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教案【优秀9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9篇《《好孩子》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好孩子》教案 篇一
一、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能跟唱儿歌,学做动作。
3、初步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自制图片三张(小鸟跟在鸟妈妈身后自己飞、小猫跟在猫妈妈后面自己跑、小朋友和妈妈手牵手一起走)
2、歌曲《不要妈妈抱》
三、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内容。
(1)图片上都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2)小鸟自己飞,小猫自己跑,他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3、请幼儿欣赏歌曲,首席歌曲旋律及歌词内容。
4、教师弹唱歌曲
(1)欣赏完毕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小鸟自己飞,小猫自己跑等歌词内容。
(2)请幼儿边听歌曲便模仿小鸟飞、小猫跑的样子。
5、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教师播放音乐,请幼儿边听歌曲边跟读歌词“我们都是好孩子,不要妈妈抱,不要妈妈抱。”
6、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边看图片边跟唱歌曲,直至熟练。
(2)教师在此播放音乐,引导幼儿边跟唱边进行动作表演。
四、活动总结
通过《好孩子不要妈妈抱》这首歌曲,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长大,长大后自己应该是什么样子,借助小鸟和小猫的示范,让幼儿感知长大的重要性,在结合音乐表演时,体验到了音乐的快乐。
《好孩子》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学会日常礼貌用语。
2、做懂礼貌的好宝宝。
教学准备:
玩具娃娃、电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老师出示玩具娃娃,向幼儿有礼貌地打招呼:“小朋友们,大家好!”
鼓励幼儿用礼貌用语:“你好,小娃娃!”
2、娃娃要走了:“小朋友们,再见!”幼儿:“再见,小娃娃!”
与人见面要主动问好,分手的时候要主动说再见,这样才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游戏一:接电话
1、电话铃响了,“铃。 ...”
老师做示范,接电话:“喂,您好,... ...再见。”
2、电话铃响了,“铃。 ...”
教师:“现在请最有礼貌的`孩子来接电话。”请表现好的幼儿来接电话。
3、幼儿分组玩打电话游戏
幼儿使用礼貌用语“你好”“再见”
三、游戏二:做客
1、教师组织幼儿到其它班级做客参观。
2、做有礼貌的孩子,主动向其它班小朋友说:“你好”“再见”
《好孩子》教案 篇三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家人与自己相互间的亲密关系。
2、培养幼儿在生活中的动手能力学会帮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3、使幼儿学会感恩,懂得孝敬老人和爱护家人。学会勇于承担,有责任心。
二:活动准备:
音乐 道具(杯子,板凳)头饰四个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调动幼儿的活动情绪使其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内容有所理解,有较深刻的记忆,并能引导幼儿将活动中的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去。
难点:
准确引导幼儿做一个生活中有孝心,有责任心的好孩子。
四:活动过程
1、用简单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小朋友帮爷爷奶奶做
了什么事?他为什么要帮爷爷奶奶做事?爸爸妈妈怎么夸奖他的?幼儿回答后,教师整理、加工成歌词朗诵给大家听。
2、幼儿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吐字要清楚,让幼儿听清歌词。
(2)幼儿跟随教师按节奏念歌词。
(3)幼儿跟随教师轻声学唱。
3、引导幼儿为歌词创编动作。
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词自己想动作,并能边唱边做出来。幼儿做动作时,教师不做,以免幼儿模仿,限制了他们的创造性。
4、学习与他人合作进行歌表演。
(1)教师和个别幼儿分角色表演。教师扮“爷爷”“奶奶”,在唱前两段歌词中的。第一句时,也可让其他幼儿帮忙唱。另请一名幼儿扮演“小朋友”,唱两段中的第二句,边唱边做动作,第三段仍由“小朋友”唱,或全班幼儿齐唱。
(2)教师和全班幼儿表演,表演方法与上相同。
(3)幼儿两人一组分角色表演,让幼儿自己商量分配角色,教师适当给予帮助。
