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众鼎号为您带来的10篇《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发展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能力,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册第六单元又学习了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创设了买洗衣机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倡方法多样性。然后,再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引导学生估算结果的大致范围。
本节课创设的买洗衣机的情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素材,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会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校为一、二、三年级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讲台,为现代化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都来自城市,知识面比较丰富,对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我们班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浓厚,敢想、敢说、敢问,思维活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小组成员按每组4人进行合理搭配,有利于合作交流。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你们回家做了一个家庭理财调查,你们都调查好了吗?
(前一天发给学生如下的调查表。)
(评析 本环节旨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做这个调查要干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生:调查好了。
师:谁把自己调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听。
生1:妈妈的收入是860元,爸爸的收入是1500元,每月生活费是10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4000元的。电脑。
生2:妈妈的收入是1100元,爸爸的收入是2560元,每月生活费是12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5000元的健身器。
生3:妈妈的收入是790元,爸爸的收入是1280元,每月生活费是900元,计划购买的商品是3500元的空调。
师:这几个同学们做的调查非常好!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交流一下你的调查,好吗?
(小组交流。)
师:有一个叫小刚的同学也回家做了一个调查,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屏幕显示:小刚的妈妈说:我的收入是632元。小刚的爸爸说:我的收入是786元。小刚的妈妈说:我们家每月的生活费是980元。)
师:看到这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小刚的爸爸比妈妈多收入多少钱?
生2:他们共收入多少钱?
生3:小刚家每月还剩多少钱?
师:你能估算出小刚家每月大约节余多少钱吗?小组讨论后,自己解答。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的估算结果?
生1:600+700-1000=300(元)。
生2:不对,786元接近800元,应该是600+800-1000=400(元)。
师:哪位同学的结果更接近精确结果?
生:第2位同学。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估算出来了,那么你们能实际算出小刚家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吗?请同学们做在练习本上。
(找一生说答案,全班订正。师板书:632+786-980=1418-980=438(元)。)
师:小刚家也有一个计划。你们想知道吗?
(看屏幕:小刚的妈妈说:我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是960元的洗衣机,帮妈妈算一算,需要攒几个月?小刚做思考状。)
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刚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评析课件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好胜心很强,对帮助小刚解决问题个个信心十足,立即投入了积极思考的状态中。)
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生1:用洗衣机的价钱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522元,再减去一个月的节余,还缺84元,因此需要攒3个月。
(列式:960-438=522(元),522-438=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要买一台洗衣机是960元,还少84元,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960-876=84(元),需要攒3个月。)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第二个同学说得差不多,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而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比960少了不到100元,所以要攒3个月。)
生4:我们组的想法是先求出两个月的节余,是876元,买洗衣机还不够,再加一个月的节余是1314元,这就足够了,因此要攒3个月。
(列式:438+438=876(元),876+438=1314(元),需要攒3个月。)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决了问题,看看小刚说什么?
(屏幕显示:小刚高兴地说:谢谢同学们帮我解决了问题,你们的好方法我已经学会了。再见。)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初衷是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是生活中的素材,因此,人人参与,课堂气氛热烈。由于每个人的思维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理解应用
师:老师也为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感到高兴,现在你就是你们家的小管家,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购买计划中的商品,用每月节余的钱,需要攒几个月。数据多的同学可用计算器帮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请小组成员或老师帮忙。
(评析此环节旨在巩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果单纯地出一道题,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但让他们计算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学生的情绪又高涨起来了。另外,可以让学生使用计算器,他们感到很高兴,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激情。)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帮助小刚解答了问题,同时也做好了自己家的理财计划,并掌握了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同学们的课上得非常好。
教学反思
课前,我先让学生回家做一个调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对本节课的极大关注。课堂上,学生精神高度集中,为下一步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帮小刚解决问题时,学生情绪高涨,因为这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只是平日从不参与,这次让他们自己当管家,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激发出来了。课堂上,小组讨论气氛热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让我为之一振。由于取材于生活,学生感到很熟悉,因此表达起来非常流畅,把一个理财计划说得井井有条。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的知识,相信将会令他们终身难忘。这节课,我感到学生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枯燥乏味,因为问题情境很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我自己认为这节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的,但由于学生的差异,个别学生的思考速度跟不上小组的讨论,因此就干脆放弃。另外,虽然在课前,我强调是近几个月内的计划,有些学生在计算时才知道要攒8~9个月,这样在计算时就耽误了时间。
通过反思,提醒我在今后备课中要关注每个细节,努力提高自身教学以及处理事件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上一层楼。
案例点评
本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注重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创设买洗衣机的情境,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家庭的理财计划中,使学生在理财的过程中,探索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使他们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百以内加减法已经为学生万以内加减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本节课还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中在充分让学生合作探讨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搭配每一环节的时间,把握住重点内容进行教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页例3及课堂活动第2,4题,练习十八第2~5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倍的概念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倍的认识。
2、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实物投影仪,乒乓球、羽毛球若干,卡片。
学具:小三角形纸片、小圆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二(1)班小朋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请看屏幕:(实物投影仪出示例3图)
教师: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一小组和二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教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能)真行!
