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设计 >

数学的论文(9篇)

众鼎号分享 90494

众鼎号 分享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众鼎号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数学的论文》,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数学论文 篇一

对学生平时分散学习的整数四则的口算、笔算和珠算,小数四则计算,分数四则计算以及整数、小数、分 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应当在总复习中进行整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以便加深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例如:

1.四则的计算法则。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叙述虽然不同,但实质都是“计数单位相同才 能直接相加减”。所谓“数位对齐,低位算起”、“小数点上下对齐”,都是为了把计数单位相同的数对齐; “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再加减”以及“分数和小数相加减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再 加减”,也是为了统一计数单位,然后再加减。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关键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即积中小数 点的位置,小数作除数时除法的转化(移动小数点转化成整数)和商的小数点的位置。分数乘法法则要与分数 乘法的意义联系起来理解;分数除法要转化为分数乘法再计算。

笔算有明确的法则,固定的程序,清楚的表达式子,不仅可以明确地反映出计算结果,而且能完整地展示 计算中的思维过程,清晰明了。通过复习要让学生进一步弄清算理(是学生进行计算的依据,是计算时的思维 过程)和法则,掌握方法和要领,以减少计算错误,提高计算速度,降低计算难度。复习时应针对学生的薄弱 处,精选题目,组织当堂训练,以利于学生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法则。

2.四则计算结果的判断。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规律进行估算,可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例如:

整数除法中,估算商的位数与近似商。

小数乘法中,推知积中小数部分的位数。

加法计算中(加数不为0),和大于加数。

减法计算中(减数不为0),差与减数都小于被减数。

乘法计算中(因数不为0),一个因数小于1(纯小数、真分数)时,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时 ,积大于另一个因数。

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都不为0),除数小于1(纯小数、真分数)时,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 商小于被除数。

应用这些规律,可以迅速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四则计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进行验算和解简易方程的依据。通过实例让学生说出各部分之间的关 系式,然后归纳概括成如下形式(便于记忆):

4.运算定律和性质,不仅是四则计算法则的依据,也是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小学阶段学习的五个运算定律和两个运算。

数学论文 篇二

一、数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提倡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观念,基础阶段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及其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才能充分地、准确地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才能使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虽然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广大教师的心中,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了跟随教师的思维,他们成了学习的机器,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缺乏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创造性。这种习惯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的素质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观念,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并尊重和关心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教师要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氛围

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探索多种解题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将运用于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能力,即让他们通过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有能力通过这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说,数学教师应当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提出多样化的解题思路。另外,要想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设置一些问题和悬念,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进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创新。

四、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水平都不相同,因此,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思,若一连几名学生均未答出,表明问题可能难了,或者几个学生均是一个层面水平,那就应采取调控措施。如果问题有难度,就应把问题分解或换个角度,降低难度;如果不是问题有难度,那就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并讲究一下回答顺序,这样,在同一个问题的答问中,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受益。同时,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他们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去改正,增强他们学习教学的信心,进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上所述,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恰当的评价,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相信通过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数学的论文 篇三

一、选题的准备、背景、意义、基本思路、方法和主要观点

准备:针对这一论文题目我先进行一些资料的收集,并向指导老师请教了一些相关的论文问题。

背景:本身对几何有些许兴趣,偶然中了解到了等周不等式。

意义:在等周不等式的基础上,做些条件的变换,运用初等方法进行证明。

基本思路:对已经有的一些方法进行推广,得出一些新的求法;不同的条件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方法:吸取原有方法的精髓,在通过自己的观点进行证明。

主要观点:周长定值的情况下,面积最大值。

二、选题的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论证

三、研究方法和手段、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四、写作提纲

1.三角形(等周长)

1.1 无其他约束条件三角形。

1.2 一边长固定三角形。

1.3 固定以 夹角和一边长三角行。

2.四边形 (等周长)

2.1 无其他约束条件四边形。

2.2 固定一边长四边形。

2.3 固定所有边长四边形。

3、推广到多边形。

五、计划进度(以周为单位)

六、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克新 四边形面积定值的一个初等证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438002期

[2] 项武义 等周问题的一个初等证明 庆贺苏步青教授百岁华诞

[3] 田畴 姜国英等曲线与曲面的微积分几何 1976年

数学论文 篇四

摘要:

小学数学由于教学对象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观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的状态,记忆力更偏向于机械记忆,对知识的理解仍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多将有趣的教学形式加于课堂中,更有利于教学对象的理解和教学课程的进行。本文将针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开多种教学形式的好处进行论述。

