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通用3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对其大学学习、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关系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对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3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交往理论 当代大学生 矛盾与困惑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对解决当前大学生交往中的问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马克思交往的概念有很多理解,一般认为交往是表征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产品、工具、交流或传递其能力、观念、情感、意志,从而达到理解、协调、合作、一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是形成和传递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之基本,直接的机制。①而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周围群体之间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沟通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活动。②健康的人际交往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及其人格完善和灵魂升华的重要保证。
一、当代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
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交往中开放而又封闭、富有理想却局限于现实、处于集体而又以自我为中心,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困惑。
(一)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与困惑。
当代大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充满激情,对人际交往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信息通讯科技的出现和交通技术的革新,拓宽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和人际交往面,提高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更为大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提供了一个平台。
他们一方面表现出期盼有更多的朋友能够分享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表现出独立的思考、反省又时常封闭自我的矛盾困惑。交往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矛盾困惑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二)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矛盾与困惑。
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通过和谐的人际交往满足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各种需求,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的。由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大学生人际交往出现功利化趋势。这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情感寄托和社会化的需要,而是利益共同体的需要和交往的互赢互利。交往的目的复杂化使大学生陷入了理想化与现实性的矛盾困惑。
(三)自我化与集体性的矛盾与困惑。
当代的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90后”独生子女,不少大学生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缺乏团结合作精神。这种带有很浓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必然会给人际交往带来障碍。③当个人中心主义泛滥,就会对群体力量的发挥造成严重影响,损害集体利益,违背个人与集体辩证统一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不应当根据个人的力量,而应当根据社会的力量来衡量人的天性的力量。④马克思还曾经明确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⑤所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应当以集体利益为准则。
因此,大学生交往的矛盾与困惑的形成既有家庭、社会的原因,又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二、解决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与困惑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体现的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导向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当前的心理、社会、人际适应功能的健康发展。因而,对于当前大学生交往中的矛盾困惑应该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指导来进行。
(一)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交往观,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交往理论,正确地认识交往的内涵。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⑦这里的“社会关系”已静态地潜含了“交往”范畴,要揭示人的本质,就必须把人作为从事实践活动并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去理解,应该从社会交往中理解人的本质。让学生明白他们日常进行的交往活动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种互动,具有实践性。
其次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掌握交往的平等、尊重、信任、倾听、宽容、真诚、共识等原则和学会接受对方、重视对方、欣赏对方的技巧。
(二)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为指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进行交往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⑧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但每个人的全部才能和潜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且要把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这将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发展方式。
当前高校应该组织丰富的交往实践活动:1.组织开展文体活动和讲评活动,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2.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社团,通过团体促进他们的交往,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锻炼和挖掘参与者潜在的人际交往能力。3.组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尽早涉入社会,熟悉社会环境,调整好面向社会的心态,为日后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为指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社会、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凝聚力。
当前,我国的教育思想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心”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中国青年。马克思谈到人的存在特征时作了这样的表述:“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⑨这就是说人是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依赖于人与对象物的交往、互动。在互动交往中,双方的思想、意志、情感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解决当前大学生交往中存在的困惑,除了学习交往理论、积累交往实践经验外,家庭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沟通,如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和在家里的表现。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注释:
①洪伟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讨论综述。哲学思想研究,1993(1):65.
②孟益宏。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倾向的成因、对策探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第9卷(1):90.
③李全彩。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2(1).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5.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二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障碍
1.前言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提出解决大学生人际沟通障碍的办法,课题组历时一年,对恩施及周边5所高校(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三峡大学、长江大学、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975份,有效问卷958份,其中男生497份,女生461份;各年级比例为大一267人(27.8%),大二289人(30.2%),大三245人(25.5%),大四157人(16.5%)。结合调查结论,课题组咨询了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辅导老师和相关负责人,听取他们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的认识和看法。
