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优秀6篇

众鼎号分享 23896

众鼎号 分享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众鼎号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6篇《管理学原理论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管理学原理论文 篇一

【论文摘要】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引入参与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要求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活动。要真正落实参与式教学模式还需建立新型考核体系,并对其进行再拓展。

目前,《管理学原理》课程在高职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原因在于当今社会人才需求的主流是既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备一定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而《管理学原理》正好是高职学生提高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管理原理、技能和方法,又要能够运用相关管理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管理问题。传统的《管理学原理》教学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和教师的权威性和绝对性,往往是“老师讲,学生记”,学生缺乏对结论的检验和质疑,理论知识很少有机会运用于实践,考核方式也是“终结性考核”,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质疑和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较差,很难适应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灵活、高效与创新,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牢牢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方法设计《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活动,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发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参与式教学模式以管理案例为基本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为目的,其实施方法多种多样,如构建学习团队、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管理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视频教学、辩论比赛、企业参观等,它强调在教学中通过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参与管理实践,在参与中理解管理原理,掌握管理技巧,提高管理能力。

参与式教学模式要求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练”,由关注学生“学习什么”和“记住多少”转向“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的学习管理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背景,持有客观、公正及开放的心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1],对学生的学习、实践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并不断进行创新。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多种多样,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方法,构建了学生踊跃参与、管理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的师生互动式课堂。

下面介绍四种比较典型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构建“学习团队”

由学生自愿组成5-8人的“学习团队”,每个团队民主选出一个组长,在各组组长的统一协调下,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实训项目。学生在此过程中既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又很好地培养了团队精神,做到团队合作与自我控制相结合。

2.任务驱动法

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真实的工作任务,并引导学生完成,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并通过经验反思,从实践中获得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管理能力。如介绍组织结构设计基本程序时,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假如你和你的创业团队一起创立了一家文具用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50万元,公司成立的一切手续已办妥,要想让公司正常运转起来,接下来还要具体做什么事情,你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学生接到任务后,迅速展开小组讨论,并很快将自己置于不同的角色中,接着各个小组轮流阐述观点,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与组织结构设计程序相关的知识,而且知道怎样将这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激发了创业的热情。笔者认为,一门好的职业教育课程必定有着明确的任务,教师在课上,应该是带领着学生去完成一项项任务,而不是仅仅讲授一本书。学生兴高采烈地跟谁着老师完成这些任务,练出办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出自学的本领,学到相关知识,获得实际成果,从而产生强烈自信心和的由衷的成就感。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自哈佛大学推出,就受到广为推崇和广泛好评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选择能够反映教材中某一重要原理的事件作为案例,以事件的典型性和真实性为基础,让学生亲历、体验、模拟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感悟和思考一些道理,以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对案例做出判断和决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在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案例的选择。首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要有针对性,能反映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并与教学内容衔接紧密;其次,案例可来源于企业,也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真实事件、故事、寓言、数据、图表等都可作为案例的有益补充。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时效性强,最好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并富有生活情趣,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分析、讨论案例的兴趣更浓厚;再次,如选用企业案例,应尽可能选用国内企业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分析,使其加深对国内企业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理解。另外,除了大企业的案例外,还可适当地选择中、小型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形成整体的、全方位的认知。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精心策划和加工,并提前对学生分析案例的结果成竹在胸,为争取良好的课堂效果做充分准备。

第二,案例的呈现方式。案例的呈现方式应多样化,可以是多媒体课件演示,也可以是视频播放、小品表演、动画展示、漫画演示、单纯口述等多种形式,灵活、多变的方式使学生对将要分析的案例产生极大的新鲜感、兴奋感,他们很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案例分析效果自然能够得到保障。

第三,教师的作用。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引导、促进和协调讨论的进程。教师应与学生展开交流与探讨,找出学生思维的盲点,控制讨论的时间和节奏,并归纳总结,整体提高。另外,对案例素材的讨论中,教师需要引导分析思路,给出逻辑框架,要求学生客观地阐述观点,做到有理有据,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多视角分析问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案例训练,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大大提升。

4.管理游戏法

管理游戏是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进行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对相关管理知识产生深刻认识。学生在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与其他教学法相比,管理游戏法具有寓教于乐、实践性强、效果持久等特点。研究也证实:“阅读的信息,我们能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学到15%;但所体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80%。”[3]

例如,让学生参与“沙漠求生”游戏,经过亲身体验,学生了解了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优缺点,并知道在什么情况该采用个人决策,什么情况下该采用集体决策。又如“头脑风暴”游戏,要求学生遵循头脑风暴原则,分小组讨论“如果可以在某商场内开家餐饮店,在现已有餐饮店的基础上,不考虑资金投入问题,开什么形式的餐饮店最有创意、最赚钱”,学生在兴奋中提出了许多好点子,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亲身体验,他们对头脑风暴的原则即“勿评优劣、大胆创新、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今后工作中,遇到头脑风暴会议,既清楚会议流程,又不会犯原则性的错误。

在管理游戏中,学习氛围是自由的、轻松的、活泼的、有趣的、创新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管理学原理》授课过程中过于理论化、枯燥的弱点。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考评体系

要使参与式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还需要建立新型考评体系,变以前的“终结性考核”为“形成型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既注重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要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情况。比如,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50%,其中包括平时课堂表现(考勤、作业、答问)、实践环节(学习团队、工作任务、案例分析、管理游戏、情景模拟、个人管理实践、参与社会管理实践等)和团队协作三大部分,总结性考核(即为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50%,其内容包括知识性考核与能力性考核两部分,知识性考核占分30%,能力性考核占分70%,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就会更积极主动,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四、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拓展

1.加强与社会合作办学

过去,《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教学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的灌输上,且主要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完成,很少有机会运用管理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比如,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企业急需解决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或者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来校讲课,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或者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任职于某一工作岗位,使学生接受作为一个“基层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训练,为今后就业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

通用管理能力是指不同职业群体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知识要求,是超越于某个具体职业与行业(如市场营销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一切管理者应当共同具备的、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能力和才干。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适当引入通用管理能力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参加通用管理能力基础级认证考试,学生将在自我规划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资源协调能力、运营管理能力等各方面将得到比较明显的提升,迅速成长为用人单位所需的综合素质人才,就业竞争力将大大提高,职业发展潜力将大大增强。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创建学院管理学QQ群,将课件、案例、习题、管理学参考资料、管理最新动态等资料都放在QQ群共享里,让学生下载使用,教师和学生可以在QQ群里一起讨论,教师及时答疑解惑。另外,师生还可以通过面对面讨论、电话讨论、电子邮件、BBS等方式进行随时的沟通与交流,打造全方位的师生互动式平台。

参考文献

[1]对我院《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DB/OL].[2008-8-26]..

