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众鼎号的小编为您带来的7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估算—口算—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
2、使学生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景图。(对原教材的信息作了丰富)
师:“六一”节就要到了。每个班都要举行一些活动。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画画)一副画画的情景就有许多的数学信息,你们发现了吗?
生:3个小朋友。两摞图画纸。三盒彩笔。……
师生共同处理数学信息。并让学生独立提出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张图画纸?
生2: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生3:一共画了多少个苹果?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要求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会 m.baihuawen.cn 列算式吗?
生:3×12 12×3
二、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1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三、提供空间,探索竖式
师:数学讲究简炼,除了以上方法,你还能创造出一种更简单,计算得更快的一种书写形式吗?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试一试。(师巡回指导)
教师指定几个人到黑板上板书:
师:同学们自己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现在同学们来评价一下,你来说一说我的思路,我来说一说你的思路,猜一下,他们在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自由谈:
生1:先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表示3个十,把3写在十位上。
生2:先用十位上的1和3相乘得30,把3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和3相乘得6,把6写在个位上。
生3:先用2和3相乘得6,再用10和3相乘得30,30加6得36。
……
生评价得出最简练的方法:
四、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师:(课件演示)
师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一节研究的内容:笔算乘法。
师: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我们把这两个相乘的数都叫做因数,最后的得数叫做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想一下,12×3笔算竖式的过程和方法。
五、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师:我们刚才解决了一个问题,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请同学们列式并用竖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相互交流算法。
2、我会填!
3、竖式计算。(可选期中两栏解答)
14×2 33×3 21×4
423×2 212×3 2442×2
4、顺口溜:(抢答)
一只小鸡2条腿,10只小鸡___条腿。
一只青蛙4条腿,12只青蛙___条腿。
一只蜘蛛8条腿,11只蜘蛛___条腿。
一只蜈蚣42条腿,2只蜈蚣___条腿。
5、 解决实际问题。
小刚在布置房间的时候,发现桌子上应该放一瓶花,于是他到房间里选了这样4种鲜花:
月季
郁金香
米兰
百合
6元
12元
14元
22元
①买2束百合,应付多少元?2束米兰,3束郁金香呢?
②如果搭配起来插一瓶花,你打算怎样插瓶?
六、知识梳理,师生小结。(略)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X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X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口算方法的全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口算。
20×3= 7×50= 6×3=
20×5= 4×9= 8×60=
24÷6= 8÷2= 12÷3=
42÷6= 90÷3= 3000÷5=
2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1)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从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列式 80÷20
(3)学生独立探索口算的方法
师:怎样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再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口算方法:
A.因为20×4=80,所以80÷20=4 这是想乘算除
B.因为8÷2=4, 所以80÷20=4 这是根据计数单位的组成
为什么可以不看这个“0”? ( 80÷20可以想“8个十里面有几个二十?”)
这样我们就把除数是整十数的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
(4)师小结:
同学们有的用乘法算除法的,也有用表内除法来想的,都很好,那么你喜欢哪种方法呢?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同桌听。
(5)检查正误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分的结果)
(6)用刚学会的方法再次口算,并与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40÷20 20÷10 60÷30 90÷30
(7)探究估算的方法
出示:83÷20≈ 80÷19≈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你怎么知道的?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求83除以20、80除以19大约得多少,从题目中的约等号看出不用精确计算。
师: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预设:83接近于8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3除以20约等于4。
19接近于20,80除以20等于 4,所以80除以19约等于4。
2、教学例2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师:谁会解决这个问题?
150÷50
(2)小组讨论口算方法
(3)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算出的呢?
A.因为15÷5=3,所以150÷50=3。
B.因为3个50是150,所以150÷50=3。
这一题跟刚才分彩旗的口算方法有不同吗?
都是运用想乘算除和表内除法这两种方法来口算的。
师:在解决分彩旗和刚才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法的口算方法,(板题:口算除法)口算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
口算练习:150÷30 240÷80 300÷50 540÷90
3、估算
(1)探计估算的方法
师:你能知道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吗?
你能估吗?请先估算,再把你的估算方法与同伴交流,看看能否互相借鉴。
(2)谁想把你的方法跟大家说一说。
(3)总结方法:把被除数和除数都看作与原数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方法算。
(4)判断估算是否正确:122÷60=2 349÷50≈8 为什么不正确?
3 巩固提升
1、独立口算
观察每道题,怎样很快说出下面除法算式的商?
如果估算的话把谁估成多少。
2、算一算、说一说。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商也乘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3、解决问题
(1)一共要寄240本书,每包40本。要捆多少包?
你能找到什么条件、问题。你会解决吗?
240÷40 = 6(包)
答:要捆6包。
(2)这个小朋友也是一个爱看书的好孩子,她在看一本故事书。
出示条件: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每天看1个故事。
问题: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问:要求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你会求吗?
120÷30 = 4(个)
答: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4个月。
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商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板书
口算除法
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80÷20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特征,理解四边形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把四边形分类,抽象概括特征的过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体会数学的应用于没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
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平行线吗?请看屏幕,这里面哪一组是平行线?
