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论文【精选9篇】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学也不断在创新,其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起到关键作用。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分子生物论文》,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一
关键词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0-0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36-01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从而阐明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科学[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已发展成为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是目前最具潜力、最迅速的生命学科之一,成为研究生物学及相关科学的一个有力工具[2-3]。加强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研究素养和创造思维精神,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科学研究领域[4]。
1 面临的问题
师范院校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较为薄弱,学生大部分来源于省市级师范院校,“985”和“211”高校生源较少。师范类院校本科教育以培养中学教师为目的,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科研素养等重视不够。同时,所读本科师范院校为省市级院校,学校师资、实验条件、资金等条件一般,较难进行系统规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当前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间为3年,学生进校第1年要进行文化课程学习,第3年要提前写毕业论文,做科研的时间相对较短。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大部分研究生的课题研究都需要用到。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水平,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分子生物学的科研素养,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 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首要环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素养,具有较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经历及不断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能力。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特殊性,教师最好具有在国外较有影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学习工作的经历;同时,要承担有国家、省部级的科研课题。做为师范院校的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分子生物学实验是非常细致的操作,因此具有较好的操作技能、未离开科研实验工作第一线的老师的实验演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对科研工作特别是对分子生物学的精到理解,对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具有较高造诣的分子生物学专任教师任教,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要让优秀的分子生物学专业且仍在科研实验工作第一线的教师投入到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工作中。
2.2 实验平台
实验平台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保障。分子生物学实验要用到较多大型的实验仪器,如PCR仪、分光光度计、冷冻高速离心机、凝胶成像系统等,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必备的实验仪器。另外,分子生物学实验对实验场地的要求较高,为保证教学效果,每位学生基本要做到每人独立实验。因此,在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独立专门的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要让实验仪器公开化、常态化,提高实验仪器的使用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操作实验仪器,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
2.3 教材教学
教材教学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师范院校研究生的生源不一,分子生物学基础差异较大,学生在研究生期间开展的课题对分子生物学掌握程度的要求又一样。因此,教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3.1 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更新陈旧的教学内容,把科研素质培养放在实验教学的第一位。教师要把科学研究的思维灌注于整个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适时将任课老师的科研项目引入到实验课程中来。研究生进入学校后,都会较早地了解自己在研究生阶段即将开展的课题的大致方向,因此要把实验教学与科研项目和研究生各自的课题联系起来。教师要以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来引领和统筹开展实验教学。
2.3.2 教材讲授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教材讲授与新进展专题讲座相结合,注重科学研究的新发展,要适时邀请相关领域较有造诣的教授就某些专题进行报告。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注重科学研究的前沿讲授,让学生及时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最新发展尤为重要。专题讲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让学生及早由本科生的教材学习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过渡。
2.3.3 基础实验与研究实验相结合。基础实验包括质粒DNA的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鉴定、PCR技术、DNA的纯化、载体的构建、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细胞转化、重组子鉴定、RNA提取等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科研需要,自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利用基础实验的常规技术进行研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汇报,也可附以邮件等方式及时解决实验问题。研究实验以上交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均要按照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讨论进行撰写论文,同时以小型答辩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汇报,让学生参与讨论相互学习。基础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研究实验提高学生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学生的科研创造力。
3 结语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一门重要而又相对难学的课程。随着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的熟练掌握、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能力对学生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要。只有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不断改革,才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为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开展奠定基础。
4 参考文献
[1] 郑用琏。基础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启龙,杨和建。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9,11(3):136-138.
[3] 朱玉贤,李毅,郑晓峰。现代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二
关键词 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改革;成效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32-02
分子生物学是目前农林院校生物专业及涉农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较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学好分子生物学,学会运用基本的实验技术对遗传物质进行实验操作,对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很有帮助[1-2]。目前,各个院校生物专业均开设了分子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分子生物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已逐渐成为生命科学各学科重要的研究工具。但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存在着知识更新慢,实验内容单一[3],实验内容更新速度慢等问题,难以满足分子生物学发展的需要。本文针对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现状,结合笔者自身体会,提出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和可行性,进行实验课的改革和创新。安徽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把科学研究中较成熟的科研项目逐步运用于实验教学中,通过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 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现状
