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优秀5篇】
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5篇《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小学教学论文 篇一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开放识字
一、开发资源,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外生活是学校教育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走出语文课只叫“语文书”的怪圈,有针对性地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如我校学生有部分来自农村,家长多做些小生意,门面里有许多物品包装袋、广告纸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随时随地进行识字训练。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会有多么高兴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有时还把一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这样,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材料,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扩大识字量。
二、寓认于玩,活动中识字。
教育心理学认为,保持和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用“趣”构建识字教学的组织形式,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编儿歌、讲故事、猜字谜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汉字,如教学 “喜”字,用猜谜语的形式出现,老师出示谜面“一口吃掉十颗豆豆”,学生在桌子上用手写一写,猜出谜底的同时也记住了这个字。在课堂上,老师要引导学生为生字编字谜、编儿歌,这既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培养了学生正确拆分字形、正确认识汉字形体特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在教学“趴”时,一名学生说他可以编个字谜“八只脚”。整个课堂形成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其乐无穷。
三、识用结合,练习中识字。
新课标指出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提早进行阅读。三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以达到两千余字。教师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文学欣赏》,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如让学生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创作中用字,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索----优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
力。从宏观而言,阅读和写作一样是没有“定法”的;但从微观来讲,学生阅读课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样,又确实有“法”可依。下面就优化方法,提高能力,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比较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此较是一切理解发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收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体裁、主题而选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过比较性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抓住特点,在比较中培养了能力,可谓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阅读
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求解性阅读。这种阅读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易,缺乏思考性;学生往往会觉得“易如反掌”;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丧失自读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难易程度。如果课文确实较难理解,则可以提出几个阶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跃跃欲试,甚至自发展开讨论,这就更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
三、质疑性阅读
小学生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已经走出了思维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们不仅有了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具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自学性的科学性。开始,学生可能地提法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作示范性提问;当他们能提一些问题时,应积极鼓励,决不以笑其肤浅、简单简挫伤了他们的自读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如果能提出一些质量较高的问题时,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抓住年级特点、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教学模式。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一、语文实践活动及内容。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非常明确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课标中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是“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可见语文实践活动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游戏,不能只满足于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单凭教师一时心血来潮,盲目、随意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
二、抓住年级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怎样才能选择出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达到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抓住不同年级的特点,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在设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时教师应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选定不同的活动内容。考虑到我所教的三年级学生处于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中年级阶段所以我首先明确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为主的目标。培养目标确定后,要根据目标及所教班级学生特点,选择具体的活动进行指导。
三、抓住年级特点,课内外结合开展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可以在课内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由于受知识能力的限制,二年级的学生头一次接触手抄报信心不足,更达不到自己独立完成的水平,所以在制作这期手抄报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能力和水平,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在网上下载了许多优秀手抄报范例供他们参考,还专门邀请了在新华社工作的家长讲解了有关的知识。这样的要求对于刚接触手抄报的学生来说既给出了具体可行的安排不会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又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充分体现了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语文实践活动还包括很多种形式,我只是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尝试了其中一种并有所收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会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如何训练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一、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课堂上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可采取:个人小声独立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学第一册“9加几”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计算“9+2”,可分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先让学生观察,教师边演示、边叙述:(盒里共有10个小格,盒里有 9个皮球,盒外有2个皮球)计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里的)9凑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