[2]杨艳。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法探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210.

管理学原理论文 篇二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充满了“灌输”,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讲解主体的教师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耐心倾听的客体――学生。于是,教学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员,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与学生交流,而是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材料,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具体来说,当前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则认真记笔记。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与洗耳恭听的学生是二元对立的,没有对话与交流。

(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教材是“圣经”

目前高等学校《管理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它的原文原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等外在环境和对管理内涵的认识的变化,管理过程除上述构成部分外,还应包括创新、激励等管理行为。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式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为主

即使偶尔使用其他方法,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比如,当前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讨论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又如,在各大高校中,《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案例教学往往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播放的课件往往使学生对案例的信息了解不充分。

为了解决上述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做好或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程内容与时代相结合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应注重管理团队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在不断更新,管理技术、方法、手段亦在不断的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现应包涵最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理论。

2、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在教学上,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实践前沿;在实习环节上,尽可能多安排时间并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在课外,让学生做一些面向实践的大作业。若有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其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现在,研究生全都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手段,报告毕业论文。组织学生自行讲解、互相讨论、角色扮演、教学小结的“讨论式教学法”,如讲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组织学生对“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进行辩论,并由学生自己进行评讲和小结,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下面本文以博客为例,简单谈谈博客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到今天,博客已成为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总结经验和做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引入博客这个辅助工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博客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博客仅仅是一个辅助平台,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博客是个开放的平台,自由讨论是它的最大特点,发言没有对错之分;第三,博客应该保持其先进性,其资料、热点、评论等都应该是最最前沿的。

显然,博客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博客的质量是关键,因此博客的建设与维护尤显重要,凭一人之力是做不到的,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师生的共同经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发挥管理学教学团队的作用,让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参与的教学博客的建设中去。尽管目前博客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中还停留在教学展示、作业收发、教学辅导、案例讨论等初级阶段,但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我们期待博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共享、协作学习的文化意义能够对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二)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CAI系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效果,《管理学原理》系统教学软件就是CAI系统的其中之一。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送声、光、色、形等信息,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教学内容立即显得简明具体;第二,可以通过示例演示对管理学规律、原理加以验证,以事实说话不仅加强了《管理学原理》科学的实证性,而且使教师讲解更具说服力;第三,CAI实行人机对话,计算机向学生发出刺激信息,学生作出反馈响应,计算机及时进行判断,并输出强化信号,实行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第四,CAI人机一对一的方式使个别化教学得以实现,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虽然CAI的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但是,它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能代替教育领域内人的活动。因此,在CAI的运用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其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CAI系统中存在着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因此,CAI系统结构主要由教师端子系统和学生端子系统构成。这两个系统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三、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网络教学平台即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通常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第一,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第二,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第三,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重用,简化部署网络课程的难度,降低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要求;第四,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测验试题、典型案例、优秀论文、文献资料等。

可以说,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扩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很好地满足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教学,即我们所说的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通信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活跃。远程教学的特点及实现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教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地进行教学,他们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共享学校中的教师资源和知识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

远程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

(一)网络课件库

网络课件库中的软件,要求能够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自成体系是指某试点学科中的网络课件要涵盖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所谓能够独立使用,是指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单位,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设计适合本教学单元需要的网络课件,它可以独立用于教学。

(二)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学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电子稿)与制作脚本。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

(三)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

远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使得远程教学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所有教学及教学管理软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教学/学习、课件开发(主要指内容整合)、网上辅导及讨论、自我测验(交互式)的系统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要能够运行多门课程,所有系统的设计要求简单、灵活、使用方便。基本教学环境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异步或同步网络授课、练习题在线练习或下载、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教师管理系统等。

四、结论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传统授课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对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管理学的方法原理是比较有效的,但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中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上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网络教学平台现在还不够普及,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当前各种教学模式的有利补充,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远程教学必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对网络教学及互联网协同教学的研究,也将会给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超,顾南,谭涛。CAI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2).

2、陈俊林。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3、郭建华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J].科学教育论坛,2005(4).

4、架玉芹。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5、李捷。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6、刘广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

7、刘琴,周柏林。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引入“博客”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09(5).

8、汪瑾。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5(1).

9、王华强,高映红。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

10、吴浩。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姚国荣,陆林,束从敏。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对话式”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4(8).

管理学原理论文 篇三

[关键词]职业发展;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管理理论知识,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根据珠三角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培养管理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举的高职理工科学生是现代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在理工类专业开设“管理学原理”基础素质类平台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又一新举措。但是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发现,文科类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气氛活跃。理工科类学生对该课程认同度低,认为课程内容枯燥、乏味,甚至出现管理学“无用论”等现象。因此,亟待对理工科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目前关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颇丰。对于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探讨主要包括以学生全面参与为主,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沙盘实训、学年论文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2]以及通过师生双方不断的反思和辩论过程实现“合悟”效果的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3]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抛锚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4-5]以往的研究都从教学出发探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借鉴现有管理学课程教学方面的成果,在对高职管理学原理多年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究“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根据理工科类学生就业的特点,尤其是职业发展需求的特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授课质量,以期为高职理工科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高职理工科专业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对管理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高职理工科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就业岗位主要是生产加工、操作类岗位。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一线工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等过程。在不同的职业阶段,所需要的管理学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图1)。基层管理者又称一线管理者,具体指工厂里的班组长、小组长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传达上级计划、指示,直接分配每一个成员的生产任务或工作任务,随时协调下属的活动,控制工作进度,解答下属提出的问题,反映下属的要求。他们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组织计划能否落实,目标能否实现,所以对基层管理者的技术操作能力及驭下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管理职能中,基层管理者需要掌握组织和控制等管理理论及方法。中层管理者处于组织架构的中层位置,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具有多重角色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在上级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在下级面前是计划的制定者,需要统筹部门的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同时,还需要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沟通、配合。中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素质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些素质是每一位中层管理者所必须的:如主动性、执行力、关注细节、影响力、培养他人的能力、带领团队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长期的调查显示,多重角色、身心疲惫、沟通障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层管理者,已经影响了广大中层管理者的正常工作。因此,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高层管理者位于层级组织的最高层,他们需要面向更长期的未来考虑问题,需要关心一般环境的发展趋势,负责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决策和组织环境分析等管理学知识。

