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师教学 > 教案模板 >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7篇)

众鼎号分享 120715

众鼎号 分享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众鼎号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

某地庆典活动需燃放某种礼花弹。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燃放者在点燃导火索后于燃放前转移到10米以外的地方。已知导火索的燃烧速度为0.02m/s,人离开的速度是4m/s,导火索的长_(m)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你会运用已学知识解这个不等式吗?请你说说解这个不等式的过程。

探究新知:

1、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这个不等式的解法。教师规范地板书解的过程。

2、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_≤50(2)-4_3

(3)7-3_≤10(4)2_-33_+1

分组活动。先独立思考,然后请4名学生上来板演,其余同学组内相互交流,作出记录,最后各组选派代表发言,点评板演情况。教师作总结讲评并示范解题格式。

3、教师提问:从以上的求解过程中,你比较出它与解方程有什么异同?

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体会不等式和方程的内在联系与不同之处。

巩固新知:

1、解下列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解集:

(1)(2)-8_10

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语句并写出解集:

(1)_的3倍大于或等于1;

(2)y的的差不大于-2.

解决问题:

测量一棵树的树围(树干的周长)可以计算它的树龄一般规定以树干离地面1.5m的地方作为测量部位。某树栽种时的树围为5cm,以后树围每年增加约3cm.这棵树至少生一长多少年,其树围才能超过2.4m?

总结归纳:

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1、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学习,我取得了哪些收获?

3、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仅做必要的补充和点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三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女生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女生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女生多了2人。设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女生多2人且男女生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女生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像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①x2+y=0 ②y=2x+4 ③y+?x ④x=2/y+1 ⑤(x+y)/3-2=0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设计的重点,为加深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的内涵的理解,我采取的是阅读书本中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项的次数的思考”,进而完善血生对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理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的解。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是方程组的解,求a,b的值。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的解。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 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3、例 已知方程3X+2Y=10

⑴当X=2时,求所对应的Y 的值;

⑵取一个你自己喜欢的数作为X的值,求所对应的Y的值;

⑶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

⑷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

⑸当X=-2,0 时,所对应的Y值是多少;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形成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一般方法,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再从他们解一元一次方程的重复步骤中提炼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把它与原方程比较,把一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哪一个方程计算会更简单,形成“正迁移”,引导学生体会“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过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教材P82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码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

3.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表格中的资料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重点:能从表格的数据中分清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情况。

难点:对表格所表达的两个变量关系的理解。

【学习过程】

模块一 预习反馈

一、学习准备

1.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你能从生活中举出一些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材精读

1.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根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支撑物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

(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时间,随着h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

(4)估计当h=110厘米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

(5)随着支撑物高度h的变化,还有哪些量发生变化?哪些量始终不发生变化?

在小车下滑的过程中:

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 ,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 。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小车下滑的距离(木板的长度)一直 变化。像这种在变化过程中 的量叫做 。

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

(1)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2)X和y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的变化?

(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20xx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

在人口统计数据中:

时间和人口数都在变化,它们都是 。其中人口数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是 ,人口数是 。

归纳:借助表格,我们可以表示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模块二 合作探究

1.研究表明,当每公顷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

(3)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

(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

模块三 形成提升

某电影院地面的一部分是扇形,座位按下列方式设置:

(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第5排、第6排各有多少个座位?

(3)第n排有多少个 座位?请说明你的理由。

模块四 小结反思

一、本课知识

1.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如果一个变量y随另一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叫做 ,y叫做 。即先发生变化的量叫做 ,后发生变化或者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量叫做 。

2.常量:略

二、我的困惑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平行线的判定(1)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习重难点:探索并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二、练一练1、判断题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内错角也相等。( )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互补,那么同旁内角相等。( )

2、填空1.如图1,如果∠3=∠7,或______,那么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如果∠5=∠3,或笔________,那么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如果∠2+ ∠5= ______ 或者_______,那么a∥b,理由是__________.

(2)

(3)

2、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三、选择题

1、如图3所示,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AB∥CD的是( )

A.AB∥EF,CD∥EF B.∠5=∠A; C.∠ABC+∠BCD=180° D.∠2=∠3

2、右图,由图和已知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1=∠6,得AB∥FG;

B.由∠1+∠2=∠6+∠7,得CE∥EI

C.由∠1+∠2+∠3+∠5=180°,得CE∥FI;

D.由∠5=∠4,得AB∥FG

四、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试判断直线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作业课本15页-16页练习的1、2、3、

5.2.2平行线的判定(2)

课型:新课: 备课人:韩贺敏 审核人:霍红超

学习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

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毛2.分析题意说理过程,能灵活地选用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

学习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

学习难点:选取适当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进行说理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学习过程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如图2,若∠2=∠6,则______∥_______,如果∠3+∠4+∠5+∠6=180°, 那么____∥_______,如果∠9=_____,那么AD∥BC;如果∠9=_____,那么AB∥CD.

(第1题) (第2题)

2、如图,一个合格的变形管道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若一个拐角∠ABC=72°,则另一个拐角∠BCD=_______时,这个管道符合要求。

二、选择题。

1、如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因为∠1=∠4,所以DE∥AB

B.因为∠2=∠3,所以AB∥EC

C.因为∠5=∠A,所以AB∥DE

D.因为∠ADE+∠BED=180°,所以AD∥BE

2、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使∠1=∠2≠90°,则( )

A.∠2=∠4 B.∠1=∠4 C.∠2=∠3 D.∠3=∠4

三、解答题。

1、你能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比如,如图1所示的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平行的直线吗?与同伴说说你的折法。

2、已知,如图2,点B在AC上,BD⊥BE,∠1+∠C=90°,问射线CF与BD平行吗?试用两种方法说明理由。

以上就是众鼎号为大家带来的7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众鼎号。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感恩老师主题班会教案最新8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