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优秀4篇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众鼎号为您带来了4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篇一
一、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 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 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 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 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4.Step to 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 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
3、《企划书实用手册》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企划训练入门》 [日] 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 —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5、《设计过程与方法》 [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6、《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7、《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4
8、《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篇二
论文题目: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研究
一、立题依据(包括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不少于800字)
研究目的
现有 Internet 网络功能强大,服务类型多样,但是随着网络规模指数型的增大,以及应用需求的多样化,我们也逐渐开始意识到Internet 正逐渐步入僵化。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一个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
研究意义
对虚拟化覆盖网络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 Internet 的僵化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指数级的增长以及用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与此相反,虚拟化覆盖网络却能建立起一个更独立、更安全、更灵活、并能支持地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的网络体系模型。这样,网络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私有网络服务,包括应用层和应用层以下的各种服务。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网络规模日益膨胀的今天,Internet架构已经开始出现僵化,当网络规模增大时,对硬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厉害,而且当用户的需求变得多样化时比如,用户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私有服务,或者用户想建立自己的测试环境等,Internet 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本文提出的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仍处于研究阶段,只是一个研究的模型。虽然对该网络进行了初步的仿真及性能参数评估,并探讨了该网络模型的实际应用,但要将其真正应用实际生活和科研中,或让其能应用于更多的系统,支持更多的网络新技术,还需要在多方面对虚拟覆盖网络模型进行完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健坤,杨树堂,陆松年,李铎峰,支持多用户并发访问控制的虚拟网络模型研究,信息技术,2007年第8期,1~2页。
[2] IEEE Std 802.1Q-1998, Draft Standard for Virtual Bridge Local Area Networks,May 16, 1997.
[3] IEEE Std 802.1Q?, 2003 Edition IEEE Standards for Local and metropolitanarea networks Virtual Bridged Local Area Networks, May 7, 2003.
[4] Dr. V. Rajaravivarma, North Carolina A&T State University, 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System Theory, 1997., Proceedings of theTwenty-Ninth Southeastern Symposium on 9-11 March 1997 Page(s):49 - 52.
[5] P. Ferguson, G. Huston, What is a VPN?, Technical Report, Cisco Systems, March1998.
[6] Stanford High-Performance Networking Group,Stanford Virtual NetworkSystem(VNS)。
[7] Martin Casado, Nick Mc Keown. The Virtual Network System, ACM SIGCSEBulletin, 2005, Volume 37, Pages 76 - 80.
[8]王涛,用Net Sim组建虚拟网络实验室,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4卷3期,46-48页。
[9] Galan F., Fernandez D., Ruiz J., Walid O., Use of virtualization tools in computernetwork laborator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Training, 2004. ITHET 2004.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31 May-2 June 2004, Page(s):209 - 214.
[10] L. Peterson, T. Roscoe,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Planetlab, ACM OperatingSystems Review, 40(1), Jan. 2006.
[11] Joseph D. Touch, Yu-Shun Wang, Lars Eggert, Gregory G. Finn. A Virtual InternetArchitecture. USC/Information Sciences Institute March 24, 2003.
[12] Louati, W., Zeghlache, D. Network-Based virtual personal overlay networksusing programmable virtual router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volume 43, issue 8, Aug. 2005 page(s):86 - 94.
[13] H. Balakrishnan, K. Lakshminarayanan, S. Ratnasamy, S. Shenker, I. Stoica, andM. Walfish. A Layered Nam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Internet. In Proc. of ACMSIGCOMM '04, pages 343-352, Portland, OR, USA, Aug. 2004.
[14] M. Caesar, T. Condie, J. Kannan, K. Lakshminarayanan, S. Shenker, and I. Stoica.
Routing on Flat Labels. In Proc. of ACM SIGCOMM '06, pages 363-374, Pisa,Italy, Sept.2006.
[15] M. Chawla, T. Koponen, K. Lakshminarayanan, A. Ramachandran, A. Tavakoli,A. Vasu, S. Shenker and I. Stoica. A Data-Oriented (and Beyond) NetworkArchitecture.