目前各个高校均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从20学时至60学时都有。但是目前各个高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大同小异,验证性实验多,知识点少,综合性不强。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基因组DNA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PCR反应、质粒DNA提取、感受态细胞制备、DNA的分子杂交等[4-5],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开设基本采用集中教学的方法,因为分子生物学实验一般需要的时间较长,一个实验项目短则连续1 d完成,长则连续3 d完成。但是在目前分子生物学的实验课程安排上每个项目基本是单独存在的,而且基本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但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往往实际使用的是连贯的技术体系,目前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只能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无法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6]。学生学习了实验课内容后,记忆不强,印象不深,且在毕业论文及以后学习中,难以综合应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分子生物学需要与其他学科相交叉,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基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现状分析,提出了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扎实的基本功,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实验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并严格要求,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以及实行开放式教学等若干合理对策。
2 综合性实验实施案例
综合性实验重点体现“综合”二字,本综合性实验名称为《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及转GUS基因鉴定》,涉及的实验技术比较多,而且每个环节都有联系,最终达到一个实验目的,解决一个问题。本实验以水稻种子为材料,从愈伤组织诱导、农杆菌的培养、GUS基因载体的转化、GUS基因的染色等方面,学习农杆菌导入方法,熟悉水稻转基因的全部流程,掌握GUS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的优点,从而掌握植物转基因的各个环节,为以后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打下基础。实验目的为使学生明确实验流程(图1),熟悉科研课题的设计,并且训练学生的科研素养。实验内容主要包括:①水稻胚性愈伤组织诱导;②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③液氮冻融法把重组子导入农杆菌;④农杆菌与水稻愈伤组织的共培养和筛选;⑤水稻转基因抗性植株的获得和鉴定;⑥水稻愈伤组织和叶片的GUS染色[7-8]。然后根据实验内容撰写论文,论文的格式同格式,要求图文并茂。
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实验需要学生结合前期组织培养技术的学习,回顾学过的实验技术。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也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内容,同时结合了微生物培养的实验技术[9]。液氮冻融法把重组子导入农杆菌是植物转基因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与上一个内容相连接,同时对阳性菌株的检验又会使用质粒提取、PCR等技术。农杆菌与水稻愈伤组织的共培养和筛选综合运用了植物转基因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植物转基因的步骤和原理[10]。水稻转基因抗性植株的获得和鉴定又结合了植物基因组提取、PCR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水稻愈伤组织和叶片的GUS染色实验使学生熟悉了标记基因在转基因中的应用,基本实验过程见图2。总之在本综合性实验技术中,不仅包含了普通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技术,且与其他学科实验技术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整个实验室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有一个明确的实验目的。学生在实验中不仅要观察实验现象,进行拍照,同时要进行数据统计,优化实验参数。
3 综合性实验实施效果分析
3.1 实验时间灵活,周期长
根据分子生物学实验的特点和各校教学时间设计情况,在时间上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灵活而又合理的安排。该综合实验持续2~3个月的时间,学生可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实验,而不一定要在固定时间进行,且实验周期长,学生能学会更多知识内容。
3.2 实验内容丰富,综合性知识多
该实验不仅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细胞学、微生物学等实验技术也有涉及,起到了综合运用多种实验技术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原来实验技术的复习和回顾。比如本实验中使用了组织培养技术,属于细胞工程实验的内容,农杆菌培养属于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再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体现了该实验的综合性。
3.3 考核方式灵活,重过程,轻结果
以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每位同学的报告内容基本相同,抄袭现象严重,因为每位同学的实验步骤、方法,甚至结果都基本相同。综合性实验要求按照科研论文的形式上交,每位同学都要收集图片、统计数据,因此每个人的实验图表各不相同,通过图和表以及文字的叙述来衡量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比用单纯的实验报告效果更好。
3.4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起到辅导作用
以往的实验课中教师授课时间基本占1/3,学生按照固定的模式去做实验,基本都是一些重复性的结果,学生往往是机械性地操作,实验内容枯燥乏味。综合性实验教师起到的是导师作用,进行实验的指导,学生往往需要自己查阅文献、配制试剂,并把实验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提高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能力。此外,安排研究生进行助教工作,将综合性实验与研究生实验进行有效结合[11]。同时也减少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从传统机械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实验性的辅导。
4 结语
农业院校生物学专业必须结合实际要求,植物转基因和基因工程是生物专业必须要了解的知识。但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往往进行的都是分子生物学基本技能的培养,缺乏深层次和系统性的实验,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综合性实验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必要性,同时以《水稻愈伤组织诱导及转GUS基因鉴定》综合性实验为例,列举了该实验集合了多项实验技能,能够通过这样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同时进行了科研能力的训练,在今后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多采用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模式。
5 参考文献
[1] 胡晓燕,于清水,吴伟芳。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考核方法的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100(2):55-56.
[2] 袁继红,李香花,朱意。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生物学杂志,2011,28(3):99-102.
[3] 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1,14(3):56-58.
[4] 刘文,胡巍。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及综合性实验教学项目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26-227.
(下转第338页)
(上接第333页)
[5] 倪郁。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的设计和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2012,37(2):147-149.
[6] 张彦定,黄义德,胡雪锋。本科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8(126):115-116.
[7] HIEI Y,KOMARI T,KUMASHIRO T.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rice(Oryza sativa L.)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boundaries of the T-DNA[J].Plant J,1994(6):271-282.
[8] ANAI T,KOGA M,TANAKA H,et al.Improvement of rice(Oryza sativa L.)seed oil quality through introduction of a soybean microsomal omega-3 fatty acid desaturase gene[J].Plant Cell Rep,2003(21):988-992.
[9] LEE S,JEON J S,JUNG K H,et al.Binary vector for 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rice[J].Plant Biol,1999(42):310-316.
