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师节的诗句古诗精选句子【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111161

众鼎号 分享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中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每年的教师节,中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5篇《教师节的诗句古诗精选句子》,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教师节的古诗范文 篇一

关键词:古诗 教学 步骤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从这里可以看出,学习古诗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记忆力较好的时期,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引导他们感受中华优秀文学遗产的精华,体会理解诗中的意境与哲理,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对传承中华文化,都是有益的。但是中小学古诗文教学主要靠语文课,而课堂教学的时间很有限,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如何有效、高效地让学生提升更多的语言知识积累和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目前古诗教学,问题很多:或者是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或者是教师独占课堂,讲解过多,诗味全无;或者诗意不懂,影响理解。那么,教学时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学会学习古诗,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古诗之趣呢?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方法和步骤做了分析和概括,发现了其中的一些规律。

其实,细心分析古诗教学的目标,无非是下面几个方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读成诵,粗略了解诗句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另外初中生还要学习一些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概况,体会诗歌意境。而落实新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一项是古诗教学的重要方面,这要求老师必须了解学生如何参与古诗学习,老师应该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我们可以把以上目标简化为三个字:读、说、想。这三个字既是目标,又是方法和步骤。下面对其作具体说明。

一、读

熟读全诗是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古诗教学对读的要求都可以这样确定:读准生字读音,读出诗歌的节奏与停顿,再高的要求是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上课之初,教师出示读的要求,提示古诗的一般节奏:七言诗一般的停顿是四三节拍,即前四个字是一个节拍,后三个字是一个节拍;五言诗则是二三节拍,既前两个字是一个节拍,后3个字是一个节拍。具体到一首古诗,教师还可以据意义另行提示停顿。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情况具体处理。生字教学这样做,方法得当,要求明确,估计在3-5分钟内读熟一首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不成问题。

二、说

说是要求学生借助课本注释和老师的讲解能大体明确诗句的意思。出于押韵、平仄的需要,再加上古今语言习惯的不同,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而且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所以古诗中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语言现象。有时一味按原诗的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意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其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疏通诗句大意,教给他们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诗妙处。具体做法是:一是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二是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理解诗句大意的学法具体概括为八个字:扩、留、补、换、调、嚼、猜、连。

1.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将单音词扩成双音词,使意思明显化、具体化,如《牧童》一诗中,把“草铺横野六七里”中的“铺”换成“铺天盖地”,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草长得茂盛,原野辽阔的意境。又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吹绿”之意。

2.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地名、人名、官职名、部分古代器物名保留不动。

3.补:诗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补上,使之通顺,即在直译古诗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教师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古诗中的介词、助词往往省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省略了“于”。在使用“补”法时不要死板,要灵活运用,只要学生直译的内容与古诗原意基本相符就可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4.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如把“舟”换成“船”,“还”换成“回”,“但”是“只”,“走”是“跑”;古物名换成现代词,如“鼎”换成“锅”。

5.调:词语顺序颠倒的要调整,直到意思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这些字词需要调换才能正确直译。

6.嚼:诗中关键的、传神的、富有哲理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品味。

7.猜: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时,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大家争论不休。于是,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这对促进学生情感力、想象力、记忆力的发展,都是大有益处的。

8.连:将句中解释的各个词语连起来翻译。

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解释关键词。在教学中教师要解释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

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教师除了提醒学生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学生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讲,避免学生理解错误。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看到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而发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明月何时照我还”不是质问回家的时间,而是感叹没有时间回家。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在以后的古诗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想

想是要求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学生体会诗中的音乐美。且有感情朗读,能再现诗的意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诗的含义与感情。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重视朗读,强调背诵。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学生确定感情基调,然后处理重音与节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喜悦、激动之情。起句与七、八句节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缓;“忽传”、“喜欲狂”、“即从”、“便下”读重音。这样朗读使全诗节奏抑扬顿挫,学生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要学生了解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所以,在教古诗时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学生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

如何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可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把诗中所写的景物,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学生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纸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了解历史背景也是体会诗歌主题的重要方法。有时候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很难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何况是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有关作者写诗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例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其写作背景,也能直接引导学生对诗歌有大概的理解。学习杜牧的《江南春》时,教师结合最后一句讲解当时唐朝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佛教建筑的历史,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作者“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感叹了。又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而如果教师在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怀恨在心想对付兄弟曹植,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意象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其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教师节的古诗范文 篇二

一、诵读成韵——把握古诗的“情趣”

古诗具有音乐美,具有很强的节奏性,读起来往往琅琅上口,能给人以一种音乐美感的享受,这就是古诗的内在“情趣”。因此,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古诗“诵读成韵”,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古诗的情趣美,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从而引发思想共鸣。

