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小论文优秀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数学小论文》,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数学小论文 篇一
今天,爸爸要我做奥数书上的还原问题。
一开始我还以为很难做呢,毕竟我很少做还原问题。第一题:一个水桶里面装有水,连桶共重五千克,把水加到原来的四倍,连桶共重11千克。桶里原来有多少水?桶有多重?我稍微想了一下就得出了答案:11-5=6千克,6/(4-1)=2千克,5-3=3千克。桶重三千克,水有两千克。原来还原问题那么简单,我不禁暗暗自喜。
第二题:某车间分成甲、乙两个组,因生产需要,把甲组工人的一半调到乙组去。后来改变工作程序,又把乙组的25人调到了甲组,这时甲组有45人,乙组有22人。甲乙两组原来各有多少人?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只好找爸爸帮忙,爸爸让我使用倒推法。我一用倒推知道了答案:现在甲有45人,因为乙组把25人调到了甲组,所以甲要减去25人:45-25=20;乙也要加上25人:22+25=47。第一次时,甲把一半的人调到了乙组,所以甲要乘上2:20*2=40;乙则减25:47-20=27。用了倒推,我其他的还原问题的都会了。
会了倒推,我以后做题都要轻松多了。
数学小论文 篇二
今天,妈妈在做家务而我在做家庭作业。
我发现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我就空在那儿。哈,试卷做完了,我便开始慢慢思考这道题。题目是:“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用边长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我想了一会儿,便明白了,在卷子上刷刷地写了几笔,可妈妈摇了摇头,缓慢地说:“不对,再想。”我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来,于是便说:“妈妈,你就饶了我吧!”妈妈便开始认真地教我:“你说1米与1平方米能互相比较吗?”“不能啊!”我说。“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呢?”“那你除出来的就不对了,你看,你没有求出这块地砖的面积呀!不是吗?”我点点头,仿佛是明白了。于是,我又刷刷地在试卷上写着。
原来做数学题目不是光看数字的,它跟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先要审题,再核题,把整个题目彻底搞清楚了,才能下笔去做题,这就是我在做数学题中的一点小发现!
数学小论文 篇三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类比思想的必要性
1、类比的价值和意义
类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教授为主,而对于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关注及应用则较为欠缺。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其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强调,对学生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多数教师面对新课标一时手足无措,那么,有没有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呢?对于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最为常用最为熟悉的应该就是类比了。针对这一问题,结合高中数学教师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类比思想的教学方法出现了。通过类比,可以探究新的知识、方法,寻求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探索数学规律。由于类比是从特殊到特殊的一种猜测、推理,从一个已知的领域去探索另一个领域,而这正符合学生的好奇、愿意了解陌生世界的心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新的知识。
2、类比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提出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当学生遇到一个陌生的问题时,当有了类比的意识,他会联想一个在形式或方法上较为熟悉的问题来进行类比,发现其内在联系,架起桥梁,沟通知识与知识、方法与方法之间的关联,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类比,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旧知识能够引出新知识,而通过新知识的学习能够巩固旧知识,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相似性与可比性进行分析,可以利用旧知识进行高效学习,同时将新旧知识进行串联,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4、类比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作为一种大胆而合理的推理手法,类比思想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类比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思想的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高中数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与系统性,使得高中数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与日常联系较少,而要对高中数学中的抽象知识进行系统化的理解吸收,就必须经过“再创造”。在现代教学中,数学通常作为已经成型的知识体系被摆上课堂,通过对这一学科进行形式化的演绎,让学生了解其运算过程。这就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从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分析,我们发现,必须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再创造”,让学生通过思考、假设、求证等过程高效而深入地认识数学问题。教师应将自己的“再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每一个学生最终相对独立地完成数学思维的建构活动。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数学教学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数学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活动的内在乐趣。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数学美的鉴赏和追求,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相关知识作为教学的源问题,将即将学习的知识作为目标问题,而教师则在其中合理地设置问题衔接,让学生通过对源问题的发散与深入发现并解决目标问题,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效连接,通过对类比条件的探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效类比,从而达到学生教学主体的效果,同时运用成功机制,提高学生的类比能力。科学的类比,可以使我们的结论更加接近真理;类比猜想,可以丰富人们直觉思维中的“知识组块”,训练人们的直觉类比能力。所以加强类比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创造力。固然,欧拉从有限到无限的类比,使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并不意味着类比总是可靠的。类比既具有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一面,也有能把人们引入歧途的一面。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类比,既要[www.1126888.com]大胆地使用类比,又要严格证明。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类比思想进行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同时也是对高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类比思想为基础,抓住两系统间的相似之处,利用类比这座雄伟的桥梁,将信息不断地过渡,并不断地证明,使其科学化,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升华,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小论文 篇四
西瓜是夏天中最爱欢迎的水果。今天,妈妈买回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于是,我们准备吃西瓜了!
