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论文优秀4篇

众鼎号分享 17226

众鼎号 分享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4篇《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众鼎号将不胜荣幸。

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论文 篇一

摘要: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本文以景观生态重建理论为基础,探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包括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指数的选择、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和景观格局的优化等,综述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关键词:城镇化;景观生态重建;景观格局

目前中国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因城市扩展、土地利用的改变带来景观生态的巨大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景观生态重建分析,建立量化的土地景观指数模型,可对研究区进行问题诊断,进而建立“格局—过程”关系,通过规划构建较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最终实现整个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合理布局相结合的优化配置,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途径。

一、景观生态重建理论

蔡云龙提出,通过大规模的社会投入对退化土地进行整治,既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以满足当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保证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生态平衡并进入良性生态循环;同时还对导致土地退化和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经济和社会因素加以改造的措施称为“生态重建”。

景观生态重建的目的在于构建可持续的格局。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安全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来讨论:

①景观中水平生态过程是一种对景观的竞争性控制过程;

②某种过程必须通过克服景观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控制。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点、位置或关系的破坏对整个生态安全具有毁灭性的后果,它被认为是景观中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由一些关键性的点、线、局部(面)或其空间组合所构成,对维护和控制景观水平生态过程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景观生态恢复和重建的研究焦点包括:景观层次上的生态恢复模式及恢复技术、选择恢复的关键位置、构筑可持续性的景观生态格局。

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一)景观格局分析理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且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景观格局分析是定量描述景观结构,建立景观结构与功能间相互关系,并从景观结构变化中推断功能变化的一种方法。

(二)景观指数的选择。建立格局与过程关系的首要问题是景观格局的数量化,使景观格局的表示更加客观、直观。

景观指数法与转移矩阵法相结合是目前应用广泛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目前的景观指数众多,指数之间相关性高的多个指数,被认为在对格局进行评价时只需要其中之一即具有代表性,因此,景观指数因研究对象不同需要优化选择。FRAGSTATS的开发者McGarigal提出了景观指数应用过程中系统的建议,并建立了基于生态学意义的景观指数分类标准。国内外很多学者在指数的选择方面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

(三)通过“格局—过程”分析进行景观生态系统问题诊断。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格局,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作用。从格局到过程的推绎是当前景观生态学面临的一大挑战。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目标就是了解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通过建立景观格局与过程关系研究景观特征是实现时空动态评价的重要方法。

(四)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景观可持续发展应该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实现。有文章认为,为了维持景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安全,要根据生态因子对景观斑块的类型进行调整,而且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景观的管理方法进行优化,运用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得以实现,这种方法称为“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优化将其规划原则与不同的土地规划任务相结合,发现景观利用中存在的生态问题并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整体的生态学途径。

三、城镇化背景下的生态重建研究

关于城市生态重建当前已经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指数分析等多方面的研究,然而存在以下不足:

1、研究与景观生态分析与规划相关,却并不能形成系统的、结合城镇化过程特点的、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

2、目前运用景观指数与GIS/RS分析格局与过程的问题尚不多;

3、景观格局分析的研究集中在城市中心或矿山等区域。以生态系统流变化最大的城市周边为尺度的研究方法,但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理论和方法均显缺乏。尤其体现在土地规划与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后期管理中,如何引入景观理念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做出更加科学和完美的规划设计值得探讨。

如何丰富和发展景观格局分析,建立“格局—过程”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景观生态规划建立优化的景观格局以至于建立起小流域尺度上的景观重建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当前科研面临的挑战。从其它尺度景观生态格局研究当中借鉴方法用于城乡结合部的研究,构建整体的、多变量的、全面地的多目标景观重建方法成为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必要。

目前,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和部分方法已经有所描述,内容涉及到恢复生态学、景观格局评价、景观可持续性评价、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等各个环节,然而缺乏对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描述。通过系统地探讨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景观尺度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结合景观格局的现状分析生态状况,对于景观生态全格局设计和景观可持续发展十分具有探讨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地理科学,1999,19,3:198—204

[2]张艳芳,任志远。景观尺度上的区域生态安全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815—818

[3]周霞,廖圣东。鹤山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热带地理,2005,25,3:206—210

