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最新10篇】

众鼎号分享 22270

众鼎号 分享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众鼎号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众鼎号给您的好友哦。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不断积累个人经验,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自己,理解人生,理解社会,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杜威强调“知行统一”和“行”的重要性,认为“如果实验科学的进步有所表明,那就是除非作为‘做’的产物,否则就没有所谓真正的知识和有效的理解”。即通俗的理解:“做中学”,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本取向。

英国科学家、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人的知识有两种类型: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显性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运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来表达的知识,而缄默知识则是指那些平时为我们所意识不到、但却深刻影响我们行为的知识。与显性知识相比,缄默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往往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不能以正规的形式传递,它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因而也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具有明显的情景性和个体性。它的获得主要不是靠读书或听课,而是需要亲身参与体验。这一新的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促使我们重新评价专业实践教学的价值。没有个体缄默知识的参与,没有实践,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理论知识,理解其真谛。

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明确专业定位,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拓展专业方向,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 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 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但适当压缩学时,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除基础课外,专业课程体系相应调整为三大类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由于各自定位的差异,实践教学也有不同的设置: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独立实践环节课程。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又能使学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实现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口径过宽,基础就不可能厚。”温儒敏的这段话当然也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

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其次,应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行业或岗位进行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或一些对口用人单位进行“锻炼”或“兼职”,弥补应用性能力差、与社会隔膜的缺陷。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跟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社会活动,这样可以使教师积累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有利于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是固定资产投入最小、成本最低的轻骑兵,只要有一批教师,能招进来一批学生即可办此专业。现在适应应用性要求,在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建立固定、便捷、完善的技能实训室,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显得非常必要。

学科也好,专业也好,其生命在于适应社会发展的变革。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目前,这些改革的尝试仍在继续,但是尝试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可以使改革少走弯路,而理论的指导尤为必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篇二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大众化过渡,对传统汉语言专业在承担社会人才培养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发展,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观念,冲击着传统的人文学科的命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历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设置最普遍的基础性文科专业之一。缺乏鲜明的特色和实用的技能,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表现为以下方面的发展变化,体现出时代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传统型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适应计划经济时代对汉语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较切合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场需求的实际。

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开设课程有:文学概论、写作、文学作品导读、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逻辑学、语言学概论、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美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学术思想通史、西方哲学概论、高等数学、英美文选、科学概论、史学专题、科研论文阅读与写作,共19门。

课程的设置基于培养目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目标极不明确的专业,它培养的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涉及新闻、广告、出版、广播、影视、戏剧、文秘、教育、行政(文化宣传、各级政府)等部门,专业的设置较为宽泛,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对象无法做到精确的定位,课程的安排没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课程观念上,重语言文学轻文章。第二,在课程结构上,重学术轻实践。第三,在课程内容上,重学科专业轻文化基础。

传统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要内容。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当严重。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本专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普遍困难。

学生专业不专,特色不突出,就业竞争能力较差,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不相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不相适应,教师素质能力与人才培养定位不相适应等系列问题。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优化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探索出一种既能有效解决目前的各种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应用型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为迫切。

应用人才,是指培养人才不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又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型人材,是指培养的人才比技能型应用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能力。致力于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在行政、教育、新闻出版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从事编辑评论、文秘及文化宣传工作的汉语言文学创新型应用人才,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首要任务。

市场经济社会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中,运用美好的、得体的、雄辩的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能够进行广告宣传和公司企业形象设计等。由此,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文学观念、语言观念发生了变化。文学的认知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潜移默化的心理疏导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等在增强。社会要求通过文学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在人文素养的教学中,培养熏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审美品位。在专业教学中,语言的符号学性质得到确认,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会对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母语交流沟通的水准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对写作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是上承学科研究成果,下接职业技能训练的中间环节,肩负着吸收学术成果、拓展能力、指导具体实践、形成职业技能的任务。概言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既要有理论的修养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遵循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教学规律,设计新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改变教学手段,配置相关教学资源。本专业课程体系将以文学类课程为主,语言类、写作类、实践类课程具体落实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操作方式是:

(一)文学类: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根据新的时代要求,改变观念,以提升人文素质、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人品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艺术欣赏和审美判断能力,使学生对文学的把握从侧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会历史转变为侧重理解生动形象的人。课程设置也作相应的调整。

(二)语言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重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倾听理解能力协调发展,更注重交际沟通能力。

(三)写作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由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笔杆子”,而能说会写也是毕业生就业最好的标签。写作课将以培养学生实践写作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个性需求,提供相应的文学写作、公文写作、新闻写作的课程,外聘著名作家、记者、编辑、秘书等开设专题讲座,负责学生课外写作辅导,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从本质上改变原有写作课侧重于理论的性质,使写作课的实践本质落到实处。

(四)实践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是专业工作能力层,通过学期论文、课程论文和各类实习让学生掌握综合能力;二是创新能力层,通过课外职业实践活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和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基础上,形成较为清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应该面向社会、重视基础、强化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说、能写、能办事的高素质应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立足于传统中文基础与现代实用中文基础的有机结合,立足于课堂的拓展和实践教学的深入展开,立足于立体开放型师资结构的建立。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的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它是一个知识系统,更是一种价值谱系,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与人有关的工作的,需要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力、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需要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它的应用性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与“高素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不能仅强调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动手能力,而更应该注重与人的素质相关的专业素养。动手能力的强化,可以使学生快速适应自己的工作,但能否胜任或者是否有发展前景,则要看他的内功和修养。[1]

大学的类型、层次不同,对社会的功能自然有所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不同大学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实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复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就业的质量,也决定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因此,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来抓;必须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适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努力打造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并以此来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和质量。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时代。为了更快地适应这一时代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我国政府及时地调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扩大招生规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同时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市场化人才调配方式,这给大学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规格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对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深刻影响。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代社会现实和高等教育理念的这些变化无疑对人才培养规格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2]

(一)当代社会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汉语人才。

随着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一种职业定终身的现象恐怕再也不会重新出现了。人才的培养教育必须从传统的“专才型”向一专多能“复合型”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整。在保证学习好本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视类似于讲演辩论、新闻写作、公文写作、节目主持、书法艺术、广告设计、篆刻剪纸、编辑采访等与本专业比较接近课程的开设与学习,也要重视其他跨类较大的学科如法律、经济、旅游、计算机、外语等知识的学习,同时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鼓励他们攻读第二学位。

(二)当代社会需要精通双语的高素质应用型汉语人才。

在汉语言文学方面基础深厚又精通两门以上外语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睐,这就为我们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提出了开设类似于“双语教学”这方面课程的现实要求。

(三)当代社会需要富于创新精神的开拓型汉语人才。

当代社会需要个性特色鲜明的人文精神来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这就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我们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这种创新还包括对文化载体及传播媒介的重新认识,因为单一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正在被以视像和网络文化为主的多媒体文化所分割,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汉语人才具有整合跨类艺术的才能,它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需要开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种在文学、影视和网络媒体多栖的创新型人才一定会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养计划必须增加类似于“影视创作与欣赏”、“博客教程”等方面课程的比重。

(四)当代社会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纯正的风范型汉语人才。

随着21世纪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养深厚、道德品质高尚的风范型人才来引领社会健康发展,这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其本身肩负着两个责任:一是对本民族语言、文学和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这方面侧重于理论研究;二是使人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驾驭语言文字、更好地宣传民族文化等,这方面则侧重于实际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功能逐渐倾向于实际应用方面。高校应充分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社会市场需要,灵活地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内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时,必须有所改变,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与经济、科学教育相配合,从而使学生成为既有谋生能力,又有人文素养,讲究责任与道德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调整自己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加强高等院校办学的社会责任意识,重视对具备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是各级相关高校贯彻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注释:

[1]周兴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当下之思[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乔。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04,(0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三