(4)按小组分角色表演。每组五人,分别扮演歌曲中的五个角色。幼儿扮演时,教师轮流到各组参与活动,和某一幼儿共同扮演一个角色,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幼儿。
(5)将头饰分别给四个小朋友带上,让他们扮演爷爷奶奶、爸爸妈妈
(6)儿歌练习,老师带着一起朗读儿歌,再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最好记得最快。
5、结束:
师:“今天小朋友们表现得都很棒,辛苦啦,我们休息一下吧。老师希望小朋友们回到家 也像今天在幼儿园的表现一样,做一个孝敬老人,有礼貌,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事情的好孩子。”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内容是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通过情景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自身去体验和感受,加强幼儿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活动的目标。活动时间合理,老师的语言表述应精简要加强幼儿将活动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个好孩子。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积极主动,只是语言表达没有热情。
《好孩子》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对音的高低进一步感知。
2、通过听觉感知力度并认识一音乐中强和弱的记号;能用强弱不同的音量演唱歌曲。
3、选择打击乐器和探索自然音源,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创作过程,表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4、培养学生争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争做聪明、勇敢、诚实、有礼貌的还孩子。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体验音的高低走向。
2、学唱歌曲《是谁在敲》,体验音的强弱
3、选择打击乐器,参与歌曲《司马光砸缸》的欣赏和创作过程。
4、培养学生争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争做聪明、勇敢、诚实、有礼貌的还孩子。
第一课时
一、学唱歌曲《好孩子要诚实》
1、对话引入课题。“你认为好孩子应该是怎样的?”
2、编故事,设悬念。
3、欣赏歌曲《好孩子要诚实》,歌曲作了怎样的回答。
4、跟唱。
5、歌唱,右手臂随着音的高低做动作。
第一乐句的后半截“喵喵叫”旋律采用上行,描述小猫一声比一声叫得响的形象;第二乐句的后半截“打碎了”旋律采用下行,描述花瓶掉下碎了的形象。第五乐句小猫的叫声“喵,喵,喵,”旋律层层递减,描述小猫生气的样子。
6、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一做。
二、表现歌曲。
1、完整欣赏歌曲,全班进行创编表演。
2、请个别学生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当小老师。
三、学习读谱。
四、全班进行歌表演。
五、下课。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二、欣赏《是谁在敲》,提醒学生欣赏歌曲中的强弱对比,可学着用敲门的动作对歌曲中的强弱声音作出反应。
三、认识音乐中表现声音的强和弱的符号,并在欣赏中把表示声音的强f和弱p的符号填入教材的练习栏中。
四、结合歌曲进行礼貌教育。
1、谈话:说说小弟弟敲门的样子,是否自己也有过,在什么情况下有过。
2、进行礼貌教育,让学生懂得讲礼貌是每个好孩子应有的良好习惯。
五、学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1、朗读歌词,懂得应该怎么做?
2、跟唱。
3、尝试有控制地把握歌曲音量的大小。
4、分组表示两段音乐的强与弱。
5、歌唱全曲,做到富有表情,声音自然、好听。
6、进行情景表演。
六、下课。
第三课时
一、看
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司马光砸缸》,让学生初步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议
1、让学生运用语言复述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
2、小组议论:我们要学习司马光什么?
得出:应学习司马光冷静、机智、勇敢的。
三、听
播放《司马光砸缸》,回答:
1、找出歌曲中最紧张的一句歌词。
2、说出歌曲中高潮处的主要情绪。
四、寻
1、复习已认识的四种打击乐器:三角铁、沐浴、响板、蛙筒。
2、介绍双响筒、铃鼓、钹、小鼓等四种打击乐器。
3、感受声音,寻找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4、讨论:乐曲在什么地方应该用什么音效?
