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优秀3篇】

众鼎号分享 23309

众鼎号 分享

一年一度毕业季,几分伤感积分离愁。伤感之余是否还在为毕业论文发愁?好了,话不多说,下面是众鼎号为大伙儿带来的3篇《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赏析《德伯家的苔丝》论文:《德伯家的苔丝》乡间道路的叙事视角 篇一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通常被认为是哈代最具代表意义的威塞克斯小说。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选取了乡间道路这一独特的叙事视角对小说的人物和结构进行了解读,发现这一独特的叙事视角更增添了故事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关键词】叙事学;视角;乡间道路

0、引言

《德伯家的苔丝》小说的背景是被哈代先生称为威塞克斯的地区,属于“威塞克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威塞克斯地区,古老而偏僻的乡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对乡村生活的参与都通过乡间道路来连接。通过乡间道路来衔接故事情节,使众多人物、事件、场景得以和谐统一,从而使作品结构严谨,是《德伯家的苔丝》的一大特点。

1、乡间道路的叙事结构

1.1 从乡间道路切入叙事

乡间道路在《德伯家的苔丝》里不仅具有实用性和连接功用,更主要是担负了叙事的视角功能。整部小说叙事都从乡间道路开始,通过乡间道路切入叙事,由乡间道路引入场景,连接场景和转换场景。乡间道路是连接各个场景和整个情节线索的分节点和叙事视角。

乡间道路对章节首尾的连接

小说多个章节的开端结尾都用乡间道路或与之相应的活动粘连。如第一节的开端,苔丝的父亲提着鸡蛋篮子,在乡间道路上遇到了牧师,得到了一个没用的消息,说他是武士的后代,引出悲剧。第二十九回,苔丝坐上那“带弹簧轮子的大车”,和克莱一起送奶到车站。第三十回开头,“他们两个坐着车,在渐渐微弱的阳光里,顺着平坦的道路,过一片一片的草场,往前走去了;”小说结尾,安玑和苔丝的妹妹“刚一有了气力,就站了起来,手拉着手往前走去。”文中还可找到很多类似的例子。

1.2 串联情节的媒介:乡间道路

作为串联情节媒介的乡间道路成功地串起来苔丝的故事情节线。从五溯节跳舞出场,到德伯家去认亲,失去童贞和孩子,去当挤奶工,再次和安玑的相遇和失婚,以及后来的结局,无不是与乡间道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重要场景的转换,人物命运的转折都与乡间道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安玑?克莱,在全书中的地位仅次于苔丝。小说开始时他只走了个过场,但他的活动却一直坚持到尾声。作为乡村虔诚牧师的儿子,他仅在本乡受过一般教育,后来在博览杂收中对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均有所涉猎。按照他的自白,他厌恶那种“血统高于一切”的贵族偏见,认为人应该以自己的知识道德而受到尊重。他与自己从事教职的父兄大不相同,不仅在思想上“极力想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而且在实际行动上也极力摆脱中产阶级家庭的规范,自己探索新的生活道路。与女主人公苔丝的故事纠葛无不和乡间道路有关,开端在路上游行会上的偶遇,到后来感情的升华,婚姻关系的缔结,离开苔丝又回到苔丝身边都有乡间道路的见证和参与。

1.3 乡间道路对故事的起承转合

小说中,乡间道路是情节起承转合的枢纽。小说起是小说的开头,苔丝父亲路遇牧师,得到没用的信息,说他们家是武士的后代,于是有了老马的死,苔丝去认亲,悲剧的开端。承:苔丝被诱奸后回家,生下了孩子以及孩子的离世。转:苔丝二度离开家去牛奶厂做挤奶工,与安玑克莱的重逢,相恋,结合和失婚。合:迫于生计的苔丝重新回到亚雷的怀抱,直到安玑的再次出现,刺死亚雷,走上不归路。

1.4 乡间道路在叙事中的所指

细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乡间道路在小说中不仅是乡间的那些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还代表了很多其他的东西。