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首先要讲求节奏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古诗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节奏的划分,例如,四言的古诗,一般都为“二二节奏”,如《诗经》中的《蒹葭》、曹操的《观沧海》等;五言的古诗一般为“二二一”节奏,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七言的古诗有的为 “二二三”节奏,也有的为“二二二一”节奏,还有的为“二二一二”节奏。不同古诗的不同节奏,能够表达不同的情感,因此,指导学生感情诵读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掌握古诗的节奏。古诗语言的另一大特点是压韵,每一首古诗都有韵脚,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诵读时,要让他们把韵脚读得响亮而稍长,这样,就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味。

当然,诵读古诗的目的不是单单地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而是让学生通过诵读在把握古诗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体会古诗本身的情趣,因为情趣是内化的,而节奏和韵律是外化的,只有通过外化的朗读,学生才能充分体验内在的情趣,从而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得到语言的积累和发展。

二、引导想象——把握古诗的“意趣”

前人曾经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但却给人创设了无穷的意境美。意境美是古诗的另一大特点,也是最吸引学生之处。因此,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某一些佳句所描绘的意境进行想象,把握古诗的“意趣”,从而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句意境深远,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想象的:“同学们,春天到了,西湖的景色十分美丽,真是令为目不暇接呀。你们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理解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吗?”这样,学生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在想象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到诗中具有动态进程的“渐”和充满动感的“迷”与花色相配,将色彩与动感巧妙结合,感受到了诗中西湖景色的春意盎然。

可见,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只要以古诗中的关键句为切入口,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学生就能够自然地进入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深刻体验古诗的“意趣”。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也是高效的,不仅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可谓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文本分析——把握古诗的“理趣”

在很多古诗中,具有很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文学的笔调在古诗中体现哲理,这就是古诗的“理趣”。古诗的理趣,由于比较隐含,所以初中生一般一时难以发现。因此,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把握古诗的“理趣”。

1.借景说理

在一些古诗中,诗人是通过描写景物的方式进行说理的。例如,《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在这句诗中不仅写景,更重要的是抒情,教学中,教师就要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写景背后所蕴含的“诗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的训练。

2.意象说理

在一些古诗中,有时诗人还通过描绘意象的形式来说理。这样,诗句的意象与哲理合二为一,就能够给人以一种无穷的启发。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中,诗人刘禹锡就是利用“病树”“沉舟”这两个意象进行自比,从而说明每个人在失败后要积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充满奋发精神。

可见,古诗中的哲理是构成古诗内涵的重要因素,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结合具体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学生就能够有效地体验古诗的内涵及其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从而让学生的文本品味更深入、更有效。

总之,古诗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诵读成韵、合理想象、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把握古诗的情趣、意趣、理趣。需要指出的是,古诗的情趣、意趣、理趣并不是相对独立的,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古诗内容进行合理分析,灵活调控,做到“三趣”合一,这样,才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

教师节的古诗范文 篇三

[关键词]古诗教学 要求 策略 深度 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27

古诗是中华悠久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文化经典,古诗的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让古诗教学言意兼得,达成高效呢?

一、诵读古诗要有要求

朗读是古诗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只有深入有效地朗读感知,才能为学生理解诗歌大意、体会古诗意境奠定基础。阅读教学就需要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渗入新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读出全新的意蕴来。例如,笔者在教学《墨梅》时,就将读上升到全新的高度。一节课下来,全诗朗读就有将近二十遍,且步步为营、层层推进,直到最后熟读成诵。在读得正确、读出节奏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以余音的方式朗读,产生了声断气连的效果。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读得滋味十足。

整个朗读过程将诗歌层层剥笋,顺应诗歌内在的规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并没有采用“\”划分节奏的方法,而是借助字体的大小、颜色的变化,契合节奏的快慢和声音的绵延,巧妙地化解了诗歌节奏掌握的难点,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解诗意要有策略

体会诗歌意境必须要以整体理解诗歌的大意为基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诗歌整体意蕴的理解与感知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传统教学中的大意理解,总是先字字落实然后再重组,虽然可以释得诗意,但僵化生硬,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刻板固化。结合诗歌的特点,教师借助图片将诗歌置放在相应的情境中,使诗歌内容直观化;可以借助抑扬顿挫的诵读,让学生领会诗歌大意;也可以聚焦核心词语,以点带面,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大意。如,在教学《望湖楼六月二十七日醉书》时,理解“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教师为学生播放了夏雨如注、点落船头的视频,引导学生细致观察雨点落在船头、溅起浪花的情景;悉心聆听雨珠敲打在水中的声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结合“跳”“入”两字,想象这些雨珠还会落在哪里、会是什么样子、会有怎样的声音。