1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以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从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2.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生构思的素材、学生写作意识的载体,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2.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为基准点,当然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普遍提升,我们就必须创建开放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不同以往,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生本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QQ、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以优化,向多元化考核方法过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说明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通过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同步提升,为他们日后毕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本着“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的教学核心思想与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汉语言文学更需要不断探索,寻求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契合点,探索文学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瞄准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并转变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四

摘要: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本专业的就业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文章对当前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就业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学习的是社会性和文艺性的理论知识,如果从事技术性比较强的工作,必然会有所欠缺。因此在高校汉语言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显得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

当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国家没有专门的创业教材供学生学习。内蒙古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同类专业的创新创业发展现状一样,没有足够的理论教育,缺乏必要的实训基地。总体来说,本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二)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就内蒙古高校的汉语言专业来说,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师,即便有的高校配备了相关的教师,但是这些教师自身也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也没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社会方面提供的支持不足

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支持,更需要社会的支持。但就内蒙古地区来看,当地还无法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和社会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

二、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途径

教育部曾经专门开展了国家级的“本科教学工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当前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改革,已经成了各大高校研究的热点。

(一)充分发挥融入式理念的作用

融入式理念就是要融入到地方,实现专业的融合,从而构建起更加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系。内蒙古高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自然也需要融入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发展中,使各种积极的因素都能够被调动起来,进而建设适合当地的人才教育模式。除了要融入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实现专业的融合。结合高校办学的实际,我们发现,文科类的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等,要充分发挥各个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将各个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再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基础,构建起适合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借助于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一专多能的能力。

(二)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就内蒙古各大高校而言,可以制定适合当地的人才培养方案,重视创新创业的作用,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把这门课程列入到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来。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活动及相关的技能培训活动等,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在课程具体的落实阶段,可以指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细则,保障课程的顺利高效开展。如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通过这些培养计划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改革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

就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现有的课程体系来看,并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以学生的四大能力为基础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要把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摆在首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其与理论知识完美融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不是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另外还要让学生意识到每门课程对提高他们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切勿因人设课。同时也要做到与各个专业优势互补。

三、结语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亟待 1126888.com 众鼎号…解决。内蒙古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岩。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创业教育方法及途径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xx(2):144-146.

[2]沈昌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136-140.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五

摘要:在高等院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显著差别。因此,当教学模式的针对性较差或不够完善时,人才培养质量都会受到不良影响。本文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入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高等院校的教育经验可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课程设置问题

这种问题主要是指,高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的课程体系不够完整。某些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的设置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某些高校的课程体系中缺乏人文类课程,进而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

2、汉语言专业学生就业问题

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这种问题主要是由高校所提供的教学课程无法激发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引发的。

3、制度观念问题

就制度而言,某些高校并未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而是利用与其他专业相同的制度进行管理。实际上,该专业学生在行为习惯、心理特征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统一化制度的应用影响了该专业学生的最终培养质量。就观念方面而言,部分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够重视,相比之下,可能更加关注机械类、经济类等就业前景较为广阔的专业[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这里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要素组成:

1、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

就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而言,具有应该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实践类课程、体育艺术课程、人文素质课程、科学类课程、政治及教育课程[2]。综合课程体系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学生就业期间的市场竞争优势。

2、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该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合作学习法融入方面目前我国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大多属于独立行为。而就业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应该注重合作学习法的融入。2)学校既有资源利用率提升方面各大高校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的类型大体包含以下几种:图书馆馆藏资源类型。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利用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籍的调查可知,学生较低的利用率主要是由图书更新不及时、借阅时间较短、续借操作复杂引发的。为了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高校可以利用学生频繁使用的微信软件,开发出一个微信公众平台,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借阅、归还、续借等操作。通过便捷使用体验的提供,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资源利用率的提升[3]。网络电子平台类型。从汉语言文学学生对该平台的使用情况调查可知,学生不愿意利用网络电子平台学习的主要原因是这种平台只能电脑上操作,且电脑的系统故障的概率较高。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该从能够提供海量电子资料的网络平台入手。

