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2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面向全国高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两个主要目标。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2篇《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 篇一
《论“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
摘 要:“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在北京“五四”学生运动爆发后也迅速投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主要以游行示威、公开演讲、建立社团和抵制日货的形式展开。本文主要从“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爆发的背景、学生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形式及“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特点以及其重大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来厘清“五四”时期南昌的学生运动。
关键词:“五四”时期 南昌 学生运动
1919年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纷起响应,南昌学生也迅速加入到这场爱国运动中。一场以青年学生打先锋,工商绅各界作后盾的反帝爱国运动,在落后闭塞的南昌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爆发离不开近代南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近代以来,南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但是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先进的思想也传入到南昌,南昌的学生运动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一、“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近代南昌人民的政治觉悟的提高为“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思想准备。南昌是内陆省份的一个内陆城市,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相对较晚。但是随着西方思想的深入传播,必然也会受其影响。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西方思想逐步传入南昌,南昌青年开始接触西方进步思潮。
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南昌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热情高涨。近代南昌的青年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并开始主张自由民主。近代南昌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思潮影响下,开始关注政治,开始反抗封建军阀的统治。
第二,近代南昌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爆发提供了阶级基础。南昌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是江西的工业重地。1913年,南昌的产业工人包括资产阶级性质的手工工厂、作坊在内,拥有职工万余人。随着南昌工业产业的发展,南昌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五四”时期南昌的学生运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力,但同时与工人阶级也有密切合作。近代南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第三,近代南昌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为“五四”时期南昌的学生运动的爆发营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江西从宋代以来就人才辈出。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虽然江西的文化受到冲击,出现了些许的衰退,但是近代江西的教育与文化还是有极大发展。民国以来,南昌共有十九个中等以上学校,招生千余人。学校根据近代教育体系,设立各学科课程,为国家培养现代人才。“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__,当时就就读于南昌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习现代工业知识。近代开始,南昌的青年学生开始接受近代教育,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与思想,这就为学生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智力支持。南昌兴起的近代教育与西方文化,为“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爆发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四,北京学生爆发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是“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北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南昌,省立农业专科学校学生首先响应,发起在百花洲沈公祠内召开南昌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五月十一日组织游行警告团,向江西当局请愿,声援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这次大会由此揭开了“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序幕。
二、“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第一,游行示威。举行游行示威是南昌青年学生参与的常见方式。“五四”时期南昌的学生运动也是从游行示威开始的。五月十一日清晨,全南昌十九个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和学生发动的各界群众三千余人集合皇殿侧公共体育场举行群众示威大会。大家高呼“内除国贼,外抗强权”、“取消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不签订巴黎和约”、“力争收回青岛”、“打倒卖国贼”等口号。会后,学生集队游行,由农专学生代表钟祥鹜为总领队,各校学生代表任分领队。游行示威是当时南昌青年学生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二,公开演讲。北京“五四”学生运动传到南昌后,南昌中等以上各校学生分别组织宣传队外出演讲,沿街逐巷散发传单,激昂扬厉的气概,使人们大为感动。江西军阀陈光远在得知南昌青年学生上街公开演讲、散发传单后,勒令解散学生宣传队,禁止学生上街演讲。
