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解方程教案优秀5篇

众鼎号分享 148531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5篇《解方程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解方程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式的性质的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3.1.2”的第二节课。学生在学习了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拓展,使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结合起来,它有助于引导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研究方程的解法。在本节的教学中,主要为解方程的“合并同类项”“移项”“除以未知数的系数”等知识做好铺垫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步计算的方程,不过他们利用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方程的。学习等式的性质,是对解方程思路的一种转变。并且会用等式的性质也能熟练的解简单的方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及前面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学会观察、分析,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方式让学生经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探究过程,并体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新颖与知识的应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并能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运用等式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本课在设计上以低起点,小台阶,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培养学生灵活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通过逐步深入的课堂练习,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过程,要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深理解,逐步掌握。同时,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节课主要以自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应用为主线, “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并通过“三学小组”活动来实施。

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组织在小组内互学后进行小展示,各小组在小组内展示结束后,由组内推荐在班内进行大展示,组间质疑、指导及互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整个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明“理”知“法”。并且在设计练习时注重以充实、有效的练习活动为载体,让学生探究掌握学习内容,体验领悟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独立自学

(设计意图:以简单的方程入手,让学生用熟悉的解题方法引入新课,有效激起对知识的回顾,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与方程的联系,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互学

学生自学课本82页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汇报结果,再通过倾听其他小组意见的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倾听,给予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予以鼓励性评价。通过上述活动,逐步学会运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能力。)

3、尝试练习,展示竞学

(设计意图: 尝试练习是学生学习知识后,对知识初步应用的体验,在尝试学习中,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尝试学习中,学生的练习或多或少有一些错误、疑惑,甚至是错误,此时根据学生的难点进行点拔,会起到很好作用。)

4、范例解析,精讲导学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步学习,进一步检测学习对知识的应用情况。)

5、小结评学

6、检测固学

五、评价分析

本节内容并不多,通过对等式的性质的应用,体验了与方程的关系,加深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认识,并且初步感知对等式的性质的应用的优越性。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的动口、动脑、动手的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多数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当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及时予以鼓励性评价。

简易方程 篇二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本p88-91页。【教学要求】复习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方法,复习简易方程的概念和解方程的方法。【教学过程】学生回忆,并自由说一说关于简易方程还记得哪些知识?一、复习概念:方程、方程的解及解方程。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判断,说说为什么?1、含有字母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是一个等式。(    )3、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做方程。(    )4、x=8是方程13­-0.2x=11.4的解。(    )5、求出未知数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二、复习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省略。省略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填空。1、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少8棵,今年植树(  )棵;如果a=30,则今年植树(  )棵;如果今年植92棵,a=(  )。2、一个长方形的长是a米,宽是b米。长方形的面积s=(  );当a=3,b=2时,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米。3、p90页练习十七1、2。4、b除12的商是12,b是(  )。5、a=(  )或(  )时,a2=2a。6、甲数是乙数的­—,乙数是x,则甲数为(  )。7、12—与它的倒数的积是(  )。(a≠0,b≠0)8、a3表示(  )。三、复习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一个加数=          一个因数=    减数=              除数=    被减数=            被除数=解方程的步骤:⑴看(能先算的先算,x所处的位置)⑵想(关系式)⑶算(计算)⑷检验解方程。1、p89页第3题;p90页第3题。2、p89页第4题;p90页第4题。四、作业。p89页第2题,p90页第5题。

第二课时(简易方程)【教学内容】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要求】抓住题目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列出方程,培养学生检验和验算的好习惯。【教学过程】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其中哪一步最关键?全班交流。1、完成p89页“练一练”。⑴先写等量关系。⑵找出标准量设未知数x。⑶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注意:第3题,两个未知量,写两个设句,根据倍数关系写设句。根据和的关系写关系式,列方程。2、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⑴男生比女生少3人。女生-3=男生或女生-男生=3。⑵一块地耕了3天后还剩14公顷。总公顷数-3天耕的顷数=14公顷⑶鸡蛋和鸭蛋的重量一共是90千克鸡蛋重量+鸭蛋重量=90千克⑷前5小时比后3小时多行78千米  前5小时行的-后3小时行的=783、完成p91页7—11练习题。第7题  口头讲等量关系        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第8题  比较3小时的数量关系,都是求“平均每车运多少吨大豆?”但数量关系上有什么不一样?第9题  口答题中的等量关系        说明标准量未知时,用方程解较好。第10题 比较3小题,有相同的数量关系。        即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货车速+客车速)×相遇时间=路程看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选择适当的方法。第11题 先解题。        学生解题后,让其说一说每小题的等量关系,怎样列出相应的方程来解答的,以便沟通相互之间的联系,弄清区别。

简易方程 篇三

18、(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9、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特别地1a=a这里的:“1“我们不写

20、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必须是等式必须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21、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2、10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23、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4、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25、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解方程 篇四

