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学习 > 学习总结 >

高一生物学科重要知识点整理8篇

众鼎号分享 47848

众鼎号 分享

生物是一门需要背诵的理科,尤其是高一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和记忆大量的知识概念。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8篇《高一生物学科重要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一

一、概念:

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记忆点:

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2、性别类型:

_Y型:__雌性_Y雄性————大多数高等生物:人类、动物、高等植物

ZW型:ZZ雄性ZW雌性————鸟类、蚕、蛾蝶类

二、_Y型性别决定方式:

_Y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__),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_Y)。减数__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_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_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_精子和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1:1。

染色体组成(n对):

雄性:n-1对常染色体+_Y雌性:n-1对常染色体+__

性比:一般1:1

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

(1)伴_隐性遗传的特点:

①男>女

②隔代遗传(交叉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③女患,父必患。

母患,子必患。

(2)伴_显性遗传的特点:

①女>男

②连续发病

③子患,母必患

父患,女必患

(3)伴Y遗传的特点:

传男不传女

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

伴_隐: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

伴_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

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

常显:多(并)指

Y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

(4)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四、遗传病类型的鉴别:

(一)先判断显性、隐性遗传:

无中生有,为隐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

(二)再判断常、性染色体遗传:

1、父母无病,女儿有病——常、隐性遗传

2、已知隐性遗传,母病儿子正常——常、隐性遗传

3、已知显性遗传,父病女儿正常——常、显性遗传

4、如果家系图中患者全为男性(女全正常),且具有世代连续性,应首先考虑伴Y遗传,无显隐之分。

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

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高一生物必备知识点总结 篇二

遗传的基本规律

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n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种。

细胞增殖

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基因的本质

1.DNA的化学结构:①DNA是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元素是C、H、O、N、P等;②组成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三部分组成:一个脱氧核糖、一个含氮碱基和一个磷酸;③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有四种。DNA在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核苷酸,即腺嘌呤(A)脱氧核苷酸;鸟嘌呤(G)脱氧核苷酸;胞嘧啶(C)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T)脱氧核苷酸;组成四种脱氧核苷酸的脱氧核糖和磷酸都是一样的,所不相同的是四种含氮碱基:ATGC;④DNA是由四种不同的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聚合而成的脱氧核苷酸链。

2.DNA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与磷酸相间排列在外侧,形成两条主链(反向平行),构成DNA的基本骨架。两条主链之间的横档是碱基对,排列在内侧。相对应的两个碱基通过氢键连结形成碱基对,DNA一条链上的碱基排列顺序确定了,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另一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也就确定了。

3.DNA的特性:①稳定性:DNA分子两条长链上的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和两条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是稳定不变的,从而导致DNA分子的稳定性;②多样性:DNA中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方式:4n(n为碱基对的数目);③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都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构成了DNA分子自身严格的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碱基含量计算中的应用:①在双链DNA分子中,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是相等的,占整个分子碱基总量的50%;②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嘌呤之和与嘧啶之和的比值与其互补链中相应的比值互为倒数;③在双链DNA分子中,一条链中的不互补的两碱基含量之和的比值(A+T/G+C)与其在互补链中的比值和在整个分子中的比值都是一样的。

5.DNA的复制:①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②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③条件:a、模板:亲代DNA的两条母链;b、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为;c、能量:(ATP);d、一系列的酶。缺少其中任何一种,DNA复制都无法进行;④过程:a、解旋:首先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扭成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称为解旋;b、合成子链:然后,以解开的每段链(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随的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地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互相盘绕成螺旋结构,c、形成新的DNA分子;⑤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⑥结果:一个DNA分子复制一次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DNA分子;⑦意义: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从而使前后代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⑧准确复制的原因:DNA之所以能够自我复制,一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能为复制提供模板;二是因为它的碱基互补配对能力,能够使复制准确无误。