三、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汉语言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第一,应用型。当汉语言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根据自身的爱好和学习倾向选择编辑、记者等岗位;第二,教师型。这种类型是指,汉语言专业学生从高等院校毕业之后,继续学习并考取教师资格证,进入教师行业;第三,研究型。当本科阶段完成后,不选择直接就业,而是继续考研学习[4]。从这几种类型可知,第一种与第二种类型都比较重视实践。因此,可以结合以下几种要素构建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

1、课外活动要素

课外活动要素同时适用于应用型、研究型以及教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这种要素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视野的拓展、所学知识知识的强化应用实现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以下几种课外活动:1)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解读活动。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忠实记录,文学作品更是是前人呕心沥血的思想精髓。在该活动中,可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的《闲情偶寄》等书籍。这种活动除了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中某个段落或小故事的交流过程,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2)魏晋经典人物解读宣讲活动。与高校的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气质与我国古代文人的清高特性更加接近。而在众多文人中,魏晋的风流人物更加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心理预期。在该活动中,高校教师可以将解读对象确定为我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无论是看杀卫玠这个成语的内涵还是这个人物的生平,都能产生考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作用[5]。2、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要素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间较短。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的,可以将传统的专业实习转化成频繁性定期专业见习模式:按照每学期两次的频率,定期巩固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

3、顶岗实习要素

这种要素发生在知识学习及专业实习之后。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向技能转化的能力。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训练。

四、结论

从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结果可知,该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工作中的问题解决能力相对较差。这种现象主要是由高校不合理培养模式的应用引发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用通过基于知识应用的实践体系、基于素质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课程体系、契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谭德兴。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xx,12:39-40+46.

[2]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xx,02:140-142.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02:76-78.

[4]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xx,02:31-34.

[5]翟瑞青。关于构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xx,04:1-5.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六

摘要: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具有重要意义,能完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但目前藏书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藏书体系不完善、藏书数量欠考虑、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技能低等方面。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采取完善措施:健全汉藏书体系、确保藏书数量、加强馆际协作,并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

关键词: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馆际协作

为满足读者需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这样既能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还能调动人员积极性,让他们努力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工作效率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由于相关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制约藏书工作顺利开展,对人们有效获取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资源也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一、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意义

为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完善藏书体系。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健全并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有利于推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顺利进行。进而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满足读者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

(二)满足读者需要。读者为了更好获取所需要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服务,图书馆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做好整理工作。从而方便资料查阅,让读者便捷、迅速的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促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三)提高服务质量。根据新时期和新需要,建立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进行编号。并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构建健全的数据库信息系统,满足读者查阅与获取数据信息的需要。另外还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明确工作人员职责,让他们有效开展各项工作,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提升。

二、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问题

虽然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一些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制约工作效率提升,也影响藏书作用的有效发挥,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藏书体系不完善。对读者的需要不了解,忽视与读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难以提高工作效率。也没有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对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开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藏书数量欠考虑。对读者的需求不了解,忽视调查研究工作,从而导致在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过程中,对藏书数量欠缺全面考虑。再加上藏书类别单一,不利于满足广大读者需要。

(三)馆际协作不到位。工作人员不重视馆际协作,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相互合作不到位。这样不利于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的有效开展,也难以为广大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四)工作人员技能低。一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忽视相关规章制度和计算机技术学习,甚至不注重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难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三、新时期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对策

为弥补存在的不足,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效率提升,提高图书馆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完善对策。

(一)健全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根据读者的不同需要和阅读爱好,考虑读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个性化需求,制定有效的藏书计划。并确保藏书数量充足,类别较多,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同时还要根据读者需求对藏书进行更新和完善,确保数量充足,购置最新的藏书资料,形成完善的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体系。

(二)确保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数量。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考虑读者需求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需要,构建完善的藏书体系,确定重点藏书与一般藏书的最佳复本量。例如,可以按用书人数每5-10人购置一本,以满足读者需要。还要保证重点图书的藏书量,做好采购工作。适当增加中外名著的复本,满足读者阅读需要,拓展读者视野。

(三)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馆际协作。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任何一家图书馆难以全面收集所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为弥补这些不足,加强馆际协作,促进优势互补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目录,方便查阅和了解。加强馆际现有的互借活动,增进相互了解,进而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藏书质量。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做好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的每一项工作。同时还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责任心,严格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推动藏书工作顺利进行。

四、结语

总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作用。对有效保护藏书,满足读者需要,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应该明确存在的不足,综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图书馆汉语言文学专业藏书工作有效开展。进而保护馆藏文献,满足人们获取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需要,促进图书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双四。对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02).

