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中数学【最新3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众鼎号整理的3篇《教案高中数学》,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中数学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曲线在某一点处的切线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3、理解切线概念实际背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转化
问题的能力及数形结合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的斜率的定义以及切线方程的求法。
教学难点:
用“无限逼近”、“局部以直代曲”的思想理解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问题情境。
如何精确地刻画曲线上某一点处的变化趋势呢?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有点像是直线。
如果将点P附近的曲线再放大,那么就会发现,曲线在点P附近看上去几乎成了直线。事实上,如果继续放大,那么曲线在点P附近将逼近一条确定的直线,该直线是经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逼近曲线的一条直线。
因此,在点P附近我们可以用这条直线来代替曲线,也就是说,点P附近,曲线可以看出直线(即在很小的范围内以直代曲)。
2、探究活动。
如图所示,直线l1,l2为经过曲线上一点P的两条直线,
(1)试判断哪一条直线在点P附近更加逼近曲线;
(2)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l3吗?
(3)在点P附近能作出一条比l1,l2,l3更加逼近曲线的直线吗?
二、建构数学
切线定义: 如图,设Q为曲线C上不同于P的一点,直线PQ称为曲线的割线。 随着点Q沿曲线C向点P运动,割线PQ在点P附近逼近曲线C,当点Q无限逼近点P时,直线PQ最终就成为经过点P处最逼近曲线的直线l,这条直线l也称为曲线在点P处的切线。这种方法叫割线逼近切线。
思考: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三、数学运用
例1 试求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
解法一 分析:设P(2,4),Q(xQ,f(xQ)),
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Q沿曲线逼近点P时,割线PQ逼近点P处的切线,从而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当Q点横坐标无限趋近于P点横坐标时,即xQ无限趋近于2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
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解法二 设P(2,4),Q(xQ,xQ2),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4,从而曲线f(x)=x2,在点(2,4)处的切线斜率为4。
练习 试求在x=1处的切线斜率。
解:设P(1,2),Q(1+Δx,(1+Δx)2+1),则割线PQ的斜率为:
当?x无限趋近于0时,kPQ无限趋近于常数2,从而曲线f(x)=x2+1在x=1处的切线斜率为2。
小结 求曲线上一点处的切线斜率的一般步骤:
(1)找到定点P的坐标,设出动点Q的坐标;
(2)求出割线PQ的斜率;
(3)当时,割线逼近切线,那么割线斜率逼近切线斜率。
思考 如上图,P为已知曲线C上的一点,如何求出点P处的切线方程?
解 设
所以,当无限趋近于0时,无限趋近于点处的切线的斜率。
变式训练
1。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2。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3。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课堂练习
已知,求曲线在处的切线斜率和切线方程。
四、回顾小结
1、曲线上一点P处的切线是过点P的所有直线中最接近P点附近曲线的直线,则P点处的变化趋势可以由该点处的切线反映(局部以直代曲)。
2、根据定义,利用割线逼近切线的方法, 可以求出曲线在一点处的切线斜率和方程。
五、课外作业
教案高中数学模板 篇二
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分数,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分数的相关知识,知道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是具体的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势来认知和理解分式。但是,他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与不同,以及分式到底蕴含着怎样一种数学思想,和它能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通过探究,将会找到答案。
一、活动目的:
分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见的一种模型。通过对分式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质疑、交流、合作等活动中,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并能用分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达到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的目的。这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弗莱登塔尔的“数学是一项人类活动”的理念。
二、研究课题
1、分式的概念;
2、分式与分数的不同之处;
3、对整式、分式的正确区别: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是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而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这是分式与整式的根本区别。
三、活动安排
在教研组的统一计划下,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活动。
四、活动过程:
1、准备阶段:
(1)动员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课题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与交流。
(2)确定课题: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帮助学生在其所提供的课题中确定一实际可行的课题。
(3)方法指导:研究与学习的方法与整式相类似。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学生可以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掌握这部分知识,培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
(4)建立研究小组:把兴趣较浓的学生召集成立研究小组,以便行之有效地开展研究活动。
2、实施过程:
根据上述学情及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按照“形成概念-理解概念-应用概念-归纳小结”的顺序设定为4个主要阶段.
(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创设情境:为深入挖掘教材章节引例中行船问题的数学内涵,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数学文化的情境,我想到由唐诗“千里江陵一日还”和初二语文课文《三峡》中的。有关描述引入新课.师生共同从诗文内容中挖掘出一个数学问题:“千里江陵”能否“一日还”?以此为情境,我提出一组关于船速、水速、距离和时间等数量关系的具体问题.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入,学生先后列出的5个代数式,从分数到分式、从特殊到一般,体现了数学是描述数量关系、揭示客观规律的工具.形成概念:这组代数式的排列顺序还体现了从整式到分式的过渡.我向学生指出:类比和归纳是探索新概念的重要方法,并提问:以上代数式中哪些是整式?哪些不是整式?不是整式的那些代数式有没有共同特征?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和归纳分式的特点,形成分式概念.
