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学总结 >

小学数学评课稿优秀4篇

众鼎号分享 161414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4篇《小学数学评课稿》,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草稿纸(本);现状调查;使用策略

在期末板块检测分析时发现,年级段中有两个班级的成绩特别突出,我们认真查阅了学生的检测试卷,发现试卷上有许多比较规范的竖式写在综合算式的旁边, 问其任课老师,为什么把竖式写在旁边,而不写在草稿纸上,她说,这样容易检测。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小学生应如何有效使用草稿纸(本)呢?

一、小学生草稿纸(本)的使用现状调查

通过平时的了解发现随意“草稿”的现象很严重:有的没有草稿本,有的残缺不全,有的杂乱无章,有的干脆将课桌当成了草稿本……鉴于此,我们对小学生数学草稿纸(本)使用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我们调查了5000多份草稿纸(本),归纳了小学生使用草稿的几种现象。

1.空白型:这类学生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可能是题目太简单不需要打草稿;二是不会,所以不用。

2.消遣型:消遣型的草稿本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消极消遣的信手涂鸦,这类学生一般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特别是在检测的时候,他们做完了就无所事事,于是就开始画图来消遣。另一种积极消遣的鼓励型,这类学生善于给自己鼓励,给自己加油,在检测的时候会利用一点点时间画个小图,看着这样的草稿本(纸)似乎在欣赏一幅幅美丽的漫画。

3.实用型:这类学生的草稿写得不一定很多,但很实用,把草稿用在了该用的地方,把力用到刀刃上,事半而功倍,发挥了草稿纸(本)的最大功能,这种草稿纸一般出现在尖子生身上,他们的思维严密,打的草稿也是非常的条理,大多能体现他们解答问题的思考过程,这样的草稿纸上计算的篇幅不会很多,更不会出现很简单的计算都用草稿算一遍的现象。

二、小学生草稿纸(本)使用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如何有效使用草稿本,让草稿本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我们经过分析与研究, 对草稿本的使用策略进行探索与尝试。

策略一:榜样示范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有榜样的地方,就有进步的力量”,在班级中:我们开展了如何使用草稿本的主题讨论,以优秀草稿本作为示范,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草稿本。在家L群:我们组建微信群,并在群里共享优秀草稿本,并让家长监督孩子合理使用草稿本。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草稿本已大有改观。每个学生都给自己准备了一本数学专用草稿本,有的甚至准备了家用草稿本与学校草稿本。

策略二:激发兴趣

为了提高草稿纸的积极性,我们采取了“草稿纸给成绩加分”的方法,即:在作业或检测过程中,老师根据草稿纸进行一定分值的加分,优秀加5分,良好加3分,合格加1分。同时我们还给学生的一个优惠条件是,使用好草稿纸(本)的同学周末可以减少一项作业,每周五利用10分钟对优秀草稿纸进行讲评,让学生自己评出那些草稿纸可以获得减免作业,每周有同学获减免作业,没有获得减免作业的学生也会想办法做好草稿本。

策略三:建章立制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草稿的使用并不能得心应手,我们经常碰到有些学生错误的答案,往往来自草稿的马虎。比如有的学生把9写成0,把0写成9,把4写成9,把7写成2等,再比如画线段图,每一段都不一样长,导致理解不了题意。因而,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打草稿纸的良好习惯。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草稿纸的操作方法与要求,给草稿纸(本)建章立制。

准备:准备两本草稿本,一本是学校专用的,在本子封面写上“草稿本”几个字,另一本是家庭专用的,放在家里。

书写:每天写日期,端正书写。

分区:草稿本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题与题之间空一行。草稿纸折成四块或几块,一题一题写。

策略四:有效监控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与实践,大部分学生已开始比较有效地使用草稿本,但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不能长久地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及时提醒,对个别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对学生打草稿的行为进行有效监控。