[2]张炜。古代文学中古典文献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xx,(06).

[3]张卫。中文图书馆藏合理性分析与馆藏发展政策的制定[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03).

[4]刘思淼,高钰晨。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现代语文,20xx,(07).

作者:魏玉珍 单位: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下载 篇七

珍妮弗·伊根《城堡》的荒诞美学探析

论文摘要:荒诞是美学发展进入20世纪后形成的重要范畴。本文分析了荒诞艺术的审美效应,同时结合《城堡》的叙事技巧、社会意象、主体思想,来探析该文本的荒诞美学色彩,旨在说明在现代文明的包装下,人们的精神虚无和感情救赎,强调了外倾直觉对社会人生的巨大影响,及其作为荒诞的深层基础的美学意义。

论文关键词:珍妮弗·伊根;城堡;荒诞美学

珍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作家。代表作有:《恶棍来访》《城堡》《翡翠城》《看不见的马戏团》。其中,《城堡》以其多重元素――鬼故事、爱情传奇、哥特氛围和肆意切换的主题显得格外寓意深远,是珍妮弗的一次大胆尝试。这部作品的是古老神秘鬼魅与当代虚无荒诞的完美结合。

一、 荒诞美学

荒诞美学是近代以来打破古代审美封闭的两极对峙,意欲表现为主导的动态观照的对峙互动。这种两极对峙是审美意识发展的基本态势。荒诞美学将社会人生处理为变形的形态,展现了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美与人的关系的更深入的探析。“荒诞派作为当代美国文学的流派,仍有必要通无坦万史的透视,重新审视其在社会历史和文化研究中的作用和价值。”美国文学批论家查尔斯??伯尔特?哈里斯(1987)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似乎已习惯了这种荒诞,然后麻木无感。

二、叙事技巧所体现的荒诞美学

这部作品的创作,从题材到题材都深受卡夫卡《城堡》的影响。但双线的叙事不失为亮点。双线交叉,不仅在丰富了写作结构,也体现了荒诞色彩。

A线的故事是从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的,主角是丹尼(36岁),在纽约待了18年,生活潦倒。恰在此时,他表兄豪伊(后改名叫霍华德)一纸书信加飞机票邀他共谋大业,但他满心踟蹰地去了。纠结的原因是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童年时的一次家庭聚餐,他把豪伊带到一个岩洞,把他推入了黑寒的水池后一走了之,任凭豪伊如何喊救命都无动于衷。直到两天后,大人们才在岩洞里找到奄奄一息的豪伊。从此,这场恶作剧在两个表兄弟心中都施了深深的魔咒……

B线的故事是雷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的。主角是雷,讲的是参加了监狱里开设的写作课,写了一篇男孩和他的写作老师之间的暧昧故事。此后,雷陆陆续续写出了丹尼在塔楼的惊险故事献给霍莉,这牢牢地吸引了她……后来雷和戴维斯越狱成功,并把丹尼故事的所有手稿寄个了霍莉,霍莉看完后毅然决然地出发去塔楼……

珍妮弗将叙述者与主人公相融合,同时情节的进展被置于次要地位,取之的是卡夫卡式的冷静细致、逻辑严密的推理分析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用完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超现实的内容,用这种巨大的反差来强化内心中的荒诞感和虚无感。