11。接着让学生学着老师的说法,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找表述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互相说说,检查对错。
第二层:教师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好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
第三层:脱离各种模式,借助表象进行思维。让学生看到“9+2”就能说出得数和计算过程。
通过以上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动手操作是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这一思维活动特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这—外部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总之,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浅析---兴趣·情感·意志
数学课堂教学要在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原则基础上,只有根据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锻炼他们的意志,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儿童认识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师要把学生引入所提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思维活动。设计有新意、有趣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稳定地发展。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
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要对每个学生的基础、观察、记忆和思维等特点和学习现状了如指掌,在教学中,采用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形式,让全体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有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动,使每个学生形成巨大的内动力,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力都处在发展之中,这不仅要做到因材施教,还要因时施教,学习兴趣是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发展的。每一节课都给学困生创造发言的机会,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在学习上有兴趣,还有求知的欲望。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探索和研究。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数学自身固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意志顽强的人会知难而进,而意志薄弱者会知难而退。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用名人的事迹激励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讲爱迪生刻苦钻研,潜心发明创造的故事;讲华罗庚成为数学家的历程,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意志。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富于启发、严格要求。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采用有力手段,使学生的认知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正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设者。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探索知识的欲望。因此教师导入语言必须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只有这样,上课伊始,教学便尽可能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人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重视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让学生愿意去尝试、探索,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用直观教学引入——建立数学概念——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迁移规律出示一个长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长,并让学生计算长方形周长。
2.出示“圆”导入新课,先让学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圆,用手指出圆周。
3.让学生动手演示,感知“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介绍圆周率,理解π的意义,掌握π的数值。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C=πd或 C=2πr,最后举例一是求圆的周长,二是求圆的直径。
三、掌握学生认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正处在心理和生理发展初级阶段,思维水平比较低,对事物认识只能凭借直观,从简单逐渐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理解问题的程度、水平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用其认识方法去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
四、善于创设问题增境,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
要想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上使学生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运用起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总之,教学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小学教学论文 篇二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现状的透析
从2003年的教育整顿开始,直到2012年,新课改在广西的不同城市,各级县和乡镇统一开展实施。教育改革的本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来实现发达教育的时代推移,改革的方式就是通过教材改编,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方式的转变,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要从小抓起,小学教育是儿童的启蒙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传递火炬,教材反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底蕴,展现了民族的各族风情,了解古代的生活习俗。
针对乡村的落后学前教育现象,农村的交通道路问题成为这些儿童到城镇上接受更好地教育的一个阻碍,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并且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有些贫困的家庭无法负担得起这些孩子的教育重担,导致一些儿童不能正常上学接受教育。就我们城镇的小学教育问题而言,为了缓解教育发展不平衡,当地教育局采取了集中性教学,就是乡村小学只能承办当地的4年级以下的教育教学,5年级和6年级实行统一上课地点和统一的教学方式和环境。这个方法的确使这些乡村儿童得到更好地教育,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和家长更大的负担,对于这些十一二岁的青少年儿童,求学路途遥远,还是花朵一样的他们,就要离