在课堂:现代心理学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打草稿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充分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树立信心。在课堂教学中,当某些环节需要学生使用草稿本时,教师可在巡视过程中,对学生是否规范使用草稿本进行指导、监控。同时在指导过程中,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借助草稿本的应用形成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在课后:特别是对于不太善于应用草稿纸的同学,我们要给予特别的指导,让这部分学生也能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关心与关爱,同时能在使用草稿本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并能对个别学生的草稿本进行引导与适时监控。

总之,草稿纸(本)能折射出一个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习惯,正确的态度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很多条路径,而指导学生有效运用草稿纸(本)也是其中的一条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二

一、关于数学的概念与价值

(一)数学的概念界定。

实验稿: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对于实验稿中数学概念的表述,张奠宙早在2005年《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部分的意见》一文中就指出,实验稿把数学说成是一种过程,未免牵强。数学是一种认识,一种科学,一种思想体系。在实验稿的界定中,除了“定量刻画”一词和数学有关之外,其他都和数学无关。这句断语开头的两个字“数学”,换成“物理”、“化学”也说得通。因此,这样描述数学是不准确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至今依然是界定数学的关键词,不可以随便绕开。2011年版采用“属+种差”的方式对数学概念进行了界定,将数学概念规划到科学的范畴,并以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这一特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区别,揭示出数学的特有属性,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本质的回归。

(二)数学的价值解析。

实验稿: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稿仅从数学的手段、工具、技术价值层面进行分析,而2011年版不仅概述了数学的价值,还指明了数学教育的价值: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作用。这样的表述,既强调了数学的工具性价值,又突出了作为“思维的体操——数学”的思维训练这一重要的、根本性价值,强调了数学教育对学生学会思维的关注。

二、关于数学课程的目标及达成方式

(一)数学课程目标。

实验稿: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011年版: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两稿所确定的目标都体现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征,突出了数学的工具,也凸显了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多样性理念。和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对于课程总目标的阐述更为精练、清晰,更便于教师理解和领会。同时,对相关方面的表述也进行了完善。

首先,关于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实验稿和2011年版都关注了数学的多方面价值及数学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均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应用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进行了阐述。实验稿要求对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进行体会,强调的是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的问题。2011年版对实验稿的相关表述进行了调整完善,要求对“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体会,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解决问题就是有目的地去思考和为达到预期目标而想方设法。而问题解决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在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感悟数学,学会学习,学会数学地思考。可见,问题解决更强调学生的思维过程。2011年版将“解决问题”改为了“问题解决”是对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数学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

其次,在数学基础的表述上,2011年版在传统的“双基”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自1953年提出“双基”以后,重视“双基”教学成为我国数学基础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功不可没,但是,传统的“双基”教学,在让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使学生忽略了发现,缺少了创造。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数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处理数学问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学生数学素养的核心。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将之转化为创造能力。将“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作为学习数学的最基本的活动,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意味着数学活动经验已经与知识、思想和技能并列,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的基础。

再次,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2011年版在实验稿“解决问题”这一提法的基础上强调了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一步凸显了新课改中让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的理念,符合当前教育发展中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大趋势。

(二)数学课程目标的达成方式。

实验稿: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2011年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实验稿强调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实现数学生活化。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撑所有小学数学的内容。同时数学作为以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对象的一门科学,其内容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程序性,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往往很远,因此,不可能都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经验来达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还要用接受的学习方法获得大量的间接知识。所以,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2011年版不再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而是在强调“重视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并对实验稿中的“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行充实,具体化为“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加强了具体操作性,增强了指导性,避免了数学教育中片面追求数学课程的“生活化”、“实用性”,而忽视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这一基本功能的不良倾向。

三、关于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实验稿详细列出了6条基本理念,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2011年版则从包括“数学课程”、“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评价”、“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基本理念,对实验稿中个别的表述方式进行了修改,并将其中第3条:“数学学习”、第4条:“数学教学活动”合并成一条,使之更精练、更能从宏观上阐述数学过程的特征。