关键词:

小学教学;多样化;新颖化

一、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我国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传统方式来教学,即按照书本内容循规蹈矩的讲解,从定义到例题再到课后习题,遵循着不变的流程,并没有什么新意。依据教学要求和教学过程来讲,小学数学的课程学习主要的侧重点还是在于记忆以及知识的应用,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抽象等思维方法以及推理、判断等形式实现对抽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思维水平还处于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的小学生,思维发展有限,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流畅或者中断现象很容易发生,自觉性和目的性比较弱,很容易倦怠,再加上小学生活泼又好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数学学科本有的强抽象性和强逻辑性,让学生学习起来常常很容易感觉到枯燥和乏味,这就很难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接受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如在数学概念有些抽象的情况下或遇到难以记忆的数学公式时,大多数学生理解、记忆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接受,若此时教师还是按照传统、枯燥的教学形式来教学,学生就很难集中精力也更加难以接受新知识,因此以往只是简单、反复的讲解,让学生采取重复背诵记忆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压根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会让他们觉得学习乏味枯燥,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就会很差,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

尤其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难以集中,他们无法长时间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于课堂学习上,唯有提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教学有效率。要想解决如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这个问题就要对症下药,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向入手,在课堂教学中直观形象且色彩比较鲜明的具体事物和教材比较容易提高他们的高度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加进教学中,就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可把故事、游戏、动画、图片、声音、游戏、视频等作为教学工具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去,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二、新颖的教学形式

无论是在标准的要求下,还是为了更加有效率的开展教学工作,寻找有效的、多样的、新颖的,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是师生们的共同期望。

首先是利用数字故事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授课内容,如定理、公式、数学名词、数学小故事、数学家简介,设计成有趣的故事情节,用图形图像表示出来,再基于此进行教学。小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为20至25分钟,容易分心,但是对于自己有兴趣的学习内容,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容易集中,学习积极性就会高,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就会相应的更好,学生的记忆时间也会更长,也可通过对故事的回想来回想复习教学知识。有趣的教学方式创设出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较为集中于课堂上,激励起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且小学生对直观性内容比对于语言性、逻辑性的内容接受起来更容易。这样的课堂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白、简单易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复习旧知识,促进了知识迁移。数学故事是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具有趣味,弥补了数学抽象、枯燥的不宜教学处。

其次是利用教育游戏进行教学。教育游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下适当的、有教学针对性的游戏。教育游戏,一般都是具有互动性、挑战性、趣味新、奇幻性的特点适应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虽然学生的出发点是想要玩游戏,但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又通过游戏中的知识设定巧妙的学习到了知识,在自己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必定更加记忆深刻,且游戏特有的竞争性又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促进了每一个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的养成。一些游戏还可以分组进行,学生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和其他小组进行比赛,小组中成员共同探讨问题,就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小组与小组的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克服游戏中困难,最终完成挑战。教育游戏中包含的合作与竞争的多维学习关系,这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整节课中都处于较高的状态。

最后,游戏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动手形的,也可以是基于网络的。如今处于计算机信息化时代,即使是小学生对于电脑的熟悉程度也不亚于任何一个成人,而且由于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一般的游戏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电脑游戏对于他们来说,仍然非常具有吸引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运用好电脑这个工具。而且电脑游戏的选择范围也非常的广,减小了教学过程中寻找教学游戏自愿的困难。

三、教学形式多样化与新颖化的必要性

就现在我国的教学现状来看,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还是以课堂为主要部分,将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活泼、有趣、有吸引力是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借助数字故事的直观性汇合数学游戏的娱乐性就可以很好的改观枯燥乏味的教学环境。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形式,将多种多样新颖的教学形式所结合于课堂上,能够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快乐学习,也可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婉如,数字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庭用硏究[D],宁夏大学。

[2]王婷,基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硏究—Z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为例[D],宁夏大学。

[3]刘净,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张茁(1970-),女,汉族,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吉强镇中心校袁河小学数学教师。

数学论文 篇五

摘要:

新课程理念下,生活化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数学教学内容与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实际社会生活中能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相联系,通过生活化教学方法的不断探讨与创新,使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于生活实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意识,最终实现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师;教学

数学学习对小学生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学习成绩上,通过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认真解读可以得出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成绩,还应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更贴近于小学生日常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笔者结合长期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以及小学生数学教学实际,对当前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提出

