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高中语文新闻教案【优秀8篇】

众鼎号分享 129958

众鼎号 分享

语文是我们的国语课程,也是高考考试的三大科目之一。众鼎号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高中语文新闻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要求:

1、 通过阅读例文,知道写参观或游记一要按照顺序,二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三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 学习例文的写法,自定题目,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参观或游览的顺序,有选择地进行介绍和描写,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习作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

阅读要求:

1、把你觉得作家描写最传神、最细致的部分反复朗读,并摘抄。

2、选择其中的两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个提纲式的记录。

二、赏析部分作品

1、 同学们,我们最近一段时间与阅读了不少的名人游记,有哪些收获呀?

2、 请同学们从自己所读的作品中选择一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1) 在小组里交流。

(2) 大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3、 师生共同阅读习作例文。

提供学生思考的问题:

(1)、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展开描写的?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就开凿在这只“大乌龟”的肚子里。

(2)、读了文章,你感觉到了“绝”么?为什么?

(3)、小作者重点写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样抓住一个“绝”字来介绍和描写的呢?

三、指导练笔

1、同学们,你参观、游览过哪些地方?请学习例文的写法,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老师相信在我们如此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2、指导学生写提纲。

提纲要求:(1)列出写作的顺序。

(2) 在提纲中反映出重点部分

(3 )一些精彩语言。

3、交流习作提纲。

4、学生练习写作

第二课时

学生课堂进行习作,教师相机点评。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2、了解墨子;积累文言文常用词语;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论理多用类比的写法。

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积累文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言: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私人著书和讲学的风气越来越盛;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

2、作者介绍:

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反映了墨家的思想。墨子宣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等主张,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

3、作品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朗读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2)小声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及参考资料,疏通文意,找出疑难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解决。教师巡视解惑。

(4)全班共同解决小组中有争议的问题。

(5)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略)

2、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做好复述课文的准备。

指名学生复述课文故事。

3、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4、教师适当指导朗读。略

5、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读准。(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请大家再大声地将课文朗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6、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1)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3)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注释②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4)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5)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

(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解释“兼爱”、“非攻”

(6)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7)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集体朗读课文,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思路,体会对话的语气、语意。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课文,思考墨子是怎样一步步地阻楚攻宋的?并仔细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一)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思考:如果你是墨子的话,你想怎样劝阻?(如果你遇到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无缘无故地欺负一个弱小者时,你想怎样处理?)

(1)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分析第一回合

(1)墨子为何先劝公输盘?

(2)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①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不说”)

②墨子进一步说可以“献金”,采用激将法,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③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所谓的“义”。

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宋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

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生字卡。

主要板书:

1 秋游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字词、组词、说话、扩词。

课外:抄字词,听写生字词。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齐背练习1中的小诗《秋天到》,并说说这首诗歌里主要讲的是什么?

2、 过渡:秋天这么好,你们都想出去玩玩吗?

二。板书课题,解题

秋游是秋天出去游玩的意思。

秋天到哪儿去游玩?看些什么,玩些什么,看看图,读读课文就知道了。(出示投影)

三。指导看图

1、 秋天的天空怎么样?你们看白云像什么?

2、 秋天农田里哪些庄稼成熟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 草地上小小朋友怎么玩?(出示小黑板:小朋友有的(),有的(),有的()。要求学生用有的组成句式说话)

四。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生字。

2、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重点领会郊外、追逐、打滚儿的意思。

(2)。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3、 各自轻声读课文。

4、 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5、 理清脉络,出示思考题:课文四个自然段的意思分别写在了下面,对照课文想一想,在前面的括号里填上序号。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同学们跟老师到郊外游玩。

()天空美。

()农田美。

指名到前面填写。

6、 齐读课文

五。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1、 指名读。

2、 分自然段讲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这一句能不能先说天气渐渐凉了,再说秋风起了?

(3) 比较加了渐渐有什么不同。

(4) 第二句说了什么?为什么秋游要到郊外呢?

(5) 过渡: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看到些什美丽的景象呢》请读第二段。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2)。谁来读读写秋天天空景象的句子。

(3)。你觉得秋天的天空的景象怎么样?

(4)。有感情地朗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说的是秋天哪里的景象?秋天农田的景象怎么样?

(3)比较:a.稻子黄,高粱红,棉花白。

b.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4)齐读第三段。

第四自然段

(1)。老师范读。

(2)。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句话说了什么?想想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是指做什么?