(一)数学课程的追求。

实验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实验稿相比较,2011年版在表述方式上更加合理与完善。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包含的各项内容的价值虽有大小之分,但均有各自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之外的数学内容同样具有其自身的价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容易将人引入“有价值”和“无价值”的争论之间,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成为一件难以落实的事情。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是人们所期望的,但这种提法也有可推敲之处:在现实中并不能保证人人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学;“必需”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既然是因人不同,就难真正达成“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之现实。因此,作为基础教育,小学数学应凸显其基础性的特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提倡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都能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数学基本素养,在数学上都得到符合他自己需要的不同的发展。

(二)数学课程内容。

实验稿: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011年版: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实验稿强调了数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用性,关注了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但未强调数学自身的学科特征。2011年版则突出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学科特征,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数学味。强调结果和过程的统一,提出课程内容包括数学的结果及其形成过程和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将实验稿中对课程内容要关注数学过程所指向的目标直接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以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要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并强调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凸显小学数学的普及性和发展性特征,以确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数学课程追求的实现。

(三)数学学习方式。

实验稿: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011年版: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验稿中的提法,曾被很多教师片面理解,在数学课堂上不太敢讲解,以免有让学生记住结果,依葫芦画瓢之嫌。2011年版对相关语句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否定句式,用肯定句的形式阐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探究式教学,同时强调接受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并重的思想。与实验稿相比,言语表述更为清晰、准确。

(四)数学学习评价。

实验稿: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011年版: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更要”是强调后者比前者重要,而“也要”表示前者与后者同样重要。将“更要”改为“也要”,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学习的过程同等重要,学生学习的水平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课程功能的多样性,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思想,强调了数学学习评价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以便更有效地激励、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师的教学。

(五)学生和教师的作用。

实验稿: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年版: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年版:突出强调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要注重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的学,和学生良性互动,有效促进学习主体——学生在数学课程上的发展目标的最终达成。

四、关于数学课程设计思路

2011年版把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线索用简洁的语言作了清晰的阐述。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课程内容重新作了明确的阐述。将原来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更通俗易懂。确立了“数感”、“符号意识”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词,并给出描述。

2011年版加强了培养运算能力和模型思想。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2011年版还注重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统一。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法,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是其两种主要形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这两种推理缺一不可,在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方面合情推理充分发挥功能,在证明结论上由演绎推理发挥优势,两种推理共同参与,相辅相成是顺利进行问题解决的重要保障。

总之,2011年稿通过文字叙述上的进一步精确、清晰,语言表达上更显科学、通俗,加之结构上的调整,提高了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性和可行性,增加了课程标准对数学教育的指导性,为数学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善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固而道生”,把握数学教育的真谛是有效实施数学教育的根本所在。2011年版之于实验稿的变化,更进一步体现了生本理念的要求,突出了小学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立足点,培养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为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础。强调小学数学教育要凸显数学本色,在关注学生实际经验和现实生活的同时,回归数学本质,增强小学数学教育的数学味,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三

关键词:巧用讲学稿;小组合作;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40

“讲学稿+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在笔者所在学校实施了三年多,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编写实用、有效的讲学稿。在语文备课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摸索和创新,编写了适合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特点的讲学稿,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讲学稿的使用,我们教师一般都会提前两到三天把讲学稿发放到学生手里,布置学生按讲学稿中预习导学的要求预习等等“常规”进行。对文言文的教学,笔者是采用巧用讲学稿的方法来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即讲学稿不是提前发给学生,而是先布置学生预习,接着以检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然后导学课文,最后又进行检测。经过实践,这样巧用讲学稿能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落实,让学生对文言文知识掌握得轻松、记得牢固,也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检测的应对能力,提高了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结合文言文《陈太邱与友期》的学习,对“巧用讲学稿,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谈谈笔者的做法:

一、课前自学学法指导

布置学生课前自习时,笔者侧重学生学法指导。时间安排不小于两课时,具体要求有:1. 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方法指引:可查阅工具书解决词的音、形、义。2. 翻译文言文。方法指引:教给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具体方法有六字法,即留、删、补、换、调、变。有了这六字法,相信在以后译文的时候,学生会轻松很多。当然,这些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笔者会在以后文言文课中不断加强、不断训练、不断完善。3. 灵活运用手上的学习参考资料,如《文言文教材详解》对译注释,熟记重点词解和译文等。

