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新课程教案《桃花源记》优秀3篇

众鼎号分享 118861

众鼎号 分享

桃花源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二)能力目标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训练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再现桃源,感知桃源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复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桃源

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教师展示有关战争的图片)

师:你能读懂他们的眼泪吗?

生:对战争的控诉。

师:是啊,他们的泪水中也充满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战争的恶魔四处流窜,人们却总想找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国,有一群人在秦朝时代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作家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关于作品: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

三、辨明字音:

阡陌 遂迷 骥 郡 诣 邑人 间隔

语云 便要还家 垂髫 俨然

四、初识桃源

1、教师放范读录音,学生边听边结合画面欣赏,进入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韵味。

3、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节奏要准。

五、叙述桃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线索。

2、教师抽学生复述课文。

六、感知桃源

1、学生分组讨论,说说桃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找出课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学生品读。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桃源人生活的句子。

七、再现桃源

作业设计: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桃花源后记》或给桃源人写一封信,谈谈你对和平的认识。

《桃花源记》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2、在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品味赏析文章语言,同时将个人审美情感融入其中,充分的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3、培养学生研读文章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通过诵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品味文章语言,发挥想象,运用现代散文语言进行文学再创作。

3、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达成情感共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形式:一读一写一研

教学过程:

一、贴近生活,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谈论“我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回顾陶渊明背景,了解他所选择的生活。)众鼎号○www.1126888.com(

今天学习《桃花源记》,感受他的向往和追求。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检查积累。

(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古文知识积累的重视。)

1、古今异义

2、四字成语

三、诵读课文,把握内容

(用一个问题将全文内容串连起来,引发学生思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到个性解读过程中,并加强了古文朗读的份量,可谓一举多得。)

设计问题:桃花源吸引你的是什么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 1段自然风景美

2段乡村生活美

3段人民情感美

4段社会环境美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自由读——展示读——竞赛读——齐读),让学生读出文字的美感,读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

老师适当点拨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指导读法(轻重缓急高低等),同时做课文内容归结:本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

四、想象创作,感悟文本。

(由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问题,此项文学写作已做为课前作业先行布置了下去,课上只做交流,赏析,评价。)

由唐代三位诗人对桃花源所做的诗歌切入,烘托课堂气氛,引出问题:大家能用更生动、丰富的现代散文语言再现这美丽的桃花源吗?

附:配乐配图

形式:

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朗诵展示——组内自评——组组互评——老师总评。

学生可由古文中的一句话,一个段落,产生审美体验,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文学技巧,丰富的语言进行再创作,深入展现桃花源的美!

老师的评价可从内容、角度、技巧等方面入手,点到即指,不做深究。

此板块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过的语言积累和有关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同时也完成了对文章内容的情感升华!

五、探讨主题,小结全文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和“……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文章这样安排结局有什么作用?

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表现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不瞒和控诉。

增添神秘色彩,更使人向往追求,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

六、联系内涵,拓展反思

“桃花源”,不仅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更在每个人的心生根发芽,它是用心灵和精神酿造的一坛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慰籍。

同学们,如果你在学习生活中感到困苦,在现实社会感到愤懑失望,那么学学陶渊明,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我心中的‘桃花源’”吧!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有关生平思想材料。熟读课文,疏通文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掌握故事情节 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借助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它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天上的街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

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并最后集中归纳:

陶渊明,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少年有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时代不稳定,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时间都不长,后因不愿束缚自己过官场生活,任彭泽令仅八十几天便愤然离去,并作《归去来兮辞》借以明志。

自此归隐田居,躬耕僻野,一生虽穷困潦倒,却矢志不移,63岁死于贫病。他长于诗文辞武,作品传世不少,其优秀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隐喻着对统治者的憎恶和不与为伍的骨气,但有的也反映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识记生字

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守 刘子骥

整体感知,范读课文

由老师朗读,也可指名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大家认真欣赏并做出朗读评价。

默读课文,疏通文义

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

芳草鲜美渔人 甚异之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孕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义不同的现象,如“鲜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不同;可以提及词类活用现象,如“异’’等,但不必细讲,让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义即可。最好能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如“渔人甚异之”,可结合《伤仲永》中“父异焉”、“邑人奇之”,让学生联想体会、加深理解。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萌桃花林。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经历。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复述课文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复述这个故事。可适当地加上自己的想像。复述不完整的可由同学补充。

背诵课文

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到会背。教师可结合课文之后的《学习背诵》对学生加以指导。

作业

继续背诵课文。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思想内容 了解创作方法教学设计

■重点研读

揣摩语言,独立阅读思考

a.忽逢桃花林”,“忽,,字表现了怎样的心情?(表明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b“渔人甚异之”中,“之’’在文中指代什么?(“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c.欲穷其林”,“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因“甚异之”所致,想探个究竟)

d.前文与“豁然开朗”相对应的语词是什么?(“初极狭,才通人。”)

e.为什么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表现桃源人对陌生人的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源与世隔绝已久)

理解内容

思考题:

本文描写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状况?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不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本文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的形式合作探究。最好不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试着让学生综合述评,不全面的可以相互补充、完善。

明确:

社会状况可概括为: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从生活得安宁幸福等。具体表现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以加深理解,但不必对号入座。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战争频仍、民不聊生。作者因不满当时的黑暗政治和社会现状,远离官场,隐居田园,一生安贫乐道,追求一种自由安宁生活。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社会。

■拓展与延伸

为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究,请同学们提出相关问题,教师集中归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乃”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推想一下,渔人对桃源人说了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叹惋?文章最后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目的是什么?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在创作方法和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天上的街市》有什么异同?归纳源自本文的成语

提示:

“乃”是“竟然”的意思。表现桃源人对外面改朝换代的时世感到吃惊。渔人向桃源人介绍了自秦以来的历史。桃源人因世间社会动乱和百姓生活痛苦而叹惋。暗示桃花源是虚幻的,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故事,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3篇《新课程教案《桃花源记》》,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案【最新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