(二)加深理解,提升认识
【填表探究】分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问题(或者说分式何时有意义的问题)体现了对分式概念的深入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仍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原则,给出三个具体分式,并请学生填写一张求它们的值的表格,借表格渗透一种研究新事物的方法步骤.首先,从具体入手——当分式中的字母取定具体的数值时,分式即表示一个具体的数;然后,发现问题——当字母取某些特殊值时,有可能出现分母等于零的情况;最后,分析、解决问题——类比分数有意义的条件总结出,分式要有意义,分母不能为零.
三)综合运用,拓展探究
通过3个拓展探究问题,检验学生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希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练习1引导学生灵活处理方程和不等式组成的条件组:先解方程,再将方程的解逐一代入不等式检验.练习2引导学生将视野由等量关系拓展至不等关系,类比分数的值为负数的条件得到这个分式的值为负数的条件.练习3选取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问题的实际背景.严格地讲,解此题应该首先明确字母取值范围、再列代数式,但这超出了初二学生的思维层次.我的处理方式是,先让学生列式,再从分式要有意义的角度提醒学生关注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引导提升到字母取值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的认识高度.
3、总结阶段:
(1)学生自己总结。形成分式的概念。
(2)交流、展示成果。全班学生可以班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成果,共享活动成果。
(3)指导教师对活动进行评定、总结,并总结整个活动情况,撰写总结论文。
五、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强调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2.任务驱动。给出任务并提出有明确的要求,以引导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
3.多种形式。要从学生、学校和区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具体的实施办法,注意适合学生的差异。
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篇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组合的意义,正确区分排列、组合问题;
(2)使学生掌握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3)通过学习组合知识,让学生掌握类比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组合的定义、组合数及组合数的公式;
难点是解组合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下列思考问题,打出字幕。
[字幕]一条铁路线上有6个火车站,(1)需准备多少种不同的普通客车票?(2)有多少种不同票价的普通客车票?上面问题中,哪一问是排列问题?哪一问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
答案提示:(1)排列;(2)组合。
[评述]问题(1)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要求出排法的种数,属于排列问题;(2)是从6个火车站中任选两个并成一组,两站无顺序关系,要求出不同的组数,属于组合问题。这节课着重研究组合问题。
设计意图:组合与排列所研究的问题几乎是平行的。上面设计的问题目的是从排列知识中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字幕]1.排列的定义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一个组合是什么?
3、一个组合与一个排列有何区别?
(学生活动)阅读回答。
(教师活动)对照课文,逐一评析。
设计意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过渡,并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归纳概括 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承接上述问题的回答,展示下面知识。
[字幕]模型: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如前面思考题:6个火车站中甲站→乙站和乙站→甲站是票价相同的车票,是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组合。
组合数: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称之,用符号 表示,如从6个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评述]区分一个排列与一个组合的关键是:该问题是否与→www.1126888.com←顺序有关,当取出元素后,若改变一下顺序,就得到一种新的取法,则是排列问题;若改变顺序,仍得原来的取法,就是组合问题。
(学生活动)倾听、思索、记录。
(教师活动)提出思考问题。
[投影] 与 的关系如何?
(师生活动)共同探讨。求从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排列数 ,可分为以下两步:
第1步,先求出从这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 个元素的组合数为 ;
第2步,求每一个组合中 个元素的全排列数为 。根据分步计数原理,得到
[字幕]公式1:
公式2:
(学生活动)验算 ,即一条铁路上6个火车站有15种不同的票价的普通客车票。
设计意图:本着以认识概念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思维层层被激活、逐渐深入到问题当中去。
【例题示范 探求方法】
(教师活动)打出字幕,给出示范,指导训练。
[字幕]例1 列举从4个元素 中任取2个元素的所有组合。
例2 计算:(1) ;(2) 。
(学生活动)板演、示范。
(教师活动)讲评并指出用两种方法计算例2的第2小题。
[字幕]例3 已知 ,求 的所有值。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
解 首先,根据组合的定义,有
①
其次,由原不等式转化为
即
解得 ②
综合①、②,得 ,即
[点评]这是组合数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公式的选择。
设计意图:例题教学循序渐进,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公式的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反馈练习 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给出练习,学生解答,教师点评。
[课堂练习]课本P99练习第2,5,6题。
[补充练习]
[字幕]1.计算:
2、已知 ,求 。
(学生活动)板演、解答。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全体学生参与训练,深刻揭示排列数公式的结构、特征及应用。
(三)小结
(师生活动)共同小结。
本节主要内容有
1、组合概念。
2、组合数计算的两个公式。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习题10 3第1(1)、(4),3题。
2、思考题:某学习小组有8个同学,从男生中选2人,女生中选1人参加数学、物理、化学三种学科竞赛,要求每科均有1人参加,共有180种不同的选法,那么该小组中,男、女同学各有多少人?
3、研究性题:
在 的 边上除顶点 外有 5个点,在 边上有 4个点,由这些点(包括 )能组成多少个四边形?能组成多少个三角形?
(五)课后点评
在学习了排列知识的基础上,本节课引进了组合概念,并推导出组合数公式,同时调控进行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3篇《教案高中数学》,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