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8篇《师说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师说教案 篇一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和氏献璧》这篇主体课文是一贯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
我所教学的是《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第1课时。它的教学目标是:
学习《和氏献璧》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
在教学前,与学生一起收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初感知。
《和氏献璧》在教学时,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献”、“璧”的意思,导入新课,并质疑。
然后,在新课的教学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能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气氛中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指名说说: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和氏献了几次璧玉?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卞和第一次、第二次献璧。学生自愿起立朗读,知道卞和前两次献璧的结果。
2、学习卞和第三次献璧。让学生在小组中学习卞和第三次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这时,并引导学生读上下文,从而理解“捧”在这里的含义及如此悲伤的原因,再读卞和说的话,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最后把领悟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3、让学生审题:“和氏献璧”他献出的是什么?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
最后,拓展延伸学习,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关于“和氏璧”的资料,互相交流。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既说明玉的珍贵,又衬托出卞和的忠诚之心。
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自己了解、搜集的和氏璧的故事。
《和氏献璧》这篇课文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各环节的衔接不够自然。本资源来
师说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
1.第1段
(1)补充注释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文中指求学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吾从而师之。
师,以……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师说 教学设计示例(二)》。
④吾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 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 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 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 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 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 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
师说教案 篇三
一、 说教材:
1、 分析教材的内容地位:
1)、纲要中指出:小朋友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小朋友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导小朋友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
2)、3—4岁的小朋友活泼好动,且是语言迅猛发展时期,但对方位词的理解、掌握、运用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而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用到,如“请你把玩具放到桌子上面”、“把盘子放到小桶里面”等等,为了顺应小朋友的发展需要,我想通过小朋友最喜爱的游戏形式让小朋友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地学会运用方位词,充分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依据《纲要》目标中指出: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体验表达中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创编(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始终,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小朋友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获得发展。
2、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和教学内容,结合小朋友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适合小朋友最近发展区发展的4个目标:
1)、通过游戏让小朋友理解、掌握方位词,并初步学会正确、灵活运用。
2)、引导
小朋友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
3)、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共享游戏的快乐。
4)、通过游戏让小朋友懂得要听妈妈的话,做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
3、活动的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纲要》和小朋友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此活动的重点是小朋友能正确地运用方位词表述出小动物所在的位置。
对于突破重点采用的方法是:在小朋友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找朋友”的游戏,初步感受方位词;再通过“找小猫”的游戏,引导小朋友通过观察、寻找小猫所在位置,掌握、理解方位词,从中建构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让重点得以解决。
2)、难点:是能在创造性的游戏中灵活的使用方位词并能用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对于突破难点采用的方法是:为小朋友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小朋友大胆想象、表现,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
根据小朋友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
二、说教具、学具:
1、 知识经验的准备:利用日常生活中各环节,初步让小朋友感受方位词,并丰富小朋友的生活经验。
2、 物质准备:
1)、多媒体电脑课件、录音机、磁带(音乐磁带和录有教师讲话的磁带)
2)、课前与小朋友一起玩毛绒玩具,并让小朋友记住它们的名字。
3)、创设游戏的环境:将毛绒玩具藏到活动室各角落。
4)、为小朋友提供各种藏身的道具。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
1)、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课件演示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小朋友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小朋友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活动的始终,再加上形象、生动、直观的课件,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2)、在教学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个领域中的知识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如,在语言活动中渗透“识字”教学;在找小猫的过程中让小朋友感受数的概念;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中,感受体育游戏的快乐,培养小朋友的规则意识等。
3)、另外,此活动是老课新上,活动的结构是递进的关系:兴趣—游戏—创造,即创设情境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利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方位词,解决重点;最后在创造性的游戏中让小朋友的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与提高。
2、 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小朋友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因为小朋友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
让小朋友能够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用动作表现,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创造性游戏中,引导小朋友用不同的动作、表情以及与同伴合作表现出自己所藏的位置,充分给小朋友自由展现的空间。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激发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趣。(3分钟)
游戏“找朋友”:
教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班来了几位小客人?(4位)咦?他们到哪去了?让我们一起找一找好吗?看看他们藏在什么地方?”