[16] M. Caesar, M. Castro, E. Nightingale, G. O'Shea, A. Rowstron, Virtual ringrouting: network routing inspired by DHTs, ACM SIGCOMM, September 2006.
[17] E. Kohler, The Click Modular Router, ACM Trans. Comp. Sys., vol. 18, no. 3,Aug. 2000, pp. 263-97.
[18] M. Handley, Designing Extensible IP Router Software, Proc. 2nd USENIX Sy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oston, MA, May 2005.
[19] D. Cheriton, M. Gritter, TRIAD: a scalable deployable NAT-based Internetarchitecture, Technical report, January 2000.
[20] L. Peterson, A. Bavier, Marc E. Fiuczynski, and S. Muir. Experiences BuildingPlanet Lab. Proceedings of the 7th USENIX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SDI '06) Seattle, WA, November 2006.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说明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效果,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此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不少于2500字)
论文拟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为了解决Internet架构逐渐僵化问题、满足用户更多的需求。以仿真理论与虚拟技术为基础,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和编程测试,以期构建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以用于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对现有 Internet 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既看到了 Internet 存在的意义,同时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在网络规模日益膨胀的今天,Internet架构已经开始出现僵化,当网络规模增大时,对硬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厉害,而且当用户的需求变得多样化时比如,用户可能需要提供自己的私有服务,或者用户想建立自己的测试环境等,Internet 已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次,本文对仿真理论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现有的一些主流网络仿真工具。
这对本文所提出的网络模型的仿真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手段,也是验证该网络模型可行性的必要前提。
由于虚拟化技术是本文的核心技术,因此,在第三章中还对网络虚拟化技术进行了详细讨论。对该技术的研究,有助于充分利用各种虚拟化技术的优势,建立一个合理的虚拟化网络模型。
在以上的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第四章中提出了一个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并给出了详细设计方案。该网络模型旨在使用户能够尽可能多地拥有对自己私有网络的控制权,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服务提供商”。
该网络模型能够为用户建立起一个具有更高独立性、安全性、灵活性,并具有物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特性的网络,这使得用户能够在自己的私有网络中提供或享用更多种多样的个人网络服务,这些服务不但包括应用层各项服务,还包含了应用层以下的各种服务。该模型的核心主要是基于虚拟化技术建立起来的,其中用到的虚拟化技术包括虚拟路由器技术、虚拟网卡技术、虚拟拓扑技术等等。虚拟设备技术是一种对硬件设备功能的软件仿真技术,而虚拟拓扑技术是指现实网络拓扑在虚拟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映射技术,它能够提供给用户控制自己网络拓扑的接口。
在第五章中本文还讨论了该网络模型的实际应用。它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既可以用于个人用途,也可以用于组织机构建设网络的情况,还可以用于给网络研究人员对前沿的网络技术进行方便而灵活的实验和仿真。特别地,本文在对现有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该网络模型在该平台中的应用,提出了新一代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框架,为进一步发挥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越性奠定了基础。
最后,本文采用 ns2 仿真技术对该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得出了对该网络性能参数的评估。同时还结合利用了 Planetlab 测试床,对该网络模型的系统参数也进行了评估,验证了该网络模型的可行性。
研究目标和效果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对应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
首先,讨论了网络仿真技术,包括其研究背景和现有的一些主流网络仿真技术。
然后,着重介绍了虚拟化技术,并对网络虚拟化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深入阐述。
接着,提出了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体系结构,详细描述了其中的关键技术、网络模型的建立与实现机制,并给出了具体的网络通信实例。
另外,对该网络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性能测试。结合现有的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提出了新一代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构。
拟解决问题
Internet 的优势是明显的,就是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大量的服务,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Internet 的体系结构正使得它变得开始僵化。