开父母的怀抱和呵护,进入住校的生活,这样对这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为了平衡教育发展和安全落实农村文化教育,政府方面要加大力度扶持农村的教学教育活动,拉近城乡差距,保障青少年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应更多关注农村教师的素质,鼓励更多的高素质教师走进乡村,走进各个角落,同时,也要对这些乐于奉献自己的教师进行更好地补偿。实行教师换岗上任也是发展平衡教育的一关键方式,每3-5年实行一次换岗行动,也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自身,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避免自己的不足。同时也保证人才的不流失,走的路越长,看的越透彻,对教师的身心素质也有一定的提升。实行可持续教育发展方针,新课题的提出是针对小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得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并按科学的规律和方法系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培养青山年儿童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贯彻素质教育为宗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都明确提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这不仅显示了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教师队伍面临的重大难题。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是一项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双边动态性互动活动,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且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用什么方式表达,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语文课堂,青少年儿童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暂,教学效果常常大打折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引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引。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参与学习意识能力和自控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其学习动机需要教师激发和调动,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熟悉与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农村的每一样事物,都可以深深地融入到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举例教学,引领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农村学生无法见到的,可以通过网络图片和视频,情景结合地教学生理解新事物。以德育人,从小开始,小学教育就是他们学习做人做事的开始,因此,从事例开始,告诉学生要做个诚实孝顺,懂礼仪懂礼貌,刻苦勤奋的学生,从小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依托教学资源的丰富性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生活是教学的开始,是教育的灵魂。从教材里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领悟人生哲理。用生活的点滴感化学生,深入灵魂地教育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的人生道德哲理。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新教材的运用为教师增加了创新的空间,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题材而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应用。例如《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是以一个儿童的口吻生动地说出人和树的关系:人类保护树木,树木为人类造福。教师在教授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课前搜集有关的人类环保的资料与信息,利用丰富的生活教学资源。例如收集有关“树木为人类做贡献,人类为保护树林做了哪些事”的资料,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从小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在生活中,松树在农村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它有什么特性,此时,教师就是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引领人,教师结合古往今来的诗人对于松树的看法,深入指引学生利用自身的想象能力,假设性地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总结出松树一年四季长春,在风雨的洗礼中保持着自身的傲气,这同时也是指引学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在人生道路
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都要像松树一样坚韧,经得起生活的挑战,才能屹立长春。如何做一个像松树一样坚强的人,拥有像松树一样的品质,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育。
三。运用形式多变的课堂活动
枯燥的课堂学习导致一些学生开始厌学,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逐渐出现有的学生逃学的现象。因此,运用多变的课堂活动能调动课堂气氛并起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小游戏、小表演、猜谜语等方式,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刚上课的时候会向学生讲授人的五官,老师就可以用语言描述来形容出五官,然后由学生相应的指出自己的五官。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事物的认知能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出学生的反应能力,进而调动课堂气氛。此外,在课堂进程中还可以做做体操,如,让孩子们边拍手活动活动筋骨边念儿歌——“点一点,摇一摇,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对“笑一笑,哈哈哈”特别感兴趣,当说“坐坐好”时,就让他们都坐好。
四。强调课堂纪律的调控
死板的课堂命令对于学生来说,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助长学生的叛逆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纪律要求
不能太过强硬。这时,就可以用儿歌的方式来委婉的表达,如:要讲授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了,可为了强调这些重难点,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老师可以会说:“神耳朵?”孩子们便紧接着说:“竖起来!”“小眼睛”——“亮起来!”接着学生便真的盯着老师,还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听好老师说的每一句话并牢记在心。就这样,无须喊无须嚷,我们的孩子们会紧紧跟着我的脚步往前走,开心又快乐!
五、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和谐的课堂气氛将课堂中的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以形成完美的教学氛围。所以,为了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就要设计、生成好的问题来带动小学语文课。在目前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对课堂的动态生成给以了充分的重视,主要原因是教学自身就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正是教学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教学过程。
小学教学论文 篇三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摘要:基于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过度或放任自流,造成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落实,对此,笔者阐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认识,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几条途径、类型及实施关键。