此环节中,小朋友在课前已经认识了毛绒玩具,利用“找朋友”的形式鼓励小朋友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游戏,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在交流中初步学习使用方位词,如在……上面、在……下面、在……里面、在……后面等,此游戏可进行两遍。另外在这其中将数学知识渗透在活动中,通过找一找、数一数,让小朋友感知数的概念。
2、欣赏课件,以故事的形式帮助小朋友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5分钟)
教师:“听,谁来了?(猫妈妈)引导小朋友听录音,教师提问:“猫妈妈为什么那么着急呀?它的小宝宝到哪里去了呢?”
教师引导小朋友观看课件,帮助小朋友理解的内容,并用启发式的语言进行提问,以引导小朋友掌握、理解方位词。
在这一环节中,课件的展示进一步激发了小朋友参与活动的兴
趣,通过找小猫,让小朋友理解、掌握了方位词,而且在这其中,让小朋友的情感得到发展,懂得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知道不应该到处乱跑,在家中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另外,在找小猫的过程中,猫宝宝的名字藏在其中,渗透了识字教育。
3、 游戏活动:(7分钟)
1)、游戏:捉迷藏
教师:“现在我是猫妈妈,你们是猫宝宝,让我们一起来玩“捉迷藏的”游戏好吗?”(听音乐进行游戏)
教师将角色转变,以妈妈的角色贯穿游戏始终,与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并提出游戏的规则(听音乐开展游戏,利用道具让宝宝藏起来,当妈妈找到后宝宝要迅速的告诉妈妈自己藏在什么地方),游戏中教师注意听小朋友使用的方位词是否正确,及时引导、纠正。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小朋友通过游戏的形式练习正确、灵活的运用方位词,通过与老师游戏,小朋友的情绪十分高涨,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2)、创造性游戏:
教师启发引导小朋友用动作来表示出自己藏在什么地方,鼓励小朋友大胆想象,还可启发小朋友与同伴合作进行表现,要求小朋友不光用动作、表情来表示,而且还要用准确、恰当的方位词进行表述。
在此环节活动中,小朋友有模仿、有创新,不仅巩固了小朋友对方位词理解、灵活运用,而且让小朋友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同时也让小朋友体验到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充分体现了自主、创造、合作的现代儿童的学习方式。
4、 结束部分:
孩子们,玩了这么长的时间天都快黑了!咱们该回家了,快到妈妈身边来,可千万不要走丢了,否则妈妈会很担心、很着急的!(听音乐离开)
5、活动延伸:
引导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用语言准确的表达出物体所在的方位,让小朋友对方位词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五、活动评价:
此活动的设计完全是从小朋友的实际出发,符合小朋友的年龄特征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小朋友始终处于自主积极的状态,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师说》教案设计 篇四
一、导入新课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等带“说”的文章,那么“说”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呢?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问:大家通过预习,谁来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师生朗读,涵咏其中
(1)教师示范朗读、背诵
(2)学生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人,每人一段)
(4)教师领读,学生感悟。
(5)学生代表朗读(还是原来的三名同学)
(6)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一)总论从师的道理(正面陈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反对比论证)
(三)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例论证)
(四)说明写作原因
三、第一段(正面陈述)
(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通过朗读,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概述教师职责和任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表明从师必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终不解矣。
(4)提出择师标准和原则: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四、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
本段以感叹发端,携着批判的锋芒。“师道”唯其失传“久矣”,则今日扭转世风更难!
(一)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解决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二)第二段三组对比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择师教子,自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五、写作动机(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介绍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课文最后一段鼓励李蟠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六、课外拓展
1、韩愈强调的“师”和今人有何不同?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
2、作者在文中提到的教育思想有哪些,有何局限性?