第三,建立社团。__同志是“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__同志作为主要负责人于一九二三年一月开办了南昌文化书社。南昌文化书社主要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江西的深入传播,__同志和其他同志积极筹备建立团组织。一九二一年元旦由袁孟冰筹办的改造社成立。由改造社编辑出版的《新江西》杂志成为了南昌青年学生运动的新阵地。
第四,抵制日货。北京“五四”学生爱国运动的消息传到南昌后,江西农业专门学校学生代表傅镜人、陈芳瑀、辛述周、李瑜等于十五日率同斋夫,将学生贩卖部所有东洋货挑赴南昌总商会头门厂场地,实行焚毁,以表示不用日货之决心,籍以唤起一般社会之觉悟。
__同志于一九一九年秋入江西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学习。入学后,他头顶骄阳,身着长衫,手擎“查禁日货”的小旗子,带领同学走街串巷,宣传演讲,号召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一致行动起来抵制日货。__同志和同学们,每天废寝忘食地宣传爱国思想,查禁日货。
三、“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特点
一九一九年五月七日南昌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大会的召开拉开了南昌学生运动的序幕。基于对“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分析,笔者认为“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生运动具有组织性和计划性。“五四”爱国学生运动传到南昌后,首先召开了学生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南昌学生联合会”,作为领导学生运动的总机关。每次游行请愿都会作周密部署,从而使学生运动的开展井然有序。
第二,“五四”时期的南昌学生运动注重与其他各界的合作。南昌学生运动在抵制日货中查禁的日货,不是立即处理,而是先与商会、警署商议,再予以焚毁。这就照顾了商会的颜面,使反日斗争能够得到商界等其他各界的支持,有利于学生运动的开展。
第三,政府当局对“五四”时期的南昌学生运动实行两面政策。北洋军阀时期是军人政治。江西的最高统治者陈光远对学生的爱国运动采取利用与镇压相结合的政策,这是南昌学生运动与其他省区学生运动的不同之处。面对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江西督军陈光远一开始时因学生运动反对的是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可以利用此机会打击政敌,故对学生运动并未实行高压。他多次与省长戚杨联衔致电北京政府代转民意,劝告北京当局“对士气民意勿过摧残。”为巩固自己的地盘,陈光远既要同直系头子保持一致,又要应付中央,故在实际中采取两面政策。基于江西的实际情况,陈光远对学生运动采取的政策要比其他省份轻松,从而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运动的发展。
四、“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深远意义
第一,“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五四”时期的南昌学生运动显示了有志青年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热血精神。“江西三杰”之一的__同志敢于与校长进行斗争,展现了先进知识分子敢于向专制权威发起进攻的勇气与决心。
“五四”时期的南昌学生运动过程中创办了一些进步刊物,促进了江西人民的思想解放。__同志等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促进了早期江西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时期的南昌学生运动促进了江西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五四”时期的学生运动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建立党组织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五四”时期的学生运动时,学生代表已经开始了团组织的建立,并创立了《红灯》的团刊物。__、赵醒侬同志等是1921年之后江西的党组织创始人之一。
第二,“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现实意义。“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中先进学生领袖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抱负,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我国正推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爱国主义仍然需要弘扬,仍需复兴我国统一大业。
“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中学生负有政治使命,积极参与运动的精神面貌值得当前知识分子学习。“五四”时期的南昌虽然地理位置闭塞,但是学生们仍积极阅读进步思想与文化,并积极参与。从古至今,知识分子一直是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关注者。民主仍然是当今政治的热点。但是现在的知识分子似乎很少谈政治,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知识分子的精力大部分放在如何使仕途更加通畅,如何使物质更加充裕上。对于人民的疾苦、对于政治的现状,似乎“漠不关心”。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要求当今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发挥自己参与政治的热情,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总之,“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的爆发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五四”时期南昌学生运动促进了江西人民思想的解放。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重新缅怀在学生运动中牺牲的先烈,重温这段历史,具有巨大的爱国主义教育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树墉。“五四”期间的南昌学生运动。江西文史资料选辑。1988(3)。
[2]方志纯。“五四”时期的__.江西文史资料选辑。1988(3)。
[3]李健。论南昌的五四运动。江西社会科学。2000(1)。
[4]徐先兆。袁孟冰与改造社。江西文史资料选辑。1988(3)。
[5]刘善庆。陈光远与江西五四运动。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6]殷丽萍。五四运动在江西。江西杜会科学。1993(6)。
[7]唐怀继,童庆平,张久石。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方式。学理论。2009(21)。
[8]赵全聪。有关五四运动中南昌几个史实的辨正。江西教育学报。1980(4)。
[9]周策纵。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
[10]刘少屏。五四运动在江西。江西文史资料选辑。1988.