学生:……
学生:第二小组植树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几倍、
教师:说得真棒!谁能解答吗、
学生:用14÷7=2。
教师: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二、自主探索
屏幕出示:第三个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解答吗、请小朋友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时可以借助你的学具,代替树苗。
学生活动,教师在教室巡回检查、指导。学生可能用学具来摆:先摆7根小棒,再以7根小棒为1份,摆3份来表示第三个小组植树棵树。也可以用画竖线的方式来表示:7根、7根、7根;也可能凭借前面对“倍”的理解直接说出“第三组植树棵数是3个7棵那么多。”
教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用自己的办法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理解了这幅图的意思,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向同学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
学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讨论的,先在一个圈里画7根竖线代表7棵树苗,再在右边一个更大的圆圈画3个7根竖线,因为3个7是21,所以第三小组植了21棵。
教师:你们小组能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真行!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学生2:我们小组用小棒代替树苗,第一排先摆7根,第二排摆7根、7根、7根,数一数,3个7根一共是21根。
教师:太棒了!你们小组同学很善于动手操作,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3:因为第一小组植了7棵树,把7棵看成1份,第三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就有3份,也就是3个7。
教师:你们现在知道“第一小组的3倍”应怎样计算吗、
学生1:求3个7是多少就是7×3=21(棵)。
学生2:也可以写成3×7=21(棵)。
教师:你们说得都对,求3个7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请学生完成书上例3的方格填数。
三、课堂活动
1、第3题学生分小组,一人出示卡片(小组每人准备4张卡片),另外3人回答。比比看谁说得最准确。一人出完题后交换。
2、第4题学生完成第4题,独立完成后请学生用投影仪展示,并向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1:因为△有4个,○是△的3倍,我就画了4个○表示1份,再画了这样的2份,就有3个4,○就是△的3倍,所以○有12个。
学生2:因为△有4个,○的个数是△的3倍,就是4的3倍,就是3个4是12个,我就画了12个○。
3、练习十八第2~5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八的第2,3题,引导学生讨论比较这两题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讲评,结合题说一说算式的意义。
四、反思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引导学生小结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2的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较熟练记住2的乘法口诀。
过程与方法: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会运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口诀的意义,并正确熟练应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贴图
学生准备:课堂作业本,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创设情景。
1、以对口令、开火车的形式复习5的乘法口诀.
2、同学们,你们在家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活吗?都做哪些家务活?小明是个勤快、懂事的孩子,你们看他在家里做些什么?(出示挂图)
(二)探索口诀,解决问题。
1、看一看。
仔细观察,说一说小明在做什么?在帮助家长摆筷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一人一双筷子也就是2根,1双=2根)
他是怎样摆的?(两根两根的摆的)
2、摆一摆。
(1)、如果家里只有一个人吃饭需要几双筷子,是几根呢?
一双筷子也就是两根。
换句话说,一双筷子就有1个2根,两双、3双呢……需要几根筷子?
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摆一摆。边摆边数数一共用了多少根筷子?
(2)、根据摆的过程,把数填写在表格中。
几双筷子123456789
几根筷子24
(学生自己完成表格)
(3)、全班汇报: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
方法1:我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来的.(贴图演示摆筷子)
方法2:我是两个两个加出来的,筷子的根数一个比一个多2.
方法3:连加太麻烦,几双筷子也就是几个2,如:1个2是2,2个2是4、3个2是6……可用乘法算式.
方法4:我先根据二五一十这个口诀确定出5双筷子有十根,再连加、连减算出其他的筷子根数。
3、试一试:你能根据编5的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吗?
(小组同学互相商量商量)
①学法指导,尝试编第一句:1X2=2或2X1=2口诀:一二得二
说一说是怎么编制乘法口诀的?