二、导学前检测

以检测的形式去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效果。时间安排一课时,检测可分为闭卷和开卷两部分。

1. 闭卷部分(即讲学稿“自学检测”的内容),时间20分钟

要求:(说明:对各小组、每个组员加分和扣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一种激励措施。)

(1)满分为50分。(2)各小组的组长对调作为该组的监考员。(3)各小组以取得的平均分去奖扣分,达到班平均分的小组奖励10分,高出班平均分10分的小组奖励20分。达不到班平均分的小组扣10分,且每天大课间后留下辅导20分钟以上,连续一个星期。(4)各小组获得的分数列入小组评优评先。

2. 开卷部分(即讲学稿“合作探究共五小题”的内容),时间25分钟

要求:(1)各小组长回到原小组,组织、主持本小组的组员进行探究。(2)各小组长对每个组员要合理分工,让不同层次的组员承担不同程度的角色,使其各司其职、各尽所能。(3)小组长客观评价每个组员,对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观点有参考价值的组员进行加分奖励,最多奖励不超过20分。反之则扣分,扣分最多不超过10分。(4)各组员获得的分数列入组员的评优评先。

三、检测后导学

结合课前检测情况,笔者深入进行二次备课,侧重指引学生用恰当的方法去理解课文。

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自学检测”这部分内容的完成率比较好,尤其是第1、4小题,重点是字、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得分率较高,满分的学生人数有九成以上。第3小题的古今义的理解,得分率稍低些,全对的只有80%左右的学生,了解其因是学生对什么是文言文的古今义不理解,含义模糊。“合作探究”这部分,第1、3小题各个学习小组的探究成果最好,第2、4、5小题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各个小组长的反馈:第2小题不懂得古代的礼貌用语;第4小题知道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不会分析;第5小题答案不统一,分歧最大。

针对以上的学情,在课堂导学时,笔者侧重了“合作探究”这部分中的第2、4、5小题的相关知识展开。第2小题,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称谓的用法,进而探讨古人社会交往中的礼仪。第4小题,侧重解题方法指引。第5小题,侧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点拨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这一练、一指引、一点拨,学生恍然大悟,都十分期待着接下来的导学后检测。

四、导学后再检测

导学后的再检测是检查课堂导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再检测的内容是讲学稿的“当堂检测”。

要求:1. 满分为100分。2. 教师是监考员,按照中考考试的要求执行。3. 检测成绩班排前三名的组员为一等奖分别奖励20分,排前4名到前8名的组员为二等奖分别奖励10分,排名前9到前18名的组员为三等奖分别奖励5分。对班排后五名的组员检测成绩比前一次有进步的奖励8分,否则扣10分。4. 检测成绩达到班平均分的小组奖励10分,高出班平均分10分的小组奖励20分。达不到班平均分的小组扣10分。5. 对班排后五名的组员和达不到班平均分的小组,每天大课间后留下辅导20分钟以上,连续一个星期。6. 各个小组、每个组员的奖扣分列入小组和组员评优评先。

小学数学评课稿 篇四

针对课改中出现的问题,经过3年多的走访、调查、调研、分析、研讨、修改、修订,2011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下面就英语课程标准小学部分的内容,对照实验稿课标的总体变化与特点笔者谈谈自己的理解及认识。

一、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与实验稿课标相比,修订版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更加全面、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等综合人文素养。

二、对基本理念顺序和表述的调整,更加体现英语的学科特点及英语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

实验稿课标的基本理念总体上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是,经过10年课改的实践发现,这些排比句式的理念内容适用于包括英语在内的所有学科,而对于英语学科本身来说,针对性不够强,学科特点不是很明确。而修订版课标则在保留实验稿课标理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一条都分别从教与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和诠释,突出了英语的学科特点,强调了语言学习的特有规律,反映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对一线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三、修改文字表述,使之更加科学、精准

