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精选9篇

众鼎号分享 24244

众鼎号 分享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一

企业管理的复杂度与人员规模有非常大的相关性,一般消费类制造企业的人员分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制造工人,二为营销人员,三为综合管理人员,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实际上是与这三类人员管理的复杂度紧密相关,企业越大、管理越复杂,这是一种基本现象。

无论企业是采用哪种组织结构,职能型结构,还是矩阵型结构、混合型结构,抑或是扁平化之后的结构,这种复杂度与人员数量密切相关的状况还是依然存在。所以人员规模是决定企业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里将企业人员规模化分成了4个层次:企业创建初期的100-500人;企业创建后期的500-5000人;企业成长前期的5000-20000人;企业成长后期的20000人以上。请读者注意这种划分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这是因为不同行业和领域之间,人员规模有可能区别很大,所以这里的四个层次的划分,仅作为参考,根据读者所在行业的情况,可以划分成更加准确的人数。

企业规模-营业额因素

企业规模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是营业额,在这里并未把企业资产作为指标,也未把利润作为指标,其真实想法是:营业额是衡量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指标,《财富》杂志评选的不是“世界500强”(重点强调利润与其他财务指标的关系),而是“世界500大”(重点强调营业额),这是因为这个指标非常直观,更易于让人去了解,它完全能够表达出企业规模,而从利润的角度所看到的“强”,并不能够表达出它的规模状况。像那些传统行业,它的营业额很高,人员很多,但利润普遍较低;像那些新生代行业,它的营业额不高,但是它的利润却普遍较高,就像信息化领域的ORACLE公司和SAP公司,如果按照营业额排列,它们的名次是靠后的,而按照利润排列,它们的名字是靠前的,但是它们的规模远远比同等营业额的企业规模要小许多,为此这就是不选择利润作为表达企业规模的指标的原因。

这里按照营业额的大小,将企业分解成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创建初期的2000-10000万元;企业创建后期的1-20亿;企业成长前期的20亿-50亿;企业成长后期的50亿以上。这样的营业额化分是按照中国企业的实际规模来确定的,如果按照西方企业的规模来看,我们的企业规模则比他们所定义的企业规模小了5-10倍,因此这个指标的划分是我国企业规模现状的直接体现。

投资强度的建议

我国企业信息化投资强度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与西方企业的投资占到营业额的10%的信息化投资相比相差很大。按照目前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投资规模和与企业想要实现的信息化目标而言实在是太小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点投资强度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投资额没有上去,许多可以成功的信息化项目为了追求所谓的价廉,造成了许多本应该成功的项目没有成功。

投资强度实际上是为避免我们的企业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而提出的,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对于信息化投资的概念的了解是不足的,有时为了节约10-20万元而斤斤计较,这造成了“投资节约了,项目趴下了”,这是因为投资的减少把那些优秀的公司给吓跑了,从总体上来看,投资失败的风险在无形之中加大。那么如何避免这种风险的存在呢?这必须要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一个有效的数据依据和参考,要让企业的管理者清楚,企业在不同阶段所应该有的信息化投资强度,为此依据上述四个阶段的划分,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信息化投资强度。

四个阶段的投资比例分布基本处于无规律状态,形成这一状态的基本考虑是:在不同阶段,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小型公司的投资和大中型企业的投资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是不一样的,中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企业与内地企业是不一样的,大城市的企业与小城市的企业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设定了一个比较宽泛的投资区间。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在现代社会竞争面前,一个企业信息化的程度已经开始制约与影响企业的发展,从宏观角度上看:“投资于信息化,也就是投资于发展”,它的前提必须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过程,否则这种投资也是一次失败和对于发展的阻碍。为此有必要对这四个阶段投资额的划分设想作些解释。

作为50亿元营业额以上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的因素,要实现管理的有效和信息渠道的畅通,必须要使用信息系统。没有信息系统它的管理将成为一团乱麻,上级不知下级、渠道不知总部、外部(联盟企业)不知内部企业现实,这些都将造成物流的混乱、资金的混乱、渠道的混乱、市场的混乱,最终导致全部信息的混乱。为此,这种规模的企业没有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不可以想象的。

一个企业(非垄断行业的企业)在国内的市场经济状态下能够发展到50亿元以上的规模,它就无法让信息化软件和咨询公司小视(不能够轻视企业管理的水平)。事实上,这类企业都有一批才智双全的战略管理者,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热衷的,对于战略的执行是坚决的,他们根据战略要求一般都已经制定了一整套的信息化战略体系,所以它的信息化发展步骤相对稳定。这类企业为了实现信息化的成功,它的投资比例必须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比例上,所以在这里投资强度放置了5%的比例,这个比例与国际公司相比,略显偏低,但基于国内信息化现实,这个比例是适合的。