[10] SALLAUD C,MEYNARD D,VAN BOXTEL J,et al.Highly efficient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DNA plants for rice(Oryza sativa L.)functional genomics[J].Theor Appl Genet,2003(106):1396-1408.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三
1.1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
对选课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的调研发现:在选课人群中,90.7%的学生缺乏分子生物学的理论背景知识(31.40%学生没有了解,59.30%的学生了解不多),仅有不足10%的学生对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比较了解或进行过系统学习,见表1。这就要求我们在讲解分子生物学技术之前,需要介绍必须具备的分子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大于50%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有过动手操作经验的仅为16.28%。提示我们的实验教学要循序渐进,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与足够的训练。如果能对选课人群在开课前进行初步的调研,根据其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分组授课,有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计与安排:
我们对学生选修本门课程的动机与预期学习目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3。研究表明,77%的学生以掌握实验技术作为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体现出对于本课程实用性的一致要求。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生科研对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共性需求,对提升本课程的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突出实验的可操作性,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操作水平也是本课程的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与选课学生的预期目标对应,多数的学生希望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72.09%的学生希望实验准备工作主要由学生完成,15.12%的学生希望全部的实验准备均由学生完成,体现了学生希望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全流程的急迫性。对于教学模式,以“科研设计-实施”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更加受到学生的青睐,8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感兴趣这种授课方式。
2讨论与建议
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各个研究领域。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业已成为我校研究生的迫切需求,选修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其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提高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我们认为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可以重点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以进一步满足研究生学习与科研的需求。
2.1补充基础理论知识:
本校的研究生生源背景多样,但以中医药相关专业为主。在本科阶段接受的训练中,关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接触相对较少。如果实验课程的教学仅仅讲授实验操作步骤,难以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的意义,也难以让学生具备科学分析实验结果、改进实验步骤的能力。因此,在实验课教学中,在讲授实验原理、步骤方法等常规内容外,还必须深入浅出介绍实验技术涉及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弥补其原有知识结构的不足。根据学生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可以尝试通过课前调研、分班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2.2增加动手操作机会:
由于实验样本和教学课时有限,一方面部分学生只是参观别人做实验,并未亲自动手;另一方面,教师完成了大量的实验准备工作,学生只是参与了“正式”的实验过程。但是,作为研究生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独立从事科研活动,实验的准备、实施、数据分析整理的全过程都必须亲自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建议研究生参与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及善后),并建议研究生每人可以独立完成1个样品的全程分析。
2.3锻炼科研设计能力:
如果规范的实验操作是获得可靠数据的保障,那么合理的实验设计则是获得有意义科研数据的前提。在实验课教学中渗透科研设计的理念与方法,同样是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科研选题设计、实验操作方案细化可以作为实验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以锻炼和提高研究生科研设计能力。探索以研究生自主选题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将是未来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3结语
总之,本次调研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通过实验课程教学提升我校研究生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科研工作水平奠定了基础。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四
生物化学实验既是实践教学的课堂,又是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利用生物化学实验课可以进一步拓展其与理论知识相联系的空间。然而在实验课上,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操作,只重视实验结果正确与否,采取应付了事的做法。因此,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可以采用提问等方式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引出实验目的,这样学生就会充分认识到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实验操作的重要性;而另一方面,实验结束时总结分析,通过实验操作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应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增强其独立完成实验的信心,注意并引导其注重观察实验现象,遇到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我们应鼓励他们自己寻找原因,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和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温度影响尿素酶活性因素”的实验中,应该是55度反应的试管中颜色最深,可部分学生做出的结果不尽相同,这就要引导他们思考分析在实验操作中是否注意“预温”、“按一定顺序滴加试剂”等细节。
2实验教学应注重培养基本实验技能
熟练扎实的实验技能是能否做好一个实验的先决条件,规范操作是保证实验结果准确可信的必要前提。因此在第一次做实验时就要给学生强调实验技能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便学生自主加强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的训练,如试管、烧杯的刷洗,刻度吸管、加样枪的使用等。教师要认真示范,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而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对可能的错误操作进行特别的提醒。实验中不断巡视督促,及时指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对首次使用的仪器简要介绍其原理,严格按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示范,让学生养成认真严谨、规范操作的实验习惯,从而提高实验课的质量。
3实验教学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验证性、基础性实验为主;且实验教材内容稍显陈旧,技术手段滞后,不能反映当今科学的前沿。同时由于实验预期结果较明确,容易造成学生兴趣不高、消极怠工,编造数据或是抄袭报告的现象时有发生[2]。近年来,生命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迅速极快,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更多的新技术、新知识。同时为了顺应医学发展的需要,培养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我们改变原有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内容分成2个实验模块,即生物化学实验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涵盖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与思考能力,体现了设计性和综合性,也促进了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例如我们将“影响酶活性因素”调整为设计性实验,通过设立相关的问题和讨论点,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合理制定方案、自行开展实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和评价问题。这种提问式、引导式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科研素养的养成和创新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教学老师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的品质,从而达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融互动的良好效果[3]。而通过综合性大实验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对于各章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例如我们开设了“基因组DNA的提取、检测及PCR扩增”、“质粒DNA抽提、酶切、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重组质粒的转化鉴定”三个分子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基因工程的实验流程,使学生对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有了直观的认识,并掌握了离心、电泳、分光光度技术等生化重要技术。每一个实验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前一个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会影响接下来的实验结果。因此如果想完整地做好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无论从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实验技能的操作方面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另外由于某些实验如电泳、摇菌时,等待实验结果的时间较长,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空余时间,我们将多媒体引入实验教学中,播放某些受限不能开设的实验的相关视频,从而让学生了解生化方面的前沿进展与新兴技术,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生动性,也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合格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实验教学的方法,要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只有教与学实现了良好互动的实验课,才能既加强学生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又巩固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锻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五
