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探6篇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论文 篇一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论文
一、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实困境
(一)过分依赖媒介,缺乏现实交流,导致自我封闭。
如今在大学校园里,网络是学生接触的最主要的媒体,学生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传统四大媒体,网络媒体日益成为学生了解信息的首要选择。很多学生要了解信息首先想到的就是通过互联网,休闲娱乐成为大学生接触媒介的主要动机,因此,其对网络媒体的依赖感也越来越强烈。不少学生长期沉溺于应接不暇的虚拟情景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的同时,也越来越抗拒主动与他人交往和沟通。他们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情感追求沉浸于形形色色的媒介内容中,容易对未来漠不关心,导致极端自我封闭、行为失衡,从而产生紧张、孤僻、冷漠甚至更严重的心理缺陷,严重阻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信息甄别能力有限,对媒介信息内容缺乏思辨。
大学生群体对媒介信息的本质及属性认知程度普遍不高,对媒介信息的思考、辨别和批判能力有限,特别是对消极负面信息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媒介中的各类信息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政治倾向性和价值倾向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甄别、检验和进行信息加工,而大学生群体由于生活阅历浅、社会知识缺乏,往往有较强的信息探知欲,却不懂得如何对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解读和反馈,导致其对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影响的认识不够全面。
(三)媒介道德规范认识淡薄,自律意识薄弱。
这种道德规范的模糊主要表现为:学生对知识产权、新闻出版、网络监管及跟踪等方面的相关规定掌握得不够透彻,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的自律意识较为薄弱。学生群体在遇到一些感兴趣的事件时,会因有相似的消费习惯和媒介接触习惯而产生共鸣,结成意见同盟,由于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薄弱,加上舆论导向的不客观,很可能会对他们原本就十分脆弱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力造成很大的冲击,从而被蒙蔽甚至误导。因此,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对消极负面媒介信息的质疑力和免疫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路径
(一)着力实施学校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基本素养。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现代大学生既要能够从大众传媒上获取信息,又要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以获得自己独立的判断和结论。首先,应传授给学生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全校性公选课,从认知、审美、伦理道德等多个方面递进渗透,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媒介环境,掌握传播技巧,最终成为积极主动的媒介制作和传播者。其次,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善恶美丑和真假虚实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及迅速识别各类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最后,强化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水平。媒介素养的提高不能仅仅依靠第一课堂传授,更多的在于品格的自我养成,应引导学生掌握媒介传播的伦理道德和相关法律法规,把外在的影响内化为自身的品质,从而将科学接触和运用媒介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打造“业务精、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媒介素养在媒体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自然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之一。要培养“业务精、专家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升自我媒介业务水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辨能力、信息产制能力,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模式和规范机制,建构媒介信息系统。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依据现今“90后”大学生群体的实际特点,指导和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具有更多感染力和正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多渠道、多阵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继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媒介传播道德伦理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管理、学生学业和生活管理、突发事件管理更具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创新第二课堂形式,强化学生的'媒介实践能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媒介素养教育应倡导以学生为本,将校园内的媒介资源和大众传媒作为广大学生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载体和基地,让学生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要充分利用好校广播台、网络信息中心等媒介资源,鼓励师生间、同学间相互交流启发。利用短信平台、PU平台、学校和团委官方微信等媒介载体广泛宣传各类媒介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媒介,如参与校园小记者新闻采访,参与编辑校报,参与设计和推广官方微信,开展校园DV、微电影作品征集、网页制作大赛、动漫设计大赛、影视作品展播、影评征文等活动。此外,学校团委可邀请名编辑、名导演、名主持人等传媒人物走进校园,开展媒体见面会,与学生近距离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媒体现状,减少媒介神秘感。
(四)协同各方力量,净化媒介空气。
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急剧发展,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庞杂而且良莠并存,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信息化的负效应,因此,需要多方协同,对媒介传播信息进行过滤,从而净化媒介空气,促进媒介良性发展,也使学生主动吸收、利用各种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教育因素。首先,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持续推进舆情和舆论监管,建立健全媒介机制。媒介的监管应该将法制管理、行政管理、媒介自律、公众监督有机结合,着力构建一个网络式的制约机制体系。其次,大众传媒作为媒介教育的重要参与者,须切实提高自身素养。媒介从业人员要坚守自己的专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明确自身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职业定位,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扮演好媒介信息的验证者和过滤者的角色。青年学生良好媒介素养的养成,不仅需要社会、学校的共同推动,还必须扎根于家庭教育。家长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积极倡导亲子共视、共网,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父母的引导和精心培育,两辈人共同提升选择、辨析、评估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视觉文化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二