关键词:课堂教学 目标化 问题化 活动化
教育界早就呼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希冀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活动中却难以落实,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1、明确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直是教育史上争论的重大问题,其中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是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贬低或抬高了学生的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加工的对象,他具有主体性,即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在教学实际中自觉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主体地位落实的重要标志。教学必须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积极地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智慧的学习,而智慧的核心恰恰就是思维能力, 1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就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品质。
3、落实主体地位,树立“学会学习”的学习观。当代社会知识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只有自主学习,才能造就自主发展的人。因此,当今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应摒除以“怎么教”来指导“怎么学”的固有观点,树立根据学生的“怎么学”来决定“怎么教”的新理念。
二、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
第一,教学目标化。不难想象,学习甚至于任何一种活动如果目标不明,主体将何去何从?目标越明确,学习主体的内在动机被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才越高,学习效果才越显著。一节课、一个教学活动,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仅老师清楚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一个与学生协商、沟通、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学习目标,使学生产生了内在的学习动机,引起主动探究的欲望。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有三点教学目标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使学生集中精力驾驶着自己的思维汽车向目标行驶。
第二、教学问题化。细想能力培养目标得以体现的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问题化,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贯穿教学过程的重要活动。
首先,设计的问题应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关键处,激活学生思维。如在学汉语拼音b,d时,提出“‘b与d’的不同点、相同点在哪里?”使学生观察,区分两个字母,达到正确认识和书写。
其次,设计的问题应有必要的梯度和适当的难度,贴近学生思维的“最 近发展区”,有层次地逐步推进,不能要求过高使学生“望而生畏”,也不能要求过低而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再者,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多提问,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只有当学生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了。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会祖国》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肖邦不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留下来保卫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要离开?”可见学生已启动了思维,在明白肖邦深爱祖国的同时,感到了矛盾,在平常之中看到了不平常的问题,而他的问题象钩子,引起了同学们的深深思索,激烈讨论,随之引发了更多的问题与见解。“肖邦为什么要发奋努力作曲,而连自己的健康都不顾?”“肖邦为什么不把自己的遗体运回祖国,而单要求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
第三,教学活动化。老师一点不讲,学生靠自己实践,可能会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学生一点不实践,只靠老师自己讲,那么学生一定难于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练习的机会。活动是主动学习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质。语文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各种各样,朗读、背诵、表演、讨论、收集资料、口头作文„„在学习《长江之歌》这首诗歌前,我让学生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上课时提问:“你们了解了关于长江的哪些知识?”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地,有的带来了地图进行讲解,有的拿出了图片,有的从网上下载了文章„„这样的学习可以总结为“整理资料、获取知识”,学生亲历了知识获得的过程,既锻炼了主动探索、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开拓了视野,了解了长江的伟大。可以说,用不着教,学生已能体会诗文对长江的赞美之情。在学习《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过程中,学生在研读中提出“彭德怀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 为什么却又杀掉它?”这个主要问题,并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会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为了战士,却不得不忍痛杀掉大黑骡子的革命情怀。每个问题无不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学生在读中完成了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转化与结合。最后配上凄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表演朗诵,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既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展现了他们精彩的创造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力求学生在课堂上有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确保学生自主、创造、能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只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参与学习,使学生在研读中领悟,在探究中收获,在实验中体验,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以自己的智慧研究如何“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地、巧妙地变为学生学的活动,教师讲析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抛弃训斥、责难的态度,满怀对学生的真情实感,用欣赏、期待的目光面对每一个学生,运用精湛的教学机智、教学技能进行课堂操作,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课堂中得到成长的快乐,在课堂中变得更加聪明。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基础》;
2、叶兴福著:《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3、肖川著:《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要义》,《人民教育》。
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 篇四
谈小学阅读教学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 图片,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
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二、把时间用在点子上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