[4]曹新向,郭志永。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192—195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LandscapeEcology—pattern,process,scaleandhierarchy(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郑彩红,曾从盛。闽江河口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J]。湿地科学,2006,4,1:29—35

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论文 篇二

摘要:农作物秸秆是可再生资源,过去农民总是将秸秆焚烧,这一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于环保。自从禁烧之后,虽然这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大量的秸秆还是给农民的生产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对于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帮助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近些年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条件与方式都有了明显的改变,秸秆已经不再像以往一样利用,这就使的大量的秸秆失去了一个有效的处理途径。因此秸秆的有效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这一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仍然是困扰农民的一个难题。

1秸秆利用现状和综合利用

1.1秸秆利用现状

目前,我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口总数也在不断的上涨,这些都不断的促进着农业产业的发展。现阶段不管是农业生产的规模还是产量全部都有所扩大和增长,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农作物的秸秆。一直以来,秸秆都是被焚烧处理的,但是这样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非常不利于环保,而且在新大气法中的第76、77条已经明确规定各个地方要禁止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鼓励并且支持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在2015年我国秸秆的可收集量达到了9亿t左右,利用量达到了7.2亿t,利用率是80.11%,这一数据明显表示,秸秆的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的,在很多地方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非常不够,甚至还有很多地方仍然在将秸秆进行焚烧处理。

1.2秸秆综合利用

所谓秸秆综合利用其实就是说秸秆的处理需要遵循农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做到变废为宝,始终以环保节能作为其重要的思想理念。就目前阶段来说,秸秆的综合利用主要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一种就是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将秸秆进行粉碎化处理,最大程度的返回农田,降低其污染程度;另外一种就是将秸秆作为有机肥、饲料或是能源等进行再次利用,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秸秆食用菌、利用秸秆发电等都是秸秆良好的利用方式。

2秸秆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增加财政投入

根据目前我国的秸秆综合利用程度来看,想要提高秸秆的利用率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相关部门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对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提高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力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与生态化发展进程。另外,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秸秆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费用,比如机械化设备的使用,秸秆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经费等,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投入,有效的减轻农民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承担的经济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真正的让农民做到不愿意将秸秆焚烧。

2.2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

发展和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粪-沼-渣生态模式,这就是循环经济,使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其他的产业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的完整小循环,这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秸秆的利用率,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获得经济效益,这是真正的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比如山东阳信超前牧业就在这样的生态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们将秸秆作为养殖牛的饲料,再将养殖粪便用来产生沼气1。沼气用于发电,沼渣沼液生产绿色有机肥或养殖食用菌,这一举措将整个链条的资源都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当地带动了周围一千多户农民走上了新的发家致富的道路。

2.3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

秸秆看似是没有用的废物,但其实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碳、氢、矿物质和激素,这些都是非常适合食用菌生长的营养元素,而且秸秆的获得相对容易,又没有什么成本,如果发展食用菌产业就可以为农民创收做出一些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地区实现了秸秆食用菌产业的有效发展,而且已经能够生产出像平菇、木耳、香菇、金针菇等十多种常见的食用菌。而且生产鲜菇之后留下的蘑菇糠也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饲料,能够再次作为有机肥使用到土地当中。很显然,发展秸秆食用菌产业能够将秸秆的作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增加了秸秆的利用率,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收入,既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2.4秸秆发电

秸秆发电很显然就是将秸秆充分燃烧进而产生电能,目前我国的以生物燃料燃烧进行发电的企业中不仅仅是燃烧秸秆,还有很多都是可以作为其燃料的,比如林业中的废弃物、刀客、玉米芯废弃菌袋锯末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好人燃料,发展这项产业能够将这些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但是在发展秸秆发电产业的同时需要注意的,这些废弃物的收集与存放问题。

3结语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能够实现秸秆的利用,但是利用效果却有很大差别,因此做好秸秆的综合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仍然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相关的部门还需要加大监督力度,做好政策扶持工作,加强宣传,另外就是要想保证以上措施的实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解决秸秆的收集、储存和运输问题,这样的全面进行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秸秆资源的浪费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门国保。浅谈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J]。农民致富之友,2016,(6):230.