从2002年开始,我们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具体情况,制定了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践》及《基因工程实践》的教学大纲,开设了相应独立的实践课程,设计了质粒提取、PCR技术、DNA电泳、限制性内切酶技术、DN段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及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和鉴定等最基本需要掌握的实践。同时,我们还自编了内容详细、操作具体的实践教材。从2002年第一次开课至今已经过去了十多年,实践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根据课上学生上课情况和完成的实践报告上看,学生反应良好,能积极动手动脑并提出问题,实践报告也完成得认真、仔细。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实践的原理和操作,对将来从事中药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在这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由于该课程的实践内容全都是验证性实践,实践设计为“教师包办型”,从试剂配制到操作步骤教师都已经准备好,学生只是按照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做实践就行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行为受到限制,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限制了发挥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连贯性
由于验证性实践限制了学生发挥主动思维的空间,因此,必须建立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新模式,从验证性实践过渡到以设计性、综合性实践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在科研中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变被动灌输为主动思考,为学生今后进实践室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准备。我们在改革中强调实践的综合性和连贯性,如学习重组DNA技术时,我们安排了5个实践:重组质粒的提取,DNA的酶切,DNA凝胶电泳及片断的胶回收,外源基因的连接,重组DNA的转化、筛选及鉴定。这五个实践包括了重组DNA技术的五个核心内容“分、切、接、转、筛”。我们把这5个实践串联成一个综合实践,使其具有连贯性。每次实践结束时的样品正好是下次实践的材料,这些实践将变成一整套前后关联的有机整体,一环扣一环,只有这5个实践全部操作成功了,才能最后得到自己需要的克隆。这种综合性实践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面临着挑战,也使最终成功得到产物的学生有成就感;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开放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实践课教学中,学生除了在规定的上课时间,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实践室,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开放实践室,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显得很有必要的。但对于多数中医院校来说,由于实践室资源紧张,在开放方面一直实行得不够。这次,我们尝试对学生开放实践室,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入实践室,开展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实践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本课程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所用到分子生物学实践技术。有不少学生对教师的科研课题感兴趣,我们组织感兴趣的学生,在业余时间来课题组和教师一起进行了相关分子生物学的实践研究。通过和研究生共同实践,加强了理论课的知识。其次,我们组织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分子生物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完成了科研小课题的实践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了他们设计的小课题,通过教师评价并与教师一起讨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活跃的思维,通过讨论进一步修正方案,使其更加完善。同时,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了正式实践。最后,在课堂中,我们抽出15分钟,让做实践的学生讲了具体实践的体会和出现的问题,与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经验。学生听得都非常认真,讨论得也很热烈,大家都觉得这种实践教学模式非常好,增长了很多知识,如果时间允许,希望能多些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总之,通过分子生物学实践教学创新培养模式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反馈,既给学生介绍了先进的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研究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分子生物论文 篇六
关键词:高中物理 量子论内容 演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041-01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物理教育也必须要紧跟现代化教学要求设置内容。但是在设置量子论内容上不能空谈,需要分析量子论发展的演变,进而在发展基础上探析内容演变过程,再在该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发展,这才是量子论内容设置的发展方向。
1 高中物理量子论内容设置演变
对于我国教育改革来说,新的课程该正在如火如荼的进去,必须要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的繁、难、旧以及偏以及照本宣科的现状,要结合时展发展新的课程内容,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和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必须要强化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及现代化科学发展相联系,让课程具备基础性、时代性以及选择性,分析学生学习中的兴趣与经验,从各种技能之中精选必备基础制度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量子论成为了发展必然趋势。
事实上自从量子论问世以来,距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逐渐成为了支柱近代物理学两大理论之一,并且被物理学广泛使用到各个领域,给人类提供新方法与新思想,给人类科学乃至社会科学都产生出深远影响,依据相关统计到了20世纪中叶,具备量子论背景下获取了医学奖和其他生理学奖站占据比例较大。但是从近代先进发现,现代物理知识对社会科学素养具备基本要求,同时,还具备重要教育价值。但是对于高中物理的量子论来说,目前所涉及到的课程依然比较少。因此,要在高中物理课程中要适当引入一些量子论的知识。还必须要依据公众的科学素养需求深入到现代物理知识,并将量子论及其他一些内容融入到物理课程,这是高中物理发展必然趋势。而且在现代高中物理知识中渗透一些量子论,就能够为学习适当开设一些科学窗口,让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能够见识世界,一开眼界,让学生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相关人士探究发现发达国家都开设课程较多,但是研究发现都将量子论作为重点内容,例如美国所用的《PSSCPhysixs》物理教材,就将电和原子结构作为了渗透原子论观点。并且在现代的物理学中也涉及到量子论的内容,在现代物理学中量子论内容占据比例相当大,很多宇宙学与天文学都将量子论与相对论作为主要内容。而且澳大利亚如今高中物理教材之中,对于宇宙、天体物理以及太空、量子到夸克等都是以单章节出现的。美国科学教师协会所指定出来的物理考的中都将现代物理作为重要内容,占据了15%的内容。
从许多文献研究中可知,一些国家都开始将量子论编入到近代的物理课程内容之中,而且多占据的比例逐渐变重。因此将量子论的内容编入高中物理是现代化物理课程发展必然趋势。而且将课改物理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融入了量子论,就必须要对高中物理内容的设置演变进行适当探讨,清晰意识到物理量子论课程设置,期望该课程对物理教学有所指导,这也是我国物理量子论发展必然趋势。
1.1 新课程下物理大纲与量子论知识的关系
在新课程之下物理大纲有了较大发展,而且也是紧跟社会人才需求所编撰,因此就具备了现代性,这二者之间的比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改革开放以来,高中物理大纲与新课标都将量子论设为新知识、重要知识,也只有在数量上一致,并且这些知识点都造成数量在逐渐增加。在2005年、2008年以及2011年,大纲中所加入内容基本度差不多,在该基础知识上逐渐提升;而且应用渗透方式融入大纲之中,进而体现出原子结构,但是许多教学中并没有将量子论作为专题讲述。但是从实际课程设置来看,量子论内容正在逐渐成为专题课程步入正轨教育。
其实在2000年以来大纲之中就适当加入了一些量子论,各种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并且逐渐加入物质波,逐渐成为了必学内容,明确表明学生所能够接受形式,同时,还对现代科学技术进行适当介绍,通过量子论反映出现代物理学重要的观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物理学发展必然趋势。事实上,1998年的教学大纲和2005年的新课程标准中所涉及量子论内容基本上相同,同时,还会加强知识点数量。2008年物理大纲之中就明确提出,物理教学内容必须要更新时展,处理好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之间关系,依据实况适当的加强现代物理观点,通过物理量子论来开拓学生眼角与思路,进而体现出物理量子论的重要内容。
1.2 通过物理大纲列置出量子论的部分知识点
虽然物理课程中量子论确实也是比较重要知识,但是也有学校将该课列入到选修课中,在讲解物理课程中量子论时划分成AB两个层次。自从我国融入进微观世界后,量子化就成为重要研究对象,而到了2003年大纲也是第一次列入到课程中,但是那个时候仅仅是将该类课程设置成选修课程,并没有设计出独立的量子论专题,也没有将量子论融入到原子与原子核中,这样学习的目标就比较模糊,就需要设置成模糊和选题模式相结合,把力学成绩和局限性相结合。在上面的大纲以及新课程有关量子论基础上,体现出新的局限性,从量子论因重要作用来看,还需要高中物理提进一步明确其内容,这样才能够加强物理内容的改革,加强现代物理知识可持续化发展。
2 结语
随着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物理学成为高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尤其是一些特殊内容都是发展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分析高中物理的量子论演变过程,探究物理量子论涉及到的重要知识,进而在该演变基础上推动物理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国志,郭玉英。从报刊看我国公众对近现代物理知识的需求[J].学科教育,2008(11):76-78.
