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的毕业论文最新8篇
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毕业论文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众鼎号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电气自动化的毕业论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参考文献: 篇一
[1]王爽,徐建。分析PLC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J]。电力发展,2015(01):63-65.
[2]张冬阳。PLC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研究[J]。科技进步,2014(09):31-32.
[3]陈思国。试论PLC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的应用和发展[J]。科技导读,2013(06):13-15.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提纲 篇二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一章 绪论 11-19
1.1 课题来源 11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6
1.3.1 土壤压实对作物影响 13
1.3.2 数字图像处理 13-14
1.3.3 虚拟植物 14-16
1.4 本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 16-18
1.4.1 研究内容 16-17
1.4.2 技术路线 17-18
1.5 本章小结 18-19
第二章 试验方案设计 19-29
2.1 土钵容重标定 19-25
2.1.1 压实装置设计 19-20
2.1.2 容重标定 20-25
2.2 栽培与管理方法 25-26
2.3 数据采集方案 26-28
2.3.1 原位观测数据获取 26-27
2.3.2 破坏性采样测量数据获取 27-28
2.4 本章小结 28-29
第三章 基于图像分析的陆稻形态特征获取方法研究 29-42
3.1 植物图像获取 30-31
3.2 图像增强 31-32
3.2.1 图像平滑 31-32
3.2.2 图像锐化 32
3.3 图像分割 32-37
3.3.1 阈值分割法 33-34
3.3.2 数学形态学运算 34-37
3.3.3 连通域检测算法 37
3.4 植物特征提取的研究 37-41
3.4.1 图像标识 38-39
3.4.2 基于像素统计的面积计算 39-40
3.4.3 基于最小外界矩形理论的叶片长宽测量算法 40-41
3.5 本章小结 41-42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42-47
4.1 土壤压实对陆稻地上部分的影响 42-43
4.2 土壤压实对陆稻地下部分生长的影响 43-45
4.3 陆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相关性分析 45-46
4.4 结论 46-47
第五章 陆稻植株的三维建模 47-53
5.1 陆稻的生长机模型 48-51
5.1.1 陆稻根系的`生长机模型 48-51
5.1.2. 陆稻茎秆、叶片的生长机模型 51
5.2 陆稻可视化模型 51-52
5.2.1. 陆稻根系可视化模型 51-52
5.2.2 陆稻茎秆、叶片的可视化模型 52
5.3 本章小结 52-53
第六章 陆稻模拟系统的实现与程序设计 53-67
6.1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简介 53-54
6.2 开发环境搭建 54-57
6.3 系统实观 57-64
6.3.1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57-58
6.3.2 生长机的模块 58-60
6.3.3 可视化模块 60-61
6.3.4 形态学参数统计模块 61-62
6.3.5 坐标变换模块 62-63
6.3.6 系统模拟界面 63-64
6.4 仿真结果及分析 64-66
6.5 本章小结 66-67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67-69
致谢 69-70
参考文献 70-74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及工作情况 74-75
附录B:试验附图 75-76
附录C:部分源代码 76-86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提纲 篇三
摘要 5-6
Abstract 6
第1章 绪论 9-13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1.3 本文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11-12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2-13
第2章 配电线路行波测距与信号处理 13-32
2.1 行波传播特点 13-14
2.2 行波在线路分支处的传播特性分析 14-15
2.3 行波测距方法与特点 15-19
2.4 利用小波包变换提取行波中的故障信号 19-26
2.4.1 波形的提取 20-21
2.4.2 小波包变换与滤波 21-26
2.5 行波测距的信号采集 26-30
2.5.1 信号源的选取与配变模型 27-30
2.5.2 高速数据采集系统 30
2.6 本章小结 30-32
第3章 基于 PNN 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 32-38
3.1 模式识别理论 32
3.2 人工神经网络 32-33
3.3 PNN 神经网络 33-37
3.3.1 基于 PNN 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 35-36
3.3.2 基于 PNN 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 36-37
3.4 本章小结 37-38
第4章 C 型行波-PNN 神经网络综合故障定位方法 38-42
4.1 暂态行波信号中的故障时间信息 38-39
4.2 确定故障距离 39
4.3 故障区段的方法研究 39-40
4.4 行波PNN 神经网络综合定位方法 40-41
4.5 本章小结 41-42
第5章 仿真实验 42-54
5.1 C 型行波PNN 神经网络综合定位方法的仿真试验 1 42-47
5.1.1 确定故障距离 44-45
5.1.2 确定故障分支 45-47
5.2 行波PNN 神经网络综合定位方法的仿真算例 2 47-53
5.2.1 确定故障距离 49-50
5.2.2 确定故障分支 50-53
5.3 本章小结 53-54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54-55
参考文献 55-5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58-59
致谢 59
参考文献 篇四
[1] 孟德福。简述电气工程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融合使用[J]。城市地理,2015.