视觉文化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一、以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视觉文化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视觉文化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是电子技术的支持。视觉文化让社会大众对文化的认识产生了改变,社会大众不需要再围绕文字或者语言进行意思上的想象。而是依据本能通过直观上视觉的观察,就可以在最大限度内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这种方便、快捷并且具有人性化的文化表现方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普遍推崇,并颠覆了传统主流的文化传播方式,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
(二)视觉文化促进了思维的转变。
新事物的出现总是带有着一定的未知性,部分专家学者在对视觉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视觉文化可能引发的负面状况。例如,社会大众迷惑于表象而失去对内在的探究;社会大众注重感性的认识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但是经部分学者研究证明这些担忧过于偏激,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会真正的产生。学者阿恩海姆就针对这些观点给予了驳斥,其指出视觉是人类的本能,而人类在进行视觉活动的过程中带有着明显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视觉是可以被思维所支配的,或者说视觉本身就带有着思维的能力,因此不会出现上述学者所担心的现象。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进一步的认识,就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人类会通过视觉产生独立的思考,并对视觉触及的内容进行发展与创造。而且视觉文化还可以避免文字文化和口头文化带给人们的误导,使得一些与文化本身无关的东西可以从文化上剥离开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觉文化的出现为人类开辟了新的思维模式,让人类在思想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视觉文化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文化要想长久存在,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就需要文化传播的支持。视觉文化与视觉文化传播紧密相连,通过视觉文化传播的展开,使得视觉文化迅速的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核心。麦克卢汉认为视觉文化可以更好的让社会大众对思想方面的内容进行理解,将抽象的表达化为具体。而这正是媒介素养教育进行的最佳方式,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各更好的平台。具体来说视觉文化的传播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画面、影像是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传播过程中被传播者已经不再被动的等待,而是选择了更为主动的索取,这是一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新的发展趋势,具有较积极的意义。其次,视觉文化传播的感受更为丰富。传统纸质文化或者语言文化,其都是单方面的传播,也就是单纯的'在视觉层面或者听觉层面进行传播。而视觉文化传播则带有一定的复合型,不仅可以通过眼睛看见影像,同时还可以在听觉上对信息进行接收,达到双管齐下的效果。同时,视觉文化已经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因此还带有着一定的商业性质,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最后,由于视觉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传播存在差异,因此其适配的体制也有所不同,需要从生产到最后的消费进行重新的定位与规范。由此可见,新文化的出现,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转变与创新,所以需要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对视觉文化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并积极的鼓励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方面进行实践,以此来弥补社会媒介素养的不足。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视觉文化导向下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未来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对于提升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应循序渐进的进行,注重深化了解媒介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探究,明确什么是视觉文化、什么是视觉文化传播。随着现代互联网络不断向前发展,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相关人员需要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下工夫,在视觉文化的向导下完善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使得社会大众可以正确的对待视觉文化以及视觉文化的传播。
信息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篇三
一、引言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得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国外媒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现在,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关于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简单概括为:它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它是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大学生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人们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体现五个核心理念,即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受众诠释和接受媒体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有着相当的差异。
另外,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2.社会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种途径是社会教育。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
[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1).
[3]张冠文。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媒介研究,2004,(3).
[6]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J].新闻记者,2004,(5).