[2] 李自强。浅析近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价值[J].现代物理知识,2007(2):108-112.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S].教学大纲汇编,2005:37.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最广泛的前沿学科之一。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与方法已经应用到了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中[1].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方式,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将是作为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工作和将来作为科研人员所必备的素质。近年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采取了重大举措,如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实现了研究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三阶段的培养模式[2].在加强研究生理论教学和学位论文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实验教学环节,实现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宽领域培养,再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形成研究生实践能力的立体全方位培养。作为一个生物学研究生,把本科所学的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联系起来,学好、学通分子生物学是必需的一步。基于此,2012年起我校在生物学科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3年来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研究生与指导教师的认可,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使生物学科的研究生更系统、更全面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技术和技能,为后续的研究性实验工作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高科研水平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
1课程定位及理念
分子生物学在20世纪取得了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理论突破,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在高等院校的生物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教学中,越来越广泛地注重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多,范围广,有一定深度,学生很难透彻理解和掌握,如果不做实验,只学习理论,往往会事倍功半,理不出头绪。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能给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机会,便于学生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3].研究生来自不同的院校,由于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研究生接受的本科阶段的教育差别很大,这种差别在实验操作能力上体现最为明显。对于已经进入分子时代的生命科学来说,不熟练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学生就很难快速适应课题研究的科研工作。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是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学生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及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内蒙古科技大学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于2006年经批准设立,2007年起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近10年来,已为内蒙古自治区及全国输送了一批从事生物学研究与开发的优秀人才。“加强专业技术教学、紧跟学科发展前沿、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一直是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和目标。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2012年以来,我们通过在研究生学位课中设置“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不仅显著地提高了研究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而且明显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2课程建设及特色
2.1课程建设的过程与方法
每学年的秋学期初新录取的研究生入学,根据对新生分子生物学知识背景和实验动手能力的详细调研合理安排实验课内容,建立常规操作与科研课题相结合的实验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科发展不断更新和完善,力求促进研究生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分为3个阶段进行。
2.1.1准备阶段
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课题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具体分工,以2015年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他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摸底,撰写调查报告[4].
2.1.2实施阶段
(1)制定教学大纲。根据准备阶段的调查结果讨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大纲,实验项目实行多层次、模块化管理,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3个模块。基础性实验项目以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为主,如:质粒DNA的提取、限制性内切酶酶切DNA分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片段、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转化等、PCR扩增目的基因等。对没有任何分子生物学常规操作基础的研究生要逐个开出;对本科阶段已经接触并熟悉这些基础性实验的研究生可直接开出综合设计性实验,如:多种方法获得目的基因、动植物中某关键基因的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等。创新性实验项目全部由本学科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研究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兴趣爱好选择项目完成,包括植物细胞中MYB类转录因子的筛选、与人类遗传病相关的核苷酸重复序列的克隆等。
(2)学生选课。将全部实验教学内容及具体开出安排提前公布,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与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这一环节须由指导教师协助完成。选课结束后根据每个项目的选课情况准备实验,包括学生分组、准备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耗材试剂和实验讲义与实验报告册分发等。
(3)预实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分组情况,每组安排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在实验开出前协助指导教师完成预实验。
(4)实验课开出。按计划认真组织研究生开出实验。实验操作阶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操作流程,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同时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尽可能主动地、独立地完成实验的整个过程,为以后独立从事科研设计和科学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5)课程考核。实验课结束后进行成绩考核,综合学生的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给出实验课成绩。
(6)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基于教学实践的积累,编写研究生实验教材“研究生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重点面向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将分子生物学基本实验技术和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机融合。
2.1.3总结阶段
跟踪调查,了解研究生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结束进入课题研究后的情况,掌握他们在分子操作各个环节上的操作熟练程度,对取得的研究资料做全面的整理分析。在学科内部推出“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示范课,并完成相应的资料库与光盘制作,并进一步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同时课程改革小组的成员要不断讨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与兄弟院校沟通学习,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5].