1、针对小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提出生活化教学。小学生每天都会进行数学学习,每天都在运用数学,但却对数学学习无法提起兴趣,在实际生活中无法科学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这是当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一味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数学知识被局限于课堂之中,知识与生活不能有效融合,最终难以学习致用。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缺乏兴趣,探讨的热情下降,学生创新能力未被挖掘出来,对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都产生局限性。

2、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教材状况提出生活化教学。当前,教育学界已深刻意识到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清楚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编写应紧扣生活实际。但是在当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上,还是以陈旧的教学题材为主,内容缺乏与生活的相关性,与时代的发展速度以及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符,小学数学课本需要得到充实与改造,以符合时代的需求。

3、针对当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提出生活化教学。传统教学方法在当前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成为教学主体,对知识的讲解注重逻辑推理,对知识背景、知识的延伸没有足够重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进行板书,根据教材进行讲课的教学方式为常见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方法极少得到运用,学生知识的获取多来源于教师的授课以及课本中的知识点。沉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面临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课后要做大量习题与测试的现状,很难对数学课程产生兴趣。

4、针对当前在小学生国际数学比赛中的现状提出生活化教学。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各大国际数学比赛中一直占据优势地位,受到教育界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摆在这些成绩面前的一大窘况是,我国中小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上,相对于日本、美国等国家来说明显偏低,我们的学生对知识缺少实际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现状下,要求小学数学教师重点关注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学生实际运用能力为导向,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理解的生活现象进行数学生活化教学,从生活中提炼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从数学中学到实际生活能力。

二、探讨如何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1、创造良好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培养出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进行学习。小学生年龄偏小,思想意识上还处于萌芽阶段,数学初始学习阶段对课程的兴趣培养对后续学习阶段的学习效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爱玩游戏的年龄特征,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吸引小学生的关注,带动学习的热情。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抽取20名学生,排成两列,提问同学们平均一列为多少人?然后组织同学排成四列,提问每列平均又是多少人?还可以通过分水果、分玩具等方法进行平均数的学习。通过这些简单的活动设定,以及学生的讨论与思考,教学效率会因此而得到提高,学生也会对数学教学充满兴趣。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小学生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注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热爱数学课程,最终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化情境,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学生所学知识与自身熟悉的生活环境相似程度越高,学生对知识就更容易接纳与掌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出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易于接收数学知识,并使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持。例如:在认识“几分之几”这一教学重点时,要使小学生掌握几分之几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可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小明去小花家玩,小花的妈妈拿出蛋糕招待小明。妈妈将蛋糕分成四块,小花吃了一块,小明吃了二块,妈妈吃了一块,那用分数如何表示呢?”学生在这一熟悉的情境下,进行积极地思考,得出小花吃了四分之一、小明吃了四分之二的答案。接着教师可以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小学生产生亲切熟悉的感觉,感受到分数的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分数的含义有更完整的认识。乐于解开疑惑,主动思考,也将原本沉闷的课堂教学,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设置,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语言与例题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中,枯燥的数学计算与名词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尽量根据小学生的特征,以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以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表达对数学名词进行描述,使小学生与数学课程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相关性。例如:在进行大于号与小于号教学时,可将大于号和小于号编成一段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学生可以通过对顺口溜的理解,简单地区分出大于号与小于号的含义。又比如将数字的大小比较说成“为数字排队”等,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教学语言下能够对数字大小排序进行更直观地理解。其次,还可在数学的加减法教学时,通过设置一些生活化的例题,教会学生数学运算。例如:“老师给小朋友们分糖果,已经给15位同学分发了糖果,还有8位同学没有领到糖果,那么请问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位小朋友?”“妈妈给哥哥和弟弟分别买了10支铅笔,每只铅笔0.5元,那么妈妈买铅笔总共花了多少钱?”这种生活化的训练例题在锻炼学生运算能力的同时,也通过将例题生活化,把枯燥乏味的数学运算变得生动,学生在熟悉的语言与生活行为中对数学更易于接受与理解,最终实现学习致用。

4、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的观点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认识身边的事物,以及提高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教学中,一些知识是抽象的,晦涩的,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师要做的是将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的抽象知识,变得生动与鲜活,成为学生能领悟、能体会的知识。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课堂,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在生活中无时不刻地存在着数学现象,教师要指引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例如在新学期数学课堂一开始,给学生布置以下课题: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接触到的数学知识,以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中的细小事情。有同学记录:“今天我和妈妈去菜市场买鱼,卖鱼的婆婆说要27元,妈妈和她讲价后只付了25元,便宜了2元,27-25=2。”又如:“今天哥哥的学校和其他学校进行篮球比赛,我默默地帮哥哥计算得分,进球时看到计分板上的变化,计算刚才的进球应该得2分还是3分。”通过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琐事中,并自行记录,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合理安排时间,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将使数学教学事半功倍。

