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毕业论文 >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优秀10篇)

众鼎号分享 24090

众鼎号 分享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篇一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82-02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恋爱是大学校园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具有渴望与异往、建立亲密感的强烈心理需求。但恋爱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大学生心理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恋爱观,正确对待爱情,适时地进行自我调试,摆脱恋爱危机至关重要,。

一、关于恋爱

1.爱 情

心理学描述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一种形式。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2.恋 爱

一对相互倾慕的男女共同追求、培育及实施爱情的过程,是情感升华和体验欢愉的心理过程。

3.恋爱观

就是一个人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恋爱的不良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恋爱除了具备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不良特征:

1.恋爱华而不实

大学生的恋爱,一般只谈爱慕之情,很少交流对学习,对人生的看法,甚至根本不讨论结婚、建立家庭、举办婚礼、生儿育女等具体问题,但却带有很浓的浪漫色彩。

2.自控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精神甚至身体造成严重影响。

3.缺少成熟性与稳定性

由于他们社会阅历不深,在选择恋爱对象标准上,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所以他们的恋爱分分合合。

三、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恋爱是单纯的、美好的,但是他们的恋爱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要想获得幸福美满的爱情,需要有正确的恋爱动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性的个性特征。而在这些方面,大学生却存在很多不足,所以大学生的恋爱存在很多问题。

1.“爱”地盲目不谨慎

据调查,某高校中平均有30%以上的学生在谈恋爱。大学生普遍恋爱过早,甚至出现恋爱动机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恋爱等盲目恋爱现象。

2.“爱”的方式不妥当

校园中无论在花园里、小湖边、树荫下、大路上,还是在食堂、教室、图书馆或是宿舍前,随处可见一双双、一对对,即使在众目睽睽之下,也敢旁若无人,大胆示爱。同时爱的世界过于狭窄和自私,把恋人视为私人财产,不允许与其他人交往。

3.“爱”的态度不严肃

有的学生把恋爱作为一种游戏,“要么在寂寞中变态,要么在寂寞中恋爱”,“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更有甚者置校风校纪于不顾,行为越轨,非法同居。

4.“爱”的动机不纯正

有的学生把恋爱作为一种调味剂,恋爱是为了玩一玩,排解寂寞,获得暂时的心里温暖,寻求刺激、获取钱财资助等等。

5.“爱”的虚幻不安全

有的同学沉溺于网恋中,不但影响学业,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因为网恋缺少与人交流,使之变得性格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网恋”的对象身份隐藏,不法之徒利用网恋骗财劫色,甚至有的被害者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6.“爱”的结局不佳

有的学生因为恋爱脱离了集体,疏远了同学,学习不努力,考试不及格,经济上捉襟见肘。有的恋爱不成,以仇相见,采取极端的处理方式,甚至出现以身殉情等现象。总之,不佳的结局都会给当事人带来悲伤、痛苦、绝望、忧郁、焦虑等身心的伤害。

四、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青春的代言人,要懂得爱、理解爱、学会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从意识上要懂得爱情的真谛是什么,为什么爱,从行为上应该学会怎样去表达爱。

1.培养正确的恋爱意识

意识决定行为,所以培养正确的恋爱意识,了解爱、懂得爱,才能很好的去爱,享受到爱的甜美,同时促进学习和事业的成功,完善个人的成熟、成长。

(1)要懂得爱情的本质。爱情的本质是无私奉献,是承担责任。爱不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一种奉献和责任。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伴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还意味着一种责任,人具有两方面的责任,即对社会的责任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两方面的责任是人高尚的道德修养。无私的奉献和崇高的责任,使爱情变得高尚、纯洁和美好。

(2)要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大学生恋爱应把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作为恋爱的动机,把心灵美好、情操高尚、心理相融作为择偶的第一标准。莎士比亚曾说:“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缠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因此,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思想品质、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大学生的恋爱应该抵制如赶潮流、满足虚荣心等不良动机,因为这样的恋爱动机常常导致恋爱失败,甚至带来不良的后果。

(3)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爱情是美好的,它是人生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它应该服从于学业,促进学业的发展。一个人只有学业取得了成功,其爱情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芬芳。所以,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要把宝贵的时间全部用于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只有爱情与学业相结合,爱情才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

(4)要懂得尊重对方、用情专一。爱情是互爱的统一,相爱的双方都有着各自的人格和精神世界,但是一定要尊重对方、用情专一,这是爱对方的体现。双方一旦建立了恋爱关系,就要忠贞专一、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这也是恋爱中尊重对方的体现。尊重就要相知、相敬、相让,不能欺骗。不懂得尊重对方、搞三角恋爱、多角恋爱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

2.学习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过程中,男女双方的言谈举止是其道德修养、人格特征和心理成熟度的反映,也是促进或阻碍恋爱成功的重要因素。许多恋爱纠纷或失败往往起因于恋爱行为的不当。为此,提倡健康文明的恋爱行为。

(1)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交谈中要诚恳、坦率、自然,不要为了显示自己而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能出言不逊,污言秽语,举止粗鲁;相互了解,不要无休止地盘问对方,否则只会使之厌恶,伤害感情。

(2)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高雅的亲昵动作发挥爱情愉悦感的心理效应,而粗俗的亲昵动作往往引起情感分离的消极心理效果,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恋爱过程中要平等相待,相敬如宾。不要拿自身的优点与对方的不足相比,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4)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对恋爱中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与恋人一起多参加学习与文娱活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艳文。大学生婚恋现况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644~647

2 宇业力。论大学生的恋爱道德[J].理论界,2006(11):107~108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二

关键词:爱情心理;爱情的概念;结构;测量;影响因素

1.引言

爱情是复杂多变的,它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爱情心理的研究,国外起步较早,丛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在理论和实际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与分析,爱情心理的结构及其测量、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爱情心理的研究,并就以往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展望。

2.爱情的概念

关于爱情的心理学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不同的心理学家从自己的理念基础出发,对爱情给出了很多的定义。Wstson(1924)认为爱情是由一种性带感引发的天生的情感。Freud(1922,1952)认为,对性结合的欲望是情感的中心。当这种欲望被限制的时候,作为对这种挫折的补偿,人们对就会将其他人理想化并坠入爱河。Frommn(1956)认为爱是一种工具,用来减少人的分离感和孤独感。Rubin(1970)将爱情定义为一种指向他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使人以特定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Swenson(1972)认为爱情就是行动,例赠送礼物、共同活动和坦露私密信息。Centers(1975)认为爱情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被回报时引起的反应。Skolnick(1978)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由情感、想法、文化表征建立起来的建构的体验。这些定义有的关注的是爱情的起源,有的关注爱情的功能,有的则关注对爱情的描述。总之,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每个人对它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3.大学生爱情心理的探讨

爱情是人生的重大课题,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

3.1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

身处大学校园的爱情,由于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爱情观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爱情真谛缺乏理解。2.恋爱动机的偏差。3.恋爱道德观念的弱化。4.恋爱行为的非理性化。而对于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王素珍(2003)认为主要有:1.爱情价值观错位;在其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后,发现大学生在爱情价值观方面,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和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但调查同时显示,也有一些人存在一些问题:①看重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②为了爱情影响学业。③推崇“爱情至上”。④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排他性”认识错位。2.爱情挫折。3.恋爱行为不当。。让人关注的是:如今的大学生“恋爱族”中,真正为爱情而相爱的人并不太多。詹灶福,汪琴(1997)据一项对11所大学近千名大学生的关于“你恋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调查发现学生回答的依次顺序是:满足生理和发展的需要、充实课余生活、双方接触产生爱情、作为一种消遣、寻求一种刺激、孤独、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对一行的好奇心、积累经验、为建立理想的家庭而选择伴侣。这一结果应该说是令人担忧的,。黄家兵(2005)认为有必要结合当前大学生恋爱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探讨其中的心理问题:1、恋爱普遍化与焦虑感并存。2.恋爱“过程体验”的空虚感。3.恋爱轻率而导致的无聊感。

3.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面对如今大学生爱情观所存在的问题。常泓、侯赞华(2008)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1.深化对爱情本质的理解,增强恋爱道德观念。2.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3.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4.加强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王素珍(2004)则从爱情价值观、爱情挫折和恋爱行为不当方面阐述了调适方法,认为在爱情价值观方面应该做到以下自我调适:1.要学会思考。2.要学会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爱情与成才的关系。3.提高爱情的道德修养。在爱情挫折方面,要做到:1.要端正爱情认识。2.要分析失恋的原因。3.要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爱是道德的表现,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大学生的爱情必须健康、文明、高雅、大方,有利于促进身心发展。

4.爱情的测量

综观国内外有关爱情的测量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爱情观念的测量、爱情成分的测量、爱情类型的测量。

4.1爱情观念的测量

Rubin最早开始对爱情进行科学的测量。Rubin(1970)认为爱情是可以测量的独立概念,可视为一个人对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态度,它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审美、激情等心理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Rubin通过项目分析、信效度考验建立了13个项目的爱情心理量表和13个项目的喜欢量表,这是第一个区分喜欢和爱的研究;并确定了恋爱中人们思想的三个主题:依恋、关心和信任。这三个主题创造的爱情心理量表可用来测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爱情思想强度的大小。研究者们常在问卷研究和实验室实验中评估RLS的有效性。