[7]姚云。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与传播,,(7).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及教育调查报告 篇四
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及教育调查报告
所谓媒介素养,是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论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为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笔者对重庆市3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重庆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以及教育现状,为今后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打下基础。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了解重庆市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以及教育开展情况,笔者于20xx年6月在重庆市院校中展开了媒介素养水平及教育情况问卷调查。调查选取重庆市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三所高校各年级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回收率97%。调查对象中,男生147名,女生153名。文史类专业168人(占总数56%),自然科学类专业120人(占总数40%),新闻传播学专业12人(占总数4%)。问卷涉及四部分内容:基本信息;媒介接触情况;解读、批判、利用媒介情况;媒介素养及教育认知情况,共28道题。主要从大学生媒介接触、媒介内容认知和批判、利用媒介资源能力方面展开调查。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媒介的接触和使用情况
(1)大学生媒介接触情况
在“平时主要通过何种媒介获取信息”调查中,81%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主要渠道,其次是手机46%和报刊杂志27%。选择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排在报刊杂志之后仅占到20%,这大概是由于三所高校的学生宿舍没有配备电视。由此结果看出,网络媒介在高校校园影响力虽已超越以报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但高校大学生对信息来源渠道的选择仍会受学校资源的影响。在媒介接触时间上,重庆市大学生控制相对较好,每天接触媒介超过6小时的仅占总人数9%。58%的同学每天媒介接触时间在1~3,22%学生达到3~6小时,仍有11%的学生每天媒介接触时间不到1小时。说明现代社会大学生的生活已离不开媒介,但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并不是很强。
(2)大学生接触媒介动机?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衡量受众能否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以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学生媒介接触动机和获取的主要信息调查中,重庆市大学生的接触媒介以“休闲娱乐”55%、“满足信息需求”45%为目的的居多,“获取知识”37%也是他们接触媒介的主要原因,将媒介当作打发时间或与人交流工具的占少数。可见,大学生接触媒体的动机越来越多元化,并呈现出一种积极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
(二)媒介的解读、利用和批判分析能力
(1)大学生媒介解读能力
面对社会琳琅满目的信息,如何解读媒介信息是培养媒介素养关键。在对媒介获取资讯可信程度调查中,57%受调查者认为媒介信息基本可信,37%认为自己无法判断所获信息的可信度,只有3%认为媒介信息基本不可信。与此相对,2%的人认为媒介信息完全可信,1%则认为媒介讯息完全不可信。当代大学生对媒介传播内容有比较清醒认识,对媒介信息的信任度比较客观。
(2)大学生利用媒介资源的情况
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得最多的媒介,在“大学生最常使用网络资源?”调查中,选择学术期刊的占21%,网络游戏占10%,网络视频或音频占74%,电子书占21%,应用程序的占23%,5%的人选择其他。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利用网络视、音频资源,对网上学术期刊、文档资料的利用相对较低。
(3)大学生媒介批判能力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一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受众关于媒介对社会、对人的影响力的认识。面对媒介中出现暴力、色情等消极信息大学生的态度“认为不道德但仍偶尔浏览”占绝大多数(57%),25%同学能够做到完全抵制,2%的同学经常偷偷浏览这类信息,还有16%的同学经常正大光明的浏览该类信息。可见重庆市大学生面对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还缺乏足够的抵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大学生对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情况
(1)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及教育的认知
我国90年代末开始对媒介素养及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问卷针对媒介素养和教育的基本概念在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4%大学生只听说过相关含义,36%的同学不清楚,仅有4%的同学对媒介素养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提到媒介素养教育,只有2%的同学清楚其含义,44%的人都不清楚。
(2)高校媒介素养及教育的开展情况
调查高校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情况。结果显示,53%的同学不知道所在学校是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或实践活动,39%的同学回应学校没有这样的实践活动或课程,仅8%的同学明确回答学校开展教育。由此可见,高校大部分大学生对学校是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实践情况不了解,对这方面的重视度很低。
(3)大学生对媒介教育实施的态度和意见
在对“媒介素养教育有没有必要纳入大学的课程教育”这个问题上,63%的学生认为开展相应课程是必要的,10%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19%的学生认为现在不必要,将来需要,仅8%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大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这将十分有利于各高校相关教育的开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也需要大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大学生应该通过哪些途径培养自身媒介素养”的调查,大部分同学(68%)认为自己应该通过多参与媒介素养社会实践活动来学习,其次是通过学校课程(54%)和讲座(51%)的学习,还有就是通过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50%)。
三、调查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过去相对单一、同质的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大学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媒介平台的发展,极大的扩展了大学生接触的媒介信息。大学生作为特殊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受众,加强其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成为加强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突破口,而且对今后媒介信息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也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通过对上述调查材料分析,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整体呈现积极的态势:
1、他们积极接触各种媒介,对媒介接触具有较明确目的性;能够以自己的评判标准自主选择媒介和媒介信息并找到所需内容;能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正确看待和理解媒介信息;能灵活运用媒介来解决基本问题,并能通过媒体进行互动;对不良的媒介信息能够采取一定的抵制态度,已具备一定的媒介信息解读与媒介批判能力。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媒介素养知识多为自发学习、零散获取,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储备,盲目性较大。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
2、加上大学生的媒介鉴别能力相对较差,对媒介的政治属性、运作机制等方面还不是特别了解,对不同媒介的特点也没有一个完整深入的思考,对媒介信息的分析缺乏正确的方法和途径,直接影响了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提上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议程,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媒介丰裕的信息时代恰当的运用多种媒介,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篇五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考
第一篇: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之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本文简要论述了新媒体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诶韩,以陕西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并详细探讨了在新媒体环境下应如何有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想观念影响;教学策略
近年来,大众媒体传播业发展迅速,范围覆盖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故被称为“社会公器”,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来看,媒介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传递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情绪、挑战着他们的思想认知,给社会大众的生活带来诸多问题。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媒介消费的核心群体,由于缺乏对大众传媒信息的独立思考能力,很容易就被舆论误导,甚至将错误信息误用于现实生活当中,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新媒体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新媒体是指以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等为依托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兴媒体,具体形式包括门户网站、网络游戏、数字电视等等。
对于大学生而言,其所处的校园媒体环境是综合性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并存,其中,互联网信息技术深受大学生们的青睐。
所谓的“媒介素养”包括传媒素养、媒介认知与解读能力等诸多内容,关于媒介素质教育的研究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初的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
随后的几十年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部分官方组织机构也都陆陆续续地开始介入,媒介素养被正式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并且许多国家都将其纳入本国的教育体系当中。
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青少年群体鉴别、处理各种各样传媒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股大规模的教育运动,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成立。
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已被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及加拿大等国家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教学模式和教材等也趋于完善。
与国外相比,媒介素质教育在我国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起步较晚,只有北京、上海等地极少数的新闻专业院校较早地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但大多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直到近几年来,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开始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增强他们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能力。
二、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
本文以陕西省的几所高校为研究对象,详细地调查了解了其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情况,着重研究了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
由于新媒体信息的来源具有隐匿性、开放性等特点,这就使得各种网络平台上经常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不实信息。
而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拥有出色的信息获取能力,但在是非辨别方面的能力却较差,很容易就受到一些虚假不良信息的误导。
此外,再加上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对权威信息往往抱有一种质疑,甚至于排斥的心理,因而也就更加容易被网上虚假信息所吸吸引并产生一定兴趣,不会主动将垃圾信息过滤掉,导致无法以正常思维来进行理性思考。
高校通过开展媒介素质教育,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更新,能够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尤其是培养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更加准确地鉴别、处理所获取的信息,
这对于大学生由直观信息深入挖掘潜在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去伪存真能力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传播者,微博、微信、校园论坛等自媒体形式都是大学生主动传播信息的渠道,而在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时,大学生常常感到眼花缭乱,不知道该如何有选择性地去进行传播,缺乏主动思考,辨别信息的能力。
而媒介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综合素养,培养他们传播积极健康、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信息传播的意识,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认知与理解能力。