(3)。第二句说了什么?奔跑和追逐两个词语完全相同吗?

(4)。这一段第一句用有的有的,第二句用大家,想想有什么不同?

(5)。多开心呀表示什么样的语气?学生练读。

(6)。齐读第四段。

3、 总结。

这篇课文写同学们去郊外游玩,秋天的天空和农田都很美,大家玩得很开心。你读了有什么感受?

4、 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 朗读指导

1、 指名读课文。

2、 这篇课文里哪一句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所以整个课文都要用欢乐喜悦的语气读。

3、 第一自然段用陈述口吻,要读得平缓。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 第二自然段的蓝蓝、白、要重读;一望无边、有时像要读得慢;几朵白云、一群白兔、几只绵羊要读得轻快,流露出喜悦心情。

5、 第三段的黄了、红了、白了要重读。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6、 第四段中三个有的,声音要逐步提高,语速加快;大家、多开心要重音读,读得缓慢。

7、 个人练读。

8、 指名读。

9、 齐读。

二。写字指导

三。作业

1、 描红练习。

2、 比一比,再组词。

交( ) 兔( ) 家( ) 喊( )

郊( ) 晚( ) 逐( ) 城( )

3、根据提供的句式说话。

在操场上,小朋友们有的( ),有的( ),有的( )。大家( ),多开心呀!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日艳丽色彩的强烈气氛。

2)体会描绘夏日有趣事物的无限快乐。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喜欢用的,或自己有的绘画工具。

老师——课件(图片资料),水彩颜料,画画的刷子,画板,素描纸2张,剪刀一把,胶水一只,道具太阳一只

教学过程:

1)用道具太阳引入新课。

2)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观察、记忆、理解夏日艳丽的色彩。感受夏日色彩带来的快乐气氛。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色彩,可以在我的颜料盒里找到吗,把它涂到老师的画纸上吧。当然,看到了其他的什么都可以画画。让小朋友看到的色彩面积宽的就图宽一点,看到的面积小就图小一点。看到什么形状就涂成什么形状。

师问:这些色彩来自那里,老师把色块补画成具体的事物。其他的让学生自己来画。

3)从夏日的场景研究引到夏日的活动研究。老师把其中的一幅场景画添上人物活动。然后继续展示图片,引导小朋友注意观察。同时让小朋友回忆自己或周围的有趣的活动瞬间及有趣的其他事物。

让小朋友画画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可以画在已有的场景中,也可单独成画。老师以补充或剪贴的方式帮助完成作品。

4)老师把以上的画稿剪贴拼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且加以修改,展示。

5)激励小朋友自己完成一幅夏天的有趣的画,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老师帮助解决技术困难。展示、讲评、交流。

高中语文教案万能模板 篇五

教学目标:

1、 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 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 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教学重点:

1、 着重认识新闻类作品的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方式。

2、 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学习如何把握历史的瞬间,进行忠实的记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从纪念历史的角度看,20xx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历史不仅提供了一种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面镜子,每一个后来人都可以从历史的记载中去反思、借鉴。

二、 简介文体:

问:课文是以什么方式来记住历史的?

明确: 消息

简介:消息也叫新闻,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新闻体裁。

它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组成。但不是每篇都具有这五部分。其中标题常用多行形式,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它常用的结构是“倒金字塔”式,即用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它的写作要求是——客观叙述,迅速、及时,简短、概要,生动活泼。

三、 研习第一则消息

(一) 标题——七个字,讲出了“人物、事件、事件的意义”,符合拟新闻标题的要求,实在概括,使人一目了然。

(二) 1、导语(第1段):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双腿下跪,请求恕罪,以此表示对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的沉重悼念。

2、主体(第2、3段):德国政治领袖对二战责任和屠杀无辜的犹太人的罪行的认识;勃兰特答记者问,回答他为什么下跪。

3、结尾(第四段):勃兰特下跪行动的意义和影响。

(三) 几部分中,哪部分内容最重要?