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2、理解移项的概念; 3、学会移项。 教学重点: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及移项法则;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1来解释方程的变形。 教学准备: 1、投影仪、投影片。 2、天平称、若干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与物体质量相同的若干个砝码。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1、  上节课的想一想引入新课:等式和方程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方程是等式,但必须含有未知数; 等式不一定含有未知数,它不一定是方程。 2、下面的一些式子是否为方程?这些方程又有何特点? ①    5x+6=9x②3x+5③7+5×3=22④4x+3y=2 由学生小议后回答:①、④是方程。 分析这些方程得:①等式两边都是一次式或等式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②这些方程中有的含一个未知数,也有的含两个未知数。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的一元一次方程。 3、一次方程:我们把等号两边是一次式、或等号一边是一次式另一边是常数的方程叫做一次方程。 注意:一次方程可以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如上例的④。 4、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次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口答) ①    2x+3=11②y2=16③x+y=2④3y-1=4y 6、什么叫方程的解?怎样解方程? 关键是把方程进行变形为x=?即求得方程的解。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点出课题)利用等式性质1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讲解新课: 1、  等式性质1: 出示天平称,在天平平衡的两边同时都添上或拿去质量相同的物体,天平仍保持平衡,指出:等式也有类似的情形。 强调关键词:"两边"、"都"、"同"、"等式"。 2、  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                 x+2=5 分析:要把原方程变形成x=?只要把方程两边同时减去2即可。 注意: 解题格式。 例1 解方程5x=7+4x 分析:方程两边都有含x的项,要解这个方程就需要把含x的项集中到一边,即可把方程变形成x=?(一般是含x的项集中到方程的左边,使方程的右边不含有x的项),此题的关键是两边都减去4x。 (解略) 解完后提问:如何检验方程时的计算有没有错误?(由学生回答) 只要把求得的解代替原方程中的未知数,检查方程的左右两边是否相等,(由一学生口头检验) 观察前面两个方程的求解过程:      x+2=5                         5x=7+4x x=5-2                       5x-4x=7                                            思考:⑴把+2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把+4x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符号改变) 3、  移项: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到,这种变形相当于: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注意:①移项要变号;       ②移项的实质: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 例2 解方程:3x+4=2x+7 解:移项,得3x-2x=7-4,         合并同类项,得x=3。 ∴x=3是原方程的解。 归纳:①格式:解方程时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以便合并同类项; ②解方程与计算不同:解方程不能写成连等式;计算可以写成连等式; ③一个方程只写一行,每个方程只有一个等号(理由:利用等式性质1对方程进行变形,前后两个方程之间没有相等关系)。 练习:书本105页  1(口答),2(板演),想一想。 (三)、课堂小结: ①什么是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 ②等式性质1(找关键词); ③移项法则; ④应用等式性质1的注意点(例2归纳的三条)。 (四)、布置作业:见作业本。

§5.2解方程(2)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了解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正确理解和使用乘法分配律和去括号法则解方程。     2. 领悟到解方程作为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组成部分。     3. 进一步体会同一方程有多种解决方法及渗透整体化一的数学思想。     4. 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领悟数学来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教学重点: 正确去括号解方程 教学难点: 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的正确使用。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教师引入 (读教材156页引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内容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学生情况,如有困难教师直接讲解。    如果设1听果奶x元,那么可列出方程4(x十0.5)+x=20-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教材“想一想”中的内容①首先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抓住其中的等量关系:买果奶的钱+买可乐的钱=20-3,然后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列方程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出示例题3并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     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列方程的解的实际意义进行解释。     出示随堂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互评。     出示例题4,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解法,并互相交流。然后引导学生总结,此方程既可以先去括号求解,也可以视作关于(x-1)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行求解。(后一种解法不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     出示随堂练习题。     出示自编练习题:下面方程的解法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①解方程: 2(x+3)--5(1--x)=3(x-1) ②解方程:       6(x+8)一6=0     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小结。     布置作业:填写成长记录卡及课本158页习题 ①学生观看画面:两名同学到商店买饮料的情景。 ②自主完成问题。 1、学生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理由。 2、小组内交流各自所列的方程。 ①学生研讨并交流各自解决问题的过程。 ②学生独立完支”想一想”中的问题(2). ①独立完成随堂练习。 ③四名同学板演。 ③纠正板演中的错误并总结注意事项。 1、自主完成例题 2、小组内交流各自解方程的方法。 3、总结数学思想。 ①独立完成练习题。 ②同桌互相检查。 ①小组间比赛找错误。 ②讨论交流各自看法。 ③选代表说出错误的原因,并总结解本节所学方程的注意事项。 1、做出本节课小结并交流。 2、说出自己的收获。    让学生感知生活,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限制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交流,思维方面的沟通乃至思维碰撞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巩固教学内容。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初步渗透将(x-l)作为一个整体的思想。 巩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巩固教学内容。