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明显提升,能够主动对传媒信息进行思考与判断,有针对性利用丰富的媒介资源不断完善自身,在传播信息时,做到准确、高效且合乎法律规定,积极参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当中。
高校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有利于自身思政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对于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与进步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媒介素养教育这门课程能够引导大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时采取更加快速便捷的渠道,保证其学习效率与所获信息内容的准确性与积极性。
具体地,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上通过搜索、发起提问、留言、求助等方式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深入解读与判断,满足个人发展与进步的需求。
新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够实现平等对话、交流的沟通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充分表达自身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在思想碰撞的同时也加深了大学生对当代社会发展的`理解以及对自身的反省意识。
高校在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时,还可以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尽可能地使用大学生喜爱的网络语言形式将相关信息传达给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通过媒介素质教育,师生之间还能建立起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与教师的对话交流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信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与思维空间,从而有效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正确形成。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了解新媒体,转变教学观念
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并了解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主动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规律,并将其应用到媒介素养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以及社会实践当中。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平等交流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并适当引入新媒体技术,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的。
(二)借助新媒体,拓展媒介素养教育空间
校园媒体是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作为一名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熟练操作QQ、BBS、MSN等新载体的能力,积极探索既高效又能为大学生普遍接受并喜爱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拓展媒介教育的教学空间。
借助新媒体,营造出一种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渗透教育,在提高他们媒介素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的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时还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校园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质量。
(三)建立新媒体监控机制,构建良好教育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在开展媒介素质教育时应建立完善的监控机制,保证高校教育环境的健康。
众所周知,新媒体的崛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不良的负面影响。
因此,高校一定要重视完善信息传播的相关制度,对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进行合理引导与监控,从而为高校的媒介素质教育提供良好健康的教学环境。
(四)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新媒体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探 篇六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探
信息爆炸时代,受众对现实的理解、对信息的解读与判断无一不受到新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即对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如何独立思考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探
第一篇: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摘要: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
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
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关键词:媒介融合;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国内外对媒介素养的探究由来已久,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广义上的媒介素养指向的是广大的媒介受众群体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读能力和对媒介的使用能力。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自英国学者李维斯和汤普森合著的《文化与环境:培养批判的意识》一书出版之后,西方国家便逐步将媒介素养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并力图能够及时应对媒介变化所带来的影响。
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一种保护主义的视角,将媒介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或是群氓文化的代表而加以抵制,媒介素养的教育理念也是出于避免学生受到媒介文化的消极影响而展开。
而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伊始,随着媒介文化的发展,保守的精英主义分子开始逐步意识到媒介文化所带给精英主义文化的抵抗、消解力量,并开始冷静地分析媒介文化所携带的利弊影响,
开始在学校的媒介素养教学课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地面对媒介文化的意识观念。
随着媒介文化如火如荼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逐步加深加强,媒介素养课程开始帮助学生理性认知媒介文化后的话语权力,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及文化现象。