小妹妹问我:”嘉嘉姐姐,你要吃多少呀!“我想了想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2吧。“”1/2是什么?“她问。”1/2是分数,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我说。”哦。“小妹妹似懂非懂地说。”我吃这个西瓜剩下的1/2。“妈妈插话道。小妹妹问:”剩下的1/2是不是嘉嘉姐姐留下的全部吃掉啊?那我没得吃了?“”哈哈!“我和妈妈哈哈大笑。”不是这样的。“妈妈笑着说。我接话道:”剩下的1/2就是把我吃剩的那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再把这部分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是这样啊!那我还是有西瓜吃的了!“小妹妹恍然大悟。小妹妹调皮地说:”以后我要先吃1/2,这样我的1/2比你的多,这次不划算!“”骗你的,我哪吃得了这么多?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我们都笑了!
你现在认识分数了吗?分数还有很多哦!等着你去发现。让我们一起踏上寻找数学的旅程吧!
数学小论文 篇五
数学的奥妙无处不在,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去发现线的奥密。
线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过马路的斑马线是一条条线段;在塔山上看见一盏往远处投射的探照灯是射线;还在火车的铁轨上发现了直线等等。自从教了这一课之后,我明白了线段有两个端点,不能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射线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个方向无限廷伸;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
坐在车上我就迫不及待地想把刚学的内容考一考爸爸。可爸爸却说:“直线是可以无限延伸的,火车的铁轨上不是有弯道吗,而且还有起点和终点,怎么也能算是直线呢?”我也不甘示弱地说:“火车的铁轨也有直的呀!”“如果这样的话,那公路岂不是也是直线了。”爸爸也穷追不舍毫不相让。为了这个问题我们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最后我打开了百宝箱,拿出我的数学教科书,书本的图片上铁轨就是直线。爸爸哑然无语,我高兴极了。
数学的奥妙真是有趣呀!它什么时候还会再给我惊喜呢?