引导学生按歌曲中不同角色的音乐特征,寻找不同音效效果的打击乐器,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五、配
1、教师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把顺序展示在黑板上:
(1)、司马光;
(2)、小朋友在院中捉迷藏;
(3)、“扑通”,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
(4)、怎么办?怎么办?
(5)、司马光机智地搬起石头,用力地砸向水缸;
(6)、砸破了缸,溺水的小孩得救了;
(7)、人们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儿郎。
3、讨论配音。
4、按配音演奏。
六、演
即兴创作表演,参与为故事配音响效果的实践过程。
七、想
1、讨论:如果遇到意外,你会怎么做?
2、改变故事情节,拓展学生解决意外的思维。
结束语:鼓励每个小朋友都能做个司马光式的冷静、机智、勇敢的好孩子。
《好孩子》教案 篇五
《好孩子》一文是第二册第四单元14课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了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从而赞扬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教学本文,要以描写小玲和小宝回到家里时的不同情景以及奶奶的神态语言的词句为训练点,进行语言文字的具体性、生动性的训练,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字的丰富表现力。在教学中,可选择下列几个句子作为训练点。
1.奶奶急忙拉开门,小玲跳着蹦着进来了。
训练设计:
①自读这句话,思考:奶奶是怎样拉开门的?(急忙)小玲是怎样走进家门的?(跳着蹦着)她的表现说明了什么?(说明小玲没有被雨淋着,心里很高兴。)
②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小玲和奶奶,表演出这两句话的内容,同学们加以评论。引导同学们理解“急忙”的意思,体会跳着蹦着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朗读。重读“急忙”,读出奶奶急着开门时的心情。“跳着蹦着”要读得慢一点,节奏强一点,童味浓一点,读出小玲没有被雨淋着的那种高高兴兴的心情。
④比较体会。删去“急忙”“跳着蹦着”两个词,再让学生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原句的具体性、生动性。
2.奶奶摸着小玲的衣服,奇怪地问:“小玲,你怎么没淋湿呢?”
训练设计:
(1)自读这句话,联系第一段的内容考虑:奶奶为什么会奇怪地问?
讨论这一问题时要注意:①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强化说的训练。②相机引导学生总结“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方法。
(2)指导朗读。要读出奶奶问话的奇怪的语气。可按下列节奏和重音去读:
奶奶/摸着小玲的衣服,奇怪地问:“小玲,你/怎么没淋湿呢?”
3.奶奶笑着说:“她真是个好孩子。”
训练设计:
①试读这句话,考虑:她指的是谁?(小梅)为什么说她是个好孩子?(助人为乐)奶奶是怎样说这句话的?(笑着)
②朗读指导。要读奶奶赞扬的语调,可按下面的节奏和重音去读:
奶奶/笑着说:“她/真是个好孩子。”
4.他的衣服全湿了,头上的水珠直往下掉。
5.奶奶心疼地问:“你带了伞,怎么还淋成这样子?”