发展至今,当面对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时,媒介素养教育则必然迎来一轮崭新的变革。
就我国的具体语境而言,媒介素养教育虽然一直被呼唤、被需求,但却一直处于初级的发展状态。
许多高等院校依然固守着这样的一种认识,即关于媒介素养课程的建设是专业的传媒院校和学院应该考虑的事情,如果本校还未开设传媒学院或相关专业,大可不必对其进行专门的学科建设。
其实,这样一种观念可以追溯到我国传统媒体时代关于大学是否应该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探讨,但我国的传媒业在当时的发展还未成气候,传媒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精英知识分子的手中,在媒介信息内容生产匮乏,
信息传播渠道窄化、单一的年代,受众信任并依赖主流媒体话语,媒介素养课程在大学期间开设的必要性不甚明显。
但时至当下,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媒介素养已经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学开设专门的课程是刻不容缓。
媒介融合实现的前提是新媒体的崛起,对于新媒体所带来的改变,不仅体现在媒介生态上,更是与每一个媒介的受众个体息息相关。
当下的大学生多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新媒体思维逻辑和使用习惯,而新旧媒体不断撞击、融合也给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也显示出了必要性:一方面,新媒体的赋权使得传受界限得以跨越,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在当下完全转变成为了一个能动的生产者,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的活跃人群,更是在新媒体全面渗入的媒介生态环境中成为了发声者,
如何让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成为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新任务、新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虽然弥补了传统媒体的自身障碍和弊端,在信息的生产、传播、形式、反馈等诸多方面带来了积极地提升和影响,
但同时也应意识到,新媒体的信息生产、发布门槛较低,海量的信息之中鱼龙混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正处于思想变革和定型期的大学生极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帮助大学生保持清晰、冷静、理智的头脑来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则成为了当下高校教育难以推卸的责任,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也显得格外重要。
所以,不仅是专业的传媒院校和学院需要专门开设媒介融合时代下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课程,甚至每一所院校都需要开设相关的专业课或通识课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学生的媒介使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媒介使用习惯。
但就目前的发展来看,许多院校还未能将媒介融合时代下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当做教育教学和思想引导中的重要工作,依然在观望甚至忽视。
二、媒介融合时代下大学生群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大学生群体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变化
从大方向上来看,媒介融合时代从两个方面对传统媒体进行了革新:技术与内容。
媒介融合能够得以实现的前提是技术的突破,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自媒体平台的建立为每一位曾经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进行赋权,“人人皆可发声”成为了可能。
平台的建立、传播渠道的打通必然带来的是对传统主导话语权的解构,来自民间的声音呈现出了与传统主流媒体不同的话语景观,内容的取向更加的多元、新鲜,信息量更为丰富。
现如今的大学生群体都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更熟悉互联网的逻辑思维,更能灵活的操作新媒体资源,就此而言,大学生群体在媒介融合时代呈现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大学生媒介身份的变化。
大学生群体不再局限于媒体内容的接受者,而是转变为了媒体内容的生产者。
大学生更愿意交流、表达,而新媒体的交互性、包容性、低门槛使得这一群体的诉求得以满足。
作为传统媒体的被动接受者,大学生仅能接收到来自主权话语的规训和信息,反馈机制的不健全和局限,使得该群体既不能够自由的表达意愿,也不能能动地生产内容。
新媒体的赋权完全突破了这种障碍,大学生可以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主观地表达自我,一些新媒体信息交流平台,如知乎、思达派等鼓励并仰仗大学生的观点表达,新媒体视频网站也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用户以交流、表达渠道,比如弹幕、留言板等形式。
可以说,人人手握话筒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实然。
第二,大学生媒介思维的变化。
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基于互联网的共享性和开放性,这使得大学生群体在内容的生产上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
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囿于信息接收渠道的闭塞、单一,其媒介思维也相对封闭,只能依靠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来有限地彰显自我。
而在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的媒介思维变得开放,他们不仅乐于在新媒体平台上“晒”出自己的生活,更使得他们对自我观点的表达、与他人观点的交流成为了可能。
这些观点不仅仅局限在对自我生活状态、人际关系的认知,更是涵盖了对社会、文化、政治的表达。
第三,大学生媒介实践的变化。
媒介融合时代完全激活了大学生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潜力,对自我和某一群体的媒介话语实践也呈现出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走向。
微信、微博已经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一个信息生产和交流的平台,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限于其社交圈子的框定,而对微信公众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媒体的使用则完全跨越了有限的社交圈,走向了更为广大的公众视野。
无需更多的限制,大学生便可以在多种新媒体平台上自由发声,其中更有获得高关注、高热议、高流量的学生个人和群体,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二)媒介融合对大学生的影响——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伴随着媒介融合所带给大学生群体的这三种变化,我们必须冷静、客观地看到其所带来的影响。
新媒体弥补了传统媒体所固有的缺点,使得大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而这种新媒体所带来的一个最直观的影响即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6篇《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探》,能够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是众鼎号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