2.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自2012年生物学科硕士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以来,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一直由我校外聘的留美分子生物学专家王建英教授负责,另配2名讲师作为助手。经过3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加上学生与研究生导师的意见反馈,我们发现这种单一的指导教师模式是需要改进的,需要建设一支由长期工作在科研、教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生实验课教学团队。教学任务分配上,根据团队内每位教师主要从事的科研领域和专业特长,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每个项目安排2名指导教师,他们不仅熟悉所指导实验的技术要点,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能将本领域相关的科研前沿、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以开阔学生视野,使每次实验均能获得预期结果。同时,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不断发现和审视自己,包括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把握与实验技能熟练程度的反思,这样也能促使他们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提高[6].本课程经各方面协调讨论,现已逐渐组建了一支人员稳定、业务基础全面、具有团结协作精神的教学团队。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大多数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高校基金等科研项目,在努力完成这些科研任务的同时,有意识地将许多科研工作中的思路和先进的技术转化到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实践中。实验课教学团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实验教学质量,并申请得到了我校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立项资助。
2.3实验课成绩考核与结果评价
经过教学团队的调研讨论,针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考核形式的问题,提出实验课评价体系多层次评价的管理制度,包含预习报告、平时考勤、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实验报告撰写情况5个部分,分别所占比例为1∶2∶4∶1∶2;针对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要加上实验方案制定与实验论文撰写环节。针对研究生各实验组人数较少、时间较灵活、学生专业多样化等特点,在考核中更加注重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在课程开课初要将考核方案告知学生,让他们明确各环节的评分标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如实记录作为评价依据。实验课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后期跟踪相结合”的模式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7].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式综合调查研究生对本门实验课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信息的评价。另外,在实验课结束一个学期后,我们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上一年度的实验教学效果进行了后期跟踪评价,对研究生进入到各自实验室工作后的科研思维、实验设计、操作能力等进行调研,综合评价实验教学效果[8].
3结语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科学研究必备的手段,在研究生入学后进入课题研究之前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熟练掌握基本的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这是生物学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课题与顺利完成硕士学业的基本保证[9].研究生经过基本实验技能培训、全面综合实验及自主设计实验的锻炼及创新实验平台的全方位提升,科研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普遍反映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他们顺利进行课题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和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一部分学生在硕士期间就发表了高水平的SCI论文。为生物学研究生开设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在内蒙区内外兄弟院校进行此类设置的尚不多见,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创立并逐步完善研究生实验教学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10G12],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提炼引入实验教学,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使实验内容不断更新,为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及毕业以后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淑平,李鹏,李英姿,等.分子生物学基础实验课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2):180G183.
[2]郑冬梅,王悦.构建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5):146G150.
[3]文莹,李大伟,李颖.微生物专业研究生实验课设计思路与特色[J].微生物学通报,2011,38(1):123G126.
[4]郭淑贞,李丽娜,张前,等.基于问卷调查的中医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改革探索[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138G139.
[5]杜联峰,孙万邦,夏嫱,等.研究生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6(4):263G264.
[6]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4):548G550.
[7]宁启兰,马捷,李冬民,等.研究生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实验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93G694.
[8]汪渊,周青,袁凌云.开设博士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的探讨[J].生物学杂志,2000,17(3):36.
[9]于振江,严国光,郑维洁.进一步加强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1998,15(4):34G37.
[10]王雅梅,李宝红,于培兰,等.医学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73G174.
[11]孟照俊,俞小瑞,韩燕,等.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06,14(2):86G87.
[12]宋岚,徐朝军,张波,等.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教育,2014,33(1):48G51.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46-02
双语教学是我国大学教育进军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和标志,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校院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端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实践手段[1]。为了促进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学习及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广东海洋大学研究生处对有条件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立专项资金进行资助,以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模式。学校研究生双语教学因开展时间较短,经验欠缺,再加上研究生的英文底子薄弱,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这不仅表现在双语教学实践中,学生听不懂,更体现在教师很难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备课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教师甚至不会讲。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双语教学仍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改革推进较慢,但随着教学经验的日益丰富,教师出国培训机会的增多,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可以实实在在地为研究生开展双语教学活动,为他们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拓展训练,从而培养出一批有专业思想和语言优势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最具有活力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技术手段几乎已应用到水产学科的所有领域[2]。然而,因分子生物学本身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前瞻性,其研究的分子对象看不见,摸不着,且理论与技术进展日新月异,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几乎该学科的所有重大研究成果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在高水平的英文期刊上,因此,国内高等院校特别是涉海、涉农高校在分子生物学教学和科研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决定我们只有借助熟练阅读英文文献、英文教材,才能快速地掌握该学科的前沿知识,追踪最新发展动态[3]。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查阅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外文资料及与国外专家直接交流学习,是使研究生快速迈向信息化、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分子生物学》是学校水产养殖和海洋生物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的重要基础课,从2013年开始,该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就近年来对《分子生物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体会和实践,本文主要阐述对该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重视研究生英语运用能力