修订版课标对实验稿课标中的一些不够准确、科学的表述经过反复推敲、研讨,进行了修改,从而使语言表述更加客观、科学、准确、精练。如,对学习策略概念的表述,实验稿课标表述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修订版课标修改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同时对英语学习策略包括的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概念的表述也做了修改。又如,将实验稿课标中二级策略目标“能初步借助简单的学生英汉词典学习英语”中的“学生英汉词典”改为“工具书”;将实验稿课标中二级目标“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改为“对继续学习英语有兴趣”;将“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改为“能根据图片、词语或斜句的提示,写出简短的描述”等等。

四、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

修订版课标较实验稿课标,降低了语言教学的难度,这个难度的降低主要体现在词汇量的减少。比如,实验稿课标要求:二级(小学阶段)要学习700个单词;修订版课标要求:二级(小学阶段)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并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同时还要求:可根据不同地方的教育条件水平自行调整,并在附录的词汇表中只列出了600~700个单词中的423个小学阶段必学的单词。

降低难度在具体的分级目标中也有体现。如,实验稿课标要求:小学阶段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修订版课标则降低难度要求: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短剧,演唱简单的英语歌曲和歌谣。又如,实验稿课标一级说唱标准要求:能唱英语儿童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修订版课标则降低难度要求: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首左右。

此外,修订版课标附录中的话题以及功能意念项目较实验稿课标也进行了调整或缩减,从而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如,功能意念项目表中的态度(Attitudes)一栏中,去掉了原有的两项:责备和抱怨(blame and complaint),冷淡(Indifference)。

五、目标更系统、清晰,对教师教学更具指导性

修订版课标在对原有五维目标微调的基础上,特别对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技能要求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提出具体的分级要求,使每一项分级目标之间相辅相成、循序渐进,形成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符合学生外语学习阶段发展规律的梯度能力递增指标。

同时,修订版课标对词汇量、语法项目目标进行了明确设定,在附录的词汇表中明确给出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423个二级核心单词。在语法的问题上,明确规定了小学英语语法知识的范围,避免了一线教师由于实验稿课标未明确说明语法教学而造成的完全忽视语法教学或者盲目地把语法讲得过细、过深等极端的做法,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

六、方法更具体、实用,体现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

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上。修订版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结合参加征求意见、反馈意见的老师、修订专家的意见和经验,对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以及如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

在评价建议部分,较实验稿课标,修订版课标特别强调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不断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成功,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水平;评价要有利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及时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评价的过程和评价结果还应有利于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目标和教育的发展方向,共同推进课程实施”。这为广大一线教师以及教育工作者明确了评价方向、意义及策略。

同时,修订版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评价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除了八条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和小学的评价建议外,还专门用一条来说明小学的评价:“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终结性评价的成绩评定可采用等级制或选标的方法,不宜采用百分制。”从而规范了小学阶段的英语评价行为,使得小学阶段的形成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系统更为科学、合理,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使评价更加有效。

另外,在附录中增加了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方法与案例,评析也更加具体详尽。修订版课标对评价案例进行了重新整合和调整,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借鉴性、可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更符合我国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其指导性也明显增强。

此外,实验稿课标附录的技能教学参考表没有小学、初中之分,内容则更偏重于初中。而修订版课标则增加了一至二级(小学阶段)听力、口语、阅读、写作技能教学目的、基本技能、主要教学活动举例等方面的教学参考建议,教师看起来一目了然,易于把握,从而对小学技能教学的指导更加具体、明确。

七、倡导任务型教学法,鼓励其他教学法

实验稿课标明确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并要求教师“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修订稿课标则对有关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表述做了一些调整:“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即建议广大教师要积极尝试和研究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注重语言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也就是说除了任务型教学法外,也鼓励教师们开动脑筋、学习钻研其他一些好的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法。

八、照顾不同层次的需求,增强按需处理的灵活性

修订版课标延续实验稿课标采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使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一个整体,打破了以往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这一改革措施不仅有利于解决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的衔接问题,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性的学习。

以上内容就是众鼎号为您提供的4篇《小学数学评课稿》,能够帮助到您,是众鼎号最开心的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初中语文评课稿【最新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