2.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分析调查所得资料,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人际交往认识不够。在对1000名学生个案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回答“如果你的人际交往出现困难,会不会向学校心理辅导中心寻求帮助”的问题时,有将近80%的学生回答“不会”。在回答“你是否会关注心理健康中心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活动”。只有30%表示会积极参加,有45%的同学表示时间、机遇凑巧会参加,而有25%的学生则表示完全不会参加。而在回答“学校开展的有关人际交往讲座,提升社会适应力的专题活动多不”时,有近6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有这类的专题和讲座,有26%的人回答偶尔举办,而只有14%人回答很频繁,而这14%的人中大部分是学生部门或学校社团的活跃者。但从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了解到,他们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或活动,持续数日甚至一个周,但参加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2)人际交往目标不成熟。在回答“你交往的第一动机是什么”时,有57.6%人回答是为了“获取信息”,有20.1%人回答是为了“拉关系”、“办事方便”,只有22.3%人回答是为了“思想交流,获得友谊”。可见大学生出于真正交朋友的目的并不是很多,大多数大学生和他人交往都是为了获得现实的利益,或物质的,或非物质的。
(3)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在回答“你觉得自己善于和人交往吗”的问题时,74.5%人回答自己不是很善于交往,对自己的交往能力表示怀疑,15.2%人回答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存在问题,能与人和谐相处,和周围人关系融洽;而只有10.3%人回答自己很善于交往,认为自己是交际的人才,和什么人都有话题谈。在回答“你是否会主动和不熟悉但见得多的人打招呼”时,只有29.3%人回答“会”,有57.2%人回答“可能会”、“看情况”;另外13.5%人回答自己从没有想过和他们打招呼。
(4)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在回答“和他人沟通时你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吗”时,有65.3%的人回答不能,有16.5%的人选择因为害羞而不能完全表达(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18.2%的学生回答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回答“你认为自己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是”的问题时,有超过2/3的同学回答是自己人际交往技巧缺乏,排在第一位的是“不懂得交往技巧”比例高达40.4%。“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不知道该不该表达自己的想法”占15.3%,还有就是“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回答“在和别人发生冲突后,你会言归于好吗”的问题时,有28.7%的同学回答“从不”、“很少”,40.1%的学生选择了“偶尔这样”只有31.2%的学生选择“常常这样”。
(5)与异性交往困难。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非常重要。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恋爱观并不是很健康,又由于自卑、羞怯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变得困难。缺乏异性知己,甚至有些大学生不知道怎么与异性相处。在回答“你为什么会在大学谈恋爱”的问题时,经过权重的分析,发现前几位的分别是“随大流”、“寂寞”、“感受恋爱的乐趣”、“获得生理满足”、“寻找人生伴侣”、“寻找学习动力”和“追求美好的爱情”。另外在回答“和异性相处时,你会?”时,有45.7%的人会觉得非常不自然,而有6.9%的学生选择从不与她们进行交往。
3.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究其原因,通过分析调研材料和请教相关专家,笔者认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深刻的。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的和谐程度[1]。小孩的模仿学习能力很强,因此家长的一些行为习惯,待人处事的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小孩,他们从小就模仿其家长的行为,因此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会对直接投影到他们以后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上。从家庭结构上来讲,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家庭成员越多的大学生更善于人际交往,而单亲或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交往困难。此外,家庭的和谐程度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从小生活在温暖,和谐家庭的学生,会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观念,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2)学校因素。除了家庭,学校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中国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深远,学生在升学的高压力下,埋头苦读,平时就忽视了与人交流的重要性[2]。此外,高校的教育体制也不利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高校学习相对宽松,自由支配度大,学生平时都是以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与人沟通困难,如果与同寝室的人关系不好,很容易引发各类安全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风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观念和理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更注重物质利益的交换,情感的交流慢慢淡化。科技的发展拓宽了人们的传播空间,改变了人际交往的方式,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社会风气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也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逐渐变得功利化[3]。
(4)自身因素。心理障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大的阻碍了大学生主动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最大障碍。包括自卑心理、羞怯心理、猜疑心理、嫉妒心理[4]。要改变这些不积极的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学校要通力合作才行。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达到社会、家庭、学校的一致性将是未来的重大挑战。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人际交往关系任道重远。
4.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通过访谈各高校心理辅导老师并结合调查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指导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行为。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来讲,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以自我我中心,人际交往观念存在严重偏差。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应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提倡君子之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准则,真诚的交往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增进感情[5]。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摆脱自我为中心,要考虑双方共同的价值利益,是双方都能获得满足。人际交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即人们都希望在人际交往中能获得不少于他们所付出的回报[6],在人际交往中要克服功力主义,自我主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还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大学生只有正确的进行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找准自己理想中追求的目标,在现实中的水平,才能发现差异,知道自己改进的方向。古人言“人贵有自知之明”说得也是要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贬低自己,也不高看自己。
近年网络的大行其道,使很多大学生都沉迷于网络,从而忽视了现实中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性[7]。一大批大学生生成了真正的宅人,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缺乏乐趣。当代大学生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就要克服宅的影响,打破平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8]。一方面是平时上课多和不认识人坐在一起,并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认识更多的陌生人,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多关注学校,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积极寻找大家的共同点,就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挖掘深度的意见,并争取能形成自己的看法,赢得大家的尊重。三是可以多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沟通,积极参加班级QQ群、微博群里的话题讨论,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样在网内网外都能让同学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人际交往就更容易打开生面。