1.4.1 自然之路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进一步开拓了社会场景。与以往的“威塞克斯”小说不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社会场景从一个郡县升格成覆盖整个英格兰西南部多个郡县的地区,作为英格兰乡村文化的代表。苔丝的生命轨迹涵盖了这个地区的各个郡县,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工业化进程中的英格兰乡村风貌。而乡间道路正是连接与转换各个场景的枢纽。

1.4.2 社会变革之路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位女性人物的悲剧,以她的命运起伏为中心,勾勒出整个英国社会在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经历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变迁。小说的主题是,在上个世纪后半世纪中,农民阶层的瓦解过程――这是深深地根植于过去的一个过程――已经达到其最后和悲剧的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农业(也就是说,土地占有者不再为了生计种田,而是为了赢利种田,农田劳动者成为工资劳动者的农业)的扩张,那个小私有者或农民的古老的自耕农阶级,连带着他们传统的独立性以及他们自己的纯朴的文化都行将消失。历史发展的力量对他们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说太强大了,而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是他们的骄傲,而又是根深蒂固,因而它的毁灭必然是苦痛和悲惨的。《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反映这一毁灭的故事和象征。小说从一开始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约翰?德北发现他的家世并不只是戏剧性的序幕,实则是说明小说的基本主题――德北家曾经是怎样,现在又变得怎样。苔丝和母亲的对比中,着重表现了历史的变迁在她们身上所产生的差异,苔丝为德伯所付出的代价是这个历史进程起作用的象征

1.4.3 苔丝的人生之路

苔丝德北是一个农家姑娘。她的父母亲属于一个地位高于农田劳动者的阶级,这个阶级“包括木匠、铁匠、鞋匠、小贩和一些其他不属于农田劳动者、难以分类的工人;这一批人中,由于有的象苔丝的父亲一样,是房地产的终身持有者,或者是房地产产权的持有者,或者偶然是房地产的自由持有者,所以他们的目的和职业都具有某种稳定性。”(《德伯家的苔丝》,第51章)一打开这本小说,德北家便已陷入困境,这种困难的境地绝不纯粹是由于苔丝父母两人的见异思迁造成的。维持收支相抵对他们来说,本来已经是一桩难事,马匹的死亡这一偶然事故使他们的困难倍增。苔丝正是出于对这一事件的内疚感,才在她母亲的规劝下去认亲,于是引出了整个悲剧。   苔丝是哈代小说世界中最具魅力的人物,该小说完整地展示出苔丝性格和思想的成长过程。从最初的情窦初开、懵懂无知,到经历失去童贞和孩子的苦楚,在牛奶厂工作磨练以及与安玑?克莱接触后思想的转变,直到婚姻失败后的坚持,四处寻找工作的艰辛,以及最后的谋杀与逃亡,哈代描绘了社会转型时期,一个纯真的农村女性从女孩转变为成熟妇人的复杂经历和心路历程。小说中苔丝面对的是建构、改造、打磨其性格和命运的广袤社会洪流,阶级、性别、机遇、家庭、传统、道德、宗教、工业化、自然环境,这些都一一融入苔丝的成长过程中。这些外部因素的互动与彼此关联,通过与苔丝纯真个性的结合,导致了小说中所谓的巧合,并最终决定的苔丝的命运。

1.5中西方小说串联情节的媒介比较

和《德伯家的苔丝》中使用乡间道路作为串联情节的媒介一样,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红楼梦》中串联情节的媒介是门。和《德伯家的苔丝》不同,《红楼梦》是庭院小说。庭院是组群式建筑,该建筑的特点是门多。贾府上千间房屋的连接和打通都得靠门来实现。和《德伯家的苔丝》的乡间道路一样,门在《红楼梦》中也成为了叙事的切入点,章回首尾的连接点,串联情节的媒介以及文章的起承转合作用。和开放的乡间道路不一样的地方是,《红楼梦》中的门是分等级的,在小说中,不同的门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同时,门的描写反映了园林的封闭性,关上门后可以使贾府和大观园建筑与外面的大千世界相对隔离开来。

2、文本和建筑

《德伯家的苔丝》的作者哈代在开始写作之前,从事建筑师这一职业将近十三年之久。他当建筑师所受的严格训练为他计划小说的结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场景的安排和农村生活的熟悉也使得作者在建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的情景、对话、人物和景色浑然一体,给人以完整和谐的建筑物的印象。