6.DNA复制的计算规律:每次复制的子代DNA中各有一条链是其上一代DNA分子中的,即有一半被保留。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则形成2n个DNA,但含有最初母链的DNA分子有2个,可形成2ⅹ2n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最初脱氧核苷酸链的有2条。子代DNA和亲代DNA相同,假设x为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母链的数量,形成新的DNA所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数为子代DNA中所求脱氧核苷酸总数2nx减去所求脱氧核苷酸在最初母链的数量x。

7.核酸种类的判断:首先根据有T无U,来确定该核酸是不是DNA,又由于双链DNA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单链DNA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来确定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

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组的概念及特点:①由合子发育来的个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②而由配子直接发育来的,不管含有几个染色组,都只能叫单倍体。

2.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①细胞中同种形态的染色体有几条,细胞内就含有几个染色体组;②根据基因型判断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根据细胞的基因型确定控制每一性状的基因出现的次数,该次数就等于染色体组数;③根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数确定染色体数目。染色体组数=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数。

人类遗传病

1.判断顺序及方法

①判断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总数,如果患者很多连续每代都有即为显性遗传。如果患者数量很少,只有某代或隔代个别有患者即为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②先判断是常染色体遗传病还是X染色体遗传病。方法:看患者性别数量,如果男女患者数量基本相同即为常染色体遗传病。如果男女患者的数量明显不等即为X染色体遗传病。(特别:如果男患者数量远多于女患者即判断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反之,显性)

2.常见单基因遗传病分类

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

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将至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交叉遗传)

②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

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③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④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遇常染色体类型,只推测基因,而与X、Y无关

3.多基因遗传病:唇裂、无脑儿、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糖尿病。

4.染色体异常病:21三体(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性腺发育不良症(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

5.优生措施:①禁止近亲结婚。(直系血亲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②进行遗传咨询,体检、对将来患病分析;③提倡“适龄生育”;④产前诊断。

高一生物知识点 篇三

1、18C中期,人们认为只有土壤中水分构建植物,未考虑空气作用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实验证实植物生长可以更新空气,未发现光的作用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多次实验验证,只有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更新空气,但未知释放该气体的成分。

1785年,明确放出气体为O2,吸收的是CO2

1845年,德国梅耶发现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864年,萨克斯证实光合作用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

1939年,美国鲁宾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水

2、(1)条件:一定需要光

光反应阶段场所:类囊体薄膜

产物:[H]、O2和能量

过程:①水在光能下,分解成[H]和O2;

②ADP+Pi+光能ATP

(2)条件: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

暗反应阶段场所:叶绿体基质

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

过程:

①CO2的固定:1分子C5和CO2生成2分子C3

②C3的还原:C3在[H]和ATP作用下,部分还原成糖类,部分又形成C5

联系:光反应阶段与暗反应阶段既区别又紧密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H]和ATP。

3、空气中CO2浓度,土壤中水分多少,光照长短与强弱,光的成分及温度高低等,都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可通过适当延长光照,增加CO2浓度等提高产量。

4、自养生物:可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如绿色植物,硝化细菌(化能合成)

异养生物:不能将CO2、H2O等无机物合成葡萄糖等有机物,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如许多动物。

高一生物专题 篇四

1、ATP与DNA、RNA的关系

构成ATP、DNA和RNA的化学元素相同(C、H、O、N、P);且结构中都含有“A”。简式如右: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

结构特点:

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事实有: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神经元突起(树突、轴突)的形成、动物细胞质的分裂、“小泡”的形成、细胞融合、神经递质的分泌等。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有关)。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赤道板和细胞板

①赤道板是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是一个虚拟、无形的空间。 ②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的真实结构,之后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注:从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以及是否真实存在上进行辨析。

4、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

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个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如右图所示。

注:①不管一个着丝点是否含有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都是以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