4.2爱情成分的测量

1)Davis(1985)曾对爱情和友谊进行了比较和区分,认为友谊之中的喜欢包括8个主要元素:欢乐、互助、尊敬、无拘无束、接纳、信任、理解和交心;而爱情除这些因素外还包括集束:激情和关怀。研究发现这可以让人觉察到什么时候友谊已经转化为爱情关系,或爱情关系正在逐渐降格为普通的友谊。Davis和Todd在此论基础上设计出了关系评定表(Relationship RatingForm),此量表共包括6大方面由19个分量表组成,它被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友谊,并能预测不同关系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属于哪种类型的友谊。2) Sternberg(1997)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他认为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诺 (decision/commitment)。Sternberg通过比较爱情类型的结构模型和评价这些模型中对多种亲密关系的有效性发展了36个项目、3个分量表的三因素爱情心理量表。3)Yela(2006)使用stemberg的模型作为指导,对其进行实证研究证实了最常使用的爱情维度:关爱、、激情、亲密、尊重、承诺和依恋这些维度可以被合成为只有四个成分:激情、浪漫激情、亲密和承诺,并编制了相应的爱情测验量表。量表包含55个项目用来测量爱情模型的四个因素,每个因素分别用15个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方式作答。4)李朝旭等人则依据激活扩散模型,采用“爱情”一词为刺激,让278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自由联想,再基于亲疏程度实施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内隐爱情理论包含以下5个方面:①伦理与责任;②浪漫体验;③冲突及痛苦; ④理性;⑤朋友式关爱。5) 王娟(2006)采用问卷法,以中国五个地区的大学生和社会人士为被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了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5个维度。编制了包含26个项目的中国人爱情心理正式问卷,采用6点计分,4个项目设为反向计分。

4.3爱情类型的测量

关于爱情类型的测量主要是爱情态度量表(loveattitudesscale,LAs)。美国心理学家Hendrick和 Hendrick(l986)依据 Lee(1977)爱情类型理论,编制了包含42个项目,每个类型7项目的爱情态度量表,包括浪漫爱、游戏爱、伴侣爱、现实爱、占有爱和奉献爱6个分量表,采用李克特5分的作答方式。

5.爱情的影响因素

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爱情心理的影响因素。

5.1不同文化中的性别因素

David(2003)的一项涉及52个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世界十个主要地区中的人们,男性普遍比女性要求性方面的变化和多样性。Roy,Jean(2002)认同在多种文化背景下,女性的都是受到压抑的。国内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例如李志和彭建国(2000)在对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对不同性别的人常常使用“双重标准”,即男女标准不同,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些。

5.2家庭氛围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因素

Donnellan,Larsen-Rife,Conger(2005)采用纵向研究的方法,考察青春期的家庭特点如何预测成年早期的爱情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关系状况会导致爱情关系能力的不同。家庭中父母的冲突对青少年的恋爱中的认知和情感都有影响。并且,早期的家庭关系能预测人们恋爱关系和婚姻是否持久。王娟(2006)采用Olsont等1982年编制的家庭亲密度量表第二版,共16个项目,后由我国研究者费立鹏等(1991)对该量表进行了三次修订,使其适用中国的家庭环境状况。该量表为5点计分,根据被试得分的高低,家庭亲密度量表将被试的家庭亲密度分成四种类型:松散、自由、亲密和缠结。研究发现中国人爱情心理的结构包括5个维度:接纳、关爱、激情、爱情价值观和浪漫,来自于亲密度过高家庭的被试在爱情心理上更倾向于对各个维度有高的感受。

5.3其他因素

综合近年来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他一些因素也对爱情心理产生影响,比如恋爱状况、恋爱目的和动机、家庭收入等。根据王素珍(2004)对1005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随机访谈,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目的、动机大多是为了情感的寄托。大部分学生认为,谈恋爱是情感的依恋,他们重视恋爱的情感体验,注重恋爱的过程,对恋爱以后有什么结果并没有太多的思考。

6.爱情心理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在国外已较为普遍,而国内爱情心理研究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爱情心理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因而研究就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6.1研究对象有待扩展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大多以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而研究中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心理的较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发育成熟较早,中学校园频频出现学生早恋现象,有关其对爱情的认识,因此,有待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而研究生虽然在年龄和心智上都比较成熟,但现有很多研究生处于单身,并从而有过恋爱关系,其原因和对策的研究也有现实意义。

6.2研究内容有待丰富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对于爱情心理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存在问题和教育对策的理论研究和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研究上,对于爱情心理形成的原因机制的分析较少,也没有具体探讨不同社会人群中的爱情心理。如何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以当今中国人的爱情恋爱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提高中国人幸福满意度应该是研究的最终目的。

6.3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单一

从研究方法来看,现有的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质的研究虽然能够发现和说明一些问题,但要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还需要做出大量的实证研究。从研究工具来看,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量表可以使用,大部分测量工具要么借鉴国外的量表,要么是研究者自编的量表,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来研究结论上的差异,甚至得出了相悖的结论。

针对以上不足,今后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关于爱情心理的理论问题,如恋爱观、爱情心理教育、结构模式、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将一如既往地受到关注,但是更应该关注中国人的爱情心理原因机制。同时,对爱情心理的教育对策的效果评估也同步展开。

第二、探索并编制出结构合理、信效度高的中国人爱情心理量表,为有效地诊断和预测不正确的爱情观问题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

第三、结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将量表法、实验法、访谈法、观察法结合起来,相互验证和补充。

[参考文献]

[1]王娟。(2006).中国人爱情的心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张于。(2009).爱情心理及其与人际关系满意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武汉:化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常泓,侯赞华。(2008).当代大学生的爱情心理:问题与对策。中国商界,10,223-224.

[4]王素珍。(2004).大学生爱情心理调查与思考。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14-17.

[5]林艳艳, 李朝旭。(2006). 心理学领域中的爱情理论述要。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40-44.

[6]黄家兵。(2005).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与心理健康。 经济与社会发展,6,87-89.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范文 篇三

[关键词] 同性恋现象;先天;后天;原因;现状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24-3

近年来,关于同性恋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对同性恋的宽容度也越来越大,但不排除仍有一些人觉得同性恋是一件“恶心”“变态”“疾病”的事情。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一书揭示出同性恋现象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行为模式,笔者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同性恋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浅要分析。

一、《同性恋亚文化》一书主要内容。

该部分内容大多来自于对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一书部分章节的归纳总结,该书通过对同性恋现象的分析,包括原因分析、现状分析、社会观点分析,呼吁人们正确看待同性恋现象,认为同性恋行为只是一种生活行为方式。但笔者认为,《同性恋亚文化》这本书仍有不足,第一,举例大多以男性为主,分析也都是以男同性恋为分析对象,文字中不乏有“对他的妻子”怎样的分析,笔者认为男女同性恋在某种程度还是有不同的,分析有些许片面。第二,书中的原因、结论等描述是从调查的这些人中得出他们的想法,以此为结论,有的想法作为结论但不能代表全部的同性恋者或描述不够全面。

(一)引论

1.之所以要研究同性恋行为,是因为同性恋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许多灵长类动物中也存在着同。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下同性群体所占比例接近并稳定,社会规范对其无影响,多项调查发现同性恋占人口数的10%,学界目前对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看法是:十分之一也许比实际数字高了一些,但并不是高得太多。

2.从古至今,国外、国内都普遍存在同性恋现象,有的社会将之看作正常,有的看作是人的必经阶段,有的受到尊敬和仰慕,有的禁止但却不能阻止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形成原因

1.同性恋成因分先天说和后天说两种,先天说强调生理遗传,而后天说强调社会和心理因素。李银河认为,如果后天说的假设成立,那么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就是一项基本人权,他人无权干涉。

2.环境与经历的影响理论:

(1)形成过程中的后天因素,最重要的是最初的性经历,青春期性发泄渠道如果第一次是同性朋友,可能终身同性恋。

(2)弗洛伊德恋母情结认为产生厌父情感后认同女性,对母亲过分崇拜,把周围的人当成母亲。

(3)女性化教育,但不适用任何人,有的人不这样,但仍是同性恋。

(4)特殊经历如女待等。

(5)家庭过分钟爱、冷漠,形成自恋倾向。

(6)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异性恋思维模式对形成和强化同性恋倾向有影响。

3.境遇性同性恋者:分为气质性即有异性恋机会但仍是同性恋和境遇性即无异性恋机会用同性恋代替。

(1)单性环境中,如监狱,或异性严重短缺的环境中。

(2)当事人社会地位低下或小范围性别比失衡造成。

(3)压抑与异往的心理,或与异往失败转向同性恋,造成“原欲受损”。

(三)感情生活

1.与异性恋相似之处:形式内容、真挚程度都一样,都是追求真正的爱情,一旦动真感情,人会丧失理智;有爱还是无爱,都是清晰明确的。

2.与异性感情相异之处:

(1)具有感彩的关系在男同性恋的全部关系中所占比例甚小,至少在那些常到社会上走动的人们当中是如此。

(2)固定的同性恋对子总是不能长久。

(3)同性恋经常交两个以上朋友。

(4)动机与异性恋相比,更加纯粹以追求快乐为目的。

(四)性生活

1.性观念:与异性恋不同,同性恋以娱乐为其目的,而异性恋还有生育目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不全面的,有的异性恋不以生育为目的如老人之间产生爱情等情况,但作者这么说是有道理的,异性结合从远古时代开始建立的标准便是生育后代,这种思想和标准一直延续到今天。

2.角色问题:同性恋只不过是选择了与异性恋不同的性生活方式罢了,性角色是一种社会角色,和性生活方式并无必然的联系,并不一定会产生角色认同方面的问题。

方式主被动并不决定男女角色,同性恋者之间经常角色互换。

(五)婚姻生活

1.不愿结婚:觉得是一件“跌价”的事情,限制人身自由,觉得对婚姻伴侣不公平,最根本的是对于跟异性结婚是不感兴趣的。

2.不得不结婚:来自社会规范的压力,怕暴露真实性取向,为了随后的离婚而更自由。

3.婚姻关系:

(1)心存负疚感,恪尽职守作丈夫的责任。

(2)选择性冷淡的作为配偶,或将其培养成能够适应自己状况的人。

(3)不能做到上述两点,沦为婚姻失败者。

4.同性恋外遇:败露后,配偶方面反应比预想温和,比异性第三者插足要轻,这是由于承认异性恋正统地位造成的。

(六)价值观念

1.同性恋是罪恶。

2.同性恋是疾病。

3.来自外部的压力,感到内心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压力。

4.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自然的、正常的、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

(七)同性恋法律地位的变迁

中国同性恋者地位的改变:无明确法律条文加以禁止,但面临的最大威胁是行政处分和党籍处分,这一点也是中国特有的控制方法。

(八)如何看待同性恋现象

1.酷儿理论:同性恋现象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它提示了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第二,它提示了超越性别界限的可能性;第三,它是所有边缘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及话语权力的挑战。

2.同性恋不是犯罪、不是不道德行为、不是疾病、不是性反常,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二、同性恋案例分析及其原因探讨

(一)案例一

小A,女,生于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家中亲戚孩子都是男孩,就她一个是女孩,遭到家中长辈们的忽视和不公平待遇,小A从小自卑,明白长辈们不疼爱她的原因在于自己的女性身份,便在外表和行为上倾向男性化,学校刻苦成绩优异想博得家庭的关爱。小A曾喜欢过男生,但是这个男生并不喜欢她,还以“兄弟”相称。高中后,由于性格中的细心和不拘小节的气质,女生人缘好,相处过程中对一个女生产生“异样的感觉”,“像对他那样的感觉”,对那位女生开始展开追求,最后两人确立恋爱关系,虽不久分手,但小A以后的同性恋爱道路极其通畅,不管是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只要小A展开追求,这些女生最后总能喜欢上小A,小A在这其中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心理得到极大满足。

(二)案例二

小B,男,家庭富裕,父母亲对其极其宠爱,尤其与母亲关系亲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最好的姐妹”,“无话不谈”,由于长相可爱秀气,父母在其小的时候当女生来养,穿女生衣服,扎辫子,小B自己也承认自己是“半个男生”,从初中开始发现自己对男生有兴趣,但不敢表露,后因出现男友的追求,两人确立恋爱关系,现两人恋爱关系稳定,家中父母也知道,但表示无能为力,“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三)案例三

小C,男,生于普通的公务员家庭,家庭传统,结构完整,在性格上完全的男性化,一直无喜欢的女生,在高中时遇到男生D,两人关系亲密无话不谈,后小C发现对D产生“依恋”“占有”“恋爱”的感觉,但迫于社会主流思想的压力不敢承认,倍感痛苦,感觉自己不应该是个同性恋,可就是喜欢D,觉得喜欢的就是这个人而已,与性别无关,如果他是异性,他也会喜欢。但在以后的几年里,小C交了几个“男朋友”,终于承认自己同性恋的事实。

(四)案例分析

小A是由于对自己性别的痛恨而转而希望自己是个男性,后因异性恋爱受挫打击对异性感觉“无望”,后在同性之中找到恋爱的自信,心理得到极大满足,起到正强化作用,遂往后在不同的女生身上寻找快乐和满足。

小B由于从小女性化教育,加之对母亲的依恋,产生女性认同,对男性产生爱慕情感。

小C情况比较特殊,无法用社会学的理论加以研究。

(五)原因归纳

1.先天因素:包括胎儿出世前荷尔蒙的发展,或者是前下丘脑间隙的核及大脑前连合构造差异等等不同的生理因素。至今还未有定论,但一些同性恋行为确实无法用社会学研究来解释,生理方面也与异性恋有不同的细微区别。

2.后天社会因素:由于后天社会经历、社会教育的不同,如女性化教育等,就如不同生活经历和教育产生不同的性格一样,同样会导致不同的性取向。

三、同性恋现象在中国的现状分析

(一)舆论方面。笔者发现,在中国对同性恋的舆论是表面宽裕理解,实际鄙视。大多数人觉得同性恋在事不关己的情况下表示理解和包容,但是当谈到是否与同性恋交朋友时,觉得“恶心”“不会与不正常的人”交朋友,有些艺人公开反对同性恋如“吕丽萍事件”等,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有的同意,有的反对。这说明同性恋行为并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认可。

(二)法律方面。法律并没有对同性恋行为定义为违法行为,但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是针对同性恋的,也不支持也不反对,完全符合中国 “中庸”思想。

(三)政治方面。有时候会对同性恋行为作出处分,但这一般是由于婚外恋等生活作风问题,为了偷偷摸摸与同性恋爱而滥用私权等现象。这也是由于对同性恋不能合法认同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鄙视和偏见造成的。

(四)同性恋新现象。一方面,网络的迅速发展从不同的侧面满足了同性恋者对信息、情感的需求,对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社区建构及群体公开活动发挥重要作用,网络为同性恋者提供了多样的认同性社区。另一方面,由于法律并不支持同性恋行为,同性恋者也不能相互结婚,舆论对同性恋者的高压,许多同性恋者寻求异性的同性恋者结婚,在外人面前大秀恩爱,实际却是“各忙各的”,这样的假婚姻越来越多,比以前迫于压力与异性恋异性结婚相比,这种结婚模式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对双方造成不了伤害,比较公平,但不是最理想的模式,毕竟是欺骗家人的行为。

四、同性恋现象导致的问题

同性恋行为本身不会对社会造成任何影响和伤害,但是社会法律等方面施加的压力却引起了许多问题:

(一)心理问题。由于社会中的种种压力,如舆论压力、家庭压力等,给同性恋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始终压抑自己的情感或面对不支持和偏见的心里不平衡,容易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影响自己的发展和造成家庭负担,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同性恋恐惧症的危害也无所不在,最明显的是因仇恨而引起的谋杀。除了他杀,同性恋恐惧症更是以其他方式自杀,每年都有无以计算的同性恋者自杀(男女都有)。自杀者犹以青年同性恋者居多。

(二)婚姻问题。迫于舆论压力等原因,同性恋者会选择异性作为配偶,但大部分人却不能尽到婚姻义务,甚至有外遇等情况,有的虽结婚生子,但对孩子产生极其不好的影响,如同性恋女性化或男性化的倾向对孩子造成男女性印象的错误认识,不能认同社会主流价值观甚至出现的心理。

(三)法律问题。由于没有任何的法律是关于同性恋合法化和同性恋权益保护方面的,虽不反对,但却造成社会对同性恋行为的不认同,法律的这种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也造成了大部分人对同性恋的不支持不反对,但无形中却对同性恋者造成了伤害,有的案例将同性恋以“流氓罪”定罪,法律是最权威最正式的代表方式,法律的忽视造成了社会的蔑视。

五、针对同性恋问题的倡导和期望

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同性恋这一行为都是当事人自己选择的道路和生活方式,都是自己的价值观或生理选择,就如一个富家女选择一个残疾穷小子作为爱人一样,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支持,但应该尊重当事人的选择,理解和包容。同性恋只是一种审美取向的不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同性恋经历了一个从迫害异端,到蔑视,到成为能够容忍其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的过程。

(一)舆论方面。加大对同性恋的宣传,使社会更加了解同性恋现象,对其形成客观的认识,引导舆论倾向,对同性恋行为给予包容和理解,而不是蔑视和偏见。只有舆论大环境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同性恋者真正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幸福。

(二)法律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对同性恋行为的法律保护和同性恋权益的保障,逐步实现同性恋婚姻合法化。只有法律的认可,才能引导社会舆论接受并认可同性恋,社会舆论的认可才保证法律的顺利实施,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三)双性恋的意向方面。有些同性恋是后天形成的并且有双性恋倾向,如果这些人想顺着感觉行事,便尊重其生活方式,如果其的意向是倾向异性恋或同性恋,要帮助其走向自己期望是性取向和生活方式。

(四)社会工作对同性恋行为的伦理要求:社会工作对同性恋行为应该起到正确引导和支持的态度,当同性恋者作为案主时,应注意以下伦理守则:

1.对当事人的承诺,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尊重服务对象的自决权。

2.尊重服务对象知后同意的权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提供服务。

3.妥善处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利益冲突。

4.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权并加以保密。

5.谨慎对待与服务对象的肢体接触,不得将个人感情和价值观体现在服务中。

6.不能使用诽谤性语言,尊重案主,接纳案主。

7.努力确保服务中断后的持续服务。

总而言之,笔者较为赞同同性恋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观点,只不过这种行为方式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但从世界各国政府、民众对同性恋行为的认同度来看,“等闲视之”已成为一种趋势。随着国内社会包容度的提升,民众对同性恋现象也不会再视之如洪水猛兽,更多的会是接纳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2]佘文斌。网络社区中的同性恋身份认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1):144-148.

[3]钟玲。后现代主义对同性恋亚文化的解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6(11):311-313.