先看有几个2,再计算等于几,最后将语言简化,使之顺口。
②尝试独立思考,编制2的其他乘法口诀。
4、记一记:
①按顺序齐读2的乘法口诀。
②观察、同桌讨论2的乘法口诀有什么特点?
师:读一读你发现2的口诀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回答)
生:每相邻两句之间的积相差2。
③学生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
你能利用这些规律很快背下2的口诀吗?(学生自由背口诀)
④按顺序记一记、背一背。
(三)练习巩固
1、对口令。
①一人说乘法口诀,如:二九十八,另一人说算式,如:2X9=18或9X2=18
②请同桌之间互相对口令,一人说口诀、一人说算式。
2、圈一圈。
出示书P15。2数字图,圈出2与1、2…9相乘的得数,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圈出的都是双数,其余的都是单数。
3、算一算。
独立完成P15。3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集体评讲,讲明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4、看图列式。
出示书P15。4情境图(请4个学生示范),问:4人有几只手?8只手有几个手指?
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1)4X2=8(只)或2X4=8(只)
(2)5X8=40(个)或8X5=40(个)
(四)拓展性学习
1。我们人的身上有没有关于2的乘法问题?
如:一个人两只手,4个人几只手?
一个人两只眼睛,7个人几只眼睛?
一个人两只耳朵,6个人几只耳朵?(学生提问互相回答)
2。思考题:幼儿园给5位小朋友分水果,每人1个苹果、2个梨,一共需要多少个水果呢?
引导学生明白题意后,用学具代替水果,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5X1+2X5=15(个)
变式练习:每人分5个苹果,9个梨,一共需要多少个水果呢?
5X5+9X5=70(个)
3。全班反馈。
(五)总结
谈谈你今天的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
2的乘法口诀
1个21×2=2一二得二
2个22×2=4二二得四
3个22×3=6二三得六
4个22×4=8二四得八
5个22×5=10二五一十
6个22×6=12二六十二
7个22×7=14二七十四
8个22×8=16二八十六
9个22×9=18二九十八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五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 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 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 52.8-45.7
7.2×4.3 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数的积是24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多少?
(2)差是18.6,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时减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42页例1例2,试一试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准备:
12根小棒、8个圆片、学案、课件等。
教学重点:
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实挂在枝头,动物王国里可热闹啦!让我们跟着乐乐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时间,懂事的乐乐主动帮妈妈洗桃。他洗了6个桃,打算放在2个盘子里。你们猜乐乐会怎么放呢?
师:不着急,先请你们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想的分法多?
三种不同的分法。(并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表达)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两份都是3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1个,另一份5个
把6个桃子分成2份,一份2个,另一份4个
师:大家给出了三种分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我猜测,喜欢平均分的最多)
师:奇怪了,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第一种呢?
(这样公平、两盘同样多、都是3个、不多也不少)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添补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像这样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
师:(指着另外两种分法,问:那这两种是平均分吗?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份分得不一样多。(找两个学生回答)
师:也就是平均分必须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样?(同样多)教师在同样多的下面划上着重号。
生齐读2遍: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师:那刚才6个桃子我们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个)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 教学案例《认识平均分》我们把这3个桃作为一份,圈起来,放在一个盘子里。(师每三个磁铁外面加一个圈 ○○○ ○○○ )
师:乐乐的爷爷想给他出了个问题,6个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个盘子里,还可以平均分放到几个盘子里呢?(课件出示问题)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37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3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具准备:
小棒、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二、教学第36页例题。
1、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6个小朋友)他们打算干什么?(要乘缆车)
(2)出示图下的文字,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知道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
呢?你打算怎么办?(同桌交流)
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
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到: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2、教学除法及除号。
指出: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我们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上面的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那么怎样写算式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6÷2=3
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带领学生练习写除号,指名学生读算式。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你来说,你再来说,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说。
三、教学第36页试一试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
除法算式写完整。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12÷3=4这道算式
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教学第37页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学生操作后,追问: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根?这个结果说明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应该分得几支?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出除法来计算。
学生独立写写。
根据学生口述板书:6÷3=2。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同桌互相说说,教师再指着其他几个算式让学生来认一认。
提问:这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你再来说?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1)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2)追问:你是怎么知道每组有4人的?在这里“8÷2=4”,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枝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枝?8个小朋友平均分成几组,每组是几人?看来,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五、教学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2、想想做做2
独立完成,并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
(1)学生独立完成。
(2)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3)讲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不管是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还是平均分成指定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4、想想做做4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5、补充:
(1)回到复习题,学生列除法算式。
(2)被除数是16,除数是4,商是4。
(3)把1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3。
(4)思考:一条马路15米,在一边种树,每3米种一棵树,最多种(树。
六、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36÷3=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并通过计算帮助自己记忆乘法口诀。
4、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3、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池塘边小熊家是玉米地又大丰收了,你们看一棵棵的玉米多壮呀!