对于规模20-50亿元左右的企业,建议投资规模设置从初期的2.5%左右,逐步向5%的比例过渡,这类企业普遍处在成长阶段初期的高速发展时期。在这个区间中,企业的战略方向与目标并未初步形成,因此,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核心落实在企业的基础管理,诸如:强化业务流程规则的统一,强化管理制度的统一,改善企业成本结构,强化渠道管理和销售管理,强化采购管理,提高制造能力和设计能力等一系列不具有鲜明战略体系的基础管理工作。

这种工作加强的初衷,是由于规模的日益扩大,基础管理如果出现问题会全面拖累企业的发展,所以这个时期的企业管理者都不敢放松对这些内容的重视;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这个时期的企业宗旨与文化对于员工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提高,同时从企业员工的角度来看,在经历了一段信息系统应用之后,企业的员工在心理上已经愿意接受企业的新思维、新工具方式下的管理,并且在他们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已经遇到许多手工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强化管理控制、强化管理细节、强化市场信息的采集,比如竞争者信息的采集,比如产品设计的采集,比如供应商信息的采集等等,这些内容已不单纯是涉及一个部门的业务,而是多个部门协同的业务。

由此,在这个区间中的重点工作是以强化管理和建立部门协同为主要核心,而这类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就是建立部分全新的系统和改造原有一些系统,从而确保这一阶段信息化目标的达到。那么这个区间中的信息化投资总额将无需太高,大约保持在2.5%-3.5%之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

目前国内企业中,达到1-20亿左右的企业不在少数,从全国的总量上来看,这种中大型规模的企业数量应有数万家之多。对于这类企业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快速发展和高速扩张的新生代企业,一种是处于停滞状态下的传统思维管理下的企业,一种是处于竞争困境中的企业。对于这三类企业都有迫切地的信息化需求,处于困境和停滞状态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推动来改变被动状态和实现新思维新构想的转换,而快速发展的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的引入全面提升企业对于市场的快速反应和基础管理的加强。由于不同企业所处的状态不同,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初衷就产生很大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下会形成多种不同的信息化需求,作为软件系统必须要按照不同企业的需求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

这是一个企业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的时期,它所面临的信息化初期的困境是明显的,它要投入的资金也同样是不小的,只有企业认识到难点后的决心,才可以为这个阶段的信息化成功铺平道路。因此建议在这个阶段的资金投入应当达到5%甚至更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第一次体系变革后信息化应用成功。

对于2000万-1亿元以上的企业,建议投资强度放在5%-10%这个比例,定义这个指标的原因,是希望从企业建立之初起就开始强化信息化观念,这种强化不但在企业基础管理上会有所提高,更核心的是让企业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从一开始就脱离不了信息化在企业流程与管理方面的紧密耦合,促使人员观念的彻底转变,为下一个企业发展高峰奠定基础。

软件规模的选择

从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在信息化进程中实际存在4个软件管理时期,单体(单体化软件)管理时期、相关(相关化软件)管理时期、初步集成(初级集成化软件)管理时期、集成(集成化软件)管理时期。

单体管理是指:财务系统、工资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没有互连和任何数据共享,所有的系统是独立运作的,它们之间没有形成接口和数据交换体系,由于系统的孤立的特点,所以称之为单体管理时代。

相关管理是指:营销管理整合、制造管理整合、仓储管理整合、行政管理整合、财务管理整合、服务管理整合,局部体系下的数据管理整合。在这个时期是将单体管理时代所涉及的软件功能升级,把每个单体系统中所包含的内容外延扩大,使每种管理所涉及的子系统实现整合。如在笔者的《DRP营销信息化》一书中所谈的营销信息化、实际上就涉及客户关系管理、分销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系统,这里所谈的整合,是指将同类系统实现集成,所以称之为相关管理时代。

集成管理是指:营销管理整合、制造管理整合、仓储管理整合、行政管理整合、财务管理整合、服务管理管理整合,局部体系下的流程整合、管理整合、资金整合、时间整合、资产整合之后,实现各个系统之间的整合过程。这个过程将非常漫长,快则2、3年,慢则4、5年,所以将集成管理分成初步集成管理、集成管理。初步集成管理,在系统的耦合度上相对弱化,而集成管理是一个高耦合度的集成。

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二

(一)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产出较低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投资不足,落后发达国家10%左右。信息化的投入不够,产出自然也是有限的,哪怕是上千万的ERP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很多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只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让企业更加怀疑ERP软件和信息化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不足,选购的软件适用性