语言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工具,更是一个思想、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载体。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英语听说能力严重不足,还有部分研究生的汉语基础运用能力也较薄弱。而在现实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影响其获取分子生物学学科最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的能力,因此,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必须首先重视研究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建立科学的学生语言和知识评价体系。该体系需要以双语教学中知识点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作为双重目标,重视对研究生英文运用能力的考核。具体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应重点放在研究生运用英文进行遣词造句、固定语法搭配及时态、科技论文惯用语等方面,力求让他们在课外阅读到地道而写作规范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英文文献,同时,教师要给出某些实验结果,让学生模仿范文进行科技论文写作,以此手段提升他们的英语读写能力,具备迅速掌握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的能力。
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强调研究生与授课教师的互动性[4]。教师用英语教学时,对不常见的单词应板书,在内容讲授过程中要经常提问,让学生用英文回答;准许研究生在课堂上随时用英文提问,教师也要用英文对问题进行解答。上课前及时了解研究生整体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认真听取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意见和看法,从而调整教学过程中的语速、板书内容等,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运用能力,达到与国外分子生物学专家直接交流及学习国外先进实验方法的能力。
二、师资培训及教材选择
加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该课程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该课程双语教学任课教师的遴选中,应首先以分子生物学领域、有国外留学经历及博士学位的教师为先。目前,学校担任该课程的四名教师均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过为期6个月的英语脱产学习培训,然后在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下赴英语国家进行过为期一年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访问,他们均有较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完全能满足担任《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任课教师所应有的素质和条件。但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虽然教学语言是英文的,但思维方式仍是中式的,如一些专业名词用英文解释做得不够到位时,听课学生也无法真正理解,对一些最新的专业术语或最新的发展技术就连授课教师也无法进行流利的描述,所以对《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授课教师进行师资培训非常必要。这种培训主要以请国际上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处于前沿的科学家来校报告、座谈或派授课教师到该领域有建树的国外实验室进行研究访问,以期让教师能及时掌握国际前沿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和技术[5]。
分子生物学与多个学科有交叉,涵盖内容宽,技术应用广泛。目前,学校水产学科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选用的是由Jocelyn E. Krebs等主编的Lewin's GENES X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丛书系列之《分子生物学(第3版)》(英文)作为授课教材和补充教材,但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会发现两本教材内容过多,Lewin's GENES X在教材组织体系与我们的学习思维方式不匹配,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学丛书系列之《分子生物学(第3版)》(英文)对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的水产学科研究生而言过于深奥。为了更紧密地与学校水产学科相结合,本课程授课教师计划在现有选用教材的基础上做调整,自编Current Molecular Biology for Aquaculture,且每年更新,以便让研究生及时了解水产学科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前沿。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双语教学,但仅从语言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来评判,使得双语教学缺乏具体、规范的参考和评价标准。根据英文在课堂上的所占比例,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全英文授课,授课教师以少数英文水平较高的教师和相关专业的外籍教师构成。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就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类型是授课时中英文比例大致相等。比如课程上所使用的教材是英文,讲授时以中文为主;或使用的教材是中文,讲授时以英文为主。第三种类型是课程讲授主要以中文为主,英文仅用于组织教学用语及对专业名词的翻译和解释。比较这三种类型,显示最好的是采用第一种类型,但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英文能力要求也最高,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所以目前第二种类型的双语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中占主导地位。目前,学校水产学科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组师资优良,不像其他许多双语教学授课教师是在非自愿或自身专业知识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被“赶鸭子上架”[6]的。但从近年来的双语教学效果来看未能达到预计,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课程使用英文教学,导致大量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专业词汇的听说,而实际授课内容相应减少,即较之母语教学,同样的内容使用双语教学时所需的学时更长,这主要是因为师生使用外语交流不可能达到信息交流如直接传递的母语交流状态,因而使教学内容在量上被打了折扣[7]。二是课堂上师生用英文交流会阻碍师生对分子生物学重要内容或前沿技术的深入讨论,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授课内容出现介绍性多、描述性多而研究性少的弊端,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对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思考。因此,本课程在被设为双语教学课程的同时应相应增加课时,最好先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进行测评,选择20名左右语言能力不错的研究生进行试点上课,并与整班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进行纵向比较,从而探讨本课程的最佳双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贾睿,蔡春尔,何培民。双语教学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02-203.
[2]赵昶灵,萧凤回。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探索[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2-87.
[3]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60.
[4]黄升谋,林淦。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方法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8):153-155.
[5]葛亚东,葛雅丽,王鹏,等。分子生物学部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8):1251-1254.
[6]谭彩霞。结合分子生物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尝试[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1,(4):66-68.
分子生物学论文 篇九
一、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实施课堂演讲依托的是“输出式”知识获取理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课程均是单纯的“输入式”教学,而彻底缺失了“输出式”教学。教育家Swain的“输出理论(outputhypothesis)”认为:“输出”可大大提高学习者特别是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对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成功的专业知识和二语习得既需要大量“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又需要有效“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out-put)”。对学生而言,在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正是一种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双重“强迫性输出(pushedoutput)”,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将学生置于真实“输出”环境的“任务型教学”。在完成演讲任务中,学生须经过重构在分子生物学和英语两方面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以富于情感的演讲来实现分子和英语知识的同时强化。