[4]李臻。尊重他们的世界――读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22):145-146.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范文 篇四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观 爱情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b)-0029-02

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现象随之也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这表明部分学生的心理并没有伴随生理年龄同步成熟。恋爱问题处理不好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前途和精神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也给构建和谐校园带来隐患。因此,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成熟、理性的恋爱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

1 当前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陷入情感错觉不可自拔

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对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爱情错觉是指在异性间的接触往来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爱情错觉是单相思的另一种形式,它常会使当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

1.2认为恋爱是一种时尚

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受了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了一种潮流;有的学生谈恋爱仅仅是为了“要找个保姆”或者“吃饭时有人自愿买单”;有的学生误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是本事和能力的象征;还有的出于功利目的,与家庭有背景、有权力的人谈恋爱,甚至出现傍大款现象,信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个别大学生把追求刺激和享乐作为与异往的主要目的。大学校园里恋爱率高,分手率更高,轻描淡写一句话“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便分道扬镳。

1.3传统观念淡薄,思想开放

大学生的恋爱态度表现的极为矛盾,他们既保守又开放,特别是男生,在性和同居这个问题上“宽以对己,严以律她”。他们觉得恋爱就是恋爱,与婚姻没关系。认为恋爱只是因为需要爱和被爱,根本不考虑将来,所以也就没有选择终身伴侣的心理准备。

1.4失恋后的调适能力薄弱

据有关学校的调查,遇到情感挫折的大学生,认为会“沮丧哀怨不能自拔”的近20%。大部分学生表示会“放在心里,自己解决”,而很少寻求父母、老师和心理咨询的帮助。

2 大学生出现上述恋爱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恋爱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方方面面,包括生理成熟,高中阶段的压抑,脱离了家长、老师的约束,环境的影响,对情感的渴望和个人价值的需求,享乐的需要和虚荣心等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鲜明特征的恋爱心理,具体表现是:

2.1不成熟与不稳定

大学生一年级就开始谈恋爱已不是个别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进校门之前就已经在谈恋爱。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这种不成熟,使他们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2.2自主性过强

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上大学之前几乎个个都是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只准学习,不准谈恋爱的家规校纪束缚着他们情窦初开的年龄,但束缚并不能够使他们真的对恋爱漠不关心,相反他们会通过社会上的其他途径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上了大学,这种束缚突然崩解,许多家长也不再反对孩子谈恋爱甚至转而鼓励。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重大偏差。在这个大前提下,加上独生子女本来就个性突出,重感情、易冲动,所以在恋爱问题上就会表现出不受传统的局限,无论是恋爱中的甜蜜浪漫,还是失恋后的痛苦郁闷,一般都不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认为这是“自己的事情”。

2.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热恋之中的大学生,往往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过分依赖对方,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还有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本事、能耐,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这种不道德的多角恋爱容易引起纷争,也极易发生冲突,酿造悲剧,最终对所有当事人都产生不良后果。近几年高校屡屡发生的此类案件就是这一现象的注脚。

2.4教育的缺失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的重视和研究不够投入不足,不了解大学生恋爱观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忽视了恋爱观教育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即使有,也只停留于书本层面。教育过程中欠缺前瞻性和引导性,也缺乏切合现实的针对性。因而无法根据大学生的恋爱新特点给予触及心灵深处的教育。随着“性解放”之类的文化垃圾思潮的涌入,不少大学生在爱情观上出现了心理错位。东方传统文化所推崇的观以及对非婚的贬斥,在大学生中大为弱化,导致部分学生漠视传统伦理道德,轻视爱情道德和责任。不健康的文艺作品,黄色网站的泛滥,也对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影响。

3 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只有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爱情不是一场感情的游戏,更不是空中楼阁里的摆设。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为爱而爱是没有生命力的。爱情是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而生活却在不知不觉中给每个人提出了同样问题:你要的爱情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爱情适合你,怎样对待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等等。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恋爱观的确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3.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提倡志同道合

志同道合不是说两个人要完全一致,而是指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应该是理想、道德、责任、义务、事业和的有机结合。当一个异性成为另一个异性心中不可代替的角色时,爱情才可能降临。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是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理解对方是为个人和对方营造一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没有人追逐爱情只是为了被约束;相互信任是自信的表现。责任和奉献则意味着个人道德的修养,它是获得崇高的爱情的基础。

(2)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

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不能本末倒置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支柱。如果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唯一,爱情就是一株温室中的花朵,娇弱美丽却经不起任何的打击。当爱情成为唯一的存在价值时,人就会失去人格的独立和魅力,也很容易失去被爱的理由。

3.2谱写健康的恋爱进行曲

(1)恋爱双方言谈要文雅,不能举止粗鲁;要坦率自然,不要装腔作势,矫揉造作;不要事无巨细无休止地盘问对方,使对方自尊心受损。需要注意的是行为举止的检点。有的人感情冲动,过早地做出亲昵动作,反而弄巧成拙使对方反感厌恶,影响感情的正常发展。

(2)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通过多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双方都要自重,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亲昵动作是恋人私密空间里的行为,没有必要展示在校园等公共环境里。有些学生忽略这一点,公然把自己的亲昵形态表现在大庭广众之下,吸引别的同学的“眼球”,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幼稚与无知的表现,得到的不是同学们的羡慕赞叹而是自毁形象。

(3)双方平等相待。爱情是相互的,同情、施舍、怜悯都不是爱情。更不要拿自身的优点去比较对方的不足,以此炫耀抬高自己,戏弄贬低对方。也不宜想方设法考验对方或摆架子,这些都可能挫伤对方的自尊心,影响双方的感情。

3.3完善自我

(1)学会爱。爱别人并且被别人爱。大学生应懂得爱是什么,要有健康的恋爱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要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当对方向自己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的做出判断,坦然地做出选择。能承受被拒绝时所引起的心理困惑。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缺乏这种能力的人,要么不成熟面对爱茫然不知所措,要么会误入迷途而不知返。

(2)拒绝爱。要学会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方法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3)发展爱,培养爱的责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爱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爱情是需要经营的,无论恋爱还是婚姻阶段,都需要认真打理,绝不能马虎。

3.4增强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

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当爱情受挫后,更要学会用理智来驾驭感情,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3.5建立学校

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篇五

摘要:

目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男女朋友之间关系处理的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因此,关注大学生的恋爱问题,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刻不容缓。本文从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到如何调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调试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是指大学生在生理、心理能量、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求知、接近、进行恋爱、追求爱情等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1]大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作为辅导员,应该积极正面的去教育引导,消除不良心理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众效应,其实也是羊群效应,由于受群体的影响,个人的思想观念或者动作行为,向大多数人的方向变化。羊群的**很散漫,*时在一起也是胡乱地撞来撞去,一旦头羊动了起来,其他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紧随其后,全然不顾前方有没有危险。其实,谈恋爱也一样,不管自己的理想与择偶标准,看见周围的同学***,就有一种抓紧谈恋爱的冲动,特别是同寝室的同学,彼此影响更大。据**,有16.8%的人谈恋爱是因为“别人都谈恋爱,自己不谈很没面子”[2].

二是追求虚荣。在很多大学生看来,大学里能谈上恋爱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是有本事、有能力的象征。相反,没有恋爱则是一种**的表现。特别是有些女大学生,认为有男生追求、爱慕、庇护,才表明自己有魅力;追求自己的人越多,越感到自豪、荣耀。

三是功利心态。读大学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毕业后又将面临找工作的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择偶标准日渐功利化,希望找到一个有钱有势的对象,以此来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他们把金钱和地位放在第一位,其它的基本不考虑或者考虑的很少。在大学生中,我们经常听到“和他(她)谈恋爱,我很满足,他(她)总是给我买一些贵重的礼物”“其实我爱的不是他(她),而是他(她)的金钱和地位,他(她)可以通过关系给我安排工作。”这里,爱情变成了赤裸裸的交易了。

四是摆脱孤独和寂寞。一方面,大学生远离家乡和父母到异地读书,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渴望与人交往和亲近。如果这时有异性对他很好,就会很自然的把对家人的依赖,转为对异性的依赖上,以此来摆脱孤独和寂寞,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这种情况女生多于男生;另一方面,大学生相对中学生比较**,学习负担不是很重,自主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有的学生因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而精神空虚,于是想找一个恋爱对象来摆脱空虚,寄托自己感情,这种情况男生多于女生。

五是安全需求。所谓安全需求,表现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如果这些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就会避免焦虑和恐惧。“当这种需要未得到相应满足时,它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可能仅仅为安全而活着。”[3]当代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安全指数不高。正因此如此,他们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所谈恋爱的人身**。

2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分析

2.1生理因素

青春期是性机能发育成长期,下丘脑某些神经细胞发育成熟,刺激脑垂体分泌性腺激素,促使生殖器官的性腺发育,从而分泌出性激素。性激素的主要功能在于刺激性器官的发育、成熟,激发副性特征的发育。由于性激素分泌增多,性机能迅速发展,男女开始强烈意识到两性差别和性意识的觉醒,通常称之为“情窦初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霭理士(HenryHavelockEllis)在他的《性心理学》中对爱情进行了生物学和心理学总结,他认为:“恋爱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双重的。第一重的发展是由于性本能向全身放射……第二重的发展是由于性冲动和其他性质多少相连的心理因素发生了混合。”[4]他的论述证明,爱情是在特殊的生物基础上发生的。

2.2心理因素

所谓爱情产生的心理因素,正如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对人类爱情所述:“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的。”爱情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受人的遗传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里所指的“遗传”是人的生理因素---性本能,后天因素是指建立在共同目标基础上的情感。具体来说,构成爱情心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异性之间的互相倾慕。一般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互相倾慕,异性之间的互相倾慕,是爱情产生的内在心理因素。