不高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并且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后期管理都不够专业、系统。选购时未能深刻分析企业需求,做好选购规划,往往盲目购买国外的信息软件,后期维护却必须按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补充开发、打补丁甚至推到从来。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企业现有系统技术特点,选用甚至定制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三)企业信息化定位不够合理

在我国众多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关注信息化产品与技术,缺少了企业管理体制和构架的改革。如果没有在管理方式上产生实质的变革,那么企业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也就无法提升企业效益。信息化建设要真正从改革企业体制入手,不但企业作业层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更应致力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绝非一蹴而就,下面针对我国制造行业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管理层和基层相互配合、互动企业高层领导

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责权利调整,涉及的部门遍布整个企业,如果没有高层的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基层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应该足够重视,中层足够支持,基层足够配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注重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要兼顾信息技术资源、各种系统软件、信息化人才、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硬性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信息化人才的聘用、培养以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运用,也要重视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变革、决策机制的改变等等。硬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保证一定要落在实处,同时软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敷衍了事。

(三)内外信息化分步进行

有序推进信息化的内部建设是外部建设的基础,外部信息化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起来更容易实施,因为内部的各种流程变更、人员调整、软件操作等等更便于管理。内部信息化基本完成后,则可以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先利用ERP等信息技术达到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理,再以此为基础将这个信息化的链条延伸至合作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价值链。

(四)做好变革管理

将眼光放长远在一个企业实施了某项信息化项目后,由于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还未完全顺畅,人员配合容易产生矛盾,绩效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信息化会进入艰难期。项目领导小组应事先做出预案,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把项目往前推进。我国学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一年之后运行情况会逐步稳定,呈现良性的趋势,两年后会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信息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子要走,通过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分析,采用有效的对策加以解除,相信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好,能够真正长远的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而服务。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三

1.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概述

工程施工的企业信息化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非常必要,施工企业信息化是对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需求,所以要在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逐步稳健的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同时也是对全球信息化革命浪潮的需求满足,工程施工企业只有在这一浪潮下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形势,进而取得更好的发展。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也是管理者公平决策的需要以及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只有在信息化的管理措施实施中才能将工程施工企业的各方面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1]。

2.工程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中的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体现的比较显著。很多人对信息化管理还处在购买硬件以及系统的建设上,觉得只要是能够进行联网工作管理就是信息化的管理。在信息化的系统不断推广深入下,系统的应用和工程施工信息化的管理在矛盾上就逐渐的锐化,从而对整个管理的效率受到严重影响[2]。信息化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体现,这就在信息化的管理发展上走进了误区,并为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深化留下了隐患。2.2建设模式传统、滞后还有就是在建设的模式上相对比较落后,和当前的时展需求没有得到有效适应。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将企业的管理制度在信息化基础上进行实现,其中的制度就是管理的重要核心,同时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核心。所以企业不仅要能对系统的开发和推广得到充分重视,也要能够对制度的建设和落实得到重视,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些层面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完成。在管理的内容上只是包含信息化的工作机构以及职责和工作内容这些基础的方面,缺乏创新性,并没有和实际的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从而就造成了信息化建设模式比较滞后,影响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发展。

2.3信息化人才缺乏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这一方面的管理人才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也面临着严重缺乏的困境。我国的工程施工企业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还没有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在信息化的人才特别是能够在管理也业务上都能有着高水平能力的人才方面较为缺乏。由于这一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对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阻碍作用,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总体的规划上存在着困难[3]。

2.4企业投入力度不够

企业信息化的管理投入在力度上还有待加强。由于信息化的管理在硬件以及软件上的要求相对较高,所以在资金上的需求量也随之而升高,这就需要资金的供给要能得到保障。软件的价格由于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管理基础的环境需求,所以在这一层面上的投入就相对没有得到实际信息化管理要求。信息化投入的偏少并且在结构上没有得到有效的平衡,使得一些企业存在着对硬件较为重视,而对软件的重视度却得不到提升,而信息化的管理主要是依靠着高性能的软件进行完成的,所以这就造成了资金的投入不仅没有达到实际的需求,而在投入的使用效率上也相对较低。

3.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对策分析

3.1转变管理观念

要想对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就必须要能够从信息化管理思想上进行强化。思想意识能够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企业将来的发展前景有着重要决定作用,所以在思想意识上的提升是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重要保障。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信息化的管理认识上还没有达到全面,故此就在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当中,走入了信息化管理误区[4]。

3.2提升施工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企业的信息化实质上就是将企业的运行中的生产过程以及资金的流动和客户的交流等过程,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并通过多种信息系统网络进行采取加工处理,并生成新的资源。信息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动态的了解和观测提供了动态的平台,能够及时的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的解决,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5]。所以在这一过程中的决策者就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决策者对信息化的管理认识得到加强才能保障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提升。可通过对工程施工企业决策者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并加强其自身的素养提升,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增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从而带动整个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性。