②染色体在分裂间期以细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存在,有利于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在分裂期以螺旋状的染色体状态存在,有利于专题2 理清易错易混 易混知识汇总 染色体的平均分离和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5、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①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大小、形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一对染色体。

②同源染色体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联会。如人体细胞的X、Y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同,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故也属于同源染色体。再如水稻单倍体(N)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的水稻(2N)中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也可称为同源染色体。

③同源染色体的判断:依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状。

④同源染色体的存在(针对二倍体生物):从细胞角度,同源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从细胞分裂角度,同源染色体存在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6、呼吸作用类型的判断

①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③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进行。

④如果某生物没有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则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或生物已死亡。 ⑤无氧呼吸的产物中没有水生成,如果在呼吸作用的产物中有水生成,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7、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

真光合作用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只是光合作用,不包括呼吸作用)。体现了植物有机物的制造量。净光合作用是指真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差值,体现了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二者的关系:真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可借助曲线图加以理解:在右图中,当光照强度为0时,实线表示的CO2吸收量为负值,可知实际表示的是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则虚线表示真光合作用强度。

8、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和反交

①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的交配,常用于杂交育种。

②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之间的交配。在植物中,自花受粉是一种常见的自交方式。通过自交可鉴定植物的基因型并提高纯合体所占的比例。

③测交:让F1与隐性个体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常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验证以及动物基因型的鉴定。

10、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通常先判断显隐性,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1)识记典型图例,直接确定遗传病

亲代正常,子代有患病者,必为隐性遗传;若子代为女性患病,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图甲)。 亲代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必为显性遗传;若子代为女性正常,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图乙)。

(2)熟记判断口诀,简便快速巧断定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或子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或女正非伴性。

Y染色体上,直系男子均患病。细胞质遗传,后代性状同母系

11、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的比较

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特性,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其遗传物质未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无子西瓜是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由于植株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导致果实无子。

12、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将产生X或Y染色体的精子,以及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但偶尔也会出现异常精子和异常卵细胞类型,各种情况及出现的原因大致如下:

13、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

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凡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属于单倍体。

多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对于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还是三倍体,要从其来源上判断。若直接来自配子,就为单倍体;若来自受精卵,则为三倍体。

15、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和调查某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比较

①相同点:(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以保证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因为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不便于分析。(3)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②不同点: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对象是某区域内整个群体;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调查对象通常是患者的家系。另外,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调查结果一般采用系谱图形式直观表现患病个体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分析可能的遗传方式(如显隐性遗传、是否具有伴性遗传的特点等)。

16、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总数×100%。

②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③在某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为N个,基因型(AA、Aa、aa)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n3,则A基因频率为(2n1+n2)/2N,a基因频率为(n22n3)/2N,且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

④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A、a)时,设p代表A基因频率,q代表a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2基因型频率,2pq是Aa基因型频率,q是aa基因型频率。

1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连接酶(如右图)

图中a处表示的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即磷酸二酯键。切割a处的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连接a处的是DNA连接酶。

图中b处表示的是碱基之间的氢键。切割b处的是解旋酶;连接b处遵循的原则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注: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生成的化学键相同,但DNA聚合酶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而DNA连接酶是将DNA片段连接成DNA分子。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DNA的转录;DNA水解酶是DNA分子水解成单个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在常温下能使DNA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发挥作用。

18、横向运输:是由单向刺激引起的,发生在胚芽鞘、芽和根的尖端,与植物形态学方向无明显关系的运输方式。如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从胚芽鞘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如图2所示,茎尖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根尖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上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可由图3所示实验加以验证。

19、生长素与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与外界单向刺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常见的几种向性运动产生的机理如图所示:

注:①生长素的合成部分在尖端;②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③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弯曲情况就依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素分布来判断;④根的向水性是由于向水侧细胞中所含自由水较多,代谢旺盛,生长素由背水侧更多地移到向水侧,而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其生长,故使向水侧生长慢,背水侧生长快,从而表现出根的向水性。