数学小论文 篇六
一是抄袭实在太多。经核实抄袭自网络的文章就有17篇,由于一位老师送评的文章中有一篇系抄袭的,那这位老师的所有送评论文都不作评奖考虑,也就是说,有的老师尽管送来了十多篇文章,但其中有一篇抄袭,那所有的文章都将遭到"淘汰",我知道这种处理有点过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的指导老师都不能把好这第一道关,而是放纵学生抄袭网文的话,那这种竞赛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了。这样做,也是期盼着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要么不做这事儿,要做就要把这事儿做好,通过引领学生参加这种小论文的写作与修改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关心生活,并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
二是校际间差距很大。有些学校的老师根本就不懂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数学小论文,整个小论文就是一大段,没有细分成若干小段;有的小论文写的内容根本就没有一点数学上的东西,更莫谈标题的推敲与内容的有趣了。在看了三年级的数学小论文之后,我曾写了份"五味杂陈"的体会,谈到了数学小论文的底线要求,至少要有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过程。其实,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道题及其解决了,就是以童话的形式来呈现也显得份量不足了点。
我觉得,我们要在"小论文"上做点文章,要在研究的深入上做点思考,当然这种思考是建立在方法的指导与策略的引领上,而不是越俎代疱。
比如说这次有几位同学写到了"怎样滚得远?"这一内容,但给出的答案都缺少应有的严谨的过程,象实验材料的选定,要选择轻重不一以及体积大小有着一定差距的圆柱体,这样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在实验方案的确定上,可以选择不同角度的斜坡,并在每个坡度上做出相应次数的实验,同时要把每次实验的结果用表格给列举下来,这样,答出的结果就具有了一定的可信性。
比如说"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哪些角"这一内容,也有不少的同学写到,但大家往往是写到了用单一的三角形可以画出哪些角?利用两个三角板之和可以画出哪些角?但接下来却缺少了一些深入的研究。比如说,是不是可以把这些角按大小排个序?再看看相邻两个角的差都是多少?或者这些角都是哪个角的倍数?如果中间有哪个角刚才没能发现(比如说15度),那这个角能否用一副三角板画出来?怎么画?能否提供不同的画图方案?
下面,再举两个例子来分析:
一个学期的成功
我来自贵州,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要来这儿读书吗?这是爸爸、妈妈对我的寄托和希望,希望我在好的教育条件下能成材,不走他们的老路。为此,他们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都给我当学费和生活费,虽然爸妈不和我生活在一起但我知道他们的辛苦。所以我把我的精力全放到了我的学习上,立志要好好学习,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有时看见别的孩子有爸妈的疼,我好羡慕,想家、想哭……可是自己想想自己也是幸福的,我不是有姐姐和这么多老师的疼爱吗?我想够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就一个学期的时间,我就得回贵州了,时间虽短但我会在老师的关怀下珍惜每分每秒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一个学期的成功促使我步入正轨走向成功。时间是如此的短,我好留恋这里的教室、这里的老师、这里的一切。
应该说,这是一个孩子内心真实的体会,但它绝对不能算是一篇"数学"小论文。从文中我们难以看到一点数学的味道,数学小论文与学生作文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数学味",如果没有了这点,那自然就不能称其为"数学小论文"了。
"小富"需要几天才能回家呢?
有一只,叫小富的青蛙,有一天,它和另外一只青蛙从早一直玩到晚上,另外一只青蛙说:"天已经很晚了,我要回家,你也回家吧!"小富说:"知道了,我马上回家去。"虽然小富嘴里答应,但心里却想"反正一样都要回家,还不如再玩一会儿呢!"它玩呀玩,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了,月亮已经慢慢的升到了空中,小富也玩累了,准备回家,可是天已经很黑了,小黑已经看不清回家的路了,它发现前方隐隐约约有一点白色,近前一看,原来是一个枯井,小富趴在了井边上,慢慢的小富进入了梦乡。
到了早上,小富准备起床时,一只鸟喳的一声,把小富吓了一大跳,它不小心掉入枯井中。枯井周围又没有其他人,小富只好慢慢爬上井口。这枯井有12米,小富白天爬三米,晚上睡觉时又会掉下去两米,同学们猜一猜小富要用几天才爬上去?
这位小作者或许是为了体现趣味性,在前面加了很多的铺垫。从整篇文章看,铺垫的内容占了大半,而下面仅仅抛出一个问题就结束了,连简单的分析也没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论文"呢?