3.3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率提升的基础,也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保障。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和操作人员的水平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要能够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把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升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层面进行加强,加大中高层的重视和对执行力度进行有效提升,同时也要能开辟多种渠道进行人才队伍的建设,深层次的信息化知识宣传以及培养推广,增强信息化人才在操作水平上的提升。在普及信息化知识的同时,需要进行对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进行遴选,从而保障人力资源及知识资源的充分供给和有效的管理,并在信息的收集上进行重视。

3.4加大资金投入

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离-众鼎号§www.1126888.com 不开资金的支持,信息化的软硬件设备以及培训等方面的资金费用要能得到保障。可借助政府的力量在投入上进行辅助,建立并完善支持系统应用的宣传和交流信息的沟通平台,政府要在信息管理制度上进行结合实际加以制定,保障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安全性[6]。资金是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基础,所以企业要能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筹措资金,将信息化管理系统全面的建设起来,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工程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是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只有在信息化的管理上得到有效完善,才能进一步的促进企业管理的高效便捷。所以在具体的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要能将信息化建设在制度的保障下进行实施,从制度入手,这样才能更高效的将信息化管理活动得到开展。

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四

1.1实体文件的收集与归档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支持

全部人为主观的因素在里面。就档案收集为例,档案管理人员多数情况下只是接收,而并不是去每个部门调查催要。如果部门负责人因为档案意识不强或者档案知识欠缺没有向档案室递送资料而造成后面需要档案资料却提取不成功。档案归档方面,归档的条件是否满足也是人为决定,这样的话难免造成疏漏。

1.2实体化档案特别是纸质档案的查阅也存在很多问题

例如,并发查阅(多人同时查阅同一文件)的问题,查阅过程中文件的毁坏,缺失,毁坏等等问题。同时,实体档案的查阅对文件的保密性造成严重威胁,一旦保密且重要文件内容泄露,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后果。

1.3随着企业大发展

档案的数量和类别也与日俱增,档案借阅给档案管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工作量与出错概率。

2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理论指导

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规划》中,提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的总格局,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且,在《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了前面的成绩,继续把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主要任务并不断加强。2002年下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把信息化作为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点内容,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3.1对管理人员的意义

①档案管理不再费时费力。数据只需一次录入可以多次利用,档案库中的信息需要统计时可以自动统计。

②检索查询更为方便。可以提供多种查询手段,档案管理员可以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公司其他人员也可以根据档案管理权限自行查阅档案信息,提高了保密性。

③档案的查阅工作更加可控。对国企不换的借阅者进行有效的催促。

3.2对部门的意义

①有效地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档案的收集需要管理人员付出辛苦的劳动,档案的分类,整理需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没有一个好的信息化系统,档案的收集和整编是零星和不完整的。

②有效地为决策服务。文书档案包括发文和收文,都是领导决策的具体体现,所以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可更好地为档案的再利用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③让档案室变为公司内部的信息中心,也让员工更好地查阅一般档案。

3.3对于公司的意义

①更好地收集和管理档案。企业档案是一个企业在企业活动中直接产生的依法归档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和材料,是企业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特别对于收文和发文文件来说,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后,必将更好地收集和管理这种信息资源。

②发提高利用率。一般单位形成的档案要经过一年才整理完毕,但事实上本年的档案在二次利用的要求上是最多的,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文件的损坏,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而且解决档案的并发查阅。

③解决档案损坏、丢失的问题。靠人工方式来收集档案、借阅实体档案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档案的损坏和丢失。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五

关键词:工业制造企业;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先进的制造技术是制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的核心要素,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将数字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相结合,是现代工业制造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就我国目前制造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来看,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限制了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因此,文章主要针对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展开研究与探讨,报道如下。

一、我国工业制造企业的现状

(一)缺乏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许多制造企业为了符合市场需求,生产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产品,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多元化生产中,导致企业经营复杂,也导致企业管理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企业无法通过专业经营和合作来提升经济效益,存在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问题。

(二)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应用能力

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变化,许多制造企业由于缺乏信息资源,加之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在信息时展中,没有注重开发信息渠道,也没有重视信息的利用价值,只注重企业的短期效益,错过了发展的最佳时机。

(三)管理方式单一

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企业在成立初期快速的发展会使得经营者忽略了企业管理活动,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问题,对企业的管理能力造成了影响,同时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此外,管理模式的单一,也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管理问题更加明显。

二、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一)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制造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导致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落于他人,而许多大型企业则注重产品创新和自主技术的研发。因此,制造企业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形成企业自主知识产前,并不断创新出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1]。