§5.2解方程(3)教学目标    1. 经历解方程基本思路是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何去分母的解题方法。     2. 通过解方程时去分母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3. 进一步体会解方程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难点    解方程时如何去分母。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一组解方程的练习题。     解方程     1、8=7-2y     2、5x-2=7x+8     3、4x-3(20-x)=3     4、-2(x-2)=12     (根据学生做题情况,教师给予评价). 出示例题7,鼓励学生到黑板板演,教师给予评价。 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师有目的引导学生如何去掉分母。去分母时要引导学生规范步骤,准确运算。     组织学生做教材159页“想一想”,鼓励并引导学生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出示例题6,并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方程。     教师给予评价。     出示快速抢答题:有几处错误,请把它们—一找出来并改正。 见教参p159 教师给予评价。 出示随堂练习题(根据学生情况做部分题或全部题).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学习内容及方法。 布置作业:填写成长记录卡及课本160页习题5—5.1、自主完成解题。 2、同桌互批。 3、哪组同学全对人数多。     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得出结论:方程两边都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 ①先自己总结。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①自主完成解方程 ②互相交流自己的结论,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③自觉检验方)众鼎号○www.1126888.com(程的解是否正确。 (选代表到黑板板演). ①学生抢答。 ②同组补充不完整的地方。 ③交流总结方程变形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①独立完成解方程。 ②小组互评,评出做得好的同学。 ①做出本节课小结共交流。 ②说出自己的收获及最困惑的地方温故将知新。     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巩固所学知识为去分母做铺垫。 通过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团结协作精神。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语言表达能力。     把“复杂”转化为“简单”,把“新”转化为“旧”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巩固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及语言表述的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解方程 篇五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解方程的方法与人教版老教材解方程的方法完全不同,老教材利用四则计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即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被减数等于差加减数,减数等于被减数减去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被除数等于商乘除数,除数等于被除数除以商。而苏教版教材是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后,安排一个“等式基本性质”内容的学习,将其作为导出解方程方法的认知基础。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不变”从而求出方程的解。而且在教材中又特意回避了减数和除数是未知数的方程。有些教师因为以往的经验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适应新方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依然延用旧方法,而且认为在实际运用中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也都喜欢用这种方法来解题。另外,如果学生在做题中一旦遇到了以减数或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就不知该如何下手了。确实,上面提到的几点,在我们实际教学中是存在。那么,现在我们究竟该如何解方程呢?

针对如何解方程,我们年级组数学老师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坚定不移地按照新课标要求,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根据教学经验,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越性:

一、解题思路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用等式基本性质解题,思路更加清晰明了。教材首先编排了方程的意义,通过天平理解左右平衡。而在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中间插入了一个做天平的游戏,这个游戏也就是后面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应该说这个游戏很直观,四次游戏分别代表了在方程左右两边加、减、乘、除(0除外)相同的一个数,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在学习解方程的过程中每一步也就是应用了这四次游戏的方法来求出未知数的值。紧紧抓住方程的本质特征——“等式的基本性质”,把各种方程整合为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思路显得异常简单。那就是:只要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使方程的一边只留下未知数,另一边只剩下已知数,即可求出方程的解。旧教材要记住并灵活运用六种关系式解方程,而新教材只需运用一种性质解方程,显而易见,后者较之前者更容易被理解并应用。虽然,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尝试了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题后,认为学生喜欢用加减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并容易掌握,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学生可能是喜欢用算术法解方程,但是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书写上的一些便利就对其心有所属,这也是对新方法的一些偏见,需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引导。

二、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等式性质作为小学解方程的依据,使中小学解方程的思路得到基本统一,解释趋于一致。教方程的目的一是为了针对小学应用题教学的难点,旨在化难为易,它常常可以化逆向思维为顺向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为了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为中学系统地学习方程的知识做铺垫。因此,为充分体现解方程的地位和作用,解法思路的改变就是必然的,这也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三、对如何处理较特殊的方程问题上,新课程标准也有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简单方程就行了,所以教材中不再出现形如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这是因为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其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至于形如a÷x=b的方程,本质上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同样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解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是中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如果有了负数的计算及分数的计算等相关的知识储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此类型的方程将易如反掌。即使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类似的方程,如8-x=5,我们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完全可以解,只要告诉学生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x”,使方程成为8=5+x,即5+x=8,学生就会解了。其实,我们也无需在这类方程上过多纠缠,它毕竟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这样的问题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丰富,以及对等式性质有深入了解后,会很轻松地解决。

由此看来,解方程的内容调整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思路更为统一,与初中的联系更为紧密,优越性也就更为明显了。显然,课标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的准绳,我们要深刻领悟课标的教学理念,深入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标中所说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整理的5篇《解方程教案》,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最新3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