[2] 暴江飞。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3] 薛壮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
结束语 篇五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合理应用于电气工程,可以保证电气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效提高电气工程运行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对推动我国电气工程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提供我国综合经济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必须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自动化技术,并在现代电气工程中合理应用自动化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重要目标。
自动化技术在现代电气工程中的有效应用实践 篇六
自动化技术是由自动电压控制系统、动力机械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电量控制系统三个部分构成,根据电气工程不同的运行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水电厂自动系统与火电厂自动系统。实践证明,无论是以水发电的形式,还是以火发电的形式,在应用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同点。
3.1 水电厂自动化技术在保证电气工程安全性与稳定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电气工程的性能,这就要求水电厂自动化技术必须具备水轮发电机系统和调速装置等模块。根据电气工程特征,采用合理的自动化技术,实现电气工程运行安全性以及效益最大化的重要目标。合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电气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3.2 火电厂自动化技术火电厂自动化技术主要由发电自动控制系统和汽轮机控制系统等模块构成。火电厂自动化技术可以在数据信息处理的同时,对电气工程运行状态进行检测,还可以对运行设备进行保护。火电厂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电网调度中的应用、分散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变电站的应用。火电厂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首先,可以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合理的调度,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其次,可以利用数字监测系统,自动检测出电气工程运行中存在的故障,并准确定位故障出现的位置,为电气工程后期维护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最后,可以实现电力系统运行中产生的负荷的自动检测的重要目标。所以,火电厂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电气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电气工程的运行特点,选择合理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作用,保证电气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实现电气工程运行的重要意义。
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论文 篇七
摘要: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在能源与劳动力双重紧缺的压力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作用不容小觑。文章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电气工程;自动化;工业生产;生产力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节省大量劳动力的同时,大幅减少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成为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中还存在若干问题,寻求有效地解决措施刻不容缓。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始于电磁时代,随着现代工业的日益发展得以推广。在新技术革命时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逐步被应用,由于科学技术与社会认知的局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人力劳动仍是社会的主要产能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电气工程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逐步形成独立的平台系统,涵盖与电子技术有关的工程行为,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进一步巩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工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和更新,成为我国经济长足发展的重要保障。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以工业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更新、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由于其编程周期短、控制灵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工业产业的综合效率,满足工业自动化流程的技术需求,加快构建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在满足我国传统工业技术需求的同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重要性在商业中得到体现,商业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将智能设备与自动化系统进行总线连接,实现信息一体化,使企业及时、全面的了解商业信息,大幅降低后期投入成本。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技术更新不及时,能源损耗严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我国自动化工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随着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经济效益与能源利用相对失衡,违背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不断更新的条件下,为顺应现代化工业发展要求,较多新型智能化电气设备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地保证了工业生产的质量。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我国当前的工业生产实际中,存在着新技术更新不及时、理论与实际难以契合的问题,对能源耗损产生较大影响。就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而言,电子技术不断发展,在推动信息时代发展进程的同时,造成不容乐观的能源损耗与环境污染。我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国,工业能源损耗占较大比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不成熟、电气自动化系统管理的不规范,对我国整体实现工业节能目标产生一定阻碍,不利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技术掌握不全面,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储备已满足不了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的基本需求,技术人才的紧缺和技能水平较低,是企业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企业技术人员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工程中,缺乏系统标准的参考依据,以当前不完善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成果为导向,运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进行电气工程建设,从而增加了企业经济成本,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日益完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逐步向集成化方向靠拢,由于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集成化技术起步较晚,技术人员技术掌握不扎实,系统集成化程度较低,不能实现系统与功能间的有效连接,资源的有效共享受到一定制约,侧面对企业投入成本的增多作出要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商业领域的应用也存在一定弊端,为方便企业的统一管理,企业会用自己开发的程序端口传递数据信息,数据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进一步提高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操作的标准与成本。
3.3电气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近年来,工业生产安全逐步得到重视,电气工程质量是工业生产安全的核心部分,在电气工程实施过程中,电器工程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工业产业的生命。调查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工程单位为减少成本,削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施工质量上人力、物力的投入。在电气工程施工的实践中,由于施工人员对质量管理安全缺乏必要的重视,检测结构与监管制度不匹配,导致电气工程质量达不到规划标准,为企业工程质量埋下安全隐患。