三、面向职业发展需求的理工科专业“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设计

通过对高职理工科类学生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对管理学知识需求的分析,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设计授课内容。授课内容主要以科学管理、组织职能、控制职能、领导、沟通、计划、竞争战略分析等七个模块为主,具体见一下分析。作为一线工人需要了解和熟悉科学管理相关的知识。尤其是企业生产中优秀的企业的具体实践。因此,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科学管理逐步展开。首先,介绍泰勒的科学管理。提到泰勒的科学管理,很多管理者都会产生出一种过时的印象,但从实践角度看,它的教义和技术仍然支配着当今的工作设计。1911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西方管理科学的诞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其次,介绍福特的生产方式,尤其是流水线生产的产生和“8小时工作+高工资”的薪酬体系改革;最后,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当美国还沉浸在福特模式带来的喜悦中时,1971年的石油危机让美国的汽车产业遭受日本汽车的重挫,日本汽车在美国的销售量呈爆炸式增长,丰田TPS生产方式也引起了美国制造业的震惊,震撼性地冲击了美国人的“福特生产方式”。美国人在震惊之余,开始反思和学习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作为基层管理者需要组织和控制职能等知识。组织职能重点讲解组织的定义和作用、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分析各种组织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讲解部门区分和人员选拔。控制职能重点讲解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类型、基本控制方法的运用,控制过程的工作步骤和相互关系。作为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需要掌握领导、沟通和协调等管理学知识。领导职能重点讲解领导工作的内容、工作过程、优秀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学基本理论、领导力法则等。沟通能力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各项职业活动与他人顺利进行沟通交流奠定基础,也是管理者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沟通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沟通的重要性、倾听、说服、拒绝与冲突处理、交谈技巧、工作中的沟通、等教学内容,选取以职场中的实际案例为主,贴近职场实际。作为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计划和组织环境分析、竞争战略等管理学知识。计划的授课内容包括计划的七要素、计划的“三步曲”和计划的常用方法等。竞争战略中侧重讲解战略制定过程中的组织内外环境分析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内容。在教学组织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视频资料、管理案例分析、管理实战演练等多种方法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积极主要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结语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增加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为主。在有限的课时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以“必须”“够用”为原则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中“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启发学生从管理学地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陆增辉.角色扮演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百色学院学报,2011,(4).

[2]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1).

[3]刘岚,欧军明.基于“合悟原理”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学研究,2011,(5).

[4]朱元双.游戏教学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3).

[5]王美蓉,何玉付.项目驱动法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6).

管理学原理论文范文 篇四

全面发展原则也可称为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因为它规定了化学教学的目的和方向。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负有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双重任务。

全面发展原则有时被称为教育性原则。因为广义的教育,包括知识技能教育、智能发展和思想品质教育等三个方面,而“全面发展”包括了这三方面的内容。

要贯彻实行全面发展原则,在当前要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双基教学、忽视智能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优良品质培养的思想和做法。

二、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原则,概括地讲,包括教学内容必须科学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必须科学这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

1.教学内容必须正确、可靠、反映客观事实、符合现代化科学水平。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加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能力,要符合中学生认识水平,能形成一定的系统。

3.注意科学方法的教学。化学科学方法不仅是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和掌握化学科学的有力手段和工具。

4.努力使教学过程科学化。不但要有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科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和科学的教学内容,还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按照化学学科特点组织化学教学。

三、系统和有序原则

化学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个系统有它整体的目的和运行规律,无论是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还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或者是化学实验的教学等,都应该服从和服务于整体的目的和任务,都应该有利于发挥系统的功能。

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即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减少他们的学习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这里所说的“序”,除了指知识技能的内在联系之序外,还包括学生的认识发展之序、智力发展之序,它们是一个和谐统一体。

四、联系实际原则

化学知识来自实践,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化学教学也必须反映化学知识跟实践的密切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利于他们将来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实行联系实际原则,要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模式来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所以化学教学要重视实验,使知识建立在坚实的实践基础之上。

五、协同和启发原则

要使中学化学教学系统和谐有效地运行,必需注意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其物质载体各要素间的协同一致。这里,教师必需起好启发作用。协同和启发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实行协同和启发原则必须做到以下各点:

1.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能自觉而主动地学习。

2.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作用。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基础和学习情况不可能完全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不但是系统和谐运行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4.重视教学集体的形成。一个融洽、协调、配合默契的教学集体有利于系统的有效运行。

5.教学内容和方法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使系统和谐、有效地运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教学内容。

六、巩固和反馈原则

化学上物质和物质变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多种多样的化学概念和化学事实。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感到化学“好懂难记”,容易“前学后忘”。有人在研究中学化学和其它一些课程的遗忘曲线时,发现中学化学的遗忘速度在前期比其它课程小,在后期比其它课程大,从而印证了上述问题的存在。这就使化学教学必须特别注意对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如果不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使多数学生学好化学。

七、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作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建立和发展跟化学实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今化学科学的发展表现出从基本上是描述性的过渡到推理性的;从主要是定性的过渡到定量的;从主要是宏观的研究过渡到微观的研究等趋势。化学科学的这种变革不但没有削弱实验的重要地位,反而对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化学家必须通过实验来发现、积累新的事实和获得思维的材料,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实验对化学科学来说不可缺少,对化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

八、重视思维发展原则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到的感性材料只有通过思维的加工才能形成化学概念、形成关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可以说,在化学教学中任何内容的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没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就不可能学好化学。