在作者的笔下,虚构的“威克塞斯”就象真的一样,经常被人们谈论着,似乎它就是英国的地理。在这些风光宜人的山谷和沉寂宁静的农村场景里,“当大地保持着它那可怕的静谧”时,农夫们和挤奶女工们以令人敬畏的热情挣扎着,使我们意乱神迷。这样,乡村生活的传统不论在精神上或在建筑风格上都被保存了下来。在《德伯家的苔丝》里他写道:“牛从场里来到了的时候,挤奶的男工和女工都从他们的茅屋和牛奶房里涌了出来;女工们都穿着木头套鞋,倒不是因为闹天气,却是为的免得她们的鞋沾上场院里的烂草烂泥。每个女孩都把脸侧着,把右腮靠着牛肚子,坐在一个三条腿的小凳子上并顺着牛肚子不声不响地看着。”在这里,我们置身于这样一个世界,它没有受到愚蠢的政客们所提倡并被错误地称之为教育的玩意儿的影响,这个世界现在和将来永远和过去是一个样。城市的风尚尽管不断变化,而苔丝和她的同伴们总是穿着木套鞋走过农场,倚坐在母牛身旁,直到永远。

3、 小结

《德伯家的苔丝》为苔丝设计了极短的人生道路,从她在家乡村野舞会上出场,到她在标志死刑的黑旗下丧生,历时不过五六年,但她那短暂一生中的种种悲惨遭遇----环境的愚昧、经济的贫困、暴力的污损、社会的歧视、爱人的遗弃----足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乡间道路是《德伯家的苔丝》独特的叙事视角。中西文献不同文本有不同的叙事视角,皆由每部作品的独特意象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张若谷译。-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 丁世忠。 哈代小说伦理思想研究。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

[3] 何宁。 哈代研究史。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张世君。 世界文化视域中的《红楼梦》。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5]张中载。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6] 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赏析《德伯家的苔丝》论文:《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分析》 篇二

摘 要: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女主人公苔丝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是作为被害者的她最终却被送上了绞架。许多评论家认为命运是导致苔丝悲剧的根本原因。的确,命运在一定程度上酿成了苔丝的悲剧。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了这场悲剧。本文在此进一步分析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源。

关键词: 《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 悲剧 原因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讲述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悲惨的一生,表达了对英国下层阶级,特别是农村妇女在道义上的深切同情。善良的苔丝本应该享受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与愿违,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下面我主要谈谈造成苔丝悲剧的原因。

一、苔丝的悲剧首先来自社会

在小说中,苔丝是一位纯洁的女性,她性格不存在任何导致悲剧的缺陷。她在无知的情况下被亚雷侵犯,成为一名受害者,但等待她的不是社会的同情和怜悯,而是人们异样的眼光和唾弃。由此,苔丝与命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苔丝竭尽全力摆脱萦绕在脑海中的不光彩的过去,奋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切都无果而终。她被世俗和社会打上罪人的烙印,并屡次被侵犯她的人设计陷害。更可悲的是当侵犯者――亚雷逍遥法外时,苔丝却独自承担所有的不公。最终,绝望中的苔丝刺死了亚雷,并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哈代似乎借此表达:每一个人都是命运手中的玩物,命运主宰一切。在与命运的交锋中,人始终处于劣势。

首先,苔丝先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错误的人,随后又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当她拼命地抵触错误的人的时候,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她。错误的人影响了苔丝的整个人生。而当她遇到正确的人时,残酷的命运甚至连坦白的机会都不曾给予苔丝。当苔丝在婚前试图向安吉尔告知不光彩的过去时,她的坦白信竟然阴差阳错地被塞到地毯之下。继而更为残酷的是当苔丝放弃了希望,屈从于亚雷后,安吉尔又悔过自新,前来与苔丝重归于好。读者似乎可以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一双无形的手――命运――将苔丝玩弄于股掌之中。