(二)优化内部管理

制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对其市场竞争的优劣有直接影响。许多国外制造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满足市场对不同型号产品的需求,同时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大批量生产的优势。因此,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有助于实现制造企业管理的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提高生产效率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人力资源、财务、材料、生产、客户等数据库,在完善企业信息管理的同时,也要注重外部信息资源的收集,充分利用互联网,为企业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企业也可以利用局域网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

三、工业制造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水平

在目前制造企业中,许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对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影响,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2]。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导致各部门在信息化管理中缺乏科学的衔接渠道,导致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从而消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由此可见需要加强管理者对信息化管理的认知,从而提高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水平和应用效果。利用信息化管理能够实现外部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收集外部组员,实现对企业采购、生产的合理调节。因此,管理者要重视转变自身的管理意识,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企业需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

许多企业由于没有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从而也没有重视信息设备的购入,对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投入较少,这也是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因此,企业要增加信息化管理的投入,增加计算机、打印机、服务器等设备的购入,同时也要重视设备的养护和维修,从而保障设备的使用年限。企业应当确定内部管理的规范性,可以通过检查管理流程是否实现信息化来考量。例如生产、供应、销售业务是否连贯,财务处理是否符合流程。尤其要注重电算化与信息化的区分,仅通过用计算机来取代手工作业都只能被成为电算化,而信息化是以信息技术的基础,实现传统业务流程的改变,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的企业利益,这也是信息化管理的主要目的。信息化管理的任务在于加速工作处理的效率,若不对传统的工作流程、规范和标准进行更新与改变,则无法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

(三)健全配套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仅仅在于引入信息技术,而是在于实际应用,尽量将企业各种资源数字化。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统一产品在不同部门的命名不一致,从而引发了问题。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企业活动进行信息化改变,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过程。在信息化管理推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对于信息化管理的战略目标、人才资源配置、实施过程是其能否取得应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在企业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合作,减少建设成本,从而推动信息化管理的建设。此外,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于是相匹配的管理模式,从而制约信息化管理的应用。

四、结束语

制造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来思考,保持步调统一、逐步实现的方针政策,才能够获得信息化管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作者:蒋正华 单位:恒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杨帆。企业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以国有航空制造企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6,34(21):22-23.

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六

论文摘要:从信息化与知识管理的内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探讨如何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知识管理。构建了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说明了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知识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1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合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对象,以改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主要包括了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企业业务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当前,企业信息化已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它是我国信息化的重点,已成为企业适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获得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

“知识管理”一词由美国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l988年提出,APQC(AmericanProductivity&QualityCenter,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之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管理成为了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通过对企业知识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运用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员工的生产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高和企业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企业信息化与知识管理两者之间是一种辨证发展的关系。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工具,它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和资源两个方面强有力的支持。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为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利用企业信息化实现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技术优势,使两者充分协调,相辅相成,才能不断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企业信息化背景下的知识管理

企业信息化是为了促使企业增加收益、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因此,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知识管理,就是企业或组织将存放在文件以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技能收集起来,加以组织、整理和分类后,存储在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中。然后,通过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提高信息和知识的存储、查询、更新和交互能力,将这些知识、技能和信息传递到能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地方。

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不仅是企业知识的收集、分类、存储和查询,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共享、再利用以及知识的创新。同时,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的成熟、因特网的普及和企业局域网的应用,使企业内的信息沟通有了物理保证。因此,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之一就是对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信息技术的应用。

3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如何应用知识管理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为企业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使企业所面I晦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是全社会的共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知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所以,基于企业信息化来实现知识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标,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中拥有立足之地的根本保障。

企业信息化和知识管理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建设目标。对于知识管理项目来说,要得到企业各个层面的持续支持就必须将知识管理项目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找出知识管理内在的根本驱动力。因此,在知识管理的建设中,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主要目标就是明确我们在知识管理方面需要做哪些事情,预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从而保证知识管理的各种措施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

2)建立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系统。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知识传播和共享开创了一条简单而快捷的通道,它不仅扩大了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且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内部和外部网络,使知识能够得到快速传播便于学习和交流,从而充分运用内外资源以提高企业面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我国企业在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结合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企业条件与现实的信息需求,避免盲目引进。该系统包括三个部分:①数据信息系统;②信息分析系统,主要通过网络使企业内部成员协同分析,依靠群体决策来完成;③信息提供系统,针对企业不同层次进行分类的信息检索、鉴别、筛选的服务,或者根据企业重大项目、技术创新课题提供专项服务等。

3)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信息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工作是知识编码化。所谓知识编码化就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使其便于共享和交流,并能够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因此,推行企业知识编码化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重要基础。