出示课本图片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学习乘加和乘减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小朋友从画面上你能收集到那些信息和同桌交流一下
2)引导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3+3+33443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这时小熊也来到了它的家玉米地里它来干什么呢?它搬走了一棵玉米,还剩几棵玉米呢?你会解决吗?
4)引导学生列出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刚才有人用12减1,而12又是从哪里得来的?既然12是刚才用34、43或3+3+3+3算出来的。那么如果把这两次的计算写成一个算式,你会写吗?
[设计意图]先出现一步解决的乘法问题,给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做好方法上的铺垫。
请大家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然后试一试。小朋友真能干,不仅列出了含有加减法的算式,,还列出了含有乘减法的算式。你们知道这样的算式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吗?
请大家想一想,除了可以列出这样的算式外,还可以怎样列式来解决?小组继续讨论。乘加的算式有又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呢?
教师小结。乘加或乘减的算式都是先做乘法,然后再做加减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方法进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或乘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完成56页《做一做》1、2题。56页1题在引导学生看清图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明确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对乘加法和乘减法的运算顺序的认识和理解。
四、拓展性学习
1、在口里填上正确的数。
8+9=口口+口7+5=口口+口9+7=口口+2
=口口-口=口口-口86=口口-2
4+6+8=口33+4+5+6+7=口口
[设计意图]给学生有一定的展示场地,发挥他们的智能。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题。
3、引导学生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参与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创设小熊购物这个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帮助小熊计算买食品花了多少钱,引出混合运算的教学,其中包括乘加与乘减的运算。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要让学生自己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千万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出来。另外,在计算过程中要让学生之间进行不同算法的交流,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学条件、师资条件比较先进,学生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特别是,我们班的学生经历了近两年的课改实验,由于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现在数学课上已形成了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提问、敢于创新的局面。但由于学生年龄偏小,缺少生活经验,所以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创设具有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堂实录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我将教材中虚拟的小熊购物情境设计为真实的买水果情境,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超市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结合学生的调查,我在课上出示有代表性的水果及其价格,然后,师生间进行真实的购买。通过买水果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而且还增长了实践经验。
教学中,我设计了猜一猜活动。先出示购买水果所列的混合算式,让学生根据该算式猜出是怎么买的水果。让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知识的理解。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道让学生设计春游购物预算方案的综合实践的课外延伸题,以加强学生应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我都竭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参与、可探究,贴近生活,富有童趣的数学活动空间。
(一)为水果贴价格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带来了一些水果,大家看,都是什么?
生:香蕉、苹果、金橘
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到超市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了一次调查,现在我就要根据同学们的调查为水果贴价格。
(师在一个货架上为水果贴价格,单位按每千克计算。)
苹果2元 香蕉3元 金橘4元 橙子5元 香瓜7元 草莓8元
(二)买水果
1、 教学乘加混合题
师:价格标好了,同学们,下面我们要玩一个买水果的游戏。
(生很高兴。)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顾客,我就是水果店的老板。我的小顾客们,你们想买点什么?
生:3千克苹果;4千克金橘
师:如果你要买两种水果的话,你想怎么买?