九、重视化学语言原则

管理学理论论文 篇五

关键词:超弦理论 管理理论 管理丛林

管理学中的理论丛林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一直都处于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虽然局部战争常有,但相对和平的世界环境却给人们带来了休养生息、增长与发展的机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各类组织迅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对诸如企业、政府、各类非营利组织等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组织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相应扩大,培养管理人才的各类管理学院也纷纷成立,并扩大了培养人才的规模。面对着巨大的需求,特别是面对着不同行业、不同需求层次的需要,过去相对简单的管理理论似乎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管理理论再次受到重大的挑战,于是新的一轮发展又开始到来,现代管理理论出现了。

人们一般认为,现代管理理论是继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出现之后,西方管理理论和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系列学派。与前两个阶段相比,这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学派林立,新的管理理论、思想、方法不断涌现。在这个阶段,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测量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科学家、企业管理学者、实践操作的经理人员都加入了管理理论研究这个领域,从而形成了管理学的空前繁荣的景象。美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孔茨(Harold Koontz)是最早认识到“管理丛林”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分歧与混乱的人,并主张清理管理理论丛林,在丛林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来。为此,他在1961年发表了著名的论文《管理理论的丛林》,将这种现象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在孔茨的论文中,根据他的观察,依据基础理论的差异,他将上世纪60年代的管理理论分为了6大管理理论学派。1980年,孔茨再次发表了论文《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而在该论文中,孔茨把当时发展更为纷繁众多的重要管理学派分为了11个。孔茨对于管理理论出现丛林现象,彼此滋蔓、相互缠绕的现象并不满意,因此,他分析了造成此种“丛林”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走出管理学丛林的方法:一是澄清管理学的语意的丛林;二是对知识主体的定义;三是管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四是对管理学中的许多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与验证。应该说,孔茨开创性的工作引起了人们对管理学主线研究的普遍兴趣与重视,其学派划分的方法也已成为归纳现代管理理论的样本。可是我们按照孔茨所说的走出管理学丛林的方法,却至今都没有走出管理学理论的丛林。

应该承认,孔茨综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做法与努力,自有其积极的意义。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尽管当前对世界的统一性有人持极端怀疑的观点,但获得对世界的统一性认识毕竟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哲学的观点也认为,即世界的各个不同领域都受同样的基本法则和原理所支配。对于这一点,爱因斯坦毕生所追求与坚信的“万有理论”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站在今天的视角,从各个学科发展与演化的角度,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管理学发展的丛林问题呢?

由物理学中万有理论而引发的思考

在谈论管理学丛林问题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物理学领域对“万有理论”、“大一统观点”、“超弦理论”的发展与认识历程。看是否能从中得到点关于怎样理解管理学丛林问题的思考与启示。

自从爱因斯坦建立了令世人瞩目的相对论理论以后,他自己本人却并没有停止向物理学更高领域前进的步伐。他想把当时已知的两种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在一个数学框架中统一起来,建立宇宙的总公式――万有理论。因为爱因斯坦坚信同一个宇宙中两个不同的作用力应该有着它们相同的起源。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数次历史性的统一,如牛顿发现天体的运行和地球上运动的物体遵从相同的运动力学原理和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则建立起了时空、运动和引力之间的联系,并统一了质量和能量,建立了质能互换公式。按理说,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应该可以联系在一起,它们应该是同一个原理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就像电和磁、能量和质量一样。但从实际看来,要把这两种相距甚远的力统一起来,谈何容易。引力是两个大质量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大质量物体造成空间弯曲而产生的;而电磁力则是由粒子的电荷产生的,显然,把这样两种力联系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引力和电磁力之间似乎毫无联系可言。所以,当时除了爱因斯坦也没有哪个物理学家敢于在这个超级难题上空耗精力。当然,最终的结果历史也早已向我们讲述,在爱因斯坦一次又一次努力归于失败以后,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无望地寻找着引力场和电磁场统一的理论,最终抱憾离开人世。

回顾历史,爱因斯坦的失败也许就可以理解,似乎是注定的。实际上自然界还存在另外两种相互作用力―弱力和强力,而在当时的物理学界对这两种力却尚不知晓。强力即存在于原子核内的把原子核内的中子和带正电荷的质子结合在一起的力(如果没有强力,它们因同性相斥的原理而相互弹开);而弱力则是改变粒子而不是吸引或分开粒子(如引起原子核的放射性衰变等)。所以,当有四种相互作用力被人们认知后,寻找这四种力新的大统一的任务就摆在了现代物理学家面前。

美国物理学家斯蒂芬・温伯格和阿布杜斯・萨拉姆在1967年首次将这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大统一理论”目标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从量子理论入手,成功的使电磁力与弱力的数学表达结合到一个统一的数学表达中。此后不久,物理学家便发现在更小的尺度上10-17厘米左右,电磁力、弱力和强力将得到统一,这意味着“大统一理论”又向前迈了一大步。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自然界中总共四种相互作用力除万有引力之外的三种都可由量子理论来描述和统一。那么引力呢?在空间尺度继续减小时,物理学家们又发现了转折点:我们试想把一个粒子的运动控制在一个更小的空间内时,那么根据量子力学法则,粒子的运动将加剧,动能将增加,也就是说,越小的距离就有越高的能量,也就有越大的质量,此时引力又回来了!并且逐渐增加到与其它力一样大。

前面所说的,电磁力和弱力在较高的能量上实现统一,其实这较高能量也是在较小空间中实现的;然后强力又和电-弱力在一个更小空间中的更高能量上实现了统一。以此推论的设想,最弱的引力应该会在最小的空间中与其它三种力实现统一。空间的最小尺度结构是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在普朗克长度下,所有的力归于统一。电磁力-弱力统一所需的能量是现在可及的范围,因此这个理论得到了证实。而除引力外其它三种力统一所需的能量目前就无法达到了,目前人类所造的最大的粒子加速器似乎也达不到那么大的能量;在普朗克长度下,超高能量使空间的性质也不可思议地改变了!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两大现代物理学支柱在这个尺度下全部失效!在这里,物理学家认为新的理论将把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统一起来。