4)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并将网络信息有序地纳入其中。企业把部分研发项目文档资料、企业员工资料文档、市场宣传的积累资料、日常办公业务网络文档、竞争对手产品库等内部的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为内部人员提供可即时在专业知识仓库和主页上信息的平台。企业员工可在权限管理范围内便捷地将数字化资料、情报信息和经验知识添加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加以共享。知识库作为知识的集合,要尽可能囊括企业有关的信息和知识,使知识库真正成为信息的源泉。企业知识库有利于信息和知识的有序化传递,有利于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集中管理,有利于实现组织的协作与沟通和对客户知识的有效管理。在已构建企业知识库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成熟的网络多媒体互动和数据库技术,使企业成员在网络上相互交流、协同工作、汇集信息,从而将人们头脑中的灵感和知识组织起来,以供恰当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从因特网上收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经过智能的处理整合后,以个性化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5)重视人才的培养及管理。人是知识创新及知识应用的主体,知识管理离不开人,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缺乏人才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引进、储备、培养人才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企业还应建立知识管理的反馈系统,以便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使知识管理能够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用。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资源,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6)建立知识库的安全和使用权限管理机制。单位内部的知识往往有密级,必须有严格的保密措施方可在网络上共享。机构知识仓库和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必须拥有专业安全保障,共享使用权限管理必须在技术上、制度上予以保证。向知识仓库中投放信息必须经过特许,以保证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新境界,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企业信息集成的一个必然趋势。通过知识管理使企业信息门户成为知识共享、传播和应用的平台,为学习者的学习和创新提供知识服务。

4构建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知识管理系统是对有价值的信息即知识进行强化管理的系统,它采用信息技术与人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并管理联接于客户、企业及供应商之间的知识链,以整合组织知识学习过程,实现组织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不同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从本质上讲,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使企业在管理上更清晰、透明,以及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收获更大的经营效益。而知识管理系统在信息技术角度上更注重知识的发现、挖掘与沟通,需要对经济数据进行正确、及时的分析,将各种深奥的计算方法、信息查询方法、分析功能等整合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来,以便于企业决策者方便快捷地使用。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业务流程构建知识管理系统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本系统针对企业对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化管理和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加强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而设计开发。一般而言,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需要由一些基本的系统组件来支持知识的收集、提取和。基于信息化的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知识平台三个组件。

1)硬件平台。企业知识管理系统要以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与企业的管理系统进行整合。信息系统的最底层是计算机网络,它使企业员工的用户终端计算机和服务器连接起来形成企业内部网。另外,企业内部网还要与Internet相连实现外部网。

2)软件平台。网络操作系统、TCP/IP协议、电子邮件、群件以及电子公告牌的应用,是企业员工信息沟通和知识交流传播的软件工具。

3)知识平台。企业知识库、数据库、数据仓库系统是知识存储与管理的平台。信息被分解成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起来。关系数据库中的信息是一种结构化的数据;而文件和基于文本的信息则是非结构化的数据。用户需要以某种方式来存取这些信息,一旦信息被定位,就要以某种方式将其从各种信息库中提取出来。企业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知识的表达、索引、抽取以及查询等都是很重要的技术。对于建立数据仓库的企业,数据仓库的设计、联机分析工具和数据挖掘工具同样也是知识表达、组织和查询的关键技术。超级秘书网

具备了以上系统组件后,企业应根据其所要汲取的知识的类型来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企业在确定自己的知识资源时,必须从自己独特的业务需求、战略和目标出发,确定企业所需的知识。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成是与知识管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生成、知识挖掘、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多个步骤相互连接、反复进行的交互过程,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可按下面的四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开发:

1)知识生成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从海量的信息中抽取出针对某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它包括:确定某个应用领域,建立一个目标数据集,进行信息整理和预处理,对知识进行标记。

2)知识挖掘模块。本模块的目标是按照一定的知识提取算法,从知识库中发现隐含的、有意义的知识,获取能改变对事物认识的知识。这些方法主要有关联分析、聚类、概念描述和偏差检测四类。

3)知识重组模块。本模块是结合具体的用户需求,形成特定用户系统化的知识。具体方法就是运用情报研究领域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将零散的知识转换为针对用户需求且让用户易于理解的知识。

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七

企业文化与信息管理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人性、知识、创新等。信息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可分割,信息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时代坐标和准则,信息管理建设还要文化的支撑,也正是为了高效益地进行信息管理。

一、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软资源

企业的资源可以分为硬资源和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都属于企业的软资源。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具有如下特征:

(一)可再生性

硬资源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相对来讲是无限的,是可再生的。知识、文化、思想、理念等,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多。在使用中会不断得到增长。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增加的。信息资源是有寿命的,随着时间的延长,信息的使用价值逐渐减少甚至完全消失。但是信息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目的又会具有不同的意义。从而显示出新的使用价值。

(二)共享性

硬资源一般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是有明显边界的。但是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却不同,具有共享性。知识、技术、文化、理念等都是可以进行学习和掌握的,是无边界的,靠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而能力又是软资源,也是可以通过培养、训练而造就的。企业信息也可以为多方所利用。

(三)边际成本递减,而边际效益却是递增的

硬资源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而企业信息和企业文化则不同,并不会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使成本递增,相反随着使用者的增多、使用量的增加而使其成本递减。知识、技术、文化等是越学越多的,积累得越多,再学习的成本就越低,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就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知识、技术、文化等是可以不断得到提升,其边际效益是递增的。

(四)具有高附加值、强竞争力

以硬资源为主的产品,容易被学习和模仿,随着产出的增加,卖得越多则利润越低,形成“薄利多销”。而信息产品却不同,由于技术含量多、文化品味高、社会效应大,难以被学习和模仿,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等。在企业服务与管理中,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在良好的营销关系、市场效应中。

二、企业文化作用于企业的信息管理

(一)企业环境因素

企业环境是塑造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处的社会和业务环境,包括市场、政府、技术环境等的状况。这些因素都是影响信息管理实施的直接原因。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唤出了知识经济的出现,而世界范围内对于知识经济的不断唱响促进了企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高度整合和提炼,并达到充分共享,这实际上就是信息管理。

(二)价值观念因素

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企业的价值观实际就是企业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企业的精神、信念、动力和追求。比如很多国内外企业都有着自我的核心价值观,而且,这些价值观都在引导着本企业的文化和发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施信息管理的企业,坚持知识为核心的价值观实际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因为知识主要存在人的大脑中。这种跟传统工业时代不同的价值观会促使企业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且把这种指导精神和具体的信息管理思想及方法转化为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员工行为,使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积极性并愿意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最终从主观上促进信息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激励文化因素

在信息管理中,知识型员工在重视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声誉等精神方面的东西。企业应针对这些新特点新需求,尝试增加更具效力的新的激励内容。

(四)企业文化网络因素

文化网络是指企业文化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和路径,是企业价值观和英雄轶事的“载体”,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企业管理者往往通过正式性和非正式性的文化网络渠道,传播有利于信息管理开展的相关信息,对企业的发展使命、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企业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进行相应的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要顺利实施信息管理,必须认真研究信息管理下企业文化的特点,通过不断创新,积极构建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

(一)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员工的整体意识,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型员工自我发挥、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环境中才能获得满足。

(二)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支持变革,是促进信息管理的企业文化的鲜明特点,信息管理背景下企业除了通过创新活动把知识资源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组织管理当中去之外,还要设法将创新之成果迅速生产并推向市场,这就必须借由企业文化创新之协助,以促使企业内部达成求新求变的共识。企业在创新途中还会遇到种种挫折,要想做到百折不挠,必须建立鼓励不断学习与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

(三)创建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必须提高获取知识和有效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学习、研究与开发正是获取这种能力的基本途径。企业应为所有员工营造学习的环境,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鼓励员工善于学习,掌握最新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和执行能力,把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并有所创造。

(四)构建和谐与信任的共享型企业文化

企业信息化论文 篇八

有些煤矿企业虽然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然而,虽然有了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却未能进行合理的建设工作,导致了信息化建设中找不到工作的重点,这些计算机设备成为了摆设和娱乐工具,不仅未能给企业发展带来好处,反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进度。另外,由于煤矿企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使用不当,影响了工作,而信息化建设人员一旦遇到困难便不再寻找解决的方法,或者由于企业自身的限制而导致了信息化建设无法彻底进行。

二、缺乏专业的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

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来进行该项工作。然而,由于煤矿企业长久以来未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对于信息专业人才的聘用和培训都缺乏经验,既难以招聘到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又难以为信息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另外,由于企业为信息化专业人才所提供的薪资福利有限,难以吸收、留住更多的人才,使得人才流失现象极为严重。

三、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策略

(一)领导增强对于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要做好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就离不开领导的决策和指导,因此,必须增强领导对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煤矿企业领导应当从其他企业那里吸收先进的信息化建设观念,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与本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紧密的结合。同时,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员工之间的宣传,对全体员工进行信息化建设知识的教育,使员工也能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的进步和自身的发展带来的益处。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增强煤矿企业中上至最高领导者,下至基层员工的信息化建设意识,为信息化建设在煤矿企业中全面开展做好铺垫。