首先,随着网络规模不断地增大,对硬件资源的消耗也逐渐开始呈指数级递增,于是即使是对 Internet 架构的很小改动,都会使得部署相当困难。例如,IPv6 虽然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很久了,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IPv6 迟迟不能推广使用。因此,Internet 不利于新型网络架构的研究及部署,它不但对需要大量的硬件资源消耗,而且部署周期相当长。
另外,用户的需求已不仅限于现有的 Internet 服务,他们的服务需求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例如,Internet 的尽力包传送服务并不能满足商业中的关键服务或一些实时应用程序的需求。因此,Internet 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个人网络服务需求。
此外,Internet 的服务由 ISP 服务提供商进行管理和维护,这将使得有时对它的使用变得很不灵活。用户往往希望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拓扑,提供自己的私有网络服务等等。因此,Internet 不能向用户提供开放式的管理和竞争平台 。促使我们去寻求更好的网络架构解决方案,而虚拟覆盖网络模型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研究方案设计及可行性分析(包括: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等)(不少于800字)。
研究方案设计
1、研究方法
针对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特性,达到研究目标和完成毕业论文,采用如下的研究方法:
(1)理论知识准备:采用文献调查法,利用学校图书馆、网上相关学术数据库等资源,来进一步了解具体的仿真理论和虚拟化技术主要内容;(2)改进技术和主要研究点确定:以生成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为主要研究点,辅以该模型的模拟仿真研究;(3)技术调研:对课题中涉及的虚拟化技术相关基本原理,以及仿真理论进行学习,然后针对具体的技术方案进行技术调研,确定实现方式;(4)设计技术方案:在理论准备和技术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基于仿真理论及虚拟化技术确定技术实现方案;(5)实现并测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设计出的技术方案,对需要改进的关键部分进行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6)完成论文:整理文献资料、代码和数据等,完成论文。
2、技术路线
首先介绍几种相关的虚拟技术,基于这些虚拟技术,将给出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的架构。然后将会进一步讨论具体的设计和实现机制。另外,还给出了两个实例用于说明一个用户组内两个用户成员间的通信过程。
可行性分析
近年来,网络虚拟化技术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背景和相关技术支持。比如,虚拟设备技术的应用,这包括虚拟路由器技术(或虚拟交换机技术)和虚拟网卡技术。同时虚拟拓扑技术应用,实现了从现实世界向虚拟世界的映射。
总的来说,在此基础上,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设计研究,思路是清晰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
四、本研究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不少于500字)
本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虚拟化技术下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的构建问题,以及对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的模拟仿真。本课题为实现此目标,在策略思想和关键技术上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深入分析现有Internet架构、和主流虚拟化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更高独立性、安全性、灵活性,并具有物理位置与用户身份分离特性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并给出了模型的框架和设计细节。该模型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2)对现有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体系结构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和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了本文中提出的虚拟覆盖网络模型,提出了新一代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框架。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在思想和关键技术上主要有这两点创新之处。
五、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1.与本项目相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2.包括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不少于500字)
1、研究工作积累基础
本人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网络虚拟技术的应用开发,在学习过程中,我在充分了解、学习了虚拟化技术的定义,仿真理论的定义,有充分的理论知识储备。
另外,本人在研究组的网络原型系统构建的项目中,承担过一些涉及网络拓扑构建,网络配置信息呈现,以及网络信息的模拟检测和呈现工作。具备进行课题研究仿真的实践经验。
对如何进行原型系统开发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学习了开发时所需要用到的编程语言,比如java、JSP、XML等语言,为将来的课题模拟的开发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所以,对于本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方向,本人具备研究和建立原型系统进行仿真验证的能力。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及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途径
本课题研究,需要查找网络虚拟化技术和仿真的相关资料和论文,学校的图书馆和网络资料数据库为此提供强大的支持。另外,对于课题需要仿真的工作,本人可以利用所在实验室研究组的服务器资源,进行实验环境的仿真构建和仿真原型系统的开发,本人所在研究组具备相关研究所用的仿真硬件环境。同时,实验室研究组的老师和同学们,也可以为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做一些支持和帮助。