这个新的理论就是目前物理学领域最流行的“超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普朗克长度大小的空间里有一根细细的超弦在振动,它的振动产生了数百种基本粒子和四种力的相互作用力。该理论也是目前唯一能将20世纪两大物理支柱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有机结合起来,从理论上实现了包括引力在内的四种相互作用力的统一。超弦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了不起的思想火花,但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超弦理论如果成功,它一定会导致一场人类对时空本质、时空维数、相互作用本质、暗能量本质等革命性的认识,其深刻程度不亚于上个世纪的两场物理学革命: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

如何看待管理学中的理论丛林问题

首先,从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电磁力,强力、弱力等物理学分支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我们今天看待管理学丛林问题也应该认识到其存在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从人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思维惯性的角度去看待管理学丛林中的各个学派林立的问题。其实,我们是否可以把这个问题理解为管理学丛林理论中的各个学派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在其发展与进步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为解决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从不同学科和角度所发展起来的理论学派。它们都是管理学理论发展历程中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不同理论学派的比较研究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不同的理论学派之间视角不同、观点各异,但针对某些问题,大部分理论学派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例如,企业的生存取决于对外部需求和对期望的回应,企业必须适应环境的需要;企业与环境存在紧密的联系;企业寻求外部环境的稳定和可预测性;企业是利益驱动的等等。因此,这样就说明了前面的观点,即各个理论学派都是为了解决人们在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解决同一个实践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各个学派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但目的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是否可以认为,管理学的丛林问题,就像是一个物体前围着的许多面镜子,从镜子中看到的都是同一个物体,但由于视觉角度的不同,我们发现每一面镜子中的物体却又都不相同。也就是说,管理学丛林是“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它们都应该是合理的,这里也印证了前面的观点,即存在自有其合理性的问题。所以,是否这种思维认识也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的寻求管理学丛林的融合提供一个视角与方向?

理论丛林的发展与未来

谈到管理学理论丛林的发展与未来来看,笔者还是比较同意融合的观点。从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管理学理论中的丛林融合问题势在必行,也有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一点从物理学的万有理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但从现在理论界所普遍认为可行的融合途径来看,可归结为两种途径。第一,不同理论的解构与融合。第二,不同理论比较和整理。而这两种融合的方式都是在理论本身层面的融合,有其局限性。不能做到完全的融合。

再次回到物理学领域来看,从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可以发现,电磁力、引力、弱力、强力有可能在最小的空间普朗克长度(10-33厘米)得到统一,这也标志着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理论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的融合和新理论超弦理论的诞生。所以是否可以得到一点理论融合的启示,看待管理学丛林问题,能否回归到最本质与根源的角度考虑各个理论学派的融合问题,即从“环境”本身入手考虑管理学各个学派的融合问题?如国内学者赵锡斌教授所著的《企业环境分析与调适―理论与方法》,就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企业与环境关系的问题等。

所以,如何看待管理学丛林的融合问题,我们能否借鉴物理学理论中的两大支柱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融合假设与经验,换个方向向后看,从本质与最原始的根源出发,从环境这个最大、最本质的要素出发,把环境作为内生变量研究企业问题,也许是解决管理学丛林问题的又一出路。

参考文献:

1.赵锡斌著。企业环境分析与调适―理论与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费显政。企业与环境互动关系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3.宁波。超弦M理论中一些非微扰性质的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卢建新。超弦/M-理论及其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50年,物理・37卷,2008

5.彭新武。当代管理学研究的范式转换―走出“管理学丛林”的尝试。中国人民学学报,2007

管理学理论论文 篇六

[关键词]理论困境;方向迷失;纠正偏失;学者责任;管理学振兴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8-0001-05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郭安元(1964-),男,湖南邵东人,高级律师,高级经济师,法学硕士,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现代企业管理,当代金融管理。

一、寻找当代管理学理论的蓝海

一个多世纪以来,管理学从一种工作经验提炼式的实用边缘学科,经过并不连续的准系统化研究,蹒跚移步走进了社会科学的主流学科领域。

自然科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着惊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仅实现了物理学、光电学、航天工程学和天体力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革命,还改变了包括政治、军事、航天航空、火箭发射和核工业工程等重要领域的既有格局,人类因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而社会科学中哲学和经济学理论也凭借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后继者的非凡贡献和精细化系统化研究,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和具有相对较好指导社会实践的影响力。理论先导们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构筑了这些学科坚实而强大的理论大厦,引导人们有序地在发展了的理论体系中思考、学习、运用和继承创新,卓有成效地解决了现当代社会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虽然争鸣和论战不断地发生,但整个理论态势呈现符合人类思维发展的方向和社会普遍的价值需求。