课件出示:
(1)提问:第②组是平行线吗?第⑤组呢?我们来看这三组平行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动态依次演示:
(2)师:认识这个四边形吗?
2、点明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提供感性材料
师:生活中你见过平行四边形吗?在哪见过,能给大家说一说吗?
①学生尝试举例。
②教师课件出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的实例。
a.引导学生找一找、说一说课件实例中的平行四边形。
b.课件呈现:上面的各图中都有平行四边形。
(2)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4)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平行四边形什么样?想好了吗?下面三个图形中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课件出示)
①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②从这点怎样作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4、认识梯形的特征。
(1)感知梯形。
①你在生活中见过梯形吗?让学生先说一说。
②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实物图片,找一找哪儿有梯形?
课件出示后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步隐去情境图,抽象出梯形几何图形。
(2)探究梯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这么多的梯形,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你发现梯形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与学生一同归纳并板书。
预设:是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教师:哪些图形不具备这样的特征?为什么?
预设:第二组中的第3个和第5个图形不具备梯形的特征,第3个图形没有一组对比平行,第5个图形不是四边形。
⑤归纳总结梯形的概念。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梯形的认识很深刻,你能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梯形吗?
学生: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5、认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1)介绍梯形的底和腰。
教师:你知道四条边在梯形中叫什么吗?
学生:平行的一组对边分别叫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梯形的腰。
(2)介绍梯形的高。
教师:什么是梯形的高?
学生:从上底的一个点出发向下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教师:梯形有多少条高?
学生:梯形的高有无数条,只要夹在两条平行线之间,也就是两底之间的垂线段,都是梯形的高。
(三)内化理解,沟通联系
教师:刚才我们对梯形有了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现在我们来打开学具袋,找出梯形。没有,那我们就利用这些平面图形制作一个梯形吧。
要求:每个图形只沿直线剪一下,使之变成梯形。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1、内化理解。
(1)用长方形剪出直角梯形。
教师:谁是用长方形材料剪的?你是怎么剪的?
学生汇报。
预设:
看看他剪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在剪裁的过程中,你发现哪几个图形在剪裁的方法上与长方形有共同之处?同样是四边形为什么任意四边形的裁剪方法不同?
小结: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所以只需要破坏一组对边的平行关系;而任意四边形则需要创造出一组具有平行关系的对边。
2、沟通联系。
(1)现在我们都已经认识了哪些四边形?
(2)我们用一个椭圆形的大圈表示所有的四边形,这个椭圆形的圈就表示所有的长方形,以此类推分别表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3)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属于四边形,课件演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入四边形的大圈,能这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4)相互说一说应该怎样表示出这些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为什么?
让学生两人一组适当交流,在本上画一画。
(5)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善关系图,课件呈现:
3 巩固提升
1、选择:(课件出示)
上图中相对应的底和高是( B D )。
A.6和1 B.5和4 C.2和4 D.3和1
2、说一说下图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个方格边长1厘米)
课后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板书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总时:1时
第1时, 备时间:开学第十五周 上时间:第十六周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与身边熟悉的 事物做比较 感受百万分之一等较小的数据 并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3.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并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数据。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描述较小 数据的方法 进一步发展数感。
2.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3.能读懂统计图中的信息 并能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有效、形象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发展统计观念。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信心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感受较小的数据。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
3.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
4.读懂统计图 并能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形象、有效地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 引入新
三。讲授新:请你用熟悉的事物描述 一些较小的数据:大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 它的体重可达几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 它的海拔高度约为8848米。
1.哪些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方便?举例说明。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其中氢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 000 0001米。
(2)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病毒的长度约为0.000043毫米;
(3)某种鲸的体重可达136 000 000千克;
(4)20xx年5月19日 国家邮政局特别发行“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邮票 收入全部捐给 卫生部门 用以支持抗击“非典”斗争 其邮票的发行量为12 500 000枚。
四。时小结:我们这节回顾了以下知识:
1.又一次经 历感受 了百万分之一 进一步体会描述较小数据的方法:与身边事物比较 进一步学习了利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小的数据。
2.在实际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到了近似 数的意义和作用 并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3.又一次欣赏了形象的统计图 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 制作统计图表示这些主要河流的河长情况 你的统计图要尽可能的形象。
(2)从上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河流的河长与流域面积有什么样的联系?
(3)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主要河流 你认为河流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吗?
制作形象的统计图 首先要处理好数据 即从表格中计算出这几条河流长度的比例 然后选择最大或最小作为基准量 按比例形象画出即可。
(1)形象统计图(略)只要合理即可。
(2)从表中的数据看出 河流越长 其流域面积越大。
(3)河流的年径流量与河流所处的位置有关系。
五。后作业:
2021最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填空
1、( )2=9; 2.( )2 =0.25;
5、( )2=0.0081.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 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 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 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 ,其中 读作“二次根号”, 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 ”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 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 的平方根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7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