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
读指导的对象。
在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此时无“言”胜有“言”
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我当时一愣: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
,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花潮》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圆通公园里海棠花如潮水一般的神奇,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在品读“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一句时,教师一遍又一遍深情地朗读(学生闭眼倾听),学生终于领悟到了“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的精妙。最后,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一句的节奏时给予了示范,使学生领悟到了很难用语言说清的节奏变化,纠正了“匀速前进”的问题。一系列较为经典的示范,解决了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学生读懂了句子,读出了美。
有人说,听读一段充满感情的语言文字,犹如欣赏一首悠扬悦耳的乐曲。那,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欣慰的事情吗?为了这个美丽、快乐的梦,我们在朗读教学这片园地上不懈地探索着,实践着。当孩子们喜欢上朗读,学会了朗读时,课堂上便会不时地奏起一曲曲悦耳动听的歌。那时,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客观地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情况,包括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说明任何一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不能照搬照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观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教,自己的学中去发现问题,发挥想象。因而,合 理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启动发现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启动发现欲望”,就是激发学生的发现动机,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激起他们的创 造欲望。
当新旧的感知、认知或情感方面不一致时,学生便会产生感受的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了我们所说的问题。对问题的认知需求,就形成了创造的欲望,以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维持平衡,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在这种动机的支配下,在探求的情景里,如果教师再给以期待性的语言,会立即有效地推动学生的学习,使之进行发现的活动,因为学生在自尊心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会变得更加奋发。
如《麻雀》一课,记叙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凶恶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遭伤害的动人故事,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为了启动学生产生强烈发现欲望,深刻体会“母爱”的力量的强大,在教学中,我从课外引进出示危险这一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危险”的词义,体会到往往是在某种情况、某种原因下有对自己生命安全形成威胁的可能,才构成“危险”。那么,《麻雀》一文中,小麻雀就面临着这种生命危险。于是,我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能通过自己的读书,把这危险的情况读出来,读给同学听。”继而引导学生通过读,初步读懂“危险”的情况,情况越是危险,小麻雀生命岌岌可危,那么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孩子的母爱精神就越能打动学生,学生越学下去,思维就越活跃。
二、凭借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语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识字、阅读、听说、写作,都离不开创造,因为要表 达,就离不开阅历、情感,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创造。
语文的学习以大量的阅读为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离不开固有的生活经验,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学生对于课文的信息,只有旧的相类似的信息的重新组合,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一过程也是创新。小学课本中有部分词句不那么浅白易懂,必须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揭示其中的内涵,使学生领悟这些词句的语中之义,言外之音。如《鱼游到了纸上》中那个青年跟游鱼融为一体,周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了„„我让学生想像当时青年画鱼的情境,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学生竟说到:“我觉得青年画鱼跟游鱼融为一体,就像《全神
贯注》中罗丹‘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好像喝醉了酒一样’,跟女塑像融为一体了一样,周围的一切他忘记了,心中只有鱼„„”由于学生理解了“融为一体”,再加上想象和联想,于是创造性地领悟了句子的内涵。理解文字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查字典,查资料,揣测图意、文意,联想、想象等方法。在阅读中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语言文字,从中发展想象力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三、抓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训练是多方面的。我们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潜在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训练重点,找准结合点。在分析《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出“飞”“夺”即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飞”即很快,“夺”即抢,无论是红军不畏艰险飞快地赶路,还是从敌人手中强占泸定桥,没有为革命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是不行的。因此“飞”与“夺”不仅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提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命题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我训练学生给文章加小标题或换题训练。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后,我让学生不偏离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情况下,进行换题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他们给课文换的题有《烈火中的英雄》、《英勇的邱少云》、《遵守纪律的英雄》、《在烈火中永生》等题。当然,学生的题目不如课题精确、恰当。反过来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给学生一个再创造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学习《跳水》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要主动提出,学生在接触课题后,便提出了不少问题。例;谁跳水?为什么跳水?怎样跳水?跳水结果怎样?学生通过释疑,感到这个课题很好,能引人入胜。在理解内容时,学生又提出了问题: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现那些人,那些物?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老师则抓住学生的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要能启发学生思维,学生便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释疑。这比只靠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语 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或者是文章内容都是可想象的有利因素。想象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