相对而言,管理学理论虽然步入了社会科学的主流领域,但理论的发展显得十分尴尬。首先在思想体系上总是突破不了已有经济学设定的框架,而在研究的边界上无法超越组织学、系统学、控制论和劳动价值论的范围。其次,管理学不能建立本学科独有的内核并缺少天生定位准确的理论开创大师。管理学至今为止最多是在夹缝中耕耘长成的“花非花”式的理论。正是因为没有理论拓展的主要进路,管理学研究者长时间积累完成的不是管理学自己的理论殿堂,而是呈现出芜杂、另类和社会难以认可的理论集合。这个现象早已引起人们关注,但苦于无法找到求解之道。美国已故的管理学大家哈罗德・孔茨教授开创了管理学中管理过程学派,也第一次提出了“管理学丛林”观点。他在1961年12月撰写了《管理理论的丛林》概括了当时流行的管理理论的六大主要流派即管理过程派、经验派、人类行为派、社会系统派、决策理论派和数量派,指出了各种流派理论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彼此的攻讦。并尖锐而精辟地分析了这种乱象的原因,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语义丛林、先验假设、原则误解和理论家的相互不理解。作为无奈之举,孔茨教授在无法提供医治良方的情境下只能就走出管理理论丛林的出路向学界提出几条诚恳的善意的建议,比如重新定义一种知识体系,整合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澄清管理语义和愿意提炼并检验基本原则。孔茨教授在此后的20年一直关注自己已经发现的这一令人忧思的管理学现象,并于1980年4月在《管理学术月刊》上再次《再论管理学丛林》,根据发展了的世界管理学理论动态和进一步变得更为混乱的管理学理论局面,孔茨教授将管理学流派归纳为十一个,除了上述六个派别外增加了团体行为派、社会技术系统派、系统学派、权变或情景派和经理角色派。很显然,这是一个持续增长的丛林,20年前的希望并没有变成现实,相反,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孔茨教授不无遗憾地强调“由于每种观点都有自己的领袖,都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并且也都要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去捍卫自己观点中的概念和技术,以防止被攻击或改变,这就使得管理学的理论非常难以被管理实践者所理解和应用。如果这种持续增长的管理学丛林,仅仅表明不同学术思想和研究之间的竞争,那还没有关系;但是,当他阻碍了管理理论的有效发展,并困扰着管理实践者的时候,问题就变得很严重了。”不幸的是问题确实变得很严重了,直到孔茨教授逝世以后的又一个20年过去的时候,管理学理论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发展,而管理实践者也没有找到像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经济学那样至少能够获得明确方向性的理论指导。[1][2]美国顶级管理学期刊《管理学会杂志》和《管理科学季刊》分别在2001年、2002年和2007年发表专辑对管理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的隔阂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多数论文批评管理学研究过分追求方法的严密性,忽视了管理学研究的实用性,即管理学研究与管理实践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美国商学院对“科学性”过于注重,导致学生受训的分析技能与面临的复杂管理任务之间严重脱节,商学院不能传授有用的技能,不能为企业培养领导人。即使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倾力与实践结合的MBA教育,也存在与实践脱节问题,MBA所学知识及成绩分数与职业成功基本上没有多大关联性。明茨伯格批评MBA教育是把错误的内容教给错误的人。因此,有的学者把脱离实践的学术研究与过分宽敞的房子、过于耗油的汽车并称为美国综合国力难以支撑的三大浪费[3][4]。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中国管理学理论的迷失问题做出了一定研究。有些观点切中要害,确有针砭管理学研究时弊之功效。其中强调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为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的最突出问题。“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指理论难以解决实践问题,尤其严重的是,管理理论的大多数研究中陷入了‘客户迷失’的尴尬处境,对实践‘插不上嘴’,只能‘自娱自乐’、‘做练习’式地研究。根据实践者的感知界定,明显的脱节包括重复常识、违背客观事实、颠倒因果关系和同义反复;根据时空适用性来界定,理论在较短的时间后失效属于明显的脱节”[5]。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并非学界自己的事情,它引起了一系列的严重社会后果。首先,它不但没有创造理论价值,相反对业已垃圾成堆的管理理论增添了新的垃圾,加剧了管理理论的混乱和管理理论的生态不平衡,亦进一步助长管理理论不负责任的恶风,误导后学者随意跟风的“东施效颦”式作品出笼。其次,导致管理实务界对与实践脱节的管理学理论的更加厌恶。基于主流经济学家经常误判经济形势和管理学家经常发表不合企业运作管理实际的观点,有不少企业家呼吁,企业决策应该与主流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说法反其道而行,并建议淘汰一部分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再次,浪费国家和单位的宝贵资源,损耗了原本可以创造社会价值的资金。有学者尖锐指出“各级政府的科研基金是亿万劳动者辛辛苦苦干出来的,是‘民脂民膏’,怎奈学者胡扯一篇谁也看不懂、谁也不会看的论文就骗取了西部好几家农户一年的收入!这些年搞的科研基金,在多大程度上成就了中国学术的健康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导致了知识精英对人民资产的抢劫,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6]。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理论研究的价值选择和偏好也存在与这种不良学术倾向不谋而合的特点,某种意义上,正是高校过于倚重于学术的指标以达到排名靠前这一目标的驱动机制助长了这种不良学术倾向。比如中国研究型大学的考核激励制度一般都规定,等级越高,奖励力度越大,往往有院级校级等多重奖励,而发表刊物等级低的论文没有奖励。但是高级别刊物发表的论文更加靠近理论应用链的前端,距离实践更远。这意味着大学在用纳税人的钱重奖与实践脱节的成果,大多数理论成果与实践脱节成为必然的结果[7]。

可以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管理学理论研究与发展均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而实践界却仍然没有丝毫减少对真正有用的管理理论的期待。人类要进一步朝着富足文明的方向前进,则需要持续发展的经济去支持,而经济的持续发展必然依靠企业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管理学理论注定永远避不开这一逻辑轨道。丛林也好,垃圾亦罢,讨厌归讨厌,鄙视归鄙视,作为一个已经占有社会主流学科地位的管理学,社会应该给予管理学应有的宽大和包容的胸怀,而管理学研究者在社会支持下必须毫不迟疑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披荆斩棘,突破重围,寻找到一片属于管理学理论自己的蓝海。

二、纠正偏失的管理学理论坐标

管理学理论已经成为丛林,而丛林不是管理学理论的家。管理学显然已经成为找不到归途的“迷路的孩子”。为了找准坐标,回归家园(或者说重塑家园),除了依靠社会的宽容和支持之外,管理学研究者自己的智慧复苏和思维革命无疑是关键。