(2)从高校方面来讲,高校要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平台,让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人际交往才发。高校应改变传统的模式,创新性的发展一些人际交往平台,切实指导、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是加强师生沟通机制,及时的疏导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大学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多和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利用各种形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了解,如邮件,QQ、微博等及时沟通工具。二是积极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要改变辅导中心在大学生心中的不好印象,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的人才会找心理辅导老师。三是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发挥公寓文化节的真正作用,通过一系列趣味活动调动同寝室,寝室与寝室之间的关系,活跃公寓氛围。四是增加班级趣味活动,大学是一个缺乏班级凝聚力的地方,原因在于班级很少组织集体活动,或者是举办的活动老套,不能吸引90后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参与者寥寥无几。班级开展的活动应该集时尚,趣味性一体,激发大家的热情。应多开展聚餐,联谊,郊游等,而现在高校担心安全问题,不支持甚至禁止这类活动,极大的削弱了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五是高校应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的教学内容。多开设一些人际关系课程。如《管理沟通》、《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小组》 《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等。通过这些选修,必修课的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懂得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同时充分发挥“大学生口才与演讲协会”等社团的作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9]。
(3)从社会方面来讲,整个社会应给大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环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有有效的途径和工具,社交新媒体出现极大的改变的人们交往的方式。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不必面对面的交往,这使得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大学生在网络中与人交流变得更加简单和自然。新媒体的好处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去权威性,互动性,虚拟性[10]。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使得人际交往可以完全忽视个体的差异性,面向社会大众。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寻到彼此共同的爱好,易于产生共同话题,在现实中面对面的交往时也有更多的谈资。一些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和羞怯心理的人,因其对网络上的某件事特别了解,也会赢得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这将极大的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和能动性。安全感,归属感增加,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崇勇。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调查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3)
[2]刘雷。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2(8):108-110
[3]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2):126-127
[4]赵崇莲等。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观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6
[5]邹平。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申武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其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黄少华,魏淑娟。论网络交往理论[D].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2):8-11
[8]周福华。“宅”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社会工作的介入—以武汉区X高校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9]李双双。大学生人际压力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黄少华。论网络空间的人际关系[J]..社会科学研究,2002(4):93-97
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023-01
人际交往是个体认识并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贾晓波调查发现4198%的大学生认为社交能力对求职很有帮助。[1]2015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花五个多小时在智能手机上,其中使用微信、QQ等两个小时。[2]目前,新媒体迅猛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会有怎样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近20年已发表文献,对此进行探究,以期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文献检索与筛选。以中国知网(CNKI)提供的检索方式,“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为主题词,时间段2006-2016年,得169篇。文献纳入标准:以调查国内大学生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期刊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及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根据纳入标准,先从文献类型、题名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再阅读全文进行筛选,最后纳入56篇。
(2)文献整理和分析。对纳入的56篇文献进行第二次全文分析,从发表年份、涉及新媒体形式、文献研究方法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结果
(1)文献的基本状况。从文献发表年份来看,2010年之前未见相关报道,其他年份发表情况具体见表1。文献所涉及的新媒体形式,45篇未明确具体的新媒体形式,4篇涉及微信,2篇涉及人人网,2篇涉及微博,2篇涉及SNS,1篇涉及微信、人人网和微博。
表1文献发表年份分布
发表年份12010120111201212013120141201512016文献数量12121211011919112(2)文献的研究方法。56篇文献中,23篇为体会;30篇为现况调查,其中26篇使用了自编调查问卷,4篇进行了深入访谈;另外3篇则采用了文献分析法。
(3)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所纳入的56篇文献,都探讨了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中,48篇同时涉及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认为新媒体丰富了交流途径、增加了表现形式、扩大了交往范围等,从而对人际交往具有积极作用;又因其存在信息安全隐患、易致现实人际障碍以及易产生依赖感等而又产生消极影响。另外8篇主要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涉及了交往困境、交往信任、网络道德、网络依赖等方面。
三、讨论
(1)合理引导,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新媒体以网络化、互动性、快捷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人际交往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增强。刘圆圆等认为,新媒体既加强了亲朋好友的联系,又拓展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FRANKBIOCCA,Ph.D.认为,互联网服务使志同道合的人们聚集并沟通交流。陈晓燕认为,网络新媒体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又留下了足够的隐私空间,让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善交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社交得以表达情感。刘珠润认为,通过网上聊天来交换意见,避免可能产生的情绪激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合理解决交往困境。
如今,新媒体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常用的方式。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新媒体来促进其更好地发挥作用,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王亚芹认为,正确辨别虚拟与现实界限,将虚拟人际与现实人际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宋雨晨认为,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并增强大学生对网络人际交往的理性认识,才能真正发挥新媒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优势。
(二)有效应对,消除新媒体不良影响
90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常常表现出现实人际关系疏远、现实人际交往障碍、信息安全、信任危机以及网络依赖等问题。而诸多问题的产生都与新媒体有所关联,何碧如认为,花费大部分时间在新媒体上,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或不愿与人交往,从而出现人际交往上的异化现象。田芳认为,新媒体下的人际交往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整个网络充满了谎言,使得人们对于网上的言论持怀疑态度。胡爱琴认为,沉溺于无节制的交友,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久之易产生虚幻的成就感和孤独感。HamzaKhalilAlkhaddam认为,Facebook影响着家庭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其调查显示样本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减少了。
因此,在使用新媒体社交时,也应注意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做好相应的防治措施。周文娜提出,大学生不应过度使用和依赖新媒体,要有自我监控的意识,合理安排使用的时间。张志洋提出,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加强新媒体交往平台的监管。
四、结语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一点,用辩证全面的眼光看待新媒体社交。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加强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引导大学生正确、科学、有效地使用新媒体。
参考文献:
[1]贾晓波。论大学生职业适应性发展现状与就I能力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68-73.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3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