6.奶奶一边给小宝擦头发上的雨水,一边说:“你也是个好孩子。”
以上三句的训练和上面三句的训练,大同小异。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全”“直”“心疼”“也”让学生反复体会句子的意思,强化说的训练,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好孩子》教案 篇六
一、知识背景
《好孩子》叙写两个孩子在雨天帮助同学的故事,赞扬他们乐于助人的品质。本文主要特点为:
1、设置悬念。本文共有7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奶奶担心没带伞的小玲会被雨淋湿;第2~4自然段写没带伞的小玲被小梅送回家,衣服没淋湿,奶奶夸小梅是好孩子;第5~7自然段写带伞的京京衣服全湿回到家,原来他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自己却冒雨回家,奶奶也夸他是好孩子。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恰好与奶奶的料想相反,曲折有致,由此赞美同学间的友情。
2、避实就虚。本文并未正面叙述和描写小梅和京京如何帮助同学,而是通过小玲和京京回到家中截然不同的情形以及奶奶的神态和语言加以表现,置留空间,耐人寻味,以此凸现同学间的关爱。
3、结构规整。本文第2~4自然段和第5~7自然段行文相同,均为:小玲(京京)进门——奶奶奇怪——小玲(京京)说明原因——奶奶称赞。相同的段式结构,学生易读易懂。
4、语言精到。本文中的奶奶是一线索人物,其心理、神态和语言,无不为学生指明行为导向,尤其是“着急”、“奇怪”、“摸”、“笑”、“心疼”等词,用语精到,奶奶的慈祥和蔼可圈可点。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朴实,事例平常,贴近学生生活,仿佛是身边之事和熟悉之人,富有亲近感和感染力。低年级学生虽为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宠爱,但对互相关爱、乐于助人已有初步认识,思想情感上有一定基础,价值取向不难判定。加之本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读懂学好亦无难度。教学中,应充满情感色彩,避免简单说教,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参与过程,在品读语言文字同时,探求做人道理。
三、教学理念
1、重视熏陶感染作用。《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材改革中,应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使教材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本课设计不作简单说教,而是让学生在感悟语句、拓展想像、练读对话、联系实际过程中,自然受到熏陶感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本课通过“联系实际,指导行为”等环节,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3、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课标》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符号堆砌,而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本课择要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既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可先由教师指导学习,再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悟出学法。学生的智力、理解能力不同,悟出的方法和道理就不同,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性。本文结构规整,教学中以一例带一例,重视过程,触类旁通,有肋于学习迁移,有助于实际应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有感情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含义。通过品析人物、交流讨论和反复诵读,明白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并感受助人之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体验和感受,从内心喜欢课文中的人物,从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明晓同学间应互相关爱、乐于助人,并融入个体言行之中。
五、片段设计
本文是一篇选读课文,此类课文不作统一要求,可根据需要结合讲读课文进行教学。处理方式可灵活多样,体现弹性:
(一)理解拓展
1、自主学习,初步探究
(1)初读课文,了解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的原因。
(2)再读课文,了解奶奶这一线索人物的性格特征。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研读词句,发现小梅和京京身上的闪光点,体味同学间的友情和关爱;感受奶奶身上的美德,获取正确的价值取向。
2、小组合作,丰富内涵
“小梅怎样冒雨送小玲回家?”
“京京把伞借给路远的同学后,自己在回家途中会遇到哪些不便?”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启发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并结合生活经验作合理想像,填补课文空白,既使人物形象更趋饱满,加深体验,同时又使学生想像能力得以发展。
3、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乐于助人的事?该怎么称赞他(她)?”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呢?”