有补充功能和深化功能,对于故事结局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这样,故事读写成了供学生发挥才能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可得到充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会摇尾巴的狼》这则寓言学完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老山羊说完就走开了,此时狼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后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中有想象狼因为平时干尽坏事,恶有恶报,最后饿死在陷阱里;有想象狼被猎人发现后,活捉了送到动物园里去了;有想象老山羊离开后,找来猴子、熊、小象、马、小山羊等来到陷阱前,一起教训狼等。学生想象力被激活后,个个都成了妙语连篇的说故事能手。
如教《泸沟桥的狮子》第二课时时,在讲述到泸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时,我让学生通过品读第二自然段,欣赏作者对狮子的生动描写后,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对泸沟桥的狮子又怎样描写呢?有的同学说:“泸沟桥的狮子真顽皮呀!躲在母狮子的后面好像在抓痒。”有的说:“泸沟桥的狮子真欢呀!他们快活地数着天上的星星„„”他们发言热烈,想象丰富,畅所欲言,有趣地进行着创造的尝试。
想象的对象是生活中存在的,但尚未感知的形象,是有待创新的个体。所以,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与内涵,在课堂教学中,凭借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师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探究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们成功的欲望,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活他们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浅谈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法。虽然“教无定法”,但各种教学方法都 会或多或少有它不无遗憾之处。诗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语文教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取人 之长,补己之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切合学习的主体——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我想,这 应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笔者不揣浅陋,想就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课文的结构分析模式:“感性认识—→深刻理解—→
灵活运用”与“泛读—→精读—→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起始于学生对 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因而,从认知方面来说,是个由“感知”到“理解”,进而“运用”的过程;从教师教学方面来说,则是要求 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的教学指导过程。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则 是指导“泛读”。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为何要这样写,这样写的好处何在 ,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结构、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 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比较和理解。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达到“由此及彼”的应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力争做到“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 读方法。
在《藤野先生》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通过初读让学生弄懂该文大致可分三部分: 1.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见先生之前;2.在仙台学医的生活片断——受先生教益;3.离开仙台后—— 对先生的怀念。再通过“精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篇文章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本文是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 贵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有的学生还能通过对第二部分的具体分析来理解先生的高贵品质。为了 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文章的线索,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内容,并回答如下问题:①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②作者为何要写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这件事?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思想变 化起了什么作用?通过“研读”,再让学生运用围绕中心人物的思想品质安排材料的写法来写一篇描写人物的 记叙文。
二、课文的主题理解模式:“认识的开始—→认识的入门
—→认识的升华”与“整体—→局部—→整体”
阅读教学应从整体结构入手,即首先通过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然 后通过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 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在教师来说,这是对文章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进行分析教学的过程;而学生则 是从认识的起始,到认识的入门,最后使认识飞跃升华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不首先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大致的 了解,就直接分解文章的各部分,那么将势必使教与学的活动支离破碎,学生得到的印象将会是孤立、分散、 不完整,将会导致学生片面地理解课文甚至出现谬误。从系统的观点来看,整体结构功能总是大于各体功能之 和。我们必须从整体结构出发,进行阅读教学,即不要把字、词、句、段、篇各个孤立起来,而应围绕文章中 心有机地联结起来,从整体结构上去认识,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我们强调首先要对文章有个总体印象,强调不要将字、词、句、段作孤立的分析讲解,但绝不是反对对文 章局部作深入的分析研究。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 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对文章局部的分析,首要任务是品味重点字、词、句。教学中,我们要捕捉那些表达中心思想精确、形象 、生动的词、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长江三峡》首段,作者对三峡一天的航行描绘 为“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句就是统摄全文的“神”,通篇所写的景物,全在这“雄伟”
“瑰丽”四字。它概括反映了三峡山势的峭拔、惊心动魄,水势的凶猛势不可挡;也含蓄地反映三峡色彩的缤 纷和神话传说的美丽动人。抓住这一关键词、句进行分析讲解,学生就能很明晰的掌握该游记散文的结构和中 心。
其次,要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突出重点,并非为教而教,而是要把“作者”、“教者”和“学者”三者