三、社会意象所体现的荒诞美学

“城堡”是豪伊的理想国,是一个完全杜绝现代通讯工具(比如手机)、亦不需要他人的完美社会。而对于丹尼而言,“城堡”却是其逃离真实世界的目的地。但丹尼是个信息狂人,一旦离开了的“卫星电话”,便会陷入紧张、慌乱、怀疑。城堡作为一个彻底封闭的世界,象征着一种冥冥的一种统治力量,变幻莫测。一如开篇所说“城堡正在土崩瓦解”,但是,在丹尼的眼中“城堡好似地狱一般固若金汤”,这种处处悖论的写法,实际上就是荒诞美学的具体体现。

文中多处提到蠕虫进入丹尼的身体,吞噬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直到所有的血肉都消耗殆尽。蠕虫侵蚀人类的方法好比时间侵蚀城堡――天花板凹陷,墙壁被啃噬,地板下面出现坑道……笔者理解为:因内心的罪恶感带来的恐惧和虚无感,这种感觉一直在折磨着丹尼。“城堡”也好,“蠕虫”也罢,实际上都是一种圈套,让人难以摆脱。

四、作品主题所体现的荒诞美学

回到作品的两条主线上来,丹尼-豪伊那条线是荒诞的探险故事,雷-霍利那条线则是越狱故事。但实际上,贯穿两条主线的,却是爱情的主题。

霍华德仪表堂堂、富可敌国、地位显赫,实际上内心的恐惧一刻都没有消失。这导致了霍华德与安之间的问题,促使安从米克那里寻找情感慰藉。对于丹尼亦是如此。年轻时代的叛逆,人到中年的潦倒,都来自于对儿时罪恶的恐惧和逃避。因此丹尼面对玛莎的感情,也是选择了逃避。

霍利的33年人生也是充满波折,先是沉溺于,之后儿子的夭折直接让霍利精神崩溃,最后振奋起来去念文学硕士,遇到了雷,以为遇到了真爱。在雷越狱之后走向城堡,寻找真爱。此时的城堡就像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避难所”,充满了在真实世界中痛苦不堪的人们在那寻找精神依托。

五、结语

整部小说的叙事、语言、主题都充满了荒诞色彩。当我们完成了对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该作品的放射性结构所围绕的中心就是对现实生活的逃离,对理想世界的追寻。《城堡》气氛阴郁、神秘,情节离奇荒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陌生。作者用这样看似荒诞错乱的文字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了当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弊端,有助于帮助我们深刻了解美国社会的现实和探讨荒诞美学的当代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八

摘 要: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为翼,称作一体两翼。

关键词:群众文化论文发表,发表文化产业论文,艺术文化论文投稿

1课程设置的改革

针对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关于写作能力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当要从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写作方面的课程包括基础写作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以写作基础理论为体,以文学写作和实用写作为翼,称作“一体两翼”。在教学安排上是先学习写作基础理论,然后进行文体写作教学,包括新闻、文学和评论类的写作,最后开始学习应用文写作,包括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和学术论文的写作。由于作为“体”的写作基础理论是对文章的写作方式进行提炼和总结而来,而文学写作讲究创意,公文写作要求规范,因而这种“体”和“翼”难于协调,因此要进行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写作课程要求写作之外,其他的课程都是以提高文学修养为主,像“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概论”,这些课程与写作没直接关系,这样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影响。关于写作教学的分类,目前这种写作分类显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应当根据写作的内容分为创作型和应用型两大类,那些有感而发不拘于形式的的文体可称为创意型,像新闻、文学类、评论类,公文和学术论文因为有固定的格式才可以纳入到实用型。由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学一学期理论再写一学期的做法,应该在大学四年中,每一学期都要安排写作,从大一开始,先安排实用型的应用文写作,然后再根据学习内容安排新闻类、文学类这些具有创意性的文体,最后再学习写学术论文。这样不间断地写作,比在一个时期集中写作效果好。在学习“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这些课程的同时,不能光学习,可以边学习边进行文学评论之类的写作,这样在提高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写作能力。