苔丝自始至终都承受着社会世俗对她的束缚和偏见。苔丝在被侵犯后回家不久,她与所谓的表哥不正常的关系就在马勒村中迅速传开。邻居们纷纷对她的所谓不道德的行为表示蔑视,甚至连苔丝的朋友都认为她不是原来的苔丝了。苔丝竭力摆脱过去的阴影,不受流言蜚语的干扰,所以她每日的放松活动仅仅局限为日落后林中的散步。苔丝的新生儿在没有受洗礼的情况下夭折了,苔丝的父亲拒绝为其请牧师,因为他认为苔丝和她的孩子已经使他们高贵的家族蒙羞,不应该再让牧师刺探他的家事。为此苔丝不得不自己为孩子洗礼。在苔丝的父亲去世后,可怕的世俗观念又使他们被迫搬离住处,无家可归。

其次,苔丝的悲剧命运和她的经济贫困紧密相连。在人与环境激烈的冲突中苔丝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她虽然勤劳善良、聪明美丽,但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社会地位低下,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自食其力的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不得不随之破产。苔丝家中的老马被邮车撞死后导致了家中经济生活的改变。在无路可走之下,苔丝不得不委身亚雷。

再次,不公正的法律制度是导致苔丝悲剧的一个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法律制度都是以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和承认剥削阶级压迫人民的权力为前提的,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服务的。亚雷在乡野称霸,为非作歹,却受到法律的保护,而苔丝却被判处死刑。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反动性,表明下层阶级的小人物在社会中是不可能得到公正待遇的。

第四,苔丝的毁灭与伪善的宗教紧密相连。亚雷这个伪善的人物揭露了伪善的宗教。他是依靠商业致富的资产者和暴发户,是一个“肉欲的人”。他设下圈套引诱了苔丝,却利用《圣经》的典故把责任推到苔丝身上。后来他还居然变成了一个劝人行善的牧师。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只是反动统治阶级麻醉、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的一种工具。马克思曾经指出:“__带有假仁假义的烙印。”宗教为资产阶级凌辱和玷污妇女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最后,苔丝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牺牲品。作品中安吉尔就是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的体现者,他虽然是个有开明思想的知识分子,但他心理深层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他自己也有过放荡行为,并得到苔丝的原谅,但他却不肯原谅原本无辜的苔丝。本阶级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他的灵魂深处:“身份不一样,道德观念也不一样。”他还用传统的贞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结与否,对苔丝没有丝毫的同情,置苔丝于痛苦绝望之中,使苔丝被迫回到亚雷的身边。安吉尔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虚伪的资产阶级道德把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二、苔丝的悲剧与她的性格有关

每个悲剧的主人公都会有自然性格和社会性格。那么什么是自然性格和社会性格呢?自然性格是指人类作为自然的一种内在品质、人性品质的集合:社会性格则是指人的内在品性在繁复的社会关系中的延伸、发展、变化,甚至于扭曲的综合体。

苔丝是哈代塑造的一个全新的妇女典型。她一方面敢于反抗传统道德和虚伪的宗教,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特别是后者与她的悲剧命运直接相关。

苔丝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残存于农民身上的某些旧道德和宿命观点使她在反抗传统道德时显出了软弱的一面。她在受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用这一道德标准来静观自己,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她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她老觉得全世界的人都在注意她的情形,不敢抬头见人”,她比别人更不能忘记自己的耻辱。苔丝正是这样用一张自己织成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其实,她的自我束缚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苔丝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个人,必然会形成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她的思想和行动也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意识的制约。

在作品中,哈代通过设置许多偶然巧合的情节让人感到苔丝的一生好像都是命运在作祟,是命运把她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结局。其实不然。因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紧密相连,偶然性是许多社会必然性与自然必然性的交叉点,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苔丝,其悲剧命运是社会规律的必然反映。

哈代在作品中用“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暗示了苔丝的悲剧是由当时的社会造成的。他通过法律判处苔丝死刑的描写,把主人公毁灭的真正原因从神秘的命运移到了现实世界。卢那察尔斯基曾指出:“天命是由各种社会情况、疾病、灾难等幻化出来的,同时它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可见,导致苔丝悲剧的不是盲目的无从追究责任的命运,而是环境和社会的力量。