二是共同的人生观。主要表现为思想感情的一致,有共同的人生态度和志向。这是产生真挚爱情的关键。

三是双方心理相容。主要包括心理**、心理互补两个方面,这是协调恋人间关系的最好方法。心理**,是双方思想感情、心理特点等各个方面的充分了解与适应。

四是遵循忠贞原则。爱情包含性爱和情爱两个部分,因为有了这两个因素,爱情也具有了排他性,忠贞便成了爱情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3社会因素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新**,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网络会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更新观念,**思想。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免不了会带来一些危害,尤其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影响更大。我们在浏览网页时,经常会自动弹出一些低级下流、黄色颓废的不堪入目的图片,这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使他们的心理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性**”和“性**”,进而导致大学生恋爱取向的错位,甚至会走上违法**的道路。

现实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可以在读书期间结婚,更不用说谈恋爱了。在校园内,卿卿我我的现象随处可见,这对于还没有男(女)朋友的学生而言,这无非是一种刺激,一种压力。为了摆脱形单影只的生活,他们也开始追求异性,甚至为了成功不择**。还有社会是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实用**、享乐**、拜金**不断对大学生进行侵蚀,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恋爱观。

3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3.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大学生恋爱观是指大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以及对恋爱行为好坏做出的基本判断。[5]爱情,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首先,爱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双方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彼此互相尊重,互相倾慕,渴望对方能够成为终身伴侣。互相给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这就是爱情之所以美好无比的秘密之所在。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收获甜蜜的爱情,那么在择偶时就应该按照“互相给予、互相提高、共同追求、心心相印”这个标准去衡量。金钱、**、地位不仅不是爱情的标准,有时候还会腐蚀爱情,使得爱情变质。谁都喜欢高富帅、白富美,但这不是爱情的第一标准,更不是唯一标准。因为灵魂美的人更可爱。就像列夫·托尔斯泰(LevNikolayevichTolstoy)说的:“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3.2处理好爱情与各方面的关系

爱情与友情的关系

正确处理爱情与友情的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异性朋友之间,亲密度超越了友情界限,就会向爱情发展;但是,如果恋人间失去爱情,那么友情是否还能存在将会是悬念了。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说:“再好的东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记忆,也有淡忘的一天。再爱的人,也有远走的一天。再美的梦,也有苏醒的一天。该放弃的决不挽留,该珍惜的决不放手。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深爱过。”所以,如果不得不在爱情与友情间做出判断或选择时,一定要慎重!不要轻易去爱!爱情,不仅仅是诚实、坚贞、美好的,更应该是慎重、理智和严肃的。只有这种爱情,才能带来幸福和快乐,否则,还是选择友情继续吧!

3.3完善心理疏导干预机制,加强挫折教育

恋爱并不都是甜蜜的,有时也会略带苦涩。比如:暗恋、多角恋、失恋等。暗恋只是一厢情愿,若要发展成爱情,必须向对方敞开心扉。若担心被拒绝,最好是先潜伏到对方的身边,通过观察搞清对方的情况,然后,再化暗为明,制造巧遇,寻找合适的话题,为以后相处开个好头。其实,一切暗恋要想有好的结果,最终都是明恋,必须有勇气向对方表白,否则趁早作罢。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事情,而不是三个或者多个。若一旦发生多个,应该冷静理智地去处理,立刻终止这种行为,急流勇退,切莫“脚踏两只船”。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3.

〔2〕林丽菲。当代女大学生恋爱动机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11(1):53.

〔3〕马斯洛着。马斯洛人本哲学[M].九州出版社,2003.54.

〔4〕霭理士。性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97.449.

〔5〕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24.

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论文 篇六

摘要: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代大学生,正值恋爱的年龄,他们渴望爱情,这也是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大学生的恋爱也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带着怎样的心理去谈一场怎样的恋爱呢?大学生的爱情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适

一、绪论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爱情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课程繁重的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为了理想和追求,禁锢了爱情。而大学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环境,于是爱情被**了出来,变得光明正大起来。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恋爱已经是一门大学时代的必修课。

二、恋爱成因

什么是爱情?词典里的里爱情是这样说的:“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用正面的词汇来来表述爱情。爱情一旦出现,将成为人们大部分情绪的来源。当代大学生的爱情是怎样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又是怎么来的?

(一)生理发育成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女青年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完全成熟时期,性意识明显增强,恋爱的欲望变得空前强烈。

(二)少了约束。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私事,少了念叨和干涉;老师是只要学生们不违反校规校级,一般不会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恋爱便成了很正常的行为。

(三)好奇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对异性也越来越好奇。他们渴望了解异性,渴望被异性了解,恋爱的欲望更加强烈。

(四)从众心理。对于当代大学生都有一个从众心理,那就是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室友等都有了陪伴,有人关心,心理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衡。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而加入恋爱的行列。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是因为心理失衡而恋爱,因为别人而恋爱。

(五)排解寂寞心理。当代大学生大多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内心孤独寂寞。加之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都比较**,空闲时间很多。特别是周末或节假日,同学们各忙各的,寂寞心理更加强烈。而谈恋爱就成了一种的消除空虚寂寞的好办法。

(六)价值追求。随着偶像剧的轮环热播,爱情的味道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正是追剧的群体,他们渴望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他们会在碰到聊得来的异性对象时努力开始发展,成就一段恋情。

三、恋爱心理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各式各样,那他们的恋爱心理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自主性强。当代大学生在涉及到恋爱的问题上,一般个性突出。他们大部分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约束。在和恋爱对象确定关系前,一般不会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二)恋爱动机简单化。当代大学生想法简单,没有经历太多世事,恋爱过程中想得很少,更没有考虑到将来是否结婚。他们恋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心理需要爱和被爱。

(三)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当代大学生,特别的女大学生,一旦开始一段恋情,就很难**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他们一般对恋爱对象都十分的依赖,有一点点波折就会十分痛苦,很难走出来。

(四)恋爱盲目性较大。大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不知道爱是什么。他们跟异**朋友谈恋爱,只是把这种经历当作是一种实践活动,为以后的恋爱打基础。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了很多场恋爱,盲目性很大。

(五)恋爱公开化。在电视电影的带动下,在**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恋爱方式摒弃了**民族传统的内敛含蓄、深沉唯美的精髓,更多的是随意流露自己的情感。他们乐意公开场合手拉手,甚至搂搂抱抱,卿卿我我。

(六)浪漫色彩浓厚。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更多的是展现自己好的一面,给恋爱对象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在乎那种爱慕之情和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就想这样一直爱下去,没有婚嫁的想法。这种恋爱的浪漫色彩,掩盖了太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缺乏磨炼和现实基础。

四、大学生恋爱类型

恋爱是一种人生艺术。大学生的恋爱因为心里动机不一样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根据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可以把他们的恋爱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比翼双飞型。一般这类学生都基本具备成熟的人格和健康的恋爱观。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能理智的处理感情,能正确的引导爱情,恋爱关系比较稳定。能把爱情转化为生活学习的动力,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心理慰藉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渴求被关注被理解。当身边的环境不能满足这种被关注和理解的心理需要时,一部分学生就会用恋爱的方式寻找异性的救援。这种在外来看来是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不过是寻找心理的慰藉,排除内心的孤独罢了。

(三)生活实惠型。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毕业找工作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恋爱也成了他们今后何去何从的**。这部分学生非常关注对方的家庭条件和发展前途。也许彼此之间爱慕之情一般,但是为了自己能搭上一艘顺风顺水的船,于是开始了恋情。

(四)浪漫理想型。这部分学生一般感情较丰富,却缺乏冷静的思考。浪漫的爱情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的源泉。像大部分琼瑶剧中的男女主角,他们把爱情想得非常美好,一旦认定了某个人,就会奋不顾身的追求,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这部分同学一旦感情受挫就会非常痛苦,难以自拔。(五)心理攀比型。这部分大学生往往精神世界不充实,恋爱只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弥补空虚的精神世界。于是他们与异**朋友、谈恋爱,为的只是精神需要,满足卑微的自尊。特别是当看到身边也许还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都双双对对,就觉得恋爱成了一种攀比。

(六)情欲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露骨的性爱描写及演艺刺激着大家的眼球。一部分大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的指示下对性充满着渴望,并进行真实大胆的尝试,追求性爱刺激。于是,一种以满足**望为目的的恋爱心理由此产生。这部分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娱乐,逢场作戏。交往过程中注重外表,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无视爱情。

五、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一)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一切成功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恋爱心理的前提。大学生在恋爱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他们可能会因为爱情变得很盲目,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产生盲目乐观、自以为是抑或是有自卑心理,妄自菲薄。所以,健康的恋爱要求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作为知识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增强恋爱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观是指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的是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志同道合的爱情

大学生恋爱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是在恋人的选择上应该以志同道合为前提。这样才能把恋爱和生活有机的结合,使得爱情和失业都能丰收。

2.弄清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

爱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一定要清楚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热恋的中的人儿总是认为爱情便是一切,殊不知没有事业的爱情不会长久。因此,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爱情服从于学业,促进学业的进步。大学生恋爱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卿卿我我而忽略了学习,否则爱情之花难开长久。只有爱情与学业、事业相结合,才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开花结果。

3.懂得爱情是责任和奉献

爱情不是得到和占有,而是责任和奉献。一般来说,一个人必须要对社会尽应尽的责任,还必须对家庭尽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而大学生一旦选择恋爱,就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三)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恋爱本身是一件风险极高的爱情赌注。因此,提高爱情受挫折抗打击能力非常重要。主要通过增强理智、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应对挫折。当真正面临失恋或者理想的恋爱对象拒之千里等情况时,能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转移,来减轻痛苦,努力使自己变得勇敢和坚强,为以后的恋爱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四)矫正恋爱中的不良行为

大学生在恋爱中,有些行为应该给予矫正,如亲昵过度、三角恋和婚前性行为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形成健康向上的恋爱心理,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丽宏,赵阿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2]朱梅。大学生健康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9.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七