此环节的设计,既是语文能力的培养——简要叙述事情经过,借鉴课文表达方式进行称赞,同时又将课文内容与学生个人实际相联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自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填补空白
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作为选读课文,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原有结构,可灵活处理,变教材为学材,变教本为学本。根据本文避实就虚这一特点,可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想像:
想像之一:小梅帮助小玲时所想所说所做,小玲到家后所说和小梅所说。
想像之二:京京在帮助同学时所想所说所做,那个同学所想所说所做。
想像之三:奶奶看见带了伞的京京全身淋湿回到家时所想。
想像之四:京京受奶奶称赞后所想所说。
学生可选择其一,根据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空白”,使阅读活动更为丰富多彩。
(三)朗读练习
本文以对话为主,富含情趣,适合进行朗读练习。朗读时,应尊重学生独特体验,让学生入情入境,把握人物不同特点。朗读时可注重以下几点:
1、注意人物语气的变化
奶奶因担心小玲被淋湿而着急,因结果出乎所料而惊奇,因明白就里而欣喜,因京京衣服全湿而心疼,又因知晓原因而高兴。
2、把握人物语气的基调
小玲为有小梅这样的同学而高兴、自豪,京京为能解人所难而快乐、自豪。
(四)迁移运用
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的教学方法,并使学生逐渐掌握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以一例带出多例,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悟出学习语文的规律。根据本文结构规整这一特点,可以第2~4自然段为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习第5~7自然段。
1、指导学习第2~4自然段
“哪几个自然段写第一幅插图的内容?小玲没带伞衣服为什么没淋湿?该怎样读奶奶和小玲的对话?”之后从“找、悟、读”等方面进行小结。
2、自主学习第5~7自然段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学习第5~7自然段吗?如果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六、拓展资料
一位盲人的感谢信
感谢你们,校长和老师,
你们教育的孩子真好。
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只知道她在你们学校。
一天,我顶着风雪回家,
不小心被一块石头绊倒。
她赶紧跑来把我扶起,
还替我找回甩远的书包。
从此,我们认识了,
她每天都来做我的向导。
一见面,甜甜地叫我阿姨,
清脆的嗓音总是带着笑。
早晨,她准时把我送过大街,
傍晚,准时把我接过小桥。
下雪天,她紧紧把我搀扶,
下雨了,为我把雨伞使劲举高。
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可我知道:
鲜艳的红领巾准在她胸前飘,
雷锋精神在她身上闪耀。
《好孩子》教案 篇七
俗话说:“表扬能使猪上树,好孩子是谝出来的。”今年,班级调整,让我担任四年级,是我最不希望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班级基础差吗?不是!是成绩不好吗?也不是!原因是有一个调皮出了名的学生。
他叫王强(化名),有人要问,他有多厉害,多调皮。我就简单地说给你听。他能让女教师上课气得哭了起来,他能让男教师把手弄破,他能在开家长会时问能不能把自家的狗牵来顶家长,他能在板演完之后,回座位时把其他同学的书推倒地上,他能当面说得“好好好,是是是”,回头就朝小同学拳脚相加,打得鼻青脸肿,他能……。他的能量太大了,别说上课,你能把班级秩序搞的象样就很不错了。
既来之,则安之。领导的安排,同志的信任,我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语文教师是学校的教导副主任,英语教师的管理经验也很丰富,我们商量对策,一致同意,方法就是两个字“表扬”。从短期军训开始,行进走得好,就说“你看王强走得多好,多有劲”,他高兴了;做操,就说“同学们看,王强做得多合节拍”,他更认真了;劳动时,特别能吃苦,要大家向他学习,高兴得他休息时也不休息了。说到上课,他可积极了,不等老师讲,他会多少,喊多少;叫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他不管是对还是错,总先回答。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还是表扬他,课堂上积极发言。因为“插嘴”往往是灵感的突然迸发,是智慧火花的闪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即时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课后,教师建议他,也要把机会让给别人,当其他同学回答完毕后,再做补充,做更正。这样原来课堂上捣乱的现象基本不见了。
前几天,任红梅校长来听课,见王强一节课很积极,向我表扬了他。再上课时,教师当着全班同学又特别表扬了他。
现在,王强常常给老师出主意,班级管理是否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不仅不再做对班集体不利的事,还关心班集体了。我们越来越喜欢他了。
《好孩子》教案 篇八
活动目标:
⒈模仿画图形,发展空间思维能力。
⒉能仔细观察和比较,耐心地完成练习。
活动准备:
⒈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2页《好孩子练眼力》,铅笔。
⒉将活动中出现的图形画在白纸上,根据需要一一出示。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那你知道怎样玩这个游戏吗?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有趣的图形,要请你们和我一起来玩图形找不同的游戏,比一比谁的眼睛亮,谁是认真、仔细又耐心的好孩子。小朋友,“眼力大挑战”的游戏马上就要开始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对比图形的不同。
㈠第一关
⒉教师出示 和 ,能在第二张图上画一笔使两个图形变成一样吗?
⒈出示 和 ,怎样添画可以使两个图形变成一样?