4、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对节能技术进行及时更新与优化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综合性较强的技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操作时对工程的整体把控水平要求较高,技术人员在电气工程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当下企业外部环境的实际需求,对节能技术进行及时更新与优化,在满足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实现能源的最大利用率。随着科学技术的长期迅猛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企业应摆脱对常规电子技术的依赖,顺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明确一致的企业愿景,自主地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节能技术水平,整合企业分散资源,研究开发出与现代工业最为契合的电气自动化技术,推广节能型兴型材料的使用,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综合竞争力。
4.2构建科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运营过程中,构建科学、系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在提高企业工作效率的同时,大幅减少运营成本。目前电气工程仍处于传统的独立自动化水平,建立针对性较强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技术人员应突破自身能力的限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结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与宏观经济情况,设计合理化的电气工程方案,在根本上解决企业高投入成本的问题,使企业逐步走上电气工程系统集成化的正轨。科学、合理的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其稳定性是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是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完善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包含设备的有效控制、技术的大力监督、企业的系统管理等诸多方面,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是企业之间信息得以安全、高效交换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
4.3加大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力度
调查显示,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较多电气工程企业在施工中降低对质量管理的监督,致使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电气自动化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企业综合效益,加大电气工程质量管理力度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电气工程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应对其进行高标准的施工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施工技能,保障电气自动化作业的顺利进行。在施工完成后,企业应调动专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家组对工程质量进行验收,逐层严格检测,从而提升企业电气工程质量的整体水平,为我国电气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4.4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
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相关专业人才紧缺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日趋严格。合格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应具有扎实的物理、数学、电工方面的理论基础及灵活可控的操作能力,通过理论与操作实际的合理化整合,在验证理论完备性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理论对实际操作工作的指导意义。电气工程是一门复杂的学科,较多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专业人才的流失严重阻碍电气工程的发展,少数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需求,没精力继续深入调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得不到创新与完善。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人才,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产业的核心关键因素。
5、结束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已形成较为独立的系统。针对电气工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化的应对措施,在提升电气工程质量的同时,为我国社会市场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做出突出贡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其不断的探索研究与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势必会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主要助力。
参考文献:
[1]刘心驰。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玻璃,2014,11(06):17-19.
[2]巩春霞。探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无线互联科技,2013,10(02):210.
[3]王娟,郑红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J]。技术与市场,2012,02(07):110.
[4]龚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16):338
电气自动化毕业论文提纲 篇八
摘要 4-5
Abstract 5
1 引言 9-14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1
1.2.1 低压脉冲法 9-10
1.2.2 短路阻抗法 10
1.2.3 电容量变化法 10
1.2.4 频率响应法 10-11
1.3 嵌入式系统的介绍 11-12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2-14
2 绕组变形类型及频率响应等效模型 14-20
2.1 变压器的构造 14
2.2 变压器绕组故障类型分析 14-17
2.2.1 常见故障对变压器绕组的影响 14-15
2.2.2 绕组发生变形的原因分析 15-16
2.2.3 绕组变形种类的频响分析 16-17
2.3 变压器绕组频率响应等效模型 17-18
2.4 变压器绕组检测系统 18-19
2.5 本章小结 19-20
3 变压器绕组变形测试仪硬件设计 20-36
3.1 ARM 控制管理模块 20-27
3.1.1 S3C6410 处理器简介 20
3.1.2 ARM 最小系统 20-24
3.1.3 SD 卡接口 24
3.1.4 USB 接口 24-25
3.1.5 触摸屏接口 25-26
3.1.6 DM9000 网络接口 26
3.1.7 串行通讯接口 26-27
3.2 信号发生模块设计 27-32
3.2.1 扫频信号发生模块总体结构 27-28
3.2.2 DDS 的基本原理 28-29
3.2.3 DDS 信号发生器 29-31
3.2.4 功率放大电路设计 31-32
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32-34
3.3.1 有效值转换电路设计 32-33
3.3.2 A/D 模数转换器电路设计 33-34
3.4 本章小结 34-36
4 绕组变形测试仪底层软件设计 36-54
4.1 Linux 在 ARM 上的移植 36-40
4.1.1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36
4.1.2 Boot1oader 的分析 36-37
4.1.3 Linux 内核的移植 37-39
4.1.4 文件系统的构建 39-40
4.2 基于嵌入式 LINUX 底层驱动程序 40-53
4.2.1 Linux 下的输入子系统 40-44
4.2.2 Linux 下平台设备的开发 44-45
4.2.3 DDS 驱动的开发 45-48
4.2.4 网络设备驱动 48-49
4.2.5 触摸屏驱动 49-53
4.3 本章小结 53-54
5 绕组变形测试仪上层软件设计 54-63
5.1 人机交互系统 54
5.2 波形发生软件设计 54-57
5.2.1 位置式 PID 控制算法 54-55
5.2.2 增量式 PID 控制算法 55-56
5.2.3 波形幅值的 PID 调节部分程序 56-57
5.3 检测仪与 PC 之间的通信设计 57-62
5.3.1 通信协议 57-58
5.3.2 串口通信初始化 58-60
5.3.3 Socket 网络通信 60-62
5.4 本章小结 62-63
6 结论与展望 63-64
6.1 结论 63
6.2 展望 63-64
参考文献 64-66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6-67
作者简历 67-68
致谢 68-69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8篇《电气自动化的毕业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