明确:导语(借此说明消息中导语的重要性和核心地位,并阐释“倒金字塔式结构)

(四) 小结:

1、 本文是一则综合消息,时间跨度达30多年,作者取材精当,着重选择与如何认识战争责任相关的片段来组合。

2、 体现新闻客观性的原则,没有消息写作者的主观议论。

(五) 延伸:探讨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研习第二则消息(仿照第一则的程序与方法,让生自主分析)

(一)标题——行为主体 行为方式

(二)1、导语(1):交代新闻来源,披露本则消息的主要的新闻事件,交代何人何时于何地宣布了怎样的事实。(最重要)

2、主体(2-6):编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战区历史教材的原因、意义、经过,并对教材进行评价,说明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3、新闻背景(7):这份历史教材是在该省民间组织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的推动下完成的。

4、结尾(8):介绍教材的使用范围。

(三)小结:

1、 本则消息属于动态新闻。

2、 依旧坚持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五、 比较两则消息的异同(习题2)

1、 共同观点:公民的历史责任感。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本民族、为自己国家的行为,为国际公义负责,只有承担这些历史责任,才能正确地认识历史,抚平战争伤痕,消除国家之间的隔阂,才能取得和平与安宁。

2、 均采用“倒金字塔式结构”,但写法有不同:

前一篇:综合消息,收集有关材料,予以组合。

后一篇:动态消息,注意写清事件,突出中心,明白地交代新闻来源。

六、比较“通讯”与“消息”(习题3)

1、内容上:消息简单地报道了 发生什么事,不多写情节;

通讯则详细、具体地报道前因后果,展示情节。

2、表现手法上:消息以叙述为主;

通讯则综合采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表现形象生动。

3、结构上:消息常用 “倒金字塔式结构”,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篇幅较短;

通讯结构灵活,篇幅较长。

板书设计:

消息——真实性、时效性、受众性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诗的本质特征,学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2.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中外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述的中国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全班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1)早熟而缺乏变化,“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3)中国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原因是,中国的诗格较轻,且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相应板书。)

(三)品析语言,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本文语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四人为小组,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教师巡场指导。

2.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教师引导。

预设:

(1)引用:丰富、巧妙、贴切。感受丰富,如引用丰富,将西方的“何处是”与中国诗歌对比,如“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加以说明中国诗的艺术和思想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引用贴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和歌德、雷格的诗歌为了说明两国的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能切中要点地表达了观点。

(2)比喻:生动、趣味、深刻。比喻生动,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又将中国的诗歌之短比作“轻鸢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将中国诗的狂放特质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来深刻指出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类喻来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文中诸多处比喻都无不体现出钱氏语言之妙。(相应板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自述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钱钟书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别人对钱钟书评价的文章,加深学生对钱钟书的了解。

2.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联系课文,比较阅读中国诗人舒婷《致橡树》和外国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评说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过程与方法】过文章的学习,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能够发挥联想,“以小见大”,借物喻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够说出文章的逻辑线索与情感线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怀”的部分。

【教学难点】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线,并且如何将情感线渗入故事线中。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对比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呈现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请同学们自行阅读并试着说出内容,老师结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怀”的概念,并解释“感怀”意为“感慨自身,怀念故人”。则中国文人常常采取一种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怀。

2。知人论世:巴金

(二)整体感知

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样的线索进行写作的?

(引题——————包弟进家———————七年相处———————送别包弟—————————怀念包弟)

前几部分叙述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为主。

(三)深入研读

1。设置问题,请同学带着问题详细阅读相关章节,并回答

1在叙述的部分中,作者怀念的人是如何出现在文章中的?能体现出如何的情感?

(两次特别提起,多半是“我们”,都属平实的细节叙述,说明作者无论是与包弟,还是与爱人,都是朝夕相处,关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怀?

(近:自我忏悔;远:借景怀人)

2。范读:“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一段

引导学生找出写景的词“衰草”“篱笆”“无缝的砖墙”“葡萄架给虫蛀了扫掉,连葡萄藤都给挖走”“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等等,对比“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有爱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动的,令人快乐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

(苏词更加含蓄,可解读为感慨自身,也可解读为怀念故人,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浓烈,有深刻的忏悔,也有深沉的怀念。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对比阅读《小狗包弟》和《项脊轩志》,谈谈情感抒发上有何异同,下节课分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对于高中的学生而言,《项脊轩志》属于初中已学课文,用这一篇来导入似乎更符合“温故知新”导入的理念,而《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作为拓展来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合适。在以后的设计中,我需要更多地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构成与接受度,使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与逻辑性。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⑴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⑵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⑶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⑷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⑴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⑵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⑶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⑷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⑴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⑵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⑶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⑷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文章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⑴排比句式:……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⑵判断句式:以……为……

板书设计: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8篇《高中语文新闻教案》,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半截蜡烛》教案【优秀9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