⒉个别幼儿上来示范添画,比较“小粗心”画成的 和 的区别。
⒊师:看来第三关和第四关需要我们更加细心的观察,下笔的时候也要更加仔细了。好孩子一定要看仔细再下笔,马虎、急躁,容易出错。
三、幼儿操作,模仿画图形。
⒈师:在我们的操作材料上还有更多有趣的图形呢,你们愿意继续来接受挑战吗?
⒉翻开幼儿活动材料《数学》第22页,交代操作要求。
⑴师:刚才我们添画的都是直直的线,让两个图形变得一模一样,接下来的挑战会哟不同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⑵师:这些图形你们都看明白了吗?有没有看不明白的`地方?
⑶交代操作要求:请你添画合适的线条,使两边的图形变成一样。
⒊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教师引导孩子完成练习后,自己仔细地检查一次,看看左右两边的图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了。
⒋利用视频仪展示个别幼儿的操作,大家一起用亮眼睛检查同伴的操作材料完成的是否正确。
⒌自查与互查。
《好孩子》教案 篇九
课前准备
1.投影片。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21好孩子。
提问:什么样的孩是好孩子?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已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错误读音,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了生字(包括要求认识的字)
2.边读边想,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先读生词,再读生字,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学生注意“拉”的声母是边音,“京”的韵弹母是后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
3.指名简要地回答问题。
(1).课文中谁是好孩子?
(2).为什么说他们是好孩子?
四、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轻声自由读二——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奶奶看见小玲的衣服没有淋湿,为什么很奇怪?(奶奶认为小玲忘了带伞,一定要淋湿。但是小玲回来后,一摸她的衣服,发现小玲没有淋湿,所以奶奶觉得很奇怪。)
指导学生读奶奶的话,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提问:奶奶为什么说小梅真是个好孩子?(小梅看到小玲忘了伞,怕她淋湿了,主动送小玲回家。)
指导学生用高兴的语气朗读小玲说的话,用赞热扬的语气读奶奶说的话。
3.轻声自由读第五——七自然段。
提问:奶奶为什么说京京也是好孩子?(京京看见路远的同学没有带伞,就把伞借给他们,自已淋着回家,他能主动关心、帮助同学,所以奶奶说他也是好孩子。)
4.启发学生说说,怎么读好奶奶说的话。(奶奶看见京京全身淋湿了时说的话,要用奇怪、心疼的语气来读。她夸奖京京时说的话要用赞扫扬的语气来读。)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小组练读,再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提问:奶奶为什么说小梅和京京是好孩子?
二、表演课本剧
每小组先出五人,四人分别扮演奶奶、小梅、小玲和京京,一人说课文叙述部分。表演后评选优胜小组和最佳小演员。
三、认记字形,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学会的生字,指名读一读,说说是怎样的记字形的。
2.重点分析以下几个字。
外:左右结构,第3笔是点。熟字“处”是半包围结构,第3笔是捺。
她: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告诉学生、奶奶、小玲、小梅、妈妈、阿姨都是女的,用“她”;爷爷、爸爸、伯伯、叔叔都是男的用“他”。
京:跟熟字“就”的左边相同。
服:左边是月字旁。
怪:左边是竖心旁,右上边是“又”,右下边是“土”和“轻”的右边不同。
3.指导写课后练习第2题中的字,先读生字。用笔描1个,临写1个,对照范字再写1个。
本课生字中有4个左右结构的字,“外”左短右长,“她”、“拉”、“服”、“怪”都是左窄右宽。
“奇”上面的“大”第三笔是点。
四、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第3题。学生自己拼读,指名在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书上写。写后订正。
2.课后练习第4题。通过读例句,使学生体会到每组的两句话主要意思相同,但第二句比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8个诃语,认保佑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相帮互助,做一个关心别人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奶奶和小玲、京京的对话,让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学的道理;进行字词数学。
难点是生字中有些字不容易读准字间音,有些形近或音同形近的字容易混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好孩子》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