(二)实施课堂演讲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研的方法获得知识。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课堂演讲正是磨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课堂演讲过程包括选题、准备、演讲和评价等环节,学生应对每个环节时都可模拟研究来开展。在认定题目时,学生须客观评价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未来研究需要,这类似于科研中的“选题”;在准备演讲稿时,学生须大量收集、快速甄别资料,这等同于科研中的“文献检索”与“立论”,该过程锤炼的总结与写作技巧还能有效运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中;在制作PPT和上台演讲时,学生须理清逻辑、谋篇布局、旁征博引,该过程等同于科研中的“结题汇报”或“论文答辩”。可见,课堂演讲的实施正是契合了研究生课程的“面向研究”的属性,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二、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操作环节
(一)学生动员
在首次课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课堂演讲的实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敦促学生感悟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说明课堂演讲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式(见表1),规定每位学生都要演讲一次,成绩将被纳入其“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占课程总成绩的40%,促使学生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实践发现,少数分子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口语功底好的学生对课堂演讲的兴趣较高,但大部分学生因分子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口语能力低下而对演讲产生焦虑感,故动员环节的核心是消除这些学生的畏难情绪,鼓励其勇敢面对。
(二)演讲题目确定
演讲题目按“一人一题”的原则并根据分子生物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确定。就学科内容而言,题目须立足学生的研究需要,以分子技术的基本操作、新进展为重点,同时兼顾基本概念,做到深与浅、经典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就学生实际而言,首先须照顾学生的知识背景,如学生的分子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则为其设计基础性的题目,并推荐中文材料;如学生已拥有较扎实的分子基础知识,则鼓励其选择较尖端的新命题。其次,须考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甚至在就业后的研究方向,如学生在研究中将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分子问题,则让其选择“入门”型的题目;如学生研究涉及大量分子手段,则让其与导师沟通,使所选题目能贴近其研究细节或就是其研究的关键环节,即让演讲成为该学生准备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长期教学中,笔者已建成了课堂演讲的“题目库”,供每轮教学更新、使用。
(三)演讲PPT制作与审定
学生须提前准备好演讲PPT。演讲内容应紧扣题目,支撑材料可来自指定的原版教材、国际分子生物学相关网站或英语期刊。内容的组织应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PPT须用全英语完成,并讲究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度。PPT应长短适宜,背景美观,字体、字号恰当,图、表和视频等精美、合适。学生演讲前,教师及时审阅其PPT,指导其在分子内容和英语运用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特别是要杜绝抄袭与剽窃现象。
(四)正式演讲前的演习
在正式演讲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宿舍、实验室或自习室等场合反复演习,以熟悉PPT、控制时限、推敲演讲中构思与布局的科学性,并设计必要的肢体语言。教师可提供经典英语演讲稿供学生欣赏,让其领略英语演讲中的换气、连续、重音和停顿等用声特征。
(五)“上台”演讲
在规定时间,学生上讲台在10-15min内完成演讲,并预留提问时间1-2min,演讲顺序可按学生学号也可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演讲时须先说或读英语,再汉译关键词或句。教师负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庄严的环境,要求学生郑重进入演讲状态,并敦促其他学生尊重演讲者;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学生对演讲者进行点评或提问。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对待其失误或错误,及时给予总结或鼓励。条件允许时,教师可对演讲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再在课堂上回放点评,这样可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效果。
(六)成绩评定与期末试题设计
演讲结束后,教师参考学生对演讲者的点评对演讲者进行评分(表1)。同时,教师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段,从演讲内容中快速精选部分知识点设计为期末考试题,并当场对全体学生说明,即本课程的期末考题全部来自学生的演讲内容,每个学生的演讲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期末试卷中,这样一来每轮课的期末试题均不同,可杜绝“师弟”、“师妹”向“师兄”、“师姐”打探期末考题、弄虚作假应对考试的弊端,从而促使全体学生专心听每一个演讲者的演讲,积极应对期末考试。
三、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可从“源头”强化学生的分子知识。在学生为演讲做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网站、著名期刊和经典名著,学生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词汇。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学生将逐步掌握分子基础知识、技术方法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实现对分子理论和技术的准确认知。同时,学生可熟悉部分分子生物学英语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收录范围,从而为今后的英语打下初步基础。另一方面,实施课堂演讲可大大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演讲实施中,英语文献检索与阅读、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和英语口语演练等环节可系统地促使学生自主强化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则引导学生感悟英语的遣词造句、基本语法和科技论文惯用语等诸多细节,使学生运用英语时在词、句、段和篇各层次均力求地道,从而提高英语思维、锤炼英语思辨能力。其中,“上台演讲”环节可在近似正式交流的层次为学生创造说、讲、读和听英语的宝贵平台,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英语运用中认识到地道、优美语音语调的魅力和连贯、流畅表达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因英语较差而对演讲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但仍被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课堂演讲“逼”上讲台。教师应正视学生的焦虑情绪,依托完善的演讲内容准备和基本演讲技能指导来帮助学生消除理解恐惧,调整期望值,临场时冷静、自制。实践证明,学生按平等机会轮流上台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后上台者越发镇定自若,台下的提问者也逐渐活跃,在这种充满善意、激情的氛围中,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被激发,在公众场合展示自我的勇气得以增强,害羞、怯场等不良心理逐渐被克服。
(三)有助于强化研究生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
我国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思辨能力低下,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们往往无所适从。研究生参与课堂演讲时尝试以语言综合认知和运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在应对演讲的各环节时都须调动、运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思辨能力。其中,学生浏览网站和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时,须做到广泛涉猎、海量收集和快速甄别。面对庞大的信息群时,学生须以评判性思维、紧扣自身目标来辨析信息与目标的“关联度”,在有限的时空内快速决定材料的取舍和“取”的程度,该过程与科研项目申报中的立论依据梳理和研究假说凝练过程极其相似。可见,课堂演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并非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演说家,而是将课堂演讲作为手段实现学生分子知识水平提升和英语运用能力强化双重目标。[3][28]实施课堂演讲运用的是“输出式”知识获取理论,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具体包括学生动员、演讲题目确定、演讲PPT制作与审定、正式演讲前的演习、“上台”演讲和成绩评定与期末试题设计六个环节。实践证明,课堂演讲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分子知识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和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同时,实施课堂演讲对教师在分子知识、英语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须时时紧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对该学科的即时了解。教师组织课堂演讲既要立足于对普通英语演讲的充分了解,又要从英语学术报告的角度强调课堂演讲的科学性。此外,教师在演讲的各环节都要密切关注、精心组织学生,还需统筹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故必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分子生物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