管理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相互裹挟使得管理学理论更难廓清自己的真实面目,多少年来管理学理论总是走不出经济学理论已有的思维框架,而众多的经济学家转而研究管理学或者将经济学与管理学并行研究,也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奇特的现实。在我国没有像巴纳德那种真真实实做过一流大型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具备深厚理论素养和可信赖的管理经验的管理学家,也没有像德鲁克这种一辈子致力于企业管理研究的纯粹的管理学大家。我国管理学理论研究主体存在某些先天不足。而这一不足根源于中国现代企业制度长时间的阙如。应当说我国管理理论的形成从血缘上发迹于美国。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刚刚确立,邓小平借助访美机会签署了中美共建管理培训中心的协议,打开了引进美国管理理论的大门。MBA教育、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正是这一创世纪引进后取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进行了企业管理改革的尝试和探索,主要领域集中在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和成本管理,企业普遍推行经济责任制和管理权限下放,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管理模式遭遇全面挑战[8]。但真正的企业管理,严格地讲,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后才开始实践,即以股份制改革为标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才真正推动中国企业管理走上现代化轨道。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方向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将这一方向明确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实施,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以后,我国企业管理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在遵循中央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指导前提下,企业也放开手脚,大胆采纳新的管理方法和新的管理技术,包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硬件和管理软件。比如ISO9000和ISO14000系列质量标准,六西格玛,平衡计分卡,KPI关键业绩指标,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和麦肯锡JDA管理模式等等。突出的企业案例有华为模式、王府井模式、海尔模式和邯郸钢铁模式等。而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和WTO谈判也帮助企业在管理改革上更进一步。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正是凭借这一系列重大管理实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管理学理论文章和著作如雨后春笋遍及中国大地。在顺势推进企业管理实践前进的正效应产生的同时,管理理论也使中国企业很快步入“乱花渐欲迷人[”的困境。许多企业产生食洋不化的病症,也有企业显现盲目跟从的迷失。曾经热销一时的管理咨询国际大牌公司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因给中国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像王府井百货、实达电脑和康佳电子集团提供的管理方案先后遭遇失败而被遗弃[9]。大批民营企业虽然抓住机会拾遗捡漏填补了市场缺口,获得了短暂的爆发式成长,但因管理资源匮乏很快遭遇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企业生产无法持续稳定增长和升级换代的困惑,人们自然回到一些老问题上“管理能不能创新而真正变成生产力?”“企业管理理论真的有用吗?”“中国的管理学往何处去?”中国的管理学理论尤其是企业管理理论似乎失去了发展的坐标。

一个很有意思也很特殊的问题是,中国管理理论既无丛林派别,也无路径和范式,属于纯粹从国外引入后组合改造并聚集而成的理论。最大的硬伤是管理理论缺少原创。曾经热议一时的曾仕强教授提出的“中国式管理”主推中庸之道、安人修身和弹性管理并没有获得理论界和广大企业家的拥趸,相反却遭到激烈的批判和质疑。令人忧患的现实是,当企业全面产生管理困惑之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回答如何解决这一重大困难问题。当然,这种解决方案并不能完全寄望于管理理论界提供,除了管理理论研究者的集体努力以外,还得关注与管理理论界紧密联系的其他学科领域。其实,在我国,清醒的理性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探索者还是不乏其人。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回来的经济学家钱颖一教授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中的核心观点对拨开管理学研究迷雾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他说出了经济学研究的“大道”,本质上也是管理学研究的“大道”。大道往往无形,而解读大道也经常使人恍然大悟:大道寓于常理。钱颖一教授提出“现代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经济行为和现象的分析方法或框架。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和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理解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也需要懂得这三个部分”。田国强教授在2005年《经济研究》上发表的《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有另一番见解“任何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基本上由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组成:①界定经济环境;②设定行为假设;③给出制度安排;④ 选择均衡结果;⑤进行评估比较。可以这样认为,任何一篇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论证合理的经济学论文,无论结论如何或是否作者意识到,都基本上由这五部分组成,特别是前四部份。可以说,写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就是对这些部分进行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填空式写作。掌握了这些组成部分,就掌握了现代经济学论文的基本写作方式,更容易学习和研究现代经济学”。实际上,这种删繁就简的点破,往往使人对长久以来被弄得深奥枯涩的学术研究有豁然开朗之感觉。管理学理论何尝不是如此。如今的管理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模型和数据,追求建模的精准和复杂度,而以后却无人问津,毫无实用之利,成为弃之如敝履之物。一篇论文核心全在于组构和诠释一个模型,也许作者自己并没有搞懂。笔者认为,管理学从来没有脱离经济学的影响,对于管理学借鉴经济学研究方法绝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没有必要对此讳莫如深或刻意遮掩。我们有理由期待管理学研究者调较写作观念、改换研究方法,化繁为简,找到研究的正确支撑点,走上日益繁荣的管理学学术研究之路[10]。

作为更加明确而具体针对管理学本身的见解,可以参考著名管理学家谭力文教授在《论普适性管理学理论的构建》中的观点。谭力文教授告诉我们“管理学科领域存在的问题颇多。其中最明显的是,这些颇多的问题使得管理学很难按照一般学科的规律对其进行规范的界定和进行科学的梳理,也让管理学既像一门科学(学科),又似乎游离在科学大门之外,形成科学、艺术、实践混杂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管理学科复杂与混沌的原因主要来源于管理理论的研究者(也应包括一些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在研究工作中出现的多角度、多视野的问题,甚至不乏存在的一些随意,造成了这种其他学科不多见的自乱阵脚现象”。“管理概念的内涵应该十分明确了。即无论如何定义管理的概念,依据管理工作的基本特性,管理的概念中应该、而且必须包含人、组织、目标、协调这四个关键词。因为,管理工作是组织中的管理者对组织的成员开展的一类社会活动,即人对人的工作;管理活动是人类群聚后产生的一类活动,它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获取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和效率(获取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目的的社会活动;所谓协调,在不同的组织中有不同的方法,如宗教组织依靠的是宗教的教义与成员的虔诚,军队依靠的是等级纪律与权力结构,而企业,作为一个依靠市场竞争生存的经济组织,它的协调机理和过程更为复杂。所以可以对管理给出这样的简单定义:在组织中,为协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差异,以达到提高组织效果和效率目的的社会活动”。

“在社会科学的领域存在着普适性的管理学理论,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普适性的管理学理论在研究的基本范畴、基本定义、基本理论与基本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完成了其构建。对此理解和感悟的基本条件是,在充分注意管理学理论的社会科学特征的基础上,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了解人类群聚建立组织的基本规律,深刻地把握由此而产生的人类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从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了解管理学理论经典专著中对人类管理活动的描述、抽象与总结,仔细揣摩经典理论中大家们对管理活动的深刻分析与论证过程。”普适性管理学理论的视角正是把握管理实践和管理研究的关键问题,廓清人们纷繁复杂的混乱思维,引导人们朝着一个更加清明和更加简单的路线重新调整安排自己的学术研究。