综上所述,苔丝的悲剧既有社会的因素,又与她的性格有关,但这些因素都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直接的联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反映。她的毁灭是必然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正如前苏联文学批评家阿尼克斯特所说:“苔丝招致毁灭的真正原因是属于现实的性质,女主人公的贫苦和无依无靠,社会上盛行的社会风习――这些情况都决定了这个女子的悲惨命运。”这句话也正指出了苔丝悲剧的根源是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贫穷是导致苔丝去认本家的最直接的原因。得知自己有高贵的血统后,苔丝的父亲便洋洋自得。看着喝得烂醉的父亲,苔丝不得不替父半夜赶路送蜂箱。途中,苔丝和弟弟都睡着了,突然她们被一件不幸的事情惊醒了,她们的马车和邮车相撞,这个事故要了马的命。苔丝是唯一清楚没有马将会有什么后果的人,她羞愧万分,严厉地责备自己。此时,除了那所谓的贵族血统之外,他们家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带着内疚,她听从了母亲的建议帮助家庭克服由贫穷所带来的困难。在安吉儿远去巴西后,苔丝重返贫穷的家照顾家人。而父亲的去世使她们雪上加霜。贫穷迫使苔丝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亚雷。苔丝家境的贫寒由很多因素造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双亲失职。苔丝的父亲是个酒鬼。苔丝虽然仅仅十七岁,但是作为家中长女,她不得不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父母的失职不仅使苔丝的家庭深陷贫穷,而且最终变相地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幸。苔丝的父亲一知道自己属于曾经高贵辉煌的家族,便自恃清高。此时苔丝的母亲非但不规劝丈夫,反而由此产生让苔丝去认本家,然后趁机嫁给有钱人的愚蠢想法。当苔丝受到侵犯并拒绝嫁给亚雷后,苔丝的母亲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丝只顾着自己,不为家里人着想。她甚至责备苔丝说如果不想嫁给亚雷就应当更小心一些。苔丝的母亲从未考虑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她从来没有警告过苔丝她所面临的危险。

三、苔丝的悲剧与两个男性――亚雷和安吉尔息息相关

亚雷认为女性仅仅为男性的玩物而已,他对苔丝的追求更多是出于占有欲和肉欲;而安吉尔则相反,他对苔丝的看法太过理想化,他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理解苔丝,并拒绝去更真实深刻地了解苔丝。亚雷的引诱从肉体上毁了苔丝,他像鬼魂一样无时无刻不烦扰苔丝,这种烦扰使苔丝羞于见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生活下去。迫不得已,苔丝远走他乡,去一个无人认识她的地区。即使这样,她不光彩的过去也总是萦绕她心头,使她无法释怀。

对于安吉尔,苔丝渴望得到他的爱。爱情像甜蜜的毒药一样让苔丝欣然接受并毁其一生。爱情的甜蜜使苔丝和安吉尔暂时忘却了各自的烦恼。当安吉尔得知苔丝与亚雷的过去后,那份真挚的爱情就转化为苔丝不得不独自享用的毒药。苔丝苦苦哀求安吉尔原谅自己,所得到的仅仅是安吉尔狠心的拒绝。苔丝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女孩,但是她在精神层面极度依赖安吉尔。在内心深处,苔丝相信安吉尔比她高贵,认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表面上看,安吉尔比亚雷好上百倍,但是他给苔丝带来的伤害却远远超过亚雷。安吉尔拒绝原谅使苔丝悲痛欲绝。在没有安吉尔的日子里,为了生存,苔丝不得不去夫林库姆农场做工。在那里,一方面,苔丝要忍受农场主的压榨,另一方面,苔丝要竭力抵抗亚雷的屡次引诱。尽管如此,苔丝依旧保留对安吉尔的爱,并不断地批判和责备自己。虽然峰回路转,安吉尔最终回到苔丝身边并意欲与其重归于好,但一切对于苔丝来说都太迟了。苔丝已经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投向亚雷的怀抱。面对前来心怀悔意的安吉尔,苔丝内心再次燃起对他的爱,这种令人窒息的爱连同苔丝对亚雷的愤怒在瞬间爆发,导致苔丝将亚雷刺死以证明她对安吉尔真诚的至死不渝的爱。