如此设置,学生调动了多种感官,从多个维度立体化地理解了诗意。和逐字解释相比,多了一份情境之美,可谓一举两得。

三、探究诗歌要有深度

俗话说:词传情,诗言志。古诗不仅语言精妙简练,而且内蕴丰富深刻。因此,古诗教学应该依循古诗的这种特点,给予学生深刻思考、品味空间,引领学生深入诗歌内核,在最近发展区中获得最大的体验。如,教学于谦的《石灰吟》一诗,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这首咏物诗通过描写石灰产生的过程来暗喻诗人坚贞不屈、要留清白的高贵品质。如果止步于此,学生对这首诗歌的体验感知就会停留在符号化的标签层面,而并没有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教师补充了“土木之变”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于谦与石灰相同的人生遭遇。最后,教师设置“少年言志”“为官感悟”“临刑陈词”三大板块,引领学生探究于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的思想,体会这首诗所承载的价值。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充分感知了咏物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色,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体验诗歌要有文化

古诗历经了数千年时间的洗礼,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一种靓丽的名片。而在当下语文课堂中,古诗教学并没有能够凸显古诗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和价值。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扣诗题―懂诗意―感意境”的模式教学古诗,导致诗歌教学的文化元素消失,这不能不说是古诗教学的一大灾难。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应该努力开掘诗歌中蕴藏的文化因子,将文化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的教师结合古诗,将甲骨文、象形文字引入课堂教学;有的教师尝试运用竖排方式呈现古诗;有的将诗歌的标点去除,用书法作品呈现古诗。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如果仅仅就古诗而教古诗,这首诗歌浅显易懂,对五年级学生而言就毫无入编教材的价值。笔者借助这首诗歌,将古诗独有的意象文化融入其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中,在学生完全了解了诗歌大意之后,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圈画出“松”“药”“山”“云”等意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提炼这些意象的文化价值:松之高洁挺拔、药之清苦醇厚、山之伟岸雄浑、云之纯净缥缈……虽然,诗人没有能够与隐者正面相遇,但这些意象却将隐者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如此教学,学生就不仅读懂了诗歌的大意,更深刻地体验了古诗的文化,丰盈了古诗学习的内涵。

教师节的诗句古诗 精选56句 篇四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4.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

5. 字斟句酌细推敲,拈精撮要费咀嚼。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佚名《板书有感》

6. 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一生追寻。

7. 为学莫重于尊师。

8.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9. 为人堂堂正正,做事磊落光明。汇集四方英雄,师出有名,天下任我纵横。

10. 敢说敢作敢为,无怨无恨无悔。狂风暴雨惊雷,吐气扬眉,天下舍我其谁——佚名《天净沙六首·王本成》超拽qq网名

11. 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天时地利人和,用笔如魔,令人拍案叫绝。——佚名《天净沙六首·教师匡焕学》

12.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刘商《酬问师》

13. 《蜂》

14. 《己亥杂诗》

15.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6. 蚕丝吐尽春未老,烛泪成灰秋更稠。

17.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李白《寻雍尊师隐居》

18. 得意忘形还朴去,从教人笑不风。

19.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20. 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21. 《天净沙六首·源远流长图》

22.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23.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

24.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25. 相逢一见太匆匆,校内繁花几度红。厚谊常存魂梦里,深恩永志我心中。——佚名《七绝·师恩难忘》

26.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7. 圣人无常师。

28.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29.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白居易《远师》

30. 《新竹》

3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2. 德高鸿儒博学,望重英雄豪杰。天时地利人和,用笔如魔,令人拍案叫绝。

33.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4. 务学不如务求师。

35.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佚名《新竹》

36. 《无题》

37. 《春夜喜雨》

38.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39. 为人堂堂正正,做事磊落光明。汇集四方英雄,师出有名,天下任我纵横。——佚名《天净沙六首·管仲图》

40. 教子教女,辛勤半辈。满头白发,甘乳生命。——佚名《师蚕》

41. 《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42. 《七绝·师恩难忘》

43.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44. 《天净沙六首·逸仙图》

45. 胸怀万里世界,放眼无限未来。挥洒旷世奇才,重上瑶台,天地为之惊骇。

46.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47.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

48. 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49.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50. 为国为家为民,风吹日晒雨淋。碧海蓝天白云,日月星辰,相伴生命追寻。——佚名《天净沙六首·回澜阁》

51.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52.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轻盈数行字,浓抹生命人。寄望之后者,成功报师尊。——佚名《冰心》