笔者始终认为,纠正偏失的管理学理论坐标,离不开两条基本路线:一条是管理学界的集体智慧苏醒和达成通识并展开共同的努力;这一条路线基于组织性行动标准。没有组织和组织纲领,完成一项卓越目标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方面,笔者建议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中国科学管理研究院、中国管理研究院做出一些突破常规的创新性计划,解除目前已经形成的管理学研究积弊,引领中国管理学走上新的发展轨道;另一条是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管理学理论的惟一标准。无论何时何地,管理学研究者对管理实践尤其是企业管理实践应始终不离不弃。关起门来不闻不问生动的管理实际情况只会导致管理学研究愈加衰败。关于这条路线,哈罗德・孔茨教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直到近些年,几乎所有试图分析管理过程并寻找理论支撑以帮助提升研究、教学和实践的人,都是那些拥有管理艺术而又善于反思多年管理经验的实践者。因此,至少在将一般管理视为一项以脑力为基础的艺术时,最早的有价值的著作都是由像Fayol,ooney,Alvin Broen,Shel-don,Barnard和Urwick等这样一些有经验的实践者撰写的。可以肯定地说,即使是那些学术化实证研究的顶礼膜拜者,也不能忽视有这些[光敏锐的实践者从他们数十年管理经验中所提炼出来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些管理经验总结显然没有使用问卷调查、受控访谈或数学方法,仅仅依靠实践者的观察所得出来的结论,很难被认为是先验的或理论性的”。“ 我敢肯定的是,没有人会否认,管理理论精确性的终极检验一定是实践,而且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必须从现实中发展出来”[11][12]。

三、无悔并无愧于管理学理论研究

后生选择管理学作为学习研究目标并没有过错。第五代管理学理论强调学习,致力于知识型管理,其目的是力求全员学习,实现管理过程中知识共享。作为有志管理未来企业或为未来企业提供有效管理理论的年轻人,应该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他们好好学习管理学理论。这样,已经进入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先行者有义务尽量做好管理学的高标准个人研究,也有义务指导和引领后学者的学习研究。

笔者相信,我国有无数令人尊敬的学者专家在孜孜以求地耕耘管理学这块沃土,而我国管理实践素材异常丰富,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已有大幅度提升,企业对于真正有用的管理理论的接受也比从前变得更加容易。同时,官方对于管理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准,仅中国管理研究院的专职研究队伍超过900人,政产研学一体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力。虽然,目前人们对我国管理学有着深刻的固见,学术氛围并不好,但通过理性疏导和正确指引,从事管理学研究的同仁应该具有更好的研究保障,相应具备更加宽阔的研究空间和更多的研究路径。所以,选择了管理学研究的人们应当无悔于自己的决断。

当然,面临管理学理论严重脱节实践的现实,有责任的管理学研究者应当首先致力于改变现实,挽回实践界对管理学理论失去的信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在管理实践者看来,都是由那些虽然很聪明但缺乏管理经验的教师来担任的。这看起来就像是在医学院里由那些从来没有手术经验的教授来上外科手术课一样”。这种现象确实令人心惊肉跳,管理者和管理学研究者应尽快扭转这种局面,防止继续发生如此匪夷所思的事情。其次要解决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必须改革学术评价体系,不再片面强调刊物登记指标,建立以“引用者、读者、使用者”为核心,按照研究者类别分类评价的指标体系。再次,要尊重珍视国家给予的研究机会和研究资源,坚决摒弃不负责任的浪费研究经费的行为。如果研究经费是自有资金,那么对研究者及其脱离实践的自娱自乐的理论可以不批评;但如果研究经费来自公共财政,那么,纳税人或评论者都可以对其进行批判。有些研究者拿着纳税人的资助经费,做的是源于文献的研究(或文献导向的研究),甚至文献引证和总数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超出了论文主体部分,达到喧宾夺主的程度。这是有愧于国家和人民的不耻行径[13]。最后,管理学研究者应当讲究与广大管理学理论受众充分对话交流的语言技术,不可随心所欲地发表有语义障碍的管理学言论,防止学术语言与群众语言的隔阂产生。学术语言与群众语言脱节的直接后果是,学术界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沾沾自喜,而实务界却把巫师当作大师,把深刻的理论曲解或误传。更为严重的隐患是,很可能让人民群众把管理学的精华与糟粕一起抛弃[14]。

时代选择了管理学研究者,即赋予了管理学研究者无可推卸的责任,而管理学研究者选择管理学研究,即责无旁贷地担当起革新除弊振兴中国管理学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谭力文,包玉泽。20世纪的管理科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12-184.

[2]张 钢。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80-119.

[3]BENNIS W G,O’TOOLE J.How Business Schools Lost Their Way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5(5):18-19.

[4]PFEFFER J,FONG C T.The End of Business Schools?Less Success Than Meets the Eye[J].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Education.2002(1):50-55.

[5]孙继伟。管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界定依据、深层原因及解决思路[J].管理学报,2009(9):14-17.

[6]张玉利。管理学术界与企业界脱节的问题分析[J].管理学报,2008(3):45-48.

[7]宋晓军,王小东,黄纪苏,等。中国不高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63-200,237-289.

[8]刘源张。中国管理学的道路――从与经济学的比较说起[J].管理评论,2006(12):33-34.

[9]李京文,关 峻。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之管窥[J].南开管理评论,2009(1):68-72.

[10]王仕军。西方经济学企业理论科学的三大体现[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4):38-41.

[11]高良谋,张媛媛。管理理论丛林的成因及反思:走向统一的探索[J].管理现代化,2009(4):107-111.

[12]吕 力。“中国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经济论坛,2009(15):28-29.

[13]伍海平。对更新完善管理学知识体系的探索[J].学术交流,2009(8):73-75.

[14]谢东升。东方管理的应变思维模式研究:基于《易经》“不易”思想的探索[J].上海管理科学,2009(4):47-49.

A View of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Guo Anyuan

(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

Abstract: Management as the mainstream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is hardly worthy of the name. Its being lost in the direction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resulted in chaos in management theory. That the management theory separated from practice is a kind of serious problem in the world.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ers’ entertaining-style research and camouflage-style research for obtaining research funds should be banned. The management researchers with responsibility should work hard to correct the deviation and make all possi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Chinese management with the unique sense of mission.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管理学原理论文》,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议论文范文15 优秀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