(二)建立煤矿企业信息化机构,聘用专业信息化人才

煤矿企业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信息化建设部门,负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并且能够与其他部门进行配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部门的工作,同时从其他部门那里获得更多企业发展的信息,了解煤矿企业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煤矿企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以信息技术促进煤矿企业的发展。建设信息化建设机构,就要聘用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企业应当采取合理的手段吸纳、留住更多的人才。现如今社会中,具有强大的专业信息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较为稀少,煤矿企业应当以更为良好的薪资待遇吸引人才,另外,还应当定期地对人才进行培训,使其得到更多深造的机会,不断地强化自身的能力,才能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进行合理的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应当制定合理的企业建设战略方案,以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为标准,以企业现如今的发展状况为起点,将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制定详细的信息化建设方法和步骤。而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仅是针对煤矿企业的公司,同时也要针对企业所拥有的煤矿,通过对煤矿开采环境、开采技术、开采人员的充分考察,结合信息技术,制定更为合理、安全的煤矿开采策略,减少煤矿开采中的危险事故,降低煤矿开采的成本,提高煤矿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应用合适的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和软件

煤矿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应当加大信息设备的资金投入,建设起一个强大的信息管理网络,但信息化建设应当避免盲目投入,而是应当首先了解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从而有针对性地投入建设资金,建设一套适合企业发展的信息化系统。并且通过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不断优化信息化系统,使信息系统能够在煤矿企业的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将信息系统为企业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五)加强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管理

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的构建,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人员或者一个部门的工作,其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要做好煤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就要对该工作进行合理的管理。首先,煤矿企业的领导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坚定地走信息化建设道路,并且为信息化建设提出强有力的指导。其次,要将信息技术与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让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发展所用,而不是单纯地套用技术。最后,要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所带来的效益进行合理的评估,从而不断调整信息化建设的方案,使其为企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 篇九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我国的现代企业信息化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基本上上至国家企业下至中小型企业都能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发展中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仍比较低,竞争力不足。一方面我国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小,仅占产业整体投入的百分之一,信息技术落后,应用经验也不足,并且信息化水平不均衡,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较为缓慢。我国的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也存在不少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信息化管理的观念陈旧,企业的领导层不能及时转变管理观念,管理思想和手段落后,不能为企业做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二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统一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三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偏低,与企业引进的信息管理技术系统不协调,许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操作能力不强;四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支撑力度不足,资金有限,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软件开发和硬件管理不匹配;五是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缺乏创新,多为“拿来主义”,模仿、抄袭一些知名企业或国外的管理模式,没有依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进行管理。

二、新时期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途径研究

1.转变思想观念企业的领导是企业的大脑,指挥企业的行动,决定企业的发展,是企业的关键因素。企业的领导者要转变思想观念,把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变得简单化,提高管理效率。领导还要多向员工讲解、宣传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加强员工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让信息化管理深入人心,方便决策的下达和执行。企业的领导者也要坚定信息化的信心,加大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提高信息化在产业中的比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为企业发展做出统一规划、整体布局。

2.注重前期准备工作企业在决定开展信息化建设之前,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实力、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脚踏实地做好市场调研,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不能仅是为了适应市场发展潮流而盲目投入或者听信应用系统供应商的“忽悠”大批量引进信息技术,导致职工的操作技术、资金和信息技术不匹配,造成资源浪费。企业要实现信息化不是购进几个应用系统那么简单,还要打破企业原有的业务流程、对人员岗位进行重新调整,以适应企业的信息化管理。企业还要做好财政预算和资金准备,一个原则是要谨慎小心投入避免浪费,另一个原则是要使投入产出的效益最大化,使企业获得更多盈利。

3.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软件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众多,包括ERP、OA、BI、CR和电子商务等,但企业一定要擦亮眼睛,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软件。企业在信息化管理的初级阶段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应用软件,对某些业务的办理进行帮助;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可以引进一些适合企业的管理软件,并培训员工熟练地使用这些软件;在企业发展的成熟阶段可以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引进一些比较高级的应用系统,如ERP、MI,等等,以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可以把企业的信息化和社会的信息化相结合,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4.创新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前文中提到虽然我国不少企业都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但仍有很多企业信息化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多为“拿来主义”,抄袭、模仿一些成功企业或国外企业的发展模式,但这种模式不一定适合企业的发展,所以创新现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现代企业需要突破的问题。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从员工培训、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产品售后等几个方面进行创新,并运用信息化管理的应用系统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应用软件,实现企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网络化的管理模式。

三、结语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能加快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调整企业的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因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企业需要继续加大对信息化的科学投入,加强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创新,让信息引领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打造光明的未来。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企业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大气污染论文范文 大气污染论文范文大全【6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