生:我想买3千克苹果,1千克香瓜。
师:他应付给我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生动笔计算。)
师:现在我们进行小组交流,说说你刚才是怎么算出来的。
(小组交流。)
师: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跟全班同学进行汇报。
生1:我是这么算的:23=6(元),6+7=13(元)。我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是6元,再用6元加上7元,就是苹果和香瓜一共的价钱。
生2:我列的算式是23+7。我把生1的两个算式合起来成为一个算式来计算,这样简单些,结果也是13元。
师:大家观察23+7这个算式,这是把刚才那个同学的两个算式合起来的,叫综合算式。这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应该先算谁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观察思考。)
生3:应该先算乘法,因为这样是先算出了3千克苹果的价钱,然后再加1千克香瓜的价钱,就是它们一共的价钱了。要先算加法就讲不出道理了。
生4:老师,我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所以这道题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师:他们俩说得都对,这道题我们只有先算3千克苹果的价钱才能知道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所以像这样有乘又有加的题,我们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要求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5:我的计算方法是7+23,我把香瓜的价钱放前面,也可以算出两种水果一共多少钱。
生6:老师,我是口算的,两种水果一共是13元。
师:大家用的方法真多,都可以算出两种水果的价钱。
2、教学乘减混合式题
师:我们继续来玩买水果的游戏,假如你有20元钱,买了4千克香蕉,我应该找给你多少钱呢?这个问题请同桌合作解决,并把算式列在练习本上。
(同桌间讨论并解决此问题。)
师:哪一桌想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1:我们先计算出4千克香蕉的价钱,列式是34=12元,然后用20减12等于8元,你应该找回8元钱。
生2:我们列的是综合算式20-34,你要找给我们8元。
师:我们在计算20-34这个算式时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你能说明原因吗?
生3:我们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因为,先算出4千克香蕉要用多少钱,才能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4: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减法,算出香蕉的价钱,再用一共的20元钱减去香蕉的价钱,剩下的就是找回的价钱了。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混合运算。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混合运算时,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
生:(齐答)先算乘法、后算加减。
4、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提出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我买2千克草莓、1千克香瓜,需要多少钱?
(生在练习本上做,并作答:28+7=23(元)。)
生2:妈妈买了4千克橙子、1千克金橘,要花多少钱?
生3:我是这样算的:45+4=24(元)。
生4:老师有30元钱,买了3斤香瓜,还剩多少钱?
生5:我列的算式是30-37还剩9元。
(三)猜一猜
师:现在我们换个玩法。我当顾客,我来买东西,但是我先不告诉大家我是怎么买的。我要请大家看我列的算式,猜猜我买了哪些水果。我列的算式是:23+8,25-27。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我是怎么买的水果。讨论的时候小组里的每个人都要积极地参与,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23+8这个算式。)
生1: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
生2:我们小组认为,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和1千克草莓。
生3:我们小组还有一个猜法,就是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
(观察25-27。)
生4:我们猜老师拿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还剩11元钱或者用25元钱买了7千克苹果,我们猜的对吗?
师:从算式上看同学们猜的答案都可以算对,现在我宣布我实际购买的答案。我买了2千克香蕉和1千克草莓,我还用25元钱买了2千克香瓜,你们谁猜对了?
(一部分学生因猜中而欢呼。)
四)指导学生看书、质疑
师:我们这节课学的买水果就是课本中小熊购物的内容,大家看看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五)总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生1:我学会了买水果。
生2:我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六)布置作业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运用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做一份你们小组春游时的购物预算,填好下表。
预计 花费 剩余(或补上)
()元 ()元 ()元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水果游戏。教学实践证明,由于我将教材提供的虚拟小熊购物转变为真实的买水果,学生更乐于投入到学习中来,而让学生在课前对各种水果的价格做市场调查,则更有助于买水果的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实践的机会。
在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中,我先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在不同算法的汇报中,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说明先算乘、后算加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先算乘、后算加。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获得了知识,对此印象会更为深刻。
爱迪生说过: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我转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互相解答。只要学生能够答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课堂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场面令我欣慰。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及表现源于我平时课上的训练。我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展开自由的羽翼,在猜一猜和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的环节中,学生机敏的反应、多种算法和出人意料的猜法(即23+8的猜法:老师买了3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和1千克橙子)都令我感到吃惊,也令我感到了教学的成功之处。
课后的延伸作业是为学生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这要发挥小组的团队作用。学生既可运用所学的混合运算知识帮助解决问题,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验。因为,这其中包括购买哪些食品、轻重如何、携带是否方便、价钱是否合理等问题。
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设计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原教材的情境,使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变以往让学生死记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为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出混合运算的规律,特别是课前让学生亲自去市场调查各种水果的价格,更为课上的计算买水果的价钱做了铺垫。这是这篇教学设计的特色之处,因为它更密切了数学与生活间的联系。
教师所设计的猜一猜活动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通过一个算式,学生可以猜出买的不同数量的水果。答案的不唯一性,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方式上得到培养,并且发展了创新意识。同时,这一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最后,教师还在课外延伸教学方面下了功夫,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10篇《最新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