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精选 篇二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
摘 要:民族主义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从“反满”到“五族共和”再到“反帝”这样几个阶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民族问题仍然严峻的今天,同样有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民族思想
2011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日。这场20世纪初的伟大革命,推翻了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通向光明的大门。孙中山先生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对革命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的思想和业绩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走向,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始于孙中山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现代化建设方案。其中民族主义不仅是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今天,研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对于我们处理国内外的民族关系、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国家、民族和谐发展仍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在其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提炼而最终形成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单纯“反满”到“五族共和”、建立统一多民族的独立民主国家的过程。
受少年时代生活环境的熏陶、帝国主义入侵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共同影响,孙中山早在香港读书期间就开始为革命做准备。他经常往来于香港和澳门之间,鼓吹革命,与陈少白、尤少纨、杨鹤龄等还有革命理想的人交往密切。离开香港去澳门、广州从医后,孙中山一方面与郑士良等人联络会党,争取和发展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深入京津等地正式开展他的革命行动。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限于战争无暇他顾,孙中山认为可利用这个时机展开行动。1894年,孙中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的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建合众政府”。“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口号的提出,可视为孙中山旧民族主义思想早期的主要内容和基目标,我们通常以“反满”加以概括。在民族危亡之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在这一阶段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斗争要求却没有对准帝国主义,带有强烈的民族情绪,这与中国的传统民族观念和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密切相关。
到同盟会成立前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随其政治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在政治上明确坚持国家统一思想。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革命口号由“驱除鞑虏,恢复中国”改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正是这“中国”到“中华”之称的细微变化,隐含了孙中山在“反满”问题上的根本转变。1906年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孙中山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说:“惟是兄弟曾经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①由此可见,孙中山已经把民族主义解释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政权,其民族主义思想名为“反满”,实为“反清”。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被推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满清政府被推翻,“反满”任务已经完成,此时面对蒙、藏宣布独立,东北、新疆被日俄控制的严峻的边疆形势,孙中山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民族团结、保持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重要问题。他的民族主义思想顺应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下有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其侧重点从“反满”进入到了要求民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在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上,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五族一家”的主张,强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平等。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孙中山曾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②在其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也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将民族平等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孙中山提出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在我国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有着一定的先进性。
辛亥革命失败以后,中国的民族灾难更加深重。这时的孙中山全力倾注于反军阀的护法斗争,但仍未找到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曾经对帝国主义抱有种种幻想的孙中山在经历了陈炯明叛变后,痛定思痛,终于认清了帝国主义才是中国人民的大敌,从而将其民族主义旗帜转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同时,他再次强调了辛亥革命后提倡民族主义的目的所在。他说:“有人说:‘清室推翻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清室虽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的抵制”。?④由此可见,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有了新的认识,并进一步认清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将民族主义旗帜的锋芒直指帝国主义。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会议上,他对民族主义做了新的阐释,他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前者的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后者要求“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⑤对外“国民党之民族主义,其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尚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肯能。其在劳动界,尚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对内“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⑥这就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合起来,将其民族主义思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作为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政治性、曲折性与前进性相统一的特点,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中国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在孙中山民族思想的指导下,民族革命的方向最终没有滑向民族屠杀的悲剧,五大民族平等参政的观念得到了体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当然,囿于各种限制,孙中山的民族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即:一定程度的大汉族主义,没能提出通过消灭剥削制度来消除民族压迫的科学结论。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将其否定,应当看到其主流还是科学、进步的。在民族问题仍然存在的今天,诚如毛泽东所言,我们应将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作为一份“珍贵的遗产”加以批判地继承,以为今用。
参考文献:
[1]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第325页。
[2] 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438页。
[3] 孙中山全集(第2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220页。
[4] 中山大学历史系孙中山研究室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394页。
[5] 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第525页。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2篇《近代史纲要结课论文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