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一些对网络拓扑生成算法相关图论知识的深入学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本人有决心和能力做好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时间研究内容预期效果
2014.11.23-2014.12.31 开题报告 顺利开题
2015.03.01-2015.0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撰写综述完毕
2015.04.01-2015.05.31 网络仿真技术研究
2015.06.01-2015.07.31 网络虚拟化技术研究
2015.08.01-2015.09.30 虚拟覆盖网络模型体系结构研究 新一代信息安全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2015.10.01-2015.11.30 虚拟覆盖网络模型的仿真与性能评估
2015.12.01-2015.12.31 撰写论文及修改 顺利提交毕业论文
研究生开题报告 篇三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来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要求期望太高,不相信学生能自己评改习作。习作评改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与儿童心灵感受之间存在多重阻隔,不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教师的批语总是大众化、成人化、模式化,如 语句较通顺,叙述 m.haozuowen.net 较清楚,中心不够明确 等,这样对于学生,他们既不愿看,也看不懂,就更不用说去自觉修改了。
意义:
习作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习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新课程标准》在习作评改方面指出:重视习作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新课标还要求: 作文批改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改、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课题名称的解读和界定
界定:
习作评改承接在习作指导课后,是师生为提高习作水平所进行的又一次具体的双边教学活动。它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总结本次习作教学的得失,下一步完善、修改习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欣赏、评价、修改自己和别人的习作,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解读:
新课标指出 重视对学生习作修改的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修改习作内容的情况,还要关注学生修改习作中的态度、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评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叶圣陶曾提出: 改 与 作 关系密切, 改 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本人。
本次《小学生习作评改》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出一条作文评改的模式,培养学生习作的修改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欣赏、评价习作的能力,在修改中提高习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写在兴趣。与此同时,转变教师批改作文的理念,减轻教师工作量。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 11月)
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12月 20XX年4月)
探索、构建多样化的习作修改方法。
第二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5月 20XX年6月)
举措:
教师范改。
教学评改课上,结合本次作文的重点要求,教给学生方法。
学生自己修改。
学生互相修改。
(1)读文,写出主要内容,明确文章作者要表达什么的情感。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案例分析:
认真分析传统习作评改中的方法及存在问题,并针对评改方法与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
论文:
研究撰写小学生习作评改教学模式的相关论文,探索出小学习作评改教学的基本模式。
结题报告
完成《小学生习作评改》课题的结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报告模板 篇四
一、研究选题
西方政治视野下的政治市场学构建初探
二、研究基本内容
政治市场理论源于公共选择理论、多元化理论以及兴起于公共选择理论之后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横断科学等理论,它在西方政治学的视野下,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领域,为人们观察政治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窗口,但目前国内对此研究还很少,处于一个萌芽甚至还没到破题阶段,但政治市场学的子学科政治营销学己经有了 2本国内专着了。本文按照市场研究的框架,从政治市场的发生发展、交易原理、交易原则、交易技术、行为主体、行为方式、行为范围、监管规则等等方面,对涉及到政治市场的文献做了一个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市场的概念、分类、发展趋势等作了探讨和阐述。在政治学界第一次提出了 “政治市场学”的学科概念,最为重要的是对政治市场的运作做了一个证券化的基础性的构想,以政治证券化促进政治的大众化。根据这个构想可以大大促进选举的公正性,从而进一步改善民主制度的技术性、金钱性和社会心理性因素,最终促进政治本身的大发展。然后,对政治市场学进行了框架性的构建,根据初步构建的这个政治市场学框架,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证券和金融学、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统计学等原理和知识,从政治市场生产和交易、政治市场风险机制、政治收益、政治项目运作、政治营销、政治监管等方面对政治市场的原理和政治市场学的框架进行初步阐述,以期为政治市场的进一步研究做好基础工作。
三、论文提纲
第一章 政治市场的概念、原理和功能
第二章 政治市场的类型
第三章 政治市场的主体、客体和过程
第一节 政治市场的主体
第二节 政治市场的客体
第三节 政治市场的过程
第四章 政治市场的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4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