统一起来,达到培养阅读能力的目的。如《藤野先生》一文和重点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 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表现 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 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对重 点段落的分析,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到这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 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有了局部具体形象的认识之后,还要回到整体上来,通过整体的认识,引起认真全面的思考,达到认识的 升华。《藤野先生》一文,在进行局部的具体分析之后,还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时代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如作 者为何去日本求学?为何离开东京去仙台?又为何离开仙台回国弃医从文?这样才能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这 篇文章不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也追述了作者当年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更表 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只有首先对课文有个全面的了解,才能高屋建瓴, 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及关键词、句、段;也只有对局部的字、词、句、段作深入的理解后,才能更深刻地理 解文章的结构线索和中心。
三、语言的比较运用模式:“语言—→思维—→语言”与
“具体—→概括—→具体”
阅读教学从“具体”到“概括”,就是要通过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了解,尔后概括文章的中心 内容。而从“概括”到“具体”,则是经过一定的判断和推理,具体回答课文的有关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 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从语言与思维的角度上看,这是由课文的语言开始,经过思考,达到学生用自 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的目的。在这里,思考是关键。因为只有经过积极的思考才能使学生从掌握书本知识进而 达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事理的目的。这一过程,也可用“读”——阅读课文、“思”——对课文有关问题进行 分析、比较、“说”——表达自己的思维结果来加以表示。其中比较、分析是最重要的一环,是联系“读”与 “说”的重要桥梁。因为不加思考分析地“说”,只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即不能把书本的知识 变为自己的知识,达不到“知识迁移”的目的。为了启发学生思考,我让学生把《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 》在描写景物的方法上加以比较,指出二者之间的异同,让学生理解到一定的形式是为一定的内容服务的道理 。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 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怎 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情感教育指
的是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情感教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个心灵都寄托在他们所描写的形象之中,如《丰碑》《钱学森》《诚实的孩子》等课文蕴涵着道德感,《五彩池》《草原》《桂林山水》等课文体现着自然风光美感,《新型玻璃》《太阳》等课文蕴藏着理智感。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让学生捕捉到作者熔铸在作品中的情和意,令他们如临其境,如听其声,如见其人,从而通过形象思维来感知、感悟文章的内涵、作者的情感。当作者刻画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他们的情感伴随着教学活动,与作者同喜同悲,并感受到作者笔下人物的美好品质,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境,这样教师就可以免去许多繁琐的讲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就像一池水,只要一颗小小的石子,就会使它泛起粼粼波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感人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幻灯、挂图等灵活地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观看多媒体课件:先欣赏屏幕上波浪翻滚、气势雄伟的辽阔大海,水平如镜、和风拂柳的美丽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感受自然美。然后教师激情告白:“同学们,大海、西湖水美,泰山、香山山美,但都无法与桂林山水相比,桂林山水不但山美、水美,而且奇山围绕碧水,碧水倒映奇山,山水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把桂林山水这幅画点缀得更美,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激活了情感。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文中优美的草原风光图:蔚蓝的天空,茫茫的绿色草原,洁白的羊群,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场面,充满着诗情画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如果再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仿佛身临其境,学生入景、人情。情景交融之中,学生驰骋想象,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情感的波澜也被掀起了,由此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风光的无限之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
三、运用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可见语感能力之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悟性是一种潜在的智慧。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运用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情感。 让教师在声情并茂的范读中,引起情感共鸣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在教学中, 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按不同文章的风格,采用不同的朗读风格,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音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意韵,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走进作品的意境之中,从而与作品中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意境中体验到真正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范读“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的矫健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一句时,教师应用哀婉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去读,因为周总理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从此再也看不见了,从悲哀中回忆失去的欢乐,使人更加悲哀。让学生明白这样读的理由,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投入地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和自己的朗读中激发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又如《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抒情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应该高亢、激越地抒情,这样才能够读出韵味来,才能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让学生在感受形象中朗读,体会情感