2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与个人兴趣有极大的关系,为兴趣而写和为完成任务而写效果是不一样的。在目前,由于网络的普及,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和过去相比都有明显的改善,网络上的新闻也不完全是记者采写的,人人都能成为记者和编辑,过去文学爱好者的作品发表非常困难,而现在文学爱好者不仅自己可以开博客,还有各种站可以发表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对于提高写作能力都有帮助,可以鼓励学生开博客,这样既可以阅读别人的作品并进行评论,自己的文章也可以让别人欣赏。通过欣赏别人的博客、评论别人的博客、时常更新自己的博客,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也能增加写作兴趣。

3功夫在诗外

古人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指的是善于积累、善于观察生活,这样写起来才形象生动。写诗如此,所有的写作都如此。提高写作能力,除了要多练之外,更要多积累,这种积累包括文学修养的积累和生活的积累。文学修养的积累就是要多读书,不仅要读中外名著,还要读一些名著的评论文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名著的优点。除了名著之外,对于各种文学体裁的作品都要涉猎,像诗歌、散文以及历史、自然科学甚至人物传记等等,只有知识储备丰富,写作起来才能触类旁通,文思泉涌。观察生活不仅要观察人,还要观察大自然,包括各种动物植物以及生活环境,这样写作起来才有东西可写,避免闭门造车,写一些无病呻吟的作品来贻笑大方。

4结语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写作水平,主要还是先提高写作兴趣,再通过大量阅读,这样写作起来才有话可说,仅仅学会写作方法还是不够的,因此提高文学素养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九

一、树立基于职业能力生成的教学理念

针对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强化共同分析,在分析之中理解知识,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现代汉语语法、修辞、古诗词楹联、旅游文学、导游词写作等相关知识。导游语言不仅需要职业化,更为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动,发挥其个性化、多彩性的魅力,通过创新驱动学生编写和讲解导游词,达到语言通畅、措辞合理,形象生动、风趣活泼,言语文雅,合乎礼仪的要求,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的教学策略

(一)多维度划分导游语言知识的分析视角。

如在交际方式上,有书面、影像、现场、录音交际等,不同方式需要不同的语言特色。例如“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属于典型的书面导游词。“朋友们,您到过唐海湿地吗?您了解唐海湿地吗?当湿地走进咱们的视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这里不仅拥有神秘的沼泽,珍惜的动植物,还拥有特殊的生态系统,负氧离子极为丰富,怪不得会被誉为‘地球之肺’呢”。这属于典型的现场导游语言;在导游与游客交际的语言情境上,因人、景、时的不同而自然相异。例如,在游览初期导游语言多平铺直叙,多用单句。后期增加讲解深度,巧妙设计修辞等;在语言的幽默表达上,要避免取笑他人、不合时宜的情况出现,通过把握时机恰当地融洽关系、调节情绪、摆脱困境和寓教于乐。导游语言的语音调谐、词语选择与锤炼、句式的选择与设计、语言表达的手法、语体和语言风格的选用等方面都是导游语言能力培养需要关注的视角。

(二)模块化分解导游语言知识的授课内容。

导游语言涉及语言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需要有良好的汉语驾驭能力,掌握好语音、汉字、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楹联、诗歌散文、名人游记、旅游文学著作等也能够进行赏析和评介。模块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包括横向模块与纵向模块两大内容,横向模块包括理论讲解模块和讲解实训模块。课程在理论讲解的同时,通过情景化模拟、师生共同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纵向模块是不同的专项学习环节:一是现代汉语和方言板块,包括现代民族共同语言和方言的概述等。二是普通话语音知识板块,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语音、拼音、音变、朗读技巧等基础知识。三是汉字板块,对汉字的起源、特点、演变以及正确使用进行讲解。四是现代汉语词汇板块,主要包括词语的构成、意义、熟语、语义的辨析和色彩等。五是现代汉语语法板块,加强学生对单句、复句、句群和常见语法错误等的理解。六是汉语修辞板块,词语的锤炼、句式的调整和辞格的运用为主要内容。七是汉语的表达板块,主要是对包括口头表达的辅助手段、交际和讲解语言艺术在内的口头语言表达以及包括写作知识在内书面语言表达进行学习。八是古汉语与旅游文学板块,主要包括古代旅游诗歌的特征与鉴赏、游记的欣赏、楹联和碑铭以及摩崖石刻的分类与书写风格和特点等。

