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最新9篇)

众鼎号分享 148356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9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能力目标: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态度:让学生了解有关负数的历史、体会负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难点: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加1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回答得0分;每个队的基础分均为0分。两个队答题情况见书上第23页。

二、分析探索、问题解决

分组讨论扣的分怎样表示?

用前面学的数能表示吗?

数怎么不够用了?

引出课题。

讲授正数、负数、有理数的定义。

用负数表示比“0”低的数,如:-10,读作负10,表示比0低10分的数。启发学生再从生活中例举出用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数。

三、巩固练习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下列各题中的数量:

(1)如果火车向东开出400千米记作+400千米,那么火车向西开出4000千米,记作______;

(2)球赛时,如果胜2局记作+2,那么-2表示______;

(3)若-4万表示亏损4万元,那么盈余3万元记作______;

(4)+150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0米,低于海平面200米应记作______.

分析:用正、负数可分别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高于海平面的高度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高度用负数表示;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定为用正数表示,则另一个方向用负数表示;如运进与运出,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买进与卖出,胜与负等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向东5米”与“向西10米”不是相反意义的量;

b.如果汽球上升25米记作+25米,那么-15米的意义就是下降-15米;

c.如果气温下降6℃记作-6℃,那么+8℃的意义就是零上8℃;

d.若将高1米设为标准0,高1.20米记作+0.20米,那么-0.05米所表示的高是0.95米.

三、小结回顾、纳入体系

学生交流回顾、讨论总结,教师补充如下:

概念:正数、负数、有理数。

分类:有理数的分类:两种分法。

应用:有理数可以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二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探究、合情推理等能力,会进行有理数和乘法运算。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乘法法则。

2、难点:有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确定有理数乘法积的符号。

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

1、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正数的'加减法可以扩充到有理数的加减法,那么乘法是可也可以扩充呢?

乘法是加法的特殊运算,例如5+5+5=5×3,那么请思考:

(-5)+(-5)+(-5)与(-5)×3是否有相同的结果呢?本节我们就探究这个问题。

3、在一条由西向东的笔直的马路上,取一点O,以向东的路程为正,则向西的路程为负,如果小玫从点O出发,以5千米的向西行走,那么经过3小时,她走了多远?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小学学过的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那么这两个数 互为相反数 。

2、由前面的问题3,根据小学学过的乘法意义,小玫向西一共走了 (5×3)千米,即(-5)×3=-(5×3)

3、学生活动:计算3×(-5)+3×5,注意运用简便运算

通过计算表明3×(-5)与3×5互为相反数,从而有

3×(-5)=-(3×5),由此看出,3×(-5)得负数,并且把绝对值3与5相乘。

类似的,(-5)×(-3)+(-5)×3=(-5)×[(-3)+3]=0

由此看出(-5)×(-3)得正数,并且把绝对值5与3相乘。

4、提出:从以上的运算中,你能总结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

鼓励学生自己归纳,并用自己的语舞衫歌扇,并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猜测、归纳、交流的过程中及时引导、肯定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0相乘,积仍为0

(板书)有理数乘法法则: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计算

(-5)×(-4) 2×(-3.5) × (-0.75)×0

(1)学生根据乘法法则,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定四位同学到黑板演习。

(2)教师:要求学生明确算理,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巡视,及时引导。

2、计算下列各题

① (-4)×5×(-0.25) ② ×( )×(-2)

③ ×( )×0×( )

指定三名同学在黑板上做,使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乘法时,要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出积的绝对值。

教师提出问题:几个有理数相乘时,因数都不为0时,积是多少?

