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最新4篇

众鼎号分享 84311

众鼎号 分享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不管我们学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识点,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4篇《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原因: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状况:

(1)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全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二

一、书法艺术

1、汉字起源和演变: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统一小篆—汉隶书—三国楷书(钟繇)

2、书法艺术发展

1、秦汉小篆、隶书

2、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书法艺术:王羲之 《兰亭序》

3、隋唐达到新高峰:张旭、怀素狂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书法理论

4、两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态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强调个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绘画艺术

1、起源:新石器时代 壁画,地面画,陶器装饰

2、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

3、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

4、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创造法度,雍容华贵

5、宋代: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

民间风情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6、明清:八大山人:风格奇特; 木刻版画、年画等

7、民间绘画兴起原因: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8、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三、文学

(一)诗歌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风雅颂;四言为主(现实主义)。

楚辞:战国屈原新体诗歌《离骚》(浪漫主义)

3、汉赋:司马相如(铺成排比,文采华丽)

4、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词: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视,常用散曲抒发愁闷情怀。关汉卿《窦娥冤》

(四)小说

1、唐代:传奇《柳毅传》、《南柯太守传》

2、宋代:话本

3、明清时期兴盛原因:商品经济的发达和市民阶层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五)戏曲

1、原始—汉唐:傩舞

2、唐:梨园

3、两宋: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4、元代(黄金时代,标志戏曲的成熟):杂剧(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戏之主):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

4、清代:京剧,新的高峰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篇三

第一目:宰相制度的废除

(1)过程:(课件展示朱元璋像)

①明初承袭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丞相管辖六部;

②1376年,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三司分别隶属中央有关部门

③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3)特点:官员互相牵制、互相制约,最后都听命于皇帝

第二目:内阁的创立

(1)原因:明太祖政务繁多,深感“不可无辅臣”。

(2)确立:①明太祖后来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入主文渊阁 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3)发展:①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奏章的票拟权;②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部权尽归内阁”

(4) 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第三目: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

(1)清中央机构的演变

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它是与君权抗衡的机构。

②雍正皇帝开始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乾隆皇帝撤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③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实质上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实质

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高中全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篇四

一、经济体制改革

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

(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 m.1126888.com 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4)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

(5)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4篇《高中历史必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初中历史考前必看知识点归纳【优秀7篇】

下一篇:英语saying的中文是什么意思【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