在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承受巨大的困苦,她渴望摆脱过去的阴影和生活的不幸。但是她的每一次艰难的抉择都使她的处境每况愈下。很显然,苔丝的悲剧不单是由命运造成的,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比如她的自尊、性格,世俗偏见,社会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这一悲剧。苔丝的死不是命运偶然而是在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下,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参考文献:

[1]焘宇主编。哈代创作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程春兰。挑战道德的纯洁:评哈代笔下的苔丝[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5)。

[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康正果。女权主义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卡尔?雅斯贝尔斯著。亦春译。悲剧的超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赏析《德伯家的苔丝》论文:《论《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 篇三

摘 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小说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之美和天然魅力,发表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了,它仍然深受全世界读者和研究者的喜爱。笔者选取《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和研究《德伯家的苔丝》独特的叙事艺术特色。

关键词: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叙事艺术

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所写的最后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于1891年问世,发表至今一个多世纪了,它的光彩不但没有被众多的后起之秀所掩盖,反而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喜爱,在世界范围内都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专业研究人士的瞩目,深受电影、戏剧界的艺术家们的青睐,被公认为是哈代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小说的故事内容正如恩格斯的《致玛?哈克奈斯》中所说的“无产阶级姑娘被资产阶级男人所勾引这样一个老而又老的故事”①,在中外各国文学作品中,这类型的题材屡见不鲜,但它在叙事艺术上的强大的魅力,使它在众多同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叙事学“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指小说创作中内容的存在形态,即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即为一种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故事或叙事顺序和风格被展现给读者、听众或者观察者。”②小说是一种叙述的文学艺术,“杰出小说与拙劣小说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故事题材上,而在于讲述的方式方法上”③,巧妙的叙述技巧是作品是否具有艺术魅力的关键。“哈代青年时代从事的建筑工作和对建筑艺术的兴趣,成为深刻影响他未来文学创作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④他在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小说的叙事艺术,《德伯家的苔丝》就是典例。下面笔者将从小说独特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这两方面来探讨和研究《德伯家的苔丝》在叙事艺术上的独特魅力。

一、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叙事视角是“作者叙述故事的方式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和角度向读者描绘人物、讲述事件、介绍背景等等”。⑤《德伯家的苔丝》采用的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叙述者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⑥,叙述者超然于小说情节之外,采用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向读者描述所发生的一切,从表面看,作者对主人公的一切遭遇无动于衷,但实际上却是饱含情感的。

作为叙述者的哈代,有时候是冷酷无情的,眼睁睁的看着悲剧发生而不加以制止,如小说中苔丝被污损时便如此,悲剧在不知不觉中就降临到了苔丝身上,“德伯弯着腰伏下身去,听到了一种匀称、轻柔的呼吸……她正睡得很沉,眼毛上的眼泪还没全干。”⑦在轻描淡写中,苔丝就失去了她的贞操,没有任何反抗机会,灾难从天而降,这就是宿命。同样地,叙述者以同样冷漠的笔触描写着婴孩的死去:“苦恼这个小讨厌鬼儿,就这样与世长辞了。他只是一个不请而来的人,他只是那不顾社会礼法,没有羞耻之心的‘自然’当礼物白送来的一件杂种贱货。”⑧面对一个无辜的小生命的消逝,叙述者采用的是一种相当冷漠的口吻来讲述,这孩子只是“杂种贱货”,这个世界根本不欢迎他,死亡是他的宿命。这种冷漠叙述让小说有一种浓到化不开的宿命色彩和浓郁的悲剧氛围。

但叙述者有时又异常激动地跳出来议论。苔丝受害后,叙述者愤怒地问了一系列问题:“哪儿是保护苔丝的天使呢?哪儿是她一心信仰、护庇世人的上帝呢……”⑨这正是哈代对上帝的强烈质疑和对宗教虚假性的彻底批判。“这样美丽的一副细肌腻理组织而成的软?明罗,顶到那时,还象游丝一样,轻拂立即袅袅……为什么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粗野鄙俗的偏把精妙细致的据为己有呢?”⑩这一段议论将苔丝的美丽和纯洁写了出来,表现出哈代对苔丝的同情和怜悯,揭露了亚雷?德伯可耻行径和丑陋灵魂。小说的最后写道:“‘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B11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却意义深远,既制造了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氛围,又对资产阶级法律的不公道、非正义给予了强烈讽刺和愤怒的谴责,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本质。