(三)互动式开展导游语言的师生共同分析。

导游语言不仅要准确、清晰还要融入技巧、激发游兴。不同表达往往有不同效果。导游语言很难说有标准选择,师生互动式的共同分析使师生思想彼此碰撞,开展探讨式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同的表达中进行甄选,认识效果差异,正确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例如为了训练将表达对象与所处语言环境统一,教师选择杭州岳飞墓为导游词讲解设计案例,教师和学生首先对个人的理解和想法进行讲解,在师生的共同的分析中,探讨不同表达的优缺点,从而形成共识。该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导游语言适应语言环境的必要性。导游讲解中既要传递岳飞精忠报国的正气,又要将南宋封建统治者的昏庸、偏安一隅以及秦桧等奸臣的阴暗卑鄙予以表现,以导游语言展现历史人物,感染游人。通过诸如此类的师生共同分析,使学生掌握语气衔接、词语搭配和语义表达等技术要点。

(四)情景化模拟导游语言讲解的实践场景。

课前,教师布置准备工作。课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进行角色分组,针对设定的情形展开模拟教学,如在见面寒暄语运用上,可以设定导游在景区门口与旅游团初次见面的情景,强化学生对得体寒暄的理解和把握;在答问语言的运用上,可以针游客经常提及的关于游览时间、游览项目等各类问题,训练根据不同情况运用恰当语言做答;在安慰语言的运用上,设定游客身体不适、财务丢失、朋友失散等场景,学生采用恰当的安慰语言来缓解游客的烦恼;在道歉语言的运用上,设定导游、旅行社等服务缺失的特定情形,锻炼学生通过语言巧妙说明情况。教师针对模拟情况做出评价,使学生了解不足之处,并引导出关键的总结性要点。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既利用课堂教学设施开展模拟讲解、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活动,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影视传媒、图书报刊、技能小组赛、报告会、辩论会、实训基地等课外辅助资源。另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情景,例如生活中的俗语、新词、网络流行语等就可以成为导游语言讲解中用到的素材。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 篇十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一、就业导向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有待更新优化。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职院校毕业生逐渐增多,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实用性人才,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属于是我国的自有专业,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大,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说仍旧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采取照本宣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授,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进而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高。再加上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仅限于课本内容,很难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中。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时间相对较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手段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手段与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很难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今后的择业就业。

3、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其他的专业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为悠久,底蕴相当丰富,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专业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文化底蕴知识,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是很强,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不是很强。其次,专业教师受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仅是被动地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并没有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突破性创新,导致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内容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策略

1、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首先就需要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需要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可以開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采用创新的手段来解决,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性教学,还要结合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在保证课堂学习的前提下,注重课上与课外的结合,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另外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顺利的从学校过渡到职场。最后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在学生就业前加大培训力度,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或者是节假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锻炼,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坚持以提升学生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根本的改革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最根本手段,因此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对当前专业课程进行调整设置,不但要保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而且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去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另外课程规划要注重实用性,随着互联网科技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网络编辑方面的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大,而各类媒体所需要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方面的人才为主,因此学校应该根据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可以设计此方面的应用类课程,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理论。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发展的需求。

3、更新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针对目前汉语言文学学生能力不足以及学习态度不积极等一些特点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引导式教学法以及启发式教学法,有效的改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从而更好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质量。其次,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职业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逐渐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再次可以把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有效的增强课堂气氛,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对汉语言学习的兴趣,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效果。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目前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学底蕴,但是他们由于受传统的教学影响,这就会影响学生今后顺利实现就业,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改进教学法,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次,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项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把所获得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从而使培养出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结语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更需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进行改革,高职院校要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加强改革教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性以及实用性更强,更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10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汇总》,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最新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