情感的激活需要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情感。作者的情感寄寓于所描绘的形象中,只有引导学生去认识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动情,在动情中抓住课文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学生的情感才能与作者相通,学生才能体会到真正的情感。在教学课文《会摇尾巴的狼》时,先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显示课件——“有一个陷阱里有一只狼,陷阱边上有一只羊,狼在陷阱里怎样爬也爬不上来”的动态画面。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文中抽象的语言文字的描述变成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表象后再细读课文中狼与羊的五次对话,那么课文中老山羊的诚实、善良、机警和狼的狡猾、凶恶、虚伪的性格特点就清晰地展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此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学生读到“你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谁也不会来救你的”这些句子时,学生对羊的同情之心和对狼的痛恨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让学生在朗读中展开联想,升华情感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表现在对语言文字的直觉感悟能力上,他们在看、听、读之中,就能凭借直觉和联想去体会,使抽象的文字化为真切的具体的画面,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例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时,教师可通过导语的设计、角色的演示,让学生从中体会西门豹杰出的管理才能,激发学生敢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情感;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文章的“味道”,让学生在对其“滋味”的品尝中领会语言的内在含义,使思维活动更加深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语感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学生的思维:“假如你是邺地的老百姓、魏王,你会对西门豹说些什么呢?”又如在讲《海底世界》一课时,让学生边听边看配乐多媒体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深情地朗读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听着教师的朗读,看着眼前课件屏幕上出现海底的美丽景色,浮想联翩,从而激起他们热爱大海的情感;再让学生闭着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美好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既使教学情景交融,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总之,情感让语文充满活力,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情操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挖掘课文,点化学生情感,打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让“情感”在教学中起到培养人、教育人的作用。
小学教学论文 篇五
创造活跃有效的课堂
----学习一年级课堂组织教学 从未教过一年级,没有想到一年级的孩子如此的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开学第一个星期课堂纪律非常混乱,整堂课声嘶力竭,却毫无效果。作为新教师的我也深知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要有较好的课堂纪律才行。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与实践,下面我对一年级组织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
一、吸引学生注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们刚刚踏入校园进行正规化的学习。根本就不适应,于是我买了一些小奖品,如小红花,小红旗等。上课前先定好规矩,告诉孩子谁这节课坐得端正,谁上课发言声音洪亮,谁不做小动作,不搞东西等。。。。老师就把奖品给他。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争先恐后地争取回答问题。同时中间间插小小的游戏,学生的注意力慢慢增强了。
二、做好课前准备
由于一年级是才入学的学生,自制能力差,如果不提前准备,在正式上课时,不可预测的奇事怪事会经常出现,把课堂有时搞得乱七八糟,上课时间就会白白浪费。在预备铃响时教师要提前到教室门口,定时督促学生做好一切上课准备工作,通过“评比、比赛、树标兵、夺红旗”等形式强化课前的准备,形成了自己准备,养成习惯;班干部检查,各组展开比赛;家长帮助准备,从严要求;上课教师综合评估,积分评比,发挥批评和表扬两个作用,保证有效的教学时间。
三、课堂形式灵活多变。
课堂形式单一,即使有小礼品,时间久了孩子也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刚有点起色的课堂又开始混乱了,对此我有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来搞好组织教学。如:课堂上的小游戏、小表演、小活动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当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时候可以运用事先约定好的一些口令组织教学。因为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易激动,即使是一点小事也往往让他们兴奋半天:拍桌子、大呼小叫、离开座位跳跃等,所以教师要在突发事件刚出现苗头时,就及时给予转化或制止。比如当我说“小嘴巴,不讲话”这一句时,就和他们约定好了,如果有同学不注意听课了,我说小嘴巴,他们就说不讲话,当我说完的时候,只要他们一接着说下一句,他们就回很自觉的坐整齐,不说话,我也不用老一套的做法,让他们一二三坐整齐。小孩子是最守诚信的人,他们知道自己和老师约好了,就一定要做好。文明守纪我最行,都坐得很好了。教学就更好组织了,说 唱怎么样都可以,教师和学生一唱一和对儿歌,既简单,又很有节奏感。使师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走神的机会。你要求学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须事先让他们清楚。然后,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要有、细心,让孩子知道你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
四、上课严格要求
要求小学生坐得端正,手脚不乱动、嘴不乱喊,上课不吃东西,语言文明礼貌,对好、中、差生都要从严要求。所说的从严性,是在爱护性的基础上从严性,是统一要求的从严性,而绝不是对差生的从严性,对优等生的放宽性,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从严要求。总之,对全班学生要一把尺子从严要求,使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五、使用儿童化语言。
一年级孩子非常单纯可爱,随时都有可能分散注意力,做事凭兴趣。更喜欢生活在自己的儿童世界里。所以,教学不是要学生进了老师的世界,而是老师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在教学会认的生字时老师可以这样说:“老师这里有十几个生字宝宝,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了,你们愿意做他们的爸爸妈妈吗?孩子们一听马上就感兴趣了。有时孩子对一种学习方式感到有些厌倦的时候,教师班上转换角色,故作天真的对着学生说:“小老师在哪里?”,学生马上一呼百应,伸出双手快乐地欢叫着:“小老师,下这里。”学生都非常渴望做一个小老师,课堂纪律大大提升了。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一般采用:小火车,哪路开?哪个小组坐好哪里开。学生听到这样声音,立马坐好,就像等待出发的火车一样,乖极了。老师这样用儿童语言给孩子说话,真的卓越了课堂纪律。
六、及时表扬和鼓励。
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更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在课堂中,教师要及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当学生回答正确完整,老师即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可以说“你真棒” “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说得真好”等,为了带动其他学生,老师这时可以抓住时机说:“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说?”要是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如“你坐下再想想,下次你一定能行”等,也可以用“掌声”或“送小红花”等方法鼓励他们,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希望和鼓励,体会成功的喜悦,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更加坚定学习的自信和勇气。也为课堂教学是否卓越提供了先决条件。
总之,课堂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他能更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一步实施卓越课堂的自主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兴趣。当然,作为教师本身也要不断地改进和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才能个更好的驾驭课堂。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5篇《小学阅读教学论文-浅谈小学阅读教学》,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