静思巧想化难为易
有些数学题目看上去很难,然而只要我们精心思考,巧妙设计,这些难题目也会变得非常容易。
一天,我在数学报上看到这样的题目"99999×77778+33333×66666="。我想,这道题好繁呀!算出结果恐怕要老半天。后来,我仔细地看,认真地想,觉得应该有简单的方法。于是,我一个数字一个数字的分析。我把"99999"变换成"3×33333"把"77778"变换成100000-22222,把"66666"变换成"3×22222",于是,原来的题目就可以变换成"3×33333×(100000-22222)+33333×3×22222"。我又用乘法分配率,把算式加号前面的部分变成:
3×33333×100000-3×33333×22222,这时我发现,前半部分减号后面的数字和加号后面的数字式一样的,加减正好可以消去。于是,整个算式就剩下3×33333×100000,它的结果就是9999900000.原来那么复杂的题目就变得这么简单,这正是精思巧想的结果。
数学是一门很有兴趣的学科,只要我们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又善于动脑思考,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敢于攻关,精思巧想,再难的题目也难不倒我们,再大的"拦路虎",也一定会被我们打的落花流水!
应该说,四年级的孩子能通过这种局部的变换,计算出正确的答案是相当不容易的。要知道他们仅仅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道题需要灵活运用因数与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和乘法的分配律来解题,学生的这种方法并不是最简的,或许学生不能发现,但作为指导老师的我们要通过积极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更为简便的方法。否则,孩子的这种研究又如何走向深入。
这道题最为聪明的思考应该是,把33333×66666变形,利用在乘法里,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缩小3倍,积不变,使它变成(33333×3)×(66666÷3)=99999×22222,这样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成99999×(77778+22222)=99999×100000=9999900000。
数学小论文 篇七
法国数学家韦达创,创造了方程,并给世界带来了非常多的方便,让世界变得先进。
方程还是万题中的法宝,方程也是有未知数的等式。把一个未知数设为字母好像未知数已是一个数,再用移项(从难到简的简便方法)把位知数和数字分开各归一边,如果等式两边交换了位子符号也得变。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除变乘。
如果有两个未知数一定要设一倍量,再用倍数等关系用一倍量设出另一个未知数,这样会异常简单。
但如果连倍数关系或没有一倍量都没有,那就得用到方程组。方程组并不难,只要有一个算式有两个未知数可推出另一个算式,变的只有一个未知数。更可帮你解,如x-y=3也可以推出为3+y=x。
有时方程组中有两个一样的未知数,如3x+3y=15,3x+2y=13,就可把两个等式相减,3x抵消,3y-2y=y=15-3也就是把等式与等式相减,得出两个等式中差得数,得到一个未知数后代入等式求出其他的未知数。
还要可以把整个等式乘几,等式里所有都得乘几,所以结果也得乘同样倍数,更容易相减出未知数,但要有两个等式中有两个未知数要有倍数关系。才能抵消掉一个未知数。如3x+4y=15,3x+2y=9这时2y与4y就有倍数关系,可把3x+2y=9扩大二倍得6x+4y=18(9乘2)。在两个等式一同相减,得3x=18-15 x=3除以3。
虽然我只讲了一部分,但方程还有更多内容,更多简便方法,但不是一言可以难尽的。得自己去寻找更多的数学奥秘。
数学小论文 篇八
魔方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建筑学院厄尔诺·鲁比克教授在1974年发明的。当时的魔方是指三阶魔方,也即魔方每条棱上包含三个小方块。魔方的表面由六个中心块,八个角块,十二个棱块组成。
在各地高考数学说明(或考试大纲)中都提到了以下五大基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既然从一开始魔方游戏的流行就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我们对于魔方复原的了解与练习是否有助于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现就这些数学基本能力,结合魔方的特性及其基本复原方法进行探析。
一、空间想象能力
当初鲁比克教授发明魔方的初衷,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工具。在学习立体几何部分内容时,要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在头脑中构建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把抽象的语言条件直观化、图形化。魔方是一个典型的空间几何体的模型,通常对魔方进行复原首先需要相对固定中心块的位置,再将各棱块、角块复原到固定的位置。在魔方复原的过程中,某些块面不能完全被看到时,只能通过反复的空间想象,并对空间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这就要求操作者,不仅要认识空间几何图形,还要能够对具体的图形进行解剖。另一方面,在学习魔方的初始阶段需要从平面直观图中学习有关的魔方“公式”,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化抽象为具体的能力,把平面直观图与空间几何体进行反复的比较,能够根据平面直观图想象出空间图形,能够站在空间的角度研究点、线、面。