学生小结后,教师归纳:

几个不为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符号决定,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则积为0

练习:本P31练习

四、总结反思(学生先小结)

1、有理数乘法法则

2、有理数乘法的一般步骤是:

(1)确定积的符号; (2)把绝对值相乘。

五、作业:P39习题1.5 A组 1、2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

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情形1:小虫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出发地点多少米?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

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情形2:小虫向西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出发地点多少米?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

发现:当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同理,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反数-2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综合: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计算:

(1)(2)

三、巩固训练:

P52.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五、家庭作业:

P57.1、2、3

六、每日预题:

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篇四

一、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本班学生已有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经验,多数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探索问题。由于学生已了解利用数轴表示加法运算过程,不太熟悉水位变化,故改为用数轴表示乘法运算过程。

二、课前准备

把学生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为10个小组,以便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竞争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

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a.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b.-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c.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d.(-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3)=

e.被乘数是零或乘数是零,结果是人仍在原处。

(2)学生归纳法则

a.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b.积的绝对值等于 。

c.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1中(3)(4)小题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P76练习1(1)(3),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P75例2,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多个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当负因数个数有 ,积为 ;只要有一个因数为零,积就为 。

4、讨论对比,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有理数乘法有理数加法

同号得正取相同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把绝对值相加

(-2)+(-3)=-5

异号得负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

把绝对值相乘

(-2)×3=-6(-2)+3=1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小的绝对值

任何数与零得零得任何数

5、分层作业,巩固提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很快投入到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上来,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自始至终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课特别注重过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比较满意。如果是在法则运用时,编制一些训练符号法则的口算题,把例2放在下一课时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案及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要熟记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会进行有理数除法的运算。

2、掌握求有理数倒数的方法,并能熟练地求出一个给定的有理数的倒数。

3、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4、体会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在探索有理数除法法则时的应有

学习重点

有理数除法的法则及应用;求一个有理数的倒数。

学习难点:

在进行有理数除法运算时,能根据题目特点,恰当地选择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学习过程:

一 前置复习 :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

举例说明。

2、多个有理数乘法:

(1)几个不等于0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 决定,当 时积为正;当 时积为负。

(2)几个有理数相乘,积就为零。

二 探究新知:

(教师寄语: 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既相互联系又可以相互转化的,在数学上加与减,乘与除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学课本58页至59页例4之前的内容,并且认真体会在探索除法与乘法的关系时,用到的比较、转化、分类的思想方法。一定要熟记:

(1) 有理数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的法则:除以一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理数的除法法则:两数相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除以任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与以前学过的倒数的概念一样,___________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

如,3与____互为倒数,-6与_____互为倒数,2.25是____的倒数,___是 的倒数。

三 新知应用:

例1、独立完成课本58页例4,然后对比课本上的解答,思考交流:在两个_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1),在两个_______数相除时,可选择法则(2)

学以致用 计算:

(1) (42)7 (2) ( )( )

例2、计算(1) ( )( )( ) (2) ( )( )

(温馨提示:1、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应把除以一个数转化成乘这个数的倒数,然后统一成乘法来进行计算。2、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小学一样。)

四 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课本P59练习2,3题。(将完整的计算过程写在下面空白处)

五 达标测试

(独立完成)

1 填空:(1)2 的倒数与 的相反数的积是_______。

(2)(1)(3)( )=______。

(3)两个数的商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一定是_________。

(4)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则这个数是____________。

2、计算:(1) (2)

(3)、 (4) ( + )

六 总结反思:

1、说一说:

本节课我学会了 ;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 ;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 ;

我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 。

2、:评一评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七 布置作业

1(必做题) 课本60页习题A组3,4题。(要求:做在作业本上)

2(选做题) 课本60页习题B组1,2题。(要求:将答案直接写在课本上,明天课堂上用5分钟时间讨论交流)

有理数的乘法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以前学过的范围内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都是成立的,那么在有理数的范围内,乘法的这些运算律成立吗?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

(1)(一7)×8;

(2)8×(一7);

(5)[3×(一4)]×(一5);

(6)3×[(一4)×(一5)];

[师生]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像前面那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问题2来检验。(略)

[师]同学们自己采用上面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

[生]例如:5×[3十(一7)]和5×3十5×(一7);(略)

[师](一5)×(3一7)和(一5)×3一5×7的结果相等吗?

