效性的教材;其次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安排人生阅历较为丰富、专业实践力更为扎实的教师;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研究生情况;最后建设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由年龄较大、亲和力更强、更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咨询师为研究生提供咨询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干预。
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现行研究生教育实施现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绝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导师实验室和项目组里,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与导师言传身教紧密相连。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承担责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增强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其主动与研究生交流与沟通,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指导作用。
5、努力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社会性应激是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如婚恋、就业、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是诱因,特别自我价值实现是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导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实现,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压力源。因此,学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氛围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合于一炉。
6、关注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差异性,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已从本科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多数研究生经历一帆风顺,受到社会厚爱和同龄羡慕,更易形成较强优越感,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减弱。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这些心理特点是实施教育内容、采取教育方法的基础。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形成适合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完整、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提高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应对能力。
健康心理学论文 篇七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中职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心灵断乳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波动幅度较大,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其在未来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再抱怨,提高生活幸福感,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概念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其倡导心理学要以正常健康人群为对象,通过积极取向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同时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及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的发起人是格曼,提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积极品质和力量,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方法,就可以激发人们潜在的积极品质以及积极力量,从而使人们获得幸福感。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是正常健康的学生,让学生以乐观、积极、希望等正能量人生观去面对现在、未来所发生的积极或是消极的事情。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引进积极心理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形象重新认识自己,与更好的自己相遇,同时引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改变原有存在心理问题的中学生的防治理念,使其更偏向于正常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正面地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可以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感受幸福的所在。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中职生心态较为浮躁
我国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在15到18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学生正是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心理上的断乳期。中职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都只是为了获得中职毕业证,因此,大多数学生比较浮躁,无法专心地学习基础知识,导致成绩较低,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和考试产生厌倦心理,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中职生缺乏自控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家长正确的教育和指导,与家长缺乏良性沟通;同时中职生正处于渴望独立、自我意识不断提升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再加上自身控制力较弱,容易被社会不良行为影响从而对学生未来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提升方法
(一)主观性的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体验是让学生通过心理和感官两个维度体验幸福,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憧憬。通过积极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满足、高兴、爱等感受能力。根据心理学对人类快乐的研究发现,当人处在快乐的状态时,更容易接受外界信息,树立的目标也更加清晰明了,同时为个人目标付出最大的努力;但是在不快乐的状态下,人们就很难顺利完成上述事情。因此,一个人的快乐会对其认知造成一定影响。加强中职生的主观积极体验,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有所提升。主观积极体验可大幅度降低消极事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的正能量。
(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学指出人类具有自我决定性、智慧、防御及乐观等多种积极人格特点。人类身心健康的外在表现就是健全人格,同时最为重要的心理品质是乐观及自我决定性。在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中要特别注重自立、自尊、自信及自强,从而激发中职生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
(三)积极组织系统的营造
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可以帮助个体形成积极品质,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积极品质的培养中,应该从良好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营造出发。良好社会大环境需要每个公民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同时营造完善的道德体制;良好学校小环境的营造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一起营造,从而使学生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在人类品质中,积极心理品质对人类的认知判断和事物判断有重要意义,同时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用正确态度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生活。因此,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体会生活中的幸福。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要把积极教育理念推广至德育等其他教学课堂,这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文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8):18.
[2]孙莉华。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6(5):93-95.
[3]杨俊。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民营科技,2017(1):256.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八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王沛。社会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贾启艾。人际沟通(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健康心理学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