二、抽象概括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要求我们能够对实例进行探索,发现研究对象的本质,并用于解决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抽象概括能力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发现本质;二是作出判断。
别看魔方只有26个小方块,可是魔方总的变化数约为4.3×1019种之多。人们在研究魔方的时候,从不同角度,总结出多种复原方法。每种复原方法都有一定的公式,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盲解”在复原的过程中需要复原者在蒙上眼睛的状态下完成魔方的复原,在“盲解”的过程中操作者会首先将每一个棱块、角块标号,通过数字的记忆和处理完成复原。它操作的步骤是:1.首先将每一棱块、角块的方向拨到正确的方向;2.将每一个棱块、角块拨到正确的位置。
复原魔方的过程就好像我们解题的过程一样,需要熟练地运用一定的公式,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去操作。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在魔方所有的变化中不断抽象其本质的过程,不断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并进行判断的过程。事实上,虽然魔方总的变化数有4.3×1019之多,但就“盲解”来说,复原魔方的本质只是遵循一定的原则,将每一个棱块、角块按方向和位置进行归位而已。
三、推理论证能力
推理论证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已知的事实和已经获得的正确的数学命题,运用归纳、类比和演绎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某一数学命题的真假性。
最早的三阶魔方于1970年被发明,而鲁比克在发明三阶魔方后不久重新开发了二阶魔方,以及高于三阶的魔方。迄今为止,高于七阶的魔方已经被发明出来。对于魔方的学习一般首先是从三阶魔方开始的。在学习三阶魔方的过程中会接触到相关的公式,并且了解到在复原中应遵循的原则。事实上,其他各阶魔方都可以看成是三阶魔方的推广。在三阶魔方里运用的公式在其他各阶魔方复原的过程中都可能会用到,通过对于三阶魔方公式的推广和修改就可以完成对于其他各阶魔方的复原。其他各阶魔方的复原都在是三阶魔方复原方法的基础上得到的,这就需要操作者在尝试复原其他各阶魔方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推理论证,通过实践在新的环境下论证“公式”的有效性。这里面需要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归纳、类比和演绎推理,并且不断地对“公式”进行判断,进行修正。
四、运算求解能力
运算求解能力的要求是能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运算求解能力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会运算、变形;二是能设计合理的运算途径;三是数据估计与近似。
运算途径的选择已成为近几年高考的另一热点,这就是经常提到的一题多解,高考数学试卷中的一些试题都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但在这些方法中有一种或是两种是最优的,能够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而其他的方法虽然也能够解决问题,但运算量可能偏大,过程偏繁。这就需要考生能够设计出合理的运算途径解决。
复原魔方对于运算能力的帮助和提高,是主要体现在短时间内,在众多的运算方案中设计出最合理的运算途径上的。“三阶速拧”和三阶魔方的“盲拧”比赛的胜负判断的依据是完成复原时间的长短。因此在复原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运算速度,寻找出“最优解”。当然任意组合的魔方都有一个“最优解”。也即,如果至多进行N次转动便可以将任意魔方复原,这个N具体为多少?这最后在Google提供的计算资源支持下,最终证明N为20.也就是说,对任意魔方,我们最多用20次即可还原。
结论 篇九
由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学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选取合适的数学认知材料和问题情景,调整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情绪,有效的迁移才能发生,学生的数学语言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珮玲,邵光华编著.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曹才翰,章建跃著.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刘云章著.数学符号学概论[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4][美]T·丹齐克著.数,科学的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李士锜.PME:数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数学小论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