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这次众鼎号为您整理了6篇《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一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点拨、诵读法教学模式,这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
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在阅读教学上,有专家提出了几项看法:
(1), 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教师只是指导。
(2), 阅读量要大。
(3), 尊重多元化阅读。
(4), 把带着问题来读转变为读出问题来。
(三)朗读背诵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追问:为什么作者这么厌恶官场呢?知人论世,简介作者
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XX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2、为何归来?
明确: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探究、讨论
有的人说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讨论)?
[点拨]
学生各抒几见,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在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
说明
作者的这一思想为以后历代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归宿,同时也为学生的批判创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
6、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四、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 本性、守拙 美丽园田 无/有、久/复
厌弃官场 淡泊明志 自然和谐 自由、独立
蔑视权贵 固守节操 恬淡幽雅 安逸、喜悦
五、作业,背诵全诗
《归园田居》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 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
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 \\\'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2、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 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韵\\\'指人们的气质性情的素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适俗\\\'就是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诗人说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显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写自己流连山水喜爱田园,表明归隐田园的意向。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2、彻底悔悟3、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3、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
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农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农村(文明的异化)}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
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
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
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朴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五、 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隐士情怀:
1、蔑视权贵、鄙视官场
2、淡泊明志、躬耕田园
3、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饮 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中国晋宋时期文学家。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
成就最高。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
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2)陶渊明诗歌的高超的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它们所以被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诗人如果没有神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很平易的词句生动地显现出事物的形象。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中,写雪景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字,把雪的轻虚洁白的形象写得十分传神,被历来的批评家所推崇……这就是作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象之故。陶诗中许多写景的名篇都具有这个特点。它们对描写的景物,往往只用淡淡的几笔,把它的神态突出地显示出来……
陶诗另一突出的优点是,比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显得尤其浑厚和完整。陶渊明继承了汉魏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作风,讲究通篇的浑厚,不去斤斤追
求一两句名句……
此外,简洁和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特点。
总结全文 篇三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
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3、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联想法、点拨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课件展示环境优美,和平安宁的图片。师生共赏,由优雅安宁的世外桃源,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拼音节奏。
2、自由朗读。解词释句
3、词语小测试。
三、研读赏析,解读文本
1、品读
一读:读出农夫的无奈和辛苦。
(草盛苗稀,晨兴月归,夕露沾衣)
二读:读出耕者的乐观和坚定。
(理秽荷锄,精心侍弄,衣沾不惜)
三读:读出诗人的情趣和愉悦。
(带月晚归,悠然惬意)
四读:读出隐士的洁身守志。
(淡泊名利,超凡脱俗)
2、解读陶渊明的性格志趣
四、拓展探究,加深理解: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五、练习设计,巩固知识
六、深层思考,升华思想
1、评价陶渊明。
2、探讨:你欣赏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吗?
如果陶渊明生活在当代,他还会隐居起来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朗读(做到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会理解(会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梳理字词意思以及全诗的内容。)
3、会欣赏(能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会背诵(掌握背诵方法,完成背诵)
5、会默写(能在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默写)
教学重点:会朗读 会理解
教学的难点:会欣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使用教具:小黑板1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生互动交流:你们说古董值钱吗?他们值得我们去收藏和欣赏吗?其实我们手中也有古董,而且是无价之宝,他们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化精髓——古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30课《诗四首》中的《归田园居》其三让我们用脑子来收藏这件特殊的古董,用我们的智慧来欣赏这件瑰宝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明确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假如你们认为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目标的话,就跟老师自信满满地跟着老师的板书把学习目标读一遍。(板书: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
二、了解诗人
接下来,我首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如何,看看是否具备了收藏古董的能力: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生在动荡的年代,性格既刚正不阿,向往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进入官场,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因此,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他最终选择了归隐田园。他是谁?——陶渊明。我们这个学期学习了他的哪篇文章?对呀,我们已经从《桃花源记》中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进一步深入体会这位大诗人美好的心灵。(小黑板出示全诗内容。)
三、运用目标探究法学习新知识
1、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完成会朗读的学习目标)
(1)提出听读要求:
①听清老师朗读诗时,有哪些字词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他们的读音?(多音字:兴、荷、长等)。
②听清老师朗读诗时的节奏和感情。
(2)学生明确要求后,认真倾听老师范读全诗。
①问:“听读以后,你知道了那些字词要注意它们的读音?”(学生回答)此诗的节奏怎样划分?(引导学生说明此诗是五言律诗,节奏是“二三”,另外要注意意一诗多种读法,如“二二一”“二一二”的读法,以及相关考试的应对方法)。
②学生集体按正确的读法朗读全诗,然后个别进行竞赛朗,看谁读得更好。(老师适时指导,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并能读出喜欢、闲适的意境。)
2、考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完成会理解的学习目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学全诗,看谁在自学后,对诗歌的字词句等的理解最透彻。
(1)要求学生合起课本,说说对诗中部分字词的理解。
(2)学生谈自己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学生说说各句的大意,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内容板书)。
3、考学生的欣赏的能力(完成会欣赏的学习目标)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欣赏全诗。
(1)你认为那个字词或那句话写得最好?说说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语气把它们读出来。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与学生共同体会“带月荷锄归”与“夕露沾我衣”的如诗如画的意境。)
(4)此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了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老师用小黑板出示《归田园居》其一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准确归纳出本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5)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平淡自然的风格。)
(6)学生进行质疑或对诗歌的独特理解进行阐述与交流。
4、考学生的背诵能力。(完成会背诵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说说背诵本诗的方法(让学生互相交流好的背诵方法。)
(2)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背诵方法进行自由诵读。
(3)同桌之间进行接力式背诵。
(4)老师随意抽查背诵情况。
(5)老师用问答方式考查学生对诗歌背诵的情况。
5、考学生的默写能力。(完成会默写的的学习目标)
(1)学生在四分钟内默写全诗。
(2)学生互相检查默写情况。
三、总结。
1、围绕四个会的目标进行小结,鼓励学生日后继续运用目标学法多读各位名人的诗歌,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2、鼓励学生要多读才能真正把这些无价之宝的古董据并最终将他们据为己有。
四、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热爱田园生活
前四句:田间的劳动情形——辛苦而执著
五六句:归途夕露沾衣——乐此不彼
七八句:抒写归隐意愿——热爱劳作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四、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草屋
榆柳桃李简朴幽雅
见
远人村安详悠闲
墟里烟(动静结合)
狗吠深巷宁静和平闻
鸡鸣桑树(以动衬静)
无尘杂闲适自在感
有余闲
总之,这些诗句,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4、小活动:假如你是某旅游公司的策划或导游,根据本诗你打算怎样向客人推介“乐陶陶农家游”这项服务?
(五)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要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六)全班同学朗读课文并练习背诵
(七)作业
1、课外探究: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提示:
(1)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
(2)彻底悔悟。
(3)也许是一种托词。
2、比较阅读《归园田居》和〈〈短歌行〉〉
提示:
(1)进取与隐退的对立。
(2)文学有着广阔的胸怀,只要是美的,都有价值。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尘网羁鸟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恋旧林思故渊归园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6篇《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