[论文摘要]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当前宁波地区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当前该地区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加强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德育建设,并提出了在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和改进该地区高职学生思想工作的新思路。

为充分了解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状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宁波地区高职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想状况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不同院校的25个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调查主要包括高职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学习状态、个人诚信和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就全市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调查反馈信息作一次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参照提出加强与改进我市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抽样调查结果情况

(一)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基本良好

1.道德观念

(1)对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具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感

调查中发现,我市高职学生互助意识和舍己利人的精神较为突出。当帮助其他同学会使自己受到损失的时候,有50%选择“帮助他,不考虑得失”,有23%选择“帮助他,将来找机会弥补损失”,另有27%选择“帮助他,因为不好意思拒绝”。当自己的利益与他人发生冲突时,有50%的同学选择“先人后己,无私奉献”。在如今社会道德不景气的状况下[1],这是一种非常难能可贵的现象,这说明在我市高职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和谐的。

(2)在集体和个人的关系上注重两者的兼容

在关于处理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调查中,有62%认为“个人要服从集体,集体也应尊重个人”,仅有26%认为“个人绝对服从集体,必要时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有11.6%认为“个人服从集体,面对冲突,可以牺牲集体利益”。这说明大学生欣赏“鱼和熊掌兼得”的利益意识[2],他们一方面表现出很强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另一方面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是非常愿意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2.对国家与社会的态度

爱国热情和民族的自豪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3]。通过调查显示,我市高职学生的政治思想中,热爱祖国仍然是主流思想。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90%的学生认为尽管中国还很落后,但仍以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大学生爱国意识浓烈。与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大学生自私冷漠、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国家的观点相比较,实际调查结果并没有这么悲观,众多大学生已经明确认识到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所以很关心国家大事,对政治形势具有一定的鉴别力。这充分体现了当代我市高职学生已经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政治、社会问题,同时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家主人翁意识。

3.价值观

(1)对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问题的认识趋于多元化

在调查结果中,56%认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26%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18%认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同时实现”。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我市高职学生逐渐开始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对金钱、利益的追求也较为突出,90%的同学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2)人生奋斗的目标更为明确与现实

49%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学习文化知识;44%的学生表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质。调查还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精英意识已经转为平民意识,51%的学生把成为合格的建设者看成是自己最理想的人生,35%的学生则把为个人成才看作人生奋斗的目标,而只有14%学生把为出国而奋斗当成自己人生的理想。

总体来看,我市高职学生在价值观上最重要的变化趋势就是努力寻求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积极健康,务实进取成为当今高职学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

(二)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存在主要问题

当前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是健康向上的,他们对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持认同态度,遵纪守法、爱护公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优秀传统公德得到了较大的弘扬。但是部分学生出现一些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这些问题主要:

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

知、情、意、行不统一,在道德要求和评价方面采取了双重标准。问卷调查中,约30%的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不好,但可以原谅。人际交往中功利化明显,追求纯洁爱情,但缺乏责任感,约40%的学生认可“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20%的学生认为女大学生“傍大款”是个人问题,别人无需干涉。

2.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校园集体生活反应冷漠

35%的学生在学习上有“六十分万岁”的思想;46%的学生感觉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对校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50%的学生对将来就业形势悲观,并伴有焦虑心理。

3.道德责任感有所淡化

在面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时候,有36%表示敢于挺身而出指责无理行为;50%表示自己内心虽然想反对,但缺乏第一个站出来的勇气;还有14%表示明哲保身,对不良行为决不采取任何反对行为。这些说明我市高职学生更多关注自我,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4.心理问题

我市高职学生的心理困惑从何而来?通过调查发现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己前途信心不足。表现在学生自己没有自信,对未来担心。如担心自己能否通过各科考试的有22%,担心拿不到毕业证书的有6%,担心就业的有36%。(2)学习与发展的挣扎。62%的学生把“以学习为主,全面发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作为自己今后的目标:而24%的学生由于自理能力差以及对环境、人际交往不适应等原因学习无从着手。(3)人际交往问题。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非常普遍,也是这次调查中反映最多的问题。(4)情感问题。渴望别人尊重自己的高达92%;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敢渴求别人尊重的有0.65%;入学后感觉孤独的有13%。(5)贫困问题。经济压力成为很多学生所面临的问题,有29%的学生经济压力经常干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6)对现状不满。对学校感到失望的有0.89%,感到校园生活平淡的有26%。

在调查中还发现,我市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少寻求外援,大多自己独自承受煎熬,有24%选择上网倾诉,只有5%会求助老师。

二、加强宁波地区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对策

()必须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自尊和自卑的并存造成了较大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大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4],学习成绩一般较差,自卑感较强,逐渐产生悲观心理。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不息的优良品格。培养高职大学生克服困难,承受挫折、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专职的心理学教师、各级学生管理人员、其他学科的任课教师、心理素质优秀的学生和家长共同为在校的学生搭建健康心理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校报和广播站等媒体及其他各种途径营造良好的氛围,力求实现预防问题发生和及时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

(二)与时惧进,构建新形势下德育目标体系

以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以当代社会主流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和民主与法制教育;以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人文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教育。

高职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5],要建立就业观教育和咨询机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目的,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激发学生爱自己将来的职业,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和职责。

(三)多渠道创设思想道德教育实践平台

除了课堂平台、丰富多彩而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平台,还可以依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优势,寻求构建校企合作德育模式的设想和方案,这些实践努力都将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权利义务、平等竞争、民主法制等现代意识的觉醒,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内化,促进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建立,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要求。

(四)加强网络管理与教育

加强网络管理与教育,是时展的需要,是道德教育创新的必须。高职应把网络社会环境出现的新情况,增强时代意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适应网络载体的运作特点,有效地开展道德教育,创新教育内容、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建设具有高职特点的网络道德教育平台,加强道德教育主题网页建设。

(五)抓好“两课”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当前我市高职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种种困惑与偏差,涉及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诸方面,归结起来最根本原因是对马列理论学习不够,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对自身学习生活变化及人生目标缺乏正确认识造成的。要改变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必须强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两课”在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按照16号文件精神,坚持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认真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两课”教学内容必须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教学中要注意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既要体现理论上系统性,提高学生理性上认知能力,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热点。要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的问题,提高自己的鉴别力。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在思想教育中主体作用和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要通过提问平等讨论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选择能力。同时还应配合‘两课”教学,增开相关的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如人生观指导课,理想成才专题讲座等,拓宽、丰富、延伸“两课”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峰,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5

[2]钱昌仿,王娟,掌握高职学生特点切实做好学生德育工作[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报,2005,(1):54-58

[3]刘富敏,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待加强[J]现代技能开发,2003,(3):14-15

[4]于睿,周春鹏,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德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505一507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八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性教育 人格教育 比较

大学生恋爱问题一直是高校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特别是大学生婚前、同居现象、因性而引发的犯罪现象日益增多,应引起高校教育者的高度重视。2008年1月19日《郑州晚报》以“女大学生杀情人碎尸,悲剧为何发生?”为题报道了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19岁女生张超和男友杀死包养她的大款,张超手持DV把残害、分尸的过程拍摄了下来,她被称为“女版马加爵”。在宣传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中,有的学校安置了自动售套机,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有的大学生走上街头宣传拒绝婚前,同样也使人们议论纷纷。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才,怎样引导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同时,学习科学的性知识和理论,树立正确的爱情、性价值观念及道德观念不仅有助于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结合国内外学校性教育的历程,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性教育的价值取向、性教育的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试图为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坚持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综合性教育观念

在国外,特别是美国、瑞典、荷兰以及英国等国家的性教育发展得相对比较成熟,这对我国加强大学生的性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至70年代初。本阶段的性教育是无指导的性教育。它欠缺性教育的知识性与道德伦理的结合,结果是青少年的性活动行为没有得以减少。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的 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许多国家提出了既应关心性知识的传授、也注重性价值观念教育的性教育价值取向。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这一阶段的性教育既可以叫指导的性教育,也称性纯洁教育或禁欲教育。由于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增多,西方的性价值观开始向传统作某种程度的回归。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性教育的高峰期,提出制定宣传“婚前性节制”的基本教育大纲,并且配合推行预防艾滋病大纲。到了20世纪90年代,重视持久地对青少年进行性道德教育。美国第一次性纯洁会议于1997年在华盛顿举行,联合国会通过为性纯洁教育巨额拨款的法案,讨论学校的课程设置。总之,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性健康危机,美国提出以品格为基础的性教育模式,并于20世纪90 年代开始致力于“以品格为基础的性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在美国越来越多的人支持这一观点,更多的人赞成以人格为基础并以禁欲方式进行性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80 年代以来,在日本学校采用“性指导”的方式,讲授性科学知识及理论,在日本横滨国大开有“性的比较行动学”“性的心理学”“青年的性”等七个讲座的关于性知识的内容,学校制定的性教育目标是:把性作为人格的基本部分加以综合看待,确立男女平等的正确异性观,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从而塑造高尚的人格。

综上所述,世界性教育经历了反对性和性自由两个阶段后,养成高尚的性道德、确立正确的性价值观以塑造良好的品格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

性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着两种性教育理念:“安全性教育”和“纯洁性教育”。“安全性教育”是以避孕措施为基点的性教育。这种观点在我国高校主要表现为生理学取向、心理学取向和社会学取向。“纯洁性教育”认为在性教育中不只是让青少年掌握性知识,重要的是确立健康的性道德观,规范其。把性教育与健全人格培养结合起来,对于青少年而言,性的核心问题就是自尊、自我控制和责任心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综合性知识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贞节观,避免婚前与婚外;确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对负责任的态度。