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让哈代能够随心所欲地将故事展开,增强小说的宿命色彩,渲染悲剧氛围,同时还能让小说的主题和批判功能更加鲜明,这有效地唤起了读者强烈的悲愤和怜悯之情,增强了《德伯家的苔丝》的叙事艺术特色。

二、“线条型”与“圆圈型”相结合的叙述结构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B12小说的叙事结构是小说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内在的对应和同构关系”B13,小说的结构承载着表现作品的深层内蕴以及作者对世界的看法的重要任务。

“托马斯?哈代对于小说结构有着高度的敏感性,他在《读小说的益处》中说:小说有一种‘形式美’,它给予的享受如同绘画或雕刻中使人赏心悦目的形式给予人的享受一样。他认为,结构是体现小说悲剧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B14在故事的发展上,《德伯家的苔丝》采用的是“线条型”的单线索结构,从苔丝参加舞会、森林失身、痛失儿子、再遇克莱、陷入热恋、新婚被甩、痴心等待、再入虎口、重逢克莱、手刃亚雷到追随爱人,最后被处以死刑,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最后达到了一个高潮,这种发展结构与圣经悲剧的发展模式:“陷入困境――做出选择――落入灾难――遭受痛苦――逐渐觉醒――最后毁灭”B15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紧紧围绕人与环境的冲突这一悲剧主题,集中地刻画人物、安排事件,具有紧凑的戏剧性结构,使得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

而对于《德伯家的苔丝》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哈代采用的则是“圆圈型”叙述结构模式。

首先,在时间上,作者巧妙地把人物命运的变化与时间的循环结合了起来,小说中的主要事件都开始于五月又结束于五月份,构成一种循环的结构。小说的开始,苔丝参加完五朔节的第二天清早就代替父亲去卖蜂窝,结果老马“王子”被迎面赶来的邮车车辕刺死,家庭陷入困境,为了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苔丝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外出谋生,去与亚雷?德伯认亲,却失去了贞操,在同年的秋天怀着身孕的苔丝回到家里,第二年生下孩子“苦恼”。两三年后,“五月里一个茴香发香味、众鸟孵小雏的早晨,”B16苔丝潜修静养后,第二次离开了家,在那年夏天与安玑?克莱开始热恋,并在除夕结婚,接着被抛弃,十月份苔丝去棱窟槐做苦工,第二年四月再次成为了亚雷?德伯的情妇。五月份,安玑?克莱历尽艰辛终于找到苔丝,苔丝亲手杀了亚雷?德伯,与安玑一起逃走,过了几天,苔丝被捕入狱,七月份被处以“典型”。苔丝人生三次重大经历在时间上被哈代划分为三个大圆圈,第一个圆圈讲的是苔丝与亚雷?德伯的纠葛;第二个圆圈则是关于苔丝与安玑?克莱的爱情及婚姻;第三个圆圈是苔丝再陷深渊和她最终的反抗和灭亡。三个大圆圈将苔丝五年的悲剧历程及最终命运囊括在了其中,这就是《德伯家的苔丝》在时间上的一个“圆圈型”叙事结构。