5、课后练习、课外活动生活化。数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生活化的课后练习布置以及课外活动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巩固效果。课后练习与课外活动应以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为主,带领学生以数学的观点对生活的环境进行独立了解,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例如在对“平面图形”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可布置学生在课后寻找出生活中常见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物品,每种形状各带一至两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沟通,加深其对平面图形的了解。在进行元、角、分的学习时,布置学生在放学后帮助家长去购买一件物品,记录物品的价格,购买时给营业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同时针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还可以进行相关课外活动。例如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指定一组学生当营业员,其他学生为顾客,将学习用品贴上纸标签,写上价格,指导学生进行购物活动。一组活动完成后将两组成员角色对调,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与监督。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课后练习与课外活动,学生将对所学知识点有更牢固的掌握,教师不仅仅在课堂上做到生活化教学,在课后也使学生得到了教学实践,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这一关键阶段,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以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为教学目标,通过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将生活化教学长期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从数学中体验生活,最终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秀明。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

[2]徐荣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0)。

[3]王剑。关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4]桂木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1)

数学论文 篇六

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行为习惯。”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时期,也是最佳时期,儿童的行为习惯在这一时期基本成型。要使儿童把班集体的行为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主要依靠两种力量:一是关爱,二是习惯。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知识的传递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互动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心,他们往往会欣然接受教师的建议,并自觉遵守教师提出的各项规定。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几点做法。

一、 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是情绪化的学习者,任何一位学生(不管他的学习成绩多么糟糕)都有被别人关爱和尊重的需要。这种情感需要的满足,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会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这样的信息给他们:老师是喜欢你们的,老师渴望见到每一个人的进步。他们学习中一点小小的进步,我都会给以认真而诚恳的肯定并加以鼓励。提起学生王佰祥,教过他的老师都直摇头,说他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成绩落后,喜欢打闹,“朽木不可雕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作业一反常态,字迹认真工整。问他原因,他低声说:“我也想得个大拇指。”原来是我最近实行的奖励方式(测验中满分奖励一个大拇指,基础知识没疏漏奖两朵小红花,出错不严重的奖一朵小红花)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于是我及时抓住这一闪光点,在班上大加表扬。几周后,奇迹出现了,他不仅作业认真按时完成,而且也不和同学打闹了,数学单元小测验得到了两朵小红花,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连续表扬鼓励,并亲自向家长打电话报喜,从此,王伯祥变了。

二、 提高学生自制能力,培养会听课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有意注意力还比较薄弱,情绪稳定性较差,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意志的坚定性。他们在课堂上最常犯的错误是:思想开小差,精力不集中;上课乱说话,不善于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有时还讥笑挖苦同学的错误;有小动作,听课时手中也不停下,玩铅笔,橡皮,纸团等。针对学生的这些行为我采取了下列做法:

①建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召开了主题为“应该怎样上好数学课”的班会,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出谋献策,热情很高。以后谁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乱说话,都会遭到同学们的责备。学生的听课效率提高了很多。

②建立友好互助小组。将学生按座次每四人分一组,每四人中选出一位品学兼优的人担任小组长。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题的批阅和纠错。

③建立适合本班班情的班级规则,赏罚分明。这需要教师抛开成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处理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教育论文

④放手课堂,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学观察物体时,有这样一道题:星期天,小明,小东,小芳到小丽家做客,小丽用茶来招待客人,(图中小明在左,小芳在右,小丽在前,小东在后环方桌而坐,茶壶在桌中间。)请你指出四幅茶壶图分别是哪位同学看到的?其中前后两个方位的辨别是个难点,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课堂上我将一个带把的杯子放在讲桌上,找两个学生分别趴在讲桌的前后两边,根据自己看到的先画了两幅图,然后把自己画的图贴在黑板上,图中杯子把一个在左一个在右,一个抽象的问题随着这两幅图迎刃而解了,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全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厘米和米时,我让他们用学生尺量书的长、宽、高,量手掌宽,两人合作用米尺量身高、伸开两臂量两手指间距离,量黑板等。在动手操作中同学之间【www.1126888.com】的感情增进了,互相讥笑的现象少了,动手能力也提高了。

三、 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的习惯。

提高计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做题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还要培养他们认真检查的习惯。在教二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时,计算过程讲解很透彻,学生也已经掌握计算的方法,并且做了大量的练习,但出错率仍很高。该如何帮助学生避免计算中的失误呢?