二、重视对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性与人格教育

国外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性教育的内容安排。世界上第一个进行青春期性教育的瑞典,1942年开始在义务制学校中对7岁以上的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青春期性教育已经开展了半个多世纪。瑞典大学生性教育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其教育效果也是最好的。如瑞典高校设立了性教育与咨询机构、制定性教育指导纲要及相应的法律法规。1973 年全美114所医学院校中有110所开设性教育课程。可以说,国外的性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大学生也不例外。

我国的性教育起步比较晚,新中国成立后从禁闭、兴起到目前的发展时期,值得我们欣慰。第一个阶段是性教育的禁闭时期(1949~1977年)。此时,青春期性教育没有被列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中。所以,学校很少把性教育当作教育的任务。第二个阶段是性教育的兴起时期(1978~1987年)。此时,社会各界开始转变陈旧的性观念,逐步迈出性教育的。1979年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中小学卫生工作的规定》里提出了加强青春期教育。第三个阶段是性教育的发展时期(1988年至今)。1988年原国家教委和国家计生会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青春期性伦理等教育是青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性伦理等教育是青少年性教育中较难但又是最重要的部分,因为性伦理观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核心。因此,中小学青春期教育在全国范围展开;大学生性教育更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瞩目。遗憾的是,国家、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关于大学生性教育方面虽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但收效甚微,大学生没有受过系统的、规范的性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性教育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比较理想的爱情教育、20世纪90年代艰难探索的性教育后,进入新世纪的性教育正走向人性化与法制化。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性教育的开展还处于探索之中,没有在大学普及性教育。数据表明,大学生性安全和性病预防知识严重不足。知道意外怀孕和性病预防的最高不超过50%,不知道的比例,最高为55%。因此自我保护意识差,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女大学生。由于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发展,大学生产生了各种不健康心理及众多的性心理障碍和疾病,例如性角色困扰、对的恐惧等。有的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严重的导致走向了性犯罪。在作者开设的“大学生性与人格教育”公选课的调查中,100%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很有必要,希望得到老师系统的指导。多数学生表示渴望学习性生理心理知识。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性教育是必要且重要的,同时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性教育尤其是“母性”教育。

三、构建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大学生性教育内容体系

从国外性教育来看,表现出内容丰富、形式与方法多样化的特点。例如瑞典1955 年把性教育课列为必修课,性教育的理想目标是恰当地习得人类生理、精神、社会方面的知识,促使青少年在性观念、以及家庭等方面有能力做出人格与社会责任的选择,通过价值标准的发展而获得社会关系的满足与责任。性教育的课程由1975年前关注于生理教育,逐渐增补了性道德、性伦理、性评价等信息,主要内容有生理、心理、社会、人际关系、责任选择及的感情、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性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1991年的一项全国性课程大纲研究报告指出,高校性教育内容包括性知识、性价值观、两性间的交往技能、责任心四方面。

我国香港教育署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青春期性教育,其采取比较含蓄的性教育方式,主张在学校不设立独立的性教育课程。性教育的内容既包括性生理知识也包含性价值观的教育。性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具有开明和负责任的性态度,塑造良好的自我意识,真正体会人生的价值,建立正确的性伦理道德观,正确处理性问题。我国台湾性教育在师资培训、课程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除了在健康教育课程中更多地讲授性教育内容外并努力将性教育发展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老师利用班会等课余时间和学生共同讨论性教育问题。台湾学者认为,性教育除了讲授性的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养成正确的态度和确保健康行为的实践。因此,性教育应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至于性教育的形式,应采用学生辩论、个案研究、心理剧等。总之,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活动。

我国大学生性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不够系统和完善。性教育内容不系统、不深刻,没有统一的性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其内容只是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一个章节,着重于生理卫生或性道德方面的知识,也有在此基础上增设的有关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识,但是人格教育、价值观及法律知识过少。因此,性教育形式单一化,主要采取讲授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实际上性教育不仅仅是伦理道德知识的教育,更应是生理、心理、伦理和法律等的健全人格教育。

因此,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从性生理心理知识、性道德、性法律等方面展开,并以性道德和性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积极构建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大学生性教育内容体系:以追求真爱为核心,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责任意识为根本,完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培育大学生的法律人格。加强性教育的教材建设。在作者主编的《大学生性与人格教育》教材中, 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宏观上从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教育学、性法学等多个方面,科学地构建起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大学生性教育知识和理论体系。微观上解决大学生恋爱婚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本书分两大部分:上篇主要介绍和研究性生理性心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是大学生性教育的基础。下篇主要研究性伦理性法律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大学生性教育的重点。全书包括大学生爱情心理概述、青春期性生理发育与性问题、性传播疾病与性健康、性心理发展与健康教育、恋爱与择偶、性革命述评、性的伦理道德概述、性道德规范、性自与婚姻自、性结合法、夫妻关系法、性离异法、性违法与性犯罪共十三章内容。教学中应采取课堂讲授、学生参与讨论、案例分析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要教育学生关注自身的情感和人格发展,人人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积极发挥性与人格教育的综合力量

美国于1912年就决定培养专门的性教育师资力量,并且有明确的性教育师资的选择和培训标准。我国台湾组织建立了“家庭生活与性教育中心”,指导一支专业队伍进行性教育的教学、科研、培训、咨询等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效果。然而我国大陆高校性教育师资力量的匮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高校性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的不足。据作者掌握的情况,大部分学生性知识的来源渠道是书摊杂志、电影、电视、同学等。据人民网报道:大学生6成靠夜谈获性知识,3成未婚先有性。一半人对学校性教育不满。多数学校健康教育课由保健医师、医生或随时抽取其他任课教师进行讲授,教学效果也无人关注。因此,应加强高校性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保证性教育科学正规地开展。

大学生的性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因为家庭是性教育的基础,学校是性教育的关键,而社会是性教育的大环境。家庭性道德观直接影响着青少年性道德的形成和的选择。尤其是家庭环境、父母的观以及父母对待家庭和婚姻的态度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及深远的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近年来,国际上通常采用的青春期性教育方法和比较成功的模式包括瑞典、荷兰的早期学校性教育,源于澳大利亚并流行于英美等国的“同伴教育”以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倡导的“ABC”性教育活动等。性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密切配合,其中学校必须建立起一个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地实施性教育,达到性教育的目的,从而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恋爱及各种性问题。因此建议:建立一支业务精良的高素质专家教师队伍。开设“大学生性与人格教育”或“情爱与人格”等通识课程。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优势;高等学校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应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同伴教育的培训等工作,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解决大学生的性教育问题,就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正面积极影响。

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 篇九

联系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包含着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教育内容;区别在于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不是爱情教育、婚恋观教育、性教育等简单相加,而是根据并整合哲学、女性学、伦理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等相关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受教育者就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内容进行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地引导和教育。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家庭观,运用正确的观念和恰当的方法处理恋爱、婚姻和家庭中的问题,从而为构建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理论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婚姻家庭问题是诸多社会问题(如孩子教育问题、公民道德问题、青少年乃至成人犯罪问题)的根源所在。教育工作者能深切地体会到,一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学生生长其中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有的是根本性的联系。然而这些却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正如陈一筠教授所言:“任何职业都有岗前培训,而做夫妻、做父母没有岗前和岗位培训,欠缺经营婚姻家庭的基本技能,许多夫妇无法胜任各自的角色。”大学生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恋爱婚姻家庭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对大学生实施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有利于他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下一代的教育直接相关。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让年轻人认识到,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父母之间的情深意笃的爱情显示的榜样作用,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关系,都是巨大无比的教育力量。在一个家庭里,忠贞不渝的爱情气氛是促进儿童形成心灵美的重要因素。父母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相互关心,同甘共苦,这一切是任何东西也不能取代的道德力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未来的好丈夫、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反之,则导致家庭的不幸,而家庭的不幸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2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课程设置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进行。我国的教育目的,在1995年颁布实施的《教育法》中是这样表述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相统一的。我国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以人为本,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且能幸福生活的人。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为其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而使其下一代能健康成长,这是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文明的进步都是百利无一害的事业。所以,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切实符合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的事业;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是我国教育根本目的的应有之义,不可或缺。

3是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婚恋观现状的迫切需要

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看,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期望得到恋爱婚姻家庭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基本都是17-25岁的男女青年,他们的身体发育基本成熟,已达到追求爱情的时期;从心理上来说,因性心理基本成熟和情感更加丰富,他们渴望世界上最甜蜜的感情———爱情。但因现行教育存在着某些片面或缺失,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或事业)的关系、如何对待恋爱婚姻家庭中的挫折和问题、如何才能做个好丈夫(或好妻子、好父亲、好母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大学生们心中都在呼唤着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的到来。高等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教育,所以,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也应是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当代大学生婚念观现状看,总体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当代大学生恋爱动机复杂化。其中,有为了填补寂寞空虚而恋爱的,有为了满足好奇心而恋爱的,有满足虚荣心而恋爱的,有为了“练爱”而恋爱的,也有为了满足性心理和生理需求而恋爱的。其二,爱情婚姻脱节化。不少大学生把谈恋爱视为大学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恋爱不是为了寻找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终身伴侣,而是为了毕业后回忆起大学时光不因未经历过大学校园中浪漫爱情而遗憾的心态而恋爱,至于他们现在的表现是否影响未来的婚姻家庭生活的幸福,一概不论。其三,爱情地位之上化。有的大学生因缺乏远大的人生目标,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的人生追求,于是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花在爱情的追求上,导致荒废学业、淡化友情、耽误前途。其四,择偶标准功利化。不少大学生因受社会竞争环境、就业形势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追求爱情上也变得急功近利,把物质、金钱、权势等作为选择恋人的首要标准,至于年龄、性格、修养、学识等等都退居其次。其五,对待爱情挫折非理性化。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很正常的事,但因缺乏及时的发现、指导和帮助,一些大学生爱情遇到挫折后表现得很不理智,稍轻的郁郁寡欢、无心向学;严重的心理扭曲,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或造成伤害。所以,此类问题亟待教育工作者对其系统地研究和破解。