53.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工作励志语录

5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56.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

教师节的古诗范文 篇五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学现状;诵读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先贤智慧的积淀。它以优美工整的形式,和谐动听的韵律,丰满凝练的语言,深沉真挚的感情,绽放成中华文苑中的奇葩,极具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有明确要求: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且,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也是相当可观的。往往,纯粹的默写就占了8分左右,还有4分的课外古诗赏析题。所以,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初中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但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首先,因为古诗词创作的时间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过于遥远,初中学生又缺乏古典文化的积累,很难认识到古诗词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审美意义,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就难以激发。其次,一线教师虽看重古诗词在中考卷上的分值,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并未真正给予古诗词教学应有的地位。有的认为,只要学生能正确无误地默写,拿到中考卷上的分数即可。于是,平日里滚动式地紧抓学生的背诵默写。有的教师则对古诗词只做简单的文字翻译,破坏了含蓄隽永的意境之美。也有许多教师很重视对古诗词的鉴赏美读,从作者的写作背景、诗词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技法美等各个角度鉴赏,并让学生详细地做了笔记。种种教学现状,有共同的特征,就是古诗词和学生是貌合神离的,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非浸润其中含英咀华,难免兴趣索然。

笔者针对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一直致力于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本文专门从传统的诵读角度研究有效的学习策略。笔者发现,诵读策略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有一定效果的。

古诗词是文学中的音乐,具有音韵之美,是最适宜诵读的文学样式。而诵读又是语文课的本色,是符合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诵读教学有其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学童启蒙所普遍采用的就是诵读,在诵读中代代相传中华经典。诵读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将诵读运用于古诗词学习,是打开感知、领悟古诗词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的一个入口。

一、诵读策略之读出节奏

古诗词中语词的停顿,语音的长短、轻重强弱构成了不同的节奏。读一首诗歌,要改变小和尚念经的腔调,代之以音乐性的诵读,让学生在音乐的美感中激起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大胆尝试有节奏的诵读,并在诵读中揣摩怎样划分节奏最具音乐美。做这个工作,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要相信学生能通过个体的诵读实践和小组的合作探究找到最准确的节奏划分。最后,师生互动小结:四言诗词往往是“二二”节奏,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五言诗词往往是“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七言诗词则往往为“二二三”或“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夕阳/西下/几时/回?”“夜泊/秦淮/近/酒家。”笔者这么做了,发现学生很有成就感,对诵读也很热爱,他们在诵读中将古诗词的音乐性体现得比较充分。

二、诵读策略之再现画面

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多为情景交融之作,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再现画面。如诵读柳宗元的《江雪》,脑中展开一幅寒江雪景图,图画的背景空旷寂寥寒气逼人,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一叶孤舟,垂钓寒江。整幅画色调清冷,质感深寒。当这样的画面出现在脑中,诵读时自然会呈现出作品带给读者的炎凉沧桑及傲世高洁之感。又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脑中展开的则是一幅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姹紫嫣红,一片花的海洋;莺歌燕舞,彩蝶嬉戏。春意盎然之中,绽放的是春花,也是心花;听到的是黄莺清脆的歌唱,也是诗人愉悦的心曲。诵读时,自然会有轻快喜悦洋溢在嘴边。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确实,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当学生在诵读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画面,其实已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学生在诵读中再现画面“披文入情”,很感性地领会诗人的感情。

当学生走进了作者的情感世界,教师不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因为,古诗词作品往往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情感的外现。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作适当的补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领悟诗词的意韵。比如,学清照的《武陵春》,若对词人不甚了解,则有可能把词中的“愁”理解为闺阁女子的幽怨,或是闲愁。但当我们了解到李清照写作该词时已53岁,且经历了金人南侵国家败亡,丈夫病死家庭破碎,李清照孤身一人颠沛流离,如风雨中的浮萍,那么,我们才能掂量出词中“愁”之沉重,之繁杂,才能明白“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承载的词人之痛楚。

三、诵读策略之情境创设

古诗词诵读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学时可借助多媒体配上图画,配上音乐,以增强直观性、形象性。

如在教学齐己的《早梅》时,多媒体投射一幅早梅傲雪图,图上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就在这冰天雪地之中,一枝梅花绽放,早梅那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不言而喻。面对这样一幅图画,学生诵读时自然会生发出一种高洁傲岸之神韵。而在教学苏轼《破阵子》时,则可配上《十面埋伏》的曲子,让慷慨激昂的乐曲引领学生诵读出爱国词人的满腔抱负及报国无门的无尽悲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教师节的诗句古诗精选句子》,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赞扬老师的词语句子精选句子优秀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