20、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依两条曲线的关系判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少者为捕食者。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依最多个体数判断。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的个体数

21、腐生和寄生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中获得有机物的营养方式。腐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中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寄生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注:从有机物的来源上辨别。来源于活的生物体为寄生,来源于死的生物体为腐生。

22、在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增减的判断

①在食物链中的分析

若某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增加,必然引起该营养级的前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减少,而其后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将增加。

②在食物网中的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那一条食物链作为分析依据,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23、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其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

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最高营养级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注:从研究的对象上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能量利用效率则以“最高营养级”或“人”为研究对象

24、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是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是实验反映的客观事实。

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的定性表述,是对以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规律性”认识。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汇总 篇五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四、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

3、血糖平衡的调节

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

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

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

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

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

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寒冷、过度紧张等

刺激

(促进)(促进)

(抑制)(抑制)

反馈调节(浓度高时)

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

5、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注: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

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a、特点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五、免疫调节

1、基础:免疫系统

2、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如: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发挥免疫淋巴细胞T细胞

作用细胞)B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

3、免疫系统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4、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

非特疫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体液免疫

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若病原体两道防线被突破由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5、抗原与抗体: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自身组织、细胞、器官)

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具有特异性)

6、体液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细胞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

c、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d、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作用:

(二次免疫)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8、免疫系统疾病:

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

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a、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

b、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

c、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9、免疫学的应用:

a、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b、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c、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无膜的细胞器有哪些 篇六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核糖体没有膜包被、由两个亚基组成、因为功能需要可以附着至内质网或游离于细胞质。中心体是动物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每个中心体主要含有两个中心粒。

细胞器的分类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也为双层膜结构,但不是细胞器)

单层膜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细胞膜也是单层的,也不是细胞器)

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核糖体生理功能:合成蛋白质。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每个核糖体和初生态的多肽链连接形成多聚核糖体。逐步将核糖体的蛋白质成分去掉不影响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核糖体的蛋白质成分只起维持形态和稳定功能的作用,起转录作用的可能是16SRNA。

中心体的主要功能:①形成纺锤体;②确定分裂极。纺锤体是有丝分裂器,可将染色体均等分开。

学好高中生物的最佳方法 篇七

1、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本中各章节内容之间,也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单纯的记忆,而是要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2、要重视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生物科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大量的科学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学生生物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且从中领会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3、要重视观察和实验,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没有观察和实验,生物学也就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同样,不重视观察和实验,也不可能真正学好生物课。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观察生命现象,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

4、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高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篇八

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称为拟器官或亚结构。其中质体与液泡在光镜下即可分辨,其他细胞器一般需借助电子显微镜方可观察。细胞器(organelle)一般认为是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微结构或微器官。但对于“细胞器”这一名词的范围,还存在着某些不同意见。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

(一)双层膜

1线粒体

(1)结构: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内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2)功能:进行的主要场所

2叶绿体

(1)结构:其内也含有少量的DNA与RNA,可复制;

基质中含有酶,基粒中了有酶还有色素

(2)功能:进行的场所

(3)存在:绿色植物的和幼茎皮层细胞

(二)无膜结构

3中心体

(1)存在:动物和低等中

(2)功能: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4核糖体

分类(1)游离型核糖体:合成胞内蛋白(血红蛋白,与有关的酶)

(2)附着型核糖体:合成分泌蛋白(消化酶,抗体,一部分激素)

单层膜

5内质网

分为(1):分泌蛋白的加工合成及运输

(2)光面内质网:合成糖类脂质等有机物

6高尔基体

(1)中:进一步对分泌蛋白加工,分类和运输

(2)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7液泡

(1)存在:中

(2)功能:调节细胞内环境;充盈的液泡可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8溶酶体

(1)其内含多种水解酶

(2)功能:消化分解细胞中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病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高一生物学科重要知识点整理》,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考理综必背知识点优秀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