(注意:(一5)×(3一7)中的3一7应看作3与(一7)的和,才能应用分配律。否则不能直接应用分配律,因为减法没有分配律。)

讲授新课:

[活动2]用文字语言和字母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表达出来。

应得出:

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3][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的第7题(3)、(6)。

活动与探究: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868×(一5)十6.868×(一12)十6.868×(十17)

(2)[(4×8)×25一8]×125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篇七

1.有理数加法法则:

⑴如果a0,b0,那么a+b=+(│a│+│b│);⑵如果a0,b0,那么a+b=-(│a│+│b│);

⑶如果a0,b0,│a││b│,那么a+b=+(│a│-│b│);

⑷如果a0,b0,│a││b│,那么a+b=-(│b│-│a│);

⑸如果a0,b0,│a│=│b│,那么a+b=0; ⑹a+0=a.

2、有理数减法法则:a-b=a+(-b)

33、 两数相加,如果比每个加数都小,那么这两个数是( )

A.同为正数 B.同为负数 C.一个正数,一个负数 D.0和一个负数

34、在数轴上表示的数8与-2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 ( )

A.6 B.10 C.-10 D.-6

35、计算:

3、有理数乘法法则:

⑴如果a0,b0,那么ab=+(│a││b│);⑵如果a0,b0,那么ab= +(│a││b│);

⑶如果a0,b0,那么ab=- (│a││b│);⑷a0=0.

4、有理数除法法则:ab=a

5、有理数的乘方:

求 的积的运算,叫做有理数的乘方。即:an=aaa(有n个a)

从运算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 ;从结果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 。

6、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

36、 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为零,则它们的商是( )

A.0 B.-1 C.+1 D.不能确定

37、一个数和它的倒数相等,则这个数是( )

A.1 B.-1 C. 1 D. 1和0

38、 (-2)11+(-2)10的值是( )

A.-2 B.(-2)21 C.0 D.-210

3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ab,那么a2b2 B.如果a2b2,那么ab

C.如果│a││b│,那么a2b2 D.如果ab,那么│a││b│

40、若a、b互为相反数,c、d互为倒数,则(a+b)3-3(cd)4=________.

41、平方等于它本身的有理数是___________,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有理数是_____________.

42、 1-2+3-4+5-6++2001-2002的值是____________.

43、 已知│a│=3,b2=4,且ab,求a+b的值。

44、计算:

七。科学记数法、近似数及有效数字

⑴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 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叫做科学记数法。

⑵对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称为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45、 用科学记数数表示:1305000000= -1020= 。

46、 120万用科学记数法应写成 2.4万的原数是 。

47、 近似数3.5万精确到 位,有 个有效数字。

48、 近似数0.4062精确到 位,有 个有效数字。

49、 5.47105精确到 位,有 个有效数字

50、 3.4030105保留两个有效数字是 ,精确到千位是 。

51、 用四舍五入法求30951的近似值(要求保留三个有效数字),结果是

有理数的乘法数学教案 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能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归纳、猜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精神,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应用法则正确地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难点:两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为正与两负数相加和的符号为负号容易混淆。

3.关键: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小学,我们学习了正有理数有零的乘法运算,引入负数后,怎样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呢?

五、新授

课本第28页图1.4-1,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前它在什么位置?

分析:以上4个问题涉及2组相反意义的量:向右和向左爬行,3分钟后与3分钟前,为了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那么(1)中2cm记作+2cm,3分后记作+3分。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 篇九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确定多个因数相乘时,积的符号,并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能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几个不为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问题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验证等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能用法则进行多个因数的乘积运算。

2、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3、关键:让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

教具准备: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1、请叙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2、计算:

(1)│-5│(-2);

(2)(-)

(3)0(-99.9)。

五、新授

1、多个有理数相乘,可以把它们按顺序依次相乘。

例如:计算:1(-1)(-7)=-(-7)=-2(-7)=14;

又如:(+2)[(-78)]=(+2)(-26)=-52.

我们知道计算有理数的乘法,关键是确定积的符号。

观察:下列各式的`积是正的还是负的?

(1)234

(2)234(-4)

(3)2(-3)(-4)

(4)(-2)(-3)(-4)(-5)。

易得出:(1)、(3)式积为负,(2)、(4)式积为正,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关。

教师问: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完成思考后,教师指出: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与正因数的个数无关,当负因数的个数为负数时,积为负数;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数。

2、多个不是0的有理数相乘,先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求各个绝对值的积。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9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秋天的雨》教案【精选3篇】

下一篇:幼儿园中班安全开学第一课教案(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