其次,在空间结构上,《德伯家的苔丝》同样采用的是“圆圈型”的叙事结构。小说中故事发生的空间并不是仅仅局限在同一个地方,而是不断延伸,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地方,但这一连串的地方具有一种连续的整体性。在苔丝的人生旅途中,她每一次的起点都是她的家乡马勒村。每一次她都带着满心的希望外出谋生,结果都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回到马勒村,最终她被判处了死刑,回不到家乡马勒村,走向了最终的悲剧结局。苔丝的第一个人生轨迹可以归结为“马勒村――纯瑞脊――马勒村”,她为了缓解家庭的困顿局面,从家里出发去纯瑞脊与亚雷?德伯认亲,结果被他诱奸,不堪屈辱的她回到了马勒村,产下一子,孩子去世后经过两三年的精心修养后,她想要逃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于是,苔丝开始了她的第二个生命旅程,这段旅程的路线图可以归结为“马勒村――芙仑谷――马勒村”,她从马勒村出发,来到芙仑谷的大奶牛场里当挤奶女工,在那与安玑?克莱相爱、结婚并很快被抛弃,最终,苔丝带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回到了马勒村。苔丝第三个人生轨迹则可以归结为“马勒村――棱窟槐――马勒村”,苔丝回到娘家后,被父母嫌弃,她的父亲“觉得栽了跟头,好不窝憋,连刚才喝的那点使人高兴的酒,也都无济于事,都鼓不起他的兴致来”B17面对这样的窘境,苔丝觉得没法再在家里住下去了,“真没想到,连在自己父母家里,她的话,都会有人不信;她看到这种情况,就对这个地方非常讨厌起来,任何别的情况不会让她这么讨厌自己的家。”B18,于是再次离家,到棱窟槐做苦工,不久母亲病重,她又回到了马勒村。苔丝最后的路程可以归为“马勒村――沙埠”,回家后不久,苔丝的父亲去世了,全家被赶出了马勒村,无家可归的她最终又做了亚雷的情妇,她被带到到沙埠,再一次陷入火海。这时,回心转意的安玑?克莱找到了苔丝,苔丝亲手杀死了亚雷,跟着克莱逃跑,后来在悬石坛被捕入狱,最终被处以死刑,从此苔丝消失在了这个残酷的世界上,再也回不到家乡马勒村了。

从古至今,圆圈就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形象,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简单圆滑的形状,另一方面则正如赫拉克利特的所说:“在圆圈中开端和结尾是同一的”。哈代采用“圆圈型”的时空叙事结构是有其深意的。“美国文学理论家威尔赖特指出:在伟大的原型象征中最高于哲学意义的也许就是圆圈及其最常见的意指性具象――轮了。”B19哈代将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设计成这种“圆圈型”的结构模式,是想通过这一个个圆圈来告诉读者,无论苔丝走的有多远,她最终都会回到原点,无论她怎样与命运抗争,她都不可能摆脱走向灭亡这一悲剧结局。同时,这种“圆圈型”的叙事结构使得小说的揭露主题更加的鲜明起来,哈代想通过这种叙事结构告诉读者:苔丝的命运光靠她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摆脱的,只有她所处的那个社会有根本的改变,她才可能免于灾难,这使得《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宿命色彩和悲剧氛围变得非常强,让主题变得明晰了起来。小说的这种“线条型”与“圆圈型”相结合的叙事结构的运用无疑与哈代对建筑艺术的喜好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51页。

[2] 冯维。《危机》的叙事艺术下的多彩人物[J]。北方文学,2011,9,第18页。

[3] 徐岱。小说形态学[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第48页。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96页。

[5] 王小琼。《爱情是谬误》叙事风格解读[J]。青海名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页。

[6]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256页。

[7]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112页。

[8] 徐江青。论《德伯家的苔丝》的两种结构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9页。

[9] 曹婧。论巧合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叙事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09,第12页。

注解

① 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251页。

② 冯维。《危机》的叙事艺术下的多彩人物[J]。北方文学,2011,9,第18页。

③ 徐岱。小说形态学[M]。浙江: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第48页。

④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296页。

⑤ 王小琼。《爱情是谬误》叙事风格解读[J]。青海名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第1页。

⑥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256页。

⑦ 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第112页。

⑧ 同⑦,第146页。

⑨ 同⑦],第112页。

⑩ 同⑦],第112-113页。

B11 同⑦,第577页。

B12 同⑥,第248页。

B13 徐江青。论《德伯家的苔丝》的两种结构模式[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9页。

B14 同B13,第29页。

B15 同B13,第31页。

B16 同⑦,第154页。

B17 同⑦,第382-383页。

B18 同⑦,第383页。

B19 曹婧。论巧合在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中的叙事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09,第12页。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浅谈对《苔丝》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