对教师职责的明确规定/择师的态度和标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
局限性:学的是“六艺经传”,习得是儒家之“道”
七、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完成课时作业
《师说》教案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到今日,也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赞誉。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引导学生谈谈“尊师重道”的例子呢?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第三段中,又运用了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3、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
刻含义。
明确: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师的职责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感也,终不解矣。”——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三、深入研读
1、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明确:本文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这和恰当地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这段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
2、阅读“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一段文字,讨论下列问题:
(1)本段有哪几个对比?每个对比中,正确的态度与错误的态度各是什么?由于采取错误态度,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明确:本段有三个对比,第一个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对比,致使“圣益圣,愚益愚”;第二个是“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与“于其身,则耻师焉”的对比,致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第三个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对从师者“群聚而笑之”的对比,致使“其智乃反不能及”。
(2)几个对比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在段落中的先后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几个对比之间有纵比、本身自相矛盾的事实相比、横比的关系,先后顺序不能调换,因为本段段首句是“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个对比的顺序与之相应。
(3)每个对比之后,作者都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有关句子的语调相同吗?有什么意义?
明确:语调不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这是疑问语
调:“……小学而大疑,吾未见其明也。”这是陈述语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是感叹语调,语调富于变化,不仅文气很顺,而且也增强了文章论辩的逻辑力量。
四、拓展延伸
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五、小结作业
清代郑板桥曾提出:学问二字,须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说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程序:
师述: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师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小黑板出示):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3、背诵课文
师述:我们先来完成第一个任务,课前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预习,所以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题目,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一、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 ) (2)或不焉( ) (3)六艺经传( )
(4) 贻( ) (5) 谀( )
二、 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请同学批改并说明理由。
明确答案:
一、(1)du
(2)fǒu
(3)zhuàn
(4)yí (5)yú
二、(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跟从(他),并且……;
今义:表结果、目的的连词。
师述:下面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余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学生轮流朗读,出现错误老师喊其他同学纠正,老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要适当进行评价。)
学生听录音,纠正自己在预习中的错误读法。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师述: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第二个任务。
(一)若时间充分则先让学生用6分钟的时间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若有疑难,先做上记号。
学生对照书下注释自己译讲课文。
师述:时间到,在刚才的自学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二)若时间紧则可省略自学的环节,直接提问:在预习过程中大家有没有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若有的话,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回答,要让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而不能由老师直接告诉他们。)
(三)若没有学生质疑问难则可由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译讲的。预习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适当评价。
师述:下面我要请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方法是:先读原句,再点讲重点字词,最后把整句话译讲一下。
学生轮流译讲课文,若有问题,喊其他同学回答。对译讲过程中出现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教师要给予提醒、点拨。
师述:在已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给大家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己朗读课文,比一比哪些同学能够把这篇文章先背诵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下课之前的几分钟可喊几名学生试着背诵
第一段会背的同学请举手。(喊同学背诵)
第二段会背的同学请举手(喊同学背诵)……
背诵过程中出现错误让其他同学更正。
或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回答。
作业布置:
对照本节课的三个目标自己查漏补缺,确保掌握。
教学情况反馈:
1、本节课目标明确,条理非常清楚;
2、学生活动很多,全班每个同学都回答了问题,回答问题的时间超过了35分钟;
3、及时对学习目标进行了检查,目标达成度高。
《师说》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 “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 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 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 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 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
(1) 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 所以 解惑 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庸 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
《师说》教案 篇八
【教学目的】
理解: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鉴赏:认识本文中反映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难点)
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积累:学习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以及部分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重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讨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解题,讲读第一段。
【教学步骤】
复习旧课:齐背《滕王阁序》
讲读新课
1、导入
先秦散文(言文一致、古文)──汉赋、散文──魏晋骈文──唐宋古文运动(代表作)
〖板书课题 师说 (谈谈从师的道理。说,一种文体。)
2、关于作者(见注及提示)
古文运动的主张:
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那样憙言之有物憘,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丽文章;
②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憙唯陈言之务去。”憘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经过韩、柳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
3、讲读课文
①译 ②分层 ③概括层意
〖板书 ┌传道受业解惑┐
┌必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因果论证)│
一、阐述从师的道理│ (为什么) └否则惑之不解┘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以什么人为师)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第二段。
【教学步骤】
1、齐背第一段,点名解词。
2、讲读第二段
①生读 ②生译 ③分层 ④说层意
〖板书 结果
上面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整理出来的8篇《师说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