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论文 篇三

一、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难题

我国采取了指令规制、技术创新和经济激励等多种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污染影响,维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但是,很多政策措施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政策力度不够,环境保护水平还比较低,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还相距甚远。其主要表现为:

(一)直接管制乏力。制定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和主体行为做出规定,依法强制实行,是世界各国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这种手段要求不仅包括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文本,还要制定具体的执行标准、处罚细则,并有相关部门监督执行这些法规,并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作用。目前从土地到灌溉水到农药使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业生产经营者并不知晓这些法律法规及标准,不知道如果遵守这样规章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相关的部门进行宣传、监督和执法。此外,农村地域宽广、农业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复杂多样、农户自身素质不高等特点,对实施这种强制性指令控制手段提出更高要求。

(二)技术推广难度大。当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难度非常大。第一,由于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农业生产经营者出现兼业化、老龄化和女性化的趋势,年龄结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对新技术的使用意愿和接受能力不强。第二,一些对环境影响小的新技术如生物制剂、物理防护手段等,往往物化成本高于传统的化学投入品,而且使用起来有相应的操作规程,较为费事,在没有相应收益增加的情况下,农户不愿承担这样的额外成本。第三,一些环保技术要求少施化肥、少打药,可能会导致产量下降或者产品品相不好,造成农户收益下降,影响农户的使用积极性。第四,当前农技推广部门力量较为薄弱,工作经费不足,难以进行技术推广,加上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业生产特点,新技术推广运用难度较大。

(三)环保产品市场发育不足。与工业品不同的是,大部分农产品最终将走上餐桌,其质量安全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因此人们将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愿意为安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买单。但是,农产品市场又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当优质农产品的信息难以辨别、确认和信任时,人们往往会选择劣质产品,一旦优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出现困难,所付出的成本难以收回时,相应的生产技术和方式就难以维持。目前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环境友好型产品标识的市场推广不够,消费者的认可度不高,产品价格优势不突出,对生产者实施相应生产规范的激励不够。

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的建议

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环境问题,要求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对开展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个重要契机。应该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的特点,完善相关政策,改进工作方式,加快农业农村环境治理。

(一)加强基层环保建设,加大农村农业环境治理投入。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的认识,将农业农村环保工作切实放在一个重要位置。第一,加强农村基层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建设,加强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的沟通协作,优化人员配备,提高工作效率。第二,严格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政策,确保工业企业的连续达标排放,确保城市垃圾的合理化处理,遏制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减少农村环境的外源污染。

(二)改进工作方式,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尽管农业生产存在分布广、监管难、成本高等困难,但是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和标准,实施强制性指令手段依然是控制农业农村污染的主要手段。首先要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生产规范、技术标准及其重要意义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的环保和法制意识,引导农民自觉改进生产生活方式,合理施肥打药,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自觉控制养殖规模,提高企业的强化社会责任,自觉采用环保生产技术。其次,制定具体的排污标准、环保标准和处罚细则,明确监督部门,确保环保法规的执行,对违规行为实施处罚。防治没有环保处理实施的企业盲目上马,强制要求不达标企业整改,对严重违规的企业要关停;对一般小农户,要充分利用相互监督和村庄自治,建立健全举报机制,对造成严重环境影响的行为要严肃处理,对好的做法要加以表彰、奖励和宣传,并将村庄环境治理作为村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规范产品认证,加大市场宣传力度。严格规范各项优质农产品的产品认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降低认证费用,鼓励符合条件的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认证。加大市场营销,扩大销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将信息尽可能地传递给消费者,获取消费者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建立成长期的供销关系。加强对已获认证产品的监管,开展不定期抽查,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取消认证标识,并进行信息披露,加强认证产品的公信力。

(四)加强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减少污染源。加强对农药、化肥、饲料等农资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认真落实产品标准,鼓励研发(www.1126888.com)和推广环保产品。加强对农村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严厉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生产和流通,一旦发现必定重罚,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产品质量,推广绿色、环保、有机的农资产品,从源头上降低农业生产经营者因使用劣质投入品对环境和食品安全造成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论文 篇四