4是很多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盲区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论文里讲了一个教育故事,内容主要是说他有个女学生毕业不久就成家了,但她婚后的生活很不幸福,最终导致离婚,她长期处在苦闷和痛苦之中。这位学生向苏霍姆林斯基诉说:“从小学开始,学校教给我们的东西那么多,包括那些在将来很少用到的知识,却偏偏不教给我们如何做丈夫、做妻子、做父亲、做母亲这样重要的知识,我在学校学的那么多有何用?到头来我还是生活得这么痛苦。”苏霍姆林斯基深深地感悟到“:远不是所有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会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个故事、这个论断,联系我国当代学校教育的实际,我们教育工作者也该深刻反思。我国部分高校已在大学生爱情教育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关注和探究,也取得了不少颇有价值的成果。然而,从外延上看,实施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对于我国大多数高校来说还是盲区;从内涵上看,相对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恋爱婚姻家庭教育知识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关注程度和研究成果还是杯水车薪,远远不足,还有巨大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总之,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教育亟待包括教育工作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对之投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因为在此领域的投入,将是一本万利的事业。

大学生恋爱心理论文 篇十

关键词: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心理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80-02

一、对大学生失恋现象的认识

大学校园是一个适合恋爱的环境,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同样是一个适合恋爱的年龄,但大学生对恋爱的心理准备却往往是很不充分的。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大学生由于寂寞而盲目跟风加入恋爱大军,建立恋爱关系后才发现双方不太合适;由于毕业工作、双方父母反对、生活环境变化等客观原因而劳燕分飞;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移情别恋而反目成仇。无论是前人的调查研究还是我们的亲眼所见,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恋爱的很多,失恋的也不少。人无完人,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同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热恋时轰轰烈烈,失恋时冷冷清清,失恋无疑会给恋爱中的一方或者双方造成负面心理影响。大学生涉世未深,如果不能正确及时的化解失恋的心理打击,将会给自身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工作带来不良影响,严重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反之如果处理得当,失恋会成为大学生成长中的一笔财富。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笔者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因遭受失恋的心理挫折而需要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对大学生失恋现象的研究和对失恋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都是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合理应对大学生失恋造成的心理影响,应从前期心理准备和后期心理调节两方面入手。前期心理准备主要是指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使其对爱情婚姻建立基本的合理认识,这需要通过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方式来加强。但由于大学生出于青春期的末期,心理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加之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时仍然缺乏恋爱经验,所以大学生对恋爱的前期心理准备往往是不充分的。所谓后期心理调节,也就是失恋后怎么办,通过哪些心理治疗方法可以缓解失恋后的心理不适,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主要通过谈话技术,使前来咨询的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思想观念中的矛盾或不合理之处,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在高校心理辅导中认知疗法被广为采用,其特点是简便可行、风险低,大学生接受程度高。失恋心理调节的认知疗法,应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展开。

大学生较其他同龄群体具有理性更强的特点。经过一定的引导和解释,大学生对恋爱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和理念可以很好的理解。比如现代社会中的“恋爱自由”原则。“恋爱自由”的真正含义并不是提倡大[www.1126888.com]家随随便便自由自在地恋爱,而是指每个人都有爱或不爱任何另一个人的自由,恋爱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和后果,只要没有触及法律底线,就只能由当事者自己承担。所以说,“恋爱自由”就是给每个涉足恋爱的人的一条“风险提示”,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谁的恋人都可以不需任何理由而随时终止爱情,也可以随时随地移情别恋,可以言而无信,也可以始乱终弃。当然恋爱双方都可以这样做,这就是“恋爱自由”的代价和真正含义。无论出了什么事情,只要不违反法律,都要自己承担一切后果,享受权利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敢做就要能当。这些恋爱的基本常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但有时当事者却并不愿意承认。这时需要辅导者给予当事者充分的支持,使其放下心理压力,进而进行合理的面质,使其回到理性上来。

大学生的思维具有理想化的特点。常常听到许多大学生初入大学时对现实中的大学条件和环境非常不满,认为和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相差太远。恋爱又何尝不是如此,涉足恋爱前把恋爱神圣化、理想化、完美化,恋爱之后才知道有苦有甜,但仍然不能放下固执的关键,导致双方痛苦不堪。梨子的滋味只有尝过了才真正知道,对恋爱益处的盲目夸大和对恋爱可能带来的痛苦的一味忽视,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通过认知疗法改变大学生过度理想化的心理倾向,是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的重要着眼点。

大学生的思维同样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生活中常说“劝和不劝离”,通过认识疗法进行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则不能简单的以“劝和”或者“劝离”作为调节的标准。“和”与“离”只是表象,只有使大学生建立对爱情与婚姻的理性认识,才能保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长远发展。

三、大学生失恋心理调节的其他方法

(一)满贯疗法

赵本山、范伟和已故小品演员高秀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过一个小品,名字叫《心病》。在这个小品中,赵本山(所扮演的角色,下同)充当心理咨询师来给范伟看病。范伟因为受不了中奖的消息刺激而变得疑神疑鬼,总觉得自己身患重病,一听到“病”字就吓得浑身抽搐。赵本山和高秀敏尝试了许多方法,最后用“崩溃疗法”解决了问题。所谓“崩溃疗法”,简单的说就是“越是他不想要的,越要加倍地给他”。告诉身体健康的范伟他确实患了重病。没想到范伟听到自己身患重病后反而来了精神,并表示要认真面对生活。

小品中提到的崩溃疗法,在心理学中叫做满贯疗法。满贯疗法属于行为主义治疗方法的一种,其原理就是“物极必反”,来访者越害怕某种刺激,就越要给他(她)高强度的该种刺激,使其不再敏感。

面对失恋,不少大学生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双方恋爱时的信件撕掉,对方赠送的礼物扔掉,还要告诉身边所有的朋友不要再提起那个人和那场恋爱,所有这一切无非是想把有关双方恋爱的一切痕迹都抹杀掉。但是有些东西越想忘越忘不了,也许这一刻你忘记了,下一刻它又悄然出现在你的心里。与其如此,不如坦然面对,甚至可以采用满贯疗法。失恋者可以花上一天时间,好好地回忆和思考,把能想起来的关于失恋的林林总总全都想清楚想彻底,回想相恋时在一起时的所有快乐和痛苦,回想分手时的是是非非。这个过程肯定会很痛苦,但是只要想清楚了,失恋者就对这次失恋有了一定的免疫力,再想到以前的恋人也就不会那么敏感了。这种方法可以减轻失恋者对“失恋”这两个字(或者说这个符号)的恐惧,让失恋者直视失恋的具体结果而不附加其他空洞的恐惧与痛苦。对失恋这件事情能够坦然接受,失恋者的心理问题也就好了一半。值得注意的是,满贯疗法也有相当大的风险,实施时一般需要当事者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好有专业心理人士的指导。

(二)抹黑疗法

“抹黑”源于一种政治手腕,加以引申之后对治疗由失恋引起的心理问题同样有效。抹黑疗法具体是指双方分手后应该尽量想对方的“不好”,也就是尽量给对方的形象抹黑。在分手以后,失恋者如果想到的都是对方的好处和优点,那自然会万分痛苦悔恨,但是如果能客观的来看待对方,甚至有意地多想对方的坏处和缺点,那心里自然会好过一些。有的失恋者会认为这是自欺欺人,确实这种方法有些“以毒攻毒”的意味,其实如果失恋者真能看开又何必“自欺欺人”呢?爱情本来就是双方自愿的,双方都已经分手了,如果失恋者还看不开,本身就是自欺欺人的表现。

(三)比较疗法

确立恋爱关系以后,恋爱双方在一起的时间急剧增加,相应的与外界接触的时间和机会就急剧减少了,眼中也就只有对方一个人存在了。双方分手以后,这种惯性依然存在,这也是造成很多人走不出失恋阴影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失恋后当事者仍然把自己的思维局限在双方的关系里面,局限在对方身上,看待问题非常片面和极端,甚至仍然以恋爱时的思维来考虑问题。这时候如果能打开眼界,多多观察和比较,就能使自己的思维走出封闭的“小黑屋”。有些大学生失恋以后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下来,那只能说明其恋爱时对对方太过依赖,变成了井底之蛙。身处恋爱或者失恋中,有时难以认识到人世间并不只有恋爱这么一件事,世界上的好男孩(女孩)也不只对方这一个。建议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多观察其他人恋爱和失恋的例子,就会对恋爱和失恋看淡一些,进而发现自身的遭遇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当然,比较疗法并不是教人幸灾乐祸或者朝三暮四,而是通过比较帮助当事者开阔眼界和心胸,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正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失恋的痛苦说到底大多还是来自自身欲望的不满足,学会放弃才能实现升华,当大学生不再只把眼光局限在一己之私上面时,自然就容易走出失恋阴影。

参考文献:

[1]兰宏。大学生的失恋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武汉理工大学,2005.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10篇《大学生爱情心理论文范文》,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毕业论文设计总结(最新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