数学论文 篇七

一、科学合理进行教学目标分层

任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拥有着一个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也是这样。实行分层教学法时,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具体操作可以依据对教学大纲和教材特点,结合所要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分层制定出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分层目标的制定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最终使得后进组能够学到数学基础知识,中等组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之外,还能获得一定的提高,优秀组学会并掌握更加综合、复杂的数学知识和相关应用。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从提出到运用,每个环节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坚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之外,还应该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并对课堂教学环节实施有效优化,以促进分层教学得以贯彻落实。

1.教学内容分层

上述我们提到,在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客观地将学生分成优秀组、中等组以及后进组。进行学生分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地展开教学,因此针对不同水平组的学生,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也应当有所区别,应当根据学生组的学习基础、能力和水平,教之与其情况相符合的知识内容,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作者的分层课堂中,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所采取的方式一般为:后进组学生以识记和模拟为主,中等组学生在识记基础上加入一些提高性内容,优秀组学生则更多的以多知识点和综合性强的知识为主。教学内容的分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接受、吸收并将知识内化,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支持,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时,要把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这一原则。努力实现教学方法运用上的灵活多变、别具创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提问、习题布置、教学评价等环节都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有效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习数学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预定目标。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和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能力相匹配的课堂收获。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实现素质教育大有裨益。

数学论文 篇八

摘要:

起初,集合论主要是对分析数学中的“数集”或几何学中的“点集”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集合论的概念已经深入到现代各个方面,成为表达各种严谨科学概念必不可少的数学语言。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集合的元素已由传统的“数集”和“点集”拓展成包含文字、符号、图形、图表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构成了各种数据类型的集合。

关键词:

集合论、计算机、应用

1、集合论的历史。

集合论是一门研究数学基础的学科。集合论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是数学不可或缺的基本描述工具。可以这样讲,现代数学与离散数学的“大厦”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的。21世纪数学中最为深刻的活动,就是关于数学基础的探讨。这不仅涉及到数学的本性,也涉及到演绎数学的正确性。数学中若干悖论的发现,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危机,而这种悖论在集合论中尤为突出。

集合论是德国著名数学家康托尔(G.Cantor)于19世纪末创立的。

十七世纪数学中出现了一门新的分支:微积分。在之后的一二百年中这一崭新学科获得了飞速发展并结出了丰硕成果。其推进速度之快使人来不及检查和巩固它的理论基础。十九世纪初,许多迫切问题得到解决后,出现了一场重建数学基础的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康托尔开始探讨了前人从未碰过的实数点集,这是集合论研究的开端。

经历二十余年后,集合论最终获得了世界公认。到二十世纪初集合论已得到数学家们的赞同。数学家们乐观地认为从算术公理系统出发,只要借助集合论的概念,便可以建造起整个数学的大厦。在1900年第二次国际数学大会上,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兴高采烈地宣布“数学已被算术化了。我们可以说,现在数学已经达到了绝对的严格。”然而这种自得的情绪并没能持续多久。

这一仅涉及集合与属于两个最基本概念的悖论如此简单明了以致根本留不下为集合论漏洞辩解的余地。号称“天衣无缝”、“绝对严密”的数学陷入了自相矛盾之中。从此整个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由此引发了数学史上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危机产生后,众多数学家投入到解决危机的工作中去。1908年,德国数学家策梅罗(E.Zermelo)提出公理化集合论,试图把集合论公理化的方法来消除悖论。他认为悖论的出现是由于康托尔沒有把集合的概念加以限制,康托尔对集合的定义是含混的.策梅罗希望简洁的公理能使集合的定义及其具有的性質更为显然。策梅罗的公理化集合论后来演变成Z F或Z F S公理系统。从此原本直观的集合概念被建立在严格的公理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悖论的出现。这就是集合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公理化集合论。与此相对应,在1908年以前由康托尔创立的集合论被称为朴素集合论。