摘要: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资源由于工业三废、农药化肥以及生活污水、垃圾排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安全风险。因此必须对土壤污染问题引起高度的重视,全面分析污染来源,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改善农业环境。

关键词:

土壤污染;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1、引言

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土壤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因素,不仅影响了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隐患。另外土壤污染后会带来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而地下水,地下水一旦污染,将很难治理,危害将是长期的,因此必须对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对造成土壤污染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从而改善我国的农业环境条件,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总体生活质量。

2、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造成土壤污染的白色污染因素

土壤的白色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地膜、塑料薄膜等物质残留在土壤环境中,而此类物质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自然降解而消除,这会对农作物吸收养分以及水分的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不仅会造成农产品的减产,而且还会破坏生态系统,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

2.2、造成土壤污染的农药化肥因素

目前我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病虫害等问题影响农产品的产量,使用了大量的农药,不仅用量大,而且农药的品种类型也十分复杂。而农药的过度使用不仅会直接污染土壤环境,而且也会在农作物上形成残留,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此外。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我国在农业生产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化肥产品,而化肥中的硝酸盐以及磷酸盐类成分不仅会累积在土壤中污染土壤环境,而且还会对自然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破坏我国的农业环境。

2.3、造成土壤污染的生活垃圾污水以及工业三废排放因素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所产生的工业三废以及生活垃圾污水量相应的增加,而很多污水以及废物未经处理就直接向土壤环境以及自然水体排放,同时由于水源紧张,不得不用污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污染了粮食蔬菜,也对农业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保护农业环境的有效措施

3.1、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各地方环境保护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政府部门的农业环境保护要求以及相关的发展规划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治理方案,从而为农产品安全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在制定土壤污染治理方案时,要积极应用先进的治理措施,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热情,以保证土壤治理的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的水平。此外,还应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为土壤污染治理和农业环境保护提供统一规范的依据。各地方农业环保部门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从而实现对土壤环境的全面治理保护。

3.2、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问题的监管机制

各地方政府也应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协助环保部门加强对土壤污染情况的调查了解,并通过动态监测方式来及时准确的掌握土壤污染的实际状态,对土壤污染的范围、程度以及危害性要进行科学的评价分析。同时各地方政府以及环境保护部门还应对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工业三废未经处理直接向土壤环境排放。此外,政府以及环保部门还应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合理控制农药化肥以及地膜等使用量,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3.3、积极应用先进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各地方政府以及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要积极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土壤污染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本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能力合理选择土壤污染治理的技术工艺。

目前比较常用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主要有固化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动电修复技术、热处理技术、冲洗修复技术、泵出处理技术以及玻璃化等修复技术。各地方政府和农业环境保护部门要不断总结技术应用经验,加强技术创新,并加强有效治理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实现改善农业环境修复土壤资源的目的,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资源保障。

(1)治理土壤化学污染技术。在治理土壤的化学污染问题时,也能够首先分析其化学元素成分以及含量,并根据其化学性质特点采取相应的利用护着消除措施。同时还应对土壤酸碱度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尽量降低土壤资源受化学元素的影响程度。

(2)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技术。在治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时,应根据重金属的化学性质特点,利用相应的化学元素与其进行氧化还原、溶解以及吸收反应,从而实现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的目的。

(3)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土壤生态系统。目前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广泛的采用了植物以及生物技术来进行防止,其不仅能够对土壤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同时其技术的安全性也更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以植物修复技术为例,其主要利用植物自身的根系过滤作用、固定作用以及抽提作用等来实现对土壤中污染成分的治理消除。各地方政府以及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治理植物以及生物的研究筛选,既要提高治理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4、结束语

土壤资源是我国构建现代农业的基础资源,其污染问题直接关系到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必须要准确掌握造成土壤污染的各种因素,并建立完善的农业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对土壤资源的监督管理。同时还要积极应用先进的土壤治理技术工艺,提高土壤污染治理的效果,从而改善我国的农业环境,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玲。土壤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8):132.

[2]朱哲。浅析土壤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J]。种子科技,2019(3):94+97.

[3]钱庆英。探讨土壤污染及农业环境保护[J]。低碳世界,2019(1):28~29.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4篇《土壤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与保护措施论文》,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环境保护的论文【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