2、集合论在计算科学中的应用。

集合论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集合论包括集合、关系和函数3部分。

1)集合集合不仅可以表示数,而且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还

可以用于非数值信息的表示和处理,如数据的增加、删除、排序以及数据间关系的描述,有些很难用传统的数值计算来处理的问题,却可以用集合来处理。因此,集合论在程序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与知识库、形式语言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关系关系也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科学技术中,例如计算机程序的输入和输出关系、数据库的数据特性关系和计算机语言的字符关系等,是数据结构、情报检索、数据库、算法分析、计算机理论等计算机领域中的良好数据工具。另外,关系中划分等价类的思想也可用于求网络的最小生成树等图的算法中。

3)函数函数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中把输入、输出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函数。类似地,在开关理论、自动机原理和可计算性理论等领域中,函数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其中双射函数是密码学中的重要工具。

起初,集合论主要是对分析数学中的“数集”或几何学中的“点集”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集合论的概念已经深入到现代各个方面,成为表达各种严谨科学概念必不可少的数学语言。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集合的元素已由传统的“数集”和“点集”拓展成包含文字、符号、图形、图表和声音等多媒体信息,构成了各种数据类型的集合。集合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及其运算,更可以用来表示和处理非数值信息。数据的增加、删除、修改、排序以及数据间关系的描述等这些很难用传统的数值计算操作,可以很方便地用集合运算来处理。从而集合论在编译原理、开关理论、信息检索、形式语言、数据库和知识库、CAD、CAM、CAI及AI等各个领域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而且还得到了发展,如扎德(Zadeh)的模糊集理论和保拉克(Pawlak)的粗糙集理论等等。集合论的方法已经成为计算科学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数学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屈婉玲,耿素云,等。离散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离散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陈敏,李泽军。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4〕龚静,王青川。数理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浅析[J]。青海科技,2004.

数学论文 篇九

一、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1.用好教材,强调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

不少数学学困生都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味的,是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所以无法喜欢数学。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不能只会教教材,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比如在探究《矩形的判定》这课的时候,教师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教师出示一块矩形小铁片,并提出问题———某公司的林老板想招聘一名质检员,他拿出老师手中的这个四边形零件,问正在参加应聘面试的陈华:假如现在你只有一把刻度尺作为工具,你能检测出这个四边形零件是否为矩形零件吗?若能,该如何检测呢?让学生猜测、讨论片刻后,教师告诉学生,陈华利用他初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回答出了这个问题,面试顺利过关。再问学生是否想学习陈华解决这个问题所用到的知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马上会感觉到学习矩形的判定有趣又有用,可以大大激发学困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学习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若只讲解教材提供的内容,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学这些内容没意思,也没啥用。教师可先出示一道题:口算1532-1522,问学生能否口算出结果,学生感到疑惑时,教师立刻说出答案并请学生检验是否正确。甚至还可以选一些更复杂的题进行快速口算,让学生感到吃惊和好奇,这时告诉学生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与趣味性,使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倍增。

2.体现主体,促进学困生主动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建构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教师条分缕析地“讲”、事无巨细地“灌”,学生只能一次一次地听、一条一条地背,那么学生一定会无比厌烦,当学生面对新知识时,他们依旧很“受伤”。因此,教师应避免“满堂灌“”一言堂”,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唤起他们沉睡的学习热情。比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交流活动,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互相纠正、互相补充。学困生在这个时候往往会表现得更主动,更能得到锻炼。在学习小组内开展互帮互助,让学习好的学生多帮助学困生,检查学困生做的基础练习,并帮助他们解决练习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正像某些学困生说的“我在与同学交流时,就觉得更自由、更放松、更容易理解新知识”。有些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获得,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协同大脑主动思考,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时,教师先安排学生准备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木棍(规定木棍的长度),课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围三角形,想想怎样的三根小木棍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对于学困生还可以作适当的提示:围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根木棍中,较短的两根木棍长度之和与最长的木棍长度作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用三根小木棍无法围成三角形的情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内容。

二、加强学法指导,提升学习能力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缺乏数学学习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为学困生补缺补漏的过程中,以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解决为载体,让学困生逐步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掌握较多的基本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比如教师要指导学困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简单的问题课前解决了,课上就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指导学困生记好课堂笔记,监督他们独立完成作业,坚持课后复习,及时系统小结;引导学困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可利用图形、表格、知识树等形式,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形成框架结构,便于理解和掌握……这样,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会逐渐提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好学,慢慢地喜欢上数学。

三、结语

总之,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十分艰巨、长久的工作,需要教师给学困生多一份尊重和关爱,多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也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让数学学困生喜欢数学,进而让数学学困生学好数学。当然,随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策略也会不同,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关注学困生的成长